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價格變動帶來的經濟影響
價格變動帶來的經濟影響:
1、價格變動對消費者生活的影響
(1)價格變內動對消費者的容影響:消費者享有消費自由,可以根據商品價格的漲跌來決定要不要購買。一般說來,價格上升時,人們會減少購買;價格下降時,人們會增加對它的購買。
(2)價格變動對需求量的影響: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
①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小,對高檔耐用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大。
②消費者對既定商品的需求,不僅受到該商品價格變動的影響,還受相關商品價格變動的影響。
A.在替代品(如果兩種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同一需要,這兩種商品就互為替代品)中,一種商品價格上升,則需求量此少彼多;反之,一種商品價格下降,則需求量此多彼少。
B.在互補商品(如果兩種商品必須組合在一起才能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它們就是互補商品)中,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則需求量此少彼少;反之,一種商品價格下降,則需求量此多彼多。
2、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
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調節生產。
(2)提高勞動生產率。
(3)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
㈡ 消費對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
投資、出口和消費,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據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4%;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個百分點。由此可見,上半年的消費,一如既往地扮演了經濟發展第一驅動力的角色;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強、潛力大、後勁足,也將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年中回望,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已成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巨大的內需增長潛力、完善的宏觀調控政策工具手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釋放的紅利,也將有效對沖經濟運行中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可以肯定,通過深化改革、持續創新、改善供給,消費將對中國經濟增長發揮更加重要的拉動作用。
㈢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影響商品價格變動的的因素有
1.根據價值規律,商品的價值決定價格,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
影響商品價格變版動的主要因素是其權價值是否發生變動以及供求關系如何
影響價值變動的因素是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影響供求關系的因素有:買方數量變化、買方收入水平變化、買方消費品偏好變化、賣方數量變化、賣方所做的廣告、該產品替代品價格變化、該產品互補品價格變化、當然還包括一些政策變化等
2.這些因素通過價值規律的影響價格,價格總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
㈣ 不同收入變化對消費的影響
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因為收入是影響消費需求的最為根本的因素。當收入變化時,消費專者對某種商品的消費需屬求乃至消費支出結構都會發生變化。
這里的收入變化,主要是指消費者的實際收入。因為實際收入與名義收入並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決定其購買力的是實際收入。
消費者的收入還進一步細分為:可支配的個人收入和可隨意支配的收入兩種。其中,可支配的個人收入是指消費者的貨幣收入扣除各種稅金後的收入,可隨意支配的收入是指由可支配的個人收入再扣除衣食住等基本生活開支後所構成的收入。
預期收入是指消費者對自己未來收入水平的預期。雖然它的變化不會直接影響消費者當前的消費,但它能夠調節消費者在現期消費與未來消費之間的選擇。如果消費者預期收入提高,那麼他就會提高現期消費支出的水平,從而消費需求增加;如果預期收入降低,那麼他就會增加儲蓄,以支持未來的消費水平。由於市場經濟體制下周期性經濟波動的存在,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會隨著經濟波動而變化,因而收入預期成為影響消費水平的重要因素。
㈤ 簡述經濟發展階段對企業市場營銷活動的影響
經濟環境指企業營銷活動所面臨的外部社會條件,其運行狀況及發展趨勢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企業營銷活動產生影響。
1.直接影響營銷活動的經濟環境因素
市場不僅是由人口構成的,這些人還必須具備一定的購買力。而一定的購買力水平則是市場形成並影響其規模大小的決定因素,它也是影響企業營銷活動的直接經濟環境。主要包括:
(1)消費者收入水平的變化
消費者收入,是指消費者個人從各種來源中所得的全部收入,包括消費者個人的工資、退休金、紅利、租金、贈予等收入。消費者的購買力來自消費者的收入,但消費者並不是把全部收入都用來購買商品或勞務,購買力只是收入的一部分。因此,在研究消費收入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國民生產總值。它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與購買力的重要指標。從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幅度,可以了解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狀況和速度。一般來說,工業品的營銷與這個指標有關,而消費品的營銷則與此關系不大。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越快,對工業品的需求和購買力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②人均國民收入。這是用國民收入總量除以總人口的比值。這個指標大體反映了一個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商品需求的構成。一般來說,人均收入增長,對消費品的需求和購買力就大,反之就小。根據近40年的統計,一個國家人均國民收入達到5000美元,機動車可以普及,其中小轎車約佔一半,其餘為摩托車和其它類型車。
③個人可支配收入。這是在個人收入中扣除稅款和非稅性負擔後所得余額,它是個人收入中可以用於消費支出或儲蓄的部分,它構成實際的購買力。
④個人可任意支配收入。這是在個人可支配收入中減去用於維持個人與家庭生存不可缺少的費用(如房租、水電、食物、燃料、衣著等項開支)後剩餘的部分。這部分收入是消費需求變化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企業開展營銷活動時所要考慮的主要對象。因為這部分收入主要用於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的開支,一般用於購買高檔耐用消費品、旅遊、儲蓄等,它是影響非生活必需品和勞務銷售的主要因素。
⑤家庭收入。很多產品是以家庭為基本消費單位的,如冰箱、抽油煙機、空調等。因此,家庭收入的高低會影響很多產品的市場需求。一般來講,家庭收入高,對消費品需求大,購買力也大;反之,需求小,購買力也小。需要注意的是,企業營銷人員在分析消費者收入時,還要區分「貨幣收入」和「實際收入」。只有「實際收入」才影響「實際購買力」。因為,實際收入和貨幣收入並不完全一致,由於通貨膨脹、失業、稅收等因素的影響,有時貨幣收入增加,而實際收入卻可能下降。實際收入即是扣除物價變動因素後實際購買力的反映。
(2)消費者支出模式和消費結構的變化
隨著消費者收入的變化,消費者支出模式會發生相應變化,繼而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消費結構也發生變化。西方一些經濟學家常用恩格爾系數來反映這種變化。恩格爾系數表明,在一定的條件下,當家庭個人收入增加時,收入中用於食物開支部分的增長速度要小於用於教育、醫療、享受等方面的開支增長速度。食物開支占總消費量的比重越大,恩格爾系數越高,生活水平越低;反之,食物開支所佔比重越小,恩格爾系數越小,生活水平越高。
這種消費支出模式不僅與消費者收入有關,而且還受到下面兩個因素的影響:①家庭生命周期的階段影響。據調查,沒有孩子的年輕人家庭,往往把更多的收入用於購買冰箱、電視機、傢具、陳設品等耐用消費品上,而有孩子的家庭,則在孩子的娛樂、教育等方面支出較多,而用於購買家庭消費品的支出減少。當孩子長大獨立生活後,家庭收支預算又會發生變化,用於保健、旅遊、儲蓄部分就會增加。②家庭所在地點的影響。如住在農村與住在城市的消費者相比,前者用於交通方面支出較少,用於住宅方面的支出較多,而後者用於衣食、交通、娛樂方面的支出較多。
恩格爾系數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城市、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參數。根據國家統計局1995年調查資料,按全國居民平均水平計算,我國的「恩格爾系數」約為54%。據預測,到2000年,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可達到45%,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可達到50%左右。到2010年,則可分別達到35%及40%。按聯合國劃分富裕程度的標准,「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的國家為飢寒;在50%~60%之間的為溫飽;40%~50%之間的為小康;40%以下的為富裕。按此標准,我國已進入溫飽階段後期,到2000年,可達到小康階段,而到2010年,則可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消費結構指消費過程中人們所消耗的各種消費資料(包括勞務)的構成,即各種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關系。優化的消費結構是優化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客觀依據,也是企業開展營銷活動的基本立足點。二戰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①恩格爾系數顯著下降,目前大都下降到20%以下;②衣著消費比重降低,幅度在20%~30%之間;③住宅消費支出比重增大;④勞務消費支出比重上升;⑤消費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比重上升。而從我國的情況看,消費結構還不盡合理。長期以來,由於政府在住房、醫療、交通等方面實行福利政策,從而引起了消費結構的畸形發展,並且決定了我國居民的支出模式以食物、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為主。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在住房、醫療等制度方面改革的深入,人們的消費模式和消費結構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企業要重視這些變化,尤其應掌握擬進入的目標市場中支出模式和消費結構的情況,輸送適銷對路的產品和勞務,以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
(3)消費者儲蓄和信貸情況的變化
消費者的購買力還要受儲蓄和信貸的直接影響。
消費者個人收入不可能全部花掉,總有一部分以各種形式儲蓄起來,這是一種推遲了的、潛在的購買力。消費者儲蓄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銀行存款,增加現有銀行存款額;二是購買有價證券。當收入一定時,儲蓄越多,現實消費量就越小,但潛在消費量愈大;反之,儲蓄越少,現實消費量就越大,但潛在消費量愈小。企業營銷人員應當全面了解消費者的儲蓄情況,尤其是要了解消費者儲蓄目的的差異。儲蓄目的不同,往往影響到潛在需求量、消費模式、消費內容、消費發展方向的不同。這就要求企業營銷人員在調查、了解儲蓄動機與目的的基礎上,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為消費者提供有效的產品和勞務。
我國居民有勤儉持家的傳統,長期以來養成儲蓄習慣。近年來,我國居民儲蓄額和儲蓄增長率均較大。據調查,居民儲蓄的目的主要用於供養子女和婚喪嫁娶,但從發展趨勢看,用於購買住房和大件用品的儲蓄占整個儲蓄額的比重將逐步增加。我國居民儲蓄增加,顯然會使企業目前產品價值的實現比較困難,但另一方面,企業若能調動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就可開發新的目標市場。比如1979年,日本電視機廠商發現,盡管中國人可任意支配的收入不多,但中國人有儲蓄習慣,且人口眾多。於是,他們決定開發中國黑白電視機市場,不久便獲得成功。當時,西歐某國電視機廠商雖然也來中國調查,卻認為中國人均收入過低,市場潛力不大,結果貽誤了時機。
西方國家廣泛存在的消費者信貸對購買力的影響也很大。所謂消費者信貸,就是消費者憑信用先取得商品使用權,然後按期歸還貸款,以購買商品。這實際上就是消費者提前支取未來的收入,提前消費。西方國家盛行的消費者信貸主要有:①短期賒銷;②購買住宅分期付款;③購買昂貴的消費品分期付款;④信用卡信貸等幾類。信貸消費允許人們購買超過自己現實購買力的商品,從而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多的收入以及更多的需求;同時,消費者信貸還是一種經濟杠桿,它可以調節積累與消費、供給與需求的矛盾。當市場供大於求時,可以發放消費信貸,刺激需求;當市場供不應求時,必須收縮信貸,適當抑制、減少需求。消費信貸把資金投向需要發展的產業,刺激這些產業的生產,帶動相關產業和產品的發展。我國現階段的信貸消費還主要是公共事業單位提供的服務信貸,如水、電、煤氣的交納,其它方面,如教育、住宅建設以及一些商家的信用卡消費正在逐步興起。
2.間接影響營銷活動的經濟環境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直接影響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外,還有一些經濟環境因素也對企業的營銷活動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1)經濟發展水平
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要受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整個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居民的收入不同,顧客對產品的需求也不一樣,從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的營銷。例如,以消費者市場來說,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地區,在市場營銷方面,強調產品款式、性能及特色,品質競爭多於價格競爭。而在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則較側重於產品的功能及實用性,價格因素比產品品質更為重要。在生產者市場方面,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著重投資較大而能節省勞動力的先進、精密、自動化程度高、性能好的生產設備。在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其機器設備大多是一些投資少而耗勞動力多、簡單易操作、較為落後的設備。因此,對於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企業應採取不同的市場營銷策略。
美國學者羅斯頓根據他的「經濟成長階段」理論,將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歸納為五種類型:傳統經濟社會;經濟起飛前的准備階段;經濟起飛階段;邁向經濟成熟階段;(量消費階段。凡屬前三個階段的國家稱為發展中國家,而處於後兩個階段的國家則稱為發達國家。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在營銷策略上也有所不同。以分銷渠道為例,國外學者認為:經濟發展階段越高的國家,其分銷途徑越復雜而且廣泛;進口代理商的地位隨經濟發展而下降;製造商、批發商與零售商的職能逐漸獨立,不再由某一分銷路線的成員單獨承擔;批發商的其它職能增加,只有財務職能下降;小型商店的數目下降,商店的平均規模在增加;零售商的加成上升。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上升,分銷路線的控制權逐漸由傳統權勢人物移至中間商,再至製造商,最後大零售商崛起,控制分銷路線。
我國目前正處於經濟起飛前的准備階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到下個世紀初,我國經濟將進入起飛階段。到那時,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企業投資機會增多;市場交換成為企業的根本活動;信息競爭將成為市場競爭的焦點。因此,企業應當注意經濟起飛階段市場中的變化,把握時機,主動迎接市場的挑戰。
(2)經濟體制
世界上存在著多種經濟體制,有計劃經濟體制,有市場經濟體制,有計劃-市場經濟體制,也有市場-計劃經濟體制,等等。不同的經濟體制對企業營銷活動的制約和影響不同。例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是行政機關的附屬物,沒有生產經營自主權,企業的產、供、銷都由國家計劃統一安排,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如何銷售,都不是企業自己的事情。在這種經濟體制下,企業不能獨立地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因而,也就談不上開展市場營銷活動。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一切活動都以市場為中心,市場是其價值實現的場所,因而企業必須特別重視營銷活動,通過營銷,實現自己的利益目標。現階段,我國正處於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時期,兩種體制並存,兩種機制並存,市場情況十分復雜。一方面,通過改革,企業正在逐步擺脫行政附屬物的地位,具有了一定的生產經營自主權,開始真正走向市場並以市場為目標開展自己的營銷活動;另一方面,企業經營機制還沒有完全轉變過來,政府的直接干預還嚴重存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還受到較強的控制,因而企業的營銷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約。另外,市場發育不完善,市場秩序混亂,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盛行,極不利於企業開展營銷活動。因此,企業要盡量適應這種「雙軌」並存的局面,注意選擇不同的營銷策略。例如,可以運用「大營銷」策略打破地區封鎖,通過橫向聯合進入對方市場等,從而開拓自己的市場。
(3)地區與行業發展狀況
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平衡,逐步形成了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帶和東高西低的發展格局。同時在各個地區的不同省市,還呈現出多極化發展趨勢。這種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對企業的投資方向、目標市場以及營銷戰略的制訂等都會帶來巨大影響。
我國行業與部門的發展也有差異。今後一段時間,我國將重點發展農業、原料和能源等基礎產業。這些行業的發展必將帶動商業、交通、通訊、金融等行業和部門的相應發展,也給市場營銷帶來一系列影響。因此,企業一方面要處理好與有關部門的關系,加強聯系;另一方面,則要根據與本企業聯系緊密的行業或部門的發展狀況,制訂切實可行的營銷措施。
(4)城市化程度
城市化程度是指城市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比,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活動的重要特徵之一。城市化是影響營銷的環境因素之一。這是因為,城鄉居民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經濟和文化上的差別,進而導致不同的消費行為。例如,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村居民消費的自給自足程度仍然較高,而城市居民則主要通過貨幣交換來滿足需求。此外,城市居民一般受教育較多,思想較開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農村相對閉塞,農民的消費觀念較為保守,故而一些新產品、新技術往往首先被城市所接受。企業在開展營銷活動時,要充分注意到這些消費行為方面的城鄉差別,相應地調整營銷策略。
㈥ 經濟因素對消費者的影響
經濟發展了、越發達,人們的消費慾望就增強了,拉動、刺激消費
人們的消費行為反過來又刺激了經濟的增長,以此循環
㈦ 經濟環境對市場營銷的影響
所以消費者的收入水平作為影響市場營銷的經濟環境因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市場營銷策略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影響市場營銷的收入指標有很多方面,如:
①國民生產總值。它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與購買力的重要指標。從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幅度,可以了解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狀況和速度。一般來說,工業品的營銷與這個指標有關,而消費品的營銷則與此關系不大。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越快,對工業品的需求和購買力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②人均國民收入。這是用國民收入總量除以總人口的比值。這個指標大體反映了一個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商品需求的構成。一般來說,人均收入增長,對消費品的需求和購買力就大,反之就小;
③個人可支配收入。這是在個人收入中扣除稅款和非稅性負擔後所得余額,它是個人收入中可以用於消費支出或儲蓄的部分,它構成實際的購買力;
④個人可任意支配收入。這是在個人可支配收入中減去用於維持個人與家庭生存不可缺少的費用後剩餘的部分。這部分收入是消費需求變化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企業開展營銷活動時所要考慮的主要對象。也是可以體現個人購買慾望的一個重要的數據;
⑤家庭收入。很多產品是以家庭為基本消費單位的,如冰箱、抽油煙機、空調等。因此,家庭收入的高低會影響很多產品的市場需求。一般來講,家庭收入高,對消費品需求大,購買力也大;反之,需求小,購買力也小。
㈧ 物價上漲對市場經濟的影響
2007年我國物價上漲的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物價上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對本次物價上漲作用較大的因素有六個方面,分別是:經濟運行進入周期性高峰的拉動作用(圖1),消費需求快速增長及部分農副產品供給不足產生的需求拉動(圖2、圖3),工資上漲和生產成本提高帶來的成本推動作用,資金流動性過剩引致的貨幣供給過快增長(圖4),國內市場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的聯動效應(圖5、圖6),物價中長期發展趨勢持續攀升產生的內在支撐作用。
數據基礎上,我們以經濟周期理論為基礎建立了計量模型,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IPI)、生產資料價格指數(PPI)、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FR)、城鎮固定資產投資(TZRG)、貨幣供應量(M1)等指標進行模擬預測分析,結果顯示:在考慮到已出台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滯後影響和全球經濟衰退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的條件下,2008年CPI仍將保持1999年以來的強勁上漲趨勢,全年CPI有可能在5%左右,但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在年初反彈後將回歸持續下降狀態。
一、2008年物價的自身發展趨勢
1.CPI及其分類支出價格仍將保持較強上升趨勢
趨勢外推結果表明,2008年CPI仍將保持較強上升趨勢,月度同比CPI將從2008年1月的6.4%提高到5月的6.9%,下半年有所回落,但保持在6%左右,全年CPI為6.3%(表3)。從分類支出看,八類消費支出價格中只有文教娛樂價格繼續下降,其他七類均保持上漲狀態和下降幅度縮小,其中食品、居住和醫療保健三類支出價格仍將保持較高上漲狀態。
2.PPI及其分類產品出廠價格仍將保持下降趨勢
趨勢外推結果表明,2008年PPI總體呈下降狀態,月度同比PPI將從2008年1月的4.3%下降到12月的1.8%,全年PPI平均為3%(表4)。從分類產品看, 2008年生產資料出廠價格指數及其分類產品出廠價格指數基本保持繼續下降狀態。
3.生活資料及其分類產品出廠價格相對穩定
趨勢外推結果表明,2008年生活資料出廠價格指數相對穩定,上半年穩定在3.8%,下半年基本穩定在3.7%,全年PPI平均為3.7%(表5)。從分類產品看,食品出廠價格指數持續回落,耐用消費品出廠價格指數繼續小幅度攀升。總體看,2008年生活資料及其分類產品價格指數相對穩定。
4.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將保持小幅度回落狀態
三、對2008年物價走勢的綜合判斷
除國內緊縮性貨幣政策和美國次貸危機等外部沖擊外,我國物價還面臨其他外部沖擊,最為重要的是2008年1月發生的雨雪災害,2008年1月分類產品價格趨勢外推得到的CPI和PPI,以及計量模型預測的1月份CPI、PPI及IPI,均低於已公布的1月份實際物價水平(分別低0.7、0.8和2.2個百分點),說明雨雪災害對物價的影響很大。考慮到雨雪災害在2月份基本結束,對物價的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1~2月份,以後隨著工農業生產的恢復,其影響會逐步弱化,但由災害帶來的農業減產和基礎設施投資需求的增加,對3月份以後的CPI和PPI仍將持續發生影響,並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滯後影響和國外需求增速下降的負面沖擊。當然,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還不確定,有可能引發全球經濟衰退,對我國出口增長的影響可能更大,對我國經濟形成的沖擊更為嚴重;全球經濟衰退導致的需求減少,還會引致農產品(14.58,-0.22,-1.49%)、原材料和石油價格的回落,間接引致國內相關產品價格下降。綜合考慮兩方面的因素,我們認為,2008年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在年初反彈後,依然將回歸持續下降狀態,但2008年CPI仍將保持較強的上升趨勢,預計全年水平在5.5%左右。
㈨ 我國消費需求的變化對國民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消費需求彈性系數是一個較為具體地反映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或制約性的分析指標。它是經濟增長率與消費需求增長率之比,說明消費需求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帶動經濟增長的比例關系。消費需求彈性系數有名義彈性系數與實際彈性系數之分。名義消費需求彈性系數是消費需求名義增長率與GDP名義增長率之比。實際消費需求彈性系數是消費需求實際增長率與GDP實際增長率之比。實際彈性系數消除了消費價格指數與GDP平減指數之間的差異影響,從而反映消費需求增長與經濟增長的實際比率關系。
從我國1979-1994年實際情況看,我國消費需求彈性的變化與宏觀經濟的景氣周期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宏觀經濟的擴張期,消費彈性都比較大,說明消費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拉動作用;而在宏觀經濟的收縮期,消費彈性系數都比較小,說明這時的經濟增長放慢與消費需求不足的密切聯系,即與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不夠有著重要的關系。
2、消費實際增長帶動的經濟名義增長可分成兩塊:一塊是GDP的實際增長,一塊是GDP的價格上升。我們可通過計算消費拉動系數來作進一步的分析。所謂消費拉動系數是指一定時期消費需求增量占當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量的比重,反映經濟增長中消費需求增長所起的拉動作用程度。通過消費拉動系數,我們可以計算經濟的名義增長率和實際增長率中各有多少個百分點是由於消費需求增加而帶動的,再通過這兩種增長率的比較,便可以得到消費需求增長對經濟的影響和對物價的推動影響程度。我們通過計算消費需求正向影響度來說明市場消費需求增長的適度性。當正向影響度大於50%時,我們可以說這種消費需求的增長基本上是適度的;否則,就是不正常。
㈩ 市場經濟對我們的影響
特徵也可說是社會影響吧,不過對於個人或小的組織如家庭要另寫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時代最基本的特徵是,工業取代農業占據了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市場營銷成為最普遍的經營形式,由此導致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
(1) 由封閉走向開放 市場營銷要求根據市場需求,廣泛利用各種市場資源,在極其廣闊的時空范圍內進行生產,而不是象傳統小農那樣局限在一個家庭范圍內,使用家庭資源,為滿足家庭需要而進行生產。在這里需要特別強調一下「廣泛利用市場資源」。到目前為止,國人一般已經普遍接受了面向市場需求的概念,但廣泛利用市場資源的觀念依然十分淡薄,經常見諸媒體的一句話是「立足於當地實際,從當地實際出發」,乍一看似乎的確無疑,但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小農經濟觀念,應當從根本上予以革除。
(2) 機器化 從歷史發展來看,世界各地小農經濟統治數千年間並不曾發明過任何一台最簡單的機器,而15世紀末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流,人們便開始嘗試發明這樣那樣的機器,特別是自18世紀下半葉以來短短二三百年時間,人們便便發明了無數精巧絕倫、神通廣大的機器,各行各業都普遍實現了機器化。事實表明,機器化是與市場化相聯系的一個歷史范疇。從理論上來分析,首先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手工生產是無法滿足的,必須大量應用機器生產;其次,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廣泛的社會分工協作,集廣大民眾的智慧和汗水於一體,為各種機器的發明和製造提供了充分的現實可行條件。於是,經過人們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實現了機器大生產,其主要特點是:以煤炭、石油等非生物能源為動力,能夠大功率、高效率、長時間連續作業。簡言之,歷史發展的邏輯表明,機器化是市場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伴隨產物,沒有市場化,就沒有機器化。
(3) 科學化 由於面向市場經營,使用機器大生產,這就要求人們改變以往小農經濟狀態下那種憑經驗靠估計的做法,而代之以科學的定量測試、計算和分析。注意:這里「科學化」並不簡單地局限於科學技術成果在生產中的應用,而是主要指人們觀察和分析問題時的思維方式的科學化。
這里插一段討論。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15卷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曾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Needham Puzzle):「如果我的中國朋友們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樣,那為什麼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頓這樣的偉大人物都是歐洲人,而不是中國人或印度人呢?為什麼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只產生在歐洲呢?……為什麼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後來卻會讓歐洲人著了先鞭呢?怎麼會產生這樣的轉變呢?」這一問題引起了國內許多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筆者認為,其實很簡單,關鍵就在於中國近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萌芽遲遲未能發展起來。小農經濟本質上是排斥科學的,中國古代曾長期將一些民間創造發明斥之為「奇技淫巧」,就是這種觀念的一個典型例證。分析其原因,可以設想一個封建小農家庭,其產品都由自己家人消費,首先,自己是不會欺騙自己的,因此無需對產品的數量與質量進行嚴格的定量檢驗;其次,投入與產出均在家庭內部完成,因此無需進行嚴格的會計核算;第三,沒有市場需求,自己家庭的需求有限,因此無需費心巴力地探討增加產量、提高質量的方法;第四,家庭的能力有限,除忙於日常生產外,根本無力顧及其它;第五,小農家庭經營規模過小,一項新技術即使能夠使產量成倍增加,對農戶來講,也沒有什麼吸引力。歸納起來,當這種封建小農家庭在社會上占據絕對多數的時候,即使少數人有興趣進行科學研究,也成不了氣候。反之,市場經濟就不同了:第一,產品要通過市場銷售,這就需要對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嚴格的定量檢測;第二,生產要素是通過市場方式配置的,這就要求進行嚴格的會計核算;第三,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整個社會都有強烈的動機探討增加產量、提高質量、減少消耗、提高效率的方法;第四,經濟的主角是廠商,廠商有足夠的資金與實力來推動科學研究的發展,並在生產實踐中廣泛應用各種科學研究成果;第五,由於廠商經營規模很大,一項新技術的採納,即使產量僅僅增加1%,也會帶來相當豐厚的利潤。總之,科學化是市場化的伴隨產物,沒有市場化,就沒有科學化。
(4) 僱工經營 面對巨大的市場需要,僅靠家庭勞動力顯然是無法滿足的,必須大量引入家庭外勞動力。抽象地來講,使用家庭外勞動力,可以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強迫一些人當自己的奴隸;另一個是通過支付工資來僱傭他人為自己工作。但是,大量強迫本國人當奴隸,會使國家統治失去基本的依靠力量,導致社會秩序徹底崩潰,因此使用奴隸勞動原則上只能抓擄其他貧窮落後弱小國家的民眾,如美國早期歷史上曾大量抓捕非洲黑人從事奴隸勞動,就是一例。但是,抓捕外國人來當奴隸,決非長久之計,因為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口都是有限的,並且增長緩慢,遠遠趕不上非人的奴隸勞動折磨下人口減少的速度,同時大量抓擄外國人當奴隸,還會引起越來越強烈的反抗,不利於海外市場的擴大。因此,從根本上來說,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能通過支付工資的辦法來僱傭本國自由民從事生產勞動。此外,大量機器的應用及由此導致的技術分工,使大量工人能夠真正融合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共同完成生產過程,為大規模僱工經營提供了技術基礎。否則,在手工生產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缺乏內在的技術分工和聯系,勉強將大量的人集中在一起勞動,不過是聚沙成塔,徒勞無功,就如同上個世紀70年代末以前的人民公社一樣,最終還得散夥。
(5) 專業化和社會化 使用機器大生產和僱工經營的結果,是社會分工變得越來越細,整個社會經濟呈顯專業化和社會化的特點,社會成員普遍養成了分工協作的習慣和理念,這也是社會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6) 廠商(或企業)成為最基本的經濟組織形式 機器大生產和僱工經營,必然突破家庭經營的局限,使廠商成為最基本的經濟組織形式。與小農家庭相對簡單的內部結構,廠商內部結構要復雜得多,其中包含了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分工精細的各種生產要素,是一個巨大復雜的經濟系統。
(7) 私有制范圍擴大了 廠商成為基本經濟組織形式以後,私有制的范圍就擴大了,雖然名義上仍然是私有制,但在實際經營和管理層面上,所有者已經不能完全隨心所欲地支配和處分自己名下的財產了。這與封建農業時期的個體私有制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這是一種「擴大的私有制」,其內部正在孕育產生新興公有制萌芽。
(8) 利潤取代具體產品成為直接生產目的 由於在極其廣闊的時空范圍內組織市場經營,廠商生產的目的不再象小農經濟那樣以獲取產品為直接目標,而是以利潤為直接生產目的,產品的生產變成了獲取利潤的手段。在這里,利潤是泛指一切價值增值。
(9) 生產要素資本化 隨著利潤成為直接的生產目的,一切生產要素都相應地變成了賺取利潤的手段,即通常所謂「資本」。整個社會經濟從此都置於資本的支配之下,受資本統治,「資本主義」成了這一時代的最強音。
(10)實行市場機制 市場分配成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 包括各種市場資源和勞動產品,都通過市場交換來進行分配,實行「各增其值、等價交換」原則,即個人向廠商提供生產要素,按系統論觀點,每一種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都實現增值,並得到各自的報酬,形成個人收入,個人再以其收入按等價交換的原則向廠商購買各種消費品。
(11) 廣泛而激烈的市場競爭 由於市場分配成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一切生產要素和產品都要通過市場來分配,於是千千萬萬的廠商和個人便在市場上圍繞有限的市場資源展開了廣泛而激烈的市場競爭,使每一個人和每一家廠商都隨時面臨嚴酷的市場壓力,從而推動市場經濟不斷向前發展。
(12) 政治民主 由於市場經營通行等價交換原則,從本質上來講,要求人與人平等協商,這樣就形成一種基本的人類行為模式,反映到政治上,就要求自由、平等和民主。同時,市場把個人、企業與社會緊密地聯繫到了一起,這使得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強烈的動機關心和參與社會公共事務,人們普遍具有濃厚的民主意識。最後,市場經濟的基本組織單位是廠商,廠商既財大氣粗,又人多勢眾,這樣政府使用高壓手段就失去了現實可行基礎,除了民主別無出路。總之,民主化是市場化的派生產物,沒有市場化,就沒有民主化。
(13) 規范化 市場經濟是一個由千千萬萬的廠商和個人參與的過程,因此必然要求對人們的行為作出嚴格的規范,包括國家法律制度、廠商內部的管理制度、各種技術性操作規范以及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標准等。這就好比,在鄉間小道上,一個人或很少的幾個人走路,無需交通規則,但在大城市,數以萬計的行人、車輛一起上路,就必須制定交通規則了。總之,規范化是與市場化相聯系的,沒有市場化,就沒有規范化。
(14) 對外擴張和全球化(Globalization) 市場經營由封閉走向開放,廠商經營規模越來越大,最終勢必突破國家疆界,向全球擴張,這樣市場經濟的擴張性就與小農經濟的保守性形成了尖銳的矛盾,這是15世紀末以來長達數百年的殖民侵略活動,以及20世紀上半葉發生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所在。
市場經濟就是指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經濟運行方式.
(15)市場經濟的局限性 市場經濟是一個由千千萬萬的廠商和個人自主參與交易形式,在市場經濟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指揮。這只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的價值規律。一般來說,商品的價格是受供求關系影響,沿著自身價值上下波動。所以在交易過程中,我們常能看到同一種商品在不同時期價格不同。當漲價時,賣方會自發的加大生產投入;當減價時,賣方會自發的減少生產投入,這就是市場經濟的一個特點:自發性。市場的范圍之大使得誰也無法客觀宏觀的去分析觀察,參與者們大多以價格的增幅程度來決定是否參與,與參與程度,這就體現了市場經濟的第二個特點:盲目性。參與者盲目自發的投入生產,而生產是一個相對於價格變動耗時較長的一個過程,所以我們常能看到一種商品降價後,它的供應量卻在上升,這就是市場經濟的第三個性質:滯後性。
對於個人或家庭等首先就農業來講,其比較經濟效益顯著下降,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農民的貧困問題日漸突出,農民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土地湧入城市,成了社會上長期受到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問題的原因當然是非常復雜的,但從根本上來說,則是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發展過渡時期的社會經濟轉型所帶來的必然結果。自近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就是工業和服務業的興起,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隨之不斷地由農業向工業、服務業流動。就象「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一樣,資源是由經濟效益低的行業向經濟效益高的行業流動。因此,伴隨著現代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必然是農業的比較經濟效益低於工業和服務業。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任何企圖提高農業比較經濟效益的努力從根本上說都是徒勞的。要解決農民的貧困問題,根本出路只能是「非農化」。
其次,世界性的家庭倫理危機日益嚴重。家庭的規模在不斷縮小,「三世同堂」式大家庭已基本成為過去,一對夫婦及其孩子組成的「核心家庭」已取而代之成為目前最普遍的家庭形式。但家庭規模的縮小並沒有到此為止,而是還在進一步縮小中,出現了大量非典型不完整家庭,如各種單親家庭、丁克家庭(Double in no kids,DINK)、單身家庭等。與此同時,家庭的職能也在不斷剝離。在農業時代,家庭可以說是全職全能的,包括生產經營、生活消費、兩性情愛、生育後代、撫養教育、贍養老人以及承擔社會義務等許多職能。進入工業時代以來,這些職能都開始相繼從家庭中分化獨立出來,程度不等地實現了市場化、社會化。生產經營差不多已經完全由各類廠商所包辦,生活消費遠遠超出了家庭范圍,「天倫之樂」已讓位於「天涯之樂」,孩子的撫養教育不再由家庭大包大攬,而是由各類托兒所、幼兒園、學校承擔了相當大一部分,老人的贍養也不再完全由子女承擔,而是由各類托老組織承擔了一部分。最叫人難以接受的是,夫妻感情日漸淡化,婚外戀大量涌現,非法色情交易屢禁不止,愈演愈烈。發展至今,除了生育職能基本上完全由家庭承擔以外,其它職能都已經全部或部分越出了家庭的范圍。導致這些問題的具體原因當然是非常復雜的,但從根本上來說,也是由於進入工業時代以來,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結果。一個基本的事實是,隨著生產經營職能完全由廠商所取代,人們正在日益遠離家庭,融入社會,最終必然導致家庭的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