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成渝經濟區的歷史發展
成渝核心城市--成都
成都市是四川省會,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簡稱「蓉」,別稱「蓉城」,自古被譽為「天府之國」,位於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平原腹心,是中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全國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試點城市、金融對外開放城市、副省級市。2003年《中國城市發展報告》成都綜合實力位列第九位。 先後榮獲「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並被《財富》(中文版)雜志評為「中國最佳商務城市」。2013,2014兩度登上《第一財經周刊》新一線城市榜首。
成渝核心城市--重慶
重慶是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簡稱「渝」,別稱「山城」,國務院定位發展的中國五大國際化大都市之一,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中國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長江上游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長江上游生態文明示範區,中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示範區,長江上游航運中心,中國政府實行西部大開發的開發地區以及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歷史悠久,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從最初概念的萌芽到最終規劃的出台,歷經14年。
過去,連接成渝兩地的重要通道是成渝高速公路;如今,成渝客專的通車,將助力成渝經濟區建設,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藍圖將一步步變為現實。
合作:從分治那一刻萌芽
現年85歲高齡的經濟學家、省社科院學術顧問林凌教授至今還記得,14年前四川和重慶分治時,四川學術界就已經在思考,兩地在行政區劃上分開後,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協調的問題。可以說,合作,從分治那一刻萌芽。
「十五」計劃綱要將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作為一項戰略任務,重慶在長江上游經濟帶開發的主體地位得以確定。但此時還沒有明確提出成渝經濟區的概念。
一年後簽訂的《重慶—成都經濟合作會談紀要》,提出攜手打造「成渝經濟走廊」,第一次提出「成渝經濟」這個概念。
又過了兩年。2003年,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的研究報告《協調空間開發秩序和調整空間結構研究》指出:「成渝地區是我國西部地區人口與城鎮數量最密集區域,也是西部地區工農業生產最為發達區域。建議加快整合成渝地區,使重慶增長極轉化整合成一條巨大的增長軸,並使此增長軸具有兩個單增長極所不具有的功能。」
盡管《紀要》和《報告》還沒有正式形成成渝經濟區的概念,但一次次促使人們關注這個區域。
成形:上升到國家層面
2003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研究報告 《中國西部大開發重點區域規劃前期研究》提出:「在未來5至10年內,要積極構建以成渝兩大都市為中心、各級中心城市相互聯系和合作的中國西部最大的雙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開發的最大戰略支撐點,西部地區人口、產業、信息、科技和文化等集聚中心,長江上游經濟帶的核心。」
這是在國家層面的報告中,第一次出現成渝經濟區的概念。
2004年,國務院西部開發辦規劃組在 《中國西部大開發中重點經濟帶研究》中指出:「長江上游經濟帶的空間布局特徵是『蝌蚪型經濟帶』,區域中心是成渝經濟區。」
同年2月3日,四川省在成都簽署 《關於加強川渝經濟社會領域合作共謀長江上游經濟區發展的框架協議》和交通、旅遊、農業、公安、文化、廣播電視6個方面的具體協議,標志著整個四川成渝經濟區建設,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2005年9月,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牽頭,聯合重慶市社會科學院以及四川數十位專家完成2003年11月中標的國家發改委「十一五」規劃課題《共建繁榮:成渝經濟區發展思路研究———面向未來的7點策略和行動計劃》。這是第一次對成渝經濟區開展的專題研究,其結論和建議,為國家發改委把成渝地區列為 「十一五」經濟區規劃的試點地區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和現實佐證。
2006年,國家西部大開發 「十一五」規劃出台,明確提出建設成渝經濟區。
2007年4月,四川省政府簽署《關於推進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的協議》,提出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的目標。該《協議》是有關成渝經濟區建設的最重要的標志性文件,也是最具指導性和現實性的雙邊合作協議,不僅確定了「成渝經濟區」的地理范圍,確定建立統一的工作和協調機制,還就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市場體系、產業協作、共建生態屏障等合作目標和主要措施達成框架性協議。
2008年10月,川渝兩省市簽署《關於深化川渝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進一步深化。
分娩:歷經地震的「陣痛」
2007年4月,四川發改委聯合向國家發改委上報《關於編製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的請示》。同年6月,國家發改委在京組織召開《規劃》編制前期工作啟動會。
一年後,國家發改委牽頭成立《規劃》編制協調指導小組和規劃編制工作組,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四川省及有關研究單位共同完成。《規劃》編制協調指導小組和工作組成立後,工作剛剛啟動,汶川地震發生,規劃編制暫停,直到2009年7月才重啟。
2010年春節後上班第一天,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率成渝經濟區聯合調研組赴川,就編制《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進行調研。在這次會議上,杜鷹表示,將成渝經濟區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考慮,通過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把成渝經濟區建設成為國家新的重要增長極。
根據收集來的意見,編制小組開始案頭工作。2010年7月,國家發改委編制完成《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徵求意見稿)。同年12月,《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經國家發改委主任辦公會審議通過,上報國務院審批。
3個月後,規劃獲得國務院原則通過。
2008年 進入國家戰略
當年的成渝兩地政府工作報告,都將建設成渝經濟區列為今後五年重點推進的工作之一。
同年,成渝經濟區進入國家戰略視野。在國務院西部辦頒發的《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中,提出重點建設成渝、關中—天水、北部灣等重點經濟區,把其建設成為帶動和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
2009年 編制規劃
2009年,四川省進行調研,並與四川省內區縣市達成共識:要更加努力地抓住機遇,促成成渝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納入「十二五」規劃,並形成專項規劃和實施方案。
隨後國家發展改革委著手組織編制 《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該規劃涵蓋了重慶市的31個區縣和四川省的15個市,總面積約20.6萬平方公里,覆蓋人口9840.7萬,2011年成渝經濟區經濟總量為2.8萬億元。其中除了重慶一小時經濟圈內的23個區縣外,還包括渝東北的萬州、墊江、梁平、豐都、開縣、忠縣、雲陽和渝東南的石柱被納入了成渝經濟區,整個成渝經濟區涉及重慶的面積是3.15萬,占重慶總面積的37.56%,涉及重慶人口2380萬,占重慶總人口的62.5%。(註:後因萬盛、雙橋分別與綦江、大足合並,涵蓋重慶的區縣減少至29個)。從國家層面明確成渝經濟區的功能定位、總體布局和發展目標,並提出促進成渝經濟區一體化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區域合作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發展。
2010年 提升高度
2010年2月27日,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與四川、重慶兩省市交換意見會在重慶市召開。會上,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副組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恆山強調,要從充分反映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貫徹國家戰略的要求、體現地方的實際需要三個方面把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編製成一個高水平的規劃,要在戰略定位、空間布局、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建設、區域協調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等方面下功夫,提升規劃高度、體現規劃特色。
2011年 獲准通過
2011年3月1日,《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同年5月5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
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在新形勢下加快成渝經濟區發展,對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具有重要意義。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優化空間布局,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推進統籌城鄉改革,提升發展保障能力,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據國家發改委網站)。
從中西部地區日益形成的五大城市群、經濟區的整體實力來看,成渝經濟區經濟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整體實力在中西部排在第一位,明顯高於其他四大城市群。
「成渝經濟區」應用15年左右的時間,構建完善的交通運輸體系,分工明確、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結構優化的產業體系,資源共享、要素充分流動的市場體系,形成中國第四大增長極和西部大開發的引擎,帶動和輻射長江上游及西部發展。
以成都和重慶為支撐,以其周圍一批區域性中心城市為節點建設「成渝經濟區」,在我國宏觀生產力空間戰略格局中,具有承東啟西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加快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打造我國「第四增長極」,既是區域內各方的內在要求,也應成為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舉措。
㈡ 與珠三角經濟區比較,成渝經濟區的發展有哪些優勢條件
你好!
成都來經濟區工業相自對發達、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科研機構和人才集中、城鎮分布密集,是輻射帶動全省跨越發展的核心區域和增長極。
2006年人均生產總值為1929美元,非農就業比重為58%,城鎮化率為42.8%,處於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
希望答案被採納
記得給問豆啊!
㈢ 成渝經濟區發展帶的空間分布特點
近日,寬領域,縱深,多層次的高層次活動,以促進四川和重慶的發展,互動頻繁開展,呈現出經濟區域在四川和重慶的機會即將到來的形成。四川,重慶,分別在西部人口最多的省份和最大的經濟總量只有直轄市,各種現實條件和歷史基礎,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加快川渝經濟區的形成。成都和重慶在西部城市中只有兩個三個區域中心,其綜合經濟實力排名第一,在西部城市,附近的城市,近300公里空間距離,是典型的西部以及國內雙子城。成渝地區也是人口最密集的西部,最集中的行業,地區最高的城市密度。成渝高速公路軸線,北翼和南翼軸,成都,遂寧,南充,合川,簡陽,資陽,內江,永川,自貢,宜賓,瀘州,江津,重慶等城市的分布,構成了成渝經濟圈的形成和城市群和交通網路運營商的發展。成都和重慶城市的互補性很強的經濟性。成都在科技,金融,商業,文化和教育有小城市成都平原區域優勢明顯,並在促進輻射的重要作用。在重慶,更高的產業層次,強大的生產基地是一個交通樞紐和貿易口岸西南,華東和武漢城市圈西南可以聯繫到大海和通過南(寧)的(男性)昆(明)經濟區緊密相連,成為中國西南地區連接中部和南部中國的樞紐。成渝地區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區域已經存在,但作為一個經濟區域,但還沒有進一步增長,成渝這個城市一直難以雙子座融合成一體。對於很長一段時間,不能憑借這兩個城市之間的成渝地理相近,優勢互補,為暢通分工的緊密合作關系的形成有利的條件是比競爭對手,比離散大得多大得多聚合。兩市成渝經濟分離可以把它單獨,雙方失去了很多發展機遇。與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圈,特徵和成渝經濟區的比較優勢是不夠的原因,以突出它的許多歷史,政治和經濟。歷史上,文化上的差異,行政沖突往往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但是,對於被忽視機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有缺陷的在其區域形成的。從兩個方面經濟區的形成機制:首先,政府的組織和協調工作。在跨區域經濟區的管理,政府組織,規劃的形成過程中,協調是必不可少的。由於行政區域界限可能導致行政要素和經濟要素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只能通過政府間的協調解決。二是充分發展的區域經濟自組織之間,即通過主要城市,空間集聚與擴散的城市,小城市和中心城市和小城鎮進行,繼續推進經濟之間更廣泛的經濟腹地之間的經濟活動物質和能量交換之間的腹地,實現結構調整,轉換和功能的形式空間變化,自我診斷,自我完善,以適應環境和經濟發展的不斷變化的需求,實現空間要素的優化配置。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日益增長的區域經濟自組織能力,形成更多。在這兩種機制的形成方面的成渝地區還很薄弱。在一方面,成渝地區從來沒有被設置為特定的高級別政府的規劃區和一系列特殊政策的實施必要的行政監管和統一規劃,促進成渝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圈;另一方面,一個重慶的城市空間互補能力弱,沒有機制的區域自組織的形成。雖然重慶,成都城市規模,其中西,輻射和最大面積的影響小城鎮,但之後的最前沿綜合經濟實力超過300公里成渝城市之間相隔,影響城市的范圍實在太強大重疊或呈連續分布的空間。成渝鐵路的建成,實現了兩個城市之間流動的人口和貨物,同時也大大降低了空間運輸成本,但時間成本仍高500公里的鐵路線需要10小時以上。雖然建高速公路大大縮短了兩地(340公里成渝高速公路的總長度)和時間成本(只需3-4小時),但在准時公路運輸,氣象,方便,安全,舒適性和成本之間的空間距離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使成為一個主要的城際城軌地鐵車輛很難。由於空間不足,無法保證可訪問性有一定成渝通勤流的兩個中心城市之間,從而形成密集的物流,資金流和交通沿線的成都,重慶,成都和重慶城市物質的軸信息流,因此,人員,服務及信息交換的特點是非常弱相互作用的空間。此外,成渝交通沿線城鎮軸的數量雖多但規模較小,類似的水平,綜合經濟實力薄弱,難以形成成都和重慶兩個城市之間的中介作用。空間距離越長,流量的水平軸線不高,對軸的一個小點的大小,從而導致成渝線自組織區域經濟活動的薄弱。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中國,最大的城市中心和輻射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密集的都會區為中心的城市,成為經濟增長最快的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和增長的加速該區域的電勢。著名學者於光遠認為,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主要的國際競爭未來既不是國家也不是企業,而是具有多種官能團或城市的大都市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大都市經濟,這充分體現了城市中心的區域經濟增長中的核心作用,顯示出巨大的城市與城市,城市發展,並從產生的區域一體化協同效應的快速發展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以及對由此形成的經濟發展潛力。日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川渝經濟區納入國家「十一五」前期規劃,成渝經濟區是指第一次進入視中央政府的領域,成都和重慶市政府的兩個城市的經濟一體化終於列入計劃,這是城市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將進一步推動成都和重慶兩個城市之間的合作與發展。成都和重慶的城市,以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和競爭力,謀求更大的發展,我們必須在經濟和社會文化活動,共生互補的形式要素市場,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城市化和環境綜合發展相互融合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成渝經濟圈的形成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高層政府的規劃組織。作為一個經濟區,成渝經濟區的空間范圍跨越現有行政區域不可避免的,因此,成渝經濟區的建設顯然不能離開組織,特別是高層次的政府參與的市政府協調。 (2)兩個城市之間的成渝快速交通通道的形成。成渝經濟合並兩個城市,互補的共生程度,是直接依賴於兩個城市之間無障礙的空間,物流,人流,資金流,速度和信息流的強度進而形成。 (3)承接兩個城市在川南成渝城市群發展形態之間的中介功能的空間相互作用。城市位於川南成渝中間地帶的地理位置,兩個城市之間。在塑造城市群在川南自貢,宜賓,瀘州,內江發展中的四個城市呈現分工,密切合作,相互融合,互補發展趨勢共生整合,將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激活城市發展,影響和成渝軸成渝線的變化和整合的產業集聚和載貨空間,人口流動和信息,節省運輸成本和時間成本,從而提高成都和重慶空間相互作用的城市。
㈣ 成渝經濟圈的發展方向
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國內的區域經濟合作也進入了快車道。「川渝經濟區」、「成渝經濟區」……不管在國家的「十一五」規劃中名稱如何、具體措辭怎樣,重慶和成都這兩座城市的名字越來越被人們放在一起談論。重慶市的一名官員說:「兩座城市的發展確實是關系中國廣闊西部未來的嚴肅話題,無論成功與失敗都將是標志性的。」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03年完成的一項關於西部開發重點區域規劃前期研究確定了西部開發的四個一級經濟帶(區),其中之一就是長江上游成渝經濟帶。報告中說:「在未來5~10年內,要積極構建以成渝兩大都市為中心、各級中心城市相互聯系和合作的中國西部最大的雙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開發的最大戰略支撐點。」
重慶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室教授雷亨順提出,以重慶為中心,向西北方向延伸,有成都、德陽、綿陽等城市,「成德綿」是四川省重點打造的產業經濟高地。而成都和重慶距離300多公里,交通便利,兩地之間又有7個具有一定規模的中等城市,在區域經濟戰略匹配上呈現出互補和聯動態勢。
2004年2月,由重慶市黨政主要領導率領的近百人的高規格代表團赴成都,與四川省黨政代表團會談,簽署了《關於加強川渝經濟社會領域合作共謀長江上游經濟區發展的框架協議》和交通、旅遊、農業、公安、文化、廣播電視等6個方面的具體協議(統稱為「1+6」川渝合作協議),並對「成渝經濟區規劃」給予高度關注,對課題組的工作給予有力的支持。
這樣,成渝經濟區的發展和規劃,已從學術界的研究、國家發改委的倡導,深入到兩省市黨委和政府的實際行動。重慶市社會科學院專家田代貴說:「重慶和成都各自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都不容忽視。重慶可側重於發揮西部地區製造業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成都應側重於發揮金融中心和技術創新基地的作用。」
在成都與重慶中間,地理上還隔著資陽和內江兩個地級市。「如果四川省不積極協調好這些地區的工作統一性,所謂成渝合作最終只能停留在會議上和文件上。」當地有官員表示擔心。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將類似情況總結稱為「雙龍頭城市」。這些「雙頭龍」城市,從級別上分別屬於中央直轄市、省會城市或副省級城市,其發展項目和投資均在國家計劃單列,相互不存在隸屬關系。由於體制的制約,省級政府對副省級城市不能通過投資施加影響,因而即使在一個省內也無力協調;兩市雖然地理相近,但在發展上各自為政,要素流動受限,甚至互設壁壘,以致在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上重復建設、閑置浪費嚴重。 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的研究報告《協調空間開發秩序和調整空間結構研究》建議:「加快整合成渝地區,使成都、重慶兩大增長極轉化整合成一條巨大的增長軸,並使此增長軸具有兩個單增長極所不具有的功能。加快改革開放的力度,使成渝迅速成為中國西部高速城市化地區、經濟活躍地區和帶動周邊經濟健康發展的地區。」
英國BBC駐重慶工作的一名西方觀察家認為,成渝共同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註定其城際之間相互依賴的程度相當高,一方壓倒另一方未必是一件好事,而攜手實現共同繁榮則是一個雙贏的結局。不久前的一個事實證實了這一看法: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2005年1月26日宣布,該行已獲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將重慶和成都代表處同時升格為分行。
㈤ 成渝經濟區的重要意義
西部大開發新引擎——規劃中的成渝經濟區約20.6萬平方公里,包括四川15個地市和重慶31區縣,區域總面積20餘萬平方公里,人口和GDP總量均佔西部地區的近三成。「成渝經濟區是西部經濟總量最大、經濟水平最高的區域。」成渝經濟區是「整個西部大開發最重要的部分」。
此番定位得到四川各方面的認同。成都市副市長傅勇林代表認為,成渝經濟區之所以備受關注,在於「成渝經濟區的命運決定西部的命運,而西部的命運緊系中國的現代化。」「通過區域發展,將縮小整個西部與東部的差距」,廣安市委書記王建軍代表說。「這也是成渝經濟區建設能夠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基礎」,李亞平代表說。
就在兩會召開前夕,國家相關部委在成渝經濟區規劃初稿的基礎上,分赴四川多個市縣調研,以求進一步完善。調研已結束,規劃編制進入最後階段。
加速經濟一體化進程
「廣安為重慶工業配套的企業涉及8個行業251戶,隆創動力、銀鋼凸輪等一批重慶知名企業將生產基地和總部遷至廣安。」王建軍說。「我們從重慶引進投資約10億元的紡織產業、投資近9億元的農機產業;我們和成都共建了成資工業園。」資陽市市長羅勤宏代表介紹。
2009年10月27日,省政府出台《關於加快「一極一軸一區塊」建設推進成渝經濟區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環渝的達州、廣安、瀘州等市成為重慶的「菜籃子」,引進重慶的「車輪子」。
「成渝經濟區加速經濟一體化,打造西部增長極,已經蓄勢待發。」楊慶育代表透露,下一步兩地還將重點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要素無障礙流通大通道、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對接平台、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機制、跨行政區政策體系等「六大共建」。
眼下,成渝兩地已經在交通基礎設施上開始了牽手之旅。包括渝遂高速、成渝城際列車、成安渝高速、成渝高鐵在內的已建成和規劃在建鐵路、高速公路近10條,按照雙方的規劃,未來,成渝之間將有9條通道連接。
優勢互補錯位發展
與成都和重慶兩個特大城市相比,兩「極」之間的若干城市更急於在成渝經濟區內找到位置。「不追求大而全,要找准自己的優勢資源,錯位發展,相互補位。」李亞平代表說,區域合作,產業布局將決定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我們的定位是成渝經濟區內的新興工業城市。」羅勤宏代表說。「遂寧正在大力建設成渝經濟區的次級物流中心,爭取把成遂渝現代物流示範發展帶納入國家《成渝經濟區規劃》。」中國西部現代物流港已完成總投資11.42億元,對於「物流港要達到30億元」的目標,胡昌升代表信心十足。「廣安的天然氣、水泥、農副產品都具有優勢,可以服務重慶,承接重慶的產業轉移。」王建軍代表說。
「在這個過程中,成都和重慶必須承擔起領跑者的角色,帶動整個成渝經濟區的發展。」成都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洲代表的觀點是:成渝的發展水平要保持彼此匹配,才有持續合作的動力。
㈥ 成渝經濟區的城市分布有什麼特點
成渝(橢圓)城市群位於成渝地區,以成都和重慶主城兩市為雙核,以遂寧為成渝內北弧中心城市,以內江為容成渝南弧中心城市,以安岳為成渝直線中心城市和成渝幾何中心城市;以成遂渝、成安渝和成內渝等交通線為紐帶,包括四川的成都、遂寧、內江、資陽和重慶主城等不同規模等級的城市集合體。
成渝經濟區位於長江上游,地處四川盆地,因區域內的兩大核心城市(成-成都市、渝-重慶市)而得名。成渝經濟區自然稟賦優良、產業基礎較好、城鎮分布密集、交通體系完整、人力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的人口、城鎮、產業集聚區,是中國西部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成渝經濟區天然氣儲量佔全國的60%以上,鋁土礦與硫鐵礦儲量分別佔全國的1/4以上,銅礦儲量佔全國的1/3,中材產量佔全國材總產量的1/3以上,是全國最大的中材基地。區域經濟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2倍,是西部地區平均水平的14倍,2008年,實現GDP14041億元,占川渝兩省市的79.8%、西部的24.1%、全國的4.7%。
㈦ 與長三角地區相比成渝經濟區發展優勢
(1)能源;礦產;環境(3分) (2)有大量廉價勞動力;能源資源豐富;地價低;市內場潛力大;發展空間大;政策容扶持。(任答5點,給5分) (3)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保護生態環境(5分)
㈧ 成渝經濟區發展的優勢條件
1,目的:
成渝經濟區是西部經濟總量最大、經濟水平最高的區域。成渝經濟區是整個西部大開發最重要的部分。
成渝經濟區是西部大開發新的引擎,能夠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更大作用。
成渝地區作為一個經濟區,雖還不及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經濟區成熟,但從全國戰略布局看,成渝經濟區卻具有東部沿海經濟區無法取代的戰略地位。成渝經濟區地處我國核心地帶,是國家的戰略後方基地,有強大的國防科技工業基礎,重大裝備製造業基礎,以及正在快速發展的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這一地位是別的地區無法替代的。
加速成渝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
促進成渝地區優勢互補錯位發展。
2,帶動地區:
成渝經濟區是以成都,重慶兩市為中心,主要包括:重慶(市區)、成都、雅安、樂山、綿陽、德陽、眉山、遂寧、資陽、宜賓、瀘州、自貢、內江、南充、廣安、達州、廣元、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廣漢、什邡、綿竹、江油、峨眉山、閬中、華瑩、萬源、簡陽以及重慶的江津、合川、永川等33個不同規模、不同等級的城市。
成渝經濟區向周圍輻射可以帶動貴州、雲南、西藏、甘肅等省和自治區的發展。
㈨ 成渝經濟區發展的優勢條件
成都經濟區工業相對發達、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科研機構和人才集中、城鎮分布密集,是輻射帶動全省跨越發展的核心區域和增長極。
2006年人均生產總值為1929美元,非農就業比重為58%,城鎮化率為42.8%,處於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
希望答案被採納
㈩ 成渝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是( )。
A,B,C,D
答案解析:
本題考核的是三個重點發展區域中的成渝經濟區。成渝經濟區的回戰略定位答是建成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深化內陸開放的試驗區、統籌城鄉發展的示範區和長江上游生態安全的保障區。《成渝經濟區規劃》明確了發展的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到2020年,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