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聯合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

聯合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07 03:01:12

Ⅰ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使各國逐步趨近的一種狀態。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不平衡的、螺旋式上升的。暫時的倒退與停滯都有可能。當經濟全球化的進展無法滿足各國謀求更廣闊市場的時候,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成為補充。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這種客觀的趨勢是每個民族國家難以把握的,它對各國的經濟發展會產生這樣那樣的效應:正效應或負效應。當一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所獲得的正效應小於負效應時,該國就會對經濟全球化採取抵制或消極的態度,轉而謀求區域經濟一體化。

而大多數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實行對內開放、對外排斥的集體保護政策,這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是一種不利的影響。然而,正因為經濟全球化的進展艱難,所以,如果沒有區域經濟一體化,許多國家走進世界市場、提高對外開放就會成為不可企及的事。

(1)聯合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形成與發展成因

根本上是源於社會化大生產超出國界的限制,經濟當事人在巨大的生產力面前越來越需要從國際上尋求需求與供給兩方面的市場,從世界范圍內進行資源優化配置既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從跨國公司到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

在此基礎上,各國在推動商品、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方面逐漸取得共識;多邊貿易體系從關貿總協定發展到世貿組織,各國越來越將政策朝著貿易和投資壁壘減少的方向改進。這些都推動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的同時,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在形成和發展。

Ⅱ 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對全球化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世界范圍內的話,簡單的說,就是經濟結構單一,人才資金匱乏,處於國際政治和國際經濟的弱勢地位

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困境

對發達國家的依附地位
為鞏固政治獨立,二戰後相繼獨立的亞非拉國家,都把發展民族經濟,爭取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放在首位。然而,由於西方發達國家頑固地維持舊的國際經濟關系,並利用其掌握的技術和經濟優勢,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和控制,從而使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時至今日仍居於從屬地位。這種依附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生產領域,殖民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國際分工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打破。西方發達國家壟斷了工業製成品的生產,發展中國家仍然是原宗主國的原料供應地。直到80年代初期,以生產原料和初級產品為主的發展中國家仍然很多,其中30多個國家的初級產品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90%以上。這就使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工業製成品和消費品等方面嚴重依賴西方發達國家。而且,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作為西方發達國家壟斷資本推行經濟霸權主義主要工具的跨國公司,在不斷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的同時,把部分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使它們成為發達國家的附屬「加工廠」和「裝配廠」。過去單一型的傳統分工,轉變為一種多層次的國際分工體系,其中西方發達國家在這一體系中處於最高層,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處於底層。
在技術領域,西方跨國公司通過對技術研究和銷售的壟斷,造成發展中國家在技術上對西方國家的依附地位。西方國家在技術轉讓中,不僅嚴格限制向發展中國家當地公司轉讓先進技術或關鍵技術,或者設置種種不合理不平等的商業慣例條款,限制發展中國家的技術發展,而且還常常索取高額的技術轉讓費用。據統計,在世界已注冊的約500萬項專利權中,發展中國家只佔1%。美、歐、日等發達國家控制世界技術轉讓的80%,其中美國約佔50—65%。發達國家利用科技中的壟斷地位,每年向發展中國家索取300—500億美元的購買專利權費用。
在貿易領域,西方壟斷資本極力操縱國際市場,一方面對發展中國家規定種種歧視性的貿易壁壘。目前,各種名目繁多的非關稅壁壘措施已達1000多件。另一方面抬高工業品的價格,壓低原料和初級產品的價格,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嚴重的不等價剝削。1980年至1989年,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價格下跌33%,僅1989年就損失1065億美元。由於多數發展中國家目前仍然以出口初級產品為主,出口對象又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這就使它們在貿易上處於對西方國家的依附地位。
國際金融領域,發展中國家不僅在貨幣制度上依附於西方發達國家,在資本主義國際貨幣制度中完全處於無權地位,而且,西方發達國家還通過政府貸款,國際多邊機構貸款和國際商業銀行等形式,使發展中國家在金融上處於對發達國家的依附地位。此外,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跨國銀行還在發展中國家廣設分支機構,力圖操縱當地的社會經濟生活。
這種依賴性不可避免地加大了西方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量,使發展中國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貿易逆差、損失慘重。據聯合國有關資料,在雙方的貿易中,以1980年發展中國家單位出口價值(以美元計價)為基數,1988年下降為83,而1988年發展中國家出口貿易額為6791億美元。僅此一項,發展中國家的損失就達1150多億美元。從進口看,以1980年為基數,1988年發展中國家的進口單位價值指數卻上升為106.2,而當年發展中國家的進口額為6391億美元。也就是說,由於進口價格的上漲,發展中國家為此要多付出370多億美元。兩項合計,發展中國家損失了1520億美元。
外債加重,資金倒流。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材料,7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的外債急劇增長。積欠的中長期外債由1972年的992億美元,增至1988年的10425億美元,再加上短期外債1972億美元,總計12397億美元,比1972年增長了11.5倍。由於70年代以來的國際金融市場利率居高不下,使發展中國家為此支付的利息負擔更加沉重。1972年的利息支付還不足25億美元,1988年就增至833億美元,增加了32倍多。並且從1983年起,發展中國家出現向西方發達國家嚴重的「資本外逃」。從1983年至1987年中等收入國家倒流資金930億美元,而1988年1年更高達500億美元。僅拉美國家1973至1985年間就累計達1510億美元,占同期外債增加額的40%以上。出現了「從貧者身上抽血」的反常現象。
外資利潤增加。如美國公司1980至1985年在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的年平均利潤率在20%左右。這些利潤,一部分用於當地的再投資,一部分匯回本國。80年代以來,匯回本國的那部分利潤早已超過這些國家新輸出的資本額。
這種國際經濟舊秩序中的依附地位所帶來的後果,嚴重地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積累規模和速度,從而使它們發展民族經濟的努力遭到嚴重挫拆,以至到90年代仍將面臨著許多方面的問題和挑戰,如區域、集團化的影響;資金流入減少,資金短缺問題難以解決;外債問題嚴重;科技差距繼續拉大;人才短缺與外流;產業結構落後;貿易條件繼續惡化;人口增長大大高於發達國家;生態環境繼續遭到嚴重破壞;南北經濟差距拉大等。
針對發展中國家的依附地位,60、70年代以來、西方發展經濟學激進派提出了中心——外圍理淪。這種理論認為:(1)資本主義已發展成為中心(發達國家)——外圍(發展中國家)的世界體系,外圍國家對中心國傢具有依附性,它們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始終處於從屬地位;(2)聯接中心——外圍的經濟機制是不平等交換及其價值轉移。中心國家通過不平等交換攫取了外國國家的大量「剩餘」來促進本身的發展,而外國國家卻由於「剩餘」的流失而造成貧困,所以,發達與不發達都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兩者互為因果;(3)外圍國家的發展只能是不發達的發展,因為它提供原料和廉價勞動力來滿足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需要,它們在經濟結構上不可能象獨立資本主義國家那樣實行工業化。它們越發展,對中心國家的依附性就越深;(4)只有積極地反抗把它們(指外圍國家)與全世界資本主義制度連結在一起的鏈索,它們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這種理論的核心是以不平等交換產生價值轉移來論證不發達的根源以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關系。這種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不平等交換論,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和掠奪,有助於揭示發展中國家不發達的原因和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不合理不公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三世界國家的情緒,同時,有助於推動發展中國家爭取建立國際新秩序的斗爭。
但是,這種理論看不到發展中國家戰後歷史地位的變化和發展的內部動力,過分誇大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外部因素的消極作用,忽視了生產領域,只是集中在交換領域,把不發達歸咎於不平等交換。這種理論未能對全世界的資本積累進行動態的、辨證的分析。把目前南北經濟關系的基本態勢看作是「外圍」完全依附於「中心」而不存在相互依存;這種理論在應用方面也比較薄弱,比較簡單化。很少提出關於經濟發展的一整套設想,而往往陷於一種簡單的邏輯之中:要麼切斷與發達國家的經濟聯系,閉關自守;要麼只能處於依附地位。實際上,中心——外圍理論是主張切斷與發達國家的聯系的。這都是不切實際的。因此,這種理論缺陷的實質,就是抹殺了殖民地經濟和獲得獨立後的民族經濟之間的區別,抹殺了官僚資本主義和民族資本主義的區別,對目前南北經濟關系的基本態勢及其性質作了錯誤的估計。
發展中國家要徹底擺脫對西方發達國家的依附地位,必須打破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改變世界經濟中生產、消費和貿易的格局,改變不平等不合理的國際分工,改善貿易條件,實現價格指數化;發達國家要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官方援助,增加技術轉讓,要保證發展中國家對自己自然資源享有充分的、永久的主權,能對其資源的開發實行有效地控制;能根據主權原則限制和監督跨國公司的活動;要對現有的國際經濟機構的體制和規章進行必要的調整,以改變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無權地位,使發展中國家能平等地參與國際經濟事務的決策過程。為此,必須繼續南北對話,加強南南合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發展中國家沉重的債務負擔
二戰後,特別是6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第三世界國家走上了利用外資發展國民經濟的道路,一度促進了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諸如巴西的「經濟奇跡」和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等。然而,自1982年墨西哥宣布停止支付到期的外債本息為先導,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又相繼出現了償債困難的問題,尤以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為首的拉美國家最為嚴重。盡管第三世界國家本身、債權國政府、國際金融組織、國際商業銀行採取了一系列挽救措施,但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外債危機一直未得到根除。進入90年代後,債務問題仍是第三世界國家的一項沉重負擔。
造成發展中國家債務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歷史的背景,又有現實的根源;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又有內部原因的促成。
從歷史上看,它是殖民主義所導致的直接惡果。長期的掠奪和剝削,造成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的畸型,經濟發展落後,使南北方的經濟差距越拉越大。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結構及其經濟運行,使得西方發達國家在國際生產、世界貿易和貨幣金融領域中都居於壟斷地位。這使得發展中國家盡管取得了民族獨立,但仍未擺脫受剝削受掠奪的地位。
從外部環境看,70年代以來國際環境對發展中國家極為不利:(一)遭到1973、1979年兩次石油提價的沖擊。由於油價上漲,需要進口石油的發展中國家的進口費用猛增,債務負擔急劇加重。1973年非產油發展中國家經濟帳戶赤字只有110億美元,1974年這一赤字升到376億美元,1975年達460億美元。僅油價上漲引起的超額支出在1973年到1982年間就增加了2600億美元,如果把支付石油進口的借款利息也計入的話,則達3350億美元;(二)世界經濟衰退,導致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條件日益惡化。西方發達國家為轉嫁1979至1982年的大危機,在加強對外傾銷的同時,採取了不同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世界銀行認為,如果西方貿易保護主義導致拉美出口收入減少10%,那麼該地區為此付出的代價將相當於它全部債務的年實際利息。同時,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產品價格,特別是低收入國家主要出口的原料、初級產品價格大幅下跌,造成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收入增長減慢,償債能力下降,1985年,初級產品價格已降到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水平。自1932年以來,拉美出口商品貿易比價累計下降20%,1986年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出口收入平均每年減少數十億美元。1986年,16個重債國的外貿順差總額至少減少了一半以上,從290億美元降至130億美元;(三)國際金融市場利率的上升。發展中國家的借款主要是國際商業銀行提供的。1979年以後,為克服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實行了緊縮貨幣政策,致使金融市場利率提高。如美國的利率從1976年的6.8%提高到1981年的18.9%,導致了債務國的債務負擔加重。僅1982年巴西因實際利率提高就多付債務利息79億美元。還由於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的主體是美元債務,高利率形成的美元匯率大幅上升,大大增加了發展中國家的債務負擔。據統計,從國際范圍看,利率每上開一個百分點,債務國一年就要多付40—50億美元的利率;(四)正在形成的歐洲統一大市場、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圈,這些集團化經濟日益表現出的排他性,不斷升級的國際貿易戰使發展中國家難以對付。同時,集團內部資金對流也減少了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使巨大的債務難以償還。
從內部因素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滯脹及經濟政策、措施失當也是引起債務危機的重要原因:(一)發展中國家經濟普遍處於滯脹狀態。據拉美經濟委員會的統計,1982至1987年,整個地區平均經濟增長率僅為1.5%。而通貨膨脹卻日益嚴重。1982年拉美通脹率47.5%,到1988年已高達223%;(二)對外債缺乏統一的管理和控制。當70年代西方銀行界大量傾銷「石油美元」等過剩資本時,相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以為「良機」已到,錯誤地借入了超出自身償還能力的大量貸款,尤其是大量的國際私人商業貸款。如拉美各國70年代的外債一般只有幾十億美元,到80年代末,均已增至上千億。與此同時,債務國又沒有根據償債額、投資額、利息支付率以及它們各自的長短限期、外匯儲備情況等有關因素,對外債進行綜合考慮,制定出適合國情的、科學的外債償還戰略,從而常常顧此失彼,形成借新債還舊債,借新債還舊息的局面;(三)外債資金使用不當,引進項目經濟效益差,創匯率低。用外債支持的項目往往是規模龐大而又不切實際的長期建設項目,有的借款項目根本沒有形成任何生產能力。如巴西70年代上馬的三座核電站耗資35億美元,至今未能發電。從而使債務國中長期外債總額的平均償還期小於這些資金用於項目的收回期。另外有一部分外債被用於奢侈品的消費,如智利在1970至1978年期間,電視機的進口增加了7942%,化妝品和香水的進口增加了6500%。還有的國家外債管理人員貪污腐化,將外債資金挪作私人不動產或外國證券投資。這樣,外債沒有給國家整體帶來生產能力的增長,在世界經濟形勢突變之時,難以應付而無法如期償還債務;(四)發展中國家大量的資金外流。主要原因是對本國經濟和貨幣失去信心。對債務國來說,債務積累越多,債務危機就愈嚴重,本國資本外流就越多。本國外流資本越多,國內資金就越匱乏,因此就越需要借入外債。如此形成惡性借環。據世界銀行報告,到1983年底,阿根廷,墨西哥和委內瑞拉三國外流資金的累計總額分別相當於外債總額的61%、44%和77%。據估計,在過去的幾年中,拉美國家的外流資金仍相當於對外債務的一半。
基於以上分析,從本質上看,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是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長期推行經濟殖民主義政策所造成的。自1982年至今,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已歷時10年。其外債形勢有如下特點:(1)債務總額急劇膨脹,償債能力持續下降。1982年,債務總額是8390億美元,1989年猛增到1290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高達6.7%。1990年又突破1341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1992將增加到13880億美元,將比上年增長約4%。與此同時,一些國家相繼出現清償危機。自1986年以來,秘魯、巴西、象牙海岸、尚比亞、玻利維亞、哥斯大黎加、多米尼加、尼加拉瓜等先後宣布停止支付到期的外債利息;(2)債務危機涉及的范圍廣泛,資源出口型國家負擔更為沉重。1970年債務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國家僅14個,到1985年增加到63個,年債務額在100億美元以上的國家在1970年時根本沒有,1985年有16個,1987年達27個。到1989年底,負債超過1000億美元以上的國家僅撒哈拉以南非洲就達31個。債務問題幾乎涉及所有的發展中國家。(3)債務結構顯著變化,貸款條件日益惡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債務和債權的重點分別由官方債務和債權轉向私人債務和債權;二是短期債務增加。由於債務國經濟形勢惡化和政局不穩,債權國銀行對發放長期貸款越來越謹慎,條件日益苛刻,造成長期貸款減少,短期貸款增加。(4)國際債務格局呈現債務國與債權國分布集中的特徵。作為債務國一方,拉美和非洲是「重災區」。拉美國家所欠外債佔1989年發展中國家外債總額的34%,達4340億美元,非洲國家同年外債總額也高達2500億美元,約占外債總額的20%。自1982年以來,發展中國家外債的半數以上集中在17個債務負擔最為沉重的國家,它們的債務總額仍在增長,當年應償還的債務本息占出口收入的比率1988年仍為41.6%。它們的債務總額一直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半數以上。這兩項指標都超過目前國際公認的25%的警戒線。在17個重債國中,其中拉美就佔了12個。名列17個重債國之首的巴西1987年底負債額達1213億美元。債權國一方集中程度也相等高。據世界銀行統計,1985年在17個主要債務國的外債總額中,美國商業銀行的債權比重為24.5%。在對中南美10個債務國發放貸款的商業銀行中,美國的商業銀行佔40%,日本佔16%,英國佔15%。因此,就發達國家而言,捲入債務問題的是主要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這種債務與債權的高度集中,增加了國際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只要一兩個債務國拒付或無法支付,則美國的銀行體系首先受到打擊,然後整個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將經受動盪,可能導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持續數年的第三世界債務危機,不僅影響了發展中國家自身的經濟發展,而且還嚴重影響世界經濟,乃至政治和社會的發展。
沉重的債務負擔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惡化情況十分嚴重,成為經濟發展的嚴重桎梏。(1)債務負擔嚴重地阻礙了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的發展。70年代,發展中國家借外債是為了發展生產,而80年代,本來可以用於發展生產的借款,不得不更多地用於還本付息。從1982年起,竟出現奇特的資金倒流現象,發展中國家不但不能從發達國家那裡獲得資金,自己的資金反而倒流向發達國家。1982至1987年間拉美地區資金流失額高達1456億美元。1988年拉美地區還本付息額為260億美元,而所得新貸款僅60億美元,倒流了3倍多。這種情況導致了許多債務國國內資金貧乏、生產癱瘓、金融市場動盪、貨幣大幅度貶值、通貨膨脹加劇、失業人數增加,政治動盪等一系列災難頻繁發生,造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的明顯下降。(2)債務危機嚴重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發展對外貿易,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對本國落後的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技術改造,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清償外債的一個主要來源。但是,由於債務負擔越來越重,許多債務國不得不把原准備進口生產設備和技術的外匯用來償付債務本息,加上生產投資的壓縮,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生產能力和創匯能力不斷下降。同時,主要出口創匯的初級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又太低,所以,使得發展中國家出口貿易陷入困境;(3)債務危機嚴重地影響了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調整。80年代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為改變落後的經濟結構,都確立了本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如引進一些先進的技術設備,發展一些新產業新項目等。但因大部分資金都用於償債,使得有些計劃被迫取消或無限期延緩。所以,債務危機不僅大大降低了發展中國家當前的經濟增長,而且還嚴重地影響著它們未來的經濟騰飛;(4)債務危機加深了發展中國家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依賴,削弱了自主性。沉重的債務使一些發展中國家依靠自己的力量無力走出危機,沒有發達國家的貸款,既不能償還舊債的本息,也無法發展生產,甚至不能維持生存。這不僅使發展中國家抗衡發達國家轉嫁危機能力削弱,而且,極易使發展中國家重新落入發達國家的控制與剝削之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利用控制的國際貨市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乘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困難急需資金之時,以「意向書」的形式向受援國提出種種先決條件,左右受援國的經濟政策。正如阿根廷經濟學家阿爾多·費雷爾所指出:「外債對主權和我們人民的自決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面對嚴重的債務危機,自8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中國家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調整經濟結構及發展戰略,如降低發展速度,減少借債;擴大出口和壓縮進口,以外貿出口提高償債能力;實行緊縮性的財政及外債外匯管制制度;等。上述措施使債務國家在80年代後期的財政赤字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償債能力有所提高。但是,這些措施也產生了嚴重的負作用,導致了生產性投資衰退、對外貿易的畸形發展和國內主活水平的下降等。
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對西方發達國家也產生了嚴重影響,它不僅威脅著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穩定,而且影響了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使西方國家喪失了很大部分的商品市場。因此,為防止發展中國家債務危機沖擊國際金融市場和維護在第三世界的經濟和戰略利益,西方發達國家和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先後採取和實施了一系列所謂「救援發展中國家債務危機」的政策。相繼拋出了「宮澤計劃」、「密特朗計劃」、「貝克計劃」,但皆以失敗而告終。1989年3月,美國財政部長布雷迪公布了「布雷迪計劃」,其中心內容是:鼓勵商業銀行取消債務國部分債務;要求國際金融機構繼續向債務國提供新貸款,以促進債務國經濟發展;提高還債能力。同以往方案相比,「布雷迪計劃」把解決外債的重點放在債務本息的減免上,而不是放在借新債還舊債的方式上。這一計劃改變了美國過去堅持逼債的僵硬立場,意味著美國的債務政策出現了一個重大轉折,嚴峻的現實迫使美國政府開始承認減免債務是解決債務問題必由之路。盡管這一計劃有可能導致民間銀行削減貸款,而且究竟能在何種程度上實現尚屬疑問,但比過去向前走了一步,給緩解債務危機提供了一個突破口。但也應該看到,美國的經濟殖民主義的本質並沒有改變。
目前,減兔發展中國家債務的措施,主要是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1)債務資本化。外國債權銀行將自己帳面債務形式折價出售,債券購買者買下債權後,通過當地銀行貼現轉換成債務國的貨幣再進行投資。對於債權者的有利之處是:找到了按票面價值運用其貸款的辦法。對債務者的有利之處是:順利清償了部分債務,減少了債務負擔。據統計,1988年上半年發展中國家資本化了的債務就達88億美元。但是,債務資本化有兩個不可忽視的負效應:一是加劇了債務國的通貨膨脹;二是加強了外國投資者對債務國經濟的控制。(2)現金回購,一國按一定折扣以現金購回它的債務。其中最著名的是玻利維亞的債務回購計劃。玻利維亞於1988年3月按89%的平均折扣率(即按面值的11%)購回它的商業銀行債務的40%(合3.35億美元),1989年初又作出人類似安排。目前,由於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嚴重不足,這種方式不可能廣泛適用。(3)減少債務償還額。無條件地取消發展中國家所欠的債務基金,並降低利率。這種做法目前已越來越多地被債權國所採用。
作為第三世界國家本身,要擺脫外債的沉重負擔,必須抓住有利時機,採取具體措施來扭轉被動局面,應力圖做到:(1)繼續調整改革國內經濟結構,大力推行出口促進戰略,通過擴大出口來克服債務危機,進而把出口的盈餘用於經濟發展;謀求外資來源多樣化,保持經濟發展與償債能力呈正比關系;從制度和政策上努力創造條件提高外資使用效率,促進國內儲蓄的提高;(2)發展南南合作。發展中國家聯合起來,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領域增強與發達國家的談判力量,改善國際貿易條件,改善借債與還債的條件;(3)開展南北對話,積極推進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在這一過程中,組建發展中國家自己的跨國公司,組建自己的區域性金融機構,通過南南合作促進債務問題的解決。
進入90年代,發展中國家的債務有所緩解如1991年拉國家的外債比上年減少2.1%。但也應該看到,長期形成的全球性債務問題要在短期內得到徹底解決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債務問題仍將是發展中國家的沉重負擔。然而只要發展中國家協調一致,從國內和國際兩方面同時努力,擺脫債務困境仍是充滿希望的。

Ⅲ 世界三大經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世界三大經濟組織主要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集團、世界貿易組織【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組織是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這些世界性國際經濟組織為促進國際貿易合作;促進國際貿易的擴大和平衡發展,促進和保持高水平的就業和實際收入;促進匯價的穩定,在各成員國之間保持有秩序的匯率安排;協助建立成員國之間經濟性交易的多邊支付制度,幫助消除阻礙世界貿易發展壁壘起了決定性作用。實際上,目前世界經濟主要框架就是由這些國際經濟組織確定的,我國成為世界工廠,第二大經濟體主要得益於加入這些國際經濟組織,融入了國際社會的貿易、流通體系。

下面介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集團;世界貿易組織的形式,功能及作用。

一、世界銀行集團

世界銀行(World Bank)是世界銀行集團的簡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通稱。是聯合國經營國際金融業務的專門機構,同時也是聯合國的一個下屬機構。

結構方面的法律規范:成員資格;組織機構(理事會和執行董事會);投票權與表決;法律人格(有完全的法人權利,特別是有權簽訂七月、取得和處置動產和不動產以及進行法律訴訟。其享有的豁免和特權包括財產和資產享有司法豁免,除非因起訴或履行契約而自動聲明放棄此項權利;財產和資產免受搜查、徵用、沒收以及其他行政或立法行為的任何形式的扣押;財產和資產免受各種限制、管制、統制以及任何性質的延期付款;檔案不受侵犯)。

基金組織作用:促進國際貨幣合作;促進國際貿易的擴大和平衡發展,從而促進和保持高水平的就業和實際收入;促進匯價的穩定,在各成員國之間保持有秩序的匯率安排;協助建立成員國之間經濟性交易的多邊支付制度,幫助消除阻礙世界貿易發展的外匯限制。

四、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

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是指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人格,沒有法律人格就不能成為國際經濟活動的參加者,不能直接享有國際經濟法上的權利以及承擔國際經濟法上的義務。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由其成員方在其章程性文件中授予。多數國際經濟組織都在其章程性文件中規定,該組織具有國際法律人格或法律人格,具有締約或簽約權、取得與處置財產權、進行法律訴訟權。有的還規定具有特權和豁免權。事實上,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已得到大多數國家,包括非成員國家的廣泛承認,越來越多的國家或個人與國際經濟組織進行經濟往來,簽訂經濟合同。政府間國際經濟組織盡管由主權國家組成,但是其法律地位及權力並不凌駕於主權國家之上,也不是「超國家」實體,其法律地位仍受其章程性文件約束。此外,政府間國際經濟組織更不能等同於國家,它不具有國家主權,不擁有領土和居民。

Ⅳ 聯合國對世界的作用

聯合國走過了風風雨雨60年,客觀地說,聯合國既取得過輝煌的業績和成就,也有挫折和不足,但是其作用是難以替代的。
首先,減少了局部戰爭和避免了世界大戰。正如聯合國改革名人小組在其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倘若沒有聯合國,1945年之後的世界可能更為血腥。20世紀下半葉,國家間戰爭少於上半葉。對此,聯合國功不可沒」。《聯合國憲章》所確立的新型國際關系准則、維和行動、調停斡旋和強制措施對遏制沖突的爆發以及結束和緩解已經爆發的沖突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根除了殖民主義制度。聯合國成立時只有51個成員國,如今增加到191個,新增成員國大多為原來被奴役和壓迫的殖民地,使聯合國真正成為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延續了數百年的黑暗殖民統治,在20世紀下半葉被徹底打破。這無疑是曾把非殖民化作為重要工作的聯合國的偉大成就,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第三,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發展。聯合國雖然存在著重安全、輕發展的現象,但它還是制訂了大量的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加強人權保護等國際文件;提出和推廣了對世界經濟發展模式產生重大影響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新概念;召開了一系列有關發展的首腦會議;籌集了數量可觀的資金,用於援助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這些都對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四,促進了國際立法。在聯合國主持下頒布的國際條約、國際公約和國際協議數量超過了人類有史以來所立國際法之總和,其內容從維護世界和平到促進發展,從保護兒童權利到防治艾滋病,從保護海底資源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無所不包。作為當代國際法基礎的《聯合國憲章》影響深遠,它所確立的諸如主權平等和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等國際關系准則,是聯合國60年來維繫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基石。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聯合國的工作影響著地球上每個公民的工作和生活,沒有聯合國的世界是難以想像的。正是由於聯合國在各領域的巨大貢獻,諾貝爾和平獎曾5次授予聯合國機構,6次授予為聯合國工作的傑出人士。

Ⅳ 聯合國對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影響

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是指聯合國根據聯合國有關決議向沖突地區派遣軍事人員以恢復或維護和平的一種行動。維持和平行動在《聯合國憲章》中並未提及,它是在聯合國調解和解決地區沖突的實踐中逐步發展而來的。
維持和平行動的目的是遏制威脅和平的局部沖突的擴大或防止沖突的再起,從而為其最終的政治解決創造條件。其具體職責視情況和需要有所不同,一般包括:監督停戰或停火、撤軍;觀察、報告沖突地區的局勢;監督執行脫離接觸協議;協助恢復治安或維持秩序;防止非法越界或滲透等。近年來,維和行動的任務范圍有所擴大,已涉及監督大選、全民公決、提供和保護人道主義援助、解除武裝、裁軍、協助培訓民警等。
維持和平行動的建立一般由安理會決定,在歷史上聯合國大會偶爾也做出過決定。維和行動的部署必須得到當事國或當事方的同意,其具體實施由聯合國秘書長商安理會決定。
維和行動主要有兩種形式:軍事觀察團和維持和平部隊。前者一般由非武裝的軍人組成,後者由武裝的軍事分遣隊組成。維和行動屬非強制性行動,軍事觀察員不得攜帶武器,維和部隊雖配有武器,但不得擅自使用武力,除非迫不得已進行自衛。維持和平行動屬臨時性措施,一般均有一定期限,可由安理會視情況決定延期。
聯合國最早的維持和平行動是1948年向中東地區派遣的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
近來,聯合國維和行動呈穩步發展態勢,目前執行任務的維和人員約計1.5萬人。維和行動的職能日趨多樣化,非軍事人員特別是民事警察所佔比例越來越大。聯合國迄今共實施了54項維和行動。
我國自80年代初調整對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政策以來,對維和行動採取了積極支持的態度,並逐步派人參加了一些維和行動。1988年,中國成為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特委會成員。自1990年中國首次派軍事觀察員參加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以來,迄今共派出千餘人次的軍事觀察員參加了停戰監督組織、伊科觀察團、西撒特派團、聯合國柬埔寨臨時權力機構、聯莫行動、聯利觀察團、聯塞觀察團共8項維和行動,還曾派遣工程兵參加在柬埔寨的維和行動。1997年5月,中國表示原則同意參加聯合國「維和待命安排」。

Ⅵ 三大國際組織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

世界經濟正面臨諸多危險和挑戰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5月25日發布了《2011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的更新預測與分析。報告顯示,全球經濟仍然處於從危機中日漸復甦的階段,而且各國的恢復步伐不一,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保持強勁增長,繼續成為帶動全球經濟復甦的驅動力;今、明兩年全球生產總值將分別增長3.3%和3.6%,比年初的預計稍有增加。
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對危機後全球的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印度和巴西繼續帶動全球經濟復甦,而發達國家為了解決公共債務水平的可持續性問題,其財政政策正轉向緊縮,這將在短期內削弱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
報告指出,世界經濟正面臨諸多危險和挑戰: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長期失業的現象可能比解決短期失業更為困難;發達國家的經濟刺激政策也在逐漸轉弱;與此同時,金融行業仍然脆弱,銀行和信貸機構向企業貸款依舊疲弱;還有一些歐洲國家的主權債務問題,不斷走高的糧食和石�圖鄹袼淙歡砸恍┏隹詮欣跋熗艘恍┟裰詰納睿恍┕椅瞬扇×爍細竦幕醣藝擼庵只醣藝叨躍沒指創戳爍好嬗跋歟淮罅康淖什魅胍哺恍┬灤司錳宕戳艘恍┪侍猓緇醣疑怠⑼ɑ跖蛘偷取�
報告警告說,各國採取的政策遠遠不能解決全球經濟所面臨的危險,由於復甦仍然脆弱,加上高失業率水平,發達國家應注意不要過早採取財政緊縮政策,所制定的財政政策應該考慮到減少失業和促進結構改革等因素,以取得中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報告指出,主要經濟體之間應該尋求可信和有效的政策協調辦法,當務之急是將二十國集團的「全球可持續重新平衡框架」變得更加具體和具有操作性。
聯合國:全球和平指數連續第三年下滑
恐怖主義襲擊的威脅以及民眾與政府之間的暴力沖突等主要因素導致2011年的世界和平程度連續第三年下降,給全球經濟造成了超過8萬億美元的巨額經濟損失。這是最新一份《全球和平指數(Global Peace Index)》報告的結論。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5月26日在紐約總部舉行記者會,向媒體介紹了由非營利機構經濟與和平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編撰的最新一份《全球和平指數(Global Peace Index)》報告。該研究所董事會主席克萊德·麥康納基(Clyde McConaghy)稱該機構在過去一年對全球153個國家和地區的和平程度進行了評判,其覆蓋范圍佔到世界陸地總面積的87%,全球總人口的99%。麥康納基分析說,全球和平程度正在變得更加糟糕,這是今年報告的主要結論。它明顯反映了"阿拉伯之春"民權運動對和平的影響。利比亞的和平指數出現了最大幅度的下滑,排名全球第143位,跌了83個位次;巴林和埃及的排名也分別下降了51位和24位。這與民眾和政府之間的沖突緊密相關,說明相關國家需要尋求除武力之外來維持穩定的新方法。此外,經濟不穩定引起的動盪,以及恐怖主義活動的抬頭均導致一些國家的和平程度有所下滑。
麥康納基援引報告指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的和平程度仍舊最低,40%的和平程度最低的國家均來自該區域,其中索馬里和蘇丹分別排名倒數第一和第三位。西歐則連續第五年成為和平程度最高的地區,當地大多數國家均排名在前20位,其中冰島被評為世界上和平程度最高的國家。此外,中國的排名沒有變化,仍處於第80位;美國的和平指數排名則從去年的第85位小幅上升至第82位。
總部位於澳大利亞悉尼的經濟與和平研究所是一個新興的全球性智庫,其研究方向是經濟發展與和平之間的關系。由其負責編撰的《全球和平指數》報告通過引用聯合國及國際組織的資料,對包括武器出口、暴力犯罪、戰爭死傷者、囚犯人數、潛在恐怖襲擊威脅、社會和政治矛盾等23個指標進行綜合評估,並為一國的和平程度打分。
經合組織:預測世界經濟2011年增長4.2%,2012為4.6
總部設在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25日公布最新經濟(310358,基金吧)展望報告說,由於經濟復甦基礎不斷擴大和可持續能力不斷加強,世界經濟今年增長率可望達到4.2%,明年達4.6%,與該組織去年11月發布的預測保持不變。
經合組織指出,去年中期以來,在個人需求驅動下,全球經濟增速回升,復甦基礎不斷擴大。雖然今年初中東政局動盪引發能源和糧食價格飆升、日本發生地震海嘯,在短期內遏制了全球經濟復甦的強勁勢頭,但這些事件的負面效應將在今年下半年減弱。然而,全球經濟復甦步伐仍然非常不平衡,不僅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速度不均,即使在發達經濟體內都有很大差別。
經合組織預測,與2010年相比,其成員國經濟平均增長率2011年將下降0.6個百分點至2.3%,2012年將反彈至2.8%。歐元區經濟整體增長率今明兩年都保持在2%的水平。美國經濟增長率今年將達2.6%,明年將達3.1%。由於受地震海嘯和核泄漏事故影響,日本經濟今年將下滑0.9%,明年將反彈至2.2%。
失業問題仍將是發達經濟體面臨的最大挑戰
經合組織認為,失業問題仍將是發達經濟體面臨的最大挑戰。預計經合組織成員國平均失業率將從2010年的8.3%降至2011年的7.9%,至2012年則將減至7.4%。這一數字仍遠高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平均水平。2011至2012年,歐元區失業率將分別為9.7%和9.3%;美國失業率則分別為8.8%和7.9%。經合組織秘書長安赫爾?古里亞敦促各成員國政府採取措施,擴大就業。他說:「如果失業率無法得到大幅降低,我們等於還是沒有走出金融危機。」
經合組織預測,強勁的內需、較小的庫存量和非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大量資金活動將加大通脹壓力。預計經合組織成員國平均通脹率將從2010年的1.8%升至2011年的2.8%,到2012年將降至1.7%。通脹壓力將迫使經合組織成員國收緊銀根,而此舉將拖累經濟復甦。
全球經濟復甦風險仍存
經合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卡洛帕多安指出,全球經濟復甦風險仍存,一些風險是經濟擴張內生的,另一些風險與一些特定事件緊密相連。上行風險包括一些結構性帶來的意外短期刺激效應和私營部門因為信心增加而活躍過度。多數風險是下行的,包括油價和糧價持續上漲將催高核心通脹,影響美國和日本削減赤字的努力,並導致房地產市場疲軟。而金融不穩定因素將在歐元區進一步擴大。
帕多安說,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發達經濟體可以通過結構性改革來提高潛在增長率,從而有利於鞏固公共財政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正常化,而新興市場經濟體應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來抑制通脹,但大量資本的流入將影響收緊銀根的實際效果。他建議新興市場經濟體也採取結構性改革,促進可續持性和包容性增長,同時促進全球經濟恢復平衡。
OECD預測關鍵點:
2011年全球GDP料增長4.2%,2012年料增長4.6%
預計2011年美國GDP增長2.6%,2012年料增長3.1%,11月時預估分別為增長2.2%和持平
美聯儲應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加息,到年底將加息至1.0%
歐央行應暫停調整利率,之後至2012年底時升息至2.25%
歐元區2011年CPI料升2.6%,2012年料升1.6%,11月時分別預估升1.3%和1.2%
料日本2011年GDP將下滑0.9%,2012年將增長2.2%,11月時預估分別為增長1.7%和1.3%
認為英央行在2011年底將升息至1.0%,2012年底升息至2.25%
預計中國2011年GDP增長為9.0%,2012年料為增長9.2%
以下為經合組織對部分國家的預測言論:
美國:上調經濟增長預期,呼籲美聯儲加息
經合組織25日稱,美聯儲未來幾個月應該加息,因其上調了美國經濟增長預期。經合組織稱,其預計美國2011年經濟增長2.6%,較11月份預期的增長2.2%有所上調。然而經合組織的預期遠遠低於美聯儲的預期,美聯儲4月27日預計美國2011年經濟增長3.1%至3.3%。盡管經合組織認為能源價格和商品價格上漲對於經濟增長構成嚴重的下行風險,但經合組織建議美聯儲開始緩慢撤銷部分非尋常經濟刺激舉措。經合組織在報告中稱,「2011年下半年應該溫和削減貨幣刺激舉措」。經合組織(OECD)經濟學家AlanDetmeister稱,美聯儲在年底之前應該將基準利率從目前的0.25%上調至1%。經合組織表示,持續的高失業率不足以維持利率在歷史低點,因低利率增加了未來的泡沫或通脹風險。該組織預測,美國失業率2012年多數時間仍接近於8%,目前美國失業率處於9%的水平。
經合組織表示,目前,幾乎沒有跡象顯示持續異常寬松的貨幣政策嚴重增加了通脹預期,或導致另一輪資產價格泡沫,稱原油和其他商品可能是例外。經合組織預計不太嚴重的通脹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持續,預計美國2011年消費者價格指數增長1.9%,2012年增長1.3%。美聯儲6月將按計劃完成6,000億美元的債券購買計劃,旨在長期維持低利率。該行資產負債表目前處於創紀錄的2.74萬億美元,但大部分銀行儲備仍然在美聯儲,而沒有借貸給企業。經合組織表示,收緊貨幣政策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未來大幅度,而且可能破壞性加息的需要。
加拿大:上調今年GDP增速預期,應迅速重啟加息周期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5月25日發布最新預測稱,加拿大經濟今年或將增長3%,該預期增幅大於六個月前預期的2.3%;並稱,加拿大央行應迅速重啟加息周期,以預先遏制通貨膨脹壓力。加拿大央行此前預計,2011年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2.9%。2010年加拿大GDP增速為3.1%。OECD將加拿大2012年的GDP增速預期從3%下調至2.8%,但較加拿大央行的2.6%的預期略顯樂觀。
日本:經濟將於第三季度復甦,災後重建支出推動經濟增長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周三稱,受地震及海嘯影響,第二季度日本經濟摺合成年率將萎縮3.7%;但隨著供應鏈恢復,且災後重建支出推動經濟增長,下半年日本經濟將強勁復甦,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經濟增長幅度摺合成年率將分別達到5.3%和3.5%。經合組織預計2012年日本經濟將回歸緩慢增長態勢,增長幅度為2.2%。
歐元區:今明兩年歐元區經濟將繼續保持溫和復甦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周三發布經濟預測報告稱,今明兩年歐元區經濟將繼續保持溫和復甦。OECD表示,盡管如此,歐元區各成員國的經濟狀況存在很大差別:德國及其他歐元區核心國家的經濟增長將較為強勁,而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和西班牙四國將面臨低增長或負增長以及失業率高企的困境。
OECD稱,這四個國家根據歐盟(EuropeanUnion)要求實施的赤字削減計劃將給國內需求帶來壓力,並在一定程度上對歐元區整體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OECD指出,2011年和2012年歐元區本地生產總值(GDP)將平均增長2%;今明兩年的平均失業率將分別為9.7%和9.3%。OECD表示,受原油及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動,通貨膨脹率大幅上升,但這些價格因素不大可能對工資產生持久影響。OECD預計,2011年和2012年德國經濟將分別增長3.4%和2.5%;法國經濟將增長2.2%和2.1%。
但該機構預計,今年希臘和葡萄牙經濟將出現負增長,而愛爾蘭經濟增長將持平。OECD還預計,今年西班牙經濟將僅增長0.9%;OECD還補充稱,2012年歐元區外圍國家GDP都將實現增長,只有葡萄牙除外。OECD對於歐洲央行(ECB)3月份將利率從1.0%上調至1.25%表示歡迎,並表示今年再無加息的必要。但該組織表示,為控制通貨膨脹,歐洲央行到2012年底應該將基準利率上調至2.25%的水平。
歐債危機:希臘愛爾蘭及葡萄牙債務水準可能無法持續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周三(5月25日)發布的半年度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若融資利率長期維持在高位,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的債務水準將會變得無法維持,而所有恢復各國財政體質的政策選項都會帶來巨大風險。OECD在其一年兩次的經濟展望報告中表示,即使三個國家都達到歐盟(EU)/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紓困計劃所個別設定的目標,它們依舊面臨著艱巨的挑戰。即使三個國家的政府多少都處在達成財政目標的軌道上,只要市場利率長期維持在目前水準,這些國家的財政情況仍舊無以維持。OECD指出,若市場信心遲未恢復,OECD列出了三個可行的政策選項,但也明確指出,每個選項都會帶來風險,且未為任一選項背書。
OECD列出的第一個選項是由歐盟和IMF持續以遠低於市場水準的利率來提供資金。但是該組織稱:"如果最終有任何國家無法以這個利率來償還債務,持續提供資金協助也只會拖延真正解決其債務問題的時間。"OECD表示,盡管持續提供協助會在短期內安撫市場,但若官方貸款被視為擁有優先地位,則可能會推高債券收益率。該組織表示:"除非這些援助大幅降低了違約的可能性,否則會造成更高的風險。"OECD列出的第二個選項是調整現有債券的久期,但這需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進行,而且也要有低利率,才能恢復財政的可持續性。第三個選項是透過廣泛債務重整來降低政府負債。
但該組織稱:"實際上,這個選項有相當嚴格的條件,需要找出以下三個問題的解答:如何避免國內金融業瓦解,否則會有災難性的後果;如何避免影響透過金融體系波及其他國家;以及如何避免其他國家有樣學樣。"OECD無序的債務重整可能會拖累歐元區金融體系的核心,使得全球避險情緒升高。在這種作法下,若有需要為銀行體系提供進一步支撐,可能帶來不利的財政效應,且歐洲央行資產負債表可能受到嚴重沖擊,進而給其貨幣政策的可信度帶來風險。對於整體歐元區,OECD預期今年經濟復甦將增強,但也指出基本通脹壓力會維持在低檔,歐洲央行無須進一步調升利率。
法國:今明兩年分別增長2.2%和2.1%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周三將其對法國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預期上調至2.2%,之前的預期為2%。OECD預計法國2012年GDP將增長2.1%。
英國:下調經濟年增長預期,必須放慢赤字削減步伐
經合組織(OECD)周四提醒英國政府必須放慢赤字削減步伐,否則將存在損害經濟復甦的風險。經合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帕多安(Pier Carlo Padoan)向《泰晤士報》表示:「如果在增長前景方面沒有太大的好消息,我們認為英國放慢財政緊縮步伐是有利的。我們已看到英國經濟增長數據略低於預期,如果這種現象持續下去,就有放慢赤字削減步伐的空間。」經合組織的建議是在其下調英國經濟年增長預期的背景下提出的。今年年初經合組織預計英國經濟今年增速為1.7%,3月份則調低至1.5%,周三進一步調低至1.4%,並將英國2012年的經濟增速預期從之前的2%下調至1.8%。經合組織警告英國,由於經濟增長乏力,目前7.9%的失業率將在年底升至8.1%,2012年進一步升至8.3%。它還建議英國年底前溫和加息以遏制通脹,目前4.5%的通脹水平已大大高於央行設定的2.5%的通脹目標。

Ⅶ .試述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於強國和弱國,發展中和發達國家,都是個雙刃劍,就看你怎麼認識,怎麼行動。
對於發達國家,經濟的全球化可以使更多的跨國企業「走出去」找到更廣闊的市場,更廉價的勞動力,更加強大的優化資源配置的能力,通過本身的政治、經濟、文化強勢地位達到壓榨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目的,通過經濟全球化,更容易改變自身不合理經濟層次結構,將高污染、高耗能產業遷出,引進高科技、綠色產業,並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使經濟再次騰
飛。
另外發達國家的經濟因為在全球市場競爭中處於強勢地位,競爭力強,更容易推銷出產品,達到全球壟斷地位。
全球化經濟必然造成世界政治格局震盪,弱國更加沒有發言權,美英等西方國家更容易通過經濟牽制達到干涉別國內政,霸權世界的目的。對發展中國家,是一個巨大的機遇與挑戰,如果能在這個環境中抓住機遇,那麼經濟會更加平穩的發展,政治改革會遇到更少阻力,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會更加強大,與中國類似,經濟騰飛,政治崛起。但對弱國、貧窮國家,將是更加貧窮慘烈的下場。
經濟全球化,改變的是社會中的方方面面,我們的產品便宜了,旅遊去的地方更多了,留學更加便利,企業更容易開拓市場。但不要忘了,全球的經濟一體意味著競爭的加大,意味著我們的敵人可能更多更強。如果我們不能用好其利則必被其傷。

Ⅷ 聯合國為當今世界發展中起的重大作用

聯合國走過了風風雨雨60年,客觀地說,聯合國既取得過輝煌的業績和成就,也有挫折和不足,但是其作用是難以替代的。
首先,減少了局部戰爭和避免了世界大戰。正如聯合國改革名人小組在其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倘若沒有聯合國,1945年之後的世界可能更為血腥。20世紀下半葉,國家間戰爭少於上半葉。對此,聯合國功不可沒」。《聯合國憲章》所確立的新型國際關系准則、維和行動、調停斡旋和強制措施對遏制沖突的爆發以及結束和緩解已經爆發的沖突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根除了殖民主義制度。聯合國成立時只有51個成員國,如今增加到191個,新增成員國大多為原來被奴役和壓迫的殖民地,使聯合國真正成為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延續了數百年的黑暗殖民統治,在20世紀下半葉被徹底打破。這無疑是曾把非殖民化作為重要工作的聯合國的偉大成就,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第三,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發展。聯合國雖然存在著重安全、輕發展的現象,但它還是制訂了大量的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加強人權保護等國際文件;提出和推廣了對世界經濟發展模式產生重大影響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新概念;召開了一系列有關發展的首腦會議;籌集了數量可觀的資金,用於援助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這些都對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四,促進了國際立法。在聯合國主持下頒布的國際條約、國際公約和國際協議數量超過了人類有史以來所立國際法之總和,其內容從維護世界和平到促進發展,從保護兒童權利到防治艾滋病,從保護海底資源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無所不包。作為當代國際法基礎的《聯合國憲章》影響深遠,它所確立的諸如主權平等和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等國際關系准則,是聯合國60年來維繫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基石。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聯合國的工作影響著地球上每個公民的工作和生活,沒有聯合國的世界是難以想像的。正是由於聯合國在各領域的巨大貢獻,諾貝爾和平獎曾5次授予聯合國機構,6次授予為聯合國工作的傑出人士。

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

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規定,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以尊重各國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系;進行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問題,並且促進對於全體人類的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作為協調各國行動的中心,以達到上述共同目的。
為實現上述宗旨,聯合國遵循下列原則:
(1)聯合國組織基於所有會員國主權平等的原則;
(2)各會員國應該忠實履行他們依憲章規定所承擔的義務;
(3)各會員國應該以和平方法解決他們的國際爭端;
(4)各會員國在他們的國際關系中不得以不符合聯合國宗旨的任何方式進行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
(5)各會員國對聯合國依照憲章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應給予一切協助;
(6)聯合國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必要范圍內,應確保使非會員國遵循上述原則;
(7)聯合國組織不得干涉在本質上屬於任何國家內管轄的事項,但此項規定不應妨礙聯合國對威脅和平、破壞和平的行為及侵略行徑採取強制行動。

自海灣戰爭以來聯合國在哪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幾年前,當美國撇開聯合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時,美國的決策者也許沒有想到美會在伊拉克陷入困境、最終不得不求助於聯合國救急。一年來的事態發展表明,作為多邊主義中心的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仍不可替代;一年來國際形勢的變化,也促使越來越多的國家重新審視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探討一個什麼樣的聯合國才能更為有效地應對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挑戰。

作用無可替代

伊拉克戰爭動搖了二戰後形成的集體安全體制,將聯合國推向了一個十字路口。半年前舉行的第58屆聯大一般性辯論期間,近90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齊聚紐約聯合國總部,商討這個多邊組織的前途和命運。聯合國受到來自兩方面的批評。美英以及支持美英的國家批評聯合國未能對國際和平與安全面臨的新的威脅採取有力行動,其他一些國家則批評聯合國未能制止美國對一個主權國家採取單邊軍事行動。

盡管如此,將近兩星期的討論還是得出了一個共識:當今世界面臨的諸多共同挑戰需要有一個更能有效發揮作用的聯合國,聯合國的作用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戰前曾一再揚言要聯合國「靠邊站」的美國,也因需要這個多邊組織幫它從伊拉克解困而似乎改變了對聯合國的態度,主張聯合國在伊戰後重建中發揮較大作用。

國際社會對伊拉克戰爭反思得出的結果是應當使聯合國的作用和權威得到加強而不是削弱。聯合國在伊拉克重建中的作用是任何國家或機構都無法替代的。當今世界所面臨的諸如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問題都是全球性問題,要合法有效地處理這些問題需要全球合作,任何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所組成的集團單獨處理這些問題都會帶來很多麻煩。

閱讀全文

與聯合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