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後的日本經濟迅速發展與哪些因素有關
集中了財力和物力,人力進行經濟建設
美國的"經濟援助"
政府的正確宏觀調控與管理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消滅掉戰前束縛經濟的落後因素
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特別注重科技與教育的發展
人口素質較高,辛勤勞動
利用不平等國際經濟秩序
⑵ 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
主要因為美國的扶持與日本自身的全面發展戰略。具體原因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的經濟文化不但沒有衰落,反而在短短幾十年內日本的政治經濟實現了全方位的發展,並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大國。執著於現實情況出現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最主要的有兩方面原因:
1、美國為了實現自己的強大,實現其自身的霸權戰略,由最初想佔領日本,並且扶植日本發展,從而輻射整個亞洲,所以那個時候日本就作為了美國在亞洲的代言人。並且隨著國際政治形勢的發展,美國認識到日本的經濟文化的恢復有助於自己在亞洲勢力的擴張。
2、二戰之後日本制定了相對全面的發展戰略,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重視科學與教育,國內的企業也制定出符合國家國情的發展策略,日本人獨有的民族心理幫助他們在二戰之後短時間內將日本的經濟迅速的崛起。
(2)日本經濟發展因素擴展閱讀: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在其後20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60年代,日本工業競爭力穩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長率高達18.4%。在60年代中期之後,除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2年,日本的經常項目每年均為順差。
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發的出口產品的價格增長削弱了日本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1998年的日本經濟出現負增長。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經濟再次遭遇重創,除2010年外,其餘年份名義GDP 增長率都小於1%,並且GDP增長率多年出現負增長。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日本出現近2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名義GDP增長率為-4.6%。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
⑶ 制約日本經濟發展的因素
隨著全球化進一步深化,日本靠製造業來進一步刺激經濟增長的潛力已經很小,更應該側重在發展金融服務業、甚至整個第三產業。目前日本金融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約23%,美國是37%;日本第三產業佔GDP約70%,美國約80%,這都是很好的增長空間。
日本國內負債為一年國民經濟總產值的兩倍,這成為困擾日本財經的重大難題。近日,日本提高消費稅,將國內居民的消費稅從5%提高到8%,這必然阻礙了該國的消費量及其增長,居民消費量的低迷,將極大地阻礙了該國國內財經狀況的好轉,以及經濟的發展。
日本近年由於全球經濟停滯不前,造成日本經濟僅能維持低速增長,增長率在2.5%以下,2013年12月的同比增長率進一步萎縮為1.2%,今後幾年日本經濟還會延續低速增長的格局。
但問題是,日本金融體系歷來是以銀行為主,而不是以資本市場為主。自1990年代起日本經濟很難找到更強的增長點,本身就說明日本傳統上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問題越來越突出。為了使日本企業效率和金融服務業的空間進一步的增長,資本市場發揮的作用應該越來越強。而日本的風險資本沒有廣泛存在,正是因為日本沒有真正按照資本市場的原則去執行破產法,而是按照儒家的思想——不要那麼認真、何必讓這么好的企業破產等等,既妨礙了整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也抑制了日本的創業精神,其結果就是金融呆壞賬如同滾雪球般的擴大。要知道美國的創業、創新文化之所以這么強,和其非常冷酷的資本市場、股權市場絕對分不開。
日本為了維持龐大的財政支出,連年大量發行國債,以維持政府機構的運行和社會福利開支,日本政府的負債率已超過當年國民收入的200%。可謂舉債度日。當政階層近年右轉明顯,大嚷要修憲,大力加強武備,還頻頻祭拜戰犯幽靈,這引起某些民眾的很大不滿和反對。
還有,後工業化的國度,日本人口的少子、老齡化問題以及限制移民政策可能會制約其發展。65歲以上的老年人已佔總人口的20%以上。如果不從周邊或東南亞大規模移民,實現人才的流動,日本就很難產生一種創新機制。日本對國際人才流動有很多制度限制,比如外國人不能在日本做政府公務員,不能做高中老師等等。
日本的民族性格虛偽、保守、固執,因循守舊,對於認定的死理,往往會執拗地堅持到底,開拓創新意識不足。在意識形態層面幾乎都是「老人頭腦」中的東西。
此外,日本經濟產業競爭優勢乏善可陳,當前與中國相比也幾乎沒有技術上的優勢,產業結構和韓國有著很大的同質化態勢。土地面積狹小,限制了其發展空間。日本周邊國家的中國、韓國對日政治糾葛加劇,對日經濟發展形成反制力量。主要原材料依賴進口,國際煤炭、石油、廢鐵、鐵礦石價格一旦出現波動,必然對日經濟形成沖擊。日本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人數持續下降,很多工作崗位出現空缺,必然使日本經濟發展的製造業活力大打折扣。
日本經濟轉型其本身存在諸多挑戰,日本缺乏以活躍股權市場為核心的激勵機制,商業模式上創新潛力會比較小。近年日本的改革幅度很大,比如大幅度改造金融系統,打破財閥壟斷等。但日本保守勢力仍非常強大,這很可能會導致日本整個改革和轉型停滯不前。
⑷ 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戰後的日本經濟通常可分為:1945-1955的戰後復興時期,接著是高速發展時期,然後是1973年石油危機後的穩定發展時期。
戰後日本經濟通過佔領軍實施的經濟民主化,為自己奠定了嶄新的騰飛基礎。這個經濟民主化指的是「財閥解體」、「農地改革」、「勞動改革」。
另一方面,在產業方面。1947年起採用了幾種物力、財力、人力投入到煤炭、鋼材生產上去的「傾斜生產方式」,1948年起日本經濟雖然伴有通貨膨脹,但終於走上了經濟復興的軌道。在這被稱為「穩定中的恐慌時期」,廣大人民被迫儲蓄,大量資金流入大企業。正是這樣,扶助了此後大企業的發展,卻導致了中小企業的倒閉,失業率增加,社會日趨不安。就在這個時候,1950年6月爆發了朝鮮戰爭,日本的生產活動因戰爭特需飛躍增長,並且很快在1951年度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恢復到戰前水平。
1951年9月簽訂了媾和條約,佔領軍時期就此告終。隨之朝鮮戰爭也宣告結束,產業界一時陷入了動亂頻頻發生的逆反性不景氣局面。但是,這僅僅是過度到經濟高速發展的小小間歇而已。
從1955年開始之後的10年間,日本經濟實際平均增長率為8%,幾乎在長達1/4個世紀內,日本經濟以世界最高的增長率持續發展。1955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尚居第7位,而12年後的1967年卻躍居至第2位,過去的「中等發達國家」日本,如今已經被稱為「經濟大國」。
關於高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大約可以列舉出以下幾種:
1、戰後的民主化改革。
2、企業的積極投資。
3、豐富的優質勞動力。
4、高儲蓄率。
5、積極的技術引進。
6、高質量的教育水平。
7、較輕的軍費開支。
8、勞資關系、社會及政治上的穩定等。
誠然,除去了上述原因以外,也不能忽視人們立志「趕超發達國家」的雄心壯志。
⑸ 日本經濟崛起的歷史因素
①日本進行了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廢除了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②美國對日本的扶植。③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全力進行經濟建設。④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調整國內產業結構,促進出口。例如,60年代末,日本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之一,並大量出口。當時,日本生產的纖維和黑白電視機出口美國,超過美國該產品進口數的1/10,從而引起美日貿易摩擦。課文中的插圖《60年代末日本的電視機工廠》反映了60年代末日本大量生產電視機的情況,⑤積極發展教育,培養人才。1950年,日本的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率就已經達到99%;1970年,高中學生考進大學的已達23.6%。教育的發展,為經濟現代化提供了高素質的人才。⑥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期間,美軍的大批軍事及後勤物資訂貨,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使日本經濟迅速活躍起來。 80年代以後,日本加大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力度,推動經濟穩步發展。 據統計,1960年~1970年間,日本的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3%。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1986年,日本的黃金儲備達到421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987年,日本的外匯儲備超過聯邦德國,居世界首位,1988年,日本的人均收入達1.9萬美元,超過同期美國的1.8萬美元。1988年,根據權威的美國《商業周報》統計,世界排名前30名的大公司中,日本佔了22家。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日本開始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2.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記者招待會上說:「日本跟著美國腳步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同時,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開了所謂的「多邊自主外交」。1972年9月,日本和中國恢復邦交。1982年上台的中曾根康弘首相在多次場合公開聲明,日本還要謀求做一個政治大國,在國際事務中有更多的發言權,並積極爭取得到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席位。7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軍費逐年增加,成為美國重要的戰略夥伴。 說明:日本軍事實力的膨脹,引起亞洲人民的高度警惕。 歸納小結:①戰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政府得以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進行經濟建設。②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③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④美國的援助和扶植。 二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吸取歷史教訓,推行社會福利政策,緩和社會矛盾,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然而,矛盾沖突依然存在。參考資料: http://www.pep.com.cn/200503/ca638685.htm
⑹ 促進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
1.美國的支援,戰爭讓日本發了筆不小的戰爭財,加上美國無條件的巨額貸款,以及省專去了對中屬國等亞洲國家的巨額經濟賠償,讓戰後的日本累計了大量的原始資源,可以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2.大搞科學教育普及,日本人10個有9個都上過大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整個日本基本上是比較平均的中產階級社會
3.日本民族的團結,日本人排外是出了名的,在日本及海外他們都以使用日本自己生產的產品為榮,這點和韓國很像,你在看看我們中國以用洋貨為榮,就知道為什麼我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了
4.利用豐富的沿海港口,同時又大量向海外輸出他們的高科技產品,賺取大量的外匯
⑺ 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
二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外部條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戰後初期日本實行的民主改革,推動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也對社會生產關系作了局部調整,建立起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於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動力。
戰後國際形勢的演變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日本在憲法中被迫放棄戰爭權,以後又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美國的「核保護傘」,致使其軍費開支相當少,能夠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經濟的發展。朝鮮戰爭爆發前後,美國開始大力扶植日本,不僅給了它約36億美元的「特需」訂貨,而且將沒收的850家軍需企業歸還給日本政府,並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和援助,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湧入日本。美國的扶植,使日本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1872年政府頒布了全國統一的學制,強制推行小學義務教育。1947年又進行教育改革,將義務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國25歲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達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達到7.2%。在人才結構方面,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調整教育重點。在經濟恢復時期,為了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把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作為重點;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國家大力發展重化工業,就把培養中級技術人才作為教育發展的重點;70年代以後,日本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政府又把培養能自主開發新技術的高級人才和熟練運用新興技術的中級人才作為教育的重點。由於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保證了人才資源。
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這方面,日本的國家干預方式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特點,都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據日本的特點,一方面採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另一方面確立「貿易立國」的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貿易,加強資本輸出。在引進先進技術方面,政府重視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動向,甚至利用產業間諜來獲取科技情報資料;同時在50年代實施審批制度,對引進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導,以避免重復引進,節約外匯。進入60年代以後,日本的經濟實力和外匯支付能力加強,政府在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鬆。日本引進技術是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實際需要,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國家處於經濟恢復時期,主要引進電力、鋼鐵、汽車、造船、機械製造等基礎產業部門的傳統成套設備和技術。50年代中期以後,尤其是60年代初開始,逐漸轉向以購買專利為主來引進新興技術。從70年代中期開始,為了實現從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又以引進尖端技術為主。為了對引進技術進行吸收改造,日本企業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吸引優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改革創新。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1955年進出口貿易總額不過45億美元,1960年就達到近85億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億美元,1970年躍升至近382億美元。資本輸出1970年累計達67.9億美元。
長期堅持推行高積累、高投資和強化資本積累的政策,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運行機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內容之一。高積累的基礎是高剝削率、高儲蓄率和低福利。戰後日本工人的工資水平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最低,而且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勞動生產率。相反,受文化傳統的影響,日本民眾的家庭儲蓄率(即家庭儲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卻是最高的,由家庭儲蓄形成的投資約占社會投資總額的1/3。此外,政府也進行巨額投資,60年代政府投資佔到國內投資總額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約30%。私人投資和國家投資兩者相加,使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從1955年的17 030億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億日元,30年內增長50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長期保持在1/3左右,高於其他發達國家。資本的投資效率也一直高於歐美發達國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劇增長的投資推動了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⑻ 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日本戰後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在戰後不同時期,日本經濟發展有著不同的業績和表現,但從總體上看,其發展速度一直遙遙領先於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其宏觀及微觀經濟效益也令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望塵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夠從戰敗的廢墟上迅速站立起來,隨之又實現了經濟的長期高度發展,這中間既有歷史方面的原因,也得益於戰後政治、經濟等多方面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條件,還受益於戰後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
一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歷史條件歷史賦予戰後日本的條件是雙重的: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一面。而日本政府和社會各界卻在充分認識客觀條件的基礎之上,有效地利用了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改變了其不利的一面,從而實現了經濟的長期迅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日本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面均處於嚴重的癱瘓和混亂狀態,大多數國民在飢餓失業的困境中幾乎失去了恢復和重建經濟的信心。但事過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請了許多專家,請他們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對日本經濟恢復和進一步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條件進行評估。專家們指出,日本面臨的不利條件主要是:(1)國土狹小,總面積只有37.7萬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總面積的75%。(2)礦產資源貧乏。雖有鐵礦和煤礦,但儲量極少,而原油儲量則更少,只有900萬噸左右。(3)人口相對過剩,人均耕地面積太少。(4)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技術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大約落後20~30年。(5)產品國際競爭能力差,被視為劣等貨。(6)戰敗投降,社會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7)企業資金不足。同時他們也指出,日本經濟發展不光有不利條件,也有有利條件:(1)尚有相當的物質技術基礎。(2)重化工業發展有較長歷史,也較為先進,盡管已轉化成了軍工產業,但恢復民用並不難。(3)勞動力質量高,這是自明治維新以來重視教育的結果。(4)國民長期接受島國意識熏陶,受儒家思想影響,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場經濟觀念,危機感和競爭意識強,工作勤奮,集體感強,能夠聯合對外。(5)擁有大量高級技術管理人才,隨著戰後對日官僚財閥的整肅,他們脫穎而出,走上社會經濟、政治主導崗位。(6)國家干預經濟有經驗,效果突出。(7)有美國的保護,軍費支出少。(8)國際上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貿易自由化進步顯著。(9)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尤其是大戰中的軍工技術大量轉向和平經濟,新的科學技術在和平環境中發展更快。(10)作為東亞經濟強國,日本在東亞乃至整個世界,均有著廣泛的經貿關系,有利於展拓市場。
鑒於上述情況,日本採取了一整套揚長避短,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是:(1)在恢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確立了政府、金融機構、社會經濟團體、企業以及從業人員、消費者等相互協調的經濟體制,利用協調的力量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經濟優勢,克服社會競爭不足和競爭過度兩方面的不利影響;(2)用聯合的力量對外,吸收海外的技術、資源、管理,同時,為防禦海外資本的侵入,組成各種貿易組合等;(3)建設加工貿易型經濟,一方面進口海外廉價資源,引進海外先進技術,另一方面將加工的產品出口到海外;(4)加強質量管理,創造出一整套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以優質、低價、服務周到的產品佔領海外市場;建立強有力的金融組織體系和相應的金融制度,解決企業資金不足問題等等。
戰後日本揚長避短,有效地克服了戰後初期的困難局面,走上了高速增長之路。
1973年石油危機前後,日本認識到自身在資源、能源供應方面極度依賴國外的嚴重性,決定實施「科學技術立國」新戰略。出於這種認識,日本大力開發自動化產品,建立新的資源開發和供應相結合的體制,倡導開展全民節約資源、能源活動,調整產業結構,拓展國內市場。由此,很快就克服了石油危機的影響,並把資源、能源供應緊張的國際環境,作為其經濟技術再次超越歐美國家的絕好時機加以利用。
80年代,日本經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實力的經濟,有能力和條件在全世界范圍內縱橫馳騁。同時,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經濟衰退,需要外部資金輸血補充;以亞洲「四小龍」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要實現經濟跳躍增長,需要外部資金技術支持;以中國為代表的改革開放國家,需要大量引進外資,不斷吸收海外先進技術。這些無不為日本經濟提供了廣闊的海外活動場所。於是,日本大舉向海外投資,從國際化的角度安排日本產業、企業發展結構,與美國、歐共體、亞洲「四小龍」、東盟等組成多層次多水平和垂直交叉的國際分工體系,通過投資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繞過貿易摩擦暗礁,做到既廣泛利用海外資本市場為自己眼務(這與歐美國家要借日本投資解決就業、經濟衰退的願望相反),又取得了土地利用、勞動力價格、產品市場方面的比較成本收益。
總的來看,日本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重要時期,都能較深刻、較實際、較長遠地認識自身及國際上的條件,進而採取卓有成效的對策,做到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促進經濟的高速增長。
⑼ 原因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二戰結束後為了幫助歐洲重建,美國推行了馬歇爾計劃,也就是對歐洲的經濟援版助計劃。同樣權的,日本戰後經濟迅速恢復也受益於美國從日本大量的進口。歐洲國家與日本在戰後都推動了以發展高科技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注重發明與創新。曾經一度成為發明專利最多的地區和國家。1、共同點都得到了美國的幫助2、原有的工業基礎好3、重建需要大量的投入和就業崗位增加4、科學技術的發展
⑽ 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有以下五點:
1、「冷戰」背景下美國對日本的扶持。
戰後,美國從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需要出發,把日本作為遏制東方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加以扶持和改造。在美國的帶動和影響下,日本上千億美元的戰爭賠款被免除。
美國在日本推進民主改革,其內容包括審判戰犯、修改憲法、改君主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天皇制、控制發展武裝力量、解散舊財閥集團、進行農地改革和建立以自耕農為主體的小農經濟等。這些改革有利於消除生產關系中軍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殘余的影響,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2、日本制定了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戰略。
作為一個資源貧乏的島國,日本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在20世紀50至60年代確立了「貿易立國」方針,積極開拓國外市場,促進出口,獲得了大量外匯。
3、重視國民教育。
明治維新後,日本就很重視發展教育,戰前已普及了四年及六年制教育。戰後,到1950年,已實現九年義務教育的完全普及,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達99%。
1956至1978年間,日本的教育經費在行政費用中佔比達20%—23%,名列資本主義國家之首。小學和初中義務教育的普及,為60年代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而為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使日本成為高學歷的社會奠定了基礎。
4、注重新興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戰後初期,日本的科技水平遠遠落後於歐美發達國家,政府確立了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關注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動向。
1950至1977年,日本引進國外先進技術15066項,用十多年的時間吸收了世界各國用半個世紀開發的幾乎全部的技術成果。可以說,日本趕超先進國家,走的是一條捷徑。
5、良好的國民素質。
日本國民對國家熱愛,做事嚴謹、認真,有奉獻精神,他們全力投入國家建設,成為推動日本在「二戰」後經濟迅速崛起的重要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