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台灣省經濟發展依靠

台灣省經濟發展依靠

發布時間:2021-01-27 04:46:04

㈠ 比較分析台灣省與海南省自然條件與經濟發展

海南;
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1、土地資源較多,生產和開發潛力大.2、水資源總量多,開發利用難度較大3、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干濕季節明顯,熱帶氣旋頻繁.4、生物資源種類多,珍稀物種比重大,生長繁衍快.5、海洋面積廣闊,資源開發潛力巨大.6、礦產資源種類多,部分礦種優勢明顯.7、旅遊資源具有熱帶自然景觀和獨特的海島風情
經濟發展;(一)區位條件獨特.海南地處中國大陸的最南端,是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近傍香港,遙望台灣,內靠我國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外鄰亞太經濟圈中最活躍的東南亞地區.海南在這種大格局下,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將有條件發展成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南海資源開發利用的基地,海南鐵路通道建成後,這種優勢將會進一步明顯加強.二)政策相對優惠.國務院賦予海南實行比其他經濟特區更加優惠的政策,進行改革有更大的靈活性;全國人大授予海南省人大以地方特別立法權.(三)投資環境日益改善.建省以來,全省開發建設成就顯著,經濟實力得到增強,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四)有眾多的愛國愛鄉華僑.海南是我國主要僑鄉之一,有華僑和港澳同胞約200多萬人.

㈡ 台灣為什麼發展這么快

台灣的經濟發展,首先得益於國民黨逃台時從大陸掠奪走的大量黃金和外匯,各批次專合計近三百萬兩黃金屬和五億美元現匯,這在當時是相當大的一筆錢,新中國建國在五十年代初完成初步工業化也不過動用了三億美元貸款而已,這筆錢穩定了台灣社會和金融體系,也就是李敖等人說的以一國肥一省。緊接著是朝鮮戰爭爆發後,大量美軍進駐台灣島,造成了台灣到賣春業的高度發達,七十年代初高峰期台灣島內有超過半分之一的女性涉及賣春業,號稱犧牲一代少女換取經濟起步,賣春業為台灣島的經濟起飛提供了充分的資金來源。第三,美國政府了為了向中蘇進行宣傳戰,開啟了櫥窗計劃,向台灣等幾個周邊經濟體提供了技術轉移和資金支持,直到今天,台灣島的經濟模式仍然在美國當年的技術轉移范圍內,並沒有超出范圍。最後,台灣島和大陸之間的經濟比較在94年左右達到頂峰,此後一路下滑,直到今天,台灣的經濟結構仍然停滯在94年的狀態,基本沒有發展,維持經濟水平已經完全依靠大陸的輸血讓利。

㈢ 台灣靠什麼把經濟發展起來的

台灣省是依靠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逐步發展起來的,主要為集成電路出口和電腦零件出口。

大力鼓勵廠商投資集成電路、電腦等高新技術產業,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取代傳統產業,成為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重要角色。

現今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

台灣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已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佔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降至2%,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計比例過半。

(3)台灣省經濟發展依靠擴展閱讀:

國民黨政府遷台初期採取適度干涉的計劃經濟制度,加上美國的經濟援助,得以重建面臨困局的台灣經濟。農業方面支持小農生產與資本農業雙軌並置,實行土地改革政策增加農業生產。工業方面於195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勞動密集型輕工業,扶植以紡織業為主的民營企業。

1950年代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外移,當局為吸引外資採取鼓勵出口的政策,由出口帶動生產,使台灣成為美、日的加工基地,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締造了舉世矚目的台灣經濟奇跡。1970年代在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下石化業與重工業打下良好基礎。

1980年代後陸續放寬進出口與投資限制。目前當局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生物科技、綠色能源、文化創意、精緻農業六大新興產業和十大服務業。

㈣ 台灣的經濟發展

要知道台灣省的經濟發展如何,首先看經濟總量,2017年,台灣省GDP達到了5732億美元,排名全球第22位,而人均GDP也是達到了24337美元,排名全球第15位。

㈤ 在地圖上指出台灣省的位置和范圍,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

從圖中看出,台灣省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北瀕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台灣省主體是台灣島,還有周圍的澎湖列島、釣魚島、赤尾嶼、蘭嶼、綠島等200多個島嶼;台灣島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分布在其西部地區,北回歸線橫貫台灣島的中南部,台灣省大部分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沿海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台灣省工業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體,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台灣島原來是與大陸連接在一起,後來地殼下沉,形成了我國第一大島嶼,台灣省的居民主要是福建省和廣東省遷移過去的後代,因此台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故答案為:台灣省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北瀕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台灣省主體是台灣島,還有周圍的澎湖列島、釣魚島、赤尾嶼、蘭嶼、綠島等200多個島嶼;台灣島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分布在其西部地區,北回歸線橫貫台灣島的中南部,台灣省大部分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沿海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台灣省工業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體,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台灣島原來是與大陸連接在一起,後來地殼下沉,形成了我國第一大島嶼,台灣省的居民主要是福建省和廣東省遷移過去的後代,因此台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㈥ 中國台灣省的經濟發展,在世界上大概處於一個什麼水平

台灣經濟發展的話,雖然比不上大陸,但是也會在世界的名號里都調得出來,其實她的話因為脫離中國而有些背道而馳的,對於自己的經濟來說也不大吧的重視,而且他只幫會金幣,還想搞獨立,這樣子會特別的影響一些事情的進行,影響兩國和平的發展。

㈦ 台灣省的位置、范圍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

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台灣位於中國東南海面,面積3.6萬平方公里,包括台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公里)、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赤尾嶼。全省共劃7市16縣。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卧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台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風暴雨。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烏溪(116.8公里)。

台灣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台灣森林面積約佔全境面積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其中尤以台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台灣除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外,其它自然資源有限,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也較少,主要儲藏於北部火山岩地區及中央山脈。

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據台灣有關方面統計,截止1998年8月,台灣省人口為2181萬多人,加金門、馬祖人口,總數為2186萬多人;人口年增長率約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東部人口僅佔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為568.83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萬人。

㈧ 與台灣省經濟發展模式相吻合的圖示,正確的一項是()A.B.C.D

台灣利用自身的一些優勢條件,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了「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工業產品在出口貿易中的比重穩步上升.
故選:A.

㈨ 為什麼台灣一個小小的島經濟卻發展的那麼好,我看到資料台灣的人均GDP都有2萬多,大陸才5千多,

台灣省只是一個島,他主要經濟增長來源是靠出口的,而且台灣也有核心技術和免稅政策,像是是晶元製造、工業設計等,台灣都比大陸強太多。大陸的經濟發展還是靠的人口紅利,人口多而且貧窮,雖然我們出口也很多,但是都是勞動密集型,屬於產業鏈末端的低附加值產品。目前中國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經濟也快要見頂了。

㈩ 台灣的地理位置的對於發展經濟優勢

優勢:

  1. 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2. 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有利於農業發展。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

  3.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台灣(Taiwan)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包括台灣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

閱讀全文

與台灣省經濟發展依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