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13兩漢經濟的發展

13兩漢經濟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27 13:24:47

① 七年級歷史的13課.....兩漢經濟的發展的故事

兩漢:漢承秦制,略有所改,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東漢時期,作為監察區域的州逐漸成為郡以上一級地方行政區域,州刺史的權力大大加重。
中國古代人口的遷移,促使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從戰國到兩漢,這里一直比南方發達,經濟重心在北方。

①經濟重心轉移的過程:古代對南方的開發比較早,但直到三國時期,都處於初步開發階段,從魏晉開始,北方處於戰亂狀態,南方相對安定,北方移民的湧入,統治者的重視,相對優越的地理環境,大大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發展迅速,南北經濟趨向平衡。隋朝統一後,隨著北方經濟的恢復,北方仍是全國經濟的重心,但北方的某些方面也依賴於南方的補充,大運河的開鑿就是這一形勢的體現。唐中期安史之亂後,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破壞,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相對安定,全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北宋滅亡之後,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南宋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南方經濟領先北方的格局最終形成。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正是經濟重心南移的印證。

②經濟重心南移的三個明顯特徵:北方人民南遷,帶去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或封建戰亂時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響。

③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完成的標准:人口數、農產品的產量超過北方;南方持久、穩定地佔據優勢;新的經濟重心取代舊的經濟重心,成為新的財稅支柱來源。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包括水利興修與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繁榮的主要史實,進一步體會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兩漢盛世奠定基礎。
通過思考和概括兩漢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我們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兩漢時期經濟繁榮的原因,提高我們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使我們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時期,農業生產有很大的發展,手工業取得許多新的成就,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這是炎黃子孫的驕傲。這和兩漢四百年的政治統一、文化積累是分不開的。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是兩漢經濟發展的表現,課文緊扣此題從三個方面展開敘述。首先,農業的進步,包括黃河的治理,耕犁的進步,耬車的出現,小麥、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種植。第二,手工業的新成就,包括絲織業的發展和冶鐵技術的提高。第三,商業的繁榮,包括交通的發達,錢幣的鑄造以及長安、洛陽的繁榮。
「治理黃河和農業的進步」「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是本課的重點子目。古代經濟的發展,主要是反映在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上。兩漢農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興修水利、改進農耕技術、糧食作物的種植以及桑麻的種植等。兩漢手工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絲織和冶鐵技術的提高。在講述這兩個重點子目時,不要僅局限於講述其具體表現,還應注意其內在聯系,如農業的發展,為手工業的進步提供了有利條件,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商業的興盛。
如何正確分析認識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本課的一個難點。講述經濟發展的內容,不能就事論事,忽略它與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關系,這樣就不容易講深講透。因此,在講解時,既要深入分析本課課文的內容,又要跳出本課,結合前後篇目,聯繫到兩漢時期的政治、文化、民族關系等等,注意貫徹歷史的、辯證的觀點。
農業的進步: 水利: 漢武帝治理黃河
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
農具: 耕犁:安裝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
耬車:播種工具
農作物: 南北分別以水稻、小麥為主
桑麻廣泛種植

② 急!!!!簡述兩漢經濟的發展

兩漢:漢承秦制,略有所改,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東漢時期,作為監察區域的州逐漸成為郡以上一級地方行政區域,州刺史的權力大大加重。
中國古代人口的遷移,促使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從戰國到兩漢,這里一直比南方發達,經濟重心在北方。

①經濟重心轉移的過程:古代對南方的開發比較早,但直到三國時期,都處於初步開發階段,從魏晉開始,北方處於戰亂狀態,南方相對安定,北方移民的湧入,統治者的重視,相對優越的地理環境,大大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發展迅速,南北經濟趨向平衡。隋朝統一後,隨著北方經濟的恢復,北方仍是全國經濟的重心,但北方的某些方面也依賴於南方的補充,大運河的開鑿就是這一形勢的體現。唐中期安史之亂後,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破壞,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相對安定,全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北宋滅亡之後,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南宋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南方經濟領先北方的格局最終形成。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正是經濟重心南移的印證。

②經濟重心南移的三個明顯特徵:北方人民南遷,帶去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或封建戰亂時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響。

③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完成的標准:人口數、農產品的產量超過北方;南方持久、穩定地佔據優勢;新的經濟重心取代舊的經濟重心,成為新的財稅支柱來源。

③ 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漢朝時期的經濟發展,是由多種因素造成,也就是說與兩漢時期的政治,文化,民族關系都有密切聯系.

④ 兩漢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漢朝時期的經濟發展,是由多種因素造成,也就是說與兩漢時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回關系都有密切答聯系.
(1)兩漢初期,統治者都注意吸收秦朝滅亡的教訓,注意調整政策,減輕剝削,與民休息,所以出現了清明政治局面與經濟恢復的景象.
(2)在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興修水利,工具改進,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3)兩漢時期的民族關系的發展,使民族聯系加強,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到邊疆各地,促進各民族經濟發展.

⑤ 兩漢經濟的發展與政治局面有什麼關系

最佳答案 - 由投票者2008-09-06 01:32:03選出 兩漢時期,我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迅速,出現封建社回會初步發展時期答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兩漢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個方面。第一,兩漢時期我國封建大一統局面形成,中央集權得到了鞏固和加強,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第二,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鼓勵發展生產,採取一系列輕徭薄賦政策,調整生產關系,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恢復。第三,兩漢時重視水利事業發展,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水利灌溉網,農田水利地區特色明顯。大規模農田水利工程的興修,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第四,改革生產工具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漢朝農民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發明了耬車,這些都有利於農業的發展。第五,兩漢時期科學技術的進步,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第六,中原漢族人民與邊地各族人民之間的交往和聯系日益密切,促進了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廣大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88

⑥ 漢朝的經濟發展

漢代貨幣五銖錢漢朝的土地所有制與秦朝相同,土地私有,並可自由買賣。土地所有者須向國家耕地稅,耕地稅率為畝產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稅分為算賦和口賦。算賦是丁稅,十五至五十六歲的男女每年每人納一百二十錢(一算)。口賦是兒童稅,七至十四歲的兒童每年每人納廿錢。西漢早期,自耕農是農民階層的主體。到西漢中後期,土地集中日益嚴重,自耕農大量破產,淪為佃農。豪強庄園勢力日益強大。東漢後,這一現象更甚,地主庄園勢力的膨脹,亦間接導致了三國局面的形成。

漢朝時期,鐵制農具已經成為主要的生產工具,著名的農具種類有鐵犁壁、矩犁、全鐵曲柄鋤等。牛耕是最主要的犁地方式,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區田法相繼誕生。國家注重興修水利,尤以關中地區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在洛水附近有一條龍首渠,由於附近地區土質松軟易坍塌,就用鑿井的方法代替地上渠道,叫做井渠,極類似於今天新疆地區的坎兒井。東漢時期,出現了翻車和渴烏等水利工具,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率。著名的農書有《氾勝之書》。

西漢早期,冶鐵業分國營(中央政府)、官營(地方經營)和民營三種類型。當時著名冶鐵家有卓王孫、南陽孔氏等。漢武帝於元狩三年收冶鐵為國營,自此之後冶鐵業開始衰落,但由於此對國家財政較有利,之後一直沒有改變此政策。到了東漢,冶鐵業由社會自營,加上水排的發明,冶鐵業更加發達。銅器雖出現變少,但在兩漢時期仍是重要的金屬器。漆器則是兩漢時期重要的工藝品。漢朝的紡織業亦有國營與民營之分,民間著名紡織業者有陳寶光,他是織花機的發明者。到東漢時期,蠶桑養殖在長江流域和嶺南等地開始推廣,特別是四川地區。蜀錦更價值連城,在三國時期甚至成為蜀漢一大財源。麻葛製品中,最出名的是產於會稽地區的越布。

西漢早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文帝時期,在晁錯的建議下,改行貴粟政策,商人競買爵位,國家存糧大漲,商人的地位也有大幅度提高。西漢時期,全國已有數個商業中心,如長安、洛陽、邯鄲、江陵、吳、壽春、番禺、成都等,各大都會間亦有河渠或大道想通。絲綢之路是當時世界最重要的商路。而海上交通也有出現。在邊疆地區,與外國定期有「合市」供交換有無。伴隨著商業的發展,一些經商哲學紛紛出現。到東漢時期,中原地區商道線路發達,各地貨物往來更加頻繁。

科技方面,西漢已經開始使用絲絮和麻造紙,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東漢張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夠預報地震的候風地動儀;張仲景因《傷寒雜病論》而被尊為「醫聖」;史書記載華佗更是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的醫生(其真實性現在受到陳寅恪等的質疑[來源請求]);劉徽的《九章算術》可以解決多元一次方程和勾股計算。

漢代也是中國最早發明瓷器燒造的時代。落下閎等人制定的《太初歷》第一次將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這個時期還發明了蒸餾法、水力磨坊、現代馬軛和肚帶的原型、漆器、用於冶金的往復式活塞風箱、出現於漢末的獨輪車、水車和吊橋。造船已經採用了防水隔艙、多重桅和船尾柱舵,並且開始使用羅盤。此外,血液循環也是首先在此時發現[2]。

兩漢時期,中國的冶煉技術也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鑄錢技術成熟,如五銖錢,彩繪工藝獨特,各種生活用品齊全,如有漢代魔鏡之稱的銅鏡,煮鹽技術也不斷提高,兩漢的釀酒水平臻於完美。農業技術大幅度提高,東漢早期出現了水排灌溉工具。

⑦ 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

建經濟有了較大幅度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耕作技術和工具的改進也為專生產屬效率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1.經濟是人類社會存在發展的基礎,通過對兩漢的經濟發展的學習,探索出終極的經濟原因,總結一定的經濟規律。2.兩漢時期的大一統局面,促使經濟迅速發展。國家的穩定,民族間的密切交往,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3.漢代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對我國後世的經濟發展有深遠的影響。4.以兩漢時興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規定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5.兩漢時的手工業發展水平世界領先,這是值得驕傲的,這與兩漢長期的政治統一是分不開的。封建經濟有了較大幅度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耕作技術和工具的改進也為生產效率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農業的進步: 水利: 漢武帝治理黃河
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
農具: 耕犁:安裝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
耬車:播種工具
農作物: 南北分別以水稻、小麥為主
桑麻廣泛種植

⑧ 西漢經濟發展的特點

西漢經濟發展情況

一、牛耕普遍,鐵農具推廣

西漢時,由於黃河流域的地形更適合耕種,因此牛耕逐漸盛行起來。因此又促進了鐵制農具的製作與改良,鐵制農具的種類也更加多樣化。

在漢武帝時期,冶鐵業歸國家壟斷,鐵器的推廣更為迅速,不僅在中原地區普遍使用鐵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等地也得到推廣。

二、水利工程大量興建

漢時,因黃河屢次決堤,為了治理黃河和關中等地,漢武帝在關中開鑿了幾條較大的灌溉渠,又興修了一些較大的水利工程,開鑿了與渭河平行的漕渠。修成後,不僅使運行時間縮短了一半,還能讓兩岸邊的田地受到及時灌溉。

三、冶鐵技術取得更高的發展

西漢冶煉工序集中,設備齊全,不僅能生產鐵制長劍、長矛、環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雜用工具也廣泛使用鐵制,如燈、釜、爐、剪等都已在西漢中期的遺址中發現。

四、織業發達

西漢的紡織技術也有很大的提高,絲織品的種類很多,官營作坊以生產比較貴重的錦、綉、紗縠為主,在當時,全國絲織業的中心在長安和臨淄。

五、漆器業有很大的發展

西漢時的上層之家都使用漆器,漆器的種類很多,大多色彩鮮艷,精緻美觀,特別是漆器上的彩繪,技巧更高,畫法瀟灑生動,奔放有力,線條干凈流利。

六、鹽鐵官營

漢初,鹽鐵為私人經營,對鹽鐵經營採取放任政策,國家僅設官收稅。漢武帝時,則把私人壟斷的冶鐵、煮鹽、釀酒等重要工商部門收歸國家壟斷經營,嚴禁私人鑄鐵和煮鹽。

⑨ 漢代長安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漢代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漢武帝在位時,大敗匈奴,奪取西域地區,國力強大,打通著名的絲綢之路,長安作為帝國首都,萬邦來朝,盛況空前,貿易發展很快,也促進經濟繁榮。

閱讀全文

與13兩漢經濟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