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影響人口分布的社會經濟因素

影響人口分布的社會經濟因素

發布時間:2021-01-30 09:31:01

❶ 人口分布 主要因素

影響人口地區分布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社會因素,也包括自然因素。

(1)首先回,答人口分布是社會現象,深受社會經濟規律支配;
(2)其次,自然環境也對人口的分布有重大影響;
(3)此外,開發歷史的久暫、移民活動,以及政治動亂、戰爭和不同時期
統治階級的人口政策等等,都會影響一地區人口增長和人口移動,也
會在人口的地理分布上表現出來

希望會對你有所幫助......

❷ 影響人口的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一)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
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同其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如藏族等世代生息的青藏高原,高寒的氣候,貧瘠的土壤等惡劣的自然環境,極大地影響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由於生產力低下,經濟發展遲緩,人口增殖也就緩慢,從而形成我國人口分布最稀疏的地區.面積廣大、尚未開發的藏北高原,更是地曠人稀甚至荒無人煙.西北地處乾旱內陸,草原面積廣大,農業以灌溉為主,水文條件在相當程度上制約著經濟特別是農業的發展,因而其人口的分布明顯與水資源分布相關.廣大荒漠地帶,人跡罕至,而河水流經地區及地下水豐富的地帶,則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區,如寧夏銀川平原及內蒙古河套平原,均得益於黃河水灌溉之利而農業發達,人口稠密,成為塞上明珠;又如新疆阿克蘇地區93%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占總面積6% 的綠洲地帶,人口密度為175人/平方公里;吐魯番盆吐地中的綠洲上,人口密度高達376人/平方公里,而綠洲以外不足一人或為無人區.西南地區雖然大部分地方地形崎嶇,石山裸露,但由於氣候條件有利,在一些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形成許多農業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
(二)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布局特點的影響
這是影響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自然環境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歸根到底還要通過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而起作用.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造成經濟 結構的地域差異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口分布的地域差異.
(三)歷史、社會和政治因素
人口的地域分布都不同程度地顯示著歷史的繼承性,是歷史的產物.它隨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布局的改變處於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其變化又表現出較大的惰性.
越是歷史悠久的地區,這種烙印就越深刻,在中原漢族地區,人口增殖的時間長,密度也較高;而少數民族聚居的大多數地區,因開發歷史較短,人口增殖時間短,遷移人口數量有限,人口分布一般較稀疏.

❸ 影響我國人口分布的因素稱為自然因素是什麼社會經濟因素有是什麼

(一)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
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同其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如藏族等世代生息的青藏高原,高寒的氣候,貧瘠的土壤等惡劣的自然環境,極大地影響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由於生產力低下,經濟發展遲緩,人口增殖也就緩慢,從而形成我國人口分布最稀疏的地區。面積廣大、尚未開發的藏北高原,更是地曠人稀甚至荒無人煙。西北地處乾旱內陸,草原面積廣大,農業以灌溉為主,水文條件在相當程度上制約著經濟特別是農業的發展,因而其人口的分布明顯與水資源分布相關。廣大荒漠地帶,人跡罕至,而河水流經地區及地下水豐富的地帶,則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區,如寧夏銀川平原及內蒙古河套平原,均得益於黃河水灌溉之利而農業發達,人口稠密,成為塞上明珠;又如新疆阿克蘇地區93%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占總面積6% 的綠洲地帶,人口密度為175人/平方公里;吐魯番盆吐地中的綠洲上, 人口密度高達376人/平方公里,而綠洲以外不足一人或為無人區。 西南地區雖然大部分地方地形崎嶇,石山裸露,但由於氣候條件有利,在一些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形成許多農業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
(二)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布局特點的影響
這是影響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自然環境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歸根到底還要通過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而起作用。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造成經濟 結構的地域差異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口分布的地域差異。
(三)歷史、社會和政治因素
人口的地域分布都不同程度地顯示著歷史的繼承性,是歷史的產物。它隨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布局的改變處於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其變化又表現出較大的惰性。
越是歷史悠久的地區,這種烙印就越深刻,在中原漢族地區,人口增殖的時間長,密度也較高;而少數民族聚居的大多數地區,因開發歷史較短,人口增殖時間短,遷移人口數量有限,人口分布一般較稀疏。

❹ 有哪些因素影響了人口分布

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是人類改造、利用自然,與自然界發生聯系和相互作用的產物,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強烈制約.氣候適宜、土壤肥沃、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往往成為人口密集地區.然而,人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隨著社會的進步,勞動工具的更新,人類對於自然界的支配作用逐步加強,人的動物學特性也逐步消退,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增多,社會性不斷增強.人類的各種有目的的活動同樣受到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所以,社會經濟條件也必然影響人口的分布.1.自然條件自然地理環境是人口分布的自然基礎,它為人類居住提供了空間場所.自然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因歷史發展階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作用程度.在古代,由於人類對自然界的依賴性很大,人口分布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也很大,許多學者認為人類最可能的起源地是生存條件較好的東非、中亞草原地帶、南亞以及中國西南地區,而不可能是氣候酷寒和生存條件極度艱難的地區.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的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擺脫自然的束縛,人類的足跡可遍及地球上的7大洲.自然條件作用於人口分布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是自然條件的直接影響;二是通過影響各地的社會經濟條件,進而影響到人口分布的間接作用.自然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是通過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資源等各種因素實現的.(1)氣候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氣候的作用可用氣溫和降水兩個指標來說明.地球的南極和北極以及海拔過高的高原地區,不適宜人口大規模定居.那些地區溫度低,不能種植農作物,而且容易患呼吸道疾病.熱帶地區雖然水熱資源豐富,農作物種類多,一年可多熟,但那裡氣溫高,農作物病蟲害嚴重,傳染病易於流行,所以熱帶雨林區的人口也不如溫帶多.乾旱的沙漠地區雨水極稀,不宜耕種,人口很少,唯有河流兩岸及沙漠綠洲是人口集中地區.一般說來,除大陸內部的乾旱區以及高山區以外的溫帶地區,水熱條件適於作物生長和人民生活,所以成為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區(表3-5).(2)海拔高度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就世界范圍而言,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地區.據計算,世界人口的90%居住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平原地區,如印度恆河平原,歐洲中緯度地區,美國東北部的大湖區,中國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四川盆地.一般說來,海拔過高,氣溫和氣壓都偏低,容易引起高山反應;寒冷、風大的氣候,貧瘠的土壤,有限的耕地,閉塞的交通條件,等等,使發展生產的條件遠不及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因此,溫帶和寒帶的山區和高原地區的人口密度都較平原地區為小.但是,熱帶地區例外.如拉丁美洲的玻利維亞、厄瓜多、秘魯等國,人口密集地區不是平原,而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盆地.這是由於山區和高原氣溫適中,不象平原地區過於濕熱,排水不暢,而且又在瘧蚊分布上限以上,少受疾病危害,有利於農業生產,成為熱帶地區人類重要居住地.我國南部熱帶地區的人口分布也符合上述特點.例如,在紅河、瀾滄江等江河沿岸,雖然地勢低平,但因過於濕熱,加上草木繁茂,害蟲猖獗,尤其是瘧疾對人類威脅極大,素稱「瘴癘之鄉」,故人口稀少,外來居民更難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相反,在海拔高度適中的高原和山區,溫度和降水條件對農業生產和人體健康都較適宜,較少瘧蚊分布,故人口較為稠密.此外,不同的地形部位對人口分布也有較大影響.一般說來,山間盆地、谷地、向陽坡、山麓地帶等部位適宜居住和發展農業生產,人口相對集中.表3-5 1950年不同氣候類型區的人口密度(人/km2)(4)水體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生產最基本的物質條件之一,所以江河湖海等水體性質、分布狀況,以及水資源的保證程度常常成為限制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水體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人類提供水源,二是為人們提供方便的交通條件.地球上的人口稠密地區差不多都沿河沿海分布.因為人們接近這些水體既可以靠近水源,又可以獲得便利的交通條件.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和黃河之所以能成為古代文明發祥地,也是得惠於河流給人類提供的有利條件.(5)土壤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土壤是發展農業生產最基本的條件之一.不同的土壤具有各不同的土壤肥力和適宜耕作的性能.所以,土壤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各類土壤的肥力和適宜耕作程度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來體現的.一般地,黑土、黑鈣土、棕色森林土及沖積土為最適宜耕種的土壤,所以,溫帶地區及三角洲地帶,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恆河、尼羅河以及湄公河三角洲,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鹽鹼土、沼澤土、灰化土、紅壤等土類,較為貧瘠,人口就比較稀疏.(6)礦產資源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礦產資源的地位日益重要,采礦中心對人口具有強烈的吸引作用,有時成為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淘金熱引起的大量移民.新大陸最初之所以能從歐洲吸引大量移民,殖民者爭相開采黃金是一個重要原因.許多因開發資源而集中了大量人口的地區,也往往因資源枯竭使人口驟減.當然,由於開采技術的日趨現代化,目前也已出現大量開采礦產資源並未引起大批人口遷移及改變人口分布狀況的現象.2.社會經濟條件(1)社會生產方式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盡管自然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人口的分布或多或少打上自然因素的烙印,但是,自然界只是為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提供了可能性,社會生產方式才是實現這種可能性的決定性因素.自然條件對於人口分布的作用,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變化而變化的.比如,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初期,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類主要靠採集和狩獵為生,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可食動、植物的分布.在人類馴服了野生動植物,農業和畜牧業得到發展後,人類對自然的駕馭能力大大增強,耕地面積不斷擴大,人類分布范圍也隨之擴大.如由於水利事業的發展和灌溉水平的提高,原來認為不能發展農業的沙漠和乾旱地區也隨著農業的發展而開始有人居住.在現代工業高度發展的今天,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業和採掘業的從業人口日趨減少,城市製造業和各種服務行業日益興旺,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人口愈加向城市集中,各國工商業中心往往也是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2)生產發展與布局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在歷史上,農業生產布局狀況與人口分布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發達的農耕區往往既是古代文明發祥地,又是人口稠密地區.在農耕時代,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業布局是決定一個地區人口密度的基本因素.農業生產發達的地區,單位面積土地上所能供養的人口數量較多,故人口稠密;相反,農耕技術落後的地區,人們利用土地的天然肥力粗放經營,產量較低,可供養的人口較少,故人口稀疏.20世紀以來,特別是二次大戰後,世界農業生產力發生急劇變革,發達國家的農業已實現了現代化,農業勞動生產率空前提高,所需農業勞動力大幅度減少.原先散布於農村各地的人口逐漸向城市和工礦地區集中.例如,美國農業勞動力僅佔全國勞動力總數的2—3%,但卻生產了全國所需糧食的120%.生產布局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常導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例如前蘇聯人口主要集中於歐洲部分、美國人口密集於東北部地區都是生產布局不平衡的表現.此外,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擴大了人類活動的空間范圍,並促使交通沿線的人口日益稠密.例如隋唐時期大運河的開鑿,使運河沿線興起了一批繁華的港市,且成為全國人口稠密區.(3)其他社會經濟因素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其他社會經濟因素,諸如重大人口政策和經濟政策的變動、戰爭、災荒、疫病、傳統觀念等,均對人口分布產生影響.政治因素對人口分布有時會產生巨大影響,短時間內便會改變人口分布狀況.例如,二次大戰期間,從歐洲東部遷往德國的人口就達600萬人.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平衡生產力布局和支援內地及邊疆建設,國家有計劃地從東部沿海地區調動工人、退伍軍人、技術人員等向內地和邊疆遷移.

❺ 下列各項,屬於影響人口分布決定性因素的是( )

【答案】C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
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有社會經濟條件、自然條件和開發時間長短等。其中生產方式和經濟活動是影響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故本題選C。
考點:本題主要考查人口與人種。

❻ 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是人類改造、利用自然,與自然界發生聯系和相互作用的產物,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強烈制約。氣候適宜、土壤肥沃、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往往成為人口密集地區。然而,人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隨著社會的進步,勞動工具的更新,人類對於自然界的支配作用逐步加強,人的動物學特性也逐步消退,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增多,社會性不斷增強。人類的各種有目的的活動同樣受到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所以,社會經濟條件也必然影響人口的分布。1.自然條件自然地理環境是人口分布的自然基礎,它為人類居住提供了空間場所。自然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因歷史發展階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作用程度。在古代,由於人類對自然界的依賴性很大,人口分布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也很大,許多學者認為人類最可能的起源地是生存條件較好的東非、中亞草原地帶、南亞以及中國西南地區,而不可能是氣候酷寒和生存條件極度艱難的地區。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的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擺脫自然的束縛,人類的足跡可遍及地球上的7大洲。自然條件作用於人口分布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是自然條件的直接影響;二是通過影響各地的社會經濟條件,進而影響到人口分布的間接作用。自然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是通過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資源等各種因素實現的。(1)氣候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氣候的作用可用氣溫和降水兩個指標來說明。地球的南極和北極以及海拔過高的高原地區,不適宜人口大規模定居。那些地區溫度低,不能種植農作物,而且容易患呼吸道疾病。熱帶地區雖然水熱資源豐富,農作物種類多,一年可多熟,但那裡氣溫高,農作物病蟲害嚴重,傳染病易於流行,所以熱帶雨林區的人口也不如溫帶多。乾旱的沙漠地區雨水極稀,不宜耕種,人口很少,唯有河流兩岸及沙漠綠洲是人口集中地區。一般說來,除大陸內部的乾旱區以及高山區以外的溫帶地區,水熱條件適於作物生長和人民生活,所以成為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區(表3-5)。(2)海拔高度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就世界范圍而言,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地區。據計算,世界人口的90%居住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平原地區,如印度恆河平原,歐洲中緯度地區,美國東北部的大湖區,中國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四川盆地。一般說來,海拔過高,氣溫和氣壓都偏低,容易引起高山反應;寒冷、風大的氣候,貧瘠的土壤,有限的耕地,閉塞的交通條件,等等,使發展生產的條件遠不及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因此,溫帶和寒帶的山區和高原地區的人口密度都較平原地區為小。但是,熱帶地區例外。如拉丁美洲的玻利維亞、厄瓜多、秘魯等國,人口密集地區不是平原,而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盆地。這是由於山區和高原氣溫適中,不象平原地區過於濕熱,排水不暢,而且又在瘧蚊分布上限以上,少受疾病危害,有利於農業生產,成為熱帶地區人類重要居住地。我國南部熱帶地區的人口分布也符合上述特點。例如,在紅河、瀾滄江等江河沿岸,雖然地勢低平,但因過於濕熱,加上草木繁茂,害蟲猖獗,尤其是瘧疾對人類威脅極大,素稱「瘴癘之鄉」,故人口稀少,外來居民更難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相反,在海拔高度適中的高原和山區,溫度和降水條件對農業生產和人體健康都較適宜,較少瘧蚊分布,故人口較為稠密。此外,不同的地形部位對人口分布也有較大影響。一般說來,山間盆地、谷地、向陽坡、山麓地帶等部位適宜居住和發展農業生產,人口相對集中。表3-5 1950年不同氣候類型區的人口密度(人/km2)(4)水體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生產最基本的物質條件之一,所以江河湖海等水體性質、分布狀況,以及水資源的保證程度常常成為限制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水體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人類提供水源,二是為人們提供方便的交通條件。地球上的人口稠密地區差不多都沿河沿海分布。因為人們接近這些水體既可以靠近水源,又可以獲得便利的交通條件。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和黃河之所以能成為古代文明發祥地,也是得惠於河流給人類提供的有利條件。(5)土壤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土壤是發展農業生產最基本的條件之一。不同的土壤具有各不同的土壤肥力和適宜耕作的性能。所以,土壤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各類土壤的肥力和適宜耕作程度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來體現的。一般地,黑土、黑鈣土、棕色森林土及沖積土為最適宜耕種的土壤,所以,溫帶地區及三角洲地帶,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恆河、尼羅河以及湄公河三角洲,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鹽鹼土、沼澤土、灰化土、紅壤等土類,較為貧瘠,人口就比較稀疏。(6)礦產資源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礦產資源的地位日益重要,采礦中心對人口具有強烈的吸引作用,有時成為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淘金熱引起的大量移民。新大陸最初之所以能從歐洲吸引大量移民,殖民者爭相開采黃金是一個重要原因。許多因開發資源而集中了大量人口的地區,也往往因資源枯竭使人口驟減。當然,由於開采技術的日趨現代化,目前也已出現大量開采礦產資源並未引起大批人口遷移及改變人口分布狀況的現象。2.社會經濟條件(1)社會生產方式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盡管自然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人口的分布或多或少打上自然因素的烙印,但是,自然界只是為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提供了可能性,社會生產方式才是實現這種可能性的決定性因素。自然條件對於人口分布的作用,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變化而變化的。比如,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初期,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類主要靠採集和狩獵為生,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可食動、植物的分布。在人類馴服了野生動植物,農業和畜牧業得到發展後,人類對自然的駕馭能力大大增強,耕地面積不斷擴大,人類分布范圍也隨之擴大。如由於水利事業的發展和灌溉水平的提高,原來認為不能發展農業的沙漠和乾旱地區也隨著農業的發展而開始有人居住。在現代工業高度發展的今天,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業和採掘業的從業人口日趨減少,城市製造業和各種服務行業日益興旺,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人口愈加向城市集中,各國工商業中心往往也是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2)生產發展與布局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在歷史上,農業生產布局狀況與人口分布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發達的農耕區往往既是古代文明發祥地,又是人口稠密地區。在農耕時代,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業布局是決定一個地區人口密度的基本因素。農業生產發達的地區,單位面積土地上所能供養的人口數量較多,故人口稠密;相反,農耕技術落後的地區,人們利用土地的天然肥力粗放經營,產量較低,可供養的人口較少,故人口稀疏。20世紀以來,特別是二次大戰後,世界農業生產力發生急劇變革,發達國家的農業已實現了現代化,農業勞動生產率空前提高,所需農業勞動力大幅度減少。原先散布於農村各地的人口逐漸向城市和工礦地區集中。例如,美國農業勞動力僅佔全國勞動力總數的2—3%,但卻生產了全國所需糧食的120%。生產布局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常導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例如前蘇聯人口主要集中於歐洲部分、美國人口密集於東北部地區都是生產布局不平衡的表現。此外,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擴大了人類活動的空間范圍,並促使交通沿線的人口日益稠密。例如隋唐時期大運河的開鑿,使運河沿線興起了一批繁華的港市,且成為全國人口稠密區。(3)其他社會經濟因素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其他社會經濟因素,諸如重大人口政策和經濟政策的變動、戰爭、災荒、疫病、傳統觀念等,均對人口分布產生影響。政治因素對人口分布有時會產生巨大影響,短時間內便會改變人口分布狀況。例如,二次大戰期間,從歐洲東部遷往德國的人口就達600萬人。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平衡生產力布局和支援內地及邊疆建設,國家有計劃地從東部沿海地區調動工人、退伍軍人、技術人員等向內地和邊疆遷移。

❼ 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強烈制約。氣候適宜,土壤肥沃,資源豐富,交通回便利的地區往 往成為答人口密集地區。
社會經濟條件也必然影響人口的分布。
1。自然條件
(1)氣候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氣候的作用可用氣溫和降水兩個指標來說明。除大陸內部的乾旱區以及高山區以外的溫帶地區,水熱條件適於作物生長和人民生活,所以成為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區。
(2)海拔高度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一般說來,山間盆地,谷地,向陽坡,山麓 地帶等部位適宜居住和發展農業生產,人口相對集中。
(4)水體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一是為人類提供水源,二是為人們提供方便的交通條件。地球上的人口稠密地區差不多都沿河沿海分布。
(5)土壤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溫帶地區及三角洲地帶,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 洲,恆河,尼羅河以及湄公河三角洲,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
(6)礦產資源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采礦中心對人口具有強烈的吸引作用,有時成為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淘金熱引起的大量移民。許多因開發資源而集中了大量人口的地區,也往往因資源枯竭使人口驟減。
2。社會經濟條件
影響人口分布的社會經濟因素包括交通條件、城市、工農業基礎、政治因素等.

❽ 影響我國人口分布的因素稱為自然因素是什麼社會經濟因素有是什麼

1、自然原因: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地形上東部以平原為主,有漫長的海岸版線,西部以山地為主,西部地區權大多為高原、荒漠,土地可墾殖率低,而且遠離沿海,在經濟的全球組織中處於邊緣腹地的地位,所以西部地區人口承載力比中東部地區低得多。

2、社會經濟原因:

歷史上,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由西部向東部轉移,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轉移,良好的自然環境推動了經濟發展。

近代以來,東部地區便利的交通為其發展與交流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為東部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良好的基礎使東部成為經濟發展的重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人口的流動,西部地區盡管人口密度比中東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區人口對環境的相對壓力已經大於中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的人口生理密度已高於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人口經濟密度不僅高於中部地區,而且高於東部地區,比東部地區高出的幅度達50%以上。

閱讀全文

與影響人口分布的社會經濟因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