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抵制日貨對中國和日本經濟的影響
中國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日本有所依賴,只不過沒日本依賴中國那麼嚴重罷了。畢竟在地緣回上中國和日本相答較其他一些西方國家有很大的優勢,所以相互有所依賴在所難免。
抵制日貨只能說 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但支持抵制日貨!
② 日本和中國,哪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更大
應該是日本。因為全世界好多電子產品的關鍵部件大多數都產自日本。
③ 中國的改革對日本經濟有什麼影響
中國經濟崛起,讓日本憑空獲得一個巨大的海外市場,肯定是正面積極促進作用唄.
④ 中國對日本的經濟影響有多大
前提是如果
中國加上香港特區是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如果中國禁絕日貨呵呵·問題很嚴重 中國也會受影響·日本在中國投資了大量的工廠 那這些人也要失業的·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是不可能禁絕日貨
⑤ 日本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多大
我問哪個國家都是相互的?有關系的都很多的影響啊,取長補短
⑥ -日本和中國,哪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更大
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而且,中國的製造業相對更加集中。就連回日本的工廠也搬到答了中國來進行生產,世界上的其他發達國家基本上都在中國投資辦廠,並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同時,日本經濟目前處於萎靡狀態,因此今天的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相當巨大的。但是,應該看到,作為製造業領頭的中國經濟,雖然影響力較大,長遠看卻不是什麼好事,因為,生產商品耗費的是中國的資源,消耗的是中國的能源,產生的污染也是由我們自己承受,但是產出的商品卻貼著別國的標簽,我們本身連定價權都沒有,相當多的利潤還是由國外大公司賺取了。因此中國的經濟模式需要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模式急需改變。
⑦ 中國改革開放對日本經濟的間接影響
1978年底,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此後中日貿易快速發展。1978~1991年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日本大力推進出口市場和能源進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重要時期以及日本企業積極開拓、尋求新興市場的時期。目前,學術界鮮有從政策角度全面系統探討此時期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對中日貿易關系影響的相關研究。本文擬從日本政府對華貿易政策調整、日本企業對華戰略轉變、日本對外貿易格局變化三個層面加以闡述。
一、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及對日外交
1978年底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之後黨和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從1978年底開始,在農村開展了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束縛農業生產力發展的管理體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82年中共中央批轉了《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應健全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1]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要求在1984年底前大體完成建立鄉政府的工作。[2]農村改革取得突破後,迫切需要將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1](pp.344~361)此次全會以後,展開了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一是進一步增強企業特別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的活力,使它們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繼續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和多種經營方式;進一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二是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市場,逐步完善市場體系;有步驟地開拓和建立資金市場、技術市場與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三是國家對企業的管理逐步由直接控制為主轉向間接控制為主,建立新的社會主義宏觀經濟管理制度。[3]
在上述改革的同時,國家實行對外開放,按照平等互利原則擴大對外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正式將「特區」定名為「經濟特區」。[4]1983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又批轉了《加快海南島開發建設問題討論紀要》,給予海南行政區較多的自主權,以加快海南島的開發建設。[5]1984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批轉〈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的通知》,指出要進一步開放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1月,國務院又召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座談會,會議決定,先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繼而將遼東半島、膠東半島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以加速沿海經濟的發展,從而帶動內地經濟發展。[1](pp.323,364~365)
這些改革和開放政策,不僅使中國由封閉走向開放,而且也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逐步顯現。如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和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提高了農民的購買力;通過擴大企業自主權,允許企業自產自銷部分產品和實現利潤留成,以及打破城鄉分割和地區封鎖,疏通流通渠道等,擴大了國內市場。穩定成長、開放的中國市場對世界各國都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與此同時,改革開放有利於中國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也為外國企業提供了商機。
與改革開放政策相適應,中國的外交政策也做出相應的調整。要發展經濟、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就需要從國外引進資金和技術,發展國際貿易,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而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經濟發達、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發展與日本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的經濟關系,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十分必要。
政治上加深相互理解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為改革開放後中日友好合作關系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鄧小平在歡迎日本首相福田赳夫的宴會上指出:《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締結,「必將為進一步加強中日友好,擴大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交流,開辟更加廣闊的前景」,「將對維護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產生積極的影響」。[6]1979年2月,鄧小平訪日,與首相大平正芳進行了廣泛的交談,進一步加深了兩國的相互理解。12月,華國鋒在會見訪華的大平正芳時表示:「中日兩國更加堅實地、富有成效地擴大和發展友好合作關系,既符合中日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亞洲和世界和平事業的需要。」[7]
經濟上按照平等互利原則發展同日本的經濟技術合作1978年10月,鄧小平訪問日本時,闡明了中國要實現四個現代化,表達了要向日本等發達國家學習的意願以及對實現四個現代化的自信,並認為「需要大量引進日本的科學技術和資金」[8]。1979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鄧穎超在訪日期間廣泛接觸日本政界、經濟界和文化界人士,在日本經濟團體舉行的酒會上,她指出: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同時也要積極學習和借鑒外國的一切先進的東西。你們工業發達,技術先進,在企業管理上也有豐富的經驗,我們願意向你們學習。我們兩國在經濟、技術領域里的交流和合作,是大有可為的」。[9]1980年5月,華國鋒在訪日時指出:「我們兩國的合作具有互通有無、互為補充、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有利條件,兩國的合作道路將會越走越寬廣。」[10]1982年5月,中國領導人在訪日時進一步用中國古語「天時、地利、人和」來形容中日兩國經濟合作的有利條件,同時提出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長期穩定地發展兩國經濟關系的三項原則。[11]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對上述三項原則又補充了「相互信賴」,成為四項原則
⑧ 中國離日本最近,是不是中國經濟對日本的影響比美國還要大
未必
中國復對於日本經濟影響主制要在兩個方面 資源和市場 美國對日本經濟的影響主要在於技術和金融
資源來源有較多選擇 中國市場大 失去了雖然會很受打擊但並不是致命的 技術方面不得不承認日本是處於世界一流水平的 除開軍工 其他方面基本不需要依賴外部 但是日本經濟最大的隱患還是在於美元的影響 所以還是美國影響大 日本跟隨美國是有著很深層原因的
⑨ 中國對日本進行了經濟裁製,但這對中國的經濟也會造成影響嗎
中日經濟相關性很高,任何一方對另一方進行經濟制裁必然會影響到自身,只版是程度不權同而已。
如果日產停工,工人的的工資自然要削減;假如日產撤出,這些中國工人就面臨失業。
這種經濟戰爭中永遠不會有什麼贏家,只是有政治上的得失。
⑩ 中國抵制日貨 日本經濟受影響 那麼我想中國的經濟一樣也會受影響 是這樣的嗎
對 是這樣
但是中國主動抵制 主動方面有準備
而且中國市場大 日本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大
在中國抵制後 日本的經濟受的影響大
而中國相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