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淺談"綠城""水城"等城市品牌建設對南寧旅遊經濟的促進作用。
魚和熊掌怎麼能同時吃,能有一個綠城都不錯了,還貪心,到頭來一個都做不好,廣西那些**人員是扶不起的阿斗
⑵ 想請教下上海盧灣區的基本情況,主要是人文、歷史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見http://ke..com/view/290604.html?wtp=tt
盧灣區
基本概況
自然地理
歷史沿革
人口民族
經濟概況
主要歷史事件
[編輯本段]基本概況
盧灣區位於上海市中心,全區面積8.0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7.55平方公里,水域面積0.50平方公里。區界北至延安中路、金陵西路,與黃浦區、靜安區交界;東至西藏南路、肇周路、製造局路、高雄路、江邊路,與黃浦區接壤;西至陝西南路、瑞金南路,與靜安區、徐匯區為鄰;南至黃浦江河道中心線,與浦東新區相望。
盧灣區下轄淮海中路、瑞金二路、打浦橋和五里橋4個街道,共75個居民委員會。
軌道交通1號線、南北高架路、內環高架路、打浦路隧道以及四通八達的道路網,構成了盧灣區立體快捷的交通網路。隨著盧浦大橋、軌道交通4號線以及軌道交通8號線等工程的建成,盧灣的交通將更加快捷。
盧灣區第三產業比較發達。2001年建成的新天地休閑娛樂區域,將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洋、商業與文化交融在一起,成為引領時尚休閑的標志性場所。一年一度的玫瑰婚典得到了廣大市民的認可,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效應,已經成為上海旅遊節的傳統特色項目之一。
盧灣區具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擁有豐富的歷史人文史跡。區內有歷史遺跡100餘處,中共「一大會址」、「《新青年》編輯部」、周公館、中山故居、韜奮紀念館及郭沫若故居等,聞名海內外。區域內還有一批近代優秀保護建築。
盧灣區是上海最能體現東西方文化相融、交流的區域之一。無論是三十年代號稱東方香榭麗舍大街的霞飛路(今淮海路),還是散落在區內的18幢歐式優秀保護建築和藍天白雲下綠樹掩隱著的幢幢小洋房。這里曾經吸引了巴金、梅蘭芳、柳亞子、郭沫若、許廣平、徐志摩、郁達夫、劉海粟、豐子愷等近代幾十位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學者、文化人、藝術家在此生活、工作。
淮海中路是上海文化底蘊深厚,以時尚高雅而著稱的一條商業街,打浦橋是近年崛起的集商業、餐飲、娛樂、康健為一體的新型商業圈。既有象巴黎春天、 伊勢丹等國際著名的高級百貨店,又有連卡佛、迪生等著名的高級時裝店、專賣店,還有貼近居民的便利店、購物中心、超級市場,及體現都市休閑消費特徵的娛樂、酒吧、咖啡館、西餐廳等。淮海中路商業街的東段(重慶路至西藏路口)作為上海四大中心商務區之一,以 86萬平方米的高級商務樓為載體,引進了幾十家世界500強企業,如IBM、杜邦、拜耳、思科、寶潔、輝瑞、麥當勞等,和近2000家國際國內著名的公司。
區內擁有星級賓館9家,並以其完善的設施、精心的服務吸引中外賓客。其中新錦江大酒店、錦江賓館、花園飯店等五星級賓館3家,佔全市五星級賓館總數的22%。
盧灣區內有歐美、亞洲及港、澳、台等經營者開設的夜總會、保齡球館、健身中心和充滿異國情調的酒吧、咖啡館數百家,每天吸引著眾多來上海的國內外賓客。盧灣區內擁有四川、上海、揚州、杭州、潮州、廣東、上海、香港、台灣、德國、日本、法國、巴西等各種風味餐廳數百家。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地勢北低南高,平均高程3~4米。地質和氣候條件與市中心各區雷同,但在地質構造分布上略有差異。局門路以東和復興公園以西地塊,工程地質條件最好。
黃浦江
黃浦江是長江下游的支流,今上海地區最長最寬的干河,人稱「上海母親河」。發源於浙江省安吉龍王山自然保護區,主流源出澱山湖(114公里),西南接太湖,東北流入長江,全長320公里。上游支流在松江境內匯流,以下始稱黃浦江,由西向東經奉賢、閔行區境,在近閘港處轉向正北,至龍華流入中心城區。
黃浦江最初名東江,在今松江區米市渡附近折向南,至金山衛以南入海。宋代稱大黃浦,流到今閔行區閘港仍繼續東流,經今南匯區新場附近入海。元代以後,改為在閘港折向東北,在今浦東新區高橋東的南蹌浦口入海。據《上海市沿革地理》(祝鵬著)論證:黃浦江的形成,主要由於東江在蘆瀝浦的入海故道淤塞後,修築捍海塘堰時又把僅剩的通海水道張涇塘也築塞了,迫使澱山湖和三泖之水東流而成。東江之水原經由拳縣城到澉浦入海,而非由蘆瀝浦和小官浦入海,唐代初因築海塘造成碟形盆地狀,使東江和浙西諸水開始向北倒流,從薛淀湖經趙屯、大盈等浦入松江(吳淞江,今蘇州河)。南宋時,松江淤塞後,東流之水逐漸形成黃浦江水系。其間,重要水利措施是明永樂年間巡撫夏元吉及魯匯人葉宗行等率眾開鑿范家浜,導黃浦之水直接入海。今閔行區閘港及鄒家嘴水域稱「浦江第—彎」。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盧灣」的地名得名於「盧家灣」:舊時肇家浜自西向東,折向北流,轉彎處浜畔有羅姓居住,故名「羅家灣」(約今魯班路、斜徐路、泰康路、建國中路一帶),後諧稱「盧家灣」。1945年建區時,以境內地名「盧家灣」命名。1950年改稱「盧灣區」。
[編輯本段]人口民族
1 、盧灣區2000年末常住人口為33.7萬人,戶籍人口35.6萬人,外來人口3.3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3.9‰ ,死亡率8.6‰ ,人口自然增長率 -4.7‰ ,婦女總和生育率0.78。全區居民戶數12.8 萬戶,戶均人口2.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4萬人。
2 、全區0-14歲少年兒童3.9萬人,65歲以上老齡人口6.5萬人,老年系數18.4% , 80歲以上高齡人口佔65歲以上老齡人口的比例達19.3% 。勞動力人口20萬人,勞動力人口比重為56%,全區年齡中位數為44歲。
3 、2000年盧灣區人均期望壽命為79.3歲,其中男76.8歲,女81.8歲。盧灣區孕產婦死亡率為0,嬰兒死亡率4.12‰ ,出生嬰兒缺陷率4.85‰。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作為上海的中心城區,優越的區位和商務資源吸引了大量企業入駐。至2004年底,已集聚國際著名跨國公司1000餘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地區總部或辦事機構80餘家,被市認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1家,成為上海商務集聚中心之一。已經建成的「新天地」休閑娛樂區域,將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洋、商業與文化交融在一起,成為引領時尚的標志性場所。
區域經濟保持持續健康快速增長態勢。2004年,區增加值達到54.02億元,同比增長18.2%;地方財政收入24.2億元,同比增長30%,其中現代服務業貢獻的地方級稅收和涉外稅收均突破10億元,分別達到10.7億元和10.97億元。
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實現增加值29.66億元,占區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4.9%,同比增長32.3%;其中專業服務業增勢迅猛,在現代服務業貢獻的地方級稅收中,專業服務業的比重達到52.6%,同比增長51.4%。創意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建成集設計、展示、品牌推廣、信息交流、教育培訓為一體的「上海時尚創作中心」,已有30餘家企業簽約入駐,大多為香港和歐美日地區的設計、廣告、咨詢公司和電影工作室等,成為該區現代服務業的一個亮點。「廣告灣」集聚效應逐步顯現,2004年新增廣告企業42戶,目前注冊在該區的廣告傳媒企業共有150餘家。
著名的淮海中路商業街名品薈萃,設施一流,經典時尚。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盧灣區堅持形態與功能開發並舉,對淮海中路商業街從商業布局、樓宇風格、街景綠地、交通組織和商業智能化等方面進行綜合設計,全面改造,至今一幢幢千姿百態的商業建築聳立其間,專業店、專賣店鱗次櫛比,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入駐,形成了東段商務功能和服務型商業相互配套、西段精品商業和休閑旅遊業共同繁榮的大商業發展格局,聚集、輻射、帶動效應日益顯著,已成為上海最繁華的商業街區之一。近年來,淮海中路商業街通過形態改造、功能開發、結構調整,引進一批知名品牌,國際品牌比率從2002年的46.5%提高到2004年的63.8%。已經實施的櫥窗透亮、內光外透、西段架空線入地和燈光景觀改造工程,使淮海中路東、西段燈光景觀融為一體,成為人們欣賞都市夜景的好去處。
[編輯本段]主要歷史事件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朝鮮半島被日本侵佔期間,1919年4月13日在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這1926年12月遷馬浪路(今馬當路)普慶里4號。組織反日武裝斗爭和獨立運動。1932年4月,組織震驚中外的虹口公園爆炸。同年5月撤離上海。
《新青年》創刊
《青年雜志》創刊號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志》在上海創刊。從1916年9月起改名為《新青年》。
「二次革命」失敗後中國時局變化使陳獨秀深受刺激,他認為在中國搞政治革命沒有意義,而欲「救中國、建共和,首先得進行思想革命」。經過努力,上海群益書社應允發行由陳主編的《青年雜志》。
陳獨秀所寫的發刊詞《敬告青年》是該刊的綱領性文章。該文開明宗義指出「人權說」「生物進化論」、「社會主義」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徵,要實現這社會改革的三事,關鍵在於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覺悟和觀念更新。他勉勵青年崇尚自由、進步、科學,要有世界眼光,要講求實行和進取。他總結近代歐洲強盛的原因,認為人權和科學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兩個車輪。從而首先在中國高舉起科學與民主兩面大旗。《新青年》的創刊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敬告青年》一文則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
中國共產黨創立
中共一大會場
1921年7月23日晚8點,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今興業路76號)李漢俊的哥哥李書城家裡召開。參加大會的有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李漢俊、李達、劉仁靜、張國燾、陳公博、周佛海等12人,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可洛夫也參加了大會。會上先由馬林作報告,他講了第三國際的使命和中國黨的任務,建議中國黨要特別注意工人的工作,接著擬定了會議日程,主要是制定黨的綱領和實際工作計劃,選舉黨的領導機構。
中國共產黨「一大」代表
7月27日至29日,連續三次開會討論黨的綱領。7月30日,由於會議被敵人發現,當晚代表們商量,決定改換會議地點。恰好李達的夫人是浙江嘉興人,因此決定第二天到離上海較近的嘉興南湖去開會。
7月31日,代表們在南湖一隻遊船上召開了「一大」的最後一次會議。在這次會上,通過了《黨綱》(共15條)。《黨綱》第一條明確規定:「我們的黨定名為中國共產黨」。第二條黨的綱領包括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的生產資料私有制,承認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等方面的內容。大會確定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黨的性質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大會還確定了黨的工作中心是開展工人運動。
大會選舉中央局作為全黨的領導機構。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張國燾為組織主任,李達為宣傳主任。
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宣告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從此,在中國出現了一個完全嶄新的、用馬列主義武裝起來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和光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對中國歷史的進程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現在,人們把「七·一」定為黨的生日,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在建立初期,活動處於白色恐怖之下,組織程序比較簡單,留下的文字記載也很少,給後來確定黨的生日帶來一定困難。1941年在紀念黨成立20周年時,正是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外有日寇的侵略,內有反動派的封鎖,無法弄清「一大」召開的確切日期,因此黨中央決定就把7月的第一天當作黨的生日來紀念。近幾年來,經過黨史研究工作者考證,根據當時的外國文獻記載和當事人的回憶,認為1921年7月23日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開幕的日子。
⑶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怎麼樣照片有沒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浦江學院是經江蘇省首批批准成立的公有民辦二級學院,學院的教育、教學、學籍管理等納入南京工業大學統一管理。南京工業大學的三位院士為學院的名譽院長,成立了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和各個專業學院專家組成的教學委員會。任課教師、管理幹部從南京工業大學的教師幹部中選聘,且大部分為教授、副教授。學院依託南京工業大學的學科基礎,設置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建築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近40個。
目前,學院有在校生7000餘人,已畢業學生全部就業,受到用人單位歡迎。2005年計劃招收本科生1600名。學生畢業後授予國家教育部規定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學院倡導「辦學國際化、素質全面化、課程整合化、教學網路化」,培養合格本科生,塑造特色專長生辦學理念,發揮南京工業大學的辦學綜合優勢,把教學質量視為發展的生命線,以「勵精圖治、全心奉獻」的浦江精神,嚴格的管理體制,創新的教學模式,新穎靈活的運行機制,致力於社會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適銷對路」的應用型、創業型人才。學院的目標是成為一所具有10000名全日制本科生的辦學規模,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管理需要的,有較高辦學水平,現代化辦學設施和鮮明辦學特色的一流民辦二級學院。
學院依託南京工業大學的師資和先進設備,在教學上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強化計算機和外語教育,培養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配備數字化的圖書館,實行開放式管理,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在學生管理上提倡「自信、進取、求真、務實」精神,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競爭、學會工作」,鼓勵學生「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勇於實踐、敢於創新」,通過大力開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科技協會活動和學生社團文化活動,著重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學院的後勤服務保障做到改革一步到位,學生宿舍採取公寓式管理,以舒適、方便、實用為原則,每間寢室設有衛生間、電熱水器、電熱水瓶、電話、網路終端等設施,校區有教育超市、郵局、洗衣房、餐廳服務,高標准、透氣性的400m標准塑膠田徑場、籃排球場、網球場、乒乓球室等有利於學生強身健體和開展體育活動。浦江學院還與江蘇舜天足球俱樂部合作共建舜天足球三隊,共同培養高水平青少年足球運動員。
浦江學院位於南京市的浦口區,置身於南京市江北大學城,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浦口校區緊鄰,文化和科技氛圍濃厚,南北有南京長江大橋、長江二橋,交通便利。學院目前佔地300畝,富有蘇南特色的「數字化、園林式、生態型」的校園,環境幽雅,景色優美,基本設施先進,辦學條件精良,是莘莘學子學習深造的理想場所。體育場: http://imgcache.rve.com/upload/album_img/1185/150/822285.jpg教學樓之一:http://imgcache.rve.com/upload/album_img/1185/150/25685487.jpghttp://imgcache.rve.com/upload/album_img/1185/150/622309844.jpg
http://imgcache.rve.com/upload/album_img/1185/150/22062942.jpg
⑷ 長三角城市群合作與發展的模式和機制
一、長三角的概念
對於長三角,可從地理概念、工業經濟概念及泛長三角的概念等不同角度來理解,但目前通常從工業經濟角度來分析,即長三角是指由蘇、浙、滬兩省一市15個地級以上城市組成的復合性區域,具體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南通、泰州及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等15個城市。本文即以此為基礎進行分析。
截至目前,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即:以民間自發推動為重要特徵的階段、以企業聯合推動為主的階段、以市場和政府推動型為主的階段、以市場推動型為主的階段。
從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過程來看,其合作的內容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目前表現為「五化」,即交通一體化、人才一體化、市場一體化、產業一體化、政策一體化。
交通一體化是指長三角政府共同規劃,在未來5年內,把長三角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個小城鎮全部納入「3小時都市圈」。盡快建立以公汽、地鐵、輕軌為主的大城市公共交通骨架體系,減少對汽車的需求以形成高效率、高強度、高密度、清潔的城市空間。盡快建設滬通(上海—南通)大通道、杭州灣大通道,打通上海—寧波的快捷通道。
人才一體化主要表現在人力資源整合實現突破。長三角15個城市共同簽署了《關於建立長江三角洲人才開發一體化共同宣言》,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簽署了《關於建立長江三角洲緊缺人才培訓合作協議書》。15個城市的人事部門還在專業技術職務、異地人才服務、博士後工作合作、高層次人才智力共享、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資源共享和公務員互派等6個制度層面開展合作。
市場一體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本標志。它包括商品市場一體化、要素市場一體化、產權市場一體化、信用市場一體化等。目前,長三角已建立起了一批融入國內統一大市場的金融、技術、商品等要素市場,形成了一批年成交額超過百億元的商品市場。據統計,在全國十大生產資料市場中,長三角就有6個,其中包括華東不銹鋼中心批發市場、上海寶山鋼材交易市場、寧波開發區生產資料綜合市場、紹興中國輕紡城原料市場等。
政策一體化包括戶籍制度、就業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醫療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一體化。
產業一體化則主要體現在長三角的產業分工按照「一個發展極(上海),兩個支撐點(南京、杭州),五條發展軸(滬寧、滬杭、杭甬、寧通、寧杭)」的基本格局展開。各市在區域性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因地制宜發揮自己的優勢。長三角各個城市已建立了一批自己的優勢行業和特色,如上海以金融、證券、信息為代表的高層次服務業、以信息、汽車、電子、生物工程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南京的石化、電子業,杭州的輕紡、旅遊業,寧波的石化,舟山的海水捕撈和養殖都具有相當規模。
二、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模式
1、蘇南模式
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鄉鎮企業就有了所謂的蘇南模式。蘇南模式是中國城郊經濟在大中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下,通過城鄉結合,「以工補農、以工促農」,使農工商協調和平穩發展,並進而帶動工業化和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典型路子。它反映了中國70年代開始形成的鄉鎮集體經濟和鄉鎮工業在改革開放以後,在逐步實行市場經濟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並最終成為一個地區的工業化主體和地方經濟主體的發展軌跡。
新世紀初葉,蘇南模式進入創新與提高階段。如要與原來的蘇南模式有所區別,則可稱新蘇南模式。新蘇南發展模式是在經濟國際化背景下,在原有的蘇南模式基礎上,經過創新演進所形成的新型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模式,其基本內涵是「三以三堅持」,即以實現「兩個率先」(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以園區經濟為載體,以打造現代國際製造業基地為引擎,堅持改革創新,堅持快速發展、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堅持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國際化互動並進。具體看,新蘇南模式呈現出諸多新特徵。
外向型經濟。以外促內、內外互動是蘇南在對外開放過程中逐步實現經濟國際化的一大特色。蘇南是一個經濟基礎較為雄厚的地區,但是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裡,蘇南一直在「外」字上做文章,堅持「兩頭在外」和「三外(外經、外貿、外資)一起上」,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和外部市場,實施外部帶動戰略。統計數據顯示,蘇南外貿依存度高於全國平均數10個百分點。外資依存度高出全國平均數2倍多。
園區經濟。蘇南把開發園區的建設和管理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蘇南已建成國家級開發區10家,省級開發區38家,如蘇州4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和9個省級開發區,基本上是在1990年代初開始建設的,在基礎設施上投入了巨大的資金。經過7-9年的大規模建設,現在這些園區已進入產出階段。園區不僅是蘇南發展的外資高地;園區還是蘇南發展的產業高地;園區更是現代國際製造業基地的核心區域。
混合型經濟。蘇南鄉鎮企業的改制實質意味著傳統意義的集體經濟趨於消亡,代替它的是個私經濟和混合經濟。蘇南民營經濟發展一般有兩個來源,一是鄉鎮企業改制以後,企業出資主體變成了民間資本為主;另一來源是十五大以後在各級政府鼓勵下,民間新的投資熱情高漲。另外,由於蘇南地區位於中國長江三角洲的心臟地帶,與上海浦東近在咫尺,勞動力素質較高,很多跨國公司都選中蘇南作為它們的加工基地。因此,隨著中外合資合作的發展、企業橫向聯合的展開、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推行,中資和外資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企業和個人之間、企業和企業之間相互交叉滲透,蘇南地區已形成多種形式的混合經濟。
城市化。蘇南地區經濟的發展既是一種經濟鄉鎮企業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農村城市化的過程。目前,蘇南以大中城市為主導、以小城鎮為紐帶走上城市化之路。蘇南的城市化是以工業化為根基的,蘇南的工業化與城市化是互動並進的。本世紀初以來,隨著中心城市現代化改造步伐的加快,蘇南地區通過開發區建設、行政區劃調整、都市圈規劃等戰略措施,逐步邁進了以大中城市為主導、以小城鎮為紐帶的城市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的嶄新時代。這不僅有助於工業化、城市化水平的同步提升,而且有力地促進了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的協調發展。如今,蘇南城鄉企業的界限已明顯淡化,在這種情況下,鄉鎮企業總部及其營銷中心逐步進入城市,利用城市市場中心,利用城市第三產業,利用城市廠商集聚效應,降低交易成本。新一輪的城市化進一步豐富了蘇南模式的內涵。
2、溫州模式
溫州模式是指溫州人民率先運用市場機制發展民營經濟、實現富民強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總結溫州模式三條重要的經驗是:一是發展市場經濟,二是發展農村的非農產業,三是發展非公有制企業。主要體現在以下特徵:
時代性。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初級階段是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經歷的特定階段。而溫州模式正是在這一階段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自然打上這一時代的烙印。同時,由於溫州模式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不僅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益補充」,而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它有一個在較長時期內存在和發展的客觀必然性。
民本性。溫州經濟社會發展是在缺乏國家投入的前提下靠老百姓自己發展起來的,所以,溫州經濟是「老百姓經濟」,是一種「民辦、民營、民有、民享」的民本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出發點是「以民為本」,從這個角度看,市場經濟就是民本經濟。就其本質而言,民本經濟是按人民自己的意志、人民自己的力量來創造財富和配置資源的。溫州模式是民本經濟的集中體現,是百姓經濟的典型代表。百姓是經濟的主體,是產權的主體,是創造財富和配置資源的主體。這正是溫州模式存在和發展極其深刻而廣泛的社會基礎。
區際性。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範式的溫州模式,區際化或區際性是其重要特徵之一。它不僅重視發揮溫州急劇增長的私人儲蓄及私人投資在區域資本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重視跨地區的貿易在總貿易中的重要地位。溫州是全國首批對外開放的l4個沿海城市之一,全國首批農村改革實驗區之一,並且是全國第一個金融改革試點和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溫州已獲得「中國鞋都」、「中國電器之都」、「中國汽摩配之都」等24個「國字型大小」金名片,顯示了國際性輕工城的強大實力。「炒房」、「炒煤」、「炒車」,龐大的民間資本在四處尋找創業增值機會。現如今溫州的市場與貿易結構正在發生變化,正由貿易區際化向國際化拓展。
創新性。溫州模式的靈魂是創新。凡是到過溫州的人,就不難發現溫州人在思想觀念、運行機制、企業制度、政府職能等方面都在大膽創新。溫州人把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同本地實際相結合,敢於沖破一切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觀念、舊思想、舊框框,率先進行市場改革,率先發展家庭工業、個體私營經濟、專業市場,率先推行金融浮動利率,率先經營包機航線,率先建設中外合資的地方鐵路,率先發展股份合作經濟,率先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和途徑,率先培育社會中介組織,率先建立私營企業的地方性法規,現在又正在努力基本實現現代化,努力成為東南沿海城市群的「領跑城市」,到2010年,把溫州建設成為我國東南沿海現代化的工業、商貿、港口、旅遊城市。如此等等,無一不體現出溫州人的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精神。
發展性。用歷史的、發展的觀點來看,溫州模式不是永遠停止在一個水平上,而是隨著溫州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溫州模式不是一成不變、永遠如此的,而是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範式。溫州模式的發展要保持其持久的內在生命力,不僅取決於溫州模式自身的不斷創新和有序演進,取決於溫州經濟與文化、經濟與政治、經濟與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取決於溫州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全面推進和發展,還要取決於整個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發展。
3、浦東模式
20世紀90年代浦東通過開發區龍頭的帶動形成了由都市經濟支持的中心城區和開發區、由城鎮經濟支撐的中小城鎮共同構成的城市體系即「中心城—開發區—中小城鎮」體系,因此我們把這種以開發區帶動整個地區城市化的方式稱為浦東模式。
浦東開發開放是在我國一個特大型國際大城市裡進行的,具有全方位、多領域、高起點的特點。它肩負著黨中央賦予的推動上海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帶動長江流域經濟騰飛的重要使命。這就決定了浦東新區在開發戰略上要注重塑造以金融、商貿等第三產業群為支柱的現代化國際中心城市功能;要多元化地籌措資金,保證社會和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要制訂和推行一系列符合國際慣例的政策,使國內外投資者較快地適應辦事程序,便於對投資的回報作出基本預測;要處理好新區建設和上海舊城改造的關系,以東西聯動等方式把城市建設推上新台階;要搞好土地的規劃、開發和管理,充分發揮土地開發的效益。這五個方面是浦東開發開放帶有戰略性的重大問題。鑒於此,當時上海市委、市政府確定了浦東開發開放要實施五個戰略,這些也是浦東模式的特徵:
金融貿易、基礎設施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三個先行」。浦東新區的起步,是金融貿易先行,先行發展金融、商貿等服務性的第三產業。這樣,一方面可以為浦東開發開放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為新區建設提供資金來源,為今後上海真正成為金融中心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建設自己的商業街、商業中心、中央商務區,開展出口貿易等,使上海成為全國各省市產品的大貿易市場和亞太地區貨物集散中心之一。其次,城市化也是一個基礎設施的發展過程。當時對上海來講,浦東新區之所以是一個有待發展的區域,根本原因是越江交通不方便。因此,開發開放浦東,頭等重要的是基礎設施,以越江交通、通訊、能源等項目為重點,把浦東浦西連為一體,這樣浦西的經濟能量自然會順勢蔓延,形成千軍萬馬開發浦東的燎原之勢,使浦東成為城市布局合理、交通網路完善、通訊系統便捷和生態環境良好的現代化、多功能新城區。最後,城市化更是一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發展過程。通過吸引技術含量高的內外資項目,移植世界先進技術,使浦東成為上海乃至全國科技創新和高科技產業的重要基地,實現越過一般工業化直接進入後工業化的發展跨越。
多元化籌集資金。要把浦東新區建成一個現代化的國際新城區,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當時估計,在浦東開發開放的前五年,基礎設施、基建項目和工業、商業、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投資需要近百億美元。通過多元化、多渠道地籌集資金,主要包括七個方面:中央的政策資金、新區財政收入和土地批租收入、內聯投資、發行證券、外商投資、國外貸款、國內金融機構融資等等。
以政策為第一推動力。在中央的支持下,當時浦東新區不僅有全國各大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經濟特區的全部優惠政策,而且在第三產業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浦東特有的新的開放政策。例如,允許外國企業在浦東新區開辦百貨商店、超級商場等第三產業;允許外資在整個上海范圍內開辦銀行、財務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允許上海設立證券交易所,為浦東開發開放自行審批發行人民幣股票和B種股票;允許在外高橋設立中國開放度最大的保稅區,也就是自由貿易區。正是在中央這些政策的支持下,在浦東新區率先進行了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建立中外合資保險公司、外貿公司和零售商業企業等試點,把對外開放擴展到金融、貿易、電訊、會展、旅遊以及律師、會計、咨詢、教育、醫療等服務貿易領域。
東西聯動、城鄉一體化。浦東開發要以浦西為依託,讓浦西雄厚的經濟基礎和豐富的人才資源,為浦東開發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同時,浦東開發又推動了浦西的改造和發展,為上海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歷史的發展機遇。通過浦東浦西聯動發展、功能互補,實現管理體制一體化、城市規劃一體化、市政建設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城鄉發展一體化,促使上海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當時,市政府特別確定浦東未來的城市化地區,融入上海的城市規劃布局。浦東陸家嘴中心地區2平方公里同浦西的外灘、南京路4平方公里,共同構成上海的中央商務區;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28平方公里,與浦西30平方公里共同組成上海市的中心商業區;內環線內浦西80平方公里與浦東40平方公里共同構成上海市的中心區域;沿著浦江兩岸,外環線內浦西的400平方公里和浦東的200平方公里共同形成上海的主城區。
綜合管理土地資源。土地資源是浦東開發開放的基礎資源。為了科學合理地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資源,浦東從開發開放之初就十分重視對土地資本的管理。從土地預徵到一級市場批租出讓,從二級市場的土地使用權轉讓到房地產交易,都形成了一套規范化、法制化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一是實行土地預征,控制土地潛在效益(這種做法相當於現在的土地儲備)。在不改變土地使用權和使用性質的情況下,把這部分土地由農村集體的所有權和管理權轉為國家所有、國家管理,這樣有效地控制征地費用的上漲,降低開發成本,使開發建設帶來的部分土地級差增值效益留在國家手中。二是國家投資成片開發,控制土地一級市場。市政府和浦東新區管委會投資成片土地的開發建設,把財政資金投入到國資開發公司,並把成片土地批租出讓給這些開發公司,由這些開發公司組建合資企業或股份制企業,進行「七通一平」建設,然後再轉讓。三是按規劃帶項目批土地,規范土地二級市場。明確規定所有內外商投資的項目,必須符合浦東新區的總體規劃。凡是沒有項目或者項目不符合規劃的,一律不批土地。對於拿了土地、項目遲遲不開工、資金長期不到位的,就收回土地。四是實行補地價政策,防止國家土地資源流失。五是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節等。
三、長三角城市群合作與發展的目標和協調機制
1、長三角城市群合作與發展的指導思想
結合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國內經濟發展格局及長江三角洲在我國及東亞地區的發展現狀與條件,長江三角洲的戰略定位應是:中國及國際(東亞經濟區)的重要經濟、金融、貿易區,中國的知識產業研發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其產業結構總體呈現「二、三、一」格局,第二產業以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第三產業以貿易、金融、咨詢、信息服務、旅遊及賓館業為主導,第一產業以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農業為特徵。
從這一戰略定位的要求出發,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合作與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應該體現「高起點、高層次、多方位、新模式」的特點。
高起點——新一輪長江三角洲區域合作與發展的方向,不僅是為了以整體優勢面向國內市場,在國內經濟中的地位更加凸顯,而且更是為了參與國際經濟循環,面向國際市場競爭。面對經濟、科技全球化的趨勢,長江三角洲區域合作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在中國地域分工體系發展過程中,使長江三角洲成為國內外經濟循環的接軌區和融合區,充分發揮極化和擴散效應。
高層次——新一輪長江三角洲區域合作與發展的著眼點,應該是增強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其關鍵在於增強知識生產、分配與使用的能力,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在國內率先成為創新和創新應用的中心,率先建立科技先導型經濟。因此,區域合作的重點應放在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和未來技術利用的高層次上,通過合作加快教育和科技的發展,提高研究與開發能力,從而帶動區域的整體技術水平。
多方位——新一輪長江三角洲區域合作與發展的范圍,應該是在擴大地區間開放領域和開放程度基礎上的多方位全面合作。即使各成員經濟體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取發展區域內經濟合作的好處,又有與區域外發展經濟聯系的充分空間。因此,除了已經開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外,還要進一步開展以區域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為核心的產業全面合作,以及電信、咨詢方面和服務業領域的嘗試性合作。
新模式——新一輪長江三角洲區域合作與發展的形式,應該是在形成利益互動的協調機制的基礎上,開創更為規范、更為緊密的長期合作局面。根據長江三角洲地區高密度城市群的特點,構建有某種特定內化結構系統、開放系統及系統結構巨大的城市群的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2、長三角城市群合作與發展的戰略目標
根據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合作與發展「高起點、高層次、多方位、新模式」的要求,其要實現的戰略目標是:
進一步確立長江三角洲在長江經濟帶乃至全國的經濟主導地位,未來10年內力爭使該地區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亞太地區經濟發達地區之一;
進一步發展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能力的外向型經濟示範區,通過廣泛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成為國內外市場的接軌點和國內與國際經濟循環的戰略支點,帶動全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及成為新技術改造傳統支柱產業的基地,並且成為我國重要的產業改造和創新基地,在長江經濟帶及全國起產業示範作用;
培育和完善上海的城市綜合功能,增強其集聚輻射能力,進一步鞏固上海在長江三角洲及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作用,更好地為全國服務。
為此,要充分發揮長江三角洲的比較優勢,加速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到2010年,成為經濟實力最雄厚的,以市場導向為主的半緊密型區域經濟聯合體;到2020年,基本建成一個經濟實力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區域內產業結構高度化、區域經濟外向化、經濟運行機制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共同體。
3、長三角城市群合作與發展的基本原則
為了在一個高起點、高層次、多方位、新模式的框架內展開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合作與發展,實現其總體目標,除了要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外,首先要確立若干基本原則:
互惠互利,共同繁榮。長江三角洲的區域合作與發展,不能期望用行政推動型方式來實現合理的區域分工,而要以利益關系為紐帶,以經濟促動型為主的方式來推進,具體模式有二:一是市場群落——商業城鎮——城鎮網路——區域經濟網路——區域經濟聯動發展;二是企業群落——企業城——城鎮網路——區域經濟網路——區域經濟聯動發展。在此過程中,不能靠損害一個地區的利益去增加另一個地區的利益,而要在充分尊重各地不同利益的基礎上,通過利益協調和利益分享的機制使各地都能從區域合作中獲得好處,取得「雙贏」局面。
揚長避短,優勢互補。區域合作的目的在於獲取分工協作的好處,使總體利益最大化,因此各地區的經濟發展都應通過市場選擇,揚其所長,避其所短,按比較利益原則進行合作。通過區域內的要素流動實行互補,充分利用各地有利的自然資源、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消除不必要的重復建設,盡可能節約人、財、物的消耗,使不具有產業絕對優勢或絕對優勢很少的地區也能獲得較充分的發展機會,使具有許多產業絕對優勢的地區能夠集中配置於一個或少數幾個具有更高絕對利益的產業上,最大限度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市場主導,政府推動。長江三角洲區域合作要以市場機制為基礎性的協調力量,通過強化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來擴展地區合作秩序,深化區域分工體系。與此同時,中央政府及各地政府要採取積極措施加以引導與推動,消除區域合作中的各種行政性保障和市場自身無法克服的障礙,以保證區域合作的有序化。
多邊協調,互相聯動。長江三角洲區域合作是兩省一市的整體性合作,不能搞雙邊關系協調,而要從區域合作的角度形成多邊協調關系,形成區域內整體性行動,實現各地區相互之間的聯動效應。
4、長三角城市群合作與發展的協調機制
在上述原則指導下,區域合作與發展的協調機制的設計大致有兩種類型可供選擇:一是制度化的協調機制;二是非制度化的協調機制。這兩種協調機制的運作方式及內容是不同的,其成效也有所不同。
四、區域合作協調機制比較
制度化
非制度化
締結條約或協議,具有法律強制性
由領導人作出承諾,缺乏法律效力
進行集體談判
採取集體磋商形式
組成嚴密的組織
鬆散的組織形式
一般來講,制度化的協調機制更有利於推進區域緊密型合作與發展,但這需要具備相應的條件,如中央和地方關系,行政體制框架、外部競爭環境、內部經濟關聯等。從目前我國實際情況來看,實行制度化的協調機制尚不具備,宜通過「倡導式」的機制不斷擴大地區合作的范圍。從原則上來說,採取「自主參與,集體協商,共同承諾」的方針,其行事方式應是以相互尊重、平等協商、資源和漸進的方式來處理各種事務,採取協商一致和非約束性的運作方式。具體構想為:
把設定區域發展目標作為推動力。也就是,確立明確的目標和實現這個目標的內容;為實現這個目標制定行動議程;通過單邊行動和集體行為來落實議程。這樣,目標本身就成為長江三角洲區域合作不斷發展的一個動力機制。
有一套制度化的議事和決策機制。定期召開市場高層會議,為各地政府就地區經濟發展問題進行協商並形成共識提供必要的經常性機制。它既有靈活性(包括在議程安排和進行承諾,就有了「隱形壓力」,必須完成。長江三角洲16個城市經濟協調會成立以來,在商貿、旅遊等方面已取得重要進展。今後,「協調會」作為一個制度化的議事機構要繼續發揮自身作用,進一步推動長江三角洲各城市之間、鄉村之間及城鄉之間的合作向高層次、寬領域、緊密型方向發展。
建立起一套功能性的機構。除負責日常聯絡和組織工作的秘書處外,還應設立各種專業委員會和工作小組。它們具有一定的管理、協調、研究分析和組織職能,並越來越具有一定的常設性質。如可設立長江三角洲區域規劃委員會、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管理委員會、太湖流域環境保護與治理委員會等專業或綜合職能管理機制。
建立合理的投資管理機制和區域共同發展基金制度。要按照區域開發銀行的模式。組建長江三角洲開發銀行,參與國家投資項目的「拼盤開發」融資,也可以按照商業銀行法則,經過嚴格審貸,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開發項目實行一般商業貸款或短期融資。在此基礎上,應建立區域共同發展基金,使協調機構具有相當的經濟調控能力和投資管理能力,以促進區域合作與發展。
鼓勵建立各類半官方及民間的跨地區合作組織。例如,建立在政府指導下的長江三角洲城市聯合商會和行業協會,大企業聯合會和企業聯誼會,產權交易聯合中心和證券交易中心,以及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和長江三角洲發展研究中心等。
作為區域合作的制度創新,「倡導式」協調機制的運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地政府的行為方式。為了形成這種協調機制,最重要的是要有具體的實際的東西來逐步啟動,先易後難,從時間中走出一條路來,逐步予以完善。以後隨著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調整,行政體制的改革,逐步淡化政府產值業績考核,以及經濟區劃功能逐步替代行政區劃功能,這種協調機制可以進一步轉向制度化的正規方式。
⑸ 312 cc報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能上嗎
浦江學院是經江蘇省首批批准成立的公有民辦二級學院,學院的教育、教學、學籍管理等納入南京工業大學統一管理。南京工業大學的三位院士為學院的名譽院長,成立了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和各個專業學院專家組成的教學委員會。任課教師、管理幹部從南京工業大學的教師幹部中選聘,且大部分為教授、副教授。學院依託南京工業大學的學科基礎,設置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建築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專業近40個。
目前,學院有在校生7000餘人,已畢業學生全部就業,受到用人單位歡迎。2005年計劃招收本科生1600名。學生畢業後授予國家教育部規定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學院倡導「辦學國際化、素質全面化、課程整合化、教學網路化」,培養合格本科生,塑造特色專長生辦學理念,發揮南京工業大學的辦學綜合優勢,把教學質量視為發展的生命線,以「勵精圖治、全心奉獻」的浦江精神,嚴格的管理體制,創新的教學模式,新穎靈活的運行機制,致力於社會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適銷對路」的應用型、創業型人才。學院的目標是成為一所具有10000名全日制本科生的辦學規模,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管理需要的,有較高辦學水平,現代化辦學設施和鮮明辦學特色的一流民辦二級學院。
學院依託南京工業大學的師資和先進設備,在教學上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強化計算機和外語教育,培養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配備數字化的圖書館,實行開放式管理,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在學生管理上提倡「自信、進取、求真、務實」精神,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競爭、學會工作」,鼓勵學生「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勇於實踐、敢於創新」,通過大力開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科技協會活動和學生社團文化活動,著重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學院的後勤服務保障做到改革一步到位,學生宿舍採取公寓式管理,以舒適、方便、實用為原則,每間寢室設有衛生間、電熱水器、電熱水瓶、電話、網路終端等設施,校區有教育超市、郵局、洗衣房、餐廳服務,高標准、透氣性的400m標准塑膠田徑場、籃排球場、網球場、乒乓球室等有利於學生強身健體和開展體育活動。浦江學院還與江蘇舜天足球俱樂部合作共建舜天足球三隊,共同培養高水平青少年足球運動員。
浦江學院位於南京市的浦口區,置身於南京市江北大學城,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浦口校區緊鄰,文化和科技氛圍濃厚,南北有南京長江大橋、長江二橋,交通便利。學院目前佔地300畝,富有蘇南特色的「數字化、園林式、生態型」的校園,環境幽雅,景色優美,基本設施先進,辦學條件精良,是莘莘學子學習深造的理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