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26 08:53:39

⑴ 社會經濟發展對體育事業有什麼促進作用

體育與經濟之間的聯系可以表現為體育的進步對經濟發展水平的依賴與促進關系。隨著勞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自動化、電腦化生產方式的運用,從而減少了勞動時間與強度,使人們的餘暇時間不斷增多。因此,餘暇體育、戶外運動、娛樂體育、健身活動不斷發展,從而推動了體育消費,促進了體育產業的發展,帶動經濟的發展。
首先,可以推動運動器材、服裝、飲料、葯物等行業的發展,
第二,在新的經濟時期,健康的體育作為人類生存的機會進入市場,花錢買健康的觀念使健康已成為一種有限的資源,促使人們投入到體育的市場之中。
第三,體育的發展尤其是大、中型國際、國內比賽的增加,需要建設大中小型不同標準的體育設施;帶動交通、郵電、旅遊、商業、飲食娛樂服務業的發展;電視轉播權、門票、體育彩票、郵票、紀念幣、印刷宣傳器以及廣告等都為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從而開辟了廣闊的體育市場。
伴隨著商品經濟浪潮的沖擊,奧林匹克運動會也表現出鮮明的商業化傾向,奧運會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也更加明顯。84年洛杉磯奧運會,增加2.5萬個就業機會,增加收入32.9億美元,獲得盈利2.25億美元;88年漢城奧運會,增加3.4萬個就業機會,盈利3億美元;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增加收入51億美元,盈利1000萬美元;2000年悉尼奧運會總收入17.56億美元;預計北京因2008年奧運會每年GDP將增加0.3%,奧運會8年累計貢獻1.38萬億人民幣。

⑵ 什麼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2)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內容:

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⑶ 如何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要著力做好以下六項工作:一是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結合稅制改革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二是完善強農惠農富農財稅政策,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三是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教育事業加快發展,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強化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強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優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四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強財經對外交流合作。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完善預算管理制度,推進稅收制度改革,深化財經對外交流合作。五是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提高財政管理績效。完善財政法律制度體系,提高預算管理水平,強化「兩基」建設,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推進財政管理信息化建設,狠抓增收節支,嚴格財政監督。六是加強財政幹部隊伍建設,大力改進工作作風。

⑷ 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根本是什麼

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根本:
1、一個國家經濟的開放程度,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政權基礎上的,只有經濟實力雄厚,政權穩固才能談及真正的發展經濟。
2、一個經濟學家,只有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否則,他將不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並對經濟發展起阻礙作用。
3、只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使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地。
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⑸ 如何通過宏觀調控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推動國家運 用計劃手段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起著 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是制定了全局 性的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其次 通過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的經濟發展 計劃,保證實現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 供給的總量平衡,實現產業結構,地區 結構以及經濟結構的合理化,保證國 家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宏觀調控體現國家的經濟職能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應由社會 主義國家來進行,社會主義國家除了 具有政治職能之外,還具有領導和管 理經濟的職能.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 職能,包括互相聯系的三個方面:一是 政府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具有的職能; 二是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所具有的職 能;三是政府作為宏觀經濟調控者所 具有的職能.培育和發展市場體系,建 立完善的市場規則和法律制度及監督 機制,促進公平競爭和維護良好的社 會主義經濟秩序;建立和完善社會保 障制度;匯集和傳播經濟信息;保護生 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控制人口增長;承 擔社會基礎設施等,為市場經濟的正 常運行創造良好的環境和外部條件, 使市場機制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社會主義國家作為宏觀經濟的調 控者,其職能主要是對整個國民經濟 統籌規劃,制定社會和經濟發展戰略, 方針和政策;協調各地區,各部門,各 方面的利益關系;調整產業結構和規 劃經濟布局;搞好宏觀經濟綜合平衡, 引導和調節國民經濟的發展,發布信 息,提供服務和進行檢查監督.國家行 使宏觀調控的職能是為了有效地發展 市場經濟和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 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保障國民經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提出放權讓利,轉變政府經濟職能等 改革措施,其後則是:"政企分開,宏 觀管好,微觀放開".把政府作為國有 資產所有者,社會管理者和宏觀經濟 調控者三種職能加以區分,並按照經 8f 中華少年201102 齊齊哈爾市商業職工中專岳淑蘭 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合理行使三種職 能.政府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可通過 建立科學有效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采 取各種適當的經營方式,維護公有制的 主體地位,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 值.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應培育和發 展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建立完善的市場 規則和法律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 濟秩序,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政 府作為宏觀經濟調控者,主要承擔統籌 計劃,掌握政策,制定方針,組織協調 的職能.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和宏 觀政策,調整產業結構和規劃區域經濟 布局,部署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協調 各地區,各部門,國有大中型企業之間 的關系,搞好宏觀經濟綜合平衡,引導 和調節國民經濟的發展. 二,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宏觀調控一般意義而言,就是政 府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多種手段, 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進行調節 和控制,引導其沿著政府預期的目標 發展,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 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生改善. 社會主義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宏 觀調控的職能具有特殊的心要性. 第一,宏觀調控是社會化生產和 商品經濟發展,自覺保持社會總供求 平衡的客觀要求.在生產條件下,國民 經濟各部門,各環節,各地區之間都存 在著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不單表現 在質上,還要表現在量上,每一個環節 之間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全局,為了確 保社會各個部門和社會再生產各個環 節順利運行,單靠企業的獨立發展是 不行的,它必須要依靠國家對國民經 濟的宏觀調控,克服企業白發發展可 能出現的盲目性,保持社會的總供求 的基本平衡,促進經濟發展. 第二,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制度 的客觀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 點,應是市場經濟和社會制度的結合, 社會經濟制度決定了生產目的,其結 果是為了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雖然在資源 配置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但僅靠市 場的自發調節,市場的競爭所達到的 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未必能達到社會 生產的目的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目標, 為了實現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和社會生 產目的需要,國家職能部門對國民經 濟進行宏觀調控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宏觀調控是克服市場經濟 局限性的需要,市場經濟是一種使市 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 配置起著基礎性作用的,也是經濟的 運行將主要依靠市場機制進行調節, 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還存在著供給和 需求的矛盾,如:經濟萎縮,失業和通 貸膨脹,個人,地區,部門之間的經濟 利益有著有差別和分配不均等問題, 對於這類問題的解決,就應該需要政 府職能部門進行宏觀調控來解決.可 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僅靠市場調節 的本身並不能完全保證國民經濟總量 和結構的平衡,還必需要由國家通過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來解決. 第四.宏觀調控是建立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市場自由競爭 的結果必然產生壟斷.壟斷會抑制競 爭,在El 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果沒 有一系列有力的經濟政策和法律法規 作基礎,市場的機制是很難得以發揮 的,也很難保證平等的競爭秩序.改革 必然涉及到利益關系的調整,為了協 調多層次的經濟利益關系,克服各地 區各部門經濟發展不平衡,必須對國 民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調控.特別是市 場調節,必須要以價格為杠桿,以經濟 利益為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民經濟 增長速度較快,經濟效益也在不斷的 上漲,汽車,電子,石化,新的產業開 始成長,居民收入,個人住房,社會保 險等都離不開國家的調控,尤其是我 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初級階段, 更需要加大國家干預的力度,充分完 善法制約束,嚴格監督,為企業創造良 好的市場競爭環境,並對廣大消費者 的利益予以保護.否則,就難以保證市 場經濟發展的正常運行.

⑹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未來發展圍繞以下兩點為基礎發展:

1、穩中求進

「穩」是主基調,是大局。上半年我國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態勢,韌性更足、結構更優、質量更高,為我們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統籌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首先就要做好「六穩」工作,即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以穩定宏觀經濟大局。

2、穩中求進

「進」是積極進取、奮發有為。如何「進」?就是要在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基礎上,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著眼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把穩定就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好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穩」和「進」不是割裂的,而是辯證統一的,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必須把「穩」和「進」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我們講「穩」,不是消極應對、不思進取、自縛手腳,決不能面對外部環境發生的明顯變化無動於衷,決不能面對經濟運行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無所作為,而是要把該穩的堅決穩住,扎實做好「六穩」工作,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經濟社會大局穩定。

(6)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使沿線各國通過合作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全球問題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各國必須展開合作。「一帶一路」倡議契合中國領導人提出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改革開放讓數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助力聯合國提前5年達成了千年發展目標中的這一條,即力爭在2015年前實現極端貧窮人口比例較1990年水平減半。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評論員:穩中求進,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希望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取得更大成就

⑺ 歸納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共同因素

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創新。
科技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發展先進文化的中心環節是發展科學技術。
很多人會以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科技,但其實不是的。科技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發展先進文化的中心環節是發展科學技術。
(1)現代科學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環節,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2)先進文化包括先進的思想道德和先進科學文化兩個部分,其中,思想道德是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思想道德建設解決了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體現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性質和方向。
(3)在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一方面,我們要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積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這兩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不可分割。供參考。

⑻ 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什麼意思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是指一個國家在可持續發展理論下具有可持續性的綜合國力。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是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社會發展能力、政府調控能力、生態系統服務能力等各方面的綜合體現。
從可持續發展意義上考察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不僅需要分析當前該國所擁有的政治、經濟、社會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撐該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系統服務能力的變化趨勢。

關於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理念、條件、機制和准則為據,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各構成要素在國家間的對比關系及其各要素對綜合國力的影響,系統分析和評價綜合國力及各分力水平,對比分析並找出不足,同時提出相應對策和實施方案,以期不斷提升綜合國力,達到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目標。

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去衡量綜合國力,使綜合國力競爭統一於可持續發展的宏觀框架內,從而適應社會、經濟、自然協同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從觀念、作用、評價標准等方面對綜合國力進行全面的再認識。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價值准則是國家在保持其生態系統可持續性的基礎上,推動包括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內的廣義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過程。顯然,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內涵決定了在提升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過程中,科技創新是關鍵手段,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是基礎,經濟系統的健康發展是條件,社會系統的持續進步是保障。

當代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向人類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些問題既對科技、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目標,也使日益受到人們重視的綜合國力研究達到前所未有的難度。在目前情況下,任何一個國家要增強本國的綜合國力,都無法迴避科技、經濟、資源、生態環境同社會的協調與整合。因而詳細考察這些要素在綜合國力系統中的功能行為及相互適應機制,進而為國家制訂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決策提供理論支撐,就顯得尤為迫切和尤為重要。

隨著社會知識化、科技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人類世界將進入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激烈競爭的時代。誰在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上占據優勢,誰便能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奠定更為牢靠的基礎與保障,創造更大的時空與機遇。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將成為爭取未來國際地位的重要基礎和為人類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主要標志之一。在這樣的重要歷史時刻,我們需要把握決定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處境、優勢和不足,需要檢驗已有的同時制定新的競爭和發展戰略,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的總體戰略目標.

⑼ 辯題:貧富差距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

這個問題要嚴格論證起來我估計對方辯友都不一定能聽懂,涉及到當代政治哲學兩大派別 自由主義和自由至上主義關於正義問題的爭論 論證步驟如下:
1、解釋什麼叫 貧富差距
2、貧富差距在什麼情況下是正義的(這個自己去翻 羅爾斯《正義論》「關於正義的兩條原則」和 諾齊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

若是簡而言之呢則是如下:
你方的理由:
1、合理的貧富差距可以刺激人們的勞動積極性,避免大鍋飯養懶人。
事例:西歐福利國家的失敗、小平同志的「先富政策」
反駁方的攻擊點:
1、貧富差距過大會引起社會動盪,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
你方的的回應點:
貧富差距要有利於社會的經濟發展,必須在可控、合理的范圍內。按照羅爾斯的話即「社會的不平等的安排要有利於最不利者」。政府要做好監督者,保護合法的勞動造成的貧富差距,打擊違法犯罪造成的貧富差距,同時積極做好公共服務,提供均等的公共產品,讓每一位公民都「敏於選擇,鈍於天賦」。

社會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不是造成貧富差距而是均富,但是合理的貧富差距或者叫收入差距是促進生產的很好的手段。以現實來看,人與人生而有區別,因此收入的不均等是不可避免的。只能說作為一個公平的社會,不能讓人們因為自己的自然和社會的不平等而讓自己陷入不利(《正義論》討論的內容)

總之,貧富差距是否有利於社會是看如何安排這種差距,有利於最不利者且滿足諸基本自由,就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反之就不行。

閱讀全文

與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