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國際貿易數據發展歷程經濟預測

國際貿易數據發展歷程經濟預測

發布時間:2021-01-27 04:34:33

❶ 中國對外貿易中心的發展歷程

中國對外貿易中心最初名稱是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機關,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國進出口版商權品交易會的常設機構,負責承辦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1957年-1979年間是外經貿部直屬事業單位。
1979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出口商品陳列館機關改為企業,更名為廣州外貿中心。
1980年1月1日廣州外貿中心正式成立。
1986年秋,廣州外貿中心更名為中國(廣州)對外貿易中心。
1988年8月29日,中國(廣州)對外貿易中心更名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集團)。
1999年以良好的出口業績被列為外經貿部全國出口考核表彰的25家企業之一。
2001年4月,經中編辦批准,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集團)改制為事業單位,更名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並於2001年7月31日完成事業單位法人登記。
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全面負責每年春秋兩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的組織管理和承辦工作,同時經營各種形式的展覽(包括來華展覽、出國/境展覽和國內展覽)、貿易、廣告、物業、旅遊、酒店、餐飲、房地產等業務。

❷ 高手請幫下忙關於國際貿易的發展歷程

簡史國際貿易是在國際分工和商品交換基礎上形成的。在奴隸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交通不便,商品流通量不大,國際貿易很有限,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隸和供奴隸主消費的奢侈品。在封建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也有所發展。這一時期,中國與歐亞各國通過絲綢之路進行國際貿易活動,地中海、波羅的海、北海和黑海沿岸各國之間也有貿易往來。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當時參與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和供封建主消費的奢侈品。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後,特別是產業革命以後,由於生產力迅速提高,商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國際貿易迅速發展,並開始具有世界規模。從17世紀到19世紀,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額不斷上升。英國在國際貿易中長期處於壟斷地位。當時參與國際貿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費品、工業原料和機器設備。19世紀末進入帝國主義時期後,形成了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 此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沖擊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遭到很大破壞,世界貿易額銳減並停滯不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貿易進一步擴大和發展,美國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頭號大國。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國際貿易空前活躍並帶有許多新的特點,貿易中的製成品已超過初級產品而占據主導地位,新產品不斷涌現,交易方式日趨靈活多樣。 當代國際貿易以發達國家為主,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國,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國的對外貿易有極大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份額不大,但與自身相比,對外貿易也有了很大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國際貿易在當代國際事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對各國自身的經濟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❸ 對外貿易發展歷程

新中國非金屬礦業對外貿易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20世紀70年代以前

由於當時國際上部分國家對華長時期實行經濟封鎖,中國對外部世界基本上是封閉的。1957年以前,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僅與蘇聯、朝鮮及東歐部分國家有少量的政府間貿易。

自1957年,中國創辦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辦的「廣交會」以後,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主要在「廣交會」上進行。少數受到約請的外商在交易會上看貨、談判。中國礦產品貿易主要通過中國五金礦產進出口公司(簡稱「五礦」)進行,基本上是「五礦」獨家經營。許多產品需要通過中國香港轉口貿易。

據統計1958年至1970年13年間,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出口總換匯額僅3.31 億美元,年均換匯0.25億美元,出口產品約50種。在這一階段,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基本是自給自足,對外貿易量很少,發展也很緩慢。

二、20世紀80年代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國家建設急需外匯,非金屬礦產品成為出口換匯的亮點。隨著對外貿易的開放,西方和日本的大商社紛紛到北京等大城市設辦事處,外國客商開始考察中國遼闊的內地,訪問各礦產地。對外貿易不再是「五礦」一家,出現了許多新公司,如中國地質進出口公司、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國原子能工業公司、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等,這些公司均涉足非金屬礦產品貿易。各地方的省級公司,各級外貿公司的分公司亦如雨後春筍一樣出現在全國各地,有些公司還到國外開設辦事機構,常常是多家公司經營同種非金屬礦產品。同時,許多非金屬礦山或加工廠開始大量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有些公司吸納外資組成中外合資企業;還有一些外商在華建立獨資企業。

這一時期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以原礦及初加工產品出口快速增長為特點,以增加出口創匯額為目的,到1989年,出口品種逐漸達到100多個,年出口額達到6.83億美元,同比增長36%,進口額達到1.03億美元。同期,也出現許多小企業亂采亂挖、浪費資源、競相出口、無序競爭的現象。

三、20世紀90年代

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深入,非金屬礦產品生產單位和外貿單位數量快速增加;通過改制、改組,原國有礦山企業有些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團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許多民營小礦山。部分有實力的生產廠礦獲得進出口權,可以直接經營外貿。

該期間,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外貿進入較穩定的發展階段,企業從單純追求擴大出口開始逐步轉向追求企業出口效益和多元化穩定市場,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在10%以上。雖然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的考驗,但是很快就恢復了正常發展。在這一階段,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呈現多元化格局,貿易市場從以亞洲為主,逐漸走向全球,產品遠銷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也曾出現階段性供過於求,致使部分礦產品出口平均價下滑,貿易摩擦現象開始出現。

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改變了本國非金屬礦產品產銷狀況,也改變了世界貿易狀況,甚至改變了全球礦產品貿易格局。到20世紀末,在世界礦產品貿易的舞台上,中國已經發展成為石材、石墨、滑石、重晶石、鋁礬土、螢石、菱鎂礦、硅灰石等礦產品的供應主角。甚至有的學者驚嘆:「當今世界對於幾乎所有涉足礦產品開采、生產、銷售、使用和運輸的公司來說,缺少對中國現狀的了解就寸步難行。」(見KevinFountain博士的《中國礦產品貿易體系和動態》)。

圖1-1-1 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發展趨勢圖

四、在新世紀加入WTO以後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礦產資源配置,從出口為主轉變為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利用國外優勢資源滿足國內快速增長的需求,非金屬礦產品進口額以2位數快速增長,至2006年進口總額達到24.39億美元,是20世紀90年代年均進口額的5倍。進口原料,利用本國已形成的加工能力,加工後再出口或供國內需求是新的動向,尤其在裝飾石材領域最為突出。中國正在發展形成一個大的礦產品進口市場。

中國加入WTO以後,非金屬礦產品出口一直呈平穩較快增長勢態。在此階段中國開始對進出口稅率不斷進行調整。對進口非金屬礦產品不斷降低關稅,甚至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執行零關稅,積極鼓勵企業進口所需的短缺資源產品;對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則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稅率;對國家鼓勵發展的產品,則提高出口退稅率。中國進出口稅率的調整,不斷促進非金屬礦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進出口貿易均衡發展。

總之,中國宏觀政策的調整在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在促進企業創新、產品結構調整、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在促使外貿產品從「資源換匯」向「技術換匯」轉變,在促使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健康有序地發展。

1997~2007年中國非金屬礦產品對外貿易情況見表1-1-1、圖1-1-1。

❹ 中國紡織品國際貿易發展歷程

簡單說幾點供參考: 1、紡織是組合名詞。「紡織」的「紡」是指紡紗,「織」是指織布。都是勞動密集型生產的典型。 2、紡織品國際貿易的大宗主流交易集中於「兩紗兩布」。分別是指純棉紗、滌棉紗、純棉布、滌棉布。 3、織機設備的發展歷史:近代從鐵木織機、電力織機、到當今的高速無梭織機的歷程。 4、產業的轉移。英國首先完成的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方式的主要產品之一是毛紡織品。二戰以前部分工業國家以及日本都是紡織品生產大國。隨著這些國家步入發達國家,勞動力昂貴致使成本增加,紡織工業在全球范圍內向勞動力相對低廉的國家轉移。我國是當前產能與產量最大的國家,其次有巴基斯坦等一些國家。 5、優質的高支紗和高支棉布需要長絨棉為主要原料。長絨棉主要出產國家是埃及,我國新疆也有生產。

❺ 國際貿易專業發展歷史和現狀是什麼

1.發展歷史國際經濟與貿易類專業設置的歷史比較長。建國初期,我國部分高校就設置了國際貿易類專業,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批從事外貿工作的人才。然而,由於我國對外貿易工作長期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外貿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很小,往往只是國家對外創匯的手段,因此,相應地外貿高級人才的培養規模也比較小。1979年改革開放以後,為了適應經濟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搞活的需要,一些高校陸續設置了國際經濟、國際商務、工業外貿等專業,這些專業很快成為熱門,為社會提供了大量急需的人才。
2.發展現狀國際經濟與貿易是運用國際經濟學中的貿易理論和分析方法,研究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貿易實務以及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關系的一門學科。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國加入WTO後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堅實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基礎、熟悉國際貿易實務、熟練掌握外語的高級專門人才。

❻ 從國際分工、國際貿易、世界市場的發展歷程分析說明三者的關系

①分工與貿易和市場之間的基本關系:
分工是指勞動分工,即各種社會勞動的劃分和獨立化,社會分工是整個社會內部創造使用價值的各種有用勞動發展起來的多支分工體系.社會分工是商品交換和市場的基礎, 沒有分工,就沒有商品交換,沒有商品交換也就無法形成市場.分工的發展水平不僅決定著交換的深度,廣度和方式,也決定著市場的規模和發育程度.
②國際分工是世界各國之間的勞動分工,是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國民經濟內部分工超越國家界限而形成的國家之間的分工,在國際分工形成的前提下,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商品交流更加頻繁,往來更加密切,於是國際貿易逐漸形成,並且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而加速發展.
③當國際貿易發展到一定程度之時,國家之間的貿易需要一個平台進行,於是世界市場作為世界各國交換產品、服務和技術的場所,將世界范圍內通過國際分工聯系起來的各個國家內部以及各國之間的市場綜合連接在一起。
④三者之間的關系:
首先,國際分工加速了國家貿易的發展,使國家貿易中的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另一方面,國際貿易是國際分工的紐帶,制約著國際分工功能的實現,他的規模和發展速度制約著國際分工的發展,可以協調參與國際分工主權國家的分工利益,引導國際分工的發展方向.
其次, 世界市場是是伴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與國際分工的發展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產業革命中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方式的建立和發展,促進了國際分工的發展,加強了國與國之間的聯系,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總之, 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基礎,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隨著國際分工的發展而發展,反之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國際貿易的日益增長,也強有力的推動著國際分工的發展。

❼ 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哪幾個歷程(簡要概況每個歷程的發展情況&h…

~按照來歷史與邏輯統一的源原則,可以把整個貿易模式的發展歷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產業間貿易階段、產業內貿易階段和產品內分工貿易階段。縱觀已有文獻,有關貿易類型的討論雖然已經比較成熟,但是理論和實證兩個層面仍然存在擴張空間,特別是隨著垂直分工的深化和全球生產網路的形成,產品內分工貿易模式作為一種全新的貿易模式出現在經濟學家的視野中,大家對其認識還比較模糊,與其相關的理論探討更是莫衷一是。因此,廓清貿易類型的發展歷程及其在不同發展階段上所表現出的不同特質,對於從更深層次上理解貿易理論並指導現實世界貿易發展具有深遠意義。本文將重點從產業問貿易、產業內貿易和產品內分工貿易三個層面探討貿易模式的發展歷程,分析現有研究的不足,並著重就產品內分工模式下出現的最新貿易類型測算方式進行探討,最後指出未來的研究方向。.高手們,幫幫忙哦

❽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發展的狀況及其特點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①秦漢時期,對外貿易主要以陸路為主。 ②隋唐時期,水、陸並進。 ③兩宋時期,陸地商路中斷,海外貿易發達。遼、夏、金政權將歲幣西運。 ④元朝時期,水、陸兩條商路並進。 ⑤明朝,海運發達,遠達東非和紅海。 ⑥清初,閉關鎖國,只准廣州一地接待外商。

目的:①貿易不以營利為主,而以加強友好往來或者宣揚國威為主。例如鄭和下西洋。 ②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例如絲綢之路。③外貿促進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

特點: ①先陸路貿易,後海路貿易。②外貿政策由開放到閉關。

拓展資料: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思想,包含了中國從先秦至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歷代思想家及典籍中關於對外貿易的看法和主張。

從先秦至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歷代思想家及典籍中關於對外貿易的看法和主張。古代對外貿易在先秦時期主要指諸侯國間的貿易;秦統一中國以後,指對中國境外的陸路與海上貿易,以及境內各民族(如漢與匈奴)間的貿易。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由於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對外貿易在社會產品中所佔的份額很小,人們一般對外貿很不重視。特別在建立中央集權封建國家以後,中國已成為泱泱大國,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高於周圍國家,自然容易產生中國「百產豐盈,無物不有」的優越感,把對外貿易看成無足輕重之事。

誠然,在封建時代商品貨幣經濟比較發達的王朝,也有一些思想家主張開放對外貿易,但多強調由官府控制,直到封建社會的後期,才有人主張開放海禁,允許民間進行海上貿易。

漢武帝時開通的「西北絲綢之路」,可以說是中國對外貿易興起的重要標志。漢朝時,中國對外貿易以陸道為主,兼行海市。當時的對外貿易通道已是四通八達,除了西北絲綢之路外,在西南有更早的「永昌道」,取道緬甸、印度半島,與中亞大陸的古老商道相交會,稱為「西南絲綢之路」。

往東北朝鮮半島有「樂浪道」,不僅運往朝鮮半島的貨物行經此道,轉口日本的商品也由此道轉運南行,被稱為「東北絲綢之路」。兩漢時,中國國際貿易業務是當時世界上走得最遠的。《後漢書·西域傳》記載:「於是五十餘國悉納質內屬,其條支、安息諸國至於海瀕四萬里外,皆重譯貢獻。」可見,中國當時國際貿易能力之強大。

古代中國對外貿易長期採用「朝貢」方式,外國來的商品稱為「貢」或「獻」,中方交換出的商品則叫「賜」或「賞」。這實際上是一種不等價的官方貿易行為,中國的「賜」遠遠大於海外的「貢」。如張騫出使西域,雖然帶有軍事、政治目的,事實上卻是一次大規模的對外經貿活動。

❾ 中國外貿運輸的發展歷程和前景

其實隨著中國加入WTO和現在十七大的召開,中國的進一步的開放,中國在世界上越來越強大,經濟發展的快速發展國際間的貿易往來回越來越頻繁,中國外貿運輸的發展前景應該是不錯的。但如果做外貿運輸的話,首先要有一定的實力還要了解外貿活動中的規則和各國外貿進出口的政策是蠻必要的,還要考慮外貿運輸的風險問題和了解風險規避的方法比如保險的知識!````有好多啊,不過做起來了應該是不錯滴。呵呵~~
海洋運輸是國際物流中最主要的運輸方式,它是指使用船舶通過海上航道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港口之間運送貨物的一種方式。目前,國際貿易總運量中的2/3以上,中國進出口貨運總量的約90%都是利用海上運輸。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運大國之一。全球目前有19%的大宗海運貨物運往中國,有20%的集裝箱運輸來自中國;而新增的大宗貨物海洋運輸之中,有60%至70%是運往中國的。中國的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已居世界第一位;世界集裝箱吞吐量前5大港口中,中國佔了3個。隨著中國經濟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世界航運中心正在逐步從西方轉移到東方,中國海運業已經進入世界海運競爭舞台的前列。
目前世界經濟發展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世界經濟中心已經開始向亞太地區轉移,世界經濟的發展也將會在西太平洋海岸掀起一股新的熱潮,而且進一步加強區域經濟和跨國集團的開發都在為中國的港口建設和海運業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面臨大好的機遇,中國港航業自身能力不足問題十分突出,缺少大型油船和大型油船碼頭泊位,使中國石油進口運輸中國輪承運率只佔10%,不得不大量租用外輪運輸。不僅需要支付大量外匯,也失去了中國海運業發展和增加就業的良好機遇。
海運業是資金密集型行業,發展中國家因缺少資金,大多數進出口貨物運輸都不得不受控於發達國家的船隊,中國也未能免遭這一厄運。伴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和加快,這一問題會越來越突出。如果解決不好,會形成不良循環。
隨著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高速增長,中國海上交通運輸業得到了持續快速發展。海運量不斷增長,中國海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已成為繁榮全球海運的重要因素。隨著中國海運業的迅猛發展,其市場環境也在不斷發生著深刻變化,尤其是中國政府採取積極的對外開放和與國際海運慣例接軌的海運政策法規,為海運業提供了「競爭、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中國海運從業者,包括來華投資經營的外商必須時刻了解、研究自身所處的市場環境,才能審時度勢,掌握航向,在不斷遇到新情況、不斷解決新問題中,得以發展、壯大。

閱讀全文

與國際貿易數據發展歷程經濟預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