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近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歷程
因為不知道需要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歷程 還是資本主義發展歷程就都發了一份,
希望幫的上忙。
1.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原因:(1)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了全球擴張,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甲午戰火剛剛熄滅,列強便紛紛爭做中國的債主,搶奪修築鐵路、開采礦山和建立工廠的權利,資本輸出成為帝國主義對華進行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時商品輸出仍然在繼續擴大,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2)甲午戰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暴露無遺,為擴大財源,支付巨額賠款,解決財政危機,迫使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於是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熱潮。
2.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概況: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中「歷史縱橫」的材料,分析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主要特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概括:設立的廠礦企業數量增多、投資額擴大;興辦近代企業的地區增多;以輕工業為主,其中棉紡織業發展最為迅速;受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和束縛,民族工業發展仍然十分艱難。
3.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影響:(1)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代表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維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代表民族資產階級中下層的革命派,發動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辛亥革命。(2)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不僅為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奠定了新的階級基礎,而且也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前提和內在動力,加速了封建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潰,使中國的近代化由器物層面開始推進到制度層面。
「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民國初年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個發展機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然而,近代中國的歷史卻沒有沿著這一方向繼續發展,民族工業的繁榮景象轉瞬即逝,成為「短暫的春天」。教材闡釋了民國初年民族工業進一步發展的背景、概況及其短暫的原因。建議教師從辛亥革命的影響導入。
1.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的背景:中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是民國初年中國社會變革和國際形勢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經過這場革命,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南京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的方針政策,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環境,更激發了實業家們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於是各種發展實業的團體,如雨後春筍,紛紛涌現,較著名的有中華民國工業建設會、中華實業團、拓植協會等。這些實業團體大都以「強國富民」、「振興民生」為目標,反映了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要求和以商戰反抗列強侵略的愛國熱情。由知名華僑人士創辦的同仁民生實業會得到華僑的熱烈響應,海外華僑競相投資國內工商業,這都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辛亥革命後,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此起彼伏,「實業救國」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基礎。面對外國資本的加緊滲入,洋貨越來越多地充斥中國市場,國內第一次出現了抵制洋貨的運動,這次運動於1904年首先由商務界發起,1915年,因反對「二十一條」再度興起(指導學生看教材插圖《清華學校學生抵制並焚燒日貨》),1919年達到高潮。抵制洋貨,提倡國貨,「實業救國」不僅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口號,也成為各階層人民愛國的共同願望。同時也使國貨市場擴大,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拓展了空間。
(3)北洋軍閥政府較為寬松的經濟政策,使資本主義工商業得以繼續發展。由於時代潮流的沖擊,北洋軍閥政府較之晚清政府,明顯地增加了一些資本主義色彩。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資階級代表人物參與北京政府內閣和地方的活動,他們利用掌握的部分權力,制定頒布了一些有利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政策法令,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工商業的繼續發展。
(4)民國初年,一戰爆發,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對華輸出的資本和商品有所減少;同時因為出於戰爭的需求,它們的工業生產主要轉為戰爭服務,減少了某些輕工業品的生產,為中國民族工業拓展國內市場,進而打入國際市場,提供了契機。這些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於是,處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夾縫中的民族工商業,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
2.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民國初年和「一戰」期間有利的內外條件,使民族工業得到了一次發展機遇,但「春天」短暫,好景不長,並且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
(1)發展概況:(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煉信息,歸納要點)主要表現為:開辦工廠和投資數額增長迅速;投資地區由東南沿海向內地拓展;輕工業發展顯著,一些商品打入國際市場;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實業家。〔建議教師介紹近代民族卷煙工業的巨擎——簡照南及其南洋兄弟煙草公司〕
(2)發展的特點: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處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夾縫中的社會環境,使其帶有明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徵。主要表現在:首先:民族工業的發展主要在輕工業方向,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表現出工業結構的不平衡,同時,新建的民族工業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表現出地區分布的不平衡,因此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其次,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帝國主義的控制下,民族工業不可能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第三,民族資本與封建經濟相比,封建自然經濟仍占絕對優勢,這就使民族資本主義受到極大的束縛。
(3)「短暫」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加緊了對華的資本輸出和商品傾銷,進入20年代,大批民族工業或被外資控制兼並,或因產品競爭力弱而虧蝕閉歇,整個中國民族工業迅速蕭條。
短暫春天的逝去,昭示我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帝國主義是阻礙民族工業發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實現民族獨立,才能實現現代化。「實業救國」雖成難圓之夢,但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的發展為民主革命的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同時也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教材介紹了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和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原因和概況。
(一)國民政府統治前期(1927—1936年)民族工業得到發展。
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中「歷史縱橫」的材料,分析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主要特徵。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概括:設立的廠礦企業數量增多、投資額擴大;興辦近代企業的地區增多;以輕工業為主,其中棉紡織業發展最為迅速;受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和束縛,民族工業發展仍然十分艱難。
發展的概況, 1936年,民族資本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已經占據主導地位,不僅超過官僚資本,而且超過了外國資本,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列強的經濟侵略,為抗日戰爭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建議教師適當補充材料,以圖表的形式呈現,並與課後的「探究學習總結·閱讀與思考」題結合起來,重點分析在此期間民族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二)抗戰時期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抗戰爆發後,不少民族資本家出於愛國熱情和使企業免遭日本的掠奪,歷盡艱險遷往內地,並盡快恢復生產,對大後方經濟發展,對支持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淪陷區,來不及內遷的廠礦,或被日本滅毀,或被日軍以「委託經營」、「軍管理」、「租賃」等形式吞並。在國統區,國民政府出於抗戰的需要,實施戰時體制,強化經濟的全面統制,加強工業壟斷和商業專賣,造成官僚資本的膨脹和民族資本的萎縮,到1941年,官僚資本已佔全國資本總額的一半。
「民族工業的萎縮」教材介紹了抗戰勝利後民族工業凋謝萎縮的原因和概況,由於美國經濟侵略的加劇,官僚資本的擠壓,加之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不斷通貨膨脹,使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1)民族工業的萎縮原因
美國的經濟掠奪。美國與國民政府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攫取了大量在華政治、經濟等特權。之後,美國大量對華進行商品輸出,排擠了國貨。有人稱這一條約為「新二十一條」。官僚資本進行經濟壟斷,殘酷擠壓民族工業。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膨脹,原料昂貴而產品滯銷。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官僚資本有哪些特點?貨幣急劇貶值對民族工業有何影響?
(2)民族工業的萎縮狀況
民族工業陷入絕境,紛紛倒閉。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歷程就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近代化的過程,其本質是在生產力不斷取得突破性發展的推動下,人類社會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以及工業化向縱深方向的發展。科技進步是工業近代化發展的根本動力。以三次工業革命為依據可以把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六個時期:
第一階段為工場手工業時期,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第一時期——經濟近代化的醞釀、啟動時期。此時,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第二階段為蒸汽時代,即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其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第二時期——經濟近代化的發展時期。此時,世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9世紀中期伴隨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的率先完成,倫敦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
第三階段為電氣化時代。19世紀70年代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電氣化的起步階段,這時期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第三時期——資本主義經濟近代化在全世界擴張的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一20世紀40年代中期是電氣化的進一步發展階段,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第四時期——資本主義經濟近代化調整和震盪時期。
第四階段中,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著壟斷經濟進一步調整,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第五時期——資本主義經濟近代化穩定發展時期。「一戰」後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二戰」後,紐約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以美元為貨幣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
第五階段中,第三次科技革命在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出現新發展——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興起,世界經濟出現全球化和區域化趨勢,這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第六時期——資本主義經濟近代化出現了新趨勢。其時,知識經濟興起,可持續發展觀念得以形成和發展。
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邁向經濟近代化的歷程中,必然要經歷工業化過程。同時又由於各國國情的不同使各國實現工業化的方式或多或少的呈現出各自的特色,走出了多種經濟發展的模式。
19世紀中期以前資本主義各國普遍實行重商主義,19世紀中期伴隨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思想成為工業資產階級進行革命或改革的思想基礎,並促進了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凱恩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思想隨著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出現而得到重視,並不斷地得到完善。
『貳』 1840到1949與1949年至今的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的發展脈絡
1840年到1949年與1949年至今的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的發展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程。中國1840年至今的現代化歷程經歷了三條道路的轉化:
1、1840年1949年10月前,是中國「早期現代化」階段,以資本主義現代化為主體;
2、1949-1978年是「經典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帶有蘇聯的「經典」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的色彩:
3、1979年至今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在政治經濟方面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2)近代經濟發展史擴展閱讀:
1949-1978年是「經典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中國走「經典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前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新中國的成立、民族獨立、推翻三座大山等)
20世紀5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建設道路出現的曲折史實:「大躍進」或人民公社化運動。
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轉化的標志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實行改革開放。
20世紀90年代我國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現代化是各國發展的必然趨勢;實現民族獨立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前提;應結合本國實際,走符合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叄』 美國近代經濟發展史
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
人類的經濟活動發展到今天,主要經歷了兩種經濟形態: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
(1)自然經濟:又稱自給自足的經濟,是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極不發達狀態下的產物,在資本主義時期以前長期占統治地位。
(2)商品經濟:是適應生產力發展並可以進一步推動其發展的經濟形態,是外向、開放型的經濟,充滿了活力,比自然經濟有著不可估量的優越性。
商品經濟代替自然經濟是人類由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最本質特徵之一,是資本主義社會和國家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形態。
資本主義經濟是典型的和最成熟的商品經濟,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主要是通過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變化反映出來的。
世界近現代史上的革命與改革、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工人運動與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與高漲、思想文化上的劇變,無不從經濟領域的發展變化找到其根源。
2、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概況
(1)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14—16世紀)
①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A、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發展
(生產技術的發展引起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和社會結構的變化)
B、具體因素: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分工的擴大商品經濟的迅速發
展(產生萌芽地區的)國內外市場的逐步形成
②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前提(馬克思語)
③商業資本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起了巨大作用,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市場的擴大;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改變了農村的自然經濟。
④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掠奪
A、根源:15世紀歐洲各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
B、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和意義:引起了兩個「革命」
C、早期殖民掠奪:葡萄牙、西班牙最早從事殖民征服;掠奪到的巨額資金轉移到歐洲其他國家(本質作用:歐洲資本原始積累);葡、西沒有因這些財富而較早地發展起資本主義。
(2)工場手工業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17世紀初—19世紀初)
這一時期,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封建自然經濟走 向瓦解是這時經濟領域中的主要發展趨勢。
①資本主義尚處在初期階段
許多近代資本主義必有的特點還沒有具備。商人以及一些大資本家是早期資產階級的主要成員,通常被稱為大資產階級。
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階級在這一階段也還沒有最後形成。在資產階級中間起主導作用的是與商業資本、高利貸資本相聯系的商業資產階級,工人還沒有形成為近代的產業無產階級。
②資本主義發展早期(16—18世紀)比較盛行的經濟思想:重商主義
③這一時期歐洲經濟發展狀況:
葡萄牙、西班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
荷蘭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特點是它的對外貿易遠較工業占優勢,「海上馬車夫」,這一特點以後就成了它在經濟發展中的弱點。
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取代了荷蘭在西歐的經濟地位和海上霸權。
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很快,18世紀成為歐洲大陸最發達的國家(農業占統治地位,工商業發達);拿破崙時期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俄國在17世紀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但發展極其緩慢,其水平也較低,有很深的農奴制的烙印,經濟遠遠落後於西歐國家
④這一時期,由於受手工業工場生產能力的限制,資本主義的發展並不充分,遠遠未對封建自然經濟形成優勢。反映在政治領域,這一時期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很少;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曲折、反復;資本主義制度遠未健全和完善。
(3)工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經濟(19世紀初—19世紀70年代)
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先進國家普遍確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戰勝封建自然經濟,確立了對世界經濟的統治地位,是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造成這種根本性變化的主要推動力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極大地解放生產力,從物質上大大增強了資本主義的力量;法國大革命創立的一系列資本主義立國原則及革命留下的戰斗精神,從政治思想上壯大了資本主義的力量。特別是工業革命的後果,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階級結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①工業革命的開始、擴展、對人類社會產生的重大影響。
②這個時期以工業革命為開端,邁出了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的第一步,
(促進了商業資本主義向工業資本主義時代的演變)工業革命的完成,機器大工業的建立,使資本主義力量迅速超過了封建主義,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封建主義生產方式,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這些都顯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進步性。
③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經濟的大發展,在政治領域導致了三股進步歷史潮流;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民族解放運動,或者稱為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三大傾向。
(4)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經濟(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這一時期,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從蒸汽機時代進入了電氣化時代。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飛躍式的大發展,壟斷經濟形成,資本主義正在進入成熟的階段,即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逐步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到了19世紀70年代,西方資產階級反封建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東方則沒有成熟到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程度,因而在大約30多年的時間里,世界上基本沒有發生過革命,資本主義處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之中。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
①第二次工業革命(內容、特點、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內在聯系)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社會生產力方面;社會生產關系方面
②壟斷和壟斷組織的出現:(評價)
壟斷的出現,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是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並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此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速度加快。
③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在經濟上基本定型:以科技為先導,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為生產組織形式,成為一種經濟模式。
④這一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狀況:
這一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都有巨大的發展,這些國家在20世紀初都先後成為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完成了工業化的進程。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增加了。
美國和德國更多地採用新技術、新設備,工業生產集中程度較高,壟斷經濟發達,再加上其他有利的條件,經濟發展步伐最快,後來居上,超過英國和法國,工業產值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
英國和法國由於技術設備落後,資本大量輸出,過早地偏離了工業經濟發展為主的道路,走向資本輸出為主的道路,經濟發展緩慢下來,被美國和德國超過,工業生產下降為世界第三和第四位。
日本通過對內大力發展工商業,扶植壟斷經濟,對外極力進行侵略擴張,開拓市場,掠奪資源,攫取巨額戰爭賠款等措施和手段,迅速崛起,成為亞洲強國。
相對而言,俄國在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之後,資本主義經濟雖然有較大發展,但由於封建殘余勢力的束縛,仍遠遠落後於其它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⑤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經濟上飛躍式的發展,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與發展,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整個世界被瓜分完畢。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發展導致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改變了它們之間力量的對比,造成了他們之間的新矛盾,形成了幾個帝國主義大國加緊爭奪霸權,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勢,最終導致了兩大軍事侵略集團的對峙和一戰的爆發。
(5)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資本主義經濟(20世紀20、30年代)
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波動很大,繁榮與危機、動盪與穩定、自由競爭與國家干預多種現象同時並存是其最基本的特點。可以說,這一時期,是現代西方經濟史上最為動盪的時期。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一戰一方面給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另一方面造成這些國家政局的動盪,從而影響到經濟的發展。二是資本主義制度內部的矛盾激化,特別是生產與銷售的矛盾直接導致了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
①「一戰」後, 各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狀況
「一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國家除美國、日本經濟實力增長外,無論是戰敗國德國,還是 戰勝國英國、法國在經濟上都是一片衰敗和混亂。
英國債務劇增,工商業衰退;法國由戰前的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戰敗的德國經濟惡化尤為嚴重。
美國和日本是大戰的受益者。美國在大戰中發了橫財。戰後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20年代進入了「柯立芝繁榮」時代;日本在戰後經濟增長,由債務國變為了債權國。
②20年代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從略);資本主義國家在1924年後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和短暫的經濟繁榮時期。(美國經濟繁榮背後的隱患;日本經濟的脆弱性)
③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這次大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周期性生產過剩危機,同時一定程度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資本主義世界潛在的經濟問題和自由放任政策發展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各國為擺脫經濟危機,都加強了國家的干預政策。但干預的具體措施和特點卻有所不同。一種是在維護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的國家干預,另外一種干預則偏離了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軌道,走上了法西斯統治經濟的軌道,是一種不正常的發展道路。
羅斯福新政的政治和社會影響: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成功嘗試,為二戰後強化國家干預經濟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提供了一種模式。
(6)「二戰」後的資本主義經濟(20世紀40年代至今)
這一時期是當代資本主義的大發展時期,無論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區域化過程中所佔的地位,都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同時,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出由美國獨霸向經濟多極化發展的趨勢。造成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大發展的主要因素,一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生,二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空前發展。
①「二戰」後西歐各國經濟的發展
「二戰」後西歐各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A.1945—50年代初為恢復時期,西歐各國憑著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藉助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工業生產到50年代初逐漸恢復到戰前水平;
B.50年代初—1973年是持續高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是西歐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
C.1974—1982年是經濟「滯脹」時期
D.1982—9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又進入了低速增長時期;
E.90年代初至今,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溫和衰退和緩慢回升時期
②對於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認識
③這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變化。
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進一步加強,出現了經濟發展的新格局。由美國稱霸、歐洲日本依附,轉化為以美國為主的美、日、西歐三足鼎立;西方經濟不平衡發展增強的同時,經濟區域化、一體化趨勢也有新的發展。
另外,這一時期由於第三世界興起,資本主義原有的世界市場逐步解體,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則變換方式,利用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掠奪,擴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
3、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形式和本質
(1)主要形式
① 對農民土地的剝奪。英國的「圈地運動」是典型。圈地運動的結果,一方面造
成土地的集中,為資本主義的大農場大牧場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失去土地的農民,無以為生,淪為農場或工場僱傭的自由勞動力。
② 對殖民地的血腥掠奪。西方殖民者通過在美洲、非洲開采、劫運金銀;發展大
種植園;奴隸貿易;搶劫財富以及欺詐性的貿易等方法,積累了巨額財富,後來轉化為資本,用來發展資本主義工業。
③「價格革命」。由於西方殖民者的掠奪,大量黃金、白銀等貴金屬等流入歐洲。
造成金屬價格下降,貨幣貶值,物價上漲,這就是「價格革命」。在這一過程中,新
興工商業資產階級一方面以高價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另一方面付給工人的貶值的貨幣工資,因而經濟力量日益增長。而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的貨幣地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地主的實際收入減少,地位削弱了。小手工業者和農民的兩極分化加劇,大部分人淪為出賣勞動力的工人。
(2)本質
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是用暴力手段迫使小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並積累貨幣資本的歷史過程。馬克思說:「這種剝奪的歷史,是用血與火的文字,寫在人類的編年史中的。」
4、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原因和條件分析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各要素可簡要歸納為「三個前提」和「四個條件」。
(1)三個前提:
①社會穩定:戰亂和動盪的政局都會破壞經濟的發展。
②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
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和適應,例如壟斷的出現及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發展。
(2)四個條件:
①科技條件。三次科技革命對生產力和社會歷史發展的推動充分證明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②市場條件。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商品經濟,商品交換的目的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與商品交換的場所——市場或地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市場是其發展的生命線。當市場不能滿足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就受到阻礙,資產階級就會設法開拓市場,如德意志,義大利統一前的分裂割據狀態,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都無法形成統一的大市場,制約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當市場滿足經濟發展需要時,資本主義經濟就充滿生機和活力,如美國內戰結束和德意志統一後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促使德、美經濟高速增長。資本主義列強向亞、非拉的擴張,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過程,也就是爭奪商品和市場的過程。
③資本條件:無論是資本的原始積累時期還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的其它各個歷史時期,巨額的資本的獲得都令促進資本主義的設備更新,提高競爭實力,如普法戰爭中法國50億法郎的巨額賠款,使統一後的德國如虎添翼,導致了法德兩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中呈現截然不同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地位。資本的積累和獲得,在資本主發展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資產階級不擇手段對國外人民進行瘋狂壓榨和掠奪,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又加緊資本輸出,目的是掠奪更多的財富。
④自由勞動力條件:資本主義生產主要是僱傭勞動,需要擺脫了土地和封建國家束縛的自由勞動力。英國通過圈地運動不僅積累了資本,而且把大批農民從土地上趕走,使之成為無家可歸的資本主義自由勞動力,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另外如,彼得一世改革和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性質差異,也要從是否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廉價的自由勞動力方面尋找依據。
『肆』 美國近代經濟發展史
美國近代史(1776——1898年)
這一時期,是美國自由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時期。內年輕的資產階級在政治容、經濟和思想文化、領土開拓等各個領域取得了決定性的重大勝利。美國鞏固地建立和擴大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並逐步確立了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快速發展了國民經濟,在短期內成為名列前茅的世界工業大國,同時在19世紀的後30年開始了向現代資本主義階段的過渡,並在完成了大陸擴張後,開始走向了海外擴張。近代美國大體上又可分為下列四個發展階段:
1) 兩次對英戰爭階段(1776——1815年)
2) 西進運動、領土擴張和兩種社會制度矛盾發展激化時期(1815——1860年)
3) 南北戰爭和戰後南方重建時期(1861——1877年)
4) 近代工業化的完成和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時期(1877——1898年)
『伍』 美國經濟發展史
一)反托拉斯
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後,美國出現的第一次政府幹預是共和黨西奧多-羅斯福的反托拉斯,西奧多有「托拉斯轟炸機」的稱號。
謹小慎微的塔夫托幾乎無所作為,最後和西奧多-羅斯福分道揚鑣;
民主黨的威爾遜繼續高舉共和黨人西奧多的旗幟,反對托拉斯,制定了著名的著名的克萊頓反托拉斯法。
以上是第一階段的國家干預。
(二)自由放任
1921年,共和黨人哈定入主白宮,揭開了哈定--柯立芝--胡佛的時代。哈定對威爾遜的政策非常不滿,主張「回復常態」,是自由放任再次興起。柯立芝信奉「只要政府什麼事都不做,80%的問題就會自然解決」。胡佛極力主張放任自由,他自己也是個人奮斗的成功典範。三任總統自由放任的結果是,給美國帶來了30年代的大蕭條!!!「胡佛」這個詞從英雄的代名詞變成了罵人的前綴。胡佛任期結束時的1933年的GDP(414億)大約下降到了1929年(868億)的50%。
(三)羅斯福新政
1934年民主黨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後,實行了「新政」,對經濟實行強力的國家干預,首先挽救銀行,然後開展農業復興和工業復興,制定了旨在保護窮人和勞動者的瓦格納法、社會保障法,開展大規模救助,聯邦政府興辦公共事業等。羅斯福的新政,為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摸索出了一條延長壟斷資本主義生命的可行途徑,也就是大力發展非法西斯主義的、走所謂「福利國家」道路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羅斯福去世後,杜魯門開展「公平施政」,在經濟政策方面仍然奉行羅斯福的國家干預政策。前後2人5屆20年,這是第二階段的政府強力干預。
(五)艾森豪威爾的現代共和黨主義
1953年,共和黨艾森豪威爾入主白宮,他們擔心新政以來大規模的國家干預,無異於「滑向了社會主義」,因此,他們極力試圖回到「正常狀態」(也就是自由放任的狀態),但美國的現實情況最終使得艾森豪威爾政府接受了新政以來民主黨政府的社會經濟改革,走了一條完全不同於胡佛時代的新共和黨路線——一條中間路線。50年代的美國,出現了「豐裕社會」的「另一個美國」現象,社會兩極分化仍然嚴重,貧窮仍沒有消除。50年代經濟增長緩慢,黃金外流,受到蘇聯的嚴重挑戰,黑人運動高漲。
(六)肯尼迪的「新邊疆」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
1961年,民主黨肯尼迪入主白宮。在經濟政策上,繼續奉行凱恩斯主義,實行以減稅為主的長期財政赤字政策,同時實行雙重利率的廉價貨幣政策,以及在和平時期對工資和物價的非強制性管制。在社會福利政策方面,聯邦政府大大加強了對勞動力再生產的干預,以適應社會會發展和科技革命提出的新需要,使「福利國家」設計的范圍迅速擴大。鑒於黑人運動來勢迅猛,國會通過了3大民權立法,從法律上取消了種族隔離制度。肯尼迪發起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使美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這是第三次政府幹預,也是政府幹預的最高潮。
(七)反對新政傳統的初步嘗試
1969年,共和黨人尼克松入主白宮,它最初嘗試走一條完全不同於新政的保守主義路線,試圖對經濟、社會福利和政府體制進行大規模改革。在經濟政策上,他幾度採取反凱恩斯主義的政策;在社會福利上,他削減「偉大社會」項目,並提出取代聯邦社會救濟的家庭援助計劃;在政府關繫上主張改變權力集中於華盛頓的流向,實行所謂的新聯邦主義;在民權問題上阻撓以校車接送學童方式消除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制。
這些政策的實施,到了1970年,工業生產回升乏力,失業率高達5.9%。這一切使尼克松不得不採取「姑且一試」的國家干預措施。1971年1月4日,尼克松在電視上公開宣布,他要用赤字財政政策來實現充分就業。
尼克松任內幾次想擺脫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但每次都不得不走回到國家干預的道路上來。
『陸』 求 中國經濟發展近代史,越詳細越好,謝謝
近代
民國經濟史
中國民國時期,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各種予盾的激烈斗爭之中,社會經濟在動盪、曲折中緩慢前進。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曲折發展的歷程,各種經濟勢力此消彼長的現象,給我們以如下啟示:
第一,要使中國近代社會經濟得到順利發展,必須以國家的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為前提。近代中國歷史表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掠奪,對中國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使近代中國經濟的發展,處於十分緩慢的狀況。沒有一個政治上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新中國,就不可能使中國經濟得到正常、健康的發展。
第二,民國經濟的歷史表明,在華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封建地主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是阻礙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在民國時期的中國,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控制了中國財政經濟命脈,他們利用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瘋狂地掠奪中國的資源,並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行壓制、打擊。封建地主經濟佔有農村絕大部分土地,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造成農民生活困苦,農村經濟萎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壟斷著中國主要經濟部門,對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進行排斥、打擊,阻礙了中國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三,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民國時期曾得到發展,這表明代表著新的生產方式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民國社會經濟史的重要內容,是貫穿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線索。但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封建勢力的包圍打擊下,難以得到正常、自由的發展,最後走向衰落。歷史表明,要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是非常困難的,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第四,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建立符合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前途是社會主義。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掠奪和封建勢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壓迫,阻礙了中國近代經濟的順利發展,因此,在中國人民進行爭取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革命斗爭中,必須建立新的社會經濟形態來代替舊的社會經濟形態。由於中國社會經濟的落後性,不可能馬上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必須根據中國的國情,建立一種符合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並以發展生產力為主,為以後過渡到社會主義開辟道路的新的經濟形式,這種新的經濟形式就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只有這種由多種經濟成分構成的特殊形式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才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需要。而在新民主主義經濟中,由於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居於領導和支配地位,這就保證了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前途必將是社會主義。
1、民國經濟概述
2、民國初期社會經濟的初步發展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社會經濟的曲折發展
4、抗日戰爭時期的社會經濟
5、民國末期社會經濟的崩潰
中國經濟發展史-現代卷
1949--1957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遷
1、新中國建立時的經濟背景和發展條件
2、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3、國民經濟的恢復
4、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始
5、社會主義改造的提前完成
6、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和遺留的問題
1958--1978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演變
1、「大躍進」及其嚴重後果
2、國民經濟的調整和恢復發展
3、「文革」時期國民經濟的艱難發展
4、徘徊中前進的國民經濟
1978--1998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革
1、經濟調整和開始改革開放
2、全面改革的實施和經濟高速增長中的曲折
3、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
4、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
希望對你有幫助
『柒』 求有關世界近代經濟發展史的書籍,
9月23日 15:07 以我的理解,在進行經濟建設時,應該首先考慮經濟利益、其次是考慮環保利益。內我國確實實施「可持續容發展」戰略,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口控制和人口素質提高、社會進步等因素相結合、協調,反對「殺雞取卵」式的、不顧環境保護、引起環境惡化和生態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和道路。
但是,必須同時看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並不是並駕齊驅的。經濟建設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工作中心,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的主要矛盾決定的,除非發生外族大局入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決不動搖的!
再者,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經濟的發展,「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維護和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歷史使命!
『捌』 廣州近代經濟發展史
廣州的新老商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