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要怎樣建立海洋生態經濟模式
海洋已經抄出現嚴重的生襲態經濟問題,重要海洋資源過度開發,海洋生態環境退化,海洋產業衰退,沿海地區發展受到影響。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由海洋環境、海洋資源、海洋開發活動、沿海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共同決定的。海洋資源開發要走資源持續利用、產業持續發展、生態優質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不斷增加新的可開發資源,但開發規模和速度不應超過海洋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實施資源和環境綜合管理,把海洋資源開發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逐步形成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貳』 倡導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屬於哪種經濟發展模式
綠色發展吧,低碳和節約與之相關性不大,生態旅遊與循環也不太搭邊。遠專景設計研究院農業屬旅遊規劃專家道:生態農業按照生態學、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結合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而現代農業通常是與旅遊相結合,進行綜合規劃開發,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叄』 請運用生態平衡理論通過具體實例論述我國實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和開展國民經濟綠色
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應當說是生態經濟理論。生態經濟學是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經濟學原理為主導,以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從最廣泛的范圍研究生態和經濟的結合,從整體上去研究生態系統和生產力系統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社會之間的本質聯系和規律,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簡言之,生態經濟就是一種尊重生態原理和經濟規律的經濟。它要求把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其依託的生態環境作為一個統一體,經濟社會發展一定要遵循生態學理論。生態經濟所強調的就是要把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多種組成要素聯系起來進行綜合考察與實施,要求經濟社會與生態發展全面協調,達到生態經濟的最優目標。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三R」為原則(即減量化Re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以生態產業鏈為發展載體;以清潔生產為重要手段,達到實現物質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既有緊密聯系,又各有特點。從本質上講循環經濟就是生態經濟,就是運用生態經濟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也可稱是一種綠色經濟,「點綠成金」的經濟。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為「資源利用—綠色工業(產品)—資源再生」的閉環式物質流動,所有的物質和能源在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循環經濟所指的「資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包括再生資源;所指的「能源」不僅是一般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而且包括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等綠色能源。注重推進資源、能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和推行清潔生產,以便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的主要區別在於:生態經濟強調的核心是經濟與生態的協調,注重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有機結合,強調宏觀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循環經濟側重於整個社會物質循環應用,強調的是循環和生態效率,資源被多次重復利用,並注重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資源節約。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本質上是相一致的,都是要使經濟活動生態化,都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物質循環不僅是自然作用過程,而且是經濟社會過程,實質是人類通過社會生產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也就是自然過程和經濟過程相互作用的生態經濟發展過程。確切地說,生態經濟原理體現著循環經濟的要求,正是構建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
物質循環是生態經濟的基本功能
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理念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深刻認識和反思的結果,也是人類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中陷入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生存危機深刻反省自身發展模式的產物。由傳統經濟向生態經濟、循環經濟轉變,是在全球人口劇增、資源短缺和生態蛻變的嚴峻形勢下的必然選擇。客觀的物質世界,是處在周而復始的循環運動之中,物質循環是推行一種與自然和諧發展、與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相適應的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態經濟的基本功能。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兩大基本功能,是處於不斷的轉換中。循環經濟則要求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優化環境,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生態經濟原則體現在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形式上。 循環經濟在發展理念上就是要改變重開發、輕節約,片面追求GDP增長;重速度、輕效益;重外延擴張、輕內涵提高的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既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也是一種新的污染治理模式,同時又是經濟發展、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一體化戰略。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推行的主要理念是:
第一,新的系統觀。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都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要求人類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能把自身置於這個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要從自然-—經濟大系統出發,對物質轉化的全過程採取戰略性、綜合性、預防性措施,降低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的過度使用及對人類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使人類經濟社會的循環與自然循環更好地融合起來,實現區域物質流、能量流、資金流的系統優化配置。
第二,新的經濟觀。就是用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規律來指導生產活動。經濟活動要在生態可承受范圍內進行,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循環是惡性循環,會造成生態系統退化。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循環經濟是用先進生產技術、替代技術、減量技術和共生鏈接技術以及廢舊資源利用技術、「零排放」技術等支撐的經濟,不是傳統的低水平物質循環利用方式下的經濟。要求在建立循環經濟的支撐技術體繫上下功夫。
第三,新的價值觀。在考慮自然資源時,不僅視為可利用的資源,而且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維系和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於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四,新的生產觀。就是要從循環意義上發展經濟,用清潔生產、環保要求從事生產。它的生產觀念是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並且是從生產的源頭和全過程充分利用資源,使每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達到廢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上游企業的廢物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實現區域或企業群的資源最有效利用。並且用生態鏈條把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區與郊區、行業與行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可持續生產和消費,逐步建成循環型社會。
第五,新的消費觀。提倡綠色消費,也就是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是一種與自然生態相平衡的、節約型的低消耗物質資料、產品、勞務和注重保健、環保的消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多次性、耐用性消費,減少一次性消費。而且是一種對環境不構成破壞或威脅的持續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在消費的同時還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
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在於加速經濟轉型
循環經濟既然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理念和模式,因此,發展的關鍵在於加速經濟轉型。也就是說,要按照生態經濟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傳統的資源依賴過量消耗型、粗放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向資源節用循環型、集約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也就是轉變到經濟、社會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模式上來,並且進入到經濟結構調整之中,以「協調」、「減量」和「循環」為主要手段,落實到各個環節,從而達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目的。
實現經濟轉型,制度環境與政策條件十分重要。要完成經濟轉型必須建立一整套新的經濟制度體系,包括產權、價格等基礎性制度,生產、采購、消費和貿易等規范性制度,財政、金融、稅收和投資等鼓勵性制度,國民經濟核算、審計和會計等考核性制度。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規范引導經濟運行。體制、制度、機制沒有根本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是難以轉變的,更談不上經濟轉型。此外,國家經濟綜合部門要制定產業政策,鼓勵發展資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和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要利用 國債等渠道進行投資引導,在各行各業促進形成循環型清潔生產環節;要運用財政、稅收手段鼓勵企業積極開展節約資源和廢棄物循環利用,對生產再生資源的產品實施稅收優惠政策。要積極運用價格杠桿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合理調整資源型產品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完善自然資源與再生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解決價格障礙。建立健全生態與環境保護和資源補償機制,充分發揮各種杠桿的調節作用。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和消費者回收付費制度。明確生產商、銷售商和消費者對廢棄物回收、處理和再利用的義務。
實現有限資源的最大限度利用是企業面對的挑戰。它不僅會對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會給城市帶來良好的環境效益。如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是我國以生產板材為主的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和最大的不銹鋼生產企業。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注重把廢棄的礦渣重新變成產品,20年來,累計搬走廢渣1000多萬立方米,創收4.5億多元,盈利1.43億元,回收廢鋼142.3萬噸,把原先的廢渣山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公園,減少了渣塵污染,改善了生活環境。
城市在經濟轉型中,特別是資源型城市,更要重視同城市建設、產業優化和老工業基地的改造相結合,要按照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的理念,合理進行城市規劃和功能布局。在城市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要充分考慮城市產業體系之間的銜接以及環境的可容量。使生態經濟理論指導下的循環經濟在企業、產業園區、城市和社區全面推進,有序地加快發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的發展道路。
『肆』 生態經濟發展要素、生態經濟發展基本模式有哪些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CJJ200712032.htm
『伍』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是須臾不可脫離的。離開生態文明單純地去抓經濟發展,不僅不會成功,反而會使經濟發展遠離既定的目標。同樣,離開經濟發展來談生態文明,也不會有真正地發展。
(一)生態文明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生態文明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其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礎。我們都知道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經濟發展雖然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但是,如果離開了生態環境這一前提條件,經濟的發展就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通俗地說,如果沒有森林,鋸木廠的價值就為零;如果沒有魚,漁業的價值就為零。可見,沒有生態環境資源,經濟就無法發展。從經濟學的「木桶」原理來說,我們也應重視生態文明在經濟發展中的能動作用。因為決定木桶容量的不是最長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在如今的社會發展狀況下,生態環境這木板已經越來越短。如果人們還是一味地追求經濟價值,忽視生態價值,那麼就算經濟木板越來越長,最終也將是無發展的增長。
(二)
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經濟的發展,
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物質保障。生態文明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建立新型的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而生態文明建設中遇到的一切問題都要靠發展來解決。
可見,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建立在生態文明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才更有利於實現人、自然、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如果我們在生態文明觀的指導下,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理念,那麼在協調經濟與生態的相互關系中積聚內部力量,謀求經濟的極大發展是可能的。
『陸』 生態經濟的思路
生態經濟的本質,就是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生態環境可承受的基礎之上,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建立經濟、社會、自然良性循環的復合型生態系統。企業要走生態之路,就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原則的同時,堅持以建立綠色企業經營為根本目的、實現企業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原則,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產品結構調整、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原則,堅持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原則,將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關系企業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優化環境,在物質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生態經濟原則體現在不同層次的生態經濟形式上。正是基於此,現代企業經營目標是在生態經濟約束下的企業經營方式,這樣才能滿足各方利益要求,促進現代企業制度建立,有利於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企業只有尋找到有效實現「生態管理」和「生態管理經濟」的路徑,才能形成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綠色經營管理模式,將企業真正建成生態型企業。
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走生態經濟之路
1、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社會的關系,是現代人類社會的兩種基本關系,而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從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兩個層面來理解和諧社會,「和諧」應是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的必然結果,是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和諧社會也是一種有層次的和諧,其核心層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即人與人的和睦相處,平等相待,協調地生活在社會大家庭之中;其保證層就是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協調發展,與和諧社會的要求相配套,基礎層是必須有一個穩定和平衡的生態環境。和諧社會必須在一個適宜的生態環境中才能保持發展,沒有平衡的生態環境,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不能生存和發展,和諧的人際關系也會變成空中樓閣,無存在基礎。因而,生態和諧是和諧社會的基石,沒有生態和諧的社會不是真正的和諧社會。
2、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立足點在於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就要用和諧的眼光、和諧的態度、和諧的思路和對和諧的追求來發展生態經濟,走人與自然和諧之路,不斷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自然利用效率;就要加快改變環境與經濟發展相對立的傳統經濟學觀念,樹立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環境與發展兩者應是協調統一的整體的生態經濟學新觀念,深刻領會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在發展中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矛盾對立統一體;充分強調生態保護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認識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能發展生產力。
3、在我國當前條件下,大力倡導發展生態經濟確實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首先,這是因為我國正處於高速增長的時期,要特別注意發展道路再也不能重蹈「覆轍」。這方面我們過去是有深刻教訓的。我們也要避免重蹈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有增長無發展的消極發展模式。實踐證明這種傳統的模式是難以為繼甚至是危險的。我們應當自覺地走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道路。其次,經濟增長是有代價的。我們以什麼樣的經濟增長模式來選擇低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這種低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就是生態經濟方式。否則,即使有了高的經濟增長,如果以破壞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這種增長的代價也是極其高昂的。第三,我國的發展要發揮後發優勢,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認識和發揮生態經濟的裂變效應。它會帶來工業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即清潔生產;它會帶來農業的新的生產方式,即生態農業;它還會帶來服務業的新的增長方式。
4、發展生態經濟,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要把發展生態經濟作為21世紀的一項重大發展戰略,明確發展目標,確立「立足生態,著眼經濟、全面建設、綜合開發」的發展思路,實現資源開發與資源培植相結合,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創立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要根據我國的國情,發展生態林業、發展水電等清潔能源、發展生態農業、發展有機食品工業、發展生態建築及材料產業、發展生態旅遊業和環境保護產業等。這些產業的發展不僅將有力地推動我國生態經濟的發展,提升我國經濟競爭力,而且還有利於擴大就業,而充分就業又是人口、經濟、生態相協調平衡的重要內容,是生態經濟的本質要求。我們要在盡量少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高標准、高起點、大力度的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綠色通道,發展生態交通,為生態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和依託,使生態經濟與基礎設施相互促進。要以發展生態經濟為契機,對經濟結構進行大力度調整。要利用發展生態經濟進一步吸引和利用外資,擴大開放,同時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促進生態經濟發展。
5、生態經濟不同於以往的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從理論到實踐都是新生事物。這種發展源於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也源於群眾智慧的創造發揮。所以,發展生態經濟的關鍵在於創新,在於發展過程、發展機制和發展環境的優化,在於人的素質的不斷提高、科技創新的高效轉化、企業和基地的帶動輻射、服務網路的全面覆蓋。這是我國在推進生態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著力抓好的關鍵環節。
『柒』 生態經濟系統是什麼
從經濟學和生態學的結合上,圍繞著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之間相互作用專的關系,研究屬生態經濟結構、功能、規律、平衡、生產力及生態經濟效益,生態經濟的宏觀管理和數學模型等內容。旨在促使社會經濟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生態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20世紀60年代後期正式創建的。美國海洋學家萊切爾卡遜在1962年發表的《寂靜的春天》一書中,首次真正結合經濟社會問題開展生態學研究。幾年後,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
『捌』 為什麼說循環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選擇
1 可持續發展的豐富內涵 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新的發展觀。是應時代的變遷、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可持續發展, 是指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後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意味著維護、合理使用並且提高自然資源基礎, 這種基礎支撐著生態抗壓力及經濟的增長。可持續發展還意味著在發展計劃和政策中納入對環境的關注與考慮, 而不代表在援助或發展資助方面的一種新形式的附加條件。可持續的3個主要特徵: 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 其之間互相關聯而不可分割。生態持續是基礎, 經濟持續是條件, 社會持續是人類共同追求的應該是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可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它所追求的目標是: 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 個人得到充分發展; 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 不對後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 它特別關注的是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 強調對資源、環境有利的經濟活動應給予鼓勵, 反之則應予摒棄。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產生為人類世界的發展指出了一條環境與發展相結合的道路, 為環境保護與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一個創新的思想模式。其實質就是把經濟發展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緊密聯系起來, 實現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觀要求在發展中積極地解決環境問題, 既要推進人類發展, 又要促進自然和諧。主要表現在: 從以單純經濟增長為目標的發展轉向經濟、社會、生態的綜合發展, 從以物為本位的發展轉向以人為本位(發展的目的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質量) 的發展, 從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發展轉向長期利益、整體利益的發展, 從物質資源推動型的發展轉向非物質資源或信息資源(科技與知識) 推動型的發展。 2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 所謂可持續發展戰略, 是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計劃和綱領, 是多個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稱, 它要使各方面的發展目標, 尤其是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目標相協調。1992 年6 月,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 會議提出並通過了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21世紀議程》, 並且要求各國根據本國的情況, 制定各自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計劃和對策。1994 年7 月4日, 國務院批准了我國的第一個國家級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21 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 標志了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發展觀念的重大革命, 標志了它是一個有利於人類健康地走向21世紀的新的發展理念和行動綱領。可持續的生態文明將會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主旋律。3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要性 資源方面: 隨著世界人口持續增長和經濟發展, 人類對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規模的開采消耗, 導致資源基礎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資源緊缺。石油等能源價格上漲, 土地資源及礦產資源掠奪性破壞嚴重。維護地球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 以確保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環境方面: 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兩大類。加強環境保護,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消除貧困、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然要求。 4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意義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有利於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有利於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有利於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有利於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 保護生態環境, 建設生態農業。5 科學的發展觀 傳統的發展觀, 偏重於物質財富的增長, 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簡單地把GDP的增長作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指標, 忽視人文的、資源的、環境的指標; 單純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索取對象, 忽視自然界首先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傳統發展觀的影響下, 盡管人類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 但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現象屢見不鮮、越來越多, 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卻往往並不能隨經濟增長而相應提高, 甚至出現危及未來生存的許多社會和環境問題。要解決這些歷史進程中的矛盾和問題, 就必須摒棄傳統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影響, 在發展觀上進行不斷的科學創新。 科學的發展觀要求的是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 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 充分考慮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力, 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 實現自然資源的持久利用, 實現社會的持久發展。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發展是促進環境保護的前提條件。從科學的發展觀出發,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環境保護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如果在經濟發展中不考慮環境保護和資源的消耗, 一味的拼資源、拼能源、高污染, 表面上看GDP是在增長, 但實際上如果把生態成本考慮進去, 也可能是負增長或者低增長。而生態環境的透支往往是要人類加倍償還的。所以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 極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落實到加強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上來, 使我們的發展真正實現人口資源和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也只有堅持以人為本, 用科學的發展觀統一思想、統領工作, 牢牢把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才可能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 走上一條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生態保護型的經濟發展之路, 使我們國家更快、更好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我們就必須要改變傳統的發展思維和模式, 努力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和生態良性循環的協調統一, 決不能走人口增長失控、過度消耗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的舊路。要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 預防與治理結合, 減輕資源環境壓力,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轉變。要大力發展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工業, 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為主體的生態農業, 以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綠色消費」和「綠色服務」為標志的生態服務業。只有這樣, 才能達到經濟發展的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 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 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環的國民經濟和節約型社會, 既保證當代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又為子孫後代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真正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從根本上看, 我國還沒有完全轉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由於增長方式粗放, 在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後, 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 從而加劇了能源、資源短缺的壓力, 致使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矛盾與形勢相當突出和嚴峻。 如何才能不走彎路? 關鍵是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利用少、環境污染低、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方面, 要研究、開發和推廣新能源、新材料, 廣泛採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術和生態破壞恢復技術, 包括投資少、效益高的廢水處理技術、城市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技術、固體廢物的無害處理技術等, 全力推行清潔生產。另一方面, 要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實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淘汰落後的工藝設備, 關閉、取締污染嚴重的企業; 變傳統工業「資源—生產—污染排放」的發展方式為「資源—生產—再生資源」的循環發展方式, 促進以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為特徵的綠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使其成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保護環境的最佳「結合點」。
就我個人看法,中國現在要快速的發展,不發展循環經濟是不可能的。它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發面起到了致命性的作用!面對人口壓力,資源短缺的現狀 ,循環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選擇!
『玖』 中國是怎樣建立海洋生態經濟模式
海洋已經出現嚴重的生態經濟問題,重要海洋資源過度開發,海洋生態環境退化,海洋產業衰退,沿海地區發展受到影響。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由海洋環境、海洋資源、海洋開發活動、沿海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共同決定的。海洋資源開發要走資源持續利用、產業持續發展、生態優質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不斷增加新的可開發資源,但開發規模和速度不應超過海洋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實施資源和環境綜合管理,把海洋資源開發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逐步形成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拾』 地質-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模式研究
一、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系統模擬
從系統的總體因果關系迴路以及各子塊的局部因果關系迴路可以發現,位於主反饋迴路與局部反饋迴路交叉點上的參數往往起主導作用。根據控制參數的確定原則和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的現狀區情,選擇了人口自然增長率、GDP增長率、R&D經費佔GDP比重的增長率、環保與治理投資佔GDP比重、人均生活需水量、人均綠地等6項指標作為控制參數,進行多方案模擬模擬,對比分析控制參數與模擬結果,最後確定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10種模擬方案。
二、山東半島城市群模擬方案及運行結果
將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系統的動力學方程輸入計算機進行編譯模擬和模擬,並根據各方案控制參數的取值,得出山東半島城市群的10種模擬結果。
主要結果分析如下:
方案1———自然演變模式。
方案2———人口與經濟快速增長模式。
方案3~5———人口與經濟較快增長模式,人口與經濟一般增長模式,人口與經濟緩慢增長模式。
方案6———經濟快速增長一般資源環保模式。
方案7~9———經濟較快增長一般資源環保模式,經濟一般增長環保、集約生態模式,經濟緩慢增長環保、集約生態模式。
方案10———環保、集約、生態模式。
綜上所述,在這10種方案中,自然演變模式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但由於環境保護的力度不夠,且半島地區經濟以資源消耗型產業為主,資源利用效率不高,沒有很好地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因而不利於該區長期的發展。人口與經濟快速增長模式、人口與經濟較快增長模式、人口與經濟一般增長模式和人口與經濟緩慢增長模式這4種模擬方案中,人口與經濟快速增長模式經濟總量和經濟發展速度在所有的方案中均居於最高水平,但由於發展經濟的同時,沒有注意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保護,使得經濟發展的同時,會出現環境破環嚴重的後果;後3種方案,總體發展速度較緩和,但是否能實現半島城市群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有待於進一步驗證。經濟快速增長一般資源環保模式,從模擬結果來看,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所有方案中是最高的,而環境方面,廢氣、廢水的排放均處於第三位,低於同期自然演變模式和人口與經濟快速增長模式,人口總數也居於第三位,總體發展狀態較好,從表面來看,這一方案有望實現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經濟緩慢增長環保集約生態模式、經濟較快增長一般資源環保模式、經濟一般增長環保、集約生態模式,這3種方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都考慮到了環境因素的作用,從模擬結果來看,經濟發展同方案3~5趨勢基本一致,環境方面能得到較好的改善,但與經濟快速增長一般資源環保模式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第10種方案,環保、集約生態模式,只注重了環境的重要性,而沒有充分考慮經濟效益,是一種低效益的保守型模式。
三、協調發展模式及其定量研究
為了確定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系統協調發展方案,在此,利用廖重斌提出的協調發展度模型將協調發展度作為衡量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水平高低的定量指標,對半島城市群地區的上述方案進行定量評判。
綜上所述,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相對較優的方案是經濟快速增長一般資源環保模式,而此方案又是所有方案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GDP年增長率為20%,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半島地區未來20年內要以發展經濟為主要目標,大力發展經濟,並注意環境保護———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加強管理執法力度,來約束企業的污染行為,採用先進技術減少污染,走循環經濟之路———逐步優化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程度。人口經濟快速增長模式、人口經濟較快增長模式和資源經濟較快增長一般資源環保模式的協調度較好。而其他方案,由於片面地強調經濟效益或片面地強調環境保護,忽視了二者之間的協調,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度較低,其中環保、集約生態模式下,測算2020年該區的協調發展度為0.3656,屬於失調衰退類,不利於半島地區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模式
通過全面比較分析各種模擬方案及對其進行定量評判,確定不同時段該區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程度,進而按照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並重的原則,組合不同時段的模擬方案,得出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相對協調發展可以採取的模式(表11-1)。
表11-1 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模式
協調發展模式1:在「十一五」期間採用經濟快速增長一般資源環保模式,在2010~2020年期間採用經濟較快增長一般資源環保模式。
協調發展模式2:在「十一五」期間採用人口與經濟快速增長模式,在2010~2015年期間採用人口與經濟較快增長模式,在2015~2020年期間採用經濟較快增長一般資源環保模式。
協調發展模式3:在「十一五」期間採用經濟快速增長一般資源環保模式,在2010~2020年期間採用人口與經濟較快增長模式。
這3種協調發展模式在模擬前期側重於半島城市群地區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同時又充分考慮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注重經濟發展與環境效益的協調。雖然所有的模擬模擬方案在不同的時段內均未達到環境與經濟的良好或最優協調發展,但經濟快速增長一般資源環保模式在整個模擬過程中呈現出相對最優的狀態———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程度在模擬期內一直呈現漸好趨勢,然而考慮到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實際情況及目標實現的可能性,長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與環境之間客觀上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故協調發展模式1在「十一五」期間採用經濟快速增長一般資源環保型,在2010~2020年期間適當放慢經濟發展的速度,採用經濟較快增長一般資源環保型,以盡量追求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相對滿意狀態,而不是絕對的良好或優質協調發展狀態。
協調發展模式2與3在前期使經濟發展速度保持在18%~20%之間,初期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及模式1,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環境保護將隨之得以加強,在統籌兼顧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的同時,兩種模式將分別使協、調發展度在整個模擬期內由0.6662上升到0.7124和由0.644上升到0.658,表現為,到2020年協調發展模式2達到中級協調發展經濟滯後型水平,協調發展模式3達到初級協調發展環境滯後型水平,說明前者在後期更加側重於環境保護,後者則相對側重於經濟發展。總體來看,盡管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仍然沒有達到良好或優質協調發展狀態,但兩種模式協調發展度均呈現增長的趨勢,說明二者均向好的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在未來20年中,上述3種協調模式都不能達到良好或優質協調狀態,表明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面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難以找到最優的協調發展模式,只能尋找相對滿意的方案。在制定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戰略時,宜根據不同時段的實際情況和發展目標加以選擇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