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抗美援朝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抗美援朝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1-27 01:08:35

1. 抗美援朝利弊的經濟學分析

凡事都有利亦有弊。抗美援朝戰爭是當時中國不願發生,但發生以後又不得不進行的一場戰爭。但是一場利遠大於弊的戰爭。在戰爭里,中國付出了一些經濟代價,當時的統計,一共是花費了戰費相當於人民幣新幣62億元,也欠下了蘇聯30億人民幣的軍火債。但是總體上來看,當時新中國付出的犧牲和代價,與當時的收獲相比,那確實是次要的。
自1950年10月25日參戰至1953年7月27日停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共陣亡114,000餘人,醫院救治戰斗和非戰斗負傷的傷員383,000餘人次,其中救治無效致死者21,600餘人,去掉傷員因第二、第三次負傷而造成統計上的重復數位和救治無效死亡以及非戰斗負傷者,故最後確定的戰斗傷亡減員總數為366,000餘人。 除傷亡減員外,志願軍還有29,000餘人失蹤,失蹤者中除在美方戰俘營中的21,400餘人外,尚有8,000餘人下落不明,估計多已在戰地或在被俘後死亡。 如此可以確定,加上失蹤,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共計戰斗損失390,000餘人。 除戰斗損失外,醫院還收治過患病住院的軍民450,000餘人次,其中病亡者13,000餘人,加上陣亡、因傷救治無效死亡等明確死亡者和失蹤後估計已死亡者,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軍民因各種原因死亡的人數在15.6萬餘人左右。加上朝鮮人民軍的傷、亡、失蹤數位,中朝軍隊共損失628 000餘人的兵員代價。在戰爭中,中國軍隊共消耗各種物資560萬噸,其中彈葯一項即達25萬噸,開支戰費62億元人民幣。中國軍隊共戰損坦克9輛、飛機231架、各種炮4371門、各種槍87559支(挺)。1984年,中共中央才為當年志願軍被俘人員平反,落實政策。
而在在進行抗美援朝戰爭的兩年九個月當中,中國的經濟依然快速發展,而且獲得了每年15%的增長率,因為當時抗美援朝戰爭的花費,從戰費看,只佔國家財政支出的12%,並沒有影響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另外,抗美援朝戰爭煥發了民族精神,也促進了國內生產建設的積極性。至於抗美援朝所欠下的軍火債,30億元人民幣,在後來的六年時間內,就還清了。每年還5億元。這只佔當時國家財政支出的1%左右,微不足道,並沒有影響我國的經濟生活。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新中國顯示了它頑強的戰鬥力,同時,當時中國在第一線,蘇聯在第二線,蘇聯也給予了相當大的物質上的回報,最大的回報不是那些槍炮和彈葯,最大的回報是幫助中國建設了當時被稱之為156項重點工程建設項目,這些項目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基礎。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粉碎了美國吞並全朝鮮的企圖,保衛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獨立;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國經濟恢復和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保衛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國主義「紙老虎」的面目,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侵略的意志和決心;打出了中國的國威和軍威,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使我軍取得了以劣勢裝備戰勝現代化裝備的敵人的寶貴經驗,加速了我軍的建設。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有力地向世人證明了一個真理,就是毛澤東主席所說的:「外國帝國主義欺負中國人民的時代,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而永遠宣告結束了。」

2. 怎麼用"唇亡齒寒"來說明抗美援朝和六方會談的道理

沒唇了,牙齒露在外面就會受凍。
若朝鮮滅亡(即成親美派),則對中國有以下的影響:

1。損失戰爭應對時間。
中國的國家政策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現在有了新口號:軍事經濟兩手抓。然而從這樣的經濟形勢轉化為軍事經濟體制,中國對戰爭的應對時間要大大長於美國。也就是說,美國發動對中國的大規模戰爭,中國至少需要一周左右時間才能完全轉入軍事經濟體制。正因為這種經濟體制的現狀,中國才最需要朝鮮,而且是必需朝鮮。

2。重工業基地的得失。
朝鮮不在,美國的第一波進攻將有可能直接進佔中國的重工業基地--東北。失去重工業基地,武器從何而來?中國現在的工業布局,重工業大部分在東北。美軍部署在鴨綠江沿岸,即便沒能力進佔中國東北,至少擁有摧毀中國東北重工業基地的能力,這種威脅將是致命的。

3。重要情報的流失。
沒有朝鮮這樣的戰略緩沖,針對中國的間諜活動將會更加容易,而部署在鴨綠江沿岸的大型雷達,將直接掌握中國的心臟--北京的全部軍事活動。在戰爭中,情報對勝負的影響要在一半以上。刀抵咽喉,又可以完全看清你的一舉一動,未戰先負便是如此了。

4。和平演變從此展開。
蘇聯解體的最大作用是誰?可能你以為是美國。答案恰恰相反,是中國!美國和平演變蘇聯那麼多年,蘇聯從什麼時候開始陷入恐慌的?從尼克松72年訪華以後。蘇聯從什麼時候開始自信心動搖的?是中國核滅,張家口空城計,珍寶島保衛開始的。面對一個自己無可奈何的強大中國,蘇聯已經束手無策了,而中國又有了美國做後盾,這樣的威脅是致命的,雖然不至於威脅到蘇聯的政治經濟中心,也足以造成蘇聯的地區分裂。而現在的局勢,假如沒有朝鮮,美國直接面對的就是中國北京,中國的遭遇要遠遠慘於當時的蘇聯,到時候就不是分裂所能解決的了。到時候中國國內的恐慌將會達到接近崩潰的地步,或者死,或者重傷的活著。

5。中國將會分裂。
不管中國是被動分裂,還是倒向美國被美國分裂。中國被美國控制的唯一結果就是分裂,就好像美國分裂巴基斯坦,分裂南斯拉夫。一個統一的中國,隨時威脅美國。所以倒向美國必需分裂。而不倒向美國,東北面臨毀滅,華北面對致命威脅,江南面對美國武裝台灣的反撲,西北面對俄羅斯的虎視眈眈。這種局勢,不分裂都難。

6。中華民族再次面對沉淪。
一個分裂的卻強敵在前的中華民族,或者擊退美俄痛苦的自立,或者成為美俄的東部戰線,任何一種選擇,都將生靈塗炭。這樣的中華民族要比清朝末年還慘的多。也許,唯一倖存的古老文明--中國文明,將會就此斷代,直到若干年後甚至若干世紀的重新崛起。

3. 抗美援朝之前的軍事和經濟對比誰知道嗎

中國GDP約150億美元,美國GDP約2000億美元。中國有軍隊約550萬人,美國有軍隊約62萬人。中國只有少量飛機大炮軍艦,美國飛機大炮軍艦比中國多很多。

4. 中國歷史上三大革命運動是

中國歷史上三大革命運動是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

1、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

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

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2、土地改革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徹底鏟除封建剝削制度的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

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提出了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領導了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新中國成立前,佔全國面積約三分之一的東北、華北等老解放區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

新中國建立初期,為徹底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 並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創造條件, 在華東、中南、西南及西北等新近解放的地區繼續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簡稱《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亦稱《五四指示》),把抗日戰爭時期削弱封建的減租減息政策改變為消滅封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因而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擁護,他們踴躍參軍參戰,支援前線,鞏固解放區,積極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粉碎國民黨的軍事進攻。

3、鎮壓反革命運動簡稱鎮反運動,是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清查和鎮壓反革命分子的政治運動,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並稱的三大運動之一。

歷時一年多的鎮壓反革命運動,范圍涉及到全國幾乎所有地區,從基本上肅清了國民黨殘留的反革命勢力,並清除了一批帝國主義間諜。

曾經猖獗一時的匪禍,也已基本撲滅,使我國的社會秩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土改運動和抗美援朝戰爭。

(4)抗美援朝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抗美援朝影響:

國內經濟:

朝鮮戰爭開始之前,中國曾計劃用3年—5年時間恢復生產,將軍費從1950年占預算支出的43%減少到1951年的占預算支出的30%,以全部預算的70%投入經濟建設、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和改善人民的生活。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後,1950年11月15日,中財委在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財政會議,經中央同意,確定戰爭期間財政經濟的工作方針是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

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後,國內經濟建設准備工作得到進一步的突出和加強,1952年明確了「邊抗、邊穩、邊建」 的方針。

1950年國防費用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41.1%,次年增至43.0%,為建國後的最高峰。

直至1952年,經濟建設費才略微超過了國防費。至1952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達827.2億元,比 1949年增長77.5%,鋼產量135萬噸,居世界第18位,糧食產量3088億斤,居世界第一位。

抗美援朝對於中國恢復國民經濟和開展各項建設事業直接起到了保障的作用。為中國爭取到了相當長時期的和平建設的環境。

鎮壓反革命的影響:

鎮反運動的勝利基本肅清了殘留在大陸上的國民黨反革命殘余勢力,粉碎了國內外敵人破壞活動和反革命復辟陰謀,安定了社會秩序和人民生活,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和新生的人民政權,支援了抗美援朝、土改運動和國民經濟恢復工作的順利進行。

土地改革的影響:

土地改革運動極大地激發了億萬農民參軍參戰的熱情。在開展土地改革運動的同時,中國共產黨各級組織進行了有效的戰爭動員,將保衛土改勝利果實與打倒蔣介石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使參軍、支前成為解放區農民的自覺行動。

僅1946 年的8 月、9 月、10 月三個月,全解放區就有30 萬名翻身農民參加了人民解放軍。

為了支援前線,翻身農民踴躍交納公糧,參加戰勤,以各種方式投身於人民解放戰爭,他們用非常原始的運輸工具——牛車、毛驢、扁擔和背架,以至兩手和雙肩,保證了規模巨大的戰爭供給。

單是戰爭最初的8 個月中,冀魯豫解放區就出動120 萬民工,用了3320.8 萬個工來支援前線。整個解放戰爭期間,山東解放區共動員58 萬人入伍。

淮海戰役期間,各相關解放區前後方共動員民工500 多萬人。解放區農民為什麼能踴躍參軍參戰和支援前線,正是因為通過土地改革運動使他們得到了土地,實現了中國農民期望幾千年的「耕者有其田」的願望,他們意識到這場戰爭的勝負與能否保住手中的土地有著密切的聯系。

美國學者易勞逸在他的《毀滅的種子:戰爭與革命中的國民黨中國》中寫道:「國民黨在農村的失敗是由於當局——無能力保證農民的土地、安全和食物——極大地削弱了農民對政府所持有的尊敬。

這就意味著政府正失去合法性。沉重的經常性的苛捐雜稅、腐敗、絕大部分官員所顯示出來的傾向地主階級反對佃農的偏見,所有這些都削弱了政府的權威及其合法行動的社會價值。

結果,農民們不是非難,就是躲避征稅和徵兵官員。」「與之相比,在共產黨地區,可能大多數農民仍然是完全不關心政治的,但他們傾向於與這個政權合作。

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則積極地支持共產黨人。」這恰是對土地改革運動意義的一個旁解。

土地改革運動,從經濟基礎上徹底摧毀了地主階級,同時也削弱了富農階級。沒收或徵收的土地、財產全部分給了貧雇農和部分下中農,使農民所得到的土地佔到總面積的95%,基本上滿足了農民對土地的要求。

又通過土改後期的復查運動,對錯劃成分的中農以及對某些地主照顧過多的偏向作了糾正,從而確立了政策界線,極大地孤立了地主階級,爭取和團結了中農。

土地改革真正實現了中國農民數千年來得到土地的奮斗目標,使農民真正從經濟上翻身作了主人,從而最深入、最廣泛地調動了農民群眾的革命和建設的積極性,使農業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解放。

土地改革還確立了貧雇農在農村中的優勢地位,鞏固了工農聯盟,為引導億萬農民走上集體化道路創造了條件。

(4)抗美援朝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來源:

網路-鎮壓反革命運動

網路-抗美援朝

網路-土地改革運動

5. 抗美援朝前我國國內經濟水平是什麼

和二戰結束時沒有多大區別,新中國的經濟直到改革開放才開始有顯著增長

6. 如果中國沒有抗美援朝,現在會是什麼情況

首先,朝鮮這個國家肯定是沒了,在美國的幫助下,韓國迅速統一了朝鮮半島,美國將會在鴨綠江邊設立一個軍事基地,與解放軍隔鴨綠江相望。中國則會調集大量的軍隊駐防東北,蘇聯也會在中蘇韓邊界大量屯兵,東北將變成全世界最大的冷戰基地。

一旦東北成為軍事對峙前沿陣地,那麼在建國時就已擁有大量重工業的東北,將會有大量工廠等企業遷往內地,東北也就不會有後來的糧倉和重工業。另外,鴨綠江邊駐扎著的這支美國軍隊,裝備大量先進導彈、雷達的基地會將會把整個東北、乃至華北等覆蓋在內,美國不出韓門就可輕松監視到中國軍隊的一舉一動。

我們知道,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是在朝鮮戰爭後才開始加速的,因為沒有邊境壓力,所以國家能夠調動所有的人力物力、資源來搞建設。如果沒有抗美援朝,那美國在邊境的軍事壓力,將使中國不得不騰出大量的資源來應對,也就沒有時間來專心搞經濟了。

這一點可以參考對越自衛反擊戰時中國的做法,當年我們對付越南人就是用的這一套,沒事就拉一支部隊在邊境練練兵,越南始終沒法安心國內建設,一支都處於高度戒備的狀態。

可以說鄧小平當年用這個法子,不但讓中國有機會隨時練兵,自己贏得了發展的時間,同時又抑制了越南發展經濟,可謂一舉兩得。

再者,抗美援朝戰爭可以說是解放軍的立威之戰,中國的國威之戰,正是這一戰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力量,做啥事都要先三思一下。如果沒有抗美援朝,那麼中國在世界的眼裡還將是那個積貧積弱的印象,所謂弱國無外交,沒人會鳥你,也就不會有後來繼承的聯合國五常席位,要知道五常是靠力量和實力打出來的。

還有後來的改開也是,如果不是前30年毛主席把國內的工業底子打好了,那後來的中國,即使改開速度也不會這么驚人。

另外還會出現比較頭疼的問題,半島統一後只有一個「大韓民國」,那麼韓國與中國東北接壤,以韓國的尿性,必然和中國存在領土爭端。

(6)抗美援朝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戰爭影響

1、國內經濟

朝鮮戰爭開始之前,中國曾計劃用3年—5年時間恢復生產,將軍費從1950年占預算支出的43%減少到1951年的占預算支出的30%,以全部預算的70%投入經濟建設、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和改善人民的生活。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後,1950年11月15日,中財委在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財政會議,經中央同意,確定戰爭期間財政經濟的工作方針是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後,國內經濟建設准備工作得到進一步的突出和加強,1952年明確了「邊抗、邊穩、邊建」 的方針。

1950年國防費用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41.1%,次年增至43.0%,為建國後的最高峰。直至1952年,經濟建設費才略微超過了國防費。至1952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達827.2億元,比1949年增長77.5%,鋼產量135萬噸,居世界第18位,糧食產量3088億斤,居世界第一位。

抗美援朝對於中國恢復國民經濟和開展各項建設事業直接起到了保障的作用。為中國爭取到了相當長時期的和平建設的環境。

2、軍事建設

1950年8月26日,周恩來在檢查東北邊防軍工作的國防會議上強調,各軍兵種都要有深刻的戰爭思想,並立即著手擬定三年建設計劃。人民解放軍各軍兵種隨即確定了自身的發展規劃,開始大規模擴編或改裝部隊。海軍於10月下旬形成了三年發展規劃。

1952年1月,根據朝鮮戰場的戰局發展情況,人民解放軍在進行大規模精簡整編的基礎上,著手擬定新的發展規劃。7月,中央和軍委批准了總參謀部擬定的1953~1957年五年軍事建設計劃綱要。到1958年,在人民解放軍的編制序列中,空軍占總員額的12.2%,海軍佔5.8%,炮兵佔4.8%,裝甲兵佔2.3%。

1951年10月,中蘇兩國簽訂協定,確定蘇聯向中國提供60個步兵師的裝備,同時提供各種兵器與彈葯首先是陸軍輕武器與彈葯的製造藍圖。從1950年開始,中國先後從蘇聯接收和進口各種火炮4000餘門,觀測指揮器材也初步配套,並新組建了防坦克殲擊炮兵師、火箭炮兵師。

1950年11月到1955年4月,中國從蘇聯共購入3000餘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到1954年初,人民空軍有28個航空兵師70個航空兵團,各型飛機3000餘架。

到1955年底,人民解放軍用進口和仿製的蘇式武器,共換裝和裝備了106個步兵師,9個騎兵、守備、內衛師,17個地面炮兵師,17個高炮師,4個坦克、機械化師,33個航空兵師和9個艦艇支隊。

部隊合同作戰能力大幅提高,戰略戰術更加豐富,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通過輪番作戰和輪換作戰,人民解放軍先後赴朝鮮參戰的部隊共有:

步兵27個軍又1個師、空軍12個師、野戰炮兵10個師又18個團、高射炮兵5個師又13個團和50多個獨立營、坦克3個師9個團、工兵15個團、鐵道兵10個師,以及大量擔負後勤保障任務的後勤分部、兵站、醫院、汽車團、輜重運輸擔架團、警衛團等部隊和擔負後方剿匪、警衛、押運、裝卸與防空任務的公安部隊。

到抗美援朝戰爭停戰時,先後參戰的志願軍部隊已經達290多萬人。至1953年8月,經受過抗美援朝戰爭鍛煉的部隊佔全軍部隊的比例,步兵為70%以上,空軍為41%,炮兵為73%,裝甲兵30%以上,高射炮兵為60%以上,工兵為57%,鐵道兵為100%,公安部隊為11.7%。

3、對台關系

根據華東軍區頒發的訓練大綱:1950年7月至1951年3月,各軍兵種部隊分別訓練;1951年4月至5月,進行陸海空協同登陸進攻合練,然後三軍協同解放台灣。朝鮮在加緊進攻南方的戰役准備,莫斯科減緩和壓縮了對中國的軍事援助,轉而支持朝鮮。

美國迅速作出反應。6月27日杜魯門拋出了「台灣地位未定」論,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借機進駐台灣海峽。此舉表明,美國的對華政策已經出現了根本轉變,也徹底中斷了解放台灣的戰役。

7. 材料一:新中國成立後,蘇聯不僅給予中國經濟援助,抗美援朝期間還向赴朝作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提供了坦克


(1)國際背景:①二戰後形成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②美國對蘇聯和社會主義實行「遏制」、敵視政策(或美國發動侵朝戰爭對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構成威脅)。
戰略方針:抗擊美國侵略霸權活動,但避免與美國直接軍事對抗。
(2)變化:從援助中國反侵略轉變為侵犯中國主權。
主要原因:赫魯曉夫改變了斯大林對外戰略,推行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對外戰略。
在社會主義陣營內部推行大國沙文主義,把中國的主權納入到蘇聯的戰略軌道
(3)後果:①惡化了中蘇關系;②加重了中國的經濟困難;③激發了中國人民獨立自主、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從而加強了中國的國防力量。
(4)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
影響:十月革命的勝利,蘇俄的建立,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一戰後至50年代中期,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標志著以美蘇兩極格局為主要特徵的雅爾塔體系的最終形成;5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社會主義陣營瓦解,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的解體;社會主義中國通過改革開放,綜合國力提高,有利於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趨勢發展。
(5)依據:1936年德國是法西斯專政的國家,是戰爭的策源地。原因: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德國對外的侵略擴張;美英蘇等國對德國的綏靖政策;反法西斯國家的弱小和孤立無援。(學生若答「20世紀20年代德國利用英美的貸款和投資經濟迅速發展重新成為歐洲經濟大國;利用歐洲國家間的矛盾國際政治地位提高」。也可酌情給分,但不能超過本題總分)
啟示:走和平崛起之路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8. 抗美援朝戰爭的雙方經濟損失

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人民在美國武裝侵略朝鮮並霸佔我國領土台灣、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處境危急、我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被迫進行的正義之舉。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為了維護其在亞洲的霸權地位,推行侵略政策,立即出兵入侵朝鮮,並令美國海軍第7艦隊侵入台灣海峽,侵佔中國領土台灣,還操縱聯合國通過非法決議,組成「聯合國軍」,擴大侵朝戰爭。
——戰果及耗費
朝鮮時間1953年7月27日22時,在朝鮮的一切戰斗行動完全停止,全世界人民渴望已久的朝鮮停戰終於實現了,歷時三年零一個月的朝鮮戰爭和中國人民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至此結束。到戰爭末期,雙方在戰場的兵力達到300多萬人。美國把自己全部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和海軍的近半數投入到朝鮮戰場。志願軍兵力最多時為19個軍,共134萬餘人。
據朝中方面1953年8月14日公布的戰績,自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斃傷俘敵軍109.3萬餘人,其中美軍39.7萬餘人,南朝鮮軍66.7萬餘人,英、法等其它國家軍隊2.9萬餘人。同一時期,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共傷亡、失蹤和被俘62.8萬餘人。按朝中方面公布的殲敵數字計算,中朝軍隊和「聯合國軍」人員傷亡損失對比為1:1.7。(註:美國和南朝鮮官方公布的各自減員數的總和為113萬餘人,即超過了朝中方面公布的殲敵數字。)
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共繳獲飛機11架、坦克374輛、裝甲車146輛、汽車9239輛、船隻20隻、各種炮6321門、各種槍119710支、火焰噴射器117具;擊毀擊傷飛機12213架(擊落5729架、擊傷6484架,包括蘇聯空軍的戰果)、坦克2690輛(擊毀1849輛、擊傷841輛火裝甲車45輛(擊毀42輛、擊傷3輛)、汽車4111輛(擊毀3600輛、擊傷511輛)、各種炮1374門。擊沉擊傷各種艦艇257艘(擊沉164艘、擊傷93艘)、各種船295隻(擊沉163隻、擊傷132隻)。 自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共斃傷俘敵百萬餘人,自身作戰減員36.6萬餘人(陣亡11.6萬餘人、戰傷22萬餘人、失蹤和被俘2.9萬餘人),敵我傷亡損失對比為1.9:1;人共擊毀和繳獲飛機4268架、坦克1492輛、裝甲車92輛、汽車7949輛,繳獲(不含擊毀)各種炮4037門。志願軍損失飛機231架、坦克9輛、汽車6060輛,各種炮(含被擊毀)4371門。 美國開支戰費400億美元、消耗作戰物資73OO余萬噸。中國開支戰費62.5億元人民幣,消耗作戰物資560餘萬噸。 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偉大勝利。世界霸主、自由世界的「領袖」--「山姆大叔」,在朝鮮戰場上失去了光彩與威風。
克拉克後來在回憶朝鮮戰爭的情況時說;「1952年5月,我受命為聯合國軍統帥,代表17個國家,在韓國抵抗共產黨侵略。15個月以後,我簽訂了一項停戰協定,這協定暫時停止了…… 那個不幸半島上的戰爭。對我來說這亦是表示我40年戎馬生涯的結束。它是我軍事經歷最高的一個職位,但是它沒有光榮。在執行我政府的訓令中,我獲得了一項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和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麥克阿瑟和李奇微兩位將軍一定具有同感。」
為了奪取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志願軍廣大指戰員不怕犧牲,浴血奮戰,前赴後繼,許多英雄兒女的鮮血灑在了朝鮮的土地上。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壯烈犧牲和光榮負傷者共36萬餘人,其中有14萬人長眠在異國他鄉(在戰斗中犧牲11.5萬餘人,事故傷亡和病故等非戰斗傷亡2.5萬餘人),在戰斗中 負傷22.1萬餘人,失蹤、被俘2.9萬餘人。
在十幾萬名烈士當中,有軍職幹部3名,師職幹部10餘名 ,團職幹部200多名。烈士當中,有抱炸葯沖敵陣與敵同歸於盡的楊根思,有挺胸膛堵槍眼視死如歸的黃繼光,有戰友傷、自己上、炸死敵軍的一級爆破英雄伍先華,有雙腿傷、忍痛爬、捐軀開路的許家朋,有子彈打光拉響手榴彈沖向敵人的孫占元,有卧火海忍劇痛、維護潛伏紀律的邱少雲,有搶修橋梁保暢通英勇獻身的楊連第,有戰終日、殲頑敵、屢建戰功的楊春增,有冒嚴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 在朝鮮犧牲的十幾萬名烈士,他們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 五湖四海。其中北京市1438名,o5H;
天津市977名河北省10155名 ,山西省5835名,5
內蒙古自治區1683名,
遼寧省13374名,.吉林省18260名,黑龍江省8222名,
山東省19685名上海市1634 名江蘇省7268名,安徽省4151名,浙江省3732名,
江西省2162名,福建省982名,河南省10673名,湖北省5167名,
湖南省 10687名,廣東省3186名廣西壯族自治區2915名,陝西省2802名,寧夏回族自治區461名,甘肅省1041名
青海省48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1名四川省30789名,
貴州省2799名,雲南省1482名。
這些烈士,他們響應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為了支持朝鮮人民抗擊侵略者,用自己的生 命換取了三千里江山的和平和祖國的安寧。祖國人民將永遠懷念他們。
這個精確到個位的傷亡數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1992年正式公布的,核實了每一個跨過鴨綠江的中國軍人和支前人員的歸來與否,戶籍紀錄是最為准確的檔案紀錄!
反觀美國的最新朝鮮戰爭傷亡數字
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在著名的越戰紀念碑近旁,還有一座與中國關系更為密切的戰爭紀念碑,那就是美國的朝鮮戰爭紀念園區。 '
園區內只有一句短短的碑文:「我們的國家以它的兒女為榮,他們響應召喚,去保衛一個他們從未見過的國家,去保衛他們素不相識的人民。」,我們看到刻著參與朝鮮戰爭的聯合國軍的傷亡記載:
陣亡美軍54246 聯合國軍628833
失蹤美軍8177 聯合國軍470267 被俘美軍7140 聯合國軍 92970
受傷美軍103284 聯合國軍1064453
美國國防部2000年夏說, 美軍在朝鮮陣亡數字不是54246人, 而是三萬七千多人,數字出錯的原因是當時(1953年吧)美國國防部的一個統計員把美軍在全世界的同期死亡人數錯誤地全加到一塊了. 這說明當時美軍在世界其它地方因為事故,意外等等三年(50.6-53.7)間死亡了一萬七千多人, 是美軍在朝鮮戰場上死亡人數(即三萬七千多這個數字)的46%, 可能嗎? 可信嗎? 難道美國同時還在打另一場戰爭?
其次, 美軍陣亡人數在戰爭中是不斷累計, 前後方的高級軍官心理能沒數? 停戰後國防部公布正式數字一下子高出去世46%, 他們能不吃驚, 能沒發現這個錯誤? 這個數字直接關繫到美軍前線將領的功勞與指揮水平, 關繫到他們的升遷, 美國人能給自己抹黑了五十年?!
第三, 照理說那54246人都有名有姓, 當美國人把他們的名字一個一個刻在紀念碑上時, 也應知道他們每個人何時在何地陣亡吧? 那幺重要的一個數字, 就沒有復核, 全由著一個人統計? 說到這大家都會想到美國炸我南使館那事吧? 看來這又是美國一次"系統性的錯誤", 錯得匪夷所思.
最後, 失蹤美軍8177人也應在五十年前就成了鬼魂了吧? 按照中國的民法通則法院公告失蹤兩年以上就認定為法律意義上死亡。~

9. 50年代抗美援朝三方經濟損失有多少個億

中國進行抗美援朝戰爭確實付出了一些代價,犧牲的人員按現在的累計是回18萬人,當年戰場直接統計答是11萬4千人,因為後來加上一些傷病員付出了一定的犧牲,也付出了一些經濟代價,當時的統計,一共是花費了戰費相當於人民幣新幣62億元,也欠下了蘇聯30億人民幣的軍火債。但是總體上來看,當時新中國付出的犧牲和代價,與當時的收獲相比,那確實是次要的。在進行抗美援朝戰爭的兩年九個月當中,中國的經濟依然快速發展,而且獲得了每年15%的增長率,因為當時抗美援朝戰爭的花費,從戰費看,只佔國家財政支出的12%,並沒有影響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另外,抗美援朝戰爭煥發了民族精神,也促進了國內生產建設的積極性。至於抗美援朝所欠下的軍火債,30億元人民幣,在後來的六年時間內,就還清了。每年還五億元。這只佔當時國家財政支出的1%左右,微不足道,並沒有影響我國的經濟生活。

10. 抗美援朝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麼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凝聚力,為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這是此後中國發展尤其是在當時國際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難能可貴的精神支柱,也是此後所有經歷的中印、中越、台海等大風大浪的底氣和精神支柱。

依此,中國維持了國家的團結和統一,更重要的是,獲得了發展的時間,為之後的發展爭取了空間,才有了中國的今天。

(10)抗美援朝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

歷史背景:

1、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入侵朝鮮,並向朝中邊境推進、轟炸中國丹東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 這是中國出兵朝鮮的根本原因。

2、美國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對中國的國內統一戰爭進行武力干涉。

3、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結果: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

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粉碎了美國妄圖干涉朝鮮內政、並吞全朝鮮的企圖,保衛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獨立。

與抗美援朝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