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會與歷史的題 杭州發展經濟有哪些有力條件
杭州都市經濟圈,杭州市加上海寧、桐鄉、德清、安吉、紹興、諸暨6個接壤縣(市)的圈域總面積達24333平方公里,佔全省23.9%;2005年末戶籍總人口為1055萬人,佔全省20%以上,人口密度為434人/平方公里。
(一)經濟發展水平總體較高
2005年,杭州都市經濟圈生產總值達到 4276.84億元,佔全省32%;人均生產總值為40790元,已超過5000美元;三產比例為5.6:53.9:40.4,呈「二、三、一」的產業結構。綜合來看,杭州都市經濟圈已達到中等發達地區水平,處於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後期過渡的發展階段。圈內已形成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機械建材、生物醫葯和化工、食品飲料、包裝塑料、傢具等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杭州周邊的6縣(市)中除安吉外,其他5縣(市)均是全國百強縣;2006年全國百強縣排名榜中,紹興縣列第8位、諸暨市列第14位、海寧市列第21位、桐鄉市列第24位、德清市列第83位。周邊六縣市較強的經濟實力,是杭州都市經濟圈發展的有利條件,也是與南京、武漢、哈爾濱等國內其他都市經濟圈城市相比最突出的優勢。
(二)產業分工格局正在形成
在產業發展上,杭州與周邊6縣(市)已初步呈現有所分工、特色鮮明、一定程度功能互補的格局。作為都市經濟圈核心的杭州中心城區,以現代服務業為主要發展方向,金融、商貿、物流、研發、設計創意、軟體、會展、休閑旅遊、咨詢、中介等服務業,不但服務於杭州市的產業發展和居民遊客需要,而且服務全省尤其是杭州周邊地區。蕭山、餘杭、下沙是杭州新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杭州發展先進製造業的主要空間,也是示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我省環杭州灣產業帶的核心區。其中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的產業發展水平較高,通過產業分工協作,直接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產業特別是製造業發展,如汽車零部件業、電子通信業、生物醫葯等。周邊地區製造業的發展壯大,也帶動了對高新技術和現代服務的需求,對杭州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周邊縣(市)還有一些企業的總部搬到杭州,促進了杭州「總部經濟」的發展,如諸暨中義集團、盾安集團等民營企業總部的遷入。
(三)城際交通設施骨架較為完備
杭州都市經濟圈已形成以杭州市區為核心樞紐,杭寧、杭滬、杭甬、杭金衢高速公路以及104、320國道為主要交通走廊的圈域交通骨架;加上宣杭、滬杭、浙贛、蕭甬等鐵路和京杭運河、杭湖申線、杭甬運河、錢塘江等水路,交織成稠密的都市經濟圈交通網路。隨著杭州地鐵總體規劃的批復和一期工程動工,都市經濟圈遠景將形成更快捷的城際軌道交通網。蕭山國際機場是圈內城市共享的、聯結國內外主要城市的最快捷通道。公路、軌道、水路、航空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對接和共享,為杭州都市經濟圈的合作共建創造了良好基礎條件。
建設環杭州灣產業帶具有良好的現實基礎和有利條件。
一是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為我市加快建設環杭州灣產業帶奠定了基礎條件。
到去年底,我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00.3億元,經濟總量上升到全國副省級城市第六位,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58.4億元,人均GDP達到27500元,約合3300美元,首次突破了3000美元這一大門檻,這標志著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工業化城市化整體推進,國際化市場化全面提升的新的快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的這一階段性特徵。
二是迅猛崛起的三大產業群,為加快建設環杭州灣產業帶創造了良好的產業基礎。
目前,我市以臨港大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優勢行業為主體的三大產業群發展迅速,並基本形成了石化、能源、造紙、鋼鐵、汽車、服裝、家電和電子信息等八大產業基地,為我市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是以港口為中心的交通集疏運網路的形成和完善,為我市加快建設環杭州灣產業帶提供了支撐條件。近年來,我市加大了港口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一個多功能、綜合性的現代化港口正在形成。2002年,我市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53億噸,列全國第二位,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85.8萬標箱,列全國第六位。
四是發達國家正面臨著廣泛的產業轉移,為我市加快建設環杭州灣產業帶提供了良好的國際背景。
長三角地區鑒於其產業基礎、體制優勢、技術裝備、人文條件和文化底蘊,未來幾年將率先成為全球的加工基地。產業結構在布局上的這一重大變化,將使我市這樣一個以臨港大工業和加工工業為主的城市獲得了加快發展的可能。
五是工業園區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為加快建設環杭州灣產業帶提供了整合的基礎和依託。近年來,我市在加快園區建設,推進城市化發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具有比較扎實的工作基礎。市裡已布局了「10+3」為主體的工業園區,並相繼出台了相關的政策措施。目前園區建設已初具規模,這為下一步環杭州灣產業帶的發展提供了整合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工業園區化的推進,城市化建設步伐加快,按照構築大都市的框架,形成了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鎮—一般鎮四級城市化框架體系,城市化水平顯著提高,為規劃建設環杭州灣產業帶提供了強大的城市依託。
❷ 杭州各區經濟狀況
浙江省政府位於西湖區,杭州市政府位於下城區,這兩個區應該算是發展更好一些的吧
❸ 杭州近10年經濟發展的道路
杭州十一五規劃
努力建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城鄉區域協調互動,人與人誠信友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實力強、體制機制活、城市品位高、人文氣息濃、生態環境美、社會秩序好、生活品質優的「和諧杭州」。——「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到2010年,以2005年價格計算達到4900億元,綜合經濟實力在國內大中城市中保持領先;人均生產總值按戶籍人口計算,達到68500元(按現行匯
率折算超過8400美元),按常住人口計算接近60000元(達到7400美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500億元,年均增長15%;全市三次產業比重預期為4∶49∶47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5%以上。
——全市戶籍人口715萬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6‰以內;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崗位80萬個,轉移農村勞動力2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000元左右,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000元左右;「住房難」問題有效緩解,「兩個房等人」基本落實到位;基尼系數控制在0.3以內;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10萬人,困難群眾生產生活有保障。
人均壽命80歲
解讀人:浙江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 周麗萍
目前杭州市的人均壽命為78歲。80歲不僅走在了全國前列,還齊平了日本的人均壽命。
人均壽命數字還是社會進步程度的指標之一。「80」這個數字還意味著更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況、更好的生活質量。包括更高的物質水平、充滿人文氣息的社會氛圍和低污染的環境質量。
杭州市從1985年就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均壽命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但同時「80」隨之也會帶來更多的問題,如社會老齡化程度加劇、空巢老人問題、社會福利負擔加重等等。
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210萬人
解讀人:杭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 鄒午
2005年杭州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是169.24萬人,2010年要求達到210萬人,也就是說每年要增加8萬人左右。
這裡麵包含了兩個飛躍。一個是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率要從2005年的95%增加到2010年的100%,也就是說人人參加養老保險。
另一個是外來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率要從2005年的不到20%增加到2010年的60%。杭州市有215萬人左右的外來人員,其中打工者約在150萬人左右,到2010年,這其中的大部分外來民工將有養老保障。
累計新增城鎮
就業崗位80萬個
解讀人:杭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 陳旦秋
五年累計新增80萬個城鎮就業崗位包括了失業人員的再就業、新增就業人員的就業、大中專畢業生就業這三塊內容。
「新增城鎮就業崗位數」在「十五計劃」里沒有提及,它是「十一五規劃」的一個亮點,之所以敢於提出這么個數字,是和杭州的經濟發展離不開的,因為只有經濟增長保持一定的量,才有可能新增出那麼多的崗位。
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
解讀人:杭州市統計局綜合處處長 裘民軍
在過去的5年間,杭州的人均GDP已經成功地實現了「三級跳」——2001年首度突破了3000美元大關;2004年突破了4000美元;去年突破5000美元大關,達到5431美元。
也就是說杭州的生產力已經達到中上發達國家水平,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二,副省級城市排名第三,包括直轄市在內的同類城市中排名第八。
按照「十一五」規劃,我們的目標是到2010年,杭州人均GDP達8000美元。這是根據GDP的平均增長率和人口增長率綜合分析得出的數據。就世界范圍來說,中國的GDP增長速度一直是比較快的,而杭州在全國又是處於一個比較前列的位置。因此,未來五年杭州的GDP將再度完成一次飛躍。
在「十一五」規劃中,還有些數據也說明這個問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爭取達到25000元(2005年實際16279元),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爭取達到11000元(2005年實際7655元)。
讓老百姓多呼吸一星期的新鮮空氣
解讀人:杭州市環保局局長 陶柏文
生態市建設作為獨立篇章首次寫入五年規劃。文本里寫明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13項主要目標可以說已經非常全面,跟老百姓相關的主要有空氣、水質、噪音以及固體廢棄物等幾個大類。
就拿空氣質量來說,「十五」期間城市空氣質量達二級標準的天數要求在80%左右,也就是每年293天,去年情況比較好首次超過300天,達到301天。「十一五」期間,我們的目標是讓老百姓多呼吸一星期的新鮮空氣,也就是說每年空氣質量達二極標準的天數要超過300天。而新增的諸如化學需氧量(COD)年排放量、二氧化硫(SO2)年排放量、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等等指標都涉及到排污量,與老百姓的生活環境也是息息相關的。
生態市的建設其實是一個系統工程,按照國家的有關標准,80%的鄉鎮街道達到國家生態縣建設標準的才能成為生態市,而80%的城市達到國家標準的才能成為生態省。我省的目標是在2020年成為生態省,杭州將在2015年建成生態市,作為階段性的目標,臨安市、西湖區、濱江區將力爭在十一五末率先成為國家生態縣。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5%
解讀人:杭州市教育局高教師范處處長 吳作為
高校擴招會不會導致教育質量降低?家長和學生們可以放心,經歷過一個「飛速」發展的5年後,杭州高校的擴張已經基本完成,今後5年,高等教育入學率將進入一個「穩步」發展的階段。
55%這個數字,在全國各省會城市處於領先地位,原本『十五』計劃的目標數是30%,但到2005年為止,實際數字是47%,學生人數每年都有3~5萬的增長,到2005年,杭州地區本專科、研究生的在讀人數為35萬。高等教育最近5年的發展,誰都想不到。這可以說是一個飛躍。
人均公共體育場地2平方米
解讀人:杭州市體育局計劃財務處副處長 秦慶
國家體育總局提出的標准:省會城市和一些大城市人均公共體育場地要達到1平方米,杭州市現在已經超過了,但還不到2平方米。現在我們要做的是調整目前公共體育場地結構,關鍵點是要增加大型體育場館。
存在的體育場館如何利用也該好好思考,比如現在下沙小和山等高教園區內,各大高校內有大面積的體育場館,怎樣讓周邊的市民可以享受到,這就需要社會各個部門的協調。
我們有個術語叫「三級體育場館協調配置」。就說區級吧,即每個區要達到起碼擁有一個體育場、一個體育館和一個游泳池。
能耗累計下降16%
解讀人:杭州市環保局局長 陶柏文
國家和省把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指標列為重要的約束性指標,這其實是生態建設觀念的一個重大轉變。
省「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全省萬元生產總值能耗要累計下降15%,考慮到杭州實際和要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杭州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累計下降16%。
其實,杭州所處的地理位置並無優勢可言,但我們的環境治理依然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去年10月杭州是首個通過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復檢的城市,連一些海港城市都被「拿」下。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前幾年杭州萬元生產總值的能耗水平並不低,一定程度上已經接近甚至超過我們的環境容量,這就需要我們未雨綢繆,將管理前傾。
「十一五」杭州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預期值是11%,而我們的單位能耗要下降16%,一升一降任務並不輕松,但這也是提出了一個新課題,如何將經濟發展如何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同步。
❹ 杭州的經濟主要行業是什麼
2018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3509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57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632億元,分別增長1.8%、5.8%和7.5%。
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5:34.6:62.9調整為2.3:33.8:63.9。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40180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21184美元) 。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杭州得益於京杭運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發達的絲綢和糧食產業,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集散中心。
後來依託滬杭鐵路等鐵路線路的通車以及上海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的帶動,輕工業發展迅速。新世紀以來,隨著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業的帶動,互聯網經濟成為杭州新的經濟增長點。
❺ 杭州經濟發展怎樣
我跟你一樣,農村的,會計專業,回家了,一個會計,剛出校門的工資基本上1200(我們同學基版本上都這個工資),權1200你要自己租房、付水電費、伙食費,每天的公交車要做那麼久,杭州又那麼高的消費,怎麼看都難待,我們班的已經都回老家了,1、2個留在杭州,也不是做本專業會計的,去做銷售了,小會計的工資很透明的,每個地方都是1000-1500左右,農村的話這點也自己夠用了,或者你自己家裡有關系,可以跳到很好的工作,那可以待杭州試試,我的話一個人在那,我不相待,走不進這個城市,很累。杭州人口太多了,競爭又那麼激烈。
❻ 2010年杭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狀況
2010年,杭州將加快地鐵建設,爭取在2012年由地鐵1號線、部分2號線、部分4號線組成的地鐵一期工程能投入使用; 推出7000套人才專項用房,杭鍋杭氧地塊都是備選地段,房子的價格將是同地段商品房價格的1/2; 市區養老院排不上隊,市郊又太遠,政府將在2010年重點研究居家養老問題,讓杭州老人們安度健康幸福的晚年…… ,杭州市常務副市長楊戌標通報了杭州經濟社會 發展的 情況。 「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鞏固和發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的關鍵一年,也是為十二五發展打好基礎的重要一年。」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黃坤明出席了座談會,為大家加油鼓勁,「團結奮斗,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推動杭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物質是有限的,創造活力是無限的 黃書記說,杭州要發展,首先要靠信心,信心和決心現在仍然比黃金還重要; 另外一個要有創造力,物質是有限的,創造活力卻是無限的。 「只有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把全市人民創業創新的激情充分激發出來,我們就能加快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共建共享生活品質之城。」黃坤明說。 這個社會需要的是藍白相間的格子衣服 有了信心和創造力,2010年的杭州,還要實現三個突破。 首當其沖的是轉變 經濟發展 方式。 黃書記舉例,比如一個杯子,除了杯子本身之外,商家為了賣個好價錢,往往在外面繁瑣包裝,這種無謂的消耗材料,和我們的低碳城市並不相符,這樣的 經濟發展 方式需要轉變,這不僅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當務之急,更是保證我國發展和 社會和 諧的長遠戰略。 2010年要做的第二件事情是,提高非公有制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發展質量和水平。 提到為什麼要發展民企的時候,黃書記特地說到了大學生就業: 「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學生們邁入社會的第一步,很重要。民企將是吸納大學生就業的主要陣地,一個好的民企,能為畢業生打下好的基礎。 「當然,也有話送給我們的畢業生,這個社會已經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白領和藍領之分了,需要的是藍白相間的格子衣服,既有藍領的動手能力,又有白領的理論研發水平,誰具備了這樣的能力,誰就離成功近一步。 「當然,我們的黨委、政府還會提供各種服務,比如加大大學生公寓建設。一包方便麵可以解決一餐,一頓鮑魚也是一餐;我們可以選擇穿名牌衣服,地攤貨也能禦寒;手機用名牌很時尚,山寨也能接電話;但一提到住房問題,就現實得不得了,要不要留在這個城市,開始一份怎樣的工作,都會受到住房的影響。」 另外,民生改善也將在2010年上新台階。 「解決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社會管理等直接關系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現實利益的問題,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黃書記說。
❼ 杭州人民日常生活生產狀況
對於杭城人民生活品質的現狀,我們組做了重點調查。關於經濟現狀,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杭州普通百姓進行了調查,根據結果分析人民收入不少已經邁進50000至100000級別。醫療費及各類保險費佔了支出的很大的一部分,衣物和伙食費所佔支出比例不高,可見人民的衣食已經不成問題。對於養車養房、教育、以及其他投資的投入很多。人民的購物方式趨於多樣化,周末休息時間普遍增多。但旅遊方面消費很少,說明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對於文化方面,我們隨機進行了一些口頭詢問,根據記錄結果,杭州人民對於自身文化品質的現狀還是很滿意的。由於杭州是浙江的省會,所以不時有一些文體活動在杭州舉行,這一優勢有利於杭州人民文化品質的提高,也是廣大群眾對文化方面基本滿意的主要原因。
自從杭州政府確立確定創建生活品質之城後,杭州政府注重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並重,著眼於城市發展的制高點、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前沿、這是著眼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前沿、民生問題關注,努力向這個方面發展前進。杭州城市定位的表述完善為:中國特色、時代特點、杭州特徵,覆蓋城鄉、全民共享,與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質之城」。這一城市定位和奮斗目標,從人們日常的又是根本的需求的角度來審視城市發展,把城市發展放到了一個現實而又是終極意義上來把握,使城市與市民緊緊地連在一起,使經濟社會發展與市民日常生活緊緊地貼在一起,是杭州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的主載體和生動實踐。近年來,杭州圍繞共建共享「生活品質之城」的奮斗目標,既關注城市居民,又關注農村居民;既關注本地居民,又關注外來創業務工人員;既關注全體居民生活品質的整體提高,更關注困難群眾、弱勢群體、低收入階層生活品質的顯著改善,不斷提高全市人民的經濟生活品質、文化生活品質、政治生活品質、環境生活品質,努力把杭州建設成為不同階層人民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園,大大增強了杭州人和「新杭州人」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杭州已連續4年被新華社《暸望東方周刊》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0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11800元,人均預期壽命接近80歲。
總的來說,把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作為重點,杭州人民現在很幸福。
❽ 杭州的經濟發展狀況 十萬火急!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走出了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符合浙江實際的發展路子。全省經濟發展迅速,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保持領先地位,並成為全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670億元,比上年增長12.3%,比全國平均增速高出4.3個百分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16570元。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總收入分別為1167億元和567億元。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總收入均居全國第4位。
產業結構
目前,浙江一、二、三產業比例為8.8:51.2:40.0,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比例為54∶46。產業結構以輕型工業為主,輕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62%。重工業中相當一部分工業也屬於小型金屬、機電輕工業和精細化工業。勞動密集型工業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全省36個工業行業中24個屬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數量多,佔全部企業數的99.6%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基本保持在第3到第5位之間。農業和農村經濟在發展效益農業、實施戰略性結構調整中穩步發展。
浙江輕紡、機電產品在國際市場有較強的競爭力。紡織、服裝、皮毛羽製品、文教體育用品製造、石油加工及煉焦、化學纖維製造和普通機械等7個行業利潤佔中國同行業利潤的1/5以上。涌現出一批產品市場覆蓋率較高、競爭力較強、在全國同行業中處於領先的優勢企業,如娃哈哈集團公司、萬向集團公司、浙江納愛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形成一批「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優」的「小型巨人」企業。
所有制結構
浙江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991家,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國有資產進一步向關鍵領域和重點行業集中,在全省電力、通信、自來水、煤氣供應等行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比重超過80%,在化學、冶金等資本密集的基礎原材料產業中比重超過50%,在電子、醫葯等技術含量較高的新興產業中超過40%。國有企業還通過產品、技術和設備的擴散,為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浙江個私經濟比較發達。浙江是全國最早發展鄉鎮企業的省份之一,全省的鄉鎮企業總體發展水平已躍居中國第一。近年來,非國有投資已佔全社會投資的一半以上。到2002年底,共有私營企業24.73萬家,實現總產值7426.74億元。個私經濟總產值、銷售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出口創匯額、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企業戶數等五項指標位居中國第一。全國民營企業綜合實力500強中,浙江有170家,數量居中國第一;中國十大民營企業排行榜上,浙江佔有一半,且有金義、金田、邦迪、飛躍4家躋身前5名。全省個私企業注冊商標中有222家被認定為省著名商標,傳化、步森、康奈、正泰、德力西等13隻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
區域特色經濟
浙江區域特色經濟發達。全省的區域性塊狀經濟已經涉及到製造、加工、建築、運輸、養殖、紡織、工貿、服務等十幾個領域,100多個工業行業和30多個農副產品加工業。據統計,浙江省區域特色經濟工業總產值約佔全省全部工業產值的49%。樂清低壓電器、海寧皮革服裝、永康五金製品、諸暨珍珠和大唐襪業、浦江水晶工藝品等在全國享有盛譽。特色工業園區等各類工業園區是促進浙江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浙江現有縣市以上工業園區820個,以特色工業園區為主的各類工業園區基礎設施累計投資已達550億元,約有1萬家企業進駐。
專業市場
浙江專業市場繁榮。商品交易市場數量多、規模大、綜合能力強、輻射范圍廣。商品交易范圍基本覆蓋生活、生產資料的所有領域,形成以消費品市場為中心,專業市場為特色,生產資料市場為後續,其他要素市場相配套的商品交易網路。2002年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場4193個。全年商品市場成交額4997億元,年成交額超億元市場達457個,超十億元市場77個,超百億元市場6個,被譽為中國「市場大省」。市場成交額、超億元市場數、單個市場成交額3項指標連續多年居中國榜首。義烏中國小商品城、紹興中國輕紡城是全國經營規模最大的專業市場。2002年義烏小商品市場成交額達229.98億元,其中出口額105億元,市場成交額和出口額又一次居中國各市場榜首。浙江人還在全國各地興辦了一批「浙江商城」、「溫州街」和其他市場,在俄羅斯、南非、中東、南美等地也創辦了一批市場。
涉外服務
浙江是中國對外開放度較高的沿海省份之一,也是投資環境較好的省份。 浙江十分重視涉外管理和涉外服務,適時修改和完善了涉外經濟法規和政策,加快與世貿組織規則接軌。出台了改善外商投資環境的若干規定和鼓勵外商直接投資的優惠措施,建立健全了公示制、工作日制,實行了網上審批等工作制度。進一步下放外商投資項目的審批許可權,改進審批方式,簡化審批程序,規范審批行為,方便申報人查詢和監督。給來浙的外國專家提供和辦理外國專家證,為他們在浙工作、居留和出入境提供保障。海關、商檢、金融、稅務等部門依法行政,為投資者提供便利服務。各地普遍建立了對外合作項目庫,舉辦大型對外招商活動,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企業信用查詢系統開始運行。
交通郵電
以省會杭州為樞紐,滬杭(上海-杭州)、浙贛(浙江-江西)、蕭甬(蕭山-寧波)、宣杭(杭州- 宣城)、金溫(金華-溫州)等線路構成了浙江鐵路運輸網路。到2002年底,浙江擁有鐵路營業里程1207公里,其中復線為593公里。金麗溫(金華-麗水-溫州)高速公路二期、杭州灣跨海大橋、溫福(溫州-福州)鐵路和甬台溫(寧波-台州-溫州)鐵路等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現有6條國道和66條省級公路,總里程4.5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07公里,省會杭州至陸地各地級市「四小時公路交通圈」建成。有杭州、寧波、溫州、舟山、義烏、台州和衢州7個機場,開通國內、國際航線185條。年吞吐能力1450萬人次的杭州蕭山國際機場一期已建成使用。
浙江有可建港海岸線240公里,已形成以寧波、溫州、舟山、乍浦和海門5大港為主的港口群。寧波港是一個綜合性的億噸級大港,擁有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5座,其中有第五代、第六代國際集裝箱碼頭及20萬噸級(可兼靠30萬噸船舶)礦石碼頭、25萬噸級原油碼頭和8萬噸級液體化工碼頭,有集裝箱航線73條,已形成除澳洲外的全球海運覆蓋體系。2002年,寧波港完成吞吐量15398萬噸,繼續保持大陸沿海第二;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85.9萬噸TEU,同比增長53.3%,增幅4年列中國大陸沿海主要港口第1位。
浙江已基本建成包括航空、鐵路、公路等多種運輸手段綜合利用的快速郵運網,設立了杭州、寧波、溫州、金華4個航空通運局以及杭州國際郵件交換站。2002年底,全省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1880萬門,長途電話交換機容量達36.2萬路端 ,行動電話交換機容量達1888萬戶。縣以上城市全部開通行動電話。數據通信、聲訊信息服務、電話智能業務等信息化應用在全國領先。公眾數據通信和會議電視電話覆蓋率居中國各省(市、區)首位。
開發區
浙江省共建有8個國家級開發區,54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累計基礎設施投入549.8億元,已開發面積491.5平方公里;開發區已成為中外客商投資的熱土。2002年各類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總額18.3億美元,佔全省總數的58%。區內產業結構日趨合理,除製造業等工業項目外,農業、交通、運輸、郵電業等一、三產業項目大幅度增加。
國際經貿往來
浙江省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截至2002年底,浙江與世界上21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的經濟貿易關系。浙江積極實施外貿經營主體多元化,出口市場、出口產品多元化和貿易方式多元化。已初步形成外貿專業公司、自營進出口生產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等共同開拓國際市場的格局。2002年,全省進出口額達420億美元,其中,出口額達到29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出口商品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機電產品成為浙江第一大類出口產品。
浙江堅持擴大規模和提高質量並重,利用外資上了一個新台階。2002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資企業3364家,合同利用外資67.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1.6億美元。其中嘉興、湖州、杭州、寧波四市合同利用外資和實際利用外資分別佔全省總數的77%、59%。利用外資結構逐步優化,大項目的數量、規模和高新技術比重有所增加。截至2002年底,全省累計共批外商投資企業24013家,總投資654.7億美元,合同外資金額362.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68.7億美元。全球500強企業已有54家在浙江投資了115個項目。
浙江實施「走出去」戰略,發揮加工工業的優勢,推動製造業到境外投資,開展境外加工貿易;推動商品專業市場到境外設立分市場,開展跨國營銷。2002年全省新批境外投資項目226個,中方投資額5132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57%和53%。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10.5億美元,同比增長56.7%,在中國排名第3位。到2002年底,浙江已在104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境外企業1081家。
❾ 改革開放以來杭州經濟發展的總體概況是什麼
各個社會經濟領域不斷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