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共享單車的出現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
出行更方便
❷ 共享單車迅速發展的經濟意義有哪些
經濟意義如下:
1、規模擴張快、靈活性大、資本效率高、進入門檻低是共享經濟模式的特點,共享經濟模式的沖擊,帶來的不僅僅是共享單車,更多的是對於閑置單車運營效能的提升。
2、該模式既解決了傳統自行車廠家產能過剩問題,又向公眾宣揚了低碳出行的生活方式,一舉兩得,利業利國。
3、此外,由於共享單車的初衷建立在節能環保的理念上,在這個基礎上解決一部分人短距出行的需求。
4、因此,無論是對生態文明建設還是對產業發展或是對社會公共交通完善串接來說,單車的共享都是一件積極有意義的好事情。
❸ 共享單車議論文800字
共享單車「停好」才算挺好
共享單車火了。不到半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橙、黃等各色共享單車。與公交車、地鐵站等交通樞紐接駁,解決出行最後一公里,無論是緩解交通擁堵,還是保護環境,共享單車都很有用。然而,在單車數量飆升的同時,停車問題也日益突出。
在北京一些地鐵站周圍,共享單車「任性」停放現象明顯:有的橫亘在人行道上,妨礙行人走路;有的無序擺放,讓本來就狹窄的非機動車停車區域更顯緊張;有的直接停在出入口台階下,擋住進站通道;有人甚至將車塞進綠化帶里、鎖在欄桿上、靠在大樹邊。在南京,共享單車進駐才半個月,僅是鬧市區新街口一處就有近600輛單車因違章亂放被管理部門拖走。在成都等地,共享單車也因「佔道」等問題屢被城管部門扣押。
共享單車為什麼停不好?這與租車者素質參差不齊有關系,一些租車者只顧騎、不顧停,不願意花時間認真擺放單車;這也與單車公司跑馬圈地、過量投放、管理粗放有關。有的街頭地方狹窄,一下子容不下那麼多單車,一些故障車長期擺放在街頭,而單車公司又顧不上管理,加劇了停車亂象。
除此之外,也要看到,共享單車停車亂,與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的不合理很有關系——拋開老城區不講,很多城市的新城區在最初交通規劃時,壓根兒就沒給自行車、步行等慢行交通系統預留足夠的通行與停放空間。前期規劃缺位,後期管理失位,讓停車問題「雪上加霜」:君不見,多少自行車停車棚被摩托車、燃油助力車占據,多少城市主幹道兩側的人行道與自行車道停滿了小汽車,城管、物業、保安等各種管理主體,對這些問題已經「習以為常」了。
打造優質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共享單車是一個創新。想要共享單車用得好,前提是「停」得好。政府完善配套服務是治本之策。當好「服務員」,政府大有文章可做。
停好車的前提是有地方停,這就要做好加減法。機動車佔道,要做「減法」:交通、城管等工作人員加強巡邏頻次,加大處罰力度,定時定點「清障」;自行車停放區不夠的問題,要做「加法」:規劃、城建、交通等部門,做好頂層設計,編制車道規劃,完善停放導則,從總量上增加非機動車道、自行車停放區的供給數量。
共享單車流行,主要得益於無樁,隨借隨還。但自由泛濫成亂停亂放,原先引以為傲的方便,反而成為新的出行梗阻。不妨退回一步,借鑒傳統公共自行車「空間劃定性」的特點,在一些有條件的樞紐和地鐵站周邊,政企聯手,共建一些自行車推薦停放區。依託運營企業的大數據,推動各物業按需求設置非機動車停放區域。
想要停得好,還要管得好。維護好共享單車的停車秩序,離不開有效的管理。對行業內惡性競爭、暴力破壞行為,對某些人公共意識缺乏、任意折騰單車的行為,有關部門要做好「善後」服務,追究相關肇事者的法律責任;推動徵信機構和單車運營商合力共建租車人信用管理系統,獎罰分明。鼓勵用戶對違規停車者拍照舉報,核實後獎勵信用積分;對惡意亂停、濫用、損毀、盜竊單車等行為,將租車人納入失信黑名單。
共享單車是新事物,政府部門應該以服務思維引領,多呵護,多扶持。配套服務好了,單車停放有序了,人們愉悅、方便出行的生活小目標才能更好地實現。
❹ 共享單車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什麼
共享單車的出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有力體現,對提高社會資源利用率,緩解交通壓力,方便人們出行,減輕污染提高環保意識,加快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共享單車」也不是新概念。此前,很多大城市就已經有這樣政府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始於2008年的杭州公共自行車系統(小紅車)曾被《今日美國》評為世界最好的公共自行車系統第一名。
不過,「共享單車」仍然面臨盈利難的問題。目前,全球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僅有的盈利項目在杭州和巴黎,盈利來源都是廣告,杭州每年盈利2000萬元,而巴黎velib則是2000萬歐元。相較之下,其他城市的類似項目大都依賴政府補貼。
「『共享單車』可能面臨運營維護壓力和損耗黑洞。」鄭剛介紹,成本3000元至6000元的摩拜單車原定四五年的壽命,但在上海的損壞率目前已高達10%。更有人抱怨,「共享單車」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佔用了停車位,同時也出現損毀嚴重、盜車私藏等不文明情況。
❺ 由共享單車引發的思考,什麼是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一般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其本質是整合線下的閑散物品、勞動力、教育醫療資源。有的也說共享經濟是人們公平享有社會資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獲得經濟紅利。此種共享更多的是通過互聯網作為媒介來實現的。
共享經濟牽扯到三大主體,即商品或服務的需求方、供給方和共享經濟平台。共享經濟平台作為連接供需雙方的紐帶,通過移動LBS應用、動態演算法與定價、雙方互評體系等一系列機制的建立,使得供給與需求方通過共享經濟平台進行交易。共享經濟現象卻是在最近幾年流行的,其主要特點是,包括一個由第三方創建的、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市場平台。這個第三方可以是商業機構、組織或者政府。個體藉助這些平台,交換閑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或者向企業、某個創新項目籌集資金。
共享單車,作為共享經濟的縮影,創新的不只是交易方式、交易對象,更是共享的價值理念。
共享單車若想行穩致遠,需要社會公德做支撐。從目前的發展來看,喜憂參半。一方面,部分使用者只顧方便自己,罔顧公德,隨意丟放自行車或「竊為己有」,嚴重影響了共享單車有序發展。另一方面,針對這種現象,也有部分公民展開「打獵」行動,自發監督、自覺糾正這些不良行為,全力維護共享單車秩序。
夯實共享的道德基石,不僅需要每個公民自覺增強規則意識,更需要用制度守住規則。從全社會角度來說,要加快誠信機制建設,對惡意亂停、濫用、損毀、盜竊單車等行為,將租車人納入失信黑名單。從租賃自行車企業來看,要加強行業自律,完善單車管理措施,對守信者和失信者獎罰分明。
通過共享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是一件好事。在對待類似共享單車這樣的新生事物時,期待更多人心存愛惜,嚴守規則,讓公共文明和契約精神得以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