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三五時期我國的戰略機遇期的內涵發生了哪些深刻變化
十八屆五中抄全會《建議》提出,要准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由原來加快發展速度的機遇轉變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機遇。從「速度機遇」轉為「轉型機遇」,「十三五」時期,深度調整結構,振興實體經濟,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完成歷史性轉變,正迎來新的契機。 「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快」字當先、「好」字成勢,增速傲居全球前列,結構調整繼續推進,發展活力有所增強。但同時,金融危機後的世界格局深刻調整,國際力量的對比急劇變動,「歐債陰霾」下的主要經濟體紛紛呈現「平庸增長」。外部需求明顯放緩,國內則面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這是壞消息也是好事情。步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需要「從快到好」的轉型與變革,更多依靠內生動力實現發展,更多依靠擴大內需帶動增長。 擴大內需,一靠投資,二靠消費。廣闊的空間,巨大的潛力,並非虛詞。中國高鐵閃耀世界舞台,而國內鐵路總里程僅約12萬公里,比美國少很多,中西部的「鐵公基」更是短板。再比如,城鎮化率雖近55%,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6%左右,消化過剩產能的空間還很大。消除地區差距、城鄉差別,共享全面小康,將會帶動有效投資的成倍增長。
⑵ 十三五時期綠色理念的提出背景,意義及其內涵是什麼
綠色理念: 是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宗旨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它強調保護自然生態版,充分利用資源,以人權為本,善待環境。
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主要基於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我們的認識和實踐的不斷深化、總結。第二個是環境問題的倒逼。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一系列關於生態環保的一些新理念、新論斷、新思想,我們的十八大提出了叫「五位一體」,後來中央又提出來要協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和綠色化,我們叫「新五化」。再加上我們到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其實這三個階段就是我們的五位一體,新五化到綠色發展,實際上是環環相扣,步步深化,步步實化,這是一個認識和實踐不斷發展的這么一個過程。
第二個背景就是環境問題亟需解決。我們分析了一下,脫貧問題和環境問題,可能是「十二五」期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兩大短板。對於「十三五」這個收官期和決戰期,我們按照問題導向,突出老百姓的期待,要轉換思想,提出一些新的理念,採取一些重大措施才能有助於這些短板問題的解決,讓全面建成小康這個環節上,生態環保不拖後腿。所以我們說綠色發展理念也是在現實問題倒逼的情況下提出的~
⑶ 結合馬克思主義相關原理談談五大發展的基本內涵內在關系及其對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的重要意義
內涵
「五大發展」指的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實現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和深入推進「五大發展」。五大發展於2015年在五中全會中提出。
堅持創新發展,就是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歷史發展經驗表明,一旦 「後發優勢」「比較優勢」等紅利漸趨用盡,一國進入到更加成熟的發展階段,創新能力不強就會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阿喀琉斯之踵」。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了「創新理論」: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變遷,出現所謂的「創造性破壞」,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本質。此次五中全會把創新擺在如此重要位置,勢必會引起利益關系調整和體制機制變革。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中國,急需一次思想和模式的深刻變革。同樣,理論、制度、文化創新,也將是一場建立「中國敘事」的變革——終結西方「元敘事」,打破西方價值體系壟斷,使不同的制度、文化、文明互鑒共存。
堅持協調發展,就是實現辯證發展、系統發展、整體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城市化發展迅速,但農村現代化進程相對緩慢,農村仍有大量貧困人口;在唯GDP時代,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但引發了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硬實力」背後,是軟實力的相對不足,國民素質和文明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協調發展,就是要改變單一發展偏好,打破路徑依賴,實現整體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就是在中國發起一次生態革命,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無論是生態環境承載力的不足,還是人們環保意識、權利意識的增強,都要求國家調適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中國共產黨念茲在茲的執政目標和努力方向,而生態美好是人民群眾心目中「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在人們的嶄新認知里,生態是否美好、能否盡享綠色,與幸福感息息相關。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由環境事件引起的「鄰避效應」和群體抗爭行為多次出現,嚴重威脅著社會穩定和地方秩序。堅持綠色發展,不僅是經濟領域的一場變革,也將深刻影響地方政治生態和社會治理。
堅持開放發展,就是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近些年,隨著國內企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外界紛紛猜疑中國是否依然實行30多年一直奉行的對外開放政策。對此,「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開放發展」理念,就是告訴世界,中國會繼續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對於中國來說,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對外開放,而是如何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發展的內外聯動性。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需要更多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高制度性話語權。無論是「一帶一路」建設,還是牽頭設立亞投行,都有這方面的考慮。
堅持共享發展,就是著力增進人民福祉,增強獲得感,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呂氏春秋》有曰:「治天下也,必先公。」馬克思曾說「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目的本身」。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不斷做大,分配不公問題、階層收入差距問題、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凸顯,人們在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上面臨一些體制機制障礙。無論是共享發展,還是全面深改,都是要破除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體制機制障礙,打破既得利益阻力,實現全面小康。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才能牢固。
內在關系
創新發展是「十三五」時期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的關鍵驅動因素,是實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下全面發展的根本支撐和關鍵動力;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全面」的重要保證,是提升發展整體效能、推進事業全面進步的有力保障;綠色發展是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歷史選擇,是通往人與自然和諧境界的必由之路;開放發展是中國基於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的歷史總結,也是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共享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必然選擇。
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就是要實現人民幸福。盡管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依然是當代中國第一要務。唯有發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唯有發展,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嚮往。進一步說,對於當代中國來說,問題不在於要不要發展,而在於怎樣發展,如何找到正確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式和發展著力點。發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以科學的發展理念做先導,才能破解發展難題、補上發展短板、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從而贏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勝利。從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到提出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引領發展,這反映了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於把握發展這一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規律性不斷深入,必將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更高境界、更深層次的發展邁進,為中華民族開啟更為廣闊、更加光明、更加燦爛的前景。
⑷ 國家的綜合國力基本內涵是什麼
綜合國力的內涵
1、綜合國力(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是指一個主權國家賴以生存與發展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及國際影響力的合力。綜合國力的內涵非常豐富,它的構成要素中既包含自然的,也包含社會的;既包含物質的,也包含精神的;既包含實力,也包含潛力以及由潛力轉化為實力的機制。
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國防、外交、資源、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有機關聯、相互作用的綜合體。
綜合國力是一種系統的和動態的綜合力量,是在系統與外部的交流和系統本身的運動過程中形成的。綜合國力不僅是國家間競爭和互相影響的力量,還表現為對人類社會總體的貢獻能力。每個國家作為人類社會總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發展和進步都直接表現為對人類社會的貢獻。
綜合國力有潛在綜合國力與現實綜合國力之分。現實綜合國力是指構成綜合國力各要素已經具備的實力和各要素之間有機組合所顯示出的整體實力。潛在綜合國力是指隨著經濟增長、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由於某些要素實力增長,非物質要素水平與狀況改善以及系統結構的變化致使整個要素系統組合功能增強的潛在能力。
潛在綜合國力測定實際上是對未來綜合國力發展趨勢的預測。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水平在某一特定時點上不決定於其國家戰略的變化,但是其國家戰略的制定則必須以其綜合國力為基礎,並以提升其綜合國力為目標。
總之,綜合國力是以國家為整體表現出來的維護和獲取國家利益的力量,它包括了所有直接和間接獲取國家利益的一切因素。綜合國力的概念呈現出綜合性和概括性、戰略性和強制性、科學性
2、綜合國力與其他相關概念的關系
由於綜合國力的系統性,所以它與國際競爭力、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國情、國家能力等很多重要概念具有緊密的關系。綜合國力與這些相關概念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綜合國力不同於國際競爭力。綜合國力是動態的,它不斷變化和發展,而決定綜合國力變化與對比的主要因素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國際競爭力是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與其他國家競爭所具有的相對位勢,它實質上反映了綜合國力發展的速度。
綜合國力更著重於總量(總實力)和人均量(人均實力),而國際競爭力更著重於總量和人均量的增長速度。總之,綜合國力是國際競爭力的發展基礎,國際競爭力則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手段,兩者相輔相成。
綜合國力側重於衡量現在的狀況,而國際競爭力則是預測未來發展的趨勢。故一個國家要強大,要發展,在國際社會與其他國家競爭過程中佔有或保持一定的相對優勢地位,不僅要有雄厚的綜合國力,還要有超眾的國際競爭力。
綜合國力不同於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前者著重於從總體規模上描述一個國家的實力,後者則著重於從質量上描述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層次。同時,它們又有聯系。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對綜合國力狀況具有正向影響,二者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如果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較強,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勢必較高;反之,如果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較弱,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勢必較低。
在綜合國力測定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方面,二者可能會運用一些共同的指標。但作為反映綜合國力的指標更多地是採用總量指標,而描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更多地是用人均指標。
(4)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內涵擴展閱讀:
「十三五」時期,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中國經濟在壯闊海域中開拓出更加光明的高質量發展新航程
中國經濟運行始終保持穩的主基調,穩住了基本面,築牢了基本盤,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為復雜多變的世界注入穩定性和確定性
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科技創新是重要指標。前不久,科技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在世界超算TOP500排名中,我國超級計算機台數佔到45%;我國新能源汽車總保有量超過400萬輛,佔全球50%以上;我國5G基站數已經超過60萬個,5G技術核心專利數世界第一……不斷跳動的數字、不斷增多的「第一」,見證大國創新的堅實步伐,標注「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
當前,「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
「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中國經濟經受住了一次次「壓力測試」,交出了一份靚麗的成績單。
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9.1萬億元,預計今年將超過100萬億元大關;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733元,比2015年增長39.9%……5年砥礪奮進,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台階,續寫了中國奇跡,彰顯了中國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前景向好。「十三五」時期,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中國經濟在壯闊海域中開拓出更加光明的高質量發展新航程。
港珠澳大橋飛架三地,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鳳凰展翅,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在試驗線上完成系統聯調聯試,一項項驚艷世界的重大工程標注中國發展的速度;
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中國天眼」開放運行,北斗導航系統正式開通,5G網路加速成型,密集涌現的國之重器見證創新發展的高度……既有量的合理增長,又有質的穩步提升,更有結構的持續優化,中國經濟在保持中高速奔跑的同時,「體格」更強健、含金量更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