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世界經濟對我國影響

世界經濟對我國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07 13:22:00

『壹』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現在世界上真正的大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
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
正是經濟全球化使發展問題上升為全球問題。
一般來說,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勞務、技術、貨幣、資本在全球大量流動,
使各國經濟緊密聯系,日益互相依賴的經濟現象。
隨著世界經濟聯系的不斷加深,發展中國家自身所面臨的困難具有了新的意義,像債務、人口、能源、環境這樣的問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關系整個世界資
源合理分配及合理使用的問題。
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
展,處於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整體聯系日趨緊密。可以肯定,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建設和發展必將產生越來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既有積極有
利的一面,也是新的發展機遇。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於吸引外資。
2.有利於擴大對外貿易。
3.有利於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
既有消極不利的一面,也是嚴峻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經濟全球化為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國際資本開拓了尋求更高利潤的地域和
空間。
2.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達國家構築以其為中心的國際經貿基礎,。
3.
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和同步性加強。
4.
經濟活動從來都不是孤立進行的。
在這種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復雜局面下,如何應對成為關鍵。
在這一艱難的實踐進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則:
1.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2.適度保護,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有條件地參加經濟全球化。
3.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4.
高舉和平與發展的旗幟,促進經濟區域化。
總的來說,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歷史進程,是不可逃避的。對於發展中的中
國,參加經濟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我們只是要通過經濟全球化的手段,來
達到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鞏固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

『貳』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有哪些

機遇:
世界格局多極化為我們爭取一個較長時間的和平環境提供了可能,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我們更好的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發展自己,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興起為我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為我們實現新的更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挑戰: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又有新的表現,恐怖主義的威脅依然存在,為我國的國家安全有所影響,經濟全球化也給我過帶來了一定的風險,某些西方大國,控制國際經濟組織,動輒以經濟制裁相威脅,給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困難,我國的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總體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還處於劣勢等等。

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生產不斷發展,科技加速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產和資本的社會化、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一國和地區的范圍而相互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趨勢。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同時又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它可以在世界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使新的科技成果在全世界更快地傳播,讓世界各國人民都有可能享受生產發展的成果。

但也應看到,目前的經濟全球化是在舊的世界經濟秩序基礎上產生的,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這也加劇了"南北"之間的差距和矛盾。一個常見而簡明的全球化定義是:"全球化是指各種生產要素式資源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以實現生產要素或資源在世界范圍的最優配置。"可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們發現,發達國家將這種生產要素或資源確實在世界范圍內無拘無束地自由流動。"資本流遍世界,利潤流向西方。"這是人們有目共睹的現象。與發達國家的資本在全世界自由流動不同,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這種生產要素或資源卻不能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

『叄』 當前世界經濟對我國經濟有哪些影響

世界經濟形勢對我國發展的影響:一、金融危機加快世界經濟格局變遷,有助於我國話語權的提升金融危機爆發前,美英德法意日加組成的七國集團(G7),由於囊括了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在協調經濟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對發達國家,也對整個世界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國際金融危機作為分水嶺,二十國集團(G20)首腦峰會為標志,G20逐步取代G7,開始在協調全球應對金融危機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以前,G7成員國的財政部長、中央銀行行長們坐在一起就可以對全球經濟「發號施令」,如今不行了,越來越多的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已經緊密地融入到全球國際分工鏈條當中。傳統發達國家的經濟地位在相對減弱,新的力量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越來越突出,沒有這些新興力量的參與和支持,很多全球經濟問題根本就解決不了。在這種形勢下,我國的地位、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提升,比如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重要機構的一些高級職務由中國人來擔任;中國在世行的投票權從2.77%提高到4.42%,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股東。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和發言權已有較大躍遷,基本實現了從被動到主動、從外圍到核心、從配合討論到參與決策的角色轉變。當然,這一過程是比較曲折艱難的,需要經過不懈努力,才能繼續不斷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二、大宗產品價格走低有利於我國改革發展近期,黃金等貴金屬價格出現大幅暴跌,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也出現了穩中趨跌的態勢,這裡面固然有國際游資炒作、地緣政治風險以及美元指數變化等因素的作用,但從基本面來看,剛需不足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增速普遍放緩,暫時告別了高增長期,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需要進行結構調整。全球經濟的低迷,必然造成大宗商品需求的下降,價格回落應該是遲早的事兒。由於我們是石油、鐵礦石等主要大宗商品的進口大國,東西便宜了,我們進口開支節省了,企業的能源原材料成本隨之降低了。過去幾年,新興經濟體出現嚴重通脹,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由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引起的,當前價格下降也使過去飽受困擾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有所緩和。另外,長期以來,在粗放型的增長模式下,我國資源性產品的價格被壓低,雖然在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改革沒有到位。當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降低,國內的通脹也相對溫和,為加緊推進這方面改革提供了較好的空間。我國應抓住千載難逢的機遇,切實推進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手段在資源配置和淘汰落後產能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三、外需收縮和摩擦增多等因素直接沖擊我國出口世界經濟復甦動力明顯不足,國際機構一再下調經濟增長預期,包括寄予厚望的美國經濟,增速從1.9%下調到1.7%。一直以來,信用卡和與之伴隨的借貸消費模式風靡美國,而金融危機則給美國民眾的消費理念帶來巨大沖擊,3年內約有500萬個美國家庭關閉了信用卡賬戶,再加上失業率居高不下,美國人還不敢大筆消費。歐洲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各國財政緊縮,如希臘,過去3年,經濟萎縮了1/5,民眾生活水平下降了1/3,一半的年輕人沒有工作。美歐是我國主要貿易夥伴,他們的日子難過了,買我們的東西就少。以前我們出口增長一般都是每年20%多,現在很難保持兩位數,去年是7.9%,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力爭增長8%左右就不錯了。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之間是相互關聯的,經濟增長快,貿易增長也快,經濟增長降下來,貿易增長也降下來。2012年全球貿易的增速只有2.5%,低於過去20年平均水平的一半。根據WTO預測,2013年全球貿易增長也只有3.3%。最關鍵的是,每當世界經濟處於擴張期,主要發達國家就會積極倡導自由貿易,而當世界經濟處於低迷不振的時候,主要發達國家就會祭出貿易保護的大旗。2012年貿易保護主義的勢頭就比較猛,我國共遭遇21個國家發起的77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27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6%和369%。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全球市場需求減弱、競爭加劇,各國貿易政策愈加「以自我為中心」,各種貿易投資壁壘明顯增多。今年以來,我國遭遇的貿易保護更是由傳統製造品擴大到光伏等新能源領域,使得我國新能源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當前以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呈現常態化、復雜化趨勢,貿易摩擦將貫穿我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全過程,應對貿易摩擦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四、熱錢大進大出加大我國金融風險熱錢,又稱游資或叫投機性短期資本,是為追求最高報酬以最低風險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熱錢為了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牟取暴利,它在國際市場上興風作浪,翻雲覆雨,快速進出市場,製造狂熱氣氛,然後在高價位時悄然出貨套利而走,掠奪巨額財富,甚至引發金融乃至經濟危機。現在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都在想方設法救助經濟,推出量化寬松甚至超級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釋放出的貨幣在全球大規模流動。今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一改2012年相對平穩的態勢,出現急劇攀升,其背後有大量國際熱錢流動的因素,特別是造成短期內人民幣快速升值,給我國出口行業等帶來巨大壓力。2013年1至5月,我國有4000億元左右來自於境外熱錢流入。熱錢大規模流入使得我國外匯占款被動投放壓力大增,前五個月我國外匯占款投放高達1.58萬億元,是上年全年的3.2倍。熱錢主要為追逐利差、匯差,人民幣1年期存款利率達到3.5%,大大高於近乎零利率的美元,或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近2%,特別是前5個月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幅度高達5.6%。熱錢「有進就有出」,近來對美國提前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預期逐漸增強,熱錢開始從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撤退。這意味著投放到市場上的人民幣規模相應減少,6月底所謂的「錢荒」,與此也有很大關系。熱錢的快進快出,不僅造成較大金融風險,而且對我國貨幣政策調控造成了很大壓力。熱錢來時有沖擊,走時也有風險。五、全球貿易格局變化帶來嚴峻挑戰在WTO的日程表中,多哈回合談判始終是一項重要工作。但原定3年的談判期限一拖再拖,如今已進入第12個年頭,而且由於各方不願妥協退讓,多哈回合幾乎成為「雞肋」,談判前景不被看好。與多邊談判陷入僵局相比,區域經濟合作蓬勃發展,雙邊談判大有取代多邊之勢。奧巴馬政府已經在全面推動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談判,近期又啟動了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談判。無論TPP,還是TTIP,其目的是重塑新的貿易規則,重掌國際貿易領導權,談判排除的都是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其咄咄逼人之勢溢於言表。TPP協定對我國經貿的影響已經非常明顯,如果歐美之間達成協議,將成為史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美歐關稅降至零、覆蓋世界貿易量的1/3、全球GDP的1/2。很大程度上,TTIP將改變世界貿易規則、行業標准,挑戰新興國家,尤其是金磚國家間的准貿易聯盟。那麼,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將被徹底邊緣化。這樣對我們來說,在制定新的投資、貿易等規則的時候,我們無法參與,歐美貿易和投資標準的提高,促使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不得不進一步進行新一輪改革。六、創新競爭力有被拉大的風險金融危機後,為了重振本土工業,美歐等發達國家將「再工業化」作為重塑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推出了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鼓勵科技創新、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政策和措施。然而,面對全球以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我國創新能力不足,與歐美發達國家在高端技術領域的差距面臨再次被拉大的風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外資帶來了大量中低端技術,促進了我國技術進步。由於當前我們製造業的一些傳統比較優勢在喪失,比如,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勞動力成本呈顯著上升趨勢;隨著房價的飆升和城市建設的大規模推進,土地成本大幅提高;近年來人民幣累計升值超過30%以上,我國出口價格優勢不再;霧霾天氣等使得老百姓對環保的要求日益提高,製造業環保成本大幅增加等等,一些跨國企業開始從我國迴流到本土,或轉戰東南亞等地尋找更加低廉的勞動力市場,外資流入我國速度開始放緩,技術引進步伐也相應放慢。當然,現在我們已經掌握了中低端技術,需要的高端技術,而高端技術歐美國家從來都是嚴格封鎖的,我們引進不了,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

『肆』 世界經濟形勢對我國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世界經濟形勢對我國發展的影響:
一、金融危機加快世界經濟格局變遷,有助於我國話語權的提升
金融危機爆發前,美英德法意日加組成的七國集團(G7),由於囊括了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在協調經濟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對發達國家,也對整個世界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國際金融危機作為分水嶺,二十國集團(G20)首腦峰會為標志,G20逐步取代G7,開始在協調全球應對金融危機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以前,G7成員國的財政部長、中央銀行行長們坐在一起就可以對全球經濟「發號施令」,如今不行了,越來越多的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已經緊密地融入到全球國際分工鏈條當中。傳統發達國家的經濟地位在相對減弱,新的力量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越來越突出,沒有這些新興力量的參與和支持,很多全球經濟問題根本就解決不了。
在這種形勢下,我國的地位、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提升,比如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重要機構的一些高級職務由中國人來擔任;中國在世行的投票權從2.77%提高到4.42%,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股東。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和發言權已有較大躍遷,基本實現了從被動到主動、從外圍到核心、從配合討論到參與決策的角色轉變。當然,這一過程是比較曲折艱難的,需要經過不懈努力,才能繼續不斷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二、大宗產品價格走低有利於我國改革發展
近期,黃金等貴金屬價格出現大幅暴跌,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也出現了穩中趨跌的態勢,這裡面固然有國際游資炒作、地緣政治風險以及美元指數變化等因素的作用,但從基本面來看,剛需不足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增速普遍放緩,暫時告別了高增長期,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需要進行結構調整。全球經濟的低迷,必然造成大宗商品需求的下降,價格回落應該是遲早的事兒。由於我們是石油、鐵礦石等主要大宗商品的進口大國,東西便宜了,我們進口開支節省了,企業的能源原材料成本隨之降低了。
過去幾年,新興經濟體出現嚴重通脹,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由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引起的,當前價格下降也使過去飽受困擾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有所緩和。另外,長期以來,在粗放型的增長模式下,我國資源性產品的價格被壓低,雖然在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改革沒有到位。當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降低,國內的通脹也相對溫和,為加緊推進這方面改革提供了較好的空間。我國應抓住千載難逢的機遇,切實推進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手段在資源配置和淘汰落後產能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三、外需收縮和摩擦增多等因素直接沖擊我國出口
世界經濟復甦動力明顯不足,國際機構一再下調經濟增長預期,包括寄予厚望的美國經濟,增速從1.9%下調到1.7%。一直以來,信用卡和與之伴隨的借貸消費模式風靡美國,而金融危機則給美國民眾的消費理念帶來巨大沖擊,3年內約有500萬個美國家庭關閉了信用卡賬戶,再加上失業率居高不下,美國人還不敢大筆消費。歐洲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各國財政緊縮,如希臘,過去3年,經濟萎縮了1/5,民眾生活水平下降了1/3,一半的年輕人沒有工作。美歐是我國主要貿易夥伴,他們的日子難過了,買我們的東西就少。以前我們出口增長一般都是每年20%多,現在很難保持兩位數,去年是7.9%,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力爭增長8%左右就不錯了。
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之間是相互關聯的,經濟增長快,貿易增長也快,經濟增長降下來,貿易增長也降下來。2012年全球貿易的增速只有2.5%,低於過去20年平均水平的一半。根據WTO預測,2013年全球貿易增長也只有3.3%。最關鍵的是,每當世界經濟處於擴張期,主要發達國家就會積極倡導自由貿易,而當世界經濟處於低迷不振的時候,主要發達國家就會祭出貿易保護的大旗。2012年貿易保護主義的勢頭就比較猛,我國共遭遇21個國家發起的77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27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6%和369%。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全球市場需求減弱、競爭加劇,各國貿易政策愈加「以自我為中心」,各種貿易投資壁壘明顯增多。今年以來,我國遭遇的貿易保護更是由傳統製造品擴大到光伏等新能源領域,使得我國新能源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當前以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呈現常態化、復雜化趨勢,貿易摩擦將貫穿我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全過程,應對貿易摩擦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四、熱錢大進大出加大我國金融風險
熱錢,又稱游資或叫投機性短期資本,是為追求最高報酬以最低風險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熱錢為了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牟取暴利,它在國際市場上興風作浪,翻雲覆雨,快速進出市場,製造狂熱氣氛,然後在高價位時悄然出貨套利而走,掠奪巨額財富,甚至引發金融乃至經濟危機。
現在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都在想方設法救助經濟,推出量化寬松甚至超級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釋放出的貨幣在全球大規模流動。今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一改2012年相對平穩的態勢,出現急劇攀升,其背後有大量國際熱錢流動的因素,特別是造成短期內人民幣快速升值,給我國出口行業等帶來巨大壓力。2013年1至5月,我國有4000億元左右來自於境外熱錢流入。熱錢大規模流入使得我國外匯占款被動投放壓力大增,前五個月我國外匯占款投放高達1.58萬億元,是上年全年的3.2倍。熱錢主要為追逐利差、匯差,人民幣1年期存款利率達到3.5%,大大高於近乎零利率的美元,或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近2%,特別是前5個月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幅度高達5.6%。
熱錢「有進就有出」,近來對美國提前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預期逐漸增強,熱錢開始從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撤退。這意味著投放到市場上的人民幣規模相應減少,6月底所謂的「錢荒」,與此也有很大關系。熱錢的快進快出,不僅造成較大金融風險,而且對我國貨幣政策調控造成了很大壓力。熱錢來時有沖擊,走時也有風險。
五、全球貿易格局變化帶來嚴峻挑戰
在WTO的日程表中,多哈回合談判始終是一項重要工作。但原定3年的談判期限一拖再拖,如今已進入第12個年頭,而且由於各方不願妥協退讓,多哈回合幾乎成為「雞肋」,談判前景不被看好。
與多邊談判陷入僵局相比,區域經濟合作蓬勃發展,雙邊談判大有取代多邊之勢。奧巴馬政府已經在全面推動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談判,近期又啟動了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談判。無論TPP,還是TTIP,其目的是重塑新的貿易規則,重掌國際貿易領導權,談判排除的都是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其咄咄逼人之勢溢於言表。TPP協定對我國經貿的影響已經非常明顯,如果歐美之間達成協議,將成為史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美歐關稅降至零、覆蓋世界貿易量的1/3、全球GDP的1/2。很大程度上,TTIP將改變世界貿易規則、行業標准,挑戰新興國家,尤其是金磚國家間的准貿易聯盟。那麼,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將被徹底邊緣化。這樣對我們來說,在制定新的投資、貿易等規則的時候,我們無法參與,歐美貿易和投資標準的提高,促使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不得不進一步進行新一輪改革。
六、創新競爭力有被拉大的風險
金融危機後,為了重振本土工業,美歐等發達國家將「再工業化」作為重塑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推出了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鼓勵科技創新、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政策和措施。然而,面對全球以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我國創新能力不足,與歐美發達國家在高端技術領域的差距面臨再次被拉大的風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外資帶來了大量中低端技術,促進了我國技術進步。由於當前我們製造業的一些傳統比較優勢在喪失,比如,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勞動力成本呈顯著上升趨勢;隨著房價的飆升和城市建設的大規模推進,土地成本大幅提高;近年來人民幣累計升值超過30%以上,我國出口價格優勢不再;霧霾天氣等使得老百姓對環保的要求日益提高,製造業環保成本大幅增加等等,一些跨國企業開始從我國迴流到本土,或轉戰東南亞等地尋找更加低廉的勞動力市場,外資流入我國速度開始放緩,技術引進步伐也相應放慢。當然,現在我們已經掌握了中低端技術,需要更多的高端技術,而高端技術歐美國家從來都是嚴格封鎖的,我們引進不了,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

『伍』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影響

這是 當前世界經濟的趨勢世界經濟是世界各國的經濟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世界范圍的經濟整體。它是在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基礎上,把世界范圍內的各國經濟通過商品流通、勞務交換、資本流動、技術轉讓、國際經濟一體化等多種形式和渠道,把各國的生產、生活和其他經濟方面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在現代社會,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生產和生活都不可能完全閉關自守,都要或多或少地依賴於其他國家的生產,依賴於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正是這種錯綜復雜的經濟聯系,構成了世界經濟整體。因此,世界經濟既包括國際經濟關系,又包括構成這種經濟整體的各國內部的經濟關系,這種經濟關系既涉及生產領域,也涉及商品交換、資金流動、技術轉讓等各個領域。 以下是對中國經濟的影象和推動2009年是會被歷史銘記的一年,因為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經濟第一次呈現負增長。圖表1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IIE)給出的對今年經濟的判斷和對明年經濟的預測。去年全球經濟增長是3%,今年IMF估計會是負的1.1%,國際經濟研究所也差不多,-1%。從圖表中可以看到,發達經濟體今年經濟收縮得比較嚴重,-3.4%或-3.3%,明年將會有所恢復,美國、日本等最近出現了一些反彈的跡象。相對發達經濟體,新興經濟體狀況要好一點,值得一提的是中國,IMF和IIE分別估計中國今年的GDP增長率為8.5%和8.3%。對於明年,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預期更樂觀一些,它預測明年全球經濟是4.2%的增長,因為它判斷發達經濟體明年的GDP增長將從今年的-3.3%提升到3.3%。但是發達經濟體的失業情況非常令人擔憂(圖表2)。去年整個發達經濟體的平均失業率是5.8%,今年要達到8.9%,美國10月份最新的數據已經出來了,失業率超過兩位數,達到了10.2%,歐元區是9.9%,日本現在是5.1%,這個數字是全年平均,明年失業的情況將更嚴重,這是影響整個經濟走勢的一個重要問題。失業率影響范圍主要在哪呢?主要是消費上,失業率高,對消費就有影響,沒有失業的人由於對未來工作崗位的擔憂也會影響消費狀況。國際貿易方面,從WTO和IMF的數據可以看到,今年的國際貿易增長數字也非常悲觀,是負的11.9%(圖表3)。這裡面發達經濟體出口下降的速度更快,達到了13.6%,明年估計稍微好一點,是增長2%,總體來講不樂觀。全球明年的貿易量增長速度也只有2.5%,這是非常悲觀的。因為大家知道在全球化的世界裡,貿易對整個全球增長貢獻率是非常高的。一個嚴重的問題是,貿易保護主義現在越來越抬頭,已經成為主要的議題,像G20等各種各樣的場合都在討論貿易保護的問題。中國是整個世界在貿易保護或者貿易救濟措施上受到挑戰最多的國家,當然盡管數量多,但目前和我們整體的貿易出口來講分量還不大,只佔我們出口的1%,說起來很熱,但總體涉案金額還不是很大。直接投資方面,從1980年到2008年,2007年達到了直接投資(FDI)的最高峰,將近2萬億美元,然後掉頭往下。對2009年的全球FDI有幾種估計,最好的估計大概是在1.3萬億美元,一般的估計在1.1萬億美元,最悲觀的估計是只剩下9000億美元。金融危機的發生,直接投資受到的影響是比較大的。股市的變動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標普500指數先是一下子掉下來,然後目前又有反彈。股市的波動和實體經濟的波動有關系,雖然關系不那麼密切,但多多少少也表明了一種心態。接下來看看初級產品的指數,如果以2005年為100的話,整個價格指數變化也是和經濟危機的軌跡吻合的,在2007、2008年還是一路上揚,接著是大幅度的下降,到了今年年初跌至谷底,現在開始反彈,反彈以後非常不穩定,一會上一會下,但總體來講是反彈比較明顯。油價是我們非常關心的,去年中國進口石油大概有1.7億—1.8億噸,相當於十幾億桶原油(80.26,0.90,1.13%)。原油價格2008年6月份達到最高點,147美元一桶,然後也是掉頭向下,今年第一季度從低谷反彈,預期油價的未來走勢也是持續上升(圖表4)。我們非常簡短的在這里把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歸納了一下。大家看到各種各樣的復甦信號已經出來了,但很難下一個斷然的判斷說經濟危機已經過去了。目前我們看到的還只是一些反彈,反彈和復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反彈通常是技術性的或者恢復性的,並不意味著全球經濟進入到了周期性、不斷向上的復甦階段。當前的反彈可能只是某一個特定的短期因素、某種政策的影響結果。這個結論的理由有兩個。第一個主要原因,尚有許多抑制全面復甦的中短期因素存在。美國和歐洲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失業率居高不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中短期因素;其二,由於金融危機使得美國家庭凈資產大幅度下降,儲蓄率也迅速上升,曾經一度美國儲蓄率變成了負的,靠借貸來支付日常支出,現在它開始提升,凈資產的大幅下降和儲蓄率的上升馬上影響到消費支出。美國這個國家,包括整個西方國家,經濟發展更多的還是依賴於消費,美國GDP的70%都是消費,所以消費的下降對整個投資都有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其三,主要發達經濟體的銀行系統還是非常脆弱,導致投資增長緩慢。剛剛發生的「迪拜世界案」590億美元的推遲支付,馬上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現在誰也不知道還有多少問題沒有暴露出來。目前為止,美國的銀行資產里有80%以上和有價證券、股票、衍生工具連在一起,金融體系稍微動盪一點,對他們資產負債表馬上會產生沖擊,沖擊接下來就是他們的金融活動會收縮,因為資產價值和市場連在一起的,收縮之後,金融體系的脆弱性一定會極大影響投資。第四個抑制復甦的中短期因素是歐洲和美國等產能利用率仍處於低水平。10月份的數據已經出來,美國產能利用率是71%,正常的情況下一般要達到80%—85%,歐洲的情況比美國還糟,是70.7%。產能利用率低意味著投資不可能大規模復甦,很難想像有更高的凈值增長。最後一點,主要發達經濟體在宏觀政策上的顧此失彼。美國的金融政策特別是利率不可能上升,主要原因就在於80%銀行資產都和有價證券連在一起,如果利率上升,有價證券價格必然下降,美聯儲是不敢這樣做的,而這樣的結果一定是引發美元走低。這里有很多因素都是攪在一起的,不可能有完美的政策選擇。以上5點是中短期的制約因素,從長期來看,周期性增長的長期條件還不具備。第一,勞動力成本在緩慢上升,當年柏林牆倒塌、中國和印度的改革開放等引發參與世界分工的勞動力數量激增及全球市場規模迅速擴大的局面已經不再。其二,缺乏帶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現在人們對新能源、綠色經濟等等的期望很高,但實際上新能源佔GDP比例還很低,而且投資周期長,風險很大,它能走多遠還取決於傳統能源的供應狀況,特別是石油的價格,所以這里不確定因素很多,包括一些政治上的因素。其三,資本的支撐作用不再,金融部門可能有未披露的巨大虧損,金融監管將進一步加強,資本可能更多流入房地產等等,很難指望大規模的金融市場支撐一個新一輪的增長。從結論看,整個世界進入了反彈期,有的時候可以看到反彈的非常強勁,但是很難下結論說實體經濟已經進入了復甦周期。關於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有一個經濟形勢分析預測報告,GDP增長今年我們「保8」沒有問題,估計能夠達到8.3%,明年估計是9.1%。當然這里還有很多條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進出口,今年是負增長20%,希望明年會有一個大的反彈,達到17%—18%。明年有一個挑戰,就是經濟過熱的可能性現在開始增大。明年上半年GDP增速有可能達到10%甚至11%,主要原因包括投資增長過快,企業流動性充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保持高速,政府消費規模大;需要指出的是出口,今年出口為GDP貢獻是-2.9%,明年這塊可能顯著恢復增長;人民幣升值預期,也將引發境外資金流入。通貨膨脹預期現在應該講還沒有完全形成,但有可能形成資產泡沫。2010年中國宏觀經濟的另一個潛在挑戰,是現行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可持續性問題。我們需要改變生產方式,再加上自己的產業結構調整,人民幣如果低估的話,一定會把資金往出口、貿易部門引,非貿易部門特別是服務業的發展就起不來。所以增長方式轉變更多依靠內需,產業結構變化也和匯率政策有關系。人民幣升值預期已經形成,現在有經濟學家開始預測有多少熱錢進入中國,會產生什麼影響。但由於美元現在非常不穩定,貶值壓力和升值壓力並存,所以預測美元是非常難的事情,按照索羅斯的話講,「預測的成功主要是你對人性的理解,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取決於對民族的理解」。但從統計數據來看,美元兌歐元、日元的低估已經在20%以上,和它過去十年的平均值來看也低估了10%以上,所以美元的走勢盡管有波動,趨勢還是向下,但離谷底已經不遠,不排除反彈的可能性。畢竟美國還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綜合實力最強,特別是當世界遇到新一輪的二次經濟危機的時候,美元匯率還是會上升。總體來說,世界經濟走勢反彈跡象現在非常明顯,但全面復甦動力不足;從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來看,2009年總體平穩,但明年有可能出現一些潛在的風險需要我們認真對待

『陸』 當今世界經濟政治對中國的影響

用哲復學里的辯證法來說的制話。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呀。
一超多強的格局,中國已成為一強,可以自我保護。
中國的經濟在快速發展,深刻的影響著世界經濟,但同時也受到世界經濟的巨大壓力。
國家利益的不同,政治體制的不同,造成了很多,國際間的摩擦,不過藉此,也淬煉了中國面臨壓力的鬥志。

『柒』 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大嗎

經濟總量佔世界的6%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這場來勢洶涌的金融危機面前能否經受住考驗,引人關注。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申洪日前在廣交會上表示,近期受國內外多種不利因素影響,中國外貿出口增幅從去年8月份起,開始呈逐步放緩態勢。尤其是今年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中國外貿出口增幅明顯回落。最新統計數字顯示,前三季度中國外貿出口10740億美元,同比增長22.3%,增速比去年同期減緩4.8個百分點。據此有人認為,中國的實體經濟已經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

「影響出口減緩的問題很復雜,應該分辨清楚哪些是金融危機導致的,哪些是國內的經濟周期導致的。目前我們判斷有三個因素影響中國出口下降,一是美國的金融危機,二是中國自身成本上升,三是中國國內的政策調整。」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金融危機影響中國的實體經濟,主要通過貿易、直接投資、金融和信心四個管道。

張燕生認為,首先,金融危機使貿易受到的影響,到目前為止並不大,中國1到9月份出口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也證明了這一點。貿易的影響主要看定單,但現在沒有數據表明定單顯著下降,比如長三角、珠三角的企業普遍反應也不是沒有定單,而是有定單成本上升做不下來。美國5月份的消費價格指數在前三個月大幅上升之後轉而下降了0.1%,傳遞到中國,要到11、12月才能看出美國的消費下降對中國出口的顯著影響。這種影響在明年上半年會變得比較嚴重,不能掉以輕心。

其次,直接投資受到影響,但也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大。2000年全球的直接投資是1.4萬億美元,是一個高點,2001年全球經濟衰退時直接投資是8170億美元,跌幅達58%。而2007年全球單邊資本流動是1.53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盡管美國下半年發生了次貸危機,但全球資本流動依然很好,也沒出現很大跌幅。從中國方面看,2008年上半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45.55%,達524億美元;今年上半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更是迅猛增長,對外直接投資額已遠遠超過去年全年,達到256.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229%。

第三,國內金融受到的影響明顯大於貿易和投資。今年9、10兩個月,美國的金融危機波及到商業銀行,商業銀行為了自保開始收縮銀根。母銀行緊縮銀根,使在華的分銀行和支銀行的投資大幅收緊。但國外的金融資金、貸款、投資等業務,只有外國企業和涉外很深的少數中國企業才能涉及到,所以,對中國金融業整體的影響也不大。

第四,信心預期對中國的波及比較大。美國股市大跌,雖然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向好,但中國股市基本上每天都在跟著美國股市波動,中國股市狂跌完全是受美國股市的傳染。

「目前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主要是信心預期和貨幣、跨境資產交易的影響;下一步是否會通過信心預期、貨幣和跨境資產交易影響到直接投資和貿易,仍需觀察;如果影響幅度很大,對中國的實體經濟就會產生較大影響。」張燕生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道。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張禮卿也向《中國經濟周刊》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認為,金融危機是否入侵實體經濟,主要看經濟增長。英國經濟上個季度已經出現了負增長,但中國並不明顯,「在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遭受明顯影響之後會對中國的出口造成影響,才會影響到中國的實體經濟。現在看來,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在放慢,但是並沒有普遍出現負增長,所以對中國的實體經濟影響是有限的。」

金融危機還未轉化為經濟危機

發生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以及亞洲金融危機,都曾導致了相關國家不同程度的經濟衰退,但也都沒有轉化為大規模的經濟危機。

經濟學對金融危機的解釋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而經濟危機是指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金融危機演變為經濟危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面的指標,諸如貿易、投資、生產、服務、消費等都將受到嚴重影響。

「經濟危機的判斷取決於經濟基本面是否全面出現了問題,GDP是判斷的綜合指標,GDP必須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才是經濟衰退,經濟衰退持續惡化就會出現全面的經濟危機。美國一季度GDP是0.9%,二季度是2.8%,而2.8%的增長率對美國及世界上任何發達國家來說都是不錯的增長。因此,目前美國經濟還不能說已經出現了經濟危機,仍需進一步觀察。」張燕生說。

美國經濟體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5.5%,如果美國出現經濟危機,那麼,全球出現經濟危機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目前美國的金融危機已經很嚴重,早晚會影響到美國的實體經濟,這是沒有懸念的事實。美國經濟毫無疑問是影響全球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因素,如果美國出現經濟危機,全球出現經濟危機的可能性非常大。當美國經濟步入負增長,新興市場國家很難完全避免受到沖擊。」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張禮卿向《中國經濟周刊》如是分析。

『捌』 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自疫情暴發以來,中國銀行業對企業貸款規模增加了40%。中國決定將一些企業扶持措施延期至2023年底,包括對金融機構向農戶、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發放小額貸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徵增值稅。

他說:「最主要是,中國政府防止了失業率飆升,採取了抑制通脹措施,確保了居民收入增加。內需並未以歐美國家那樣的速度減少。結果,受注入流動性支撐的企業表現出樂觀情緒。」

傑耶夫認為,中國經濟的顯著活躍會對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世界經濟產生積極影響。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原料消費國。在此背景下,中國製造業指標的穩步增長可以加快恢復這個亞洲國家同夥伴之間的貿易聯系。

這位專家指出:「在這方面,正是莫斯科和北京的密切關系將成為俄羅斯經濟復甦的觸發器。如今,中國已在擴大天然氣和石油采購。未來,由於中美對抗,中國還將增購其他俄羅斯商品。最終,兩國貿易額能夠更快回到危機前的水平。」

『玖』 世界經濟新變局對我國內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世界經濟形勢對我國發展的影響:一、金融危機加快世界經濟格局變遷,有助於我國話語權的提升金融危機爆發前,美英德法意日加組成的七國集團(G7),由於囊括了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在協調經濟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對發達國家,也對整個世界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國際金融危機作為分水嶺,二十國集團(G20)首腦峰會為標志,G20逐步取代G7,開始在協調全球應對金融危機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以前,G7成員國的財政部長、中央銀行行長們坐在一起就可以對全球經濟「發號施令」,如今不行了,越來越多的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已經緊密地融入到全球國際分工鏈條當中。傳統發達國家的經濟地位在相對減弱,新的力量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越來越突出,沒有這些新興力量的參與和支持,很多全球經濟問題根本就解決不了。在這種形勢下,我國的地位、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提升,比如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重要機構的一些高級職務由中國人來擔任;中國在世行的投票權從2.77%提高到4.42%,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股東。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和發言權已有較大躍遷,基本實現了從被動到主動、從外圍到核心、從配合討論到參與決策的角色轉變。當然,這一過程是比較曲折艱難的,需要經過不懈努力,才能繼續不斷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閱讀全文

與世界經濟對我國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