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經濟發展前景3000字論文

中國經濟發展前景3000字論文

發布時間:2021-01-27 00:12:54

① 論文談談中國經濟發展前景1000字

第一,可以體現作者的總體思路。提綱是由序碼和文字組成的一種邏輯圖表,是幫助作者考慮文章全篇邏輯構成的寫作設計圖。其優點在於,使作者易於掌握論文結構的全局,層次清楚,重點明確,簡明扼要,一目瞭然。[2]
第二,有利於論文前後呼應。有一個提綱,可以幫助我們樹立全局觀念,從整體出發,在檢驗每一個部分所佔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間是否有邏輯聯系,每部分所佔的篇幅與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稱,各個部分之間的比例是否恰當和諧,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絲絲入扣、相互配合,成為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都能為展開論題服務。經過這樣的考慮和編寫,論文的結構才能統一而完整,很好地為表達論文的內容服務。
第三,有利於及時調整,避免大返工。在畢業論文的研究和寫作過程中,作者的思維活動是非常活躍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從表面看來不相關的材料,經過熟悉和深思,常常會產生新的聯想或新的觀點,如果不認真編寫提綱,動起筆來就會被這種現象所干擾,不得不停下筆來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寫的從頭來過;這樣,不僅增加了工作量,也會極大地影響寫作情緒。畢業論文提綱猶如工程的藍圖,只要動筆前把提綱考慮得周到嚴謹,多花點時間和力氣,搞得扎實一些,就能形成一個層次清楚、邏輯嚴密的論文框架,從而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寫論文的學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寫成提綱,再去請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較易提出一些修改補充的意見,便於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導。

② 幫忙找個關於《中國經濟》的論文 3000字 謝謝了

|中國經濟現狀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7-8-21 16:01 | 提問者:金79 | 檢舉
下面是我偶然看到的對2005年中國經濟的一篇文章的一些部分.且不論積極或者消極,就一事實的角度.誰有沒有對於現在的2007年的經濟情況的文章?很想知道中國經濟現狀,就在物價飛漲的現在

幾點評論是:1、這無非是說,世界人口第一、國土面積第三、礦產資源第三的國家,總產值不過名列第7,比義大利小、比巴西大;2、扣除超高投入的資源、環境成本,實際居於世界後列;3、所謂綜合國力指針與人民福祉無關,僅能滿足統治者的霸權慾望和民眾的大國心態;4、增長速度存在統計上不實;5、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式的高速增長得不償失,除了維持就業換取政權穩定外,實為中國經濟之痼疾。在內部,控制速度一直是歷屆政府的努力目標,對外宣傳時才變成自我炫耀的成就。
令人絕望的數字卻很關鍵:1、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例遞減。200年前,大清帝國極盛時期(1800年),中國的產品佔全球總量的33%,歐洲佔28%,美國只佔0.8%;100年前清朝崩潰前夕(1900年),中國佔全球生產總量的6.2%;經歷二戰、內戰、韓戰連續破壞之後,建政之初的1955年,GDP尚佔世界總數4.7%;97年,佔全球GDP的比例跌至3.5%---以世界第一的增速幹了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GDP佔全球的比例不升反降,更遠不及衰敗的晚清。數字傳遞的信息是,趕超半世紀,與先進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越拉越大。原因是中國經濟效益極差,無論是與世界橫比,還是與不同時期的縱比,無論實物、資金、還是勞動力等各方面,投入產出效益都不好,甚至越來越差。

2、人均財富居於世界後列:人均所得為世界第81名,以購買力計算,也只佔第65名,比拉脫維亞少、牙買加多。用聯合國「人發展指針」綜合比較,中國落到107名,在阿爾巴尼亞之後。據WB研究,全球參加評估的120個國家中,中國人均GDP居第96位;教育經費和第三產業產值佔GNP比例分別為102、113位。按WB95年推出的衡量國家財富的新計演算法(把自然資源貨幣化列入財富總量),中國的人均財富僅名列世界第162,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13。前一組數字說明,中國人仍是當今世界的窮人;後一組數字說,由於資源奇缺,中國人未來可能更窮。

把以上數字綜合起來,可歸結為三句話:1、中國是一個處於世界後列的貧窮大國,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因而後勁嚴重不足的貧窮大國;2、經過長達半世紀的高速趕超,中國和自己所曾達到過的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越拉越遠;3、如果再考慮到人口、資源、科技、教育等因素,中國將永無出頭之日。問題補充:

崩潰,要怎麼做啊

最佳答案 2005年---中國經濟之現狀

--------------------------------------------------------------------------------

近年來,至少在中文媒體上,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似乎已成為唾手可得的現實。這種使中國人熱血沸騰的預言,不完全是出口轉內銷式的炒作。中國的經濟改革20多年來在西方激起了一波又一波中國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93年5月10日《時代》在《中國:下一個世界強權》總標題下的14篇文章。周刊總編熱情洋溢地寫道,艾默生曾稱中國為木乃伊與紀念碑,而今天,這一古跡正顯示出震撼世界的活力。

可以說,20世紀最後的10多年間,中國崛起的論調席捲世界。在這只開始起跳的超級老虎(德國《趨勢》雜志語)面前,許多對*****政治和自由市場保持堅定信念的人士大惑不解,緘口難言。

官方經濟學界更是一片樂觀。權威的中科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預測,2020-203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達到世界第一;2040-2050年,人均GDP將達到目前發達國家的水平;21世紀末,人均GDP和人均社會發展水平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報告作者以堅定而豪邁的口吻宣告,21世紀將是中國興起和騰飛的世紀。

只有少數研究者指出:中國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虛假繁榮。事實上,一個問題就令人看法實質所在:能源、資源與環境容量能否支撐起一個中國世紀?

中科院的預測是,2050年GDP為89萬億,是90年的50倍。但難以逾越的障礙是資源不足。權威人士證實,建國後40多年來,GNP增長10多倍,礦產資源消耗量卻增長40多倍。高消耗、低產出的經濟模式可謂舉世無雙,假設GNP再增長50倍,就必須消耗200倍的資源。

中科院學者的預測全部建立在資源低耗型的國民經濟體系之上,這當然不是事實,而像是一道命令。退一步講,即便發生某種奇跡,真的建立了資源低耗型經濟,但中國,甚至全球的資源能否支持中國的經濟規模再增長50倍?最深刻的悲劇可能是---中國進行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試驗之後,驚駭地發現本國的資源已接近枯竭,而且,全球經濟總規模不斷擴大,世界的資源總量已所剩無幾。據「世界觀察環保組織的《1998年世界現狀》報告指出,如不改變目前的發展模式,全球的土地及水資源將不敷中國對穀物的需求,石油資源也不夠用。世界再也無法依目前的發展腳步繼續走下去了。

再談談中國日趨緊迫的環境容量和超高速增長的污染。學者證實,5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30多年間,社會總產值增加了15倍,向大氣排放的污染物增加了100多倍---即是說社會總產值增長1倍,污染量就要增加6-7倍。按此比例算下來,中國經濟總量再增長50倍,污染要增長300倍。就算污染率隨經濟發展而減輕,GNP增長50倍污染量僅增長100倍,中國也絕不是人類可以存活的國度。或者,奇跡般地趕上高科技列車,經濟結構轉型,污染再增加10倍,地球環境也不再適宜人類生存。

簡化地說,如果超過了幾個主要的生態指針---森林覆蓋率警戒線20%、人均淡水資源警戒線1000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積警戒線0.8畝等,生態系統便可視為突破了生態環境容量,超載運行,趨於崩潰---這正是中國面臨的噩夢。

事實上,中國的當務之急並非討論如何趕超,實現強國夢,而是如何挽救。官方經濟學界常誇耀的數字有兩個---GDP名列世界第七,GDP增長速度世界第一。

幾點評論是:1、這無非是說,世界人口第一、國土面積第三、礦產資源第三的國家,總產值不過名列第7,比義大利小、比巴西大;2、扣除超高投入的資源、環境成本,實際居於世界後列;3、所謂綜合國力指針與人民福祉無關,僅能滿足統治者的霸權慾望和民眾的大國心態;4、增長速度存在統計上不實;5、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式的高速增長得不償失,除了維持就業換取政權穩定外,實為中國經濟之痼疾。在內部,控制速度一直是歷屆政府的努力目標,對外宣傳時才變成自我炫耀的成就。
令人絕望的數字卻很關鍵:1、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例遞減。200年前,大清帝國極盛時期(1800年),中國的產品佔全球總量的33%,歐洲佔28%,美國只佔0.8%;100年前清朝崩潰前夕(1900年),中國佔全球生產總量的6.2%;經歷二戰、內戰、韓戰連續破壞之後,建政之初的1955年,GDP尚佔世界總數4.7%;97年,佔全球GDP的比例跌至3.5%---以世界第一的增速幹了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GDP佔全球的比例不升反降,更遠不及衰敗的晚清。數字傳遞的信息是,趕超半世紀,與先進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越拉越大。原因是中國經濟效益極差,無論是與世界橫比,還是與不同時期的縱比,無論實物、資金、還是勞動力等各方面,投入產出效益都不好,甚至越來越差。

2、人均財富居於世界後列:人均所得為世界第81名,以購買力計算,也只佔第65名,比拉脫維亞少、牙買加多。用聯合國「人發展指針」綜合比較,中國落到107名,在阿爾巴尼亞之後。據WB研究,全球參加評估的120個國家中,中國人均GDP居第96位;教育經費和第三產業產值佔GNP比例分別為102、113位。按WB95年推出的衡量國家財富的新計演算法(把自然資源貨幣化列入財富總量),中國的人均財富僅名列世界第162,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13。前一組數字說明,中國人仍是當今世界的窮人;後一組數字說,由於資源奇缺,中國人未來可能更窮。

把以上數字綜合起來,可歸結為三句話:1、中國是一個處於世界後列的貧窮大國,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因而後勁嚴重不足的貧窮大國;2、經過長達半世紀的高速趕超,中國和自己所曾達到過的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越拉越遠;3、如果再考慮到人口、資源、科技、教育等因素,中國將永無出頭之日。

對洋溢於官方媒體上的樂觀,有經濟學家如此解釋,少數經濟學家與權力資本和外國資本結合,獲得了特殊地位,在中國繁榮(不管是真繁榮還是假繁榮)時可以分享大份額,在危機發生時卻不必分擔成本。他們樂觀得很,並為人民描繪了一幅玫瑰色的圖案---增長速度就是一切,經濟發展可以自動解決一切社會矛盾。 經濟學家海耶克曾說,他的一個重要教訓是忽視了時間因素。他認為,學術界對時間的領會遲鈍,遠不像政客、運動員和演員那樣深知適當的時機就是一切。他的很多經濟學著作都試圖引入時間的因素,而一般經濟學著作中,時間的關鍵作用卻完全被忽略了,事情何時發生?因果之間可能有多長時間?

這同樣是中國人將深感痛切的教訓。我們知道,許多事情可能會發生,如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代可能到來之類,但卻忽視了時間---我們還有多長時間?夢想成為現實之際,我們還剩下什麼?以沉船為例,到全體乘客可以投票表決、立即搶修之際,我們還剩下多少船板?挽救生態崩潰的關鍵同樣是時間---在國土承載力耗盡之前,我們能否扭轉資源與環境容量急速枯竭的大趨勢?

從資源超載的角度看,國土承載力的最大極限大約為15-16億人,沒有官員或學者提出更高的上限。按人口增長趨勢,距離這一經濟-生態總崩潰的臨界點還有15年。就限制人口增長而言,政府採取了世界上最嚴厲的政策,今後怕已無能為力了。

從污染超載的角度,美國派駐北京的環保官員估算,如果96年開始投入巨資,04年前須緊急投入3萬億美元,才能徹底解決環保問題。數字相當於建政後前40年財政收入總和的7-8倍。分10年投入,每年要投入3000億美元---這種規模的投入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再考慮到每年國有資產加速外流,事情就更令人絕望。這也是在說時間---可能來不及了。我們甚至用不著去討論21世紀是否是中國的世紀,那是一種奢侈。我們可以把期望值降到最低:21世紀中國有沒有水喝?

中國人均淡水僅是世界人均值的1/4-1/5,江河湖泊全部污染,地下水嚴重透支。沒有爭議的事實是,半數以上城市缺水,缺水城市的半數以上嚴重缺水,特大城市幾乎全部缺水,50個城市已進入危機狀態,情況還在繼續惡化。
以中國人特別能忍受的國民素質,漸進、常規性的缺水可以一直維持下去,並非必定導致社會解體。而漸進災變中的急性爆發將是社會承受力崩塌的關節點。不必等到遙遠的未來,在今日的嚴重水危機上,只要加上一個持續數年的大旱,就可能導致社會解體。歷史上,1638-1641年發生在中原地區的持續三年大旱,致使流寇蜂起,社會動盪不寧,飢民組成軍隊,終於推翻了強大的明朝政府。

如果發生一個持續三年的大旱,其打擊點正好在承受力最低的華北地區,後果難以設想,京、津、唐、保等地區是貧水中國的特貧水區。外來觀光者只看見高樓大廈林立,卻不知道這片城市群的淡水量人均已不足300立方米,在國際人均水資源警戒線(1000立方米)的1/3以下,為世界人均數的1/30,比世界著名的乾旱區阿拉伯半島還要低,也低於以色列(人均水資源370立方米)---可以這樣概括,以北京市為圓心,800公里半徑之內(200萬平方公里,超過1/5國土)已沒有一條常流河,地表水基本枯竭,地下水全部嚴重超采,最深的水井已達300-400米。早在10年之前,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國昌就發出警訊:如果供水問題未有改善,只要再來一次大的旱災,華北地區的經濟都可能崩潰。目前,大北京地區完全具備了被水危機摧毀的必要條件;為使首都脫離險境,專家正在緊張討論從1000公里之遙的南方調水的種種應急方案,甚至會遷都。為數眾多的生態學家是悲觀的:一切應急的工程措施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危機,21世紀將是中國無水可喝的世紀。水僅僅是資源環境災難的一個側面,21世紀將是中國走向崩潰的世紀。大難臨頭之際,就可能爆發實行世界范圍內資源再分配的戰爭。

難道沒有挽救之途了嗎?當然有,比如盡快實行私有制,讓每一塊土地、每一片森林、每一座礦山都有自己的主人;比如盡快實行市場經濟,用市場的力量限制資源(包括環境資源)無節制的揮霍;比如放棄狂妄的趕超戰略,從人口基數過於龐大、人均資源極為貧乏、環境容量極為窄小等國情出發,走一條有限增長的道路等。

但問題仍然是:還有時間嗎?也許還有一點時間,也許一切都太晚了。任何一個中國政府都很難在這種創造性的毀滅之上重組社會,重建家園。退一步講,即便奇跡式的完成較為徹底的制度轉型,生態災難也有其巨大的慣性。如俄國、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交替時期,生態加速惡化。而且,生態平衡的恢復也需要漫長的周期。

更何況,我們所談到的僅僅是水資源危機、能源危機和環境容量危機。而中國早已陷入全面危機:腐敗、資源枯竭、環境惡化、通貨膨脹、股市畸形、泡沫經濟、國企破產、工人失業、農民貧苦、金融混亂、治安失控;在社會的大系統中,任何一環都脆弱到可能猝然斷裂。任何一環的斷裂都可能引發整個大系統的雪崩,堵無可堵,防不勝防---一些中國人已預感形勢危如累卵。

21世紀夢精神勝利的另一面是,官宦豪強早已把不義之財轉移國外,外國護照在手,隨時准備開溜。知情有限的升斗小民則把血汗錢存入早已資不抵債的國有銀行,以備大難臨頭時保命之需。大船將傾人人都想搶塊大點的船板,只苦了那些什麼都搶不到手的黎民百姓。看今日之中國,短視氣息彌漫,人們及時行樂,無一不創當今世界之最。這是末日之前最後的盛宴,是災難的直覺。

公有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兩權分離制(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是毀滅中國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制度性根源。公有制使山河土地失去了守護者,給破壞性使用大開方便之門。在完全公有制下,勞動者沒有生產的動力,一般也沒有破壞的動力。 以種種承包制為代表的兩權分離制不僅同樣剝奪人民對山河土地森林礦山的所有權,還為破壞性使用注入了內驅力。正如公用的自行車,註定損壞最嚴重、最迅速。鄧小 平創造的史所未見的公有私營制,自行車仍然公有,不同者是使用者可以合法地帶私貨。這樣一來,可以想見破壞性使用之烈!帝王時代,江山社稷為帝王所有,傳之萬世,無人敢破壞,每一具體的土地森林作坊工場,也有具人格的主人守護。經典社會主義時代,資源財產完全公有,雖然難以避免經濟學上公有財產悲劇,但勞動者沒有破壞性使用的動力。最壞的是公有私營制,山河無主且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這樣的制度條件下,增長就意味著破壞,高速增長就意味著高速破壞。
既然損失巨痛,何以還要不惜代價地追求高速增長?政府和經濟學界並不弱智。雖然在公開宣傳中對高速增長沾沾自喜,私下卻不斷要求控制速度。官員早就明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式的高速增長不是好事,而是經濟的災難,因此並非一味追求高速,而僅僅要求適當的高速---速度越高,損失越慘重;速度不高,優越性則無從體現,且失業激增,政權不穩。看來,其中的秘密是,高速增長是政權穩定的唯一可能。

經過長期的社會主義實踐後,經濟學界摸索出一條規律,必須保持6%以上的高速增長,才能解決每年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因此,6%以上的高速增長就成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證明,現在更成了政權穩定的保證。速度問題不光是經濟問題,也是一個尖銳的政治問題。只能高速度,才能戰勝資本主義;只能高速度,才能在新的基礎上加強工農聯盟,鞏固無產階級專政。不過,優越性的論證似乎開始受到普遍懷疑,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推動經濟繁榮,花錢買穩定。這種局勢下,人民和政權之間似乎達成了某種默契:可以放棄長子繼承權,但總得給碗紅豆粥。新的實踐證明,只能維持(統計意義上的)8%以上的高速增長,才能緩解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和維持繁榮景像,8%增長率又成了死守必保的生命線。
經濟學家深諳個中的奧妙。楊帆一針見血地指出,為什麼一定要達到8%?經濟學家說是為了保證就業、維持信心。經濟增長速度在國際上本來一個預測數字,到中國竟然不可更改、不可懷疑,因與現實反差太大,反而強化到人人談論的程度。這也證明,經濟增長速度已成為政權穩定的主要源泉。

經濟學家程曉農說,經濟效益每況愈下,國家還鼓勵企事業單位一味增加工資獎金、擴大福利,掏空國家財政和企業的積累,旨在用高收入、高福利來換取民眾的支持。為維持一個政府的穩定,我們所付出的成本是否過於高昂?誰能告訴我,代價是必須支付的?令人倍感沉痛的是,為產生合法性而投入的高昂成本,並非人民幣、美元或黃金,而是我們民族的基本生存條件。

③ 建國60周年 中國經濟方面的成就 3000字論文

九州翔游,北國冰城,南海碧滔。看昆侖出世,峰高嶺峭;黃河澄清,林歡木笑。艦旗獵獵,鐵骨錚錚,享太平盛世樂逍遙。是宏圖,賴中華兒女,齊力打造。巨龍騰飛有日,立世界民族領風騷。鑄華夏魂魄,自主創造;強國經濟,穩固可靠。和諧社會,青春笑傲,正義公平行大道。綱領舉,真社會主義,風景獨好!

二、念奴嬌·紅旗頌
紅日燃血,浸透那、桿桿戰旗獵獵。旗下錚錚鐵骨聚,中華優秀兒女。斧頭鐮刀,大刀長矛,推翻三座山。中國人立,一片嶄新天地。工農民主政權,人民當家了,意氣風發。戰天斗地、共建成,社會主義經濟。前輩先人,殷切期盼, 民族屹天地。紅色江山,共和指引前進。

三、水調歌頭·英雄頌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中華振興大任,銘刻在心底。不怕艱難險阻,除弊興邦功立,社會轉型期。握好方向盤,服務為人民。強國資,興民主,行法治。 萬眾一心凝聚,共產黨員先。高舉馬列大旗,發展本國主義,浩浩紅旗舉。先輩應無恙,喜驚世界殊。

四、菩薩蠻·人民頌
工農兵學商士官,俱是神州主人翁。民族興大業,萬眾齊踴躍。國有經濟強,人民齊保障,江山共永固,堯舜滿街巷。

五、採桑子·路
獨辟蹊徑陽關道,錯嗟惆悵,錯嗟惆悵,轉彎未見有坦途。沉舟側畔千帆過,又見春光,又見春光,鼓聲陣陣旗引航。

六、破陣子·歸航
日行千里說慢,扯下大旗趕路。一彎淺水向前沖,船體劃損傷無數。最傷是深處。巨輪深喜大海,淺彎安可容身?碧波萬頃踏浪來,汽笛一聲沖霄漢。萬眾齊聲贊! =-天生我豺*/ 回答採納率:11.7% 2009-09-13 20:23 檢舉祖國的十月

祖國啊!這詩意的名字
彌漫著您的每一個季節
那是羽白色的鴿子 在藍天下
喚醒了十月的第一個早晨
啊!祖國 我愛您愛得太深太久……

十月啊!我的祖國
請賜給我一束火炬吧
我追隨你的腳步
讓每個夢境都滴著甜蜜
讓所有的歌喉都沾滿金色的音符
臨摩你的日子——
請為我鋪開滿天的彩霞
我要為你的葳葳蕤蕤注入永恆的活力
最初的十月 總是如熱淚落花沾滿回聲
共和國的跫音走過你的心田
延伸到最激昂澎湃的旋律
在我的心中 您不僅僅是一座憩息的綠島
你是一朵可供我踏著節拍上升的紅雲
無論山川、維谷、田疇、小徑、蒼海
無數次失敗和成功使十月更加飽滿
啊!祖國……
十月的王冠為誰而戴?

十月的第一個早晨 在天安門前
我感受到丹桂的余韻 和豐收鼓樂的震響
我追憶漢白玉雕上那些歷史的聲音
思緒已變幻
飛舞的雲彩
萬里的江山
怎能不熏陶我美好的品格和操守?!
上升的十月 已千帆競發
還有我的歌唱 我的祖國
幻化成一群高翔的白鴿
振翮不已
振翮不已……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
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
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
照你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
我是干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灘上的駁船
把纖繩深深
勒進你的肩膊
—— 祖國啊!

我是貧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輩輩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飛天」袖間
千百年來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國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
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
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窩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
是緋紅的黎明
正在噴薄
—— 祖國啊

我是你十億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
你以傷痕累累的乳房
喂養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
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
—— 祖國啊
我親愛的祖國

我的祖國

我的祖國, 高山巍峨, 雄偉的山峰俯瞰歷史的風狂雨落, 暮色蒼茫, 任憑風雲掠過。 堅實的脊背頂住了億萬年的滄桑從容不迫。 我的祖國, 大河奔騰, 浩盪的洪流沖過歷史翻卷的漩渦, 激流勇進, 洗刷百年污濁, 驚濤駭浪拍擊峽谷湧起過多少命運的顛簸。 我的祖國, 地大物博, 風光秀美孕育了瑰麗的傳統文化, 大漠收殘陽, 明月醉荷花, 廣袤大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還在熠熠閃爍。 我的祖國, 人民勤勞, 五十六個民族相濡以沫, 東方神韻的精彩, 人文風貌的風流, 千古流傳著多少美麗動人的傳說。 這就是我的祖國, 這就是我深深愛戀的祖國。 我愛你源遠流長燦爛的歷史, 我愛你每一寸土地上的花朵, 我愛你風光旖旎壯麗的河山, 我愛你人民的性格堅韌執著。 我的祖國, 我深深愛戀的祖國。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雞-----喚醒拂曉的沉默, 你是沖天騰飛的巨龍-----叱吒時代的風雲, 你是威風凜凜的雄獅-----舞動神州的雄風, 你是人類智慧的起源-----點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個神聖的名字, 那就是中國! 那就是中國啊,我的祖國。 我深深愛戀的祖國。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搏動的心臟跳動著五千年的脈搏,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涌動的血液奔騰著長江黃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黃色的皮膚印著祖先留下的顏色,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黑色的眼睛流露著謙遜的笑窩,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堅強的性格挺拔起泰山的氣魄,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遼闊的海疆裝滿了我所有的寄託

④ 穩定向好的中國經濟的論文3000字

大致可以這樣展開,圍繞現狀、問題、對策來,這樣一環套一環,文章難以跑題。

⑤ 為什麼中國必須改變經濟增長方式 求2000-2500 字論文! 急!!!!

中國要想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獲得穩固的地位,獲得可持續的發展態勢,看來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改變當前的經濟增長方式就是重要的一步驟,也或許只有把這些工作完成了,我們的經濟發展的基礎才算夯實了。
我們的經濟發展中有許多偏向是需要糾正的。我們現行的經濟發展模式更多的注重財富的創造卻並不太顧及財富的再分配,正如有學者所感嘆的:「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最大的缺憾在於,沒有類似的計劃使國民財富同步增長。」我們知道從最終需求上看,消費和投資需求的形成機制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講,居民消費傾向是相對穩定的,可支配收入成為居民消費的重要解釋變數。這也就決定了消費是一種對於可支配收入的支出,在消費傾向不變的情況下,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越多,消費增長得也就越快。但在我國現在實際的情況卻是,國民反而成為改革成本的長期承擔者,這也正是我國國內市場為什麼遲遲不能夠建立起來,而不得不過度依賴出口和投資來實現經濟的增長的根本原因,並因此留下內需不振、經濟失衡、社會矛盾激化等種種後遺症。

另一點則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財富的創造更多的只是注重政府的主導,這種模式的弊端是顯見的:一方面的原因在於在積極地財政政策下,通過國家財政所進行的投資是低風險的,而由此帶動的民間投資投資(無論其資金來自於自有或者資本市場譬如證券市場的融資或者銀行借貸)都是有風險的。從而無形中對民間資本形成了擠出效應。另一方面的問題在於,由政府舉辦公共工程或援助私人企業的辦法,只能適得其反。原因是政府籌措資金,勢必加重資本市場和納稅人的負擔,進而必然會妨礙私人企業的活動。而這些因素的集合,自然是於總體上降低了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力。
目前世界已探明的能源儲量中,煤炭只夠開采230年,石油只夠開采43年,天然氣只夠開采62年。中國地大而物不博,人均煤炭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氣人均資源量更是只有世界人均的1/15,形勢就更為嚴峻。按照現有消耗速度,中國的煤炭儲量只能開采80多年,石油儲量只能開采11.4年。

但中國的能源浪費現象又非常嚴重。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嚴重依賴能源投入,主要表現為「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產出)。目前中國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美國的4.3倍,德、法的8倍,日本、瑞士的11倍。能源系數總效率僅約10% ,高達90%的能源在加工轉換、儲運和終端利用過程中損失和浪費掉了。在世界舞台上,中國正在扮演著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一是正面的,世界工廠,白貓;二是負面的,世界最大的污染排放國,黑貓。中國的二氧化碳、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均為世界第一,單位污染排放量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十幾倍。

目前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也很不合理。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30億噸標准煤,其中煤炭佔68.7%,石油佔18%,天然氣佔3.4%,非化石能源只佔9.9%。中國發電量的83%依賴於煤炭(火電) ,但火力發電廠也是污染排放大戶。火力發電廠每發1度電,要排放1.2 千克二氧化碳、9 克二氧化硫、4 克氮氧化物。2009年中國火力發電量為29814億度,污染是極為驚人的。所以中國必須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加大核電和水力發電比重。

而且中國火力發電廠整體上效率偏低,大多在27%到33%之間。目前世界最先進的百萬千瓦超臨界機組的熱效率可高達45%,中國火電廠提高改進的空間依然很大。火電中的小火電機組佔了相當比重,其效率平均比大型發電機組低10%以上,對環境的污染也更驚人。一手抓淘汰落後產能(小火電),一手抓節能減排(大中型機組),在很長時期內是中國工業的一項艱巨任務。

但傳統能源總有用完的那一天。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大力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經濟才是正道,雖然很大程度上是情非得已。隨著能源資源的日益減少,未來能源資源一定會賣成天價以體現其稀缺性,屆時中國企業將如何應對?顯而易見的是,未來哪個國家對能源資源的依賴越低,哪個國家就可以在世界經濟格局中掌控更多的話語權。這方面發達國家又先行一步。以英國為例,2009年英國石油需求比2008年下降4.5%,天然氣需求減少7.5%,凈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9.75%。德國和北歐國家更是公認的「低碳經濟」先驅。

筆者認為,低碳經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四層意思:一是能不用就不用,盡量節約資源;二是能少用就少用,盡量使資源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三是投入產出最大化,盡量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實現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四是大力推廣綠色製造、清潔生產技術,盡量減少碳排放。

自世界金融危機以來,各地政府都把保增長列為首要任務,上了很多大項目。據周生賢部長透露,四萬億計劃中用於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資金達到2100億元,加上支持自主創新、結構調整和應對氣侯變化的資金3700億元,綠色投資比例達到14.5%。這體現了中央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決心,固然可喜。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85.5%的資金與節能減排關系不大,與發展低碳經濟有一定矛盾。絕大部分投資以擴大產能為中心,為保證如此巨額的投資萬無一失,採用了最成熟最先進的生產技術。但這些技術絕大多數已達到了現有生產方式的極限,客觀上加重了對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依賴,與發展低碳經濟的願景背道而馳。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要改進工藝技術,甚至意味著中國龐大的生產能力將化為烏有,並不象抑制產能過剩那麼簡單。比如目前全國鋼鐵產能超過7億噸,產能過剩2億噸。真要用低碳標准改造,對象就不是那過剩的2億噸鋼鐵,而是整整7億噸鋼鐵!從這個角度看,發展低碳經濟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

即便從綠色消費的角度出發,大上產能也是與低碳經濟相矛盾的。比如大量生產小汽車而不是自行車,但汽車卻是大氣主要污染源;大上造紙產能而不是無紙化辦公,無謂的大量消耗了木材;大量生產空調而不是改變奢侈的生活方式,滿足於夏天將空調定在26℃,冬天將空調定在18℃,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低碳生活。

最重要也最關鍵的是,「低碳經濟」意味著中國將為「碳排放權」埋單。中國並不掌握「低碳經濟」的核心知識產權,很有可能走上「引進—落後-再引進」的老路。但真正先進的技術是買不來的,很長時期內中國必然處於「低碳經濟」產業鏈的低端環節。在傳統產業中,中國正從產業鏈的低端環節爬到中端環節,有些已到了產業鏈的高端環節。以家電為例,從CRT電視到平板電視,中國家電一直在引進生產線和技術,並將CRT電視做到了極致。雖然目前中國還不掌握平板電視核心技術,但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技術傳承,也有一些吸收消化再創新。但「低碳經濟」意味著中國企業將從頭再來,意味著傳統的吸收消化再創新將無以為繼。

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0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邁向低碳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未來》指出,中國實現未來低碳經濟的目標,至少需要60多種骨幹技術支持,其中42種技術中國目前尚未掌握核心技術,這意味著70%的減排核心技術需要用巨額財富「進口」。如果再不用鐵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在「低碳經濟」時代恐怕仍然是個代工命。

⑥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論文(1000左右)

內容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對外開放的推動下,中國零售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績。隨著外資的大舉進入,零售業發展表現為規模迅速提升、新舊業態並存發展、市場集中度和零售業現代化水平提高。但是,中國零售業仍然存在規模偏小、快速膨脹式擴張等問題。今後,中國零售業的發展趨勢體現為走規模化經營道路、新型零售業態進一步發展等。
關鍵詞:對外開放特點問題發展趨勢

中國零售業發展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流通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推動下,中國零售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到2003年,批發零售業商品零售額達到37693億元,比1991年增長5.5倍,年平均增長15%;到2003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5842億元,比1991年增長了近5倍。在行業規模迅速提升的同時,中國零售業的業態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由單一的百貨商店為主導的業態結構,發展為百貨商店、超級市場、倉儲商店、專業商店並存的多元化業態結構。自2004年12月11日開始,我國零售業市場全面開放,這也使得外資零售企業大量進入我國,這直接影響著中國零售企業積極引進、吸收發達國家先進的治理方法和經營理念,使中國零售業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具體看來,中國零售業的特點表現為:
零售業規模迅速提升
200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5842億元,比1991年增長了近5倍。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29777億元,年均增長17%;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6065億元,增長13%。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7693億元,增長15%;餐飲業零售額6066億元,增長123%;其他行業零售額2083億元,增長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穩步增長,部分商品的零售額增長十分迅猛,成為零售市場上的一些亮點。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銷售額中,汽車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68.5%,通信器材類增長70.9%,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8.3%,傢具類增長28.2%。
從零售百強企業來看,商品銷售額和商品銷售的平均規模快速增長。與2001年的相比,2002年百強零售企業的商品銷售總額增長23.6%,商品零售額增長26.8%,零售增長速度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16.3%。2002年零售企業百強平均每家企業商品銷售總額為28.95元人民幣,零售額為24.13億元,比2001年分別高5.53億元和5.1億元。
新舊業態並存發展
對外開放以前,中國零售市場長期保持著百貨商店一統天下的單一格局,百貨商店的市場份額達到60%以上。對外開放以來,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和零售市場競爭的加劇,大型綜合超市、超級市場、便利店、專業店、專賣店、家居中心、倉儲商店等新型零售業態得到快速發展,成為中國零售業規模擴大的主要動力。在2003年零售企業百強中,以超級市場、專業商店等新型零售業態為主的零售企業已佔47%,其商品銷售總額同比增長42.2%,比以百貨店業態為主的零售企業的增速高24.4%。
盡管受到新型零售業態的巨大沖擊,百貨商店並沒有消失,而是進入了一個調整和轉型期,並繼續保持著中國零售市場的主要業態地位。百貨店將原有的中低檔商品和五金家電等商品會分流出去,專注做精品化、品牌化、高毛利、低周轉的百貨,體現百貨公司的層次感、時尚感,引領時尚變化的潮流。百貨零售企業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仍在穩步增加,其發展的絕對速度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在2003年中國零售百強企業中,百貨類企業仍佔53%,百貨商店仍然是中國零售業的重要力量。
市場集中度提高
對外開放以來,中國零售百強企業迅速成長,市場份額逐步向優勢企業集中。2001年,零售百強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5.06%,2002年提高了0.87個百分點,達到5.93%。2003年中國零售百強企業實現銷售額達4129.8億元,比2002年提高56.2%,占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比2002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2002年排名前十位零售企業商品銷售總額佔零售企業百強商品銷售總額的比重為38.8%,比2001年提高了4.7個百分點。零售行業市場集中度的提高,不僅發揮了穩定市場的作用,還將帶來工業、商業、消費者三者關系的調整。
零售業現代化水平提高
近年來,中國零售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除了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零售業態發展較快外,更重要的是先進流通經營與治理技術得到快速推廣。北京、上海、廣東等地推廣先進流通經營與治理技術,發展現代流通,大中型商場90%以上都建立了銷售時點治理系統,50%以上大中型商場應用了條形碼技術,一大批零售企業建立了治理信息系統,積極應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和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和電子商務,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治理水平,降低了流通費用。一批現代化水平較高的零售企業應運而生。
外資大舉進入
據統計,從1992年開始,截至2003年9月,全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約30億美元,批准設立外資商業企業264家,分店2200多個,分布在國內20多個省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世界前50名大型零售商大多數已在中國佔領了一席之地,知名的零售業巨頭如美國的沃爾瑪、法國的家樂福、德國的麥德龍、日本的伊藤洋華堂等,已經逐步在我國形成了一定的網路規模。1998年,外資零售企業的零售額佔全國零售總額的比重大約為1.5%,2000年增長至3%左右。

⑦ 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寫一篇3000字的論文,寫什麼

現狀、問題分析,對策研究,這個我們可以幫你做的

⑧ 論文面對當前國內外形勢沖擊,我們應如何看待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趨勢1500字

為世界經濟的復甦,增加了不確定性。我國由於對房地產的調控,引發經濟的衰退,還有通貨膨脹問題都考驗著政府的執政能力。今年是國民經濟最困難的一年,也是最復雜的一年,引起的歐盟債務危機,墨西哥灣的漏油事故.此外,在經濟回升過程中避免出現所謂的「大起大落」和二次探底目前由於金融危機尚未完全消退,所以現在談金融危機結束。國內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有待進一步加強,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有三個隱憂。美國和歐洲的失業率又進一步回升。而失業率的提升,對於經濟回暖的沖擊還是非常大的。
我國的經濟一直呈現出穩步發展的趨勢,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不僅為世界的發展,也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社會事業也實現了大發展,開創了新局面。
面對當前國內外的經濟發展形勢以及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危機等問題,我們要努力保持我
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面不會改變,抓住戰略機遇期,乘勢而上,加快發展。同時, 我們也必須看到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一些需要高度關注的情況和問題,認真分析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並積極應對。

⑨ 淺談創新在當今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論文2000字

摘要:創新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靈魂,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什麼是創新,中國自主創新之路應該怎樣走以及在「十二五」時期如何更好地發揮好創新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創新;經濟發展方式;自主知識產權;新型工業化道路
經濟創新指的是新產品的開發、新市場的開拓、新生產要素的發現、新生產方式的引進和新企業組織形式的實施。創新詞義解釋為創新行為、發明行為或者創造某種新事物的行為,因此有知識創新(即科學新發現)、技術創新(技術新發明)。「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創新就是新的組合。」(1)總之,創新在經濟學上的意義就是新的組合,而這個組合最初可能就是由知識的創新和技術的創新引起的,一旦與經濟活動相組合,就會帶來一場經濟領域的變革。
一、創新的含義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英語中Innovation(創新)這個詞起源拉丁語,原意有三層含義:更新,就是對原有的東西進行替換:創造新的東西.就是創造出原來沒有的東西;改變,就是對原有的東西進行發展和改造。「創」,即創造。提及創造,不得不提到中國製造——產品產自中國、銷往海外,在這一價值鏈中,中國企業獲得的效益是最少的,盡管這比在國內銷售更能保住其收益,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企業才屈從於外國品牌的各種苛刻條件,甚至不惜出讓巨大利益,而真正能從中受益的是那些中間商、品牌商和外國的消費者,尤其中間商,更是最大的獲益者。
那麼中國如何提升中國製造能力呢?首先,要對企業生產進行全面質量管理,爭取以零質量事故為標准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種國際貿易爭端解決平台,在出現貿易摩擦時政府要鼓勵企業和行業協會聯合起來主動維權;第三,企業要盡快樹立品牌意識,要捨得在品牌方面的投入,這不僅有助於提升企業的產品競爭力,也有助於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有助於本國企業獲取應得利益,也有助於實現權利與責任的均等劃分;第四,從國家政策上適時地作出一些調整;第五,從當前的宏觀調控角度看,我們有必要將中國製造的產品銷售市場從海外轉向國內,目前我們正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這樣不僅有助於緩和國內經濟運行緊張的狀況,也有助於減少中國產品在海外的銷售壓力。
中國創造是一個所有權概念,只要是技術、品牌、利益等屬於中國資本控股創造的,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海外生產的,都叫「中國創造」。張瑞敏曾這樣分析:「『創造』是『人無我有』,而『製造』卻是『我有人也有』」(2)。「創造」是根據用戶需求進行生產的,假使不清楚用戶需求,「創新」產品再好也只能是生產量,依據用戶需求來生產產品,可以調節高低端產品分配和不同地區的市場份額,生產出多元化的成品,從而為提高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和降低其在國際競爭中的風險保駕護航。「中國創造」是不僅要從硬體與低成本勞動力中出效益,最主要的是從管理與技術中出效益。
「中國創造」不僅意味著核心技術的創新、自主品牌的打造,也包含商業模式的轉變。
中國企業也可以從工業生產模式向服務生產模式轉變,在國際市場上開辟一條新的營銷道路。在現代競爭中,不是國際品牌的產品只能算是「半成品」,是「只能被有品牌的跨國公司來購買的初級產品」(3);隨著產品的更新速度加快和市場前景的不斷變化,新型高科技企業對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的管理者和經營者必須對市場有開闊的視野和敏銳的洞察力,也只有在此引導下建立起良好的人才資源管理體系,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生產熱情,穩步提升企業的生產和活力;中國創造也需要持續不斷地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大環境。因此中國企業應該打造科技創新的堅實平台,跨越核心科技的「龍門」,開發和突破關鍵技術,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企業。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必須以堅韌不拔的決心努力打造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品牌和產品。
二、以創新為助推器從而促進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當今世界形勢發展、調整、變革之大——金融危機,引發了全球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全球經濟和國際市場走向已經發生巨變,科技產業在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尋求新的突破,全球合作治理模式也在發生調整,這些因素都給我國經濟發展提出很多挑戰。
「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發展過程中的失調問題突出,發展的環境和條件繼續發生新變化:「一是經濟社會結構變化呈現新特點;二是傳統增長模式面臨新挑戰;三是人民群眾對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有了新期待。」(4)世界在發生巨變,同時中國也在進行著經濟、政治、文化等全面而深刻的變革,我們應當清醒認識到:機遇和挑戰並存,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培養國人的責任意識和緊迫感,從而達到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的作用,在新形勢中抓住機遇,在國際交往中操控主動權,認清中國特色主義建設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風險,積極化解各種挑戰並利用當前中國良好經濟形勢的戰略機遇期,爭取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再上一個新台階。
「十二五」期間我國工業發展的大方向依然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動力,以提高工業增加值率為主要目標,把工業發展建立在創新驅動、環境友好、惠及民生、內生增長的基礎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礎。」(5)
經濟結構是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因此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首先,應該在原有工業的基礎上,在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中找到科技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創新點;其次,依託關鍵的核心科技,發展中國的自主品牌和加大對中小型企業的競爭力;再次,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中應該取消一些體制性障礙,全面整合市場准入機制、技術標准制定、發展規劃等政策配套性要素,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最後,利用工業設計、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等公共服務資源為新興產業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務,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
加大改革攻堅力度、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經濟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科學發展觀,切實做好思想工作並統一到「十二五」經濟工作的發展規劃上,全面推動各領域體制改革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有效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失衡問題,才能實現中國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制約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就源於體制的不合理,因此繼續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實現持久發展的迫切需要和可靠保證。體制改革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先行軍。加強體制改革力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進一步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作為創造者的作用,確定改革的先後順序,重點推進關鍵環節的改革。
積極推進經濟領域的稅費體制改革。要盡快建立和完善各層級的基本財力保障機制,改革個人所得稅徵收方法,探究並建設經濟改革試點,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建設全面的、多層次的市場體系,充分發揮政府在經濟結構調整的引導作用,促進社會經濟穩步增長和結構升級,防止「大躍進」式的盲目性模式再生。因此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充分探究循環經濟的新模式。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6)工業化為城鎮化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信息化也使城鎮化水平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興工業市場的擴大和其在全球的推廣成為我國工業和城鎮化進程中的有力手段。工業發展速度的加快,也必將有力的促使我國農業逐步實現現代化。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沒有變,且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十二五」期間我們必須立足中國的基本國情,加快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為早日實現現代化打好基礎。

⑩ 論中國經濟的世界地位,一篇3000字左右正式與政策論文。

不防讀下朗咸平的大作,內容有你想要的

閱讀全文

與中國經濟發展前景3000字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