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石獅市經濟發展

石獅市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26 18:43:56

『壹』 石獅的經濟概述

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00.5億元、財政總收入18億元、一般預算收入9.42億元,分別比增15.2%、21.2%和25%,人均和人均財政收入居全省第一。
2008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40.2億元,增長16.5%;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18.1%、16.6%,三次產業比重為4.9:53.4:41.7。農業總產值23.3億元,增長1%;水產品產量33.6萬噸,增長4.8%,其中海水產品產量33.52萬噸,位居全省第二名。財政總收入22億元,增長22.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6億元,增長23.1%。金融機構存貸比例提高到72%,石獅農村合作銀行正式開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4億元,增長15.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85元,增長13.6%;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5元,保持全省第一,實際增長9.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159.99億元,比年初增長4.7%。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百強縣(市)第22位,保持全省十強縣(市)第2位。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5.9億元,增長30%,101個在建重點項目完成投資81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76.5%;協盛協豐一期投產,鴻山熱電廠、PTA等一批大項目即將建成投產。
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47億元,增長14%;紡織服裝業產值254.8億元,增長11.5%,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7%。第三產業再上新台階,完成增加值134.7億元,增長13.6%,拉動經濟增長5.7個百分點。
2012年,全市生產總值500.1億元,增長13.0%;財政總收入50.6億元,增長1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129元,三次產業比重為3.1:58.1:38.8,城鎮化率達到75.5%,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第23位,多年保持福建省省第2位;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化率、人均汽車保有量、城鄉低保標准、新農保標准、新農合標准等多項指標,均位居全省縣市第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石獅在完成土地改革基礎上開始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到1956年春,基本上實現以農業合作為標志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1958年,石獅和全國廣大農村一樣,也出現人民公社運動,出現二個基層經濟政治合一的聯合體。這一時期,農業在國民經濟比重較大,且種植業占重要組成部分。1987年建市時,80%以上人口、97%土地、70%經濟的比重在農村。隨著經濟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比重逐年降低。農業勞動力從1985年的50.05%降為1988年30.17%,而工業加工業的勞動力卻從1985年的23.91%上升到1988年的38.27%。耕地減少,僅1985年到1987年,石獅鎮就減少耕地1281.5畝,減少4.15%。石獅農民生產性投資占純收入的比例由1983年的13.46%下降為2.50%,農業投資下降,生產後勁不足。1985年,生態惡化,種養萎縮,石獅鎮水土流失面積達27.7萬畝,占土地面積的23%。隨著石獅工商業的發展,農業某些方面諸如勞動力、耕地的減少是不可避免的,致使農業在國民經濟比重降低,農業內部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1991~1995年,工業小區開發、道路興建等基礎設施建設,佔用較多耕地,1990年石獅耕地82154畝,1995年銳減為56940畝。對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加大對農業保護、扶持力度,1995年5月,全市共劃定農田保護區136片,總面積51128畝。增加投入,改善水利等基礎設施,加快農業內部結構調整。鼓勵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開展農業綜合開發,建設菜籃子工程基地,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取得了好的效果,確保在工業迅速發展形勢下,農業不滑坡。1988~1997年,農業產值逐年穩步增長。1997年農業產值43073萬元,比1990年增長107%,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加快,表現為種植業比重逐年降低,畜牧業穩定增長,漁業發展迅速。1997年,藍色產業繼續壯大,漁業生產明顯加強,水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勢頭良好。1997年水產品產量18.6萬噸,比1996年增10.86%,產值6.5億元。新增淺海和灘塗養殖面積1179畝,新增產量760噸。以1988年與1997年石獅農業內部結構狀況分析,所佔比重最小的是林業,1988年僅佔0.1%,1997年佔0.13%,但是石獅林業,特別是沿海防護林建設,對抵禦台風、風沙侵蝕,保護石獅生態環境起著極其重要作用。畜牧業產值基本上逐年穩步增長,但所佔比重卻是逐年下降,1988年佔11.8%,1997年佔7.1%;比重降低最多的是種植業,1988年佔26.94%,1997年卻只佔8.18%,減少18.76%;比重增加最多的是漁業,1988年佔61.15%,1997年升到84.56%,增加23.41%,石獅漁業是農業內部結構中的主體。
截止2013年10月石獅農業生產平穩,全市完成農業總產值23.9億元,增長1.6%。水產品產量254472噸,增長1.9%。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4353元,增長12.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石獅境內工業有電力、皂燭、釀酒、印刷、碾米、煙絲、造船、農械、木器、竹器、布鞋、金屬工藝、美術工藝、皮革等行業。「文化大革命」期間,石獅民間辦起小工廠、小作坊,加工螺絲、小五金,還辦起像章廠33家。石獅的傳統工業是首飾加工、錫器、通草畫工藝品。生產汽車配件、小五金、塑料製品等製造業。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很小。1978年以後,國有企業在石獅國民經濟總量中所佔比重很小,個體、私營經濟比重大。石獅居民利用閑人、閑房、閑資創辦以生產服裝為主的家庭式企業,而後,內聯外引逐步發展以聯產為主的個體、私有企業,引進外資辦「三資」企業,通過內聯擴大企業規模。同時,以股份合作發展企業集團。隨著國內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石獅小商品市場的發育,服裝業迅速崛起,高速發展,成為石獅工業的主要支柱產業。石獅市的產品結構以紡織服裝為主,1991年無論是企業數量、職工人數、產值、上繳稅金,或者是固定資產、流動資金等,均佔全市各類企業的60%左右,鞋業、服裝原輔材料、玩具等也初具規模。 石獅工業已形成以紡織服裝為主導,以五金機械、印刷包裝、鞋業鞋材、體育用品、食品飲料、電子信息為支柱的產業體系。總投資2500萬美元的加多寶順利投產,帶動了彩印、易拉罐、制蓋和包裝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1991年,在石獅僅有27家小規模印染企業、14家小型電鍍企業時,就規劃建設了全國最早的污染集中控制區——祥芝大堡集控區。國家環保總局高度評價了超前於產業經濟發展的該項目。時任國家環保局局長、原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曲格平,在視察大堡集控區時,高度贊揚並欣然命筆題詞:「大堡工程,南華生輝」。
2008年工業總產值427.9億元,增長22.1%;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16.61億元,增長29.6%,其中紡織服裝業產值193億元,增長16.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1.58億元。
2013年01月18日,石獅市政府榮獲「2012中國創意產業推動獎」殊榮,成為獲得該獎項的唯一一家政府機構 。

『貳』 石獅現在的產業是什麼

石獅,位於歷史名城泉州和經濟特區廈門之間,與台灣隔海相望。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石獅人勇立潮頭,揚帆奮進,將一個海隅小鎮建設成為初具規模、充滿活力的現代化貿工港口旅遊城市。
這里是著名僑鄉、對台窗口。巍峨高聳的姑嫂塔、石湖塔就是當年海上導航的標志。從這里,石獅隨鄭成功開發台灣,隨洋船遠渡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如今全市旅外華僑和港澳台胞近60萬人,石獅充分發揮僑台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做好對台經貿文章。至2001年底,全市批准外商投資項目1551個,投資總額25.38億元,2001年三資企業總產值88.3億元,成為石獅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這里是購物天堂、旅遊勝地。石獅素以"有街無處不經商,鋪天蓋地萬式裝"聞名遐邇,全市10條商業街、8個專業市場、10座商業城,在全國設立近3000個營銷網點,奏響了一曲"全國跑石獅,石獅跑全國"的大流通交響樂。石獅名山勝景眾多,人文薈萃,濱海自然資源豐富,是旅遊觀光的絕妙去處,以購物旅遊、名勝旅遊、濱海旅遊為重點的旅遊體系基本形成。

這里是一片投資熱土。水、電、路、港口、通信等基礎設施適度超前,投資環境日臻完善。人均供水量、供電量全省第一,郵電綜合實力居全國縣(市)第一名。石湖萬噸級碼頭、梅林五千噸級對台專用碼頭的建成,更為港口經濟的騰飛插上雙翅。
這是一個初具現代文明氣息的僑鄉新城。建市十三年來,綜合經濟實力增長了二十倍以上,各項經濟指標均居全國縣級市前列,先後榮獲全國經濟百強縣市、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和福建省教育先進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城市等榮譽稱號。

石獅,這座東南沿海充滿活力的貿工港口城市,正以嶄新的姿態、堅實的步伐與世紀同行!絕妙去處,已形成包括購物旅遊、名勝旅遊、濱海旅在內的較為完善的旅遊體系。1999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22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3.798億元,創匯4200萬美元

『叄』 晉江和石獅相比,哪裡更發達

以前的石獅有「小香港」的美稱,但那的以前的商人比較奸(九十年代中期有去那的人很有這感覺)和政府等問題,還有社會治安較亂,這幾年晉江已超過石獅,因晉江靠近泉州,在過幾年泉州市區會和晉江連片

『肆』 石獅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發達嗎不是工業 就是街道咯之類的。有長樂發達嗎地方大嗎

石獅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泉州市南部,市域三面臨海,西與晉江市接壤,北距泉州市21千米,南離廈門97千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4°39′-24°49′,東經118°35′-118°48′。面積189.2平方千米。人口31萬人(2006年)。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族、滿族、畲族等少數民族,通閩南方言。
獅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年輕城市,位於福建東南沿海,地處文化歷史名城泉州與經濟特區廈門之間,與台灣隔海相望,市域三面臨海,海岸線長67.7公里,全市面積160平方公里。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建市,現轄7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常住人口30萬,外來流動人口40萬。建市以來,石獅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好機遇、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新機制,充分發揮愛拼敢贏的人文精神,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2009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324億元,增長12.9%,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標。財政總收入28.1億元,增長8%;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5.4億元,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0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555元,分別增長9.5%和8.7%,均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標。經濟競爭力位居中國縣級市第11位、全省首位,榮膺全國十大活力縣級城市

『伍』 石獅要發展,最缺的是什麼

如二樓所說,要發展,應有包容的思想,善待外來人員。這些年,石獅在回善待外來工方面做答了不少工作,但仍然有許多不足。。。外來務工者在石獅辦事,生活仍然有許多不便。。。第二,應增強文化軟實力。石獅人錢多,但文化素養仍然不盡如人意。竊以為,一個城市要持續,快速發展,文化很重要。。。 查看更多答案>>

『陸』 泉州各個縣市的經濟發展排名

經濟:
第八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6日發布,我市晉江、南安、惠安、石獅、安溪五縣(市)入圍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其中,晉江市位居第6位,與去年持平;惠安縣位居第30位,上升3位;石獅市位居第41位,上升1位;南安市位居第55位,下降6位;安溪位居第95位,上升2位。

人口:
根據泉州市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泉州市總人口數已突破700萬,達728.07萬人。其中,男性為372.59萬人,佔51.18%,女性為355.48萬人,佔48.82%。 有關方面公布的數據表明,鯉城區29.98萬人;豐澤區38.95萬人;洛江區15.99萬人;晉江市146.15萬人;石獅市49.87萬人;南安市138.72萬人;惠安縣89.71萬人;安溪縣101.08萬人;永春縣51.64萬人;德化縣30.21萬人;泉港區34.24萬人;清?開發區1.53萬人。在全市總人口中,漢族人口為714.75萬人,少數民族人口為13.32萬人。 在年齡構成上,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24.11%,15-6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70.58%,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5.31%。在受教育程度上,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有1878人,具有高中程度的有830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有38503人,具有小學程度的有38239人,文盲率為6.64%。

『柒』 整個石獅市的發展趨向

個人認為:
龜湖公園,德輝廣場一帶將是未來城市發展方向。
至於經濟命脈,石獅的主要產業當然是服裝行業。其次據說是石材。
應該是服裝行業為主導的。

『捌』 福建石獅市主要以發展什麼產業為主

主要以貿易產業和服裝產業為主。這里的服裝以及面料批發市場很大,種類繁多,是內地服裝以及服裝面料的主要供應產地,在石獅市,大概有20多條服裝批發街。石獅市也是目前福建省唯一一個獲批國家級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的地方。

『玖』 石獅市二十年來的變化

石獅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年輕城市,位於福建東南沿海,地處文化歷史名城泉州與經濟特區廈門之間,與台灣隔海相望,市域三面臨海,海岸線長67.7公里,全市面積160平方公里。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建市,現轄7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常住人口30萬,外來流動人口40萬。建市以來,石獅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好機遇、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新機制,充分發揮愛拼敢贏的人文精神,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2007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40.2億元、財政總收入22億元、一般預算收入11.6億元,分別比增16.5%、22.3%和23.2%,人均GDP和人均財政收入居全省前列。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百強縣(市)第22位,保持全省十強縣(市)第2位,成為福建省唯一入選《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的縣級市。
——中國休閑服裝名城。石獅以服裝聞名於世,是中國紡織服裝生產基地和集散地,經過20多年精心培育,已形成了一條以服裝加工生產為核心的紡織服裝產業鏈,涵蓋紡織、漂染、成衣加工、輔料、市場營銷等各個領域,產業集群優勢明顯。全市擁有3000多家服裝及配套行業企業,以服裝為主的注冊商標達2000多個;以石獅為中心,連接晉江、泉州等周邊地區而形成的福建服裝板塊,共有紡織服裝企業1萬多家,年產值達500億元,是我國乃至世界重要服裝板塊。石獅服裝50%出口,許多國際知名服裝品牌,如鱷魚、啄木鳥、周織、卡丹奴等都在石獅進行原料采購、定單生產。石獅已成為全球性服裝加工貿易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成為中國五大服裝跨國采購基地之一。於2003年動工興建、總投資15億元的國際性服裝物流配送中心、亞洲最大的服裝專業市場——石獅服裝城,2005年開業至今,已迅速躋身中國十大服裝批發市場和中國十大創新市場。以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暨休閑服裝博覽會為平台,以石獅服裝城為中心,連接鴛鴦池布料市場(全國四大布料市場之一)、塔前服裝輔料市場、洋下服裝輔料面料綜合市場及塔前服裝機械市場,構成了石獅獨具特色的紡織服裝商貿區。近年來,隨著一批大型紡織服裝上游項目相繼進駐石獅,如總投資22.38億元的 PTA、總投資12億元的協盛協豐5萬碇紡織等項目,進一步加快了石獅紡織服裝產業優化升級。
——工貿旅遊港口城市。石獅工業已形成以紡織服裝為主導,以五金機械、印刷包裝、鞋業鞋材、體育用品、食品飲料、電子信息為支柱的產業體系。總投資2500萬美元的王老吉順利投產,帶動了彩印、易拉罐、制蓋和包裝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港口一直是石獅經濟最活躍的地帶,目前石獅擁有石湖、祥芝、永寧3個深水良港,形成了以國家一類口岸石湖港為龍頭,以佔地面積20平方公里石湖港工業區為重點的港口經濟帶。石湖港年貨物吞吐量已超千萬噸,集裝箱吞吐量超60萬標箱,占泉州地區集裝箱總吞吐量的半壁江山,躋身中國港口內貿集裝箱碼頭五強。石獅是全國漁業百強縣市和福建省漁業十強縣市,水產品產量居全省第2位,主要海產品有200多種,淺海灘塗面積8183 公頃,擁有祥芝、東埔等國家級漁港,初步形成以華寶化工、明祥食品為龍頭,以新沙堤鮑魚育苗、永寧海水網箱養殖為特色,以祥芝水產品批發市場為輻射帶動的藍色產業基地。石獅人文歷史悠久,海浪沙灘和海蝕地貌構成的絢麗濱海風光與海絲文化、服飾文化等特色文化及舞獅、燈謎、南音、潑水節、踩球舞等民間文化相互融合;以石獅服裝城為主的工業和購物旅遊與以黃金海岸、紅塔灣為主的濱海旅遊互相促進;以姑嫂塔、六勝塔、林鑾渡、虎岫寺、朝天寺、城隍廟、洛伽寺為主的名勝旅遊與以靈秀山森林公園、寶蓋山生態公園為主的休閑旅遊交相輝映,構成獨具特色的旅遊體系。成功舉辦了國際和全國帆船冠軍賽、首屆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等各類活動。

——著名僑鄉、對台窗口。巍峨高聳的姑嫂塔、石湖塔就是當年海上導航的標志,從這里出發,石獅人隨鄭成功去開發台灣,隨洋船遠渡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如今全市旅外華僑和港澳同胞近30萬人,祖藉石獅的台胞30多萬人。廣大僑胞和港澳台胞素有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熱心於家鄉的建設和發展,幾年來捐辦教育、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等公益事業的資金達7億多元。建市以來,石獅充分發揮僑台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做活對台經貿這篇文章。至2007年底,全市累計批准外商投資企業2057家,投資總額45.1億美元,外商實際到資25.2億美元。2007年企業自營出口5.8億美元,比增58.6%,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日臻完善的基礎設施。全市進行新一輪城市總規修編和岸線規劃,加大城鄉規劃建設力度,全面加快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擴大至29.72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9.85平方米。先後建成220KV變電站2座、110KV變電站5座,3座110KV變電站在建,實現通往福州、廈門的雙回供電線路的架設。建成日供水20萬噸和7萬噸的自來水廠各1座,實現向全市轄區供水,總投資2億多元的引水工程竣工通水,總供水能力達35萬噸/日,人均供水量全省第一,日供水量全省第三。基本實現全市村村通公交車,村村通自來水。建成可靠的郵電通訊網路,全市城鄉電話用戶30多萬戶,行動電話用戶近27萬戶,有線電視用戶5.4萬戶,互聯網寬頻用戶2萬多戶。同時,建成了沿海大通道、沿海防潮防洪工程、城市垃圾焚燒處理廠等一大批重點項目,總投資58億元的鴻山熱電廠建成後將淘汰服務區所有燃煤鍋爐和導熱油爐,進一步增強了石獅發展後勁。
——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石獅堅持以人為本,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全面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全市擁有高等職業學校3所、中專1所、中學15所、小學70所,教育水平居泉州市先進行列;建成市生產力促進中心、海峽兩岸科技孵化基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推進政府、企業、社會信息化進程,率先在全省建成第一個一體化的縣級市電子政務綜合辦公平台。全力推進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先後建成市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體育場(館)、游泳館、老乾老齡活動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等一批公共設施。不斷完善醫療衛生設施,華僑醫院、婦幼保健院和「120」急救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投資3億元的石獅市新醫院正在抓緊建設中。建設博士後工作站,加快引進人才步伐,切實關愛外來員工。加快建設和諧社會步伐,深入開展平安創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顯著,社會保持安定穩定。通過不懈努力,石獅先後榮獲了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科技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衛生先進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市和福建省教育先進城市、文化先進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城市、首屆平安縣(市)等榮譽稱號。

閱讀全文

與石獅市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