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6-19世紀,世界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15世紀開始的新航路開辟,打破了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內體,資本主義容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19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初步形成
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純手打,求支持~
❷ 16世紀到19世紀中西方 軍事 政治 經濟 國家政策之比
16世紀中國歷經了來改朝換代,從明到清自,從亂世到天下慢慢統一,可謂百費待興,當時中國的綜合國力並不強,當時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的年代已經過去,國力中等水平,比起中國要好一些。進入17世紀,隨著康熙皇帝的駕崩,康熙盛世的結束,雍正王朝來臨。康熙一生治理了許多國家方面的大問題,經濟軍事大幅度提高,成為世界第一強國。與此同時,17世紀也發生了許多世界大事,美國的成立,西方科技的極度發展,都成了18世紀中國屈辱史的鋪墊。雖然雍正繼往開來,從不懈怠地治理國家,換來了中國最後的封建盛世,乾隆盛世,但由於中國封建君主制的落伍,西方先進的君主立憲制的出現,以及乾隆的閉關鎖國等等因素,中國開始從1885年左右由盛轉衰,也就是乾隆末期,相反的,英國一直在走上坡路,雖發展成大英帝國的廣袤疆域
❸ 19世紀後期世界經濟發展形成怎樣的局面
19世紀中後期這個歷史時間段正是西方先後完成兩次工業革命的時期,這道題可以1870年以後,科學版技術的發權展突飛猛進,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
15-16世紀庄園制度解體,商品經濟得到發展,生產力獲得長足進步。15世紀開始進行資本原始積累,西歐國家通過開辟新航路,進行殖民擴張,奴隸貿易進行資本積累。西歐早期殖民活動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在英國同時還通過圈地運動進行資本積累。
君主專制損害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於是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革命後所建立的君主立憲政府積極推行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策,為工業革命的到來提供了政治前提。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得以確立,19世紀中葉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成為世界工廠。法、德等西歐國家也先後開始了工業革命,獲得進一步發展的資本。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末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❹ 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世界經濟發展的情況
從時間上來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如果只說世界經濟發展,應該是:
最重要的是產生了壟斷組織.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趨勢加強,推動了企業間競爭的加劇,促進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如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等壟斷組織.
恩,就記得這么多了,還有其他答案吧,就當拋磚引玉了
❺ 十九世紀中後期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原因
15-16世紀庄園制度解體,商品經濟得到發展,生產力獲得長足進步。15世紀回開始進行資本原始積累,西歐答國家通過開辟新航路,進行殖民擴張,奴隸貿易進行資本積累。西歐早期殖民活動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在英國同時還通過圈地運動進行資本積累。
君主專制損害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於是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革命後所建立的君主立憲政府積極推行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策,為工業革命的到來提供了政治前提。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得以確立,19世紀中葉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成為世界工廠。法、德等西歐國家也先後開始了工業革命,獲得進一步發展的資本。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末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❻ 到19世紀後半期,世界經濟格局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從材料四可以看出:到19世紀後半期,世界經濟格局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內
答:可以看出:英國容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美國、德國迅速崛起。
原因是:美國和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和中心,積極應用新的科技成果,推動生產力發展。
❼ 19世紀世界經濟
本課作為《經濟常識》的最後一課,主要講述在世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以及相關內容,特別強調了我國的對外貿易。一方面它是經濟四個環節中交換環節的補充和延伸,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容前後呼應,並與經濟的其他三個環節共同構成了經濟常識各課之間相互聯系的理論體系。另一方面,本課的學習要求突出體現了學習經濟常識應具有理論聯系實際能力,辯證地、歷史地觀察、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以及政治課學習中的遷移能力。
本課考點為:1、當代世界市場 2、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3、經濟全球化 4、世界性貿易與金融組織 5、世界市場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6、外匯與匯率
二、重點難點
1.世界市場與國內市場的主要區別和聯系
區別:
1)產生的時間不同:國內市場產生於原始社會第一個社會大分工時期,隨著商品交換的出現而出現;國際市場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形成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形成和發展。各國國內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使商品和勞務交換關系突破國界擴大到世界范圍。
2)活動的范圍不同:國內市場主要在國內進行;國際市場則不同,主要在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進行。世界市場是國內市場在范圍上的延伸,但並不是各國國內市場的簡單相加。因為各國的商品和勞務交換相當大的部分仍然在國內市場進行,而不進入世界市場。
3)市場的主體不同:由於世界市場的活動范圍超越了一國國界,市場活動的主體是不同國家的法人和自然人,其中包括各個國家主權政府,它們往往以各種方式干預國際競爭格局,由於各國經濟實力的差異,在世界市場上就會出現不等價交換的壟斷價格。
聯系:
首先,世界市場是國內市場在范圍上的延伸。其次,可以說國內市場的形成是國際市場形成的前提。再次,也可以說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發展的客觀要求。因為各國國內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突破國界建立世界市場,這是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和國際分工發展的必然結果。
2.國際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首先,從國際市場的形成看,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世界市場的萌芽階段。15世紀末、16世紀初,由於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東西方新航路開辟,以及資本的原始積累,商品交換超出了一國的范圍,發展成為國際性的商品交換,出現了世界市場的萌芽。
第二階段為世界市場的形成階段。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70年代,在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與美國先後發生的產業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些國家的統治地位,使資本主義機器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巨大生產力所帶來的大量產品,需要日益擴大的銷售市場;所消費的大量原料與糧食,需要日益擴大的供給來源,從而促進了國際分工的發展,加強了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使世界市場得以最終形成。
第三階段為國際市場迅速發展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國際分工進一步擴大,使當代世界市場迅速發展,並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其次,從世界市場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同三次科技革命有著密切聯系。
3、當代世界市場的特點
商品結構的復雜化、區域集團化趨勢的加強,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國際貿易方式的多樣化,市場競爭的激烈化。
4、對貨幣貶值的具體分析
1) 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首先對出口收入有影響:一國貨幣貶值通過降低本國商品相對外國商品的價值,使國外人們增加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本國居民減少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從而有利於本國的出口,減少進口;外國貨幣購買力相應提高,貶值國商品、勞務、交通、住宿等費用相對便宜,有利於吸引外國遊客,擴大旅遊業發展;其次對國際資本流動也有影響,如果貶值趨勢不斷發展,那麼人們將會把資金從本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引起資金外流。
2) 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貶值後,一國的貿易收入往往會得到改善。整個經濟體系中外貿部門所佔比重會擴大,從而提高本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產品同國外產品競爭,有利於本國企業「走出去」;貶值對物價也有影響:一是出口擴大,引起需求拉動物價上升;二是通過提高國內生產成本推動物價上升,貨幣貶值對物價的影響會逐漸擴大到所有商品,引起全社會供求不平衡,甚至導致通貨膨脹。
3)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主要工業國的貨幣貶值會影響其他國家的貿易收支,由此可引起貿易戰和匯率戰。在國際貿易和借貸活動中,收進貶值貨幣的一方會遭受損失,而要付出貶值貨幣的一方將從中獲利。主要工業國的匯率變化還會引起國際金融領域的動盪。主要貨幣的匯率不穩定還會給國家儲備體系和國際金融體系帶來巨大影響。
三、典型練習分析
例1(單選題)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了統治地位
B. 商品生產的發展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
C. 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國際分工的發展
D. 產業革命的勝利和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
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世界市場形成和發展」。世界市場是伴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國際分工的發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與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對世界市場的形成起決定作用的是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建立,世界市場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了統治地位後才最終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就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本原因來說,則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國際分工的發展。因為社會生產力提高,生產出了大量商品,才有可能建立世界市場,而國際分工的發展又有必要建立世界市場。所以,該題答案中題肢C才是正確答案,題肢ABD講的不是根本原因,因而不選。所謂「根本原因」是指事物發展的來源或最重要、最主要的原因。
例2(單選題)1999年1月13日,巴西總統卡多佐突然宣布:巴西中央銀行行長已經換人,緊接著,新任央行行長洛佩斯宣布:巴西貨幣雷亞爾貶值8.5%。在亞洲金融危機進一步深化、蔓延,新一輪金融危機再次拉開序幕,世界經濟處於十字路口的形勢下,而中國卻緊守營盤,嚴正承諾:人民幣絕不貶值。我國政府承諾的根據,不正確的是( )
A. 我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為這一承諾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
B. 這一承諾對我國經濟發展更為有利
C. 出口貿易在我國經濟中所佔比重較小
D. 人民幣貶值會減少外資流入,制約我國經濟增長速度
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有:我國對外經濟關系、外匯與匯率、人民幣與通貨膨脹等。我國人民幣不貶值,首先,是我們的「硬體」過關:幾年來,我國一直保持著低通脹高增長的好局面,經濟運行態勢良好,這為人民幣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其次,人民幣並非可自由兌換貨幣,沒有來自國際金融市場的拋售壓力。最後,目前人民幣貶值對中國危害更大,因為貶值會減緩外資流入,加劇外匯流出,這將制約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還直接影響國際收支平衡,有可能造成人民幣進一步貶值,再度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使政局不穩定。可見,我國政府承諾人民幣不貶值,並不以出口貿易在我國經濟中的比重為根據,B。
❽ 十七至十九世紀當時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如何
西方經濟學的貨幣結算逐漸代替了中國的物物交換。中國的經濟結構變了,從前是專農業為主,屬現在是輕工業(服裝行業,居家用品)為主,西方是力學主導,力學的分支是電學,內燃機是屬於化學,需要原料,但是燃燒了原料產生了動能,所以汽車可以發生位移。但力學的本質和電學是一樣的。化學成為了物理的一個分支,主要是化妝品,中國是人口增長迅速,產生了勻速圓周運動。
❾ 論述16-18世紀初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及其原因
16世紀來後,荷蘭漸漸源退出世紀強國舞台,而取而代之的是西班牙、英吉利、法蘭西。世紀向資本主義化前進。
主要原因是:
新航路的開辟,殖民者迅速積累的大量原始自金
由於工業化革命, 資本主義在這期間迅速發展
宗教改革的推動 ,大量的解放了勞動力。
資產階級文化的興起,使大中產階級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