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去年看了一部介紹台灣的紀錄片,大概是從遠古時期,大陸架擠壓形成台灣島開始講起的。
世紀台灣
② 關於一部台灣拍的講現代各國的紀錄片
《國家的遠見》
國家的遠見 發 行: 公共電視
級 別: 普遍級
類 別: 紀錄類
片 長: 每集約50分鍾(共8集)
劇情簡介:
全球化抹平了我們原來的世界,改變了世界原有的權力結構與平衡,而當世界逐漸被抹平,影響一個國家強盛與否的因素,將不再局限於自然資源的多寡,而是取決於人民的精力、雄心與才智。如何開發人民的精力、商業頭腦、創造力與才智,將取代石油與礦產的開發,成為二十一世紀國家領導人最重要的任務。
全球化是一個無法規避,卻又競爭激烈的經濟賽局,將全球各國拉進一個「經濟決定論」的時代,任何一個國家若在經濟領域是一個輸家,不只是代表其人民沒有競爭力,也等於是在國際舞台上的任何功能和角色都是一個輸家。所以當今各國政府治理方針,逐漸以經濟發展為前提,無法創造經濟成長的政府通常很難生存。
要因應全球化時代,政府的角色與職能也必須調整,尤其在經濟方面,治理的觀念必須隨時具備前瞻性並提出願景;政策的擬定施行,必須更專業化;政府的經濟發展思維,應著重在如何研發創新,如何創造投資環境,提升產業的附加價值;透明的金融與財務控管,防止貧富不均,制定公平的福利制度。『沒有效率就沒有獲利』,將不再是治理公司的口號,而是當今執政的基本條件。換句話說,全球化之下的政府,應是經濟發展優勢條件的締造者,而非是經濟利益的收刮者,是 fortune maker but not holder ,反其道而行的,通常只能淪為全球經濟體的邊緣者。全球化的加速也為台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同時也必須面對一個共同的課題,也就是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如中國與印度),這個超過二十億人口的市場,將是未來兵家必爭之地。
「國家的遠見」全系列共八集,從全球化經濟、文化創意、再生能源、農業、人口老化、教育、城市再造等面向,以全球化觀點剖析世界各國成功之關鍵。
第1集:「利用局限創造無限」談全球化經濟
第2集:「打造市鎮新生機」談觀光與城市再造
第3集:「綠色經濟時代」談環保再生能源
第4集:「智慧與財富的基礎」談教育
第5集:「養不起的未來」談人口老化
第6集:「無形的資產等於無價的財富」談文化創意產業
第7集:「用一顆種子創造千億商機」談農業
第8集:「綜合精華」
http://ke..com/view/2199478.htm?fr=ala0_1
③ 哪裡能看台灣人拍的關於內戰的紀錄片 194
告訴你兩來個記錄片名字,你按名字搜自bt下載就可以了。
5集紀實片《尋找1949:國民黨怎樣失去中國大陸》台灣卓越文化:講的1945-1949
40級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講1937-1945抗日,中間夾帶的有國共沖突的歷史淵源,與gd在何時有2萬人發展到200萬。
④ 求42集台灣戰爭紀錄片,蔣經國的那個
第一集抄 盧溝橋的故事
第二集 中日戰爭的源頭
第三集 民國初亂
第四集 危機與生機
第五集 乾坤一變
第六集 最後關頭
第七集 淞瀘會戰(上)
第八集 淞滬會戰(下)
第九集 喋血長空
第十集 失去海岸線的勇士們
第十一集 南京保衛戰
第十二集 南京屠城
第十三集 徐州會戰(上)
第十四集 徐州會戰(下)
第十五集 大遷徙
第十六集 武漢會戰
第十七集 戰時文化
第十八集 烽火桃李劫
第十九集 中期抗戰
第二十集 風雲詭計
第二十一集 烽煙再起
第二十二集 長沙會戰
第二十三集 在北風中出擊
第二十四集 突出封鎖線
第二十五集 火並大江中游
第二十六集 重慶精神
第二十七集 資源開發
第二十八集 游擊戰
第二十九集 歷史的血...
第三十集 死亡工廠731
第三十一集 苦撐待變
第三十二集 悲情.豪情
第三十三集 一狼、二虎、[四強]
第三十四集 黎明前的黑暗
第三十五集 驚天泣鬼保衡陽
第三十六集 無形戰線
第三十七集 蔣夫人與戰時婦女
第三十八集 山窮水盡
第三十九集 最後的堅持
第四十集 天亮前後
第四十一集 **過後
第四十二集 永恆的禱念
⑤ 台灣有哪些經典的紀錄片值得一看
謝邀!感謝關注奧斯卡,與你一起分享電影的樂趣。
5、《十二夜》
豆瓣8.4分,狗狗最後還是回歸了自然。
倒數已經開始,如果生命只剩下短短十二夜。流浪狗和被拋棄的寵物狗在收容所里只有十二天生命期限,如果在這期限內無人領養就被安樂死,期間它們有可能因為犬類疾病提早離去。
⑥ 有沒有關於台灣歷史或台灣經濟發展的紀錄片
關於台灣歷史或台灣經濟發展的紀錄片:
台灣歷史風光紀錄回片,紀錄片 《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答》9集,紀錄片《台灣·1945》等。
《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簡介:首部以人民為主體的影像台灣史,即將與國人見面。從台灣遠古時代,到西班牙荷蘭殖民,以及日據時代到民國的歷史,翔實的呈現了台灣經濟變遷,社會發展與文化轉承的過程。節目的製作,希望站在台灣主體詮釋的立場,來描述台灣史,讓在台灣這塊土地生活的人民,都能更了解自己。
《台灣·1945》主要截取1943年至1946年底台灣光復前後「籌備-接收-重建」三大階段的重要史實和代表人物故事,從政治與軍事的接管,經濟與社會的重建,文化與教育的正本清源等方面深入探尋台灣回歸祖國的艱辛歷程,再現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
⑦ 很早的一部關於台灣的紀錄片
台灣1895吧!
可是不是台灣拍的,所以內容有許多不符。
現在台灣正上映的一部客家語電影「1895」才是真正台灣人的故事。
⑧ 那個關於台灣的紀錄片叫什麼來著天天向上說過的
《天天向上》2014-01-17期。關於台灣的紀錄片叫《看見台灣》。
《看見台灣》是由台灣空拍攝影師齊柏版林執導的一部紀權錄片。自1997年《京都議定書》公布以來,世界各國針對環境、生態的相關電影陸續發表。而台灣終於推出第一部在戲院上映,以全高空拍攝的畫面,講述台灣環境現況的電影。齊柏林在2009年八八水災後,俯瞰殘破的台灣,下定決心抵押房子又借錢籌拍,呈現「新台灣土地故事」。拍攝時間約3年、飛行時數400小時,拍攝成本約新台幣9千萬[2][3],為台灣電影史上耗資最高的紀錄片。本片為第一屆桃園電影節的開幕片[4],並於2013年第五十屆金馬獎中榮獲最佳紀錄片獎[5]。
從高山、海洋、湖泊、河流、森林、稻田、魚塭、城市等景觀,我們看見台灣是如此美麗,但也看到各種環境面對人們的開發而造成的改變、破壞和傷害。土地累積了一道道的疤痕、海洋沉澱了一層層的污染。透過各個不同主題章節的串連,我們化作飛鳥,一起看見台灣,一起去看這個島嶼的美麗與哀愁。
⑨ 有沒有蔣介石到台灣以後的紀錄片
有,非常多,台灣、香港、大陸都有。
台灣那邊有不少歌頌蔣的記錄片,而大陸這邊,長期專以來對蔣是屬個禁區,近年來開放了許多,很多音像公司,或是電視台出過一些關於蔣的記錄片或專題片,當然,調子沒有那麼正面,且稍有貶損,雙方意識形態不同的結果。
這是我收集的部分蔣公視頻,不算多,你若有心,可以從網上找到不少:
⑩ 台灣紀錄片講訴記錄幾名中學生十年前後的不同變化的成長記錄片
今年二十歲、被譽為「台灣最年輕」的導演楊逸帆,耗時六年拍攝反思台專灣教育制度的屬成長紀錄片《學習的理由》,9月19日下午4:30在「府中15新北市紀錄片放映院」登場。新北市文化局表示,導演楊逸帆,十四歲時拿起攝影機,記錄他在國中時期面臨基測大考時的掙扎與無奈,以及他與當時一起就讀宜蘭人文學校的好朋友們,在台灣教育體系下共同成長的故事。楊逸帆透過本片開始深入研究教育,他希望這部紀錄片能讓觀眾了解:教育應該鼓勵大家成為探索問題的人,而不是等待答案的人。
另外,本月特別規劃「教育.新思考」專題的免費索票場次,選映阿根廷《沒有圍牆的學校》、中國《出路》、加拿大《無業世代》等紀錄片,除了從國際經驗來看教育改革的可能方向,也思考全球化問題對台灣教育會帶來什麼樣的沖擊。
是這一部吧 ! 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