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說經濟發展了社會才能發展
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二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在經濟與社會整體發展中,經濟發展始終是前提和基礎,只有經濟的發展才能進一步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同時社會的發展是根本和目的,社會發展又可以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與繁榮。因此,在落實規劃時,既要實現經濟發展,又要實現社會發展,使我們的發展做到全面發展、協調發展、統一發展。在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發展始終是第一位的。當然在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主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只有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社會的發展,才能達到科學發展的目的。
一是經濟要繁榮發達,二是社會要全面進步。這兩者相輔相成,互為條件,缺一不可,偏重偏輕也不成,經濟社會必須協調發展。就經濟社會兩者關系來說,第一,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只有經濟發展了,社會發展才有物質條件,所以必須確定經濟要優先發展的原則;第二,經濟要持續發展,需要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發展作支撐;第三,經濟發展要有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經濟發展形成的物質財富要有合理的分配機制,要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制;第四,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所以,經濟社會必須協調發展。
㈡ 什麼叫「社會經濟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
「經濟」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
社會是指處於特定區域和時期,構成社會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環境、人口和文化。
社會經濟發展,是指除經濟外,還包括文教衛生、社會福利、養老院、社會保障等
等方面的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所指范圍比較小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㈢ 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一、某些危害並不是經濟發展造成的。 近來社會出現很多熱點非典、禽流感、豬流感、毒牛奶等,但這些社會危害有多少是由於經濟發展造成的呢?如果經濟和這些危害並沒有直接關聯。 二、經濟發展為我們處理社會危害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 如果經濟沒有發展,我們手頭物品有限,貨幣也不多,那麼一旦出現大規模危機,我們肯能就只有在床上等死一條路了。 三、事實證明經濟發展使得人們生活得到的好處大於壞處 經濟發展使得人類的人均壽命增加 經濟發展使得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 經濟發展使得人們的精神生活更豐富多彩 我們要正視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並且有盡力避免這些問題,至少也要用發展的成果處理這些問題造成的後果,我們要比較經濟發展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和壞處哪個更多,不能飲鴆止渴,也不能因噎廢食。
㈣ 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具備哪些有利因素
分類抄
1.從研究的范圍來看:宏觀經濟襲學、中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
2.從歷史發展來看:家庭經濟學、政治經濟學。
3.從政府參與經濟發展的方式看:市場經濟、計劃經濟。
4.從經濟的主體來看:政府經濟(又稱公共經濟或公共部門經濟)、非政府經濟(包括企業經濟等)。
5.從經濟的研究對象來看:金融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等。
㈤ 社會經濟發展的哪些現狀需要戰略管理
①戰略依據。城市發展戰略的依據就是城市制定發展戰略時的基礎和發展回條件,包括城市發答展的環境,城市的經濟、社會資源稟賦情況和城市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等;都需要通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和充分論證來確認,這也是定位城市性質的基本依據。
②戰略願景。城市的戰略願景即城市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最終將要達到的總體目標,在總體的戰略願景下,城市發展戰略還可以形成一定的發展目標體系;一般表現為城市現代化目標體系,主要包括
(1)經濟發展指標。
(2)社會進步指標。
(3)生活質量指標。
(4)生態環境指標。
③重點戰略。重點戰略是作用於對實現戰略目標具有關鍵、主導意義而目前發展又比較薄弱,需要特別加強,且在發展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的經濟環節、產業部門或管理領域的戰略舉措。
④戰略措施。戰略措施是針對實現戰略過程中的矛盾所採取的策略和具體措施,由於矛盾的性質和內容不同,策略和措施也有很大差異。
⑤戰略反饋。城市發展戰略管理的實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多階段的動態過程,前一個階段的戰略措施的結果以及外圍環境的變化,將形成下一個階段發展的基礎狀態。
㈥ 經濟發展主要靠什麼
農村政策要長久不變
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杜潤生
我已經95歲了,超過了三個30年。看到改革開放這30年的發展成就,我感到很高興。
中國最大的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最大的問題是土地問題。改革開放從農村起步,最重要的,就是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土地和勞動力。
農村政策要長久不變,但這還不夠。要在穩定土地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允許土地合理流動,允許農民有償轉讓土地使用權。
剛剛結束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決定》,提出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在當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培育土地流轉市場,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的流轉權益不被基層政府侵害。
要真正解決農民問題,讓農民富起來,關鍵還在於城市化,把更多農民變成市民。經驗證明,城市化率上不去,農村要富起來是不可能的。
如今,農民已經有了經營土地的自主權,加上市場交易自由,接下來就是政治上的民主權利要跟上。
宏觀調控須跟上市場化進程
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劉國光
30年來,我國的經濟運行機制由傳統計劃經濟體制逐漸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調節的范圍不斷擴大,推動了中國經濟蓬勃地向前發展。
當然,市場經濟目前還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比如說資源要素市場,資本金融市場等等需要發展到位。但是,也有因為經驗不成熟,犯了過度市場化的毛病,不該市場化的部分都搞市場化,帶來不良的後果。
市場經濟在發揮激勵競爭、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的同時,本身也存在一些固有缺陷,在總量平衡上、在資源環境保護上、在社會公平分配等問題上,會引發種種負面效果。國家的宏觀調控一定要跟上市場化的進程。
這些年,我們國家對於經濟的宏觀調控在不斷完善。特別是十四大以來,我們在短期的宏觀計劃調控上先後取得了治理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成功經驗,但是國家計劃對於短期和長期的宏觀經濟的導向作用明顯減弱。
正是基於這種情況,黨的十七大重新提出要發揮國家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計劃調控中的導向作用。它再次提醒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是有計劃的。但這並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舊體制、傳統體制當中去。
我們要重視計劃在市場當中的調控作用,使計劃與市場這個老大難的、世界性的、多年的問題,在改革中實現更高層次的結合。
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不動搖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
最近國際金融危機以後,政府幹預又熱門起來了,美國採取了救市舉措,歐洲也採取了措施。這說明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的同時,並不是萬能的,市場也會有失靈。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加強政府的干預,加強市場監管。本來,市場監管就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搞市場經濟必須要監管市場。
但是不能說因為發生了金融危機,美國現在也採取措施救市了,就認為,現在美國也搞「社會主義」了,市場經濟不行了。不能這樣判斷。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個結論來之不易,我們付出過代價。從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發展到開放的社會,從貧窮、落後的社會步入到小康社會,這三個偉大轉變既是我們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成果。30年來,我們的經濟總量由世界第十位上升到現在的第四位;我們的財政收入原來是1000多億元人民幣,現在將近到6萬億元人民幣了;外匯儲備原來很少很少,現在到了1.9萬億美元了!為什麼現在國際社會也重視中國,在金融危機當中希望中國發揮作用呢?就是因為我們的實力增強了。
從30年歷史過程中可以看出,市場的基礎性作用不能隨意否定,這是我們改革開放的過程證明了的。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能動搖,以後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
出口導向發展模式面臨調整 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王洛林
對改革開放30年最好的紀念,就是針對改革發展所面臨的迫切問題,提出今天應該抓什麼改革。解決我們當前面臨的迫切問題,這就應該與對形勢的判斷結合起來考慮。
當前,國外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而且正在向實體經濟蔓延。在國內,即使沒有發生金融危機,我們的經濟發展模式也面臨著不得不轉變的情況。所以,無論是從國際還是國內來看,當前都是一個轉折點。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以後,美國的華爾街將不再是原來的華爾街,美國的經濟會和以前不同,整個世界的經濟也會和以前不同。這種變化將對中國產生巨大的沖擊和影響。這個沖擊主要還不是說我國的金融機構買了一些房地美、房利美的債券,或者說我們的出口貿易受到了巨大的影響,而是美國原有的那樣一種債務帝國的發展模式將不能夠持續下去。而中國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因此也不能延續下去。這對我們的沖擊才是最大的。
歷史上每次重大的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以後,都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社會政治、經濟倒退,一種是進一步向前走。那麼,當前我們更應該關注我們自己能不能從這次危機以及其沖擊中接受正確的教訓,接受一些有利於推進改革開放的教訓,這樣我們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才更加有意義。
回答不易,望採納。雲掌財經也有相關介紹,你可以來看看哦
㈦ 要講清楚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處於什麼時期
人大會議有提及: 首先 我國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這是最基本的國情 其次 改革開放進入回新時期答 新階段 21世紀頭二十年仍是我們 必須必須緊緊抓住的 並且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 機遇與挑戰並存 機遇大於挑戰 改革開放進入深入階段 當前 社會矛盾進一步突出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迫在眉睫 社會貧富差距拉大 這些都是在改革開放深入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 加快進行經濟結構調整 發展方式轉變 縮小貧富差距 關心民生 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 黨和國家工作的中心
㈧ 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為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1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鑒於我國實施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新進展,1997年黨的十五大將第三階段的奮斗目標分成三個具體階段和步驟: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黨一百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2002年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明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二)經濟社會發展預測
我國是13億人口的大國,超過發達國家人口總和,未來人口總數還會有所增加。與國土面積相當的美國比較,我國人口是美國的4.44倍。我國人口是英國的22倍,德國的16.11倍,日本的10.41倍,西班牙的30.49倍。由於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我國人均資源與環境狀況明顯低於世界人均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更顯劣勢。
我國國民收入水平偏低,屬於低收入國家或中等偏下收入國家。2006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為2010美元,是美國的4.5%,英國的5.0%,德國的5.5%,日本的5.2%,西班牙的7.3%。與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戰略目標相比,目前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發展經濟、提高國民收入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
我國處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加速發展階段。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隨著社會生產規模的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資源需求增長與供給潛力之間的矛盾將進一步突出,工業污染和城鄉生活污染也會不斷增加,環境壓力將不斷增大。滿足不斷增長的資源需求和加強環境保護,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
在我國經濟「三步走」戰略框架下,到2050年我國經濟社會將經歷三個明顯的發展階段: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工業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鋼鐵土木經濟」特徵比較明顯;2020~2035年,綜合國力得到顯著提升,經濟發展的「鋼鐵土木」特徵逐漸弱化,後工業化特徵逐漸凸顯;2035~2050年,人均達到屆時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1]。
1.GDP增長與居民消費
GDP增長率和人均GDP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預測,從現在到2050年GDP增長速度將逐漸放緩,從目前的9.67%下降到2010~2020年的8.38%,2030~2040年下降到4.98%,2040~2050年下降到3.60%[2]。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規劃院和國家信息中心利用「國家中長期環境經濟預測模型」預測得到類似的GDP增長趨勢,GDP增長率由目前的10%到2011~2015年下降到9%,到2010~2020年下降到8%;人均GDP到2015年增長到34390元,到2020年增長到49286元[1]。中國科學院生態與環境領域戰略研究組利用指數增長模型預測表明:到2020年我國人均GDP將達到34891元[3]。
在人均GDP不斷增長的帶動下,未來農村居民純收入指數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將繼續上升。在增加的收入部分居民將更多地用於更高端的消費,並可能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從目前一些發達地區的消費方式來看,耐用消費品、房產、汽車等將成為未來城鎮居民收入的主要消費對象。未來50年,大多數國民要從貧困和溫飽步入小康,物質生產與消費規模將不斷擴大,資源消耗將日益增加[3]。
2.人口增長
在目前人口政策的持續下,政府繼續對人口增長進行控制,農村人口生育狀況不斷改善,計劃外生育有所減少,我國人口基本按照目前的構架向前發展。多數研究認為,我國將在2030年達到人口峰值。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預測,我國人口到2020年增長到14.4億人,到2030年增長到14.7億人,到2050年略降至14.6億人[2]。環保總局環境規劃院和國家信息中心預測到2020年我國人口將增至14.16億人[1]。中國科學院生態與環境領域戰略研究組利用logistics增長模型預測表明:到2020年我國人口將在14.5億人以內,到2050年可能達到15億人[3]。
3.城市化
世界城市化的經驗表明,城市化進程可分為起步、加速和成熟三個階段,其中城市化從30%到70%的過程是城市化的加速階段,從70%到80%的過程是城市化的成熟階段。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預測,到2020年我國城市化率將達到63%,2030年達到70%,到2050年達到79%[2]。環保總局環境規劃院和國家信息中心預測,到2020年我國城市化率將達到57.9%[1]。中國科學院生態與環境領域戰略研究組預測表明:到2020年城市化率將達到55%,2030年達到65%,2050年達到70%以上[3]。
㈨ 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
社會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經濟發展是社會穩定的根本保證。自古以來,維護社會的正常穩定和良好秩序,是所有國家公共治理活動的重要價值和追求目標。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堅持「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一手抓保持社會定」,「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維護穩定」,取得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雙豐收。社會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治安環境,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經濟發展為社會穩定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確保了維穩各項措施更深、更細、更實的落實。 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它既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也是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人民群眾所要追求的生活目標。沒有社會穩定,無論多麼美好的發展規劃、方案都不可能實現。因此,地區各級各部門、各級黨政幹部必須始終牢固樹立「穩定壓倒一切」的思想不動搖,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在抓好具體工作和措施落實的基礎上,更加註重在體制、機制上加以完善和豐富,使維護穩定工作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總之,維護社會穩定,不僅要立足當前,確保眼前的穩定,而且要著眼於社會長治久安,使目前的穩定持久延續到未來,不能為了眼前的穩定而忽視長遠的穩定,更不能為了眼前的穩定而損害長遠的穩定基礎。為此,要在高度重視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的同時,立足當前、謀劃長遠、規劃未來,努力使地區維護穩定的工作機制更加完善、制度措施更加有力、基層基礎更加牢固,確保社會長治久安,確保政治大局持續穩定,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