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發展集體經濟的意義

發展集體經濟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1-01-27 14:03:44

㈠ 發展適度規模經濟,發展集體經濟的意義

1990年3月,鄧小平在與中央負責同志談話中提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這是鄧小平關於「第二個飛躍」設想的經典表述。10多年來,隨著「三農」問題的日益凸顯,鄧小平「第二個飛躍」構想越來越受學界重視,已成為鄧小平理論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而爭議也是非常之大,在「第二個飛躍」是否必要、何時開始、如何實現等問題上均少有共識。

對於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與發展集體經濟之間的關系,學界也有幾種不同觀點,筆者將之大體上分為「先後」 論、「因果」論、「並列」論、「重點」論。「先後」論者認為,鄧小平講「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顯然是有先後之分的,實現「第二個飛躍」應該從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開始,在此基礎上再發展集體經濟。「因果」論者比「先後」論者走得更遠,他們認為發展集體經濟必須以發展規模經營為前提,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也必將導致發展集體經濟。「並列」論者認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與發展集體經濟是並列關系,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不可分割,可以也應該同時推進,不能硬性分先後。而「重點」論者則認為兩者有輕重之分,因此他們在論述「第二個飛躍」問題時總會有所側重。有人主張「規模經營重點」論,論證「第二個飛躍」時主要講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而迴避集體經濟;另一些人(如韓元欽等)則主張「集體經濟重點」論,他們主要論證發展集體經濟、兼談適度規模經營。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觀點之間並非涇渭分明,「規模經營重點」論者往往主張「先後」論或「因果」論,也有主張「並列」論的,而「集體經濟重點」論者往往以「並列」論為其立論前提。

筆者認為,「先後」論、「因果」論在總體上是錯誤的,雖然鄧小平講「第二個飛躍」時有語序上的先後,但這並非語義和關繫上的先後。事實上,在發展集體經濟之前橫插一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階段是不必要的,而先發展非集體經濟的適度規模經營再將之改造成集體經濟,更是難以想像的。而「因果」論認為發展集體經濟必須以發展規模經營為前提,這實質上是「前因後果」論,是「先後」論的進一步發揮。「因果」論相對高明一點的地方,在於它認識到了「第二個飛躍」語境中的適度規模經營必然是集體經濟,但它卻沒有把這理解成並列關系。其實,「第二個飛躍」中的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與發展集體經濟是一個問題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他們是並列關系。集體經濟本身必然是一定程度的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的過程就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過程,它在現有基礎上就可以直接地逐步地發展,並不必然要求先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與發展集體經濟是並列關系,但又不是簡單的並列,而是有輕有重的。筆者傾向於「集體經濟重點」論,因為鄧小平多次用「高水平的集體化」、「新的集體化」來指稱「第二個飛躍」,事實上是把它們作為同義語來使用的。集體經濟必然是突破了個體、小農經濟等小規模經營的規模經營,它內在地包含了規模經營的要求(但其規模不一定適度),「第二個飛躍」要發展的集體經濟應該就是適度規模經營。而一般意義上的適度規模經營既包括集體經濟,也包括非集體經濟,它發展下去也並不必然導致集體經濟。因此「第二個飛躍」的重點和主要目標是發展集體經濟,一些學者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作為「第二個飛躍」的重點和主要特徵實在是舍本求末。

因此,筆者認為「第二個飛躍」是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與發展集體經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沒有先後之分、因果之別,而是並列關系;發展集體經濟是「第二個飛躍」的重點和主要目標,我們不應該因為擔心「向舊體制復歸」而諱言發展集體經濟。

經過對「第二個飛躍」語義的初步辨析,筆者認為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二個飛躍」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根本的出路,也是現實的選擇;不僅是未來的美好前景,也是現實的迫切任務,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應該明確這一方向,堅持這一方向,迅速行動起來,積極穩步推進這一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力爭早日實現廣大農村的「第二個飛躍」,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

㈡ 什麼是集體經濟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有什麼意義


1、什麼是集體經濟:

是生產資料歸一部分勞動者共同所有的一種公有制經濟。內.它也可以有多種具容體形式。

2、集體經濟的作用:

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共同富裕的原則;可以廣泛吸收社會分散資金;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公共財富和國家稅收.;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對發揮公有制經濟的主體作用具有重大意義




㈢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有什麼重要意義

農村黨支部要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增強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就必須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第一,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有利於穩定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一步增強農業的發展後勁,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集體經濟發展的壯大了,就能更好地引導農民增加對土地的物質投入,引導農民科技興農,從而增強農業發展潛力,使農業不斷邁上新台階。第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有利於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農村黨支部要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必須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有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發揮作用才有可能。實踐證明,一些先進基層黨組織之所以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也是因為他們沒有帶領群眾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處於窮家難當的困境,不但不能為群眾提供必要的服務,而且還要向群眾索取,甚至村幹部的工資都解決不了。第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有利於密切黨群干關系,有利於農村社會穩定。第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有利於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的基礎。有了強大的集體經濟這個物質基礎,才能更有力地引導農民群眾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和共同理想,改善農村的辦學條件,發展成人教育,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興辦公共福利事業,更有效地破除陳規陋習,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社會風尚。

㈣ 集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和意義 急!!!!!!!!!!~~~~~~~~~~·

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發展生產、繁榮市場、擴大就業、提高人民生活保持社會穩定起著重要作用, 我們既要抓好國有企業, 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同時, 又要大力發展集體工業。只有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都發展上去了, 公有制經濟才能從根本上得到鞏固, 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繁榮也才會有基礎。
(一)集體經濟與國有經濟同屬於公有制經濟, 居主體地位。
(二)集體工業是僅次於國有工業的第二大經濟力量, 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從集體經濟的作用來看, 集體經濟的發展關繫到社會主義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鞏固。首先, 我
國是社會主義國家, 以公有製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基礎。其次, 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其
生產力發展的相對落後性和不平衡性, 決定了公有制經濟只能成為社會經濟的主體形式。作為公
有制經濟基本組成部分的集體經濟, 在我國國民生產總值中同國有經濟一樣處於主導地位。
(2)、從集體工業對我國工業發展的歷史貢獻看, 集體工業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過重大作用。建
國初期, 我們黨提出了「 一化三改」 , 通過合作化的途徑, 逐步把分散經營、規模很小的手工業引人社會化大生產, 實現了手工業由個體經濟到集體經濟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改造, 確立了集體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基本組成部分的地位。生產關系的變化, 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3)從集體工業對現實作用來看, 既有與國有企業的共性作用, 又有其他企業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共性方面, 集體企業同國有企業一樣, 在發展生產、繁榮市場、增加財政收人、擴大出口創匯、
安排勞動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4)從集體工業對發展的作用來看, 「 搞活大的, 放活小的」 , 改革才能全面成功。目前, 全國企業中的96% 以上為中小企業, 而集體企業佔全國中小企業的80%以上, 是我國中小企業的主體。
因此, 抓住了集體企業, 也就抓生了中小企業的主體。

㈤ 集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和意義 急!!!!!!!!!!~~~~~~~~~~·

給私有制/資產階級發展提供肥肉吧.

㈥ 集體經濟的作用

(1)集體經濟,是生產資料歸一部分勞動者共同所有的一種公有制經濟。

(2)在我國,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體經濟體現著共同致富的原則,可以廣泛吸收社會分散資金,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公共財富和國家稅收。

我國經濟的所有製成分,在建國初期劃分為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資本主義所有制、公私合營所有制和工商業主個體所有制,當時通稱為五種成分。經過幾十年的演變,到1997年黨的十五大召開時,江總書記把我國經濟的所有制結構高度概括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兩大類。在公有制經濟中,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在非公有制經濟中,包括個人和合夥企業、外商獨資企業等私有經濟。即除了國有經濟和其它非公有經濟外,其餘的都屬於集體經濟的范疇。必須說明,這里的集體經濟,已經不同於傳統意義的集體經濟,不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集體經濟,而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的集體經濟,是新的公有制經濟的實現形式。既包括通過產權制度改革而形成的集體經濟,也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由公有控股的股份制經濟和廣大職工投資入股的股份合作經濟。這種新型的集體經濟是完全意義上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只要依法經營、照章納稅就有存在的基礎。

㈦ 集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和意義 ·

集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發展生產、繁榮市場、擴大就業、提高人民生活保持社會穩定起著重要作用,我們既要抓好國有企業,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同時,又要大力發展集體工業.只有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都發展上去了,公有制經濟才能從根本上得到鞏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繁榮也才會有基礎.
(一)集體經濟與國有經濟同屬於公有制經濟,居主體地位.
(二)集體工業是僅次於國有工業的第二大經濟力量,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從集體經濟的作用來看,集體經濟的發展關繫到社會主義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鞏固.首先,我
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以公有製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基礎.其次,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其
生產力發展的相對落後性和不平衡性,決定了公有制經濟只能成為社會經濟的主體形式.作為公
有制經濟基本組成部分的集體經濟,在我國國民生產總值中同國有經濟一樣處於主導地位.
(2)、從集體工業對我國工業發展的歷史貢獻看,集體工業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過重大作用.建
國初期,我們黨提出了「 一化三改」 ,通過合作化的途徑,逐步把分散經營、規模很小的手工業引人社會化大生產,實現了手工業由個體經濟到集體經濟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改造,確立了集體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基本組成部分的地位.生產關系的變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3)從集體工業對現實作用來看,既有與國有企業的共性作用,又有其他企業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共性方面,集體企業同國有企業一樣,在發展生產、繁榮市場、增加財政收人、擴大出口創匯、
安排勞動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4)從集體工業對發展的作用來看,「 搞活大的,放活小的」 ,改革才能全面成功.目前,全國企業中的96% 以上為中小企業,而集體企業佔全國中小企業的80%以上,是我國中小企業的主體.
因此,抓住了集體企業,也就抓生了中小企業的主體.

㈧ 讓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有什麼意義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1)公有制為主體: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2)組成部分:公有制范圍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國有經濟:A 含義:社會全體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以國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同較高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B 地位: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
集體經濟:A 含義:由部分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一種公有制的經濟。
6.主導作用實現方式:國有獨資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 集體經濟

:1.地位:公有制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2.優越性: (1)把分散的生產資料組織起來,有助於克服個體經濟力量單薄,無力地與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弱點(2)集體經濟組織是獨立的經濟單位,有充分的自主權,經營方式比較靈活,對市場有較強的適應性,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則得以實現

(2)吸收社會分散資金

(3)緩解就業壓力

(4)增加公共積累和國家收入 B 地位:是我國農村的主要經濟形式,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混合所有制經濟,是不同所有制經濟按照一定原則實行聯合生產或經營的經濟形式。(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集體成分,都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5、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

1)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既有量的優勢,又有質的提高

2)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

A 控制國民經濟發展方向,控制經濟運行的整體態勢,控制重要稀缺資源

B(在關繫到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

2.作用:保證經濟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
6、非公有制經濟
(1)個體經濟:由勞動者個人或家庭佔有生產資料,從事個體勞動和經營。

(以勞動者自己的勞動為基礎,勞動成果直接歸勞動者所有和支配。)

(2)私營經濟:以生產資料私有和僱傭勞動為基礎,以取得利潤為目的。

(3)外資經濟: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商獨資企業中的外商投資部分。
7、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存在的意義 適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是根本原因)實踐證明: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本經濟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

2. 具體原因: (1)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

a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結構中居於主體地位

b有社會主義本質決定: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鞏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逐步消滅剝削,防止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 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決定:生產力整體水平低,不平衡,多層次;人口多,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3. 有「三個有利於」決定∶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為社會主義服務社會主義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三個有利於」的內容:

1)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

2)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

3)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本經濟制度的作用:

1.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促進我國經濟建設

3促進社會進步

閱讀全文

與發展集體經濟的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