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
答案B
循環經濟是為了發展節約型經濟而提出來的,與經濟的發展速度沒有關系,A不選。B正確。C的理由和A同樣。循環經濟有利於經濟結構的優化,所以D不選。
㈡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是什麼
近日,第14屆東亞工程院圓桌會議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舉行,以中、日、韓三國工程院為主,包括泰國以及東盟工程院在內的近50名工程科技領域的院士和專家學者圍繞「循環經濟中的工程技術」的主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會議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謝克昌主持,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陝西省代省長趙正永等出席。
周濟在致辭中指出,循環經濟作為以資源高效利用為目標的一種經濟模式,日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同時,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也還存在許多技術問題需要解決。趙正永表示,作為我國的資源大省和重要的生態屏障,陝西特殊的自然條件和能源化工產業比重較大,必須在全面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上,把循環經濟作為基本發展模式,從根本上解決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問題,實現更高層次上的可持續發展。
就陝西發展循環經濟的一些問題,《科學時報》記者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校長、陝西循環經濟工程技術院理事長兼院長徐德龍。
《科學時報》:陝西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是什麼?成立陝西循環經濟工程技術院的初衷是什麼?
徐德龍:陝西發展循環經濟大有可為,其關鍵是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和途徑整合循環經濟優勢科學技術資源,依靠高新科學技術工藝發展,不斷提升和促進循環經濟向深、廣領域發展。
創辦陝西循環經濟工程技術院,主要是陝西經濟發展的環境壓力所迫。陝西作為資源、能源、裝備製造業和農業、果業大省,改革開放以來產業結構和生產技術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目前陝西經濟的發展仍然是以傳統產業為主,在許多產業領域,資源、能源的過度消耗和生態環境的惡化甚至破壞仍在繼續。
產業結構的重型化特徵明顯,能源化工等資源性產業比重較大,資源轉化過分倚重能源資源開采,部分企業生產經營粗放,生產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在許多領域,資源、能源過度消耗和生態環境惡化。
這些資源在有效利用的同時產生大量廢棄物,造成嚴重的環境壓力,如新鋼渣年500萬噸,煤矸石年2000萬噸,粉煤灰年500萬噸,赤泥及有色金屬年500萬噸,尾礦年1000萬噸等。2007年陝西CO2排放量為中國總量第一,為67.2億噸,(全世界276億噸)達到人均5噸,位居世界前五位。與此同時,水體污染加劇,水源供應缺口增大,80%過水斷面超Ⅲ級標准,56.4%超過Ⅳ級,38.5%超過Ⅴ級。
人們生存的大氣質量更是惡化,陝西10個地市所在城市的大氣懸浮微粒總量平均超標84%,其中銅川、渭南、西安、延安年日均值超標一倍以上,而秦嶺腹地約有100多座尾礦壩,其中51座未取得安全許可證,如同懸在老百姓頭上的一把劍。
可以說,目前陝西的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現代化建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嚴峻的挑戰。陝西由於地處西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一旦遭到破壞,恢復難度很大。
《科學時報》:面對我國循環經濟發展迅猛的態勢,陝西如何前行?
徐德龍:實現陝西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改變現有傳統經濟的「資源——產品——廢棄污染物——末端治理後排放」的傳統發展模式,變為循環發展模式,即在「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雙向或多向非線性反饋循環式經濟過程中,實現質量效益的正增長和污染排放的最小化或零排放。
在循環經濟的體制、機制、技術上不斷進行摸索創新,搭建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技術集成創新平台和轉化應用推廣平台,使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與企業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是從根本上解決陝西經濟發展與資源、生態及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依託,搭建循環經濟技術轉化應用平台,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方面,陝西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
2009年3月,陝西省政府和中國科學院在簽署的科技與經濟全面合作協議中,將支持陝西循環經濟工程技術院的建設和發展作為雙方合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陝西作為科技和教育大省,有很多從事循環經濟技術方面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特別是作為陝西循環經濟技術開發研究院主要發起人單位的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等高校,以及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省內相關科研院所和部分企業,產生和正在產生大量高水平的解決循環經濟問題的技術和裝備。
此外,由省、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及大中型企業,如陝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陝西有色金屬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陝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陝西省彬縣煤炭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積極參與,官、產、學、研、用結合,圍繞陝西循環經濟方面存在的科技難題,整合陝西循環經濟領域優勢科技資源,以支撐和推動全省乃至全國循環經濟發展為宗旨,重點在資源開發和深度轉化領域,核心放在項目運作上,力爭實現資源深度轉化、產業鏈條延伸、「吃干榨凈」和生態環保。
實現循環經濟的關鍵是技術支撐。循環經濟的要害是通過技術、產品和工程創新,支撐構建一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集約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體系,從而實現企業盈利、社會進步、生態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的理想目標。
《科學時報》:陝西在發展循環經濟的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明顯成效?
徐德龍:正如代省長趙正永在致辭中所講,近年來陝西充分發揮科教資源優勢,通過加強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支持技術研發項目等措施,不斷加大對關鍵技術的攻關力度,為陝西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中國工程院的支持下,依託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組建的陝西循環經濟工程技術研究院,圍繞陝西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進行攻關,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
如研發的高固氣比水泥懸浮預熱預分解技術可節能20%,推廣的2500~3000t/d生產線兩條可年新增產值18億元,節煤10萬噸,減排SO2550噸和NOX1750噸,對緩解全國水泥行業高能耗、高污染問題意義重大。
而實施的鐵礦懸浮態焙燒製取磁性氧化鐵產業化項目,填補了國家在難選鐵礦選礦領域的技術空白,解決了高性能混凝土的用材問題等技術的突破和成果的應用。目前推廣的4條生產線,可消除工業固體廢棄物400萬噸,減排CO2360萬噸,新增產值7億元。另外,已研發成功的「煤系高嶺土的懸浮態鍛燒和超細粉技術」是利用煤矸石高效節能生產高附加值煤系高嶺土的技術,在節能減排的同時可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超細粉煤灰制備工藝,可使混凝土的抗壓抗折強度提高40%~50%,是一項可能引起建築結構重大革命的創新技術。這些創新技術不僅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為陝西循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只要各方面齊心努力,我們一定能把陝西循環經濟工程技術院建設成國際一流的官、產、學、研、用有機結合,年產值超過10億元、利潤1億元的創新型循環經濟工程技術院的同時,發展成為在全國有影響、在國際上比較知名的科研型院所。
㈢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國家在什麼時候哪次會議提出來的
如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減輕資源和環境壓力(九屆五次會議提案第799號)
㈣ 我國為什麼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我國高度重視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但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著巨大的資源壓力。一是人均資源佔有量低。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 5,人均耕地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礦產資源經過多年的開采,也面臨後備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二是資源利用水平低。礦產資源總回採率、單位資源產出效率大大低於世界先進水平,重點用能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有些產品單耗指標居高不下。三是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依賴性大。我國是以重工業為主的城市,資源型、初加工型工業比重較大,冶金、電力、煤炭、化工、建材、紡織、農產品加工等高資源消耗產業佔全部工業的80%以上。四是環境問題突出。資源的過度消耗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工業「高排放、高污染」的傳統增長方式尚未從根本上轉變,影響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要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就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大力開展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節礦為重點的資源節約活動,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把經濟增長方式從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拼資源拼環境的粗放型轉到追求科技進步、以效益為中心的集約型發展軌道上來。?
存在對資源高開采,低利用,對環境造成比較大地破壞等問題,所以從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考慮,應推行發展循環經濟。
㈤ 近年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綠色GDP已經深入人心。其目的就是要減少資源消耗,加
答案B
本題考查發展循環經濟、實施綠色GDP的哲學意義。①③④符合題意,應選;②觀點錯誤,只有正確的意識才能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㈥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實現我省礦業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多年來持續高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並沒有完全改變粗放型增長模式,出現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狀況,資源不足、環境污染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走一條科學發展的新路子。實踐證明,發展循環經濟,有助於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河南省作為礦產資源的大省,要擺脫傳統發展模式,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大力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是必然的選擇。胡錦濤總書記在2003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使資源得以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逐步使生態步入良性循環,努力建設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生態示範區、生態省。」溫家寶總理在2004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應進一步強化資源循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意識。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並以此作為中國重大的歷史任務和制定「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中央為循環經濟在我國的創建作了有力的推動,也為我國礦業發展指明了道路。因此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它關繫到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關繫到生態環境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問題。
誕生於19世紀的馬克思主義,他們雖然沒有系統撰寫關於物質循環利用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專門著作,但對人與自然物質變換和能量轉換、廢物再循環等方面的論述都相當豐富。早在19世紀,當時資源循環問題並不像現在這樣突出,人們對環境問題普遍缺乏認識的情況下,馬克思恩格斯依然發現了人類生產活動與自然界的關系。
馬克思在解釋人與自然關系時提到:「人在生產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樣發揮作用,就是說,只能改變物質的形態。不僅如此,他在這種改變形態的勞動中還要經常依靠自然力的幫助。」可見,人們在改變形態的勞動中要經常依靠自然力的幫助,這就要求人們必須尊重自然規律,人們與自然之間必須和諧相處。「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這種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實質上就是人類從自然界獲得資源,然後加工成所需要的產品。這生產過程,也是將生產中產生的廢物及產品使用後的廢棄物排放到大自然的過程。馬克思的這種變換理論,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當今世界出現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資源耗竭等問題,實際上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沒有得到合理的控制和調整,從而造成的後果。
馬克思恩格斯還尖銳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環境的影響。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空氣污染、水污染、垃圾問題、住宅問題以及工人勞動環境惡化給健康造成的危害等問題。馬克思指出,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們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來進行物質變換。這就是說,資源和環境問題的根本解決,在於人類對自然合理開發和科學利用。馬克思還告誡人們,經濟活動必須尊重自然規律,違背和超出自然規律就會受到懲罰。馬克思、恩格斯有關這方面的經典論述,高瞻遠矚,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們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農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
一、循環經濟與礦業循環經濟
(一)循環經濟及其特徵
循環經濟,是一種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徵,在環境方面表現為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調一致。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
循環經濟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是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長期演變的一個產物。從歷史上看,人類的經濟發展模式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第一是傳統經濟模式,以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為特徵,是以「資源———生產———流通———消費———丟棄」和「資源———產品———廢物」為社會運行模式,不加處理地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經濟增長以大量消耗自然界的資源和能源以及大規模破壞人類生存環境為代價,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二種是「先污染,後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這種模式的具體做法是在生產鏈終點或者是在廢棄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對其進行一系列的物理、化學或生物過程的處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對自然界的危害。「末端治理」模式的理論依據前期主要是庇古的「外部效應內部化」,認為可通過徵收「庇古稅」來達到減少污染排放的目的;接著「科斯定理」也成為末端治理的又一理論依據,提出在產權明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談判的方式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並且可以達到帕累托最優;後來,又興起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認為環境污染與人均GDP之間存在倒「U」關系,隨著人均GDP達到某個程度,環境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等;第三種是循環經濟模式,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對循環經濟認識的逐漸深入,人們提出了一系列諸如「零排放」、「物資減量化」、「生命周期評價」、「延伸生產者責任」、「生態效益」、「生態工業園」等循環經濟思想是一種由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在傳統經濟中資源的利用則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經濟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物質和能量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所有的物質和能量在這個不斷進行交換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性影響降到最低程度。循環經濟考慮的是如何在既定資源存量的前提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而不是經濟增長的數量。循環經濟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為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經濟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範式。
循環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這是國際上公認的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原則。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原則是指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的產生。核心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再利用」原則是指產品多次使用或修復、翻新或再製造後繼續使用,盡可能地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防止產品過早地成為垃圾;「資源化」原則是指廢棄物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資源,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既可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又可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礦業循環經濟及其內涵
礦業循環是循環經濟理念應用於礦業系統,是它在礦業系統中的推廣和應用。具體來講,礦業循環經濟是指地球上的礦產及礦產品,遵循礦產物質的自身特徵和自然生態規律,按其勘查、采選冶生產、深加工、消費等過程構成閉環物質流動,與之依存的能量流、信息流內在疊加,達到與全球環境、社會進步等和諧發展的一個經濟系統。其核心是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它是人類經濟系統的基礎,對人類的經濟發展和環境變化有重大的影響力,而其本身發展又受到科學技術水平、人類認識水平的制約。
礦業循環經濟與傳統的礦業經濟有著本質區別。傳統的礦業經濟基本上是一種由「礦產勘查——礦產品——消費——污染排放」的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以「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一高一低)為特徵,系統內物質流交流疊加很少,造成出入系統的物質流遠遠大於內部相互交流的物質流;產品生產鏈較短,表現為粗加工多、精產品少,礦產資源利用率低,粗加工產品長距離運輸等;局部地區礦產品的過量開采造成不少環境問題,有些難以治理,現在礦山通常只注意到礦坑水、選礦廢液的中和,少量礦山的復墾等末端治理。礦業循環經濟是一種「礦產勘查——礦產資源——產品——再生礦產資源——最終排放」的反饋式流程,所有的礦物質和能源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從而減少對礦產資源的消耗,把礦產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形成「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實現系統內以互聯的方式進行礦物質交換,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進入系統內的礦物質和能量,從而產品產業鏈得以延長,產品質量提高,使用壽命增加,礦物質的綜合回收率大大提高,從根本上消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
二、發展循環經濟是當前我省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綜合我省礦業發展現狀特徵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我省礦業發展必須選擇走循環經濟的道路。河南是一個人口大省,也是資源大省、礦業大省。長期以來,由於粗放型增長方式使礦產資源破壞和浪費,資源形勢嚴峻。一是,各種礦產的開發力度不均衡,有的礦產已屬強力開發,如:煤、石油和天然氣、鋁土礦、金、鐵等。但有的礦產開發力度不夠,如:鉬、珍珠岩、紅柱石、岩鹽等,都是我省最豐富的礦產資源,但尚未達到適度開發的程度。二是,礦產綜合利用程度不高,造成資源浪費。一些共生伴生礦產在開發中未綜合回收利用,隨著礦產的采出,伴生礦未悉盡回收,造成極大浪費。三是,礦產品加工程度低,礦山企業效益不高。礦產品深加工程度低,高、精、細高附加值產品少,廉價礦產品為主,礦山企業效益不高。四是,亂采濫挖、采易棄難、采富棄貧現象較為普遍。五是,科技水平低,工藝技術落後,資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量大。廢棄物亂堆亂排,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水道堵塞、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嚴重。從以上情況來看,要促進我省跨越式發展,就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這是提高我省資源利用率、緩解資源短缺、減輕環境污染壓力,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第一,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是實施我省資源戰略的重要因素。加快發展礦業循環經濟,以最少的資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第二,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是防止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途徑。發展礦業循環經濟要求礦山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利用率,實行永續利用方針。盡量減少浪費和廢棄物的產生,從而減少污染,達到環保要求。同時對最終產品進行無害化處理,使資源利用後,廢棄物零排放,實施保護環境的治本措施。第三,發展礦業循環經濟也是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工藝技術、改善技術和生產管理、加大自主創新、提升礦山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礦山企業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轉變增長方式,發展礦業循環經濟,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使礦山企業競爭力得到盡快提升。總之,從我省礦業發展現狀來看,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稀缺和環境污染兩大問題。積極以循環經濟的理念構築礦業發展新模式,實行資源環境利用和清潔生產,廢棄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這也是我省礦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發展我省礦業循環經濟的對策建議
礦產資源是我國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它是一種耗竭性資源,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我省大部分的能源、工業原料和農業生產資料是以礦產品為原料的。礦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是整個工業體系的基礎和先導。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對礦產品的旺盛需求和較強的依賴性,是無法徹底改變的。因此,有必要要抓緊認真研究、探討發展我省礦業循環經濟,促進我省礦業健康、順利地可持續發展。
(1)認真實施3個原則,做到生產過程的規范化和科學化。生產過程屬於循環經濟中從資源投入到產品形成的過程。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要符合科學規范,從源頭把關,預防和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具體有以下3個原則:①減量化: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物質和能源流量。在生產中,礦業企業可以通過減少原料使用量、重新設計生產工藝來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②標准化;在生產中,盡量採用標准設備和零件。例如採掘、運輸機械等設備局部零件便於更換,而不必更換整個設備。即使在設備使用生命周期結束之後,也易於拆卸和綜合利用,而不必整機報廢。③清潔化:在生產過程中,要盡量減小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不利影響。如採用先進的生產工藝減少礦石的採掘量,生產過程中無用的礦石或矸石盡可能用於回填。上述3個原則的實現,關鍵是依靠科技進步,積極採用無害或低害新工藝、新技術,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
(2)綜合利用廢棄物,實現資源的循環發展。循環經濟的第二個環節將廢棄物轉化為新的資源,使物質得到循環利用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原則和標志。廢棄物的綜合利用主要包括使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減量化依靠重復利用,無害化則依靠填埋焚燒。廢棄物的資源化可以將礦石或矸石作為原料來生產水泥,煤層中的瓦斯可以集中抽放用於民用。
(3)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發展礦業循環經濟,要不斷地進行技術開發和創新,保證在發展過程中有先進技術的支撐。主要是清潔生產技術、廢棄物利用技術、污染防治技術和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等四大技術體系的發展。與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三原則相匹配,生產、消費、分解三功能相協調。清潔生產技術保證進入生產過程的資源量最少,產生的廢棄物最少,能源消耗最少;廢棄物利用技術保證在生產流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經過處理成為下一個生產過程、下一個生產部門或行業的原材料;污染防治技術則保證對生產過程中造成的污染和暫無法再利用的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保證對環境危害的最小化;地質災害預防技術則保證對采礦過程中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進行精確預測和預先防治,力爭采礦活動不會對礦區及周邊地區環境質量造成大的影響。
(4)加快建立和完善制度體系和政策體系。研究制定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循環型礦業經濟的制度體系和政策體系。包括財政、稅收、金融、投資、技術等促進循環型礦業經濟發展的技術經濟政策和制度。礦業企業要用好用足國家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優惠政策,充分發揮優惠政策的鼓勵、引導和扶持作用。
(5)加強宣傳教育,轉變傳統觀念,樹立礦業循環經濟的科學理念。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培訓活動,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轉變觀念,樹立新型的礦業循環經濟科學理念,發展循環型礦業經濟不是少數人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礦業部門一家的事情,它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進行長期發展。各職能機構、礦業企業、地勘企業都要參與進來。同時要加大對循環型礦業經濟及其在環境保護和減少資源消耗方面重大作用的宣傳,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礦業循環經濟建設。使全社會都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緊迫性。認識到發展循環型礦業經濟是解決人類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問題的出路之一,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6)積極促進綠色消費。綠色礦產品不僅指被消費的礦產品是對人類和環境無毒無害的,而且也指這種礦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消費過程中和消費後產生的廢棄物對人類和環境也沒有危害,並且其廢棄物易於分解而再資源化。鼓勵人們消費及使用綠色礦產品和以再生資源為原料生產的產品,減少一次性產品的消費和使用,達到礦產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環境影響的最小化。
(7)充分發揮經濟手段作用。通過市場供求規律和價值規律,調節社會供求關系,促進生產者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和方式,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由於環境的恢復和資源的供給在一定時間內是有限的,這種「資源環境的稀缺性」,一方面,引發資源價格和環境價值的提高,加大了生產成本;另一方面,迫使人們以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為基礎,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優化資源配置,在降低資源使用總量和減少「廢棄物」排放的情況下,利用科技不斷拓展循環鏈,增加物質產品的種類,提供更為有效的服務,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經濟需求和生態需求,增強市場競爭力。此外,徵收環境稅。對有害於環境的活動、產品、服務徵收一定的費用,來影響特定的生產方式和消費形式,以遏制經濟活動中的污染排放超標,這也是十分必要的。而產品稅和污染稅則是促使人們按照「3R」原則進行經濟活動的有效激勵機制。
(8)建立礦業循環經濟的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發展礦業循環經濟非常有必要建立完整、科學的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通過一系列的指標評價,才能衡量循環經濟的發展程度,考核資源利用的效率。才能進一步指導礦業循環經濟的實施與改革。循環經濟的理論大多是借用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基礎,評價方法也離不開這些領域科學評價方法的綜合運用。如:系統分析、物質流分析與管理、綠色核算、生命周期分析、全成本核算、環境管理等等。只有建立一整套科學的、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所需的評價指標體系,才能客觀地反映實際狀況,得出正確的綜合評價,從而使礦業循環經濟健康順利地發展。
總之,運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原則,指導礦業實施循環經濟,有利於節約資源,緩解當前資源約束壓力,減輕環境污染保護環境,有利於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礦業企業的經濟效益,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有利於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發展,也有利於進一步鞏固和實施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㈦ 陝西省提出陝南要建設三大循環經濟聚集區,發展什麼產業
陝西省將在漢中盆地、月河谷地和商丹盆地集中布局,建設漢中、安康、商洛三大循環經濟產回業核心聚集區
漢中答循環經濟產業核心聚集區以城固—南鄭—漢台—勉縣為主體,打造裝備製造、有色冶金、新型材料、油氣石化、生物醫葯和綠色農業六大基地。
安康循環經濟產業核心聚集區將形成以月河川道為主體,以旬陽、平利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的空間布局,重點建設新型材料、清潔能源、富硒食品、生物制葯、絲綢紡織五大基地。
商洛循環經濟產業核心聚集區則以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區為龍頭,以新型材料產業為重點,以綠色產業、生態旅遊為補充,形成產業互動、關聯配套、循環發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