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蕪湖的歷史。
歷史沿革
蕪湖市是建國後在原蕪湖縣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史料記載和北京大學歷史地理專業師生的研究,蕪湖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城址經歷了幾次變遷與擴大的過程。
蕪湖市最早的故址名鳩茲,在今市東南約四十里的水陽江南岸。《左傳》:「魯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至於衡山。」此處記敘的衡山是當塗縣東北面的橫山。而鳩茲城址則位於水陽江南岸一帶侵蝕殘丘向北延伸的盡頭。由此往西地勢低平,多為湖塘沼澤地區,因湖沼草叢,鳩鳥雲集,而得名鳩茲,又稱「勾茲」、「皋茲」、「祝茲」等。在鳩茲附近有一長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蕪藻」,故得名蕪湖。此段水陽江當時稱為中江,西連長江,東通太湖,為一條重要的東西交通水道。鳩茲是控制中江的一個渡口,位置相當重要。公元前109年即漢武帝元封二年,鳩茲已設縣,易名蕪湖,此乃早期的蕪湖城。
蕪湖設縣以後經兩漢時期的發展,到三國時因戰爭頻繁,蕪湖地位日顯重要。吳國地處江東,以長江為天險與曹魏對峙。但其主要城鎮距長江較遠,為了適應軍事上的需要,黃武二年(223年)孫權將蕪湖縣治由鳩茲西遷到青弋江口不遠的今城東南隅的雞毛山一帶的高地上(古鳩茲舊治再未復用),成為今日蕪湖市最老的城區。東晉時期,蕪湖已成為臨江重鎮。公元324年,大將王敦在雞毛山屯兵築城駐守,故有「王敦城」之稱。東晉安帝義熙九年(413年),省蕪湖入襄垣縣,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隋唐時期,蕪湖皆為當塗縣屬鎮。五代十國時南唐升元(937-943年)年間復置蕪湖縣。從此蕪湖作為縣一級行政建置直至1949年。
兩宋時期,全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為促使農業的發展,大興築圩,大片湖沼變成良田。在蕪湖地區修築了政和圩、行春圩、陶辛圩和萬春圩等。農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興起,城區也迅速擴大,蕪湖成為當時沿江的一座名城。約在十一世紀初,蕪湖築城垣即宋城。今北門外高城板,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金兵不斷南侵,蕪湖城遭兵焚毀成廢墟。淳熙七年(1180年)又築城,但已不如以前繁榮。元初蕪湖縣城又行恢復,人口曾達五萬人左右,但在元末又遭兵火毀壞。明代蕪湖的經濟又逐步恢復發展起來,各地商人和工匠紛至經營各業,以染漿業和煉鋼業尤為發達,南北貨物匯集。明萬曆三年(1575年)蕪湖再次築城,大部分與宋城重合。清代200多年間(1876年以前),蕪湖商業同手工業不斷發展,成為新興的工商業城市,沿青弋江到江口形成商業中心地帶,號稱「十里長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鴉片戰爭以後,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蕪湖因交通位置和經濟條件重要而成為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重要據點之一。光緒二年(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將蕪湖列為通商口岸之一。次年英國在范羅山建立了領事行署,劃定沿江灘地為租界。接著美、俄、法、日等帝國主義相繼侵入,又於1902年將南起陶溝,北至弋磯山,東至普潼山,西至長江岸邊的46.5公頃土地劃為公共租界。從此大量洋貨涌進蕪湖市場,既嚴重摧殘了傳統的民族工業,又刺激了商業的畸開發展,同時大量糧食、農副產品及礦產原料被廉價掠奪運走。他們在租界內修馬路,建碼頭、倉庫、堆棧、樓房,開辦教堂、醫院、學校等,使蕪湖市區由青弋江兩岸一帶向西北沿長江右岸發展,擴大了市區范圍。
開埠通商以後,由於地理、經濟條件和李鴻章為代表的官僚買辦採取政治手段等,使米商雲集蕪湖開設米號,米市中心遂由鎮江遷來蕪湖,並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每年「經蕪湖輸出之米糧數五六百萬石至一千萬石」,有「堆則如山,銷則如江」之說。同時官僚買辦資本及民族資本開辦了「裕中紗廠」、「明遠電廠」、「益新麵粉廠」等新式工廠及其它一些小工廠,後因帝國主義侵略、壓榨加劇等原因大都被迫停辦、倒閉。由於經濟的畸形發展,老城區與外國租界之間的大片空地辟為新的街道,使市區進一步擴大。人口由1745年的1萬多人增加到1915年的10萬多人。
1949年4月蕪湖市獲得解放。幾十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及全市人民的努力下,蕪湖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性的畸形發展的消費性城市,改造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城市。
② 蕪湖歷史文化
蕪湖歷史文化資源更是十分豐厚。繁昌縣「人字洞」,是古人類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發現的遠古人類製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種多樣的哺乳動物化石、時間斷代約在距今200萬至250萬年之間,把人類在亞洲活動的歷史上溯了四五十萬年,引起世界矚目。
繁昌柯家村古窯址,繁昌平鋪鄉「萬牛墩」和南陵吳越土墩墓,南陵大工山銅礦遺址,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詩經》開篇詩作《關雎》中唱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中的雎鳩是一種水鳥,也叫鳩茲鳥。
蕪湖古稱鳩茲,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2500年。漢武帝元封二年,即公元前109年,因多湖泊、蕪藻而名蕪湖。歷史上蕪湖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頗為發達。南唐時即「樓台森列」,「煙火萬家」。南宋以後,特別是到了元朝,蕪湖已是一個相當繁榮的市鎮,從明代開始,逐漸成為長江下游地區的重要商埠。
漿染等手工業已聞名遐邇,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就有「織造尚淞江(上海),漿染尚蕪湖」之說,形成號稱「蕪湖巨店」的大型漿染工場。
1876年,中英簽訂的「煙台條約」將蕪湖與浙江的溫州等四個城市辟為通商口岸,這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在給蕪湖民族經濟帶來了巨大沖擊並造成畸形發展的同時,也從此打開了蕪湖對外開放的大門。1918年蕪湖海關進出口貨值就達當年全國對外貿易的3.5%,成為長江通商巨埠之一。
以蕪湖和上海為起迄點的蕪申運河,更把蕪湖和蘇、錫、寧、杭的經濟、文化緊密地連在一起。到了清代,蕪湖形成了廣大的米業市場,與無錫、長沙、九江並稱為全國四大米市。
蕪湖開放通商口岸後,大量西洋商品經過蕪湖銷往內地,大批外國洋行、公司進入蕪湖的同時,先進科學技術的傳播,也刺激了蕪湖近代工業的發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業在蕪湖建立。1883年蕪湖架設了有線電報線路,為全省第一個使用電報的城市;
1897年投產的益新(機磨)米面公司,規模居當時全國同類工廠首位;30年代還曾開通民航,飛上海和武漢兩市。步入20世紀後,蕪湖工商業發展到百餘種,五、六千家,成為安徽現代工業的發祥地,長江流域經濟中心之一。
由於歷史的傳承,文化多元,開放包容,五湖四海兼收並蓄,蕪湖人的開放意識、創新意識強烈。改革開放初期,蕪湖的「傻子瓜子」曾被鄧小平先生三次提及,被譽為中國民營經濟的「報春花」。
上世紀九十年代,蕪湖市成為國家沿江開放城市。在蕪湖,我們長期以來弘揚「崇尚創新、寬容失敗、支持創業、鼓勵冒尖」的創新文化,鼓勵扶持「能人創企業、百姓創家業、幹部創事業」。開放、誠信、務實、創新,已成為蕪湖人的精神,引領著蕪湖闊步前進。
(2)蕪湖經濟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1949年4月蕪湖市獲得解放。幾十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及全市人民的努力下,蕪湖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性的畸形發展的消費性城市,改造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城市。
③ 蕪湖的詳細歷史
蕪湖市是建國後在原蕪湖縣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史料記載和北京大學歷史地理專業師生的研究,蕪湖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城址經歷了幾次變遷與擴大的過程。
蕪湖市最早的故址名鳩茲,在今市東南約四十里的水陽江南岸。《左傳》:「魯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至於衡山。」此處記敘的衡山是當塗縣東北面的橫山。而鳩茲城址則位於水陽江南岸一帶侵蝕殘丘向北延伸的盡頭。由此往西地勢低平,多為湖塘沼澤地區,因湖沼草叢,鳩鳥雲集,而得名鳩茲,又稱「勾茲」、「皋茲」、「祝茲」等。在鳩茲附近有一長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蕪藻」,故得名蕪湖。此段水陽江當時稱為中江,西連長江,東通太湖,為一條重要的東西交通水道。鳩茲是控制中江的一個渡口,位置相當重要。
公元前109年即漢武帝元封二年,鳩茲已設縣,易名蕪湖,此乃早期的蕪湖城。 蕪湖設縣以後經兩漢時期的發展,到三國時因戰爭頻繁,蕪湖地位日顯重要。吳國地處江東,以長江為天險與曹魏對峙。但其主要城鎮距長江較遠,為了適應軍事上的需要,黃武二年(223)孫權將蕪湖縣治由鳩茲西遷到青弋江口不遠的今城東南隅的雞毛山一帶的高地上(古鳩茲舊治再未復用),成為今日蕪湖市最老的城區。
東晉時期,蕪湖已成為臨江重鎮。公元324年,大將王敦在雞毛山屯兵築城駐守,故有「王敦城」之稱。東晉安帝義熙九年(413),省蕪湖入襄垣縣,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
隋唐時期,蕪湖皆為當塗縣屬鎮。
五代十國時南唐升元(937-943)年間復置蕪湖縣。從此蕪湖作為縣一級行政建置直至1949年。
兩宋時期,全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為促使農業的發展,大興築圩,大片湖沼變成良田。在蕪湖地區修築了政和圩、行春圩、陶辛圩和萬春圩等。農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興起,城區也迅速擴大,蕪湖成為當時沿江的一座名城。約在十一世紀初,蕪湖築城垣即宋城。今北門外高城板,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金兵不斷南侵,蕪湖城遭兵焚毀成廢墟。淳熙七年(1180)又築城,但已不如以前繁榮。
元初蕪湖縣城又行恢復,人口曾達五萬人左右,但在元末又遭兵火毀壞。
明代蕪湖的經濟又逐步恢復發展起來,各地商人和工匠紛至經營各業,以染漿業和煉鋼業尤為發達,南北貨物匯集。明萬曆三年(1575)蕪湖再次築城,大部分與宋城重合。
清代200多年間(1876年以前),蕪湖商業同手工業不斷發展,成為新興的工商業城市,沿青弋江到江口形成商業中心地帶,號稱「十里長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鴉片戰爭以後,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蕪湖因交通位置和經濟條件重要而成為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重要據點之一。
光緒二年(1876)中英煙台條約將蕪湖列為通商口岸之一。次年英國在范羅山建立了領事行署,劃定沿江灘地為租界。接著美、俄、法、日等帝國主義相繼侵入,又於1902年將南起陶溝,北至弋磯山,東至普潼山,西至長江岸邊的46.5公頃土地劃為公共租界。從此大量洋貨涌進蕪湖市場,既嚴重摧殘了傳統的民族工業,又刺激了商業的畸開發展,同時大量糧食、農副產品及礦產原料被廉價掠奪運走。他們在租界內修馬路,建碼頭、倉庫、堆棧、樓房,開辦教堂、醫院、學校等,使蕪湖市區由青弋江兩岸一帶向西北沿長江右岸發展,擴大了市區范圍。
開埠通商以後,由於地理、經濟條件和李鴻章為代表的官僚買辦採取政治手段等,使米商雲集蕪湖開設米號,米市中心遂由鎮江遷來蕪湖,並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每年「經蕪湖輸出之米糧數五六百萬石至一千萬石」,有「堆則如山,銷則如江」之說。同時官僚買辦資本及民族資本開辦了「裕中紗廠」、「明遠電廠」、「益新麵粉廠」等新式工廠及其它一些小工廠,後因帝國主義侵略、壓榨加劇等原因大都被迫停辦、倒閉。
由於經濟的畸形發展,老城區與外國租界之間的大片空地辟為新的街道,使市區進一步擴大。人口由1745年的1萬多人增加到1915年的10萬多人。
1949年4月蕪湖市獲得解放。由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性的畸形發展的消費性城市,改造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城市。
(一)鳩茲(春秋~秦)
春秋 ,名鳩茲,屬吳國。
戰國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滅吳,屬越國,名鳩茲。周顯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滅越,屬楚國,名鳩茲。
秦 ,分全國為三十六郡,蕪湖屬鄣郡,仍名鳩茲。
(二)丹陽郡蕪湖縣(西漢~東晉)
西漢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為丹陽郡,領17縣,蕪湖為其中之一,蕪湖縣名始於此。
東漢 沿襲之。
三國 ,吳黃武二年(223),蕪湖縣城由鳩茲遷至今市區東南雞毛山一帶,仍屬丹陽郡。
西晉 ,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分丹陽郡置宣城郡(駐宛陵)。移丹陽郡治於建業(今南京)。蕪湖仍屬丹陽郡。
東晉 ,為安置中原南渡的百姓,在沿江一帶僑置郡州縣。成帝咸和四年(329),蕪湖縣屬丹陽郡,僑立豫州於蕪湖
(三)宣城郡、淮南郡(東晉~南北朝)
東晉 哀帝興寧元年(363),蕪湖屬宣城郡(郡址移駐蕪湖);孝武帝寧康二年(374)蕪湖仍屬宣城郡,並僑立上黨郡。孝武帝太元年間(376-396)僑郡為縣,省陽轂(今繁昌)入蕪湖縣,後又省蕪湖縣入襄垣縣。自此蕪湖縣置被撤銷,襄垣、上黨兩縣均屬淮南僑郡。東晉咸和初年僑置淮南郡於丹陽的於湖(今當塗縣南19公里處)。
南北朝 ,劉宋文帝元嘉九年(432)並上黨縣入襄垣縣,屬淮南郡;孝武帝大明六年(462)並淮南郡入宣城郡(郡址移駐於湖),襄垣縣屬宣城郡。大明八年(464)復立淮南縣屬南豫州,襄垣屬之。明帝泰始三年(467)屬揚州淮南郡。
(四)當塗縣屬鎮(隋~唐)
隋 文帝開皇九年(589)撤銷丹陽、淮南二郡,置蔣州駐石頭城(今南京),並襄垣等縣入當塗縣,縣治遷駐姑熟(今當塗縣城),原蕪湖(城)降為當塗縣屬鎮。
唐 ,將全國分為十道後又改分為十五道,蕪湖一直為當塗縣的一個鎮,只是屬道州有變動。
(五)宣州屬鎮(唐)
唐 太宗貞觀元年(627)屬江南道宣州;玄宗開元廿一年(733)屬江南西道宣州。肅宗乾元元年(758)屬江南東道升州。上元二年(761)屬江南西道宣州;德宗貞元三年(787)屬江南東道宣州。
(六)江寧府蕪湖縣、宣州蕪湖縣(五代十國~北宋)
五代 ,南唐李弁升元年間(937-943)復置蕪湖縣屬江寧府,自此以後到民國,蕪湖縣置未斷。
宋 ,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平江南,蕪湖屬宣州。
(七)太平州蕪湖縣、太平路蕪湖縣(北宋~元)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升南平軍為太平州,蕪湖屬江南路(後為江南東路)太平州。
元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升太平州為太平路,蕪湖屬江浙行中書省太平路
(八)太平府蕪湖縣(元~清)
元惠宗至正十五年(1335)改太平路為府,蕪湖屬太平府。
明 ,明洪武元年(1368)建都金陵,蕪湖屬中書省太平府;洪武十三年(1380)罷中書省,蕪湖直屬六部太平府;永樂十八年(1420)改京師為南京,蕪湖屬南直隸太平府。
清 ,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定江南,改南京為江南省,蕪湖屬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順治十八年(1661),蕪湖屬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太平府;康熙六年(1667)改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從此安徽省正式成立,蕪湖屬安徽省太平府。太平天國年間(1857-1864)府、縣屬浙江省兼轄,後屬安徽省徽寧池太廣道。
(九)蕪湖縣(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廢府、州、廳而存縣、道,蕪湖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至十七年(1914-1928)設蕪湖道(駐蕪湖),轄皖南地區二十三縣,蕪湖為首縣甲等;民國二十一年(1932)蕪湖縣屬安徽省第二專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日軍侵佔蕪湖,撤銷第二專區,改屬第五專區,同年10月25日又改屬第九專區;民國三十年(1941)8月,屬第六專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9月,抗戰勝利後屬安徽省皖南行署,並為第六專區駐地。
1949年4月24日,蕪湖解放。4月27日成立蕪湖軍事管制委員會,直屬南京軍事管制委員會。
(十)蕪湖市蕪湖縣分治(1949年~1980年)
1949年5月10日,成立蕪湖市人民政府。從此蕪湖市、縣分置。5月13日設皖南行署駐蕪湖市,轄蕪當、池州、宣城三專區,蕪湖市直屬皖南行署。蕪湖縣屬皖南行署蕪當專區。 1950年撤銷蕪當專區,蕪湖縣直屬皖南行署。
1952年2月4日,蕪湖縣改屬皖南行署蕪湖專區。
1952年8月27日,撤銷皖南、皖北行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蕪湖市直屬安徽省。蕪湖縣乃屬蕪湖專區,蕪湖專區及蕪湖縣均駐蕪湖市。
1958年2月27日,和縣裕溪口鎮劃入蕪湖市。6月21日蕪湖市改屬蕪湖專區領導,同年11月27日專區和市合並,以蕪湖專區名義出現,直屬安徽省。
1959年3月12日並蕪湖縣入蕪湖市。
1960年1月14日專區和市分開設置,市屬省和專區雙重領導。
1961年4月26日,蕪湖市直屬安徽省。同年12月5日復置蕪湖縣,屬蕪湖專區,專區與縣仍駐蕪湖市。
1965年7月19日又劃蕪湖市歸屬蕪湖專區。
1971年3月蕪湖縣遷駐灣址鎮。同年3月29日蕪湖專區改名為蕪湖地區,蕪湖市、蕪湖縣同屬蕪湖地區。
1973年2月25日蕪湖市直屬安徽省。
(十一)蕪湖市(1980年~今)
1980年1月29日,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行署移駐宣城,蕪湖縣屬蕪湖市;
1983年7月1日,當塗縣的大橋公社劃入蕪湖市。同時將原屬宣城地區的繁昌、南陵、青陽三縣及九華山管理處劃歸蕪湖市管轄。
1988年8月17日,青陽縣、九華山劃出蕪湖市,復歸池州地區。
④ 求有關蕪湖近代30周年以及過去的一些重要歷史!
蕪湖市是建國後在原蕪湖縣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史料記載和北京大學歷史地理專業師生的研究,蕪湖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城址經歷了幾次變遷與擴大的過程.
蕪湖市最早的故址名鳩茲,在今市東南約四十里的水陽江南岸.《左傳》:"魯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至於衡山."此處記敘的衡山是當塗縣東北面的橫山.而鳩茲城址則位於水陽江南岸一帶侵蝕殘丘向北延伸的盡頭.由此往西地勢低平,多為湖塘沼澤地區,因湖沼草叢,鳩鳥雲集,而得名鳩茲,又稱"勾茲","皋茲","祝茲"等.在鳩茲附近有一長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蕪藻",故得名蕪湖.此段水陽江當時稱為中江,西連長江,東通太湖,為一條重要的東西交通水道.鳩茲是控制中江的一個渡口,位置相當重要.公元前109年即漢武帝元封二年,鳩茲已設縣,易名蕪湖,此乃早期的蕪湖城.
城市概況與地形,氣候
蕪湖市為安徽省省轄市,現下屬三縣(蕪湖,繁昌,南陵),四區(鏡湖,弋江,鳩江,三山).全市面積331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20平方公里.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下游南岸,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9度21分,北緯31度20分.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長江自城西南向東北緩緩流過,青弋江自東南向西北,穿城而過,匯入長江.她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皖江與青弋江的交匯口.
蕪湖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16攝氏度,日照時數2000小時左右,年降雨量1200毫米,無霜期每年達219-240天.
蕪湖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呈不規則長條狀.地貌類型多樣,平原丘陵皆備,河湖水網密布,青弋江,水陽江,漳河貫穿境內,黑沙湖,龍窩湖,奎湖散布其間.全市土地面積331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30平方公里.
魅 力 蕪 湖
素以"皖之中堅,長江巨埠"著稱的蕪湖,早在春秋時即為重鎮,農業,手工業,商業一直頗為發達,南唐時"樓台森列","煙火萬家",宋代冶煉走向鼎盛,史稱"鐵到蕪湖自成鋼",明代時成為當時的印染中心,至清代,又形成了龐大的米業市場,居"四大米市"(蕪湖,長沙,九江,無錫)之首而名聞天下.1876年,中英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煙台條約》將蕪湖辟為通商口岸,蕪湖逐步發展成為長江下游內外貿易的主要商埠和港口,也成了安徽近代工業的發祥地.
青山逶迤, 襟江帶河的蕪湖,歷史上曾是人文薈萃之地.李白,杜牧,蘇軾,陸游,張孝祥,吳敬梓等都在蕪湖留下動人的詩章佳篇和佳話,有著許多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風景勝地供遊人觀賞.
而以"半城山,半城水"著稱的市區更是盡顯江南名城之風韻.
這里,有南宋詞人張孝祥"捐田百畝,匯而成湖""邑中風景最佳處"的"鏡湖細柳"風景區;
這里,有久負盛名的"赭塔晴嵐"之景;
這里,還有佛教"金地藏玉菩薩"第一行宮--"小九華廣濟寺",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
這里更有中華一絕--蕪湖鐵畫.清代蕪湖著名鐵畫藝人湯天池和當時的姑熟畫派代表人物蕭雲從合作,以錘為筆,以砧為硯,以鐵為墨,鍛造出更是成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中的一朵奇葩
近幾年,蕪湖發展神速.以進一步完善城市提升城市品位,逐步建成綜合環境一流,適宜興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為目標,現已形成了"四縱十橫"的城市交通網路,新建了長江大橋,中山路步行街,濱江景觀大道,鳳凰美食街,鳩茲廣場,九華廣場,吉和廣場,奧林匹克公園,市政公園等一批市政標志性工程.
今日的蕪湖,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市容整潔.蕪湖市先後獲得"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稱號.也是"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2003年獲國家"中國人居環境--生態保護與城市綠化建設範例獎".2007年3月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序中,蕪湖市在"制度競爭力"和"企業管理競爭力"兩項指標上均排在第九位,綜合城市競爭力位列第61位,而且還成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11個最佳案例城市之一.
作為皖江開發開放龍頭,蕪湖的經濟和社會事業的高速發展為區域城市合作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規劃面積56平方公里蕪湖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已有西門子,日立等20餘家世界500強企業和海螺型材,美的集團等幾十家國內上市公司等國內外一批著名公司紛紛落戶.
蕪湖以自己的努力與實力,再次成為改革開放中長江邊上一顆閃光的星.藍圖已經勾勒:依託新型建材,汽車及零部件,電子電器等製造業,生物葯業,高新技術產業,特色工業園區等產業,形成以蕪湖為中心的建材商業群,光機電產業群,家電製造產業群,高新技術產業群,汽車製造產業群,生物葯業產業群等.
蕪湖還將利用蕪湖交通和區位優勢,加速物流產業和市場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旅遊產業,培育發展會展經濟,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努力把蕪湖建設成為長江流域乃至全國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商貿中心,形成沿江物流產業帶,沿江旅遊產業帶,並與市域正在開發建設中的"蕪湖古城","蕪湖旅遊城",以及現代農業和"二山一湖",皖南民居,徽文化的大旅遊圈相銜接,整合形成長江流域重要的旅遊區域和農業示範推廣基地.
新生的黎明於等待中降臨,無數舉首遠眺的高樓站成江城新生代的憧憬,金菊盛開沾露的花瓣,如同從輝煌的破曉中捧出的詩情……白雲和藍天,歷史和未來,將一同譜寫"放歌一曲大江東"的激越樂章!
⑤ 蕪湖十景的蕪湖歷史
蕪湖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指引下,文藝創作蓬勃發展,欣欣向榮,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攝影、書法、戲劇等人材濟濟,50年代誕生第一批以王興國、王有任為代表的工農作家;60年代涌現以柳文田、易振生為代表的一批國畫家、版畫家。正式出版的文學、戲劇作品15部,美術作品入選歷屆全國、省級展覽,近300幅(次)國畫、版畫、水彩畫入選在20多個國家展出,有些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收藏。蕪湖版畫創作自60年代一直領先於省內,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和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曾出版蕪湖版畫專輯、專刊,「蕪湖版畫展」應邀去日本、保加利亞展出,十多位作者的版畫作品被選入日本五種大型畫冊。至1985年,全市已有全國文聯所屬各協會會員53名;省文聯所屬各協會會員329名;市文學藝術聯合會的會員已達1019名。
蕪湖位於安徽東南部,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9度21分、北緯31度20分,全市面積3317平方公里,人口215萬,其中市區人口63萬。蕪湖歷史悠久,春秋時代為吳國的鳩鶿邑,作為縣名始於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歷史上蕪湖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頗為發達。南唐時即樓台森列,煙火萬家。南宋以後,特別是到了元朝,蕪湖已是一個相當繁榮的市鎮,從明代開始,逐漸成為長江下游地區的重要商埠。漿染等手工業已聞名遐邇,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就有織造尚淞江(上海),漿染尚蕪湖之說,形成號稱蕪湖巨店的大型漿染工場。近年,蕪湖境內人字洞發現的遠古人類製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種多樣的哺乳動物化石,時間斷代約在距今200萬至250萬年之間,把人類在亞洲活動的歷史上溯了四五十萬年。境內大工山古銅礦遺址是春秋和漢唐時期中國最大的銅生產基地,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76年,中英簽訂的煙台條約將蕪湖與浙江的溫州等四個城市辟為通商口岸,這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在給蕪湖民族經濟帶來巨大沖擊並造成畸形發展的同時,也從此打開了蕪湖對外開放的大門。1918年蕪湖海關進出口貨值就達當年全國對外貿易的3.5%,成為長江通商巨埠之一。以蕪湖和上海為起訖點的蕪申運河,更把蕪湖和蘇、錫、寧、杭的經濟、文化緊密地連在一起。蕪湖開放通商口岸後,大批外國洋行、公司進入蕪湖的同時,先進科學技術的傳播,也刺激了蕪湖近代工業的發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業在蕪湖建立。1883年蕪湖架設了有線電報線路,為全省第一個使用電報的城市;1897年投產的益新(機磨)米面公司,規模居當時全國同類工廠首位;30年代還曾開通民航,飛上海和武漢兩市。步入20世紀後,蕪湖工商業發展到百餘種,五、六千家,成為安徽現代工業的發祥地,長江流域經濟中心之一。由於位置優越、商業鼎盛,歷史上曾被譽為皖之中堅、長江巨埠。蕪湖素有全國四大米市之首的美譽,而米市的啟動點和發祥地是今日的馬塘區。馬塘區因為地處青弋江注入長江的南岸,俗稱河南。沿岸人煙密集,集市貿易相當繁榮,管轄皖南地區的徽寧池太廣道也設在這里。1948年蕪湖《江廣米行重建會所紀念碑》:遜清光緒八年,李文忠公(李鴻章謚號文忠)請准將糧食市場,由鎮江七浩口移到此地。李鴻章扶植米市是事實,但具體操作者是張樵野(張蔭桓),同治年間他就結識了廣東督糧道李瀚章(鴻章之兄)。光緒八年(1882),李瀚章任湖廣總督,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張蔭桓任蕪湖關道。李瀚章慫恿張蔭桓出面,打著繁榮蕪湖商埠的旗號,向李鴻章獻策,依靠朝廷的力量,令鎮江米市遷至蕪湖。李鴻章主張讓米商自遷才是上策。商量結果,定下具體優惠措施,使米商有利可圖,自會見利爭遷。張蔭桓親自到鎮江,利用同鄉情誼大拉關系,對廣潮米幫許諾:由蕪湖關道發給專營米業執照,在蕪有代辦專利;米糧打包費用由賣方支付;外輪水腳銀不另加價,即由蕪運來至滬仍按照鎮江運滬力資計算。果然引動廣潮米幫紛然至蕪投資開設米號。接踵而來的是寧、煙幫共20多家。四大米幫是支柱,促使堆則如山,銷則如江的米市興起。
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立即抓住這大好機遇,在沿河路開設源德裕礱坊;在河南富民橋(今中山橋)建恆豐糧倉,可堆存二、三萬擔租稻。李瀚章之子李仲浩開有鼎玉典當鋪,寶善長錢庄,在上海、漢口、廣州設立分支機構,幾乎包攬了米商借貸、匯兌申票、粵票的業務。李仲浩又是蕪湖招商局總辦。大宗米糧經其輪運出口,而且壟斷了漕運。在八百里皖江地區,尤其是江北一帶,李氏家族擁有數以萬畝計的莊田,租稻轉化為商品糧,水到渠成。總之,米市給李氏家族帶來商機和巨額利潤,也拉動了相關行業的勃興。場面盛大的米市是沿著長河兩岸鋪展開的,城南米市尤其繁榮,縣志雲:自南關至浮橋皆米行,謂之南市。從富民橋南口東至蕪關監督署,糧食倉庫林立,還有道台衙庫房,形成一條街,庫子街之名由此而來。 地址在來遠鋪南街,前至官街,後至陽明書院地。在江口北岸橫街也有個米業公所,是以客籍四大米幫為主幹的米商組織。張蔭桓坐鎮河南關道署,採取有效的公關措施,制訂並落實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啟動了蕪湖米市,有益於地方經濟的發展,其功不可沒。 現代蕪湖大米市場於一九九四年一月十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蕪湖大米市場位於蕪湖市九華北路金灣米市大廈內。西鄰蕪湖長江大橋、東鄰蕪湖機場、區內有5000噸糧食專用碼頭,交通便利,佔地2.1公頃,建築面積1.6平方米,年服務成交糧食500萬噸。蕪湖地處長江下游,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環水繞、襟江帶河的大自然環境,風光宜人,人文景觀,星羅棋布。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蕭繹)即寫下了《泛蕪湖》詩,歌詠蕪湖山水。唐代詩人李白、溫庭筠、杜牧等,宋代文學家梅堯臣、王安石、沈括等,都有詠蕪湖的傳世之作。宋、元時傳統蕪湖八景已經形成。近年,蕪湖人繼往開來,又創建了新蕪湖十景。 新世紀初始,蕪湖經濟建設已駛入快車道,諸如汽車及汽車零部件、新型建材、電子電器等均呈興旺發達的趨勢。以境內青弋江為界,北片有經濟技術開發區,眾多知名大企業雲集於此。南片有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文教、科技為重點項目建設已全方位推進。中國著名的民族自主品牌「奇瑞汽車」公司(全稱為「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即座落於此,目前該公司擁有員工兩萬於名,擁有以一、二、三、四廠為基礎的轎車公司、沖壓中心、汽車工程研究院等一系列機構,擁有自主造車能力。目前奇瑞在世界上六個國家建有七個CKD/SKD工廠,年整車出口超十萬台,是中國汽車出口的主要廠家。在南、北兩大片之間,以鳩茲廣場、中山路步行街為軸心輻射的商業區,店鋪林立,商機無限。蕪湖人的思想觀念與時俱進,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城市,必將在中國的長江之濱閃亮登 蕪湖位於安徽省東南部、青弋江同長江的交匯處,同江南諸多產糧區相連,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糧食產地和大米集散地。明代時,這里不僅米市十分興盛,而且茶市、木市、鐵市也很興盛。清朝嘉慶、道光年間,蕪湖市面商賈雲集,糧行星羅棋布,米市興旺繁榮,每年出口大米達500萬石。蕪湖商業在近代居全省之冠,如今米市更為興旺,目前該市已有六個佔地3000多平方米的米市。 註:『三畫』就是鐵畫、堆漆畫和通草畫,三刀'是指 菜刀、剪刀和剃刀。
⑥ 蕪湖的歷史
蕪湖市是建國後在原蕪湖縣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史料記載和北京大學歷史地理專業師生的研究,蕪湖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城址經歷了幾次變遷與擴大的過程.
蕪湖市最早的故址名鳩茲,在今市東南約四十里的水陽江南岸.《左傳》:"魯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至於衡山."此處記敘的衡山是當塗縣東北面的橫山.而鳩茲城址則位於水陽江南岸一帶侵蝕殘丘向北延伸的盡頭.由此往西地勢低平,多為湖塘沼澤地區,因湖沼草叢,鳩鳥雲集,而得名鳩茲,又稱"勾茲","皋茲","祝茲"等.在鳩茲附近有一長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蕪藻",故得名蕪湖.此段水陽江當時稱為中江,西連長江,東通太湖,為一條重要的東西交通水道.鳩茲是控制中江的一個渡口,位置相當重要.公元前109年即漢武帝元封二年,鳩茲已設縣,易名蕪湖,此乃早期的蕪湖城.
城市概況與地形,氣候
蕪湖市為安徽省省轄市,現下屬三縣(蕪湖,繁昌,南陵),四區(鏡湖,弋江,鳩江,三山).全市面積331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20平方公里.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下游南岸,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9度21分,北緯31度20分.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長江自城西南向東北緩緩流過,青弋江自東南向西北,穿城而過,匯入長江.她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皖江與青弋江的交匯口.
蕪湖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16攝氏度,日照時數2000小時左右,年降雨量1200毫米,無霜期每年達219-240天.
蕪湖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呈不規則長條狀.地貌類型多樣,平原丘陵皆備,河湖水網密布,青弋江,水陽江,漳河貫穿境內,黑沙湖,龍窩湖,奎湖散布其間.全市土地面積331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30平方公里.
魅 力 蕪 湖
素以"皖之中堅,長江巨埠"著稱的蕪湖,早在春秋時即為重鎮,農業,手工業,商業一直頗為發達,南唐時"樓台森列","煙火萬家",宋代冶煉走向鼎盛,史稱"鐵到蕪湖自成鋼",明代時成為當時的印染中心,至清代,又形成了龐大的米業市場,居"四大米市"(蕪湖,長沙,九江,無錫)之首而名聞天下.1876年,中英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煙台條約》將蕪湖辟為通商口岸,蕪湖逐步發展成為長江下游內外貿易的主要商埠和港口,也成了安徽近代工業的發祥地.
青山逶迤, 襟江帶河的蕪湖,歷史上曾是人文薈萃之地.李白,杜牧,蘇軾,陸游,張孝祥,吳敬梓等都在蕪湖留下動人的詩章佳篇和佳話,有著許多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風景勝地供遊人觀賞.
而以"半城山,半城水"著稱的市區更是盡顯江南名城之風韻.
這里,有南宋詞人張孝祥"捐田百畝,匯而成湖""邑中風景最佳處"的"鏡湖細柳"風景區;
這里,有久負盛名的"赭塔晴嵐"之景;
這里,還有佛教"金地藏玉菩薩"第一行宮--"小九華廣濟寺",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
這里更有中華一絕--蕪湖鐵畫.清代蕪湖著名鐵畫藝人湯天池和當時的姑熟畫派代表人物蕭雲從合作,以錘為筆,以砧為硯,以鐵為墨,鍛造出更是成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中的一朵奇葩
近幾年,蕪湖發展神速.以進一步完善城市提升城市品位,逐步建成綜合環境一流,適宜興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為目標,現已形成了"四縱十橫"的城市交通網路,新建了長江大橋,中山路步行街,濱江景觀大道,鳳凰美食街,鳩茲廣場,九華廣場,吉和廣場,奧林匹克公園,市政公園等一批市政標志性工程.
今日的蕪湖,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市容整潔.蕪湖市先後獲得"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稱號.也是"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2003年獲國家"中國人居環境--生態保護與城市綠化建設範例獎".2007年3月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序中,蕪湖市在"制度競爭力"和"企業管理競爭力"兩項指標上均排在第九位,綜合城市競爭力位列第61位,而且還成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11個最佳案例城市之一.
作為皖江開發開放龍頭,蕪湖的經濟和社會事業的高速發展為區域城市合作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規劃面積56平方公里蕪湖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已有西門子,日立等20餘家世界500強企業和海螺型材,美的集團等幾十家國內上市公司等國內外一批著名公司紛紛落戶.
蕪湖以自己的努力與實力,再次成為改革開放中長江邊上一顆閃光的星.藍圖已經勾勒:依託新型建材,汽車及零部件,電子電器等製造業,生物葯業,高新技術產業,特色工業園區等產業,形成以蕪湖為中心的建材商業群,光機電產業群,家電製造產業群,高新技術產業群,汽車製造產業群,生物葯業產業群等.
蕪湖還將利用蕪湖交通和區位優勢,加速物流產業和市場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旅遊產業,培育發展會展經濟,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努力把蕪湖建設成為長江流域乃至全國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商貿中心,形成沿江物流產業帶,沿江旅遊產業帶,並與市域正在開發建設中的"蕪湖古城","蕪湖旅遊城",以及現代農業和"二山一湖",皖南民居,徽文化的大旅遊圈相銜接,整合形成長江流域重要的旅遊區域和農業示範推廣基地.
新生的黎明於等待中降臨,無數舉首遠眺的高樓站成江城新生代的憧憬,金菊盛開沾露的花瓣,如同從輝煌的破曉中捧出的詩情……白雲和藍天,歷史和未來,將一同譜寫"放歌一曲大江東"的激越樂章!
⑦ 蕪湖自改革以來經濟有哪些發展
很多啊 我覺得奇瑞就很牛逼了
⑧ 建國以來蕪湖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949年建國以後,蕪湖鐵路交通日趨重要,並成為一個鐵路樞紐,城市發展開始與鐵路趨近,從長江岸邊向東發展。上世紀50年代伴隨著城市向北、向東伸展軸的延伸,軸間填充開始出現。上世紀70年代後期,中江橋、袁澤橋相繼建成後,城市向南發展迅速,城市向北、東、南三方向伸展。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1978年新的城市規劃謀劃了蕪湖對外經濟聯系方向,確定了在城市東北部建立鐵路編組站。城市向東北方向發展,並進行軸向填充。
⑨ 你覺得蕪湖市的發展怎麼樣呢
其次,大家都知道,安徽省雖然經濟起步比較晚,但所擁有的旅遊文化景點卻尤其多。所以,作為一座擁有深厚歷史文化發展的蕪湖市,在大力發展自己原有企業的同時,也加大了對於旅遊產業的投資。這令蕪湖市有了更加多元化的發展。且蕪湖市也並沒有令人失望,憑借著天門煙浪、雙江塔影也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對蕪湖市樂不思蜀。除此之外,蕪湖市的桂花酒釀、蝦籽面等等特色小吃,也是非常值得嘗試的。你有沒有被蕪湖市所吸引呢?你覺得蕪湖市的發展怎麼樣呢?當然,除了蕪湖市,安徽省還有著許許多多同樣發展潛力巨大的城市。像六安等等就是很令人期待的城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