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理州基本情況
大理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市境東巡洱海,西及點蒼山脈。這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山水風光秀麗多姿,是我國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遠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區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動。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大理曾有著顯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漢之際,大理是「蜀·身毒國道」(從四川成都,經雲南大理、保山進入緬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經之地,這條通道,對促進大理地區和內地的聯系、對促進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大理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在大理古城及周圍分布甚廣,它們以古城為中心,沿蒼山之麓、洱海之濱呈線狀分布。大理市現已確定不同級別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處。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修建並完整保留至今的大理古城,屏山鏡水環境優美,古樸典雅生意盎然,並成為當地歷史文化的主要載體,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聖寺三塔、太和城遺址(含南詔德化碑),省級元世祖平雲南碑、蒼山神祠、佛圖寺塔、喜洲白族民居建築群……等文物古跡,縱貫了唐(南詔)、宋(大理國)、元、明、清及民國等各個歷史時期。
大理地方文化燦爛,民族風情濃郁。大理作為數百年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滇西大城的地位,文人名流薈集,史籍文獻甚豐。加之,在當地佔主要地位的白族人民,文化素養歷來較高。因此,明、清以來大理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歷代以來人才輩出。
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傳文化、東南亞文化及當地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悠久歷史燦爛的古代文化;是中華文化鏈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白族人民從服飾、住居、婚嫁、信仰、習俗以及慶典節日,都充滿著獨特的民族情趣,這些濃郁的民族風情,增添了古城的歷史文化氣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歷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大理歷史文化名城同時榮戴國家級大理風景名勝區雙重桂冠。大理風景名勝區主要含蒼山、洱海、白族風情以及大理、巍山歷史文化名城。
大理古城位於蒼山洱海之間的壩區,西倚一字橫列的蒼山,東瀕碧波盪漾的洱海,這種「一水繞蒼山,蒼山抱古城」的雄秀相間、剛柔並濟的山水環境格局,使古城增輝添彩。橫列如屏的蒼山,雄偉壯麗;明珠般的洱海,清澈如鏡,加之壩區牧歌式的田園風光,構成了優美絢麗的高原景觀,這山山水水之間所包涵的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和民族風情,更富靈氣和迷人的魅力。
總之,大理歷史文化遺跡眾多,特色顯著,蒼洱風光優美動人,白族風情濃郁奇麗,再加之大理古城和新區是脫開發展而又相互聯系的,這就使得大理既古風猶存,又能全面地持續發展,在蒼洱大自然的懷抱之中,永葆青春和活力,成為一顆熠熠生輝的耀眼明珠!
大理屬高原型季風氣候,沒有明顯的嚴冬酷暑,四季皆宜旅遊。但夏秋之交雨後氣溫下降很快,當地有「一雨成秋」的說法,因此那時來大理旅遊的遊客最好帶上幾件秋衣,以防著涼。
不過正如一首歌里唱到的那樣:「大理三月好風光」,春季,無論是前往大理古城,或是登蒼山、游洱海都是再適合不過的了。
『貳』 大理的經濟怎麼樣
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84年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32.88億元。全市有工業企業501家,基本形成電力、食品、輕紡、機械、建材、造紙、印刷、化纖、制葯、煙草加工、皮革塑料等多門類的地方民族工業體系。1996年全市工業總產值27.25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3.57億元。現有農業耕地面積8598公頃,有效灌溉面積7523公頃,旱澇保收面積7222公頃,全市農業年產值3.05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23元。市內交通發達,通訊設施先進,境內鄉村公路基本貫通,水上運輸極為方便;320、214兩條國道穿越市境,成為連接滇西八地州陸路交通樞紐和借道通往四川、西藏、東南亞國家的橋梁;大理飛機場已建成通航,開通了昆明、天津航線;廣通至大理鐵路、"昆楚"二級汽車專用線的延伸段楚雄至大理一級汽車專用線和大理至麗江的准二級公路於1998年建成通車。1996年完成貨運量11.95萬噸,客運量24.45萬人次。通訊傳輸向數字化方向發展,已建成無線電尋呼台、光纜傳輸系統、移動通訊系統等通訊樞紐,全市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7.2萬門,可直撥國內各省市和世界各地。
大理歷史上是滇西物資集散地,目前已形成了專業市場與綜合市場、城區市場與農業市場互補的局面,商品交易規模不斷擴大,1996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1.33億元。大理是國務院劃定的大西南旅遊經濟圈規劃區中熱點旅遊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雲南省旅遊重點城市。近年來,隨著大理知名度的不斷提高,國內外旅遊者日益增多,1996年接待國內外旅遊者306萬人次(其中海外旅遊者4.28萬人次),旅遊社會總收入6.17億元,旅遊業直接收入1.22億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舊城改造投入逐步增加,自來水年供水量1352萬噸,城市自來水用水普及率92%,城市綠化覆蓋率17.8%,已形成大理城區以保持棋盤式布局古城為主,下關城區以建設現代化城市為主的獨特風貌。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城區及70%的鄉鎮基本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升初中比例達94%,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每萬人擁有病床數192張。1996年被雲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文化先進市,榮獲"全國科技先進市"、"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
『叄』 大理市最富有的是哪個區,經濟發展怎麼樣
最富有的自然是市區所屬下關鎮以及古城所在大理鎮,旅遊經濟發達。
『肆』 大理的經濟情況怎麼樣呢
大理的經濟在雲南省應該是中間水平,主要的產業是旅遊業和房地產,房地產在雲南僅僅次於昆明市,2011年的gdp在500-1000億之間。
『伍』 大理賓川的經濟狀況
賓川縣的財政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改革,加快發展,堅持「內一要吃飯二要建容設」的財政工作方針,狠抓增收節支,優化支出結構,穩妥推進各項財稅改革,強化財政管理和監督,努力克服財政收支矛盾突出、資金調度困難等問題,確保各年收支平衡。
2005年全縣生產總值為227360萬元,比2003年增長19.79%,其中第一產業117238萬元,增長10.04%,第二產業43536萬元,增長38.39%,其中工業22867萬元,增長20.29%,建築業20669萬元,增長65.75%,第三產業66586萬元,增長28.5%,一二三產業的結構由2003年的56:17:27變化為52:19:2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282萬元,比2003年增長71.76%;財政總收入10796萬元,比2003年增長3.7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475萬元,比2003年增長24.32%;農民人均純收入2338元,比2003年增長15.00%。
『陸』 大理的縣份經濟發展情況排名。
第一
『柒』 雲南省大理的發展歷史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大理曾有著顯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漢之際,大理是「蜀·身回毒國道」(從答四川成都,經雲南大理、保山進入緬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經之地,這條通道,對促進大理地區和內地的聯系、對促進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捌』 大理應該如何發展
這個問題的答案太太……專業了一點,好在我LP就在大理州委從事研究大理發展方面的工版作。
不過回答還是有點力不權從心,總體感覺不是你我小民考慮的東東也。
樓主要是實在感興趣,可以留下個郵箱,我有許多這方面的論文和不涉密公文可以發給你學習研究。
『玖』 大理發展得怎樣
目前沒有襄樊好,不過襄樊地區民風彪悍,你還不如去武漢發展。如果想回來建設家鄉也很好。
『拾』 大理的經濟建設
固定資產投資
2012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59139萬元,比上年增長32.67%;按構成分:城鎮固定5資產投資 1057263 萬元,增長19.71%;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601876萬元,增長63.82%;2012年新增生產能力:新建客運站1個,建築面積3310平方米;新增供水能力1.2萬噸/日。
2012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 601876萬元,比上年增長63.82%。商品房施工面積699.51萬平方米,增長 56.9%;竣工面積99.74萬平方米,增長89.69%;銷售面積124.38萬平方米,增長24.74%;銷售額60.81億元,增長38.30%;待售面積12.87平方米,下降29.83%。
國內貿易
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4365萬元,比上年增長20.8%。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189296萬元,比上年增長19.69%。零售業零售額533204萬元,比上年增長21.1%;住宿業零售額25998萬元,比上年增長 9.88%;餐飲業零售額105868萬元,比上年增長24%。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上繳應交增值稅47455萬元,比上年增長 6.04%;實現利潤總額 130441萬元,比上年增長 44.31%
對外經濟
2012年外貿進出口總值609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 16.7%,其中出口總值6089萬美元,增長16.6%,進口總值 4 萬美元,同比凈增長。
交通、郵電和旅遊
2012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周轉量994313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31.58%,其中,鐵路88311萬噸公里,增長3.38倍;公路875105萬噸公里,增長21%;水運4.65萬噸公里下降21.98%;航空15.33萬噸公里,下降 43.43%; 石油管道運輸30876.57萬噸公里,增長3.33%。完成旅客周轉量812682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 7.98%。其中,鐵路24355萬人公里,下降47.36%;公路770676萬人公里,增長11.00%;航空 12956.62 萬人公里,增長36.52%;水運4694萬人公里,增長2.99%。年末公路通車里程1259公里。郵電通信業。2012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83255萬元,比上年增長6.42%。年末城市固定電話用戶89865戶,年末農村固定電話用戶 49935 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613170戶,電話普及率達114.41部/百人,年末上網用戶400371 戶,其中寬頻用戶 149328 戶。2012年接待國內外遊客720.1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83%,其中,海外遊客 41.31 萬人次,增長 21.32%,旅遊社會總收入完成77.89億元,比上年增長39.24%,其中旅遊外匯總收入 12332.85 萬美元,比上年增長 21.32%,國內旅遊總收入69.87億元,比上年增長41.64%。金融
2012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4330541萬元,比上年增長28.3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 2003536萬元,增長19.9%。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058588萬元,比上年增長17.59%;金融機構貸款余額中,短期貸款余額977673萬元,增長 25.81%;長期貸款余額2058219萬元, 增長14.16%;其中個人長期消費貸款余額462126萬元,增長10.28%;單位貸款余額 1489603萬元, 增長 14.04%。
2012年保險公司保費收入151556.37萬元;賠款42878.18萬元,財產保險賠付率 51.9%,人壽保險賠付率 4.52%。證券市場股票交易量1252071萬元,基金交易3236.43萬元,債券交易量 382.03 萬元。
旅遊
2014年,加快蒼洱旅遊大景區高端產品開發,編制完成旅遊基礎設施布局專項規劃,集自行車交換、旅遊大巴停靠、遊客綜合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20個環洱海服務站啟動建設,天境閣示範點基本建成,旅遊標識系統和環湖雙層觀光大巴項目加快實施,古城、古鎮、古村旅遊設施不斷完善。感通旅遊小鎮、蒼山假日公園等31個旅遊項目順利推進,標准化等級評定、旅遊市場整治、A級景區創建、旅遊宣傳推介等工作扎實開展,新開通長沙、鄭州等6條航線。接待國內外遊客918.17萬人次,實現旅遊社會總收入135.01億元,分別增長11.95%和24.41%。
2014年,深入推進全國服務業綜合改革發展試點工作,多種業態並存的商貿物流格局初步形成。元通商貿城、鋼材物流中心主體工程和琪年時代項目完工,五洲國際商業中心、滇西物流商貿城等項目順利推進,玉龍副食品批發市場完成搬遷。海東金尚街區項目啟動建設,曲靖市商業銀行、海通證券等金融機構入駐大理,5戶民營金融企業獲批組建。4G網路全面覆蓋環洱海沿線。居住產業平穩發展,商品房銷售面積82.97萬平方米。全市社會消費品市場運行平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11.91億元,增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