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英國經濟發展史英文

英國經濟發展史英文

發布時間:2021-02-05 23:27:14

❶ 英語的發展歷史

英語發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左右。在大不列顛島(Great Britain)上史料記載的最早的語言是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凱爾特語(Celtic)。公元前55年,羅馬人入侵大不列顛,並一直佔領了大約500多年,拉丁語進入了該地區,並成為官方語言,凱爾特語的地位下降。約公元449年,居住於丹麥與德國北部的3個日耳曼人部族趁羅馬帝國衰落入侵到大不列顛島上。他們分別是盎格魯人(Angles,入侵日德蘭半島中部)、薩克遜人(Saxons,入侵日德蘭半島南部)和朱特人(Jutes,入侵日德蘭半島北部)。在語言上,他們取代了當時該地所使用的凱爾特語。這三個日耳曼部族方言隨著社會發展,逐漸融合為一種新的語言,即盎格魯一薩克遜語(Anglo-Saxon),這就是後來形成的英語的基礎。到公元700年,人們把大不列顛島上三部族混合形成的語言稱為Englisc。到公元1000年,島上整個國家被稱作Englaland。這兩個詞後來就演變成English(英語)和England(英格蘭或英國)這就是English和England兩個詞的歷史由來。

8世紀末,丹麥人大批入侵英國,在其東北部建立丹麥區,持續了近300年,當時所帶來的斯堪的那維亞語對英語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公元1066年,法國的諾曼蒂公爵侵人英國,並加冕為英國國王,建立了諾曼蒂王朝,一直延續到1154年。在諾曼蒂王朝統治期間,英國實際上存在著三種語言,法語是官方語言;拉丁語是宗教語言,用於閱讀聖經、教堂宗教活動;英語則是下層社會勞動者用的世俗語言。法語在英國的特殊地位一直延續到14世紀,法院、學校、宮廷分別於1362年、1385年、1399年才停止使用法語。1382年用英語書寫的聖經出現,才結束了拉丁語的宗教語言地位。這時英語才成為英國的全民語言。因此英語中保留著大量的法語詞彙(如age,air,brush,cry,bourgeoisie)和拉丁語詞彙(angel,candle,moke,pope)。

在「文藝復興」時期(14世紀-16世紀),由於人們對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表現出濃厚的研究興趣,英語又吸收了大量古代社會及當時歐洲大陸文化精華,詞彙大增。例如來自希臘語的geometry,astronomy,botany;法語的comrade,alloy,surpass;西班牙語的banana,cocoa,mosquito;義大利語的violin,piazza。

18世紀後,英國的工業革命興起,對殖民地的爭奪使英語隨著帝國的發展走向世界。因此,在與各地交往中吸收大量新詞彙。如來自非洲的zebra,chim-pazee;來自印度的cashmere,shampoo;來自漢語的tea,litchi;來自澳大利亞的kangaroo,boomerang;來自西印度群島的cannibal,canoe。由於英國殖民地的發展與向海外的大量移民,英語亦從其本土向國外傳播(例如BBC英語廣播電台)。

目前在英國以外,把英語作為第一語言(即母語,Native language)的國家有愛爾蘭(Ireland)、美國(America)、澳大利亞(Australia)、紐西蘭(New Zealand)、蓋亞那(Guyana)、巴哈馬(The Bahamas)、巴貝多(Barbados)、百慕大(Bermuda)、牙買加(Jamaica)、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Saint Christopher and Nevis)、特立尼達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在加拿大(Canada)大部分人說英語;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有奈及利亞、迦納、肯亞、烏干達、坦尚尼亞、尚比亞、辛巴威、南非、新加坡、印度、菲律賓等國;作為第二語言的有丹麥、芬蘭、瑞典、挪威、冰島等國。英語逐漸發展成為一種世界語言,在外交上的地位也取代了法語,成為今天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交流最重要的語言。雖然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有前面列舉的好幾個,但我們還是推薦找外教以美國、加拿大、英國為主。

英語也存在著地域性差異。在英國本土,由於原來由日德蘭半島來到大不列顛島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分別定居於不同地點,這就使英語的發展在起始時期就出現地域差別。隨著工業與城市的發展,倫敦不僅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而且也吸收了國內各方言區來的居民,各種方言相互融合,以倫敦地區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牛津和劍橋所用的語言便成為英國的標准語,再通過廣播和電視向全國及國外傳播,使國內語言及海外英語逐漸統一。

2.英語發展史:英語的擴散和發展

在英國本土以外,通過移民與政治等作用,英語的分布范圍逐漸擴大。同時,由於空間上與本土距離較遠以及接受地的客觀原因而出現英語的國外方言,主要有美國英語、澳大利亞英語、南非英語和印度英語等。其中,美國英語是英語在英國本土外使用最廣,也是最重要的英語方言。從總體上來講,目前美國英語在中國也最為流行。

17世紀時,英國移民開始在北美洲(現美國的東海岸)進行殖民活動。後來,移民人數增多,遂於沿海建立了13個殖民地。這13個殖民地經過獨立運動,後建立了美國,並成為美國最初的13州。它們脫離了與英國的從屬關系,所以當時移民所講的英語就成為美國的語言。

由於美國與英國中間有大西洋相隔,兩邊人員來往、語言交流受到影響,兩地的英語逐漸產生差異。美國英語方言主要分新英格蘭、大西洋沿岸中部和南方三種。新英格蘭方言區是以馬薩諸塞州為中心的美國東北地區。該地居民都是英格蘭人移民,三分之二來自東安利亞的清教徒,少數來自英格蘭北部,是比較純的英格蘭英語。大西洋沿岸中部方言區以賓夕法尼亞州為中心,早期該地是來自英格蘭北部的移民,後來則多為來自蘇格蘭、愛爾蘭的移民,除定居賓夕法尼亞州外,還波及新澤西州和特拉華州。後來進入的移民還有荷蘭人、德國人、瑞典人。

南方方言區以弗吉尼亞州為最早的核心區。移民來自英格蘭,其中約一半來自英格蘭的西南部。後來,隨著美國在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向西發展過程中,三個方言區的進展各有不同。新英格蘭方言除圍繞大湖南岸外,還出現以西雅圖、舊金山和鹽湖城為中心的三個語言島。大西洋沿岸中部方言向西進入俄亥俄州等地,直達南、北國境線,成為美國最大方言區。

至於簡化,樓主可以自己試試!

❷ 英國經濟發展的演變過程

1763年,英國以前殖民主義處於勃興時期;1763年後,殖民主義便由盛及衰,直至最回終的沒落。
十九世答紀晚期,在向帝國主義過度過程中,太多的殖民地讓英國的資本家不用更新技術也能獲得巨額利益,使英國落後於德國,長久停留在蒸汽時代。
1500—1750 年在英國興起了一場商業革命。這場革命是以城市商業發展和由地理大發現所帶來的海外貿易的擴張為契機和突破口的。以城市商業與海外貿易擴張為契機,商業化向最頑固的區域即農村與農業滲透,隨著農村原工業化的進行以及農業中圈地運動的開展,最終完成了農村與農業的商業化進程。 到1850 年,英國產業革命發展的基礎,搭建了產業革命的舞台,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例如專利制度、資本市場制度等在產業革命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❸ 英國經濟體制有英文的嗎急用

加拿大(英語、法語:Canada)是北美洲最北的一個國家,西抵太平洋,東至大西洋,北到北冰洋,領土主張直到北極。加拿大東北方和丹麥領地格陵蘭相望,東部和法屬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相望,南方及西北方與美國接壤,邊界長達8892公里,為全世界最長不設防疆界。加拿大由十個省和三個地區組成,首都為渥太華。
就面積上來說,加拿大是世界上的第二大國,但是人口密度非常低,總共只有三千二百萬居民。加拿大是個具有現代化工業及科技水平的發達國家,能源資源充足,經濟體制依靠自然資源。
「加拿大」一詞源於美洲原住民語言休倫-易洛魁語中的Kanata,意為「村莊」。加拿大立國初期的官方全名是加拿大自治領(英文:The Dominion of Canada,法文:Le Dominion Canada),在20世紀30年代後,聯邦政府就停止使用全稱。1967年,英廷正式放棄加拿大自治領的稱號。此後在正式場合,都是使用Canada一詞作為官方國名。
加拿大的原始居民為印第安各民族以及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統稱為加拿大原住民),這些民族在至少一萬年前便在加拿大居住。歐洲人第一次探訪加拿大是在大約1000年左右,當時來自北歐的維京人領袖萊弗·艾瑞克森(紅鬍子埃里克森)曾在加拿大紐芬蘭一帶建立村莊,但不久後該定居點便被淹沒在印第安人之中了。更持久的殖民活動是在16世紀和17世紀左右由法國人開始的。
在這片被稱作新法蘭西的土地上,法國殖民者與英國殖民者之間發生了持續的戰爭,而最終以英國殖民者的勝利而告終,1763年的巴黎和約使加拿大正式成為英屬殖民地。在美國革命之後,許多英國保皇黨人移民到加拿大。英屬北美條約通過之後,英國政府在1867年7月1日建立了加拿大聯邦,並允許其自治,由英裔和法裔殖民者共同統治。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和1982年的加拿大憲法逐步鞏固了加拿大的獨立地位。
在20世紀下半葉,一些魁北克的法語省民請求獨立,但是兩次全民公決(1980年及1995年)中獨立一方以40%及49.4%的得票率險負。之後,加拿大修改了相關法律,規定即使魁北克全民公決支持獨立,魁北克的獨立也必須獲得全聯邦的批准方能生效。
加拿大採用聯邦制、國會制及君主立憲制。國家的首領是為加拿大君主,由英國君主兼任,目前是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女王在加拿大本土的代表為加拿大總督,總督沒有任何政治歸屬,其責任是以君主名義同意法案、宣讀君主講話、在國家文件上簽字、宣布國會召開或解散、以及其它國家職務。君主(通過總督)是名稱上的首腦而已。他的一些實權保留在危機時使用,如宣戰權。
總督由總理提名,並由君主任命的。現任總督為米凱勒·讓。總理由眾議院最大政黨, 即執政黨的領袖擔任。現執政黨為保守黨,該黨領袖史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r)為總理。 立法機關是國會。
主要政黨:
加拿大自由黨 Liberal Party of Canada
加拿大保守黨 Conservative Party of Canada
加拿大新民主黨 New Democratic Party (NDP)
魁人黨團 Bloc Québécois
加拿大綠黨 Green Party of Canada
加拿大分成十個省和三個地區。省擁有從聯邦政府中獲得的相當大的自治權,而特區則比較少。每個省和地區都有一個單院議會。
阿爾伯塔省/艾伯塔省 / 亞伯達省 (Alberta)(加入年份為1905)
英屬哥倫比亞省 /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 (又叫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加入年份為1871年)
曼尼托巴省/緬尼托巴省 / 馬尼托巴省(Manitoba)(加入年份為1870年)
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加入年份為1949)
紐賓士域省 / 新不倫瑞克省 /(New Brunswick)(加入年份為1867年)
西北地區(Northwest Territories)(加入年份為1870年)
新斯科舍省 /(Nova Scotia)(加入年份為1867年)
努那福特地區 / 努納武特地區(Nunavut)(於1999年分割出的)
安大略省(Ontario)(加入年份為1867年)
愛德華王子島省(Prince Edward Island)(加入年份為1873年)
魁北克省(Québec)(加入年份為1867年)
沙士吉萬省 / 薩斯喀徹溫省 / 薩克其萬省(Saskatchewan)(加入年份為1905年)
育康地區 / 育空地區(Yukon)(加入年份為1898年)
加拿大東部被分為北方的寒帶森林地帶和無植物的加拿大地盾與哈得孫灣地帶,南方有非常肥沃以及人口稠密的聖勞倫斯河峽谷。中部大部份是平原和草原。西部加拿大主要是崎嶇的落磯山脈。
加拿大全境分布有許多大湖,包括在南方跟分美國部分國界的五大湖。加拿大的淡水資源佔世界淡水資源的20%,其中35%為可更新的。
廣闊的北方主要是極地氣候的低地,所以很少人居住。只有少於三萬人住在有大約歐洲一樣大的努那福特地區。大多數大城在比較溫暖的的南部,更多的集中在東南部。最大的城市是安大略的多倫多、魁北克的蒙特利爾、卑詩的溫哥華、安大略的渥太華、亞伯達(艾伯塔)的卡加利(卡爾加里)。
就像一個富裕的、高科技工業發達的社會那樣,今天的加拿大與美國在市場導向、生產模範以及高生活水平上十分接近。二戰後,製造業、采礦業、服務部門的高速增長使得加拿大從一個農村經濟國家轉變成一個工業化和城市化國家。充足的能源使得加拿大東岸和西部三省擁有大量的天然氣儲備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汽油存儲量。1989年的美加自由貿易協定以及1994年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1]顯著地增加了與美國貿易和經濟的統一。由於美國和加拿大親密的跨國關系,使得美國在2001年的景氣衰退給加拿大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 在1993年到2000年中,加拿大經濟的實際增長率為3%,但在2001年衰退。失業率上升,製造和自然資源部門債務虧欠。 然而,憑著它豐富的自然能源、熟練的勞動力資源、現代經濟系統,加拿大仍然擁有堅實的經濟發展前景。
主要商業銀行
加拿大國家銀行National Bank,Banque Nationale
蒙特利爾銀行Bank of Montréal, Banque de Montréal
多倫多道明銀行TD
加拿大皇家銀行RBC
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CIBC
加拿大豐業銀行Scotia Bank,Banque Scotia
勞倫特銀行Laurentien Bank, Banque Laurentienne
加鼎銀行Caisse Populaire Desjardins
加拿大匯豐銀行 HSBC
溫哥華城市銀行VanCity
希臘國家銀行NBG Bank, Banque NBG
兩個主要的陰影隱現:
英語區和法語區在憲法上持續的僵局局面(請參見之上的「加拿大政治」)有可能造成聯邦的分裂。2006年11月27日,加拿大國會以266票同意16票反對通過了總理哈珀的「魁北克人是統一的加拿大中的一個民族」的動議,更突顯聯邦分裂的危機
另一個長期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人才外流」:專業人才往南到美國,被較高的薪水、較低的稅、巨大的高科技基礎結構所吸引。
但由於很多受教育的移民在20世紀和21世紀進入加拿大,抵消或超過了流出的人口的數量,正在發生的人才外流的現象才沒有被發現。[2]
原住民只佔人口的2%。其他98%全部是移民和後代:
大部分加拿大人是歐裔
尤其是英裔:61.3%(1981年)
法裔:25.7%
11%中大部分是從亞洲來的移民家庭和後裔。
官方語言是英語和法語,其中是英語較廣泛使用的語言。使用法語的人的79.3%集中在在魁北克,一些在安大略、紐賓士域。
加拿大無國教,人民主要信仰基督教,其中45%是天主教徒、35%新教徒。(資料來源:1991年戶口普查)
加拿大文化深受英國和美國的影響。但是魁北克仍保持著明顯的、受憲法保護的法語文化。大量出現在加拿大的美國文化使得有些加拿大人恐懼受到文化侵略,所以這些人發起一些保護加拿大文化的法律和社團公共機構。加拿大有自己的加拿大英語和加拿大法語,其中有些特殊的字,如「潛鳥元」(loonie,「一元」)、「兩尼元」(toonie,「兩元」)、「誒」(eh,提頓助詞)。肉汁起司薯條(poutine)是地道加拿大風味的食物 。

❹ 請問怎麼做一個關於英國經濟的演講英文的 要圖文並茂 大約10~15分鍾就可以了

The economy of the United Kingdom is the sixth-largest national economy in the world measured by nominal GDP and seventh-largest measured by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and the third-largest in Europe measured by nominal GDP (after Germany and France) and second-largest measured by PPP (after Germany). The UK』 GDP per capita is the 20th highest in the world in nominal terms and the 17th highest measured by PPP. The British economy comprises (in descending order of size) the economies of England, Scot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The UK is a member of 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the European Union, the G7, the G8, the G20,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World Bank, the World Trade Organisation and the United Nations.

❺ 跪求英美概況的英國概況。。從經濟,政治,文化,地理,歷史寫。


國名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面積 24.41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英格蘭地區13.04萬平方公里,蘇格蘭7.88萬平方公里,威爾士2.08萬平方公里,北愛爾蘭1.41萬平方公里。
人口 6140萬,其中英格蘭佔83.6%,蘇格蘭佔8.6%,威爾士佔4.9%,北愛爾蘭佔2.9%(2008年)。官方語言為英語,威爾士北部還使用威爾士語,蘇格蘭西北高地及北愛爾蘭部分地區仍使用蓋爾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蘭教會(亦稱英國國教聖公會,其成員約佔英成人的60%)和蘇格蘭教會(亦稱長老會,有成年教徒59萬)。另有天主教會及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和佛教等較大的宗教社團。
首都 倫敦(London),人口756萬(2008年)。最熱月份為7月,一般氣溫在13-22℃;最冷月份為1月,一般氣溫在2-6℃。
國家元首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出生,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
簡況 島國,位於歐洲西部,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海岸線總長11450公里。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於-10℃。北部和西部的年降水量超過1100毫米,其中山區超過2000毫米,中部低地為700-850毫米,東部、東南部只有550毫米。每年2-3月最為乾燥,10月至翌年1月最為濕潤。
政治 2010年5月英國大選後,出現「無多數議會」,議會第一大黨保守黨與第三大黨自民黨組成英二戰後首個聯合政府,保守黨領袖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擔任首相,自民黨領袖尼克·克萊格(Nick Clegg)擔任副首相,主要負責憲政改革。新政府上台後,積極採取措施,削減公共開支,降低財政赤字,防範主權債務風險,同時鼓勵中小企業發展,促進經濟復甦;推出「大社會」計劃,動員民眾充分參與決策,進行教育、醫療、養老等改革。外交方面,強調加強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協調,成立由首相直接領導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張保持英核威懾力量;將阿富汗問題列為外交第一要務;鞏固英美「特殊關系」;積極推進英在歐盟的利益,重申英不加入歐元區、未經公投不向歐盟讓渡主權的立場;加大與中國、印度等新興力量的接觸力度;呼籲推動通過「兩國方案」解決巴以沖突;重視國際發展問題,堅持將國內生產總值的0.7%用於海外援助目標。
【蘇格蘭和威爾士地方議會和政府】1999年5月,蘇格蘭和威爾士選舉成立地方議會,分別設129和60個議席。7月1日,兩地議會和政府正式運作。蘇格蘭議會在地方政務、司法、衛生、教育、經濟發展等方面享有一定的立法權和行政權,並享有部分征稅權,可將所得稅的基本稅率浮動3%。威爾士議會主要在就業、衛生、教育和環境等問題上擁有決策權,但沒有調整稅率的權力。此舉被視為工黨政府實施權力下放的標志性成就。現任蘇格蘭首席部長亞歷克斯·薩蒙德(Alex Salmond),威爾士首席部長卡因·瓊斯(Carwyn Jones)。
【北愛爾蘭自治政府】1998年4月10日,英國和愛爾蘭政府及北愛沖突各方簽署和平協議,後選舉產生北愛地方議會。1999年11月,北愛議會推舉成立由北愛多黨分享權力的北愛自治政府。英向北愛移交地方事務管理權,愛爾蘭放棄對北愛領土的主權要求。12月,北愛自治政府正式運作,行使除國防、外交和稅收之外的立法和行政權。南北愛部長理事會、英愛政府間會議、英愛理事會等機制也正式啟動。這是北愛新教派與天主教派首次共享北愛管理權,也是自1972年英對北愛實行直接統治以來,北愛首次擁有自治政府。現任首席部長為民主統一黨的彼得·魯賓遜(Peter Robinson),新芬黨的馬丁·麥吉尼斯(Martin McGuinness)任副首席部長。
【憲法】英國憲法不是一個獨立的文件,它由成文法、習慣法、慣例組成。主要有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法(19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君主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國教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蘇格蘭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
【議會】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君主、上院(貴族院)和下院(平民院)組成。上院議員包括王室後裔、世襲貴族、終身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獲得通過,除92人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
(資料來源:英國議會網站)
【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君主任命在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並組閣,向議會負責。
【行政區劃】分為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格蘭劃分為43個郡。蘇格蘭下設32個區,包括3個特別管轄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北愛爾蘭下設26個區。蘇格蘭、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全面負責地方事務,中央政府仍控制外交、國防、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
【司法機構】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士實行普通法系,蘇格蘭實行民法法系,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機構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兩個系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民事庭、上院。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庭、上院。上院為英最高司法機關,是民、刑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
【政黨】政黨體制從18世紀起即成為英憲政中的重要內容。現英國主要政黨有:
(1)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議會第一大黨。領袖戴維·卡梅倫,2005年12月當選。保守黨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稱現名。1979-1997年間曾4次連續執政18年。2010年5月英國大選後,保守黨重獲執政地位,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減少公共開支,壓低通貨膨脹,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等。近年來,提出「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歐盟制憲及英加入歐元區,但強調英應該在歐盟內發揮積極作用。
(2)工黨(Labour Party):議會第二大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1997年至2010年間連續執政13年。2010年5月大選失利,成為反對黨。原領袖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在大選後引咎辭職,由副領袖哈麗特·哈曼(Harriet Harman)代行領袖職能,新領袖將於2010年9月年會前選舉產生。近年來,工黨更多傾向關注中產階級利益,與工會關系一定程度上有所疏遠。主張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建立現代福利制度。外交上主張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視與美和歐盟關系為兩大外交支柱,支持歐盟一體化建設,主張在經濟條件成熟時可考慮加入歐元區。
(3)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 Party):議會第三大黨。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多數派組成,領袖尼克·克萊格,2007年12月當選。自民黨政治主張居中偏左,在很多問題上與工黨立場相近。主張通過減稅還富於民,提高個稅起征點;呼籲限制金融城過度擴張,對銀行家薪酬課以重稅;承諾公平教育,保護公民權利和自由;倡導憲政改革,提出減少議員議席,在選舉制度上採用比例代表制;支持歐洲制憲,主張加入歐元區。2010年英國大選後,與議會第一大黨保守黨達成協議,組建聯合政府,獲得5個內閣位置,首次成為執政黨。
英國其他政黨還有: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爾士民族黨 (Plaid Cymru)、綠黨(Green Party)、英國獨立黨(UK Independence Party)、英國國家黨(British National Party),北愛爾蘭一些政黨如:北愛爾蘭統一黨(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統一黨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社會民主工黨(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黨 (Sinn Fein) 等。
【重要人物】伊麗莎白二世: 國家元首。全稱為「托上帝洪恩,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以及其他領土和屬地的女王、英聯邦元首、基督教的保護者伊麗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生,為已故英王喬治六世的長女。6歲時開始接受治國教育,研讀法律、歷史和語言,能講流利的西班牙語,也會法語和德語。二戰期間,擔任一些社會團體的領導職務,戰後擔任更多的社會職務,經常巡視英國各地。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女王丈夫為菲利普親王,受封為愛丁堡公爵。生有三子一女,長子查爾斯王子受封為威爾士親王,是英國王儲。女王曾於1986年10月訪華。戴維·卡梅倫:英國首相。1966年10月生於倫敦,是威廉四世國王後代、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遠親。先後就讀於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2001年當選議會下院議員,2003年起歷任保守黨下院副領袖、保守黨副主席和影閣教育大臣。2005年12月當選保守黨領袖。2010年英國大選後,與自民黨組建聯合政府,出任首相
經濟 英是世界上第六大經濟體,歐盟內第三大經濟體。私有企業是英經濟的主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4,製造業僅占不到1/5。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英金融業遭受重創,經濟形勢嚴峻。2009年GDP收縮4.7%,為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大衰退。截至2009年12月,英國失業人口247萬,失業率7.8%。2009年第四季度,英經濟恢復增長,但增幅僅為0.3%。2010年第一季度經濟增幅僅0.2%。
(資料來源:2009年度英國經濟季評、英中央統計局網站)
【資源】英是歐盟中能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氣、核能和水力等。能源產業在英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2008年天然氣產量為810百萬兆瓦時,原油產量7166萬噸,煤炭產量1760萬噸,總發電量達385萬億瓦時,2/3發電量來自煤和天然氣。英國現有10座核電站,其發電量在2008年佔英國總發電量的13%,但是到2025年,其中9座核電站將達到使用壽命而停止運營。目前,英國政府已確定10個適合建設新一代核電站的地址。第一座核電站有望在2018年投產,其餘9座核電站將在2025年之前陸續完工,屆時英國40%的電力供應將來自核能。採煤業完全私有化,近年來生產呈下降趨勢。英森林覆蓋面積281萬公頃,占本土面積12%左右。主要工業原料依賴進口。近年來,政府強調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減少對傳統礦物燃料的依賴,建設「低碳經濟」,並為此進行了一系列立法保障和政策引導,鼓勵高效節能技術開發,培養企業和家庭節能意識。政府計劃在2010年前將可再生能源比重從2004年的3.6%左右提高到10%。
(資料來源:英能源部網站、2009年英國經濟季評)
【工業】英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築等。生物制葯、航空和國防是英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英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行業。
【農牧漁業】英農牧漁業主要包括畜牧、糧食、園藝、漁業,可滿足國內食品需求總量的近2/3。目前,英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到1%,從業人數約53.3萬,占總就業人數的2%,低於歐盟國家5%的平均水平,低於其它主要工業國家。農用土地佔國土面積的77%,其中多數為草場和牧場,僅1/4用於耕種。農業人口人均擁有70公頃土地,是歐盟平均水平的4倍。近年來除由於農產品價格下降及英鎊堅挺導致英農業收入減少外,瘋牛病、口蹄疫和農葯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也使農業發展受到嚴重影響。英是歐盟國家中最大捕魚國之一,捕魚量占歐盟的20%,滿足國內2/3的需求量。
(資料來源:2009年英國經濟季評)
【服務業】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零售、旅遊和商業服務等,是英經濟的支柱產業。2009年英服務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5%。2009年英服務貿易總額4820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其中金融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4%。倫敦是世界著名金融中心,擁有現代化金融服務體系,從事跨國銀行借貸、國際債券發行、基金投資等業務,同時也是世界最大外匯交易市場、最大保險市場、最大黃金現貨交易市場、最大衍生品交易市場、重要船貸市場和非貴重金屬交易中心,並擁有數量最多的外國銀行分支機構或辦事處。倫敦金融城從業者達32.4萬人。截至2008年,共有約550家跨國銀行和170家國際證券公司在倫敦設立了分支機構或辦事處。
【旅遊業】英國旅遊收入佔世界第五位,僅次於美國、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旅遊業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從業人員210主要旅遊地區有:倫敦、愛丁堡、卡迪夫、布賴頓、格林尼治、斯特拉福、牛津和劍橋等。主要觀光景點有:歌劇院、博物館、美術館、古建築物、主題公園和商店等。
(資料來源:2009年度英國經濟季評)
【交通運輸】英交通基礎設施較齊全。陸路、鐵路、水路、航空運輸均較發達。倫敦有十分發達的地鐵網。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貫通,將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鐵路系統連接起來。1997年工黨執政以來,重視交通問題,為此制定了十年規劃,計劃從2001-2010年十年間投資1800億英鎊用於維護和改善交通。近年來的交通運輸情況如下:
鐵路:1997年完成私有化。目前,英鐵路總長達1.66萬公里。2008年,鐵路總客運量為510億人公里;總貨運量為251億噸公里。全國鐵路和倫敦地鐵分別承擔了鐵路系統運輸量的49%和44%,其餘由輕軌承擔。
公路:2008年英國公路總長達39.4萬公里,其中3518公里為高速公路,承擔著19%的交通量;9343公里為幹道,承擔14%的交通量;其餘各種公路總和承擔的交通量為62%。85%的出行旅客由各類小汽車、家庭轎車和計程車運送,而公共汽車和鐵路的運送量分別佔6%和9%。截至2009年年底,注冊的機動車輛總數為3430萬輛,新增機動車240萬輛,75%家庭擁有汽車。
水運:英內河航運共3200公里,其中620公里用於貨運。泰晤士河是最繁忙的內陸水運河,其次為福斯河。海運承擔了95%的對外貿易運輸。2008年英國共有1000噸以上商船455艘,總噸位為1296.8萬噸。2008年英國港口總吞吐量為5.62億噸,出口1.56億噸,進口2.66億噸。英國大小港口眾多,其中100個為重要商業港口,有52個港口年吞吐量在100萬噸以上。吞吐量超過1000萬噸的港口有:格里姆斯比-因明翰、倫敦、蒂斯-哈特浦爾、福斯、米爾福德-黑文、南安普頓、利物浦、薩侖沃、菲利克斯托、多佛等。通:食品、燃料、原材料、服裝、鞋業、電子機械設備、汽車等。主要出口產品有:石油及相關產品、化工產品(包括醫葯製品)、煙草、飲料、機械設備等。歐盟是英國最大的貿易夥伴,2009年分別佔英出口額的49.7%和進口額的54%。2009年英前四位最大出口市場為:美國(17%)、德國(11.5%)、荷蘭(7.8%)、法國(7.6%)、愛爾蘭(7.4%)。前四位最大進口市場為:德國(13%)、美國(8.7%)、中國(7.5%)、荷蘭(7.4%)。
(資料來源:英中央統計局網站、2009年經濟季評)
【對外投資】英一直是國際資本的重要輸出大國,這一特點隨著英1979年取消外匯管制和北海油田的發現更加突出。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英對外投資額可與美、日媲美,但隨著90年代初期的經濟衰退,英對外投資也隨之大幅下降,之後又開始大幅攀升。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2008年英國對外直接投資絕對值降至522億歐元,降幅達57%,但仍位列歐盟國家首位。2003年,英國貿易局更名為「貿易和投資局」,下設英貿易夥伴局和投資局。
(資料來源:歐盟統計局網站、2009年經濟季評)

【外國資本】英國政府鼓勵吸引外資。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最新發布的報告,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受金融危機影響下降39%的背景下,英國2009年共吸收外國直接投資70億美元,同比大幅下降92.7%,在歐盟國家中排名第十二位。外資在英投資項目主要為計算機軟體、信息技術、互聯網、電子商務、電子和通訊、醫葯和生物技術、管理行業、汽車、食品和飲料等。投資形式為收購、兼並現有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建立科研基地或跨國公司等。美國是對英最大投資國,其它主要投資國包括法國、日本、加拿大、德國、愛爾蘭、挪威等。

【人民生活】實行公共保健、社會保險等福利制度,是最早實施福利制度的西方國家。實行五天工作制。截至2010年3月,英總就業人數為2883萬,全日制雇員平均周工資為489英鎊,倫敦地區為627英鎊,為全國最高;東北部地區最低,為436英鎊。
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是英福利體系的標志。1948年由當時的工黨政府創立,並一直延續至今,為全民提供免費醫療服務。國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每年約花費150億英鎊的資金,用於購買相關產品與服務。2007年英人均醫療費312英鎊。由於初級健康保健實施良好,英人均壽命與其它發達國家相當。2009年,男性平均壽命為77.4歲,女性為81.6歲;嬰兒死亡率為4.9‰。
(資料來源:2009年度英國經濟季評,英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軍事】建軍時間約在17世紀中期。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英軍名義上的最高統帥。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是「國防與海外政策委員會」,首相任主席,成員有國防大臣、外交大臣、內政大臣和財政大臣等;必要時,國防參謀長和三軍參謀長列席會議。國防部為國防執行機構,既是政府行政部門,又是軍事最高司令部。現任國防大臣利亞姆·福克斯(Liam Fox)。
英是北約集團的創始國和主要成員國,擁有獨立的核力量。1997年5月,工黨政府上台後,繼續將北約集體防務力量作為英國安全的基礎;積極推動建立歐洲快速反應部隊;保持強大的常規部隊及核威懾力量;突出強調質量建軍和聯合快速反應部隊的建設,重點提高英軍處理各種危機、應付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努力維護英在歐洲及海外傳統勢力范圍的戰略利益。
英實行正規軍與預備役部隊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截至2009年,英正規軍總兵力19.79萬。實行志願兵役制,服役期3、6、9、12、15年不等,一般最長為22年。預備役部隊總兵力19.5萬。
英軍事工業發達,武器裝備的現代水平居世界先進行列。軍事工業規模可觀、種類齊全,技術力量雄厚,具有獨立研製包括戰略核武器在內的各種大型武器裝備的能力,某些技術和裝備居世界一流水平。英是世界武器出口大國,主要出口類別包括軍用飛機、戰術導彈、作戰艦艇和軍事電子設備。
(資料來源:英國國防部網站、2009年英國經濟季評)
文化教育【教育】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實行5--16歲義務教育制度,北愛地區實行4~16歲義務教育制度。義務教育歸地方政府主管,高等教育則由中央政府負責。
英重視教育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目前正進行教育改革,允許高校增收學費,同時繼續加大教育投資,2009年教育經費為840億英鎊,佔GDP的5.4%。中小學公立學校學生免交學費,約占學生總數的93%。私立學校師資條件與教學設備都較好,但收費高,學生多為富家子弟,約占學生總數的7%。英文盲率僅為1%。
約40%中學畢業生能夠接受高等教育。全國有110多所大學和高等教育學院。2007年高等教育支出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著名的高等院校有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華威大學、曼徹斯特大學、愛丁堡大學和卡迪夫大學等。目前有30多萬海外學生在英大專院校學習。
英是世界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的重要研發基地之一,其科研幾乎涉及所有科學領域。以世界1%的人口,從事世界5%的科研工作,所發表學術論文佔9%,引用量達12%,僅次於美國。獲國際大獎人數約佔世界的10%,迄已涌現出78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居世界第二。在生物技術、航空和國防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英國是世界文化大國之一,文化產業發達。全國約有2500家博物館和展覽館對外開放,其中大英博物館、國家美術館等聞名於世。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倫敦交響樂團等藝術團體具有世界一流水準。每年舉行約500多個專業藝術節,其中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是世界上最盛大的藝術節之一。當今世界80%的信息以英語傳播。
(資料來源:英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❻ 1680年至1820年英國經濟發展的原因

資本來主義發展到一定程源度會暴露出一定的缺點,缺點要用時間與實踐來改正並且不斷完善。而且要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很多矛盾,比如一戰與二戰,就是矛盾大爆發的表現(並不是什麼正義)。世界經濟在70年代遭遇滯漲也可以這樣理解。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速度也不是媒體宣傳的那麼好,不過是在補過去耽誤的某些基礎建設。 1913年之前的經濟速度,具體也不太好說,你應該能理解「瓶頸」吧?第一次工業革命在1930左右就已經達到瓶頸了。需要新的動力,大概的原因可以這么說了。

❼ 英語敘述英國經濟歷史

八十年代債務危機 1981年—1982年

The debt crisis in 1981 eighty - 1982
1981年,危機從墨西哥開始。其到期的公共債務本息達到268.3億美元,墨西哥無力支付本息,要求國外銀行准許延期 支付,但是遭到拒絕。政府不得不在1982年夏宣布無限期關閉兌匯市場,暫停償付 外債等措施,從此爆發了債務危機。其後,巴西、阿根廷、秘魯等國家也相繼告急。如果拉美國家 發生倒帳,作為債主的西方幾百家大銀行將不堪設想。
In 1981, the crisis began in Mexico. The maturity of public debt and interest of $26830000000, Mexico cannot afford to pay the principal and interest, requirements of foreign bank extension of payment, but was rejected. The government had declared a closed indefinitely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in the summer of 1982, suspend repaying debt and other measures, from the outbreak of the debt crisis. Subsequently, Brazil, Argentina, Peru and other countries also have an emergency. If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have bad debt, creditor Western hundreds of big banks will be unbearable to contemplate.
1990年以來,世界先後發生多次經濟危機:美國1987年危機 1990年的日本房產泡沫 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以及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等涉及范圍較廣、影響較大的金融危機
美國1987年危機 1987年—1992年
1987 1987 - 1992 American crisis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個「黑色星期一」,道指當天狂跌508點,日跌幅達22.61%,道指從前日收市的2246.74點跌至1738.74點收盤。這一日跌幅排道指有史以來的第二高。美國爆發的這一「股災」,也引發了全球股市的同步暴跌。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國為首多國部隊發動了海灣戰爭。這次危機經歷約兩年半的始發階段(即1987年10月至1990年初),再經歷了為時三個季度的惡化階段(1990年),又經歷了歷史約兩年半的危機後期階段,共歷時五年又三個季度。
In October 19, 1987, it is a "black Monday", the Dow Jones Instrial Average fell 508 points, or 22.61%, the day before the closing, the Dow 2246.74 points to close at 1738.74 points. Since that day fall Dow has the history of second - row. This "crash" USA outbreak, also caused the collapse of global stock market synchronization. January 17, 1991 - February 28th, the USA led multinational forces launched the Gulf war. About two and a half years experience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risis (1987 October to early 1990), and then experienced a deterioration stage for three quarter (1990), and again after the crisis at a later stage of history about two and a half years, lasted five years and three months.
日本房產泡沫 1990年
The Japanese real estate bubble in 1990
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暴發的經濟危機,被稱為是日本「失去的十年」。此次危機以1991年初四大證券公司舞弊丑聞被曝光為暴發點,經濟形勢急轉直下,從泡沫景氣轉為衰退和蕭條。
Japan outbreak in twentieth Century 90's economic crisis, known as Japan's "lost ten years". The crisis in 1991 on the big securities fraud scandal for the outbreak of a sudden turn for the worse, economic situation, from the bubble boom to recession and depression.
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年—1995年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Mexico in 1994 - 1995
亞州金融危機 1997年—1998年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in 1997 - 1998
互聯網泡沫危機 2000年—2001年
The Internet bubble crisis in 2000 - 2001
回顧三百年世界經濟歷史 迄今為止出現的以滯脹為特徵(生產停滯或緩慢發展和通貨膨脹現象)的嚴重世界性經濟 分別是1973年至1975年 第十八次經濟危機 1979年至1982年第十九次經濟危機
A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 history of three hundred years so far appear to stagflation characterized (proction stagnation or slow development and the phenomenon of inflation) severe world economic respectively from 1973 to 1975 eighteenth economic crisis from 1979 to 1982 nineteenth economic crises
一般來說,出現經濟危機時市場需求減少,消費低迷,導致物價指數下降,CPI降低,高速通貨膨脹的現象不會出現,除非某些特殊因素 比如戰爭 濫發貨幣等。
Generally speaking, the economic crisis, the market demand, consumer downturn, leading to price index drops, CPI reced, a high rate of inflation does not occur, unless some special factors such as war overissue currency.
像這種靠年代內驅力帶動的高膨脹率 在繁榮期通過工資福利的提高帶動的旺盛需求來消化,通脹造成的貨幣貶值還可以通過工資福利的提高來抵消 但是危機年代裡碰上高通脹的問題,情況就變得尤其惡劣,百業蕭條,原料價格上升導致企業成本上升,大部分中小企業舉步維艱 面臨停工半停工破產倒閉的危險,失業率大幅上升,工作沒有保障,工資會福利會縮水減少,而且手中的錢因通脹而變得不值錢。捂緊錢袋子不敢消費,除了基本的生活花銷外,其他的消費市場必定萎靡,進一步加劇了蕭條。
Like the time drive to drive the high expansion rate to digest in the boom by strong demand wage welfare improvement driven by inflation, currency devaluation can also through the wages and welfare increase to offset but the crisis years with high inflation problem, the situation becomes especially bad, All business languishes., raw material prices lead to rising the rise in the cost of enterprise, the majorit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ve faced off half down the danger of bankruptcy, sharply rising unemployment, job insecurity, wages would rece welfare will shrink, but in the hands of money e to inflation and become worthless. Wujin pocketbook not consumption, in addition to the basic living expenses, other consumer market will slump, further exacerbated the depression.
為什麼會在這兩個經濟危機年代出現高物價高膨脹的現象,通過年代的相關性規律性就很容易解釋得通,物價該漲的年代必漲,該跌的年代必跌。大道致簡的道理,正如三百年世界經濟的繁榮 衰退往返循環一樣,有高峰就有低谷,並且按照預定好的年代執行,該漲就漲,該跌就跌。正如調好的鬧鍾,到了那個點比必被激發敲響。

❽ 英國經濟的發展史

英國經濟
二戰後英國經濟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1)戰後50-60年代平穩發展時期。其主要特點是經濟緩慢而持續增長,失業率低,物質豐富,人民消費水平不斷增長。
(2)70年代經濟滯脹。在70年代,英國在所有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始終保持最低經濟增長率,最高的通貨膨脹率,和最高的貿易赤字紀錄。
(3)80年代經濟復甦。一個顯著特點是時間長,復甦持續了7年。另一個特點是國際收支大大盈餘,政府金融地位最高。
撒切爾政府運用宏觀經濟政策和微觀經濟政策,採取許多措施提高經濟效益。
宏觀經濟政策直接針對降低通貨膨脹率和維持物價穩定。
微觀經濟政策旨在通過鼓勵實業,效率和靈活性共同努力提高市場競爭力。
英國煤礦被稱為"生病"工業的原因。
如今的英國煤礦業衰退,從而導致礦工、煤礦的數量和總產量都大大下降。
煤工業衰退的原因包括:老煤礦的枯竭,昂貴的提煉費用,破舊的設備,極少的投資,由於進口更干凈、更便宜、更高效的燃料導致的需求下降等等。 英國的石油和天然氣
在1965年及1970年在北海發現天然氣和石油。今天英國的石油不僅能自給自足,還有盈餘供出口。交通和家庭供熱系統主要依靠石油,因為大部分農業的高度機械化,食品供應也靠石油。
如今英國鋼鐵工業的主要問題。 英國鋼鐵工業衰退的原因如下:
當地貯備枯竭;
他們生產焦炭的老式爐不能提取有價值的副產品,
高爐、鋼鐵廠和軋鋼廠經常分開,導致不如更緊湊的企業出效益;

希望能幫到你

❾ 英國在19世紀成為日不落帝國,它的文化,經濟,科技等的發展最好是中英文雙分答案!拜託了~急用!

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皇時,英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在任何時間也有陽光照他的其中一個屬土,這顯示他的強大。英文是 Empire that sun never set 或 sun never set empire.

老牌殖民主義國家,一般是指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俄國、法國和英國。但是,16世紀葡萄牙的殖民霸權主要在東西航路一條線,而西班牙的殖民霸權主要在中南美洲那一片,而且都是沾了探索先行和羅馬教皇聖諭的「光」,為時不長。17世紀荷蘭的殖民霸權靠轉運貿易起家的,也是曇花一現。至於16、17世紀俄國的殖民侵略,屬於區域性的陸地蠶食。法國的霸業,目標在於歐洲大陸,盡管它到處侵略擴張,在海外也佔領過廣大的殖民地,但卻處於配角的地位。只有英國,從事殖民掠奪的時間最長,佔領的殖民地最多,維持殖民統治的時間最久。據統計,1914年英國殖民地面積達335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全球陸地面積的1/4,占各列強殖民地總和的1/2,等於本土面積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億,等於本國人口的9倍,殖民地范圍包括各大洲,是當時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的國旗飄揚於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陽光的普照。因此自稱為「日不落帝國」。那麼,英國是怎樣佔領如此之多的殖民地呢?

大英殖民帝國的發家史實際上是走過了一條火與血的路程,豎著三個路標:海盜起步,戰爭開路,工業革命。早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英國就依靠商業冒險家、遠征隊到各地建立「貿易據點」。比較早的殖民據點建立在美洲、印度和北愛爾蘭的一些地區。

英國由海盜起步而走上爭奪殖民霸權的途程中,發動了近200次的戰爭。1588年的英西戰爭,崩塌了西班牙殖民霸主的寶座,奪得了從非洲販賣黑奴的貿易壟斷權;17世紀50至70年代的3次英荷戰爭,摧毀了荷蘭的殖民霸權,奪得了東西方貿易和對亞洲進行殖民掠奪的優勢;從問世紀末到18世紀中,又對法國進行了一系列戰爭,1756—1763年英法的因為爭奪殖民霸權和歐洲霸權而進行的「七年戰爭」,戰火遍及歐、亞、美三大洲,結果摧毀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又使得英國奪得了北美殖民地和南亞次大陸的勢力范圍。這80年的戰爭歷程,奠定了英國海洋霸權和殖民霸權的基石。

至19世紀60年代,英國進入了資本主義黃金時代,它是「世界工廠」、世界貿易中心、金融中心。這種第一工業強國的地位,為它向外擴張創造了雄厚的經濟基礎,所以,從60年代至80年代是鞏固侵略,擴張殖民地的高潮,至20世紀初佔領了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

英國之所以能佔領最多的殖民地,不僅因為它當時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而且還因為是世界上最強的海軍強國。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必須以海軍來保衛它的領土,而侵略它國更不能缺乏海軍。因此,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海軍建設。伊麗莎白時代,曾打敗了當時一流海軍強國西班牙。17世紀克倫威爾又與荷蘭開戰,結果當時的海軍強國荷蘭戰敗。至此,海上霸權完全落入英國之手。英國首先進行了工業革命,為海軍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首先用鋼鐵船代替木帆船,並裝有新式武器,使其他殖民者在爭奪殖民地中無法同英國抗衡。

英國掠奪殖民地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它利用自己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或賤價收買落後民族的領土,或進行經濟滲透,或採取借貸的方法去控制弱小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對不願意打開商業大門的國家則用大炮轟開閉關自守國家的大門,然後在控制這些國家經濟命脈的

基礎上實行軍事佔領。有些地方則是直接派海軍打敗弱國,強行占為己有的。

總之,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所走過的是一條火與血的道路,英國的財富完全建立在掠奪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礎之上

❿ 英國經濟發展史 要英文版的 急需!

二戰後英國經濟發展
The Evolution of the British Economy since the War
The evolution of the British economy since WWII falls into three periods:
(1) Steady development in the 50s and 60s: The British economy in this period is characterized by slow but steady growth, low unemployment and great material prosperity with rising standards of consumption.

(2) Economic recession in the 70s: In the 1970s among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ritain maintained the lowest growth rate and the highest inflation rate, and the high record of trade deficits.
(3) Economic recovery in the 80s: An outstanding feature of the economic recovery in the 80s was its length, lasting seven years. Another was the improved financial position of the government, with stronger current account of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Measures taken by Mrs. Thatcher\'\'s government to improve the economy
Mrs. Thatcher\'\'s government took numerous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economy ring the past decade, using both macroeconomic and microeconomic policies.
(1) Macroeconomic measures were directed towards bringing down the rate of inflation and achieving price stability.
(2) Microeconomic policies were aimed at working with the grain of market forces by encouraging enterprise, efficiency and flexibility.

Reasons for the British coal mining is called a 「sick」 instry today.
英國煤礦被稱為「生病」工業的原因。
Today the coal instry in Britain is on the decline,the number of miners, collieries and the total output have been falling.
The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are as follows: exhaustion of old mines, costly operations of extraction, poor old equipment, little investment, fall in demand e to imports of cleaner, cheaper and more efficient fuels, etc.
Main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Britain\'s iron and steel instry today.

The main textile procing regions of Britain are the East Midlands, Yorkshire, Humberside, and Northern Ireland.
New Instries
New instries include microprocessors and computers, biotechnology and other high-tech instries. There are three areas in Britain which have seen some high-tech instrial growth: (1).the area between London and South Wales, (2).the Cambridge area of East Anglia and (3).the area between Glasgow and Edinburgh in Scotland. The third area is the most spectacular of the three and is now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Silicon Glen」. By the end of 1985 half of Britain\'s microchip output was estimated to have come from Scotland.

閱讀全文

與英國經濟發展史英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