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你看好安徽省近年來的經濟發展嗎
我是非常看好安徽省近年來的經濟發展,因為他們的發展也特別的迅速,不斷的在搞建設
❷ 安徽發展經濟優勢
你好。安徽發展經濟具有四點優勢。
省政協委員姚征是一名港澳委員,對安徽的經濟發展特別關注,在談及安徽的發展時,姚征說:「在我看來安徽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發展的前景十分廣闊,但是在發展中也需要揚長避短,定位準確,避免走彎路,實現跨越式發展,為快速崛起打牢根基。」
姚征把安徽的發展優勢總結成四點,首先是擁有充足的土地資源,在經濟發達地區土地資源匱乏給經濟帶來的「瓶頸」效果已經顯現出來,而加快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土地資源的有力支持。其次是勞動力資源豐富,姚征特別強調安徽的勞動力資源不光是在數量上,而且是在質量上都有很強的競爭力,這是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優質條件。三是徽商文化的傳承和影響將引領安徽經濟的快速崛起,安徽人的勤勞和聰慧在歷史上有過明證,安徽的經濟文化曾經影響過中華大地,安徽人有能力實現崛起。四是安徽有以黃山為主的豐富旅遊資源,這些在創造巨大經濟價值的同時也向全世界介紹了安徽的好山好水,這樣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有什麼理由不快速發展呢。
怎樣將安徽的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動力,姚征認為首先要找准經濟的「出海口」,他說,中國的經濟圈中最活躍的就是以上海為出海口的華東經濟圈,安徽的發展優勢在這個經濟圈中都是稀缺資源,所以將自己的優勢融合到經濟圈的一體化發展中去,是實現資源轉化成發展動力的有效手段。
「先發展起來的地區有一個通病就是伴隨經濟高速發展出現的高污染,安徽作為後來者應該借鑒並避開這個問題,實現跨越式發展,正所謂發揮後發優勢,一發不可收拾。」姚征說。 範文
但也需要揚長避短
❸ 哪位高人能較具體的分析一下安徽的經濟發展概況及趨勢
致安徽經濟發展的十點建議!
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批准實施《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被國家冷落三十年的安徽終於第一次上升為國家戰略發展,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即將結束的時代,安徽終於迎來大發展的機遇,《皖江城市帶承接轉移示範區規劃》國家給安徽制定戰略定位發展如下:
一、規劃范圍: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范圍為安徽省長江流域,主要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縣、金安區,共59個縣(市、區),輻射安徽全省,對接長三角地區。2008年規劃區人口3058萬人,地區生產總值58l8億元,分別占安徽省的45%和66%。《規劃》提出,到2015年,示範區經濟總量大幅提高,地區生產總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城鎮化率達到55%,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開放合作不斷加強,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人居環境更加良好,長江、巢湖水質改善。到2020年,示範區主導產業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自主創新水平居全國前列,生態環境優美,與長三角分工合作、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成為安徽乃至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城市帶。
二、產業空間格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將構建「一軸雙核兩翼」的產業空間格局,「一軸」包括安慶、池州、銅陵、巢湖、蕪湖、馬鞍山6個沿江市,這是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軸線;「雙核」指合肥、蕪湖,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兩大增長極,是承接產業轉移的核心區域;「兩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著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區特別是長三角產業專業的前沿地帶。
三、產業承接發展重點:圍繞產業升級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吸納資本、技術、人才、品牌等要素,明確了皖江城市帶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方向。重點從振興裝備製造業,加快提升原材料產業,加速壯大輕紡產業,著力培育高技術產業,積極發展與長三角聯系緊密的現代服務業,建設現代農業等方面提出了產業承接發展的重點。
如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正處於全面轉型,跨越發展,厚積薄發,加速崛起的新時期,安徽迎來大發展時刻,沉睡多年戰略定位徘徊不前的安徽終於有了明確清晰的發展方向,安徽正處於厚積薄發,加速崛起的階段,不可否認,安徽仍然是不發達地區,仍有諸多制約安徽大發展的因素,安徽大發展應具備以下十點建議:
1、打造廉潔高效具備現代服務意識的政府
省內官場浮誇風、「假、大、空」十分盛行,實干作風非常薄弱,貪腐前仆後繼,買官賣官、官場裙帶風、家族化盛行 ;需要花很大力氣改善和鐵腕清除官場跑官買官不作為等萎靡作風,鏟除亂作為官員,展示安徽新形象,打造小政府、大社會,比發達地區更高效率的辦事服務意識和思維模式。
2、推行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政策,積極吸納人才的戰略
一份網上統計資料顯示:安徽對高校畢業生吸納能力太弱,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北京、山東等省市,是接納安徽畢業生主要流向地區。尤其是博士生和碩士生,流出率竟分別達到了78.73%和79.30%」。
21世紀大發展的前提就是人才戰略,在全球WEB2.0時代, 落後地區尋求大發展,必須擁有比發達地區更加先進的思想觀念和思維理念,清除與時代發展脫節的年齡偏大公職人員,積極推行吸納人才戰略,突破一切阻力,向全國公開招賢納士,推行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政策,開動和引導政府和民間一切力量與智慧千方百計找差距、尋思路、重民生、求發展,安徽大發展更需要詹夏來這樣實干型的領頭人。
3、創造穩定透明的法律環境,
建立公平、透明的制度環境,開展打擊權力尋租活動,嚴肅懲處違法、違規、違紀的政府機構或政府公務人員個人的征斂、收繳行為,使政府的分配行為與其行政職能相對應,抑制腐敗的孳生。逐步減少和淡化行政部門的權力,使其權力行為轉變為服務行為。要加強對公職人員的制度約束。
建立積極穩定透明的法律環境中,更能為現代商業社會體系服務。使軟環境得到很大改善,成為地區軟實力的代表。
4、建立皖南旅遊區
以合肥為中心的高速和高鐵正在建立,而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的這片中國最豐富的皖南旅遊區通向長三角中心城市交通依然不完善,應盡早聯合蘇浙滬向國家申請立項滬蕪城際鐵路,(上海-湖州-廣德-宣城-蕪湖,約260公里,這條城際鐵路並與寧杭、寧安城際鐵路相連),同時在滬蕪城際鐵路廣德段擴建至黃山的快速鐵路支線(廣德-寧國-績溪-黃山),把皖南最豐富的旅遊區(黃山、池州、宣城)建設成為上海、南京、杭州三極品字形經濟區域中心1-2小時交通圈,從而皖南地區與長三角中心城市步入」同城效應」時代;
從城市區域化發展來看主要表現為集聚→中心化→擴散→中心城市→重新集聚→擴散→城市群的演化路徑,因此,皖南旅遊區與上海、南京、杭州城市群處在1-2小時交通圈內,正處於城市區域發展的「重新集聚」階段,因此,城市圈的發展的前提必定是更快捷的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地理空間的縮短必定帶來深層次的多重互動,從而更易接受來自上海、南京、杭州等長三角城市強大的輻射功能,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相互交往的「集聚效應」作用,同時,交通的便利更能向長三角展示燦爛的徽文化、文房四寶、徽派建築、徽學、徽墨等中國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5、建造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平台
安徽擁有眾多的文化資源,名人故里數不勝數、燦爛的徽文化、悅耳動聽的黃梅戲;特別是僅次於京劇的黃梅戲,因官僚主義排擠人才的多種因素,黃梅戲如今已下滑到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凋零狀態!相對於昆劇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今年世博會大放異彩,黃梅戲已經在文化產業中已經邊緣化了。
振興文化產業,大力清除省內官僚主義,特別是鏟除「假、大、空」者,切勿讓外行人領導內行人,真正讓內行的人負責文化產業,吸收大批優秀人才,大力宣傳和推廣徽文化,特別是在當今誠信普遍缺失的現代商業社會里,更應推介徽商的「誠信、戒欺」的精神。積極通過圖書、音像、影視、傳媒、演藝、網路等各種平台推廣安徽的文化產業資源,為經濟發展起到橋梁的作用。
6、跨越式發展:避免「先污染,後治理」模式
安徽發展最快的縣---廣德,因其毗鄰江浙兩省,吸引長三角投資最多的縣,經濟發展快速,引人矚目,但由於著重GDP,引進了化工、紡織印染等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甚至連個污水處理廠都沒有,廣德縣的空氣質量明顯比省內周邊縣市差。
走跨越式發展是沿襲過去「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以低價賣土地承接和引進長三角被攆走的淘汰污染高耗能企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得短期發展,創造官員政績GDP,還是著眼長遠,只有另闢蹊徑;發展經濟和周邊區域比拼GDP污染環境非明智之舉,揚長避短,走比較優勢戰略發展道路,在相對生態環境良好,勞動力成本較低下尋求突破,必須以目前尚未環境被污染的情況下,著重生態環境建設,引進無污染的輕工業企業,打造長三角生態休閑後花園,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為本,走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走可持續、和諧發展道路。
7、土地開發過程中維護農民的利益,避免暴力拆遷
皖江城市帶承接轉移示範區的興起,外來投資者特別是長三角投資者紛至沓來,地方政府紛紛建立開發區、工業園吸引外資,低價徵用農民土地,拆除農民房子,甚至對農民抵制非法徵用農民土地採取抓捕、打人、拘留都暴力手段等情況屢見不鮮。
在這網路大爆炸的時代,采此手段只能為地方抹黑。在地方發展經濟過程中,徵用土地和拆遷房屋應積極與農民協商溝通,按照法律補償標准規定賠償失地農民,並給農民辦理社保,或者以農民土地作為股份入股當地開發區,參與當地分紅,避免暴力行為,與民友好協商,才是和諧社會的基本原則。
8、建立開明、開放的言論環境,積極應對公共危機事件的處理
中安在線旗下的中安論壇對於針砭時弊的文章往往採取封帖和刪除,對發帖者ID進行封殺,合肥論壇對批評時政的帖子也多有限制,從某種意義透示了安徽網路輿論的自我封閉,也揭示了省內論壇在全國無任何影響力。
批評時政、針砭時弊、建言獻策,其實都是發帖者對家鄉的關心與關注,對一些黑暗現象和亂作為現象進行曝光,對地區發展提出自己的思路,需要論壇管理員引導得當,並不是一刪了之。
對突發事件及公共危機事件處理,切勿對網路民意置之不理,充耳不聞,在人類文明政府的最基本的底線基礎上,應以積極的態度應對突發事件。然而省內官員「假、大、空」盛行,也無任何個性官員有開明、開放的實際舉動和言論。
在WEB2.0時代,更需要開明、開放的環境,官民互動,廣開民智,調動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
9、大力建設好公路交通等基礎設施
「汽車跳,安徽到」!「到了安徽,年年修路,就是路修不好」!這是外省人對安徽公路的評價,也正是安徽公路的真實寫照,也令每一個皖省人蒙羞。特別是同時與江蘇浙江兩個最發達省份接壤的宣城地區,其境內318國道坑坑窪窪,坐車就像坐搖窩子車,蹦蹦跳跳,把人五臟六腑都要顛出來。
要想富,先修路,修好路,這是任何地方發展經濟必備的前提;成功的人士找方法,失敗的人士找借口;看不到的差距就是最大的差距,看不到危機就是最大的危機;安徽交通部門應深刻檢討和反省「豆腐渣」公路形成的原因,不能老拿與發達有差距的借口來搪塞,否則就是安徽發展的絆腳石和罪人。
建設好質量優良的公路和路邊具有生態綠化帶,是吸引外來投資者的必備條件。
10、 加大扶持本省民營企業的力度,爭創知名品牌
綜觀省內沒有一家民營企業在全國叫得響,更無中國知名品牌;其深層的原因是官場肉食者對民營企業抑制限制以及「吃、拿、卡、要」等等的竭澤而漁的政策大行其道.
作為國企的奇瑞汽車的輝煌跟當時的蕪湖市委書記詹夏來實干作風密不可分,正是由於詹的汽車夢和他務實的作風,奇瑞成了中國三大民族汽車品牌之一,詹是安徽省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最實乾的官員。
創造寬廣、寬容、寬厚的良好環境,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和金融方面扶持支持引導的開明政策,積極引導全民創業,民營經濟將成為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
關於霍山縣域經濟發展的調查
圍繞新形勢下如何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我們最近對霍山縣作了一次調研,感到這個縣發展經濟的路子和經驗值得重視和總結,由此也對加快全省縣域經濟發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霍山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庫區和老區縣,區位比較閉塞,資源也很有限,先天條件並不優越,但經過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條很有特色的發展路子,成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引起廣泛關注。通過座談和考察,印象比較深的有五點:第一,面對宏觀環境和經濟周期變化,各地經濟發展多數經歷過起伏,但霍山經濟始終保持穩定健康的發展態勢。1990年—2004年14年間,全縣GDP年均增長13.7%,高於全省縣域同期平均增速2.2個百分點。第二,霍山曾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目前工業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格局相當突出。1989年,該縣工業增加值僅占生產總值的24%,去年高達53%,居全省各縣之首;2004年,全縣財政收入63%來自工業稅收。第三,作為一個深處大別山區的邊緣小縣,外向型經濟已形成一定的氣候。霍山大興開放之風,形成了人人談開放、舉縣抓招商的良好氛圍。2004年,全縣出口創匯5047萬美元,位居全省縣級前3強。第四,面對宏觀調控和各種要素制約,霍山的園區經濟仍然辦得紅紅火火。該縣工業園區創建於2002年,短短兩年多時間,入園企業20家,其中有16家企業、26個項目是在宏觀調控之後進入園區的。第五,霍山的發展不只是工業經濟一枝獨秀,而是呈現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生動局面。他們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明確提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污染不進霍山」,「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多做,勞民傷財的事堅決不幹」。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打造了在全國叫得響的四張「名片」: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全國社會治安模範縣、全國文明村鎮先進縣、浙商最佳投資城市。
(二)在同樣的宏觀環境下為什麼基礎條件並不優越的霍山縣能夠突破局限、加快發展?通過調研,感到最根本的有三條:
一是霍山縣在發展過程中較好地堅持了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地賦予解放思想以新的內涵和實際內容。在他們看來,對於一個信息比較閉塞、市場化進程起步較晚的山區縣,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是具有決定性的先導力量,必須緊抓不放。為此,他們在提出每一個發展思路和戰略部署前後,都要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發動工作。在「工業富縣」戰略初提之時,縣委、縣政府先後組織黨政幹部、企業家等不同層次的代表「四上寧國」,連續開展幾輪思想大討論,形成了共識,使工業強縣戰略在全縣牢固生根。從一定意義上講,霍山發展的過程就是與時俱進、解放思想的過程,是從認知到實踐、由精神變物質的過程。
二是霍山縣在發展中抓住了能人興縣這個關鍵,培育了一批高素質的市場主體,形成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力量。他們善於發現和利用市場經濟的先知先覺者,注重發揮鄉土能人的作用,鼓勵黨政機關中懂管理、善經營的人才到企業發展,催生了一批企業家梯隊和高素質企業群體,帶動了各類市場主體的發育。為營造能人創業和企業家成長的良好環境,他們注重集中力量扶持大戶,注重資源配置向能人和優秀企業家集中,對有貢獻的企業家經濟上給實惠、政治上給地位,促進企業資本積累的進程,激發企業家創業和發展的積極性。從1992年開始,霍山縣就對年納稅百萬元以上的企業家,按納稅額的1%給予獎勵,產生了很大的激勵效應。突出「人」的作用還表現在幹部隊伍建設上,他們有明確的用人導向,真正把懂經濟的幹部充實到經濟主戰場,讓能幹事的人有舞台。特別是霍山有著良好的包容環境,外面的優秀幹部來得多、扎得下根,並影響和帶動了本土幹部的成長。
三是霍山縣較好處理了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走上了「政府創造環境,社會發展經濟」的良性循環。作為縣一級,霍山和多數地方一樣,有著自己的優勢和特色,也面臨調控手段和要素資源不足的制約。霍山縣能夠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營造出加快發展的良好氛圍和環境。當地的企業和群眾反映,霍山黨政幹部的心思和精力是用在發展、用在經濟建設上的。大家的興奮點不在於位子和帽子,而在於怎麼把工作干好、把經濟抓上去;工作的著力點也不是放在怎麼抓權、怎麼管企業上,而是真心實意為企業辦實事、解難事,為市場主體提供優質服務。
霍山的經驗當然不只這些,放在全省來看,最值得總結的一條,就是他們能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對於縣域經濟發展,很多縣都不乏好的想法和思路,很多人都能看清楚、說清楚,但怎麼把思路轉化為行動,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真正做明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霍山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們對認準的事,就一以貫之、堅定不移地去干,不走神,不翻燒餅;在於他們對於決策部署的落實有著很強的執行力,做到方向明確、措施具體,能夠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統籌各種手段和資源,做到政令暢通、執行到位。從工業富縣的提出,到山口經濟的推進,再到園區經濟的發展;從提出思路,到形成共識,再到做出成效,從霍山的發展軌跡中,我們看到了一種求真務實的精神,一種鍥而不舍的作風,一種上下同心的合力,一種運作資源的能力。更可貴的是,霍山的經濟發展是一場「接力賽」,而這種「接力賽」源於領導班子的相對穩定。在霍山,人們經常提到的幾屆縣委、縣政府負責同志,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任職時間都比較長,都有從副職到正職、從政府到黨委這樣一個經歷;而且,在霍山,歷任領導一屆繼承一屆,一屆發展一屆,做到了繼承性與創新性的統一,正是這樣一種風氣和傳統,使該縣發展少了折騰,形成了越干越會干、越干越明白的良性循環。
(三)霍山的經驗表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的還是縣一級自身。只要各縣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總能找到適合本地實際的路子和辦法。調研發現,霍山發展也面臨一些自身難以解決的、帶有共性的矛盾和問題。比如,作為一個地處偏僻的人口和資源小縣,霍山縣不論是經濟規模還是經濟素質,要實現新的突破,壓力很大。盡管霍山工業發展啟動較早,形成了一定的先行優勢,但由於山區縣地理區位的先天不足,要素供給和配套環境相對薄弱,發展容量較為有限,一方面,縣里要千方百計促進企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縣域的弱小功能又難以承載大企業的需求,成長起來的優勢企業不得不走出去尋求更大發展空間,縣域面臨「做大」與「留大」的兩難局面。同時,金融服務薄弱的問題在霍山很突出,每年通過招商引來的資金還抵不上存款外流的數量。此外,縣里對縣域功能缺失問題反映也比較強烈,感到上面管得還是多了一些,縣級政府事權、財權和管理權不統一的矛盾對工作鉗制較大。
(四)縣域興則全省興。霍山發展的經驗和面臨的問題,很多方面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從中可以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啟示。
第一,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樹立正確的導向。我省縣域經濟整體基礎還較為薄弱,要全面振興縣域經濟,需要有加快發展、迎頭趕上的決心,更要有堅持不懈、長期作戰的思想。首先,要以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統領縣域經濟發展。應當充分尊重縣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循序漸進推動發展,形成有利於縣域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正確導向。一方面,在上對下的指導上,省、市要為縣一級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形成一個有利於縣級幹部從長計議的預期,引導縣一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多做強基固本的事情上,放在多做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上;另一方面,縣一級自身尤其是領導團隊,要進一步強化統馭力、執行力和轉化力,對認準的發展路子,堅定不移、一以貫之抓落實,把好的思路轉化為好的發展績效,真正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其次,正確的導向需要科學的激勵機制。在激勵和支持政策上,實行分類指導、區別對待,對發展相對薄弱地區,重點支持他們做一些打基礎的事情;對發展相對較好的地區,則支持他們更快、更好發展,發揮倍增效應,形成縣域經濟的排頭兵和甲級隊;獎勵政策必須打破「平均用力」現象,比如,對經濟強縣,應當在體制上賦予他們更大的自主權,使其管理幅度和深度與經濟擴張的能力相匹配;獎勵的方式也要改革,比如對辦得好的園區,可以獎勵用地指標,或在園區建設引導資金上予以傾斜等。其三,正確的發展導向說到底是用人導向問題。縣域經濟發展,關鍵在人,關鍵在選好、用好黨政主要領導。要強化任期觀念,處理好乾部提拔與穩定任期的關系,避免領導幹部過快流動,影響縣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同時,加大幹部「雙向」交流的力度,選擇一批視野開闊、熟悉經濟、作風務實的省、市年輕幹部到縣一級任職,同時選拔一批縣直和鄉鎮幹部到省、市機關和發達地區鍛煉。
第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找准方向和突破口。縣域經濟必須走特色發展之路。不管各縣情況如何差異,加快工業化是基本取向。抓住工業化這個主要矛盾,縣域經濟的其它諸多派生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霍山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此。當然,工業化途徑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是優先發展加工製造業,有的則從農業產業化入手,而有的可能先從三產突破,但無論如何,工業化是不可逾越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要加速工業向園區集中、資本向能人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把工業化與市場化更好地結合起來,把工業化與城鎮化更好地結合起來。當前,特別要在兩個方面尋求突破:一是要在開放型經濟上突破。通過外向型經濟,可以植入先進的觀念、技術、人才等稀缺要素,有效突破縣域工業化的瓶頸約束,實現工業的快速擴張。要進一步強化開放的觀念、市場配置資源的意識,全力推進東向發展戰略,把招商引資和開放型經濟作為推進工業化的主要途徑來抓。二是要在工業園區上突破。越是在宏觀調控趨緊的情況下,越是要大力發展工業園區,決不能有絲毫的猶豫和退縮。要把招商引資與發展園區工業更好結合起來,注重圍繞主導產業和骨幹企業,強化產業鏈招商,引導關聯企業進園區,促進企業集群化發展。
第三,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著力培育內生力量。要著力培育內生力量,讓一切有利於創業的思想活躍起來,把各類創業主體激活起來,使一切領域的創業潛能釋放出來。首先,要培育市場主體。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創造適宜民營企業發展的氣候,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讓民營經濟唱主角。其次,要加快成長一批能人和企業家。目前我省縣域不少企業家存在著素質不高、「小富即安」等問題,有的缺乏職業企業家精神、「官本位」意識還比較濃。必須加大引進、培養和開發力度,創造一個有利於能人和企業家成長發展的良好環境,讓想創業的能人和企業家成就夢想。
第四,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有效化解要素瓶頸約束。重點是三個方面:一是金融支撐體系問題。在繼續加強與國家有關銀行的合作、爭取更多支持的同時,當務之急是加快地方金融的發展。要發掘民間資本的力量,引導、鼓勵、支持縣域民間資本發展縣域金融組織和資本市場。二是人才保障問題。要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觀念,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通過在大中城市設立窗口或建立研發基地等形式,搭建吸引外地優秀人才的平台。各縣可以依託縣級職業技術學校等教學設施,圍繞企業用工需求,組織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三是土地供應問題。省里應當在堅持「總量控制、動態平衡」的原則下,根據各地發展的不同情況,優先保證重點園區、重大項目的正當用地需求。
第五,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大力推進城鄉統籌。首先,要堅持以城帶鄉,加快城鎮化步伐,引導人口向城鎮集聚。應當把縣城建設作為推進我省城鎮化進程的戰略支點,提升載體功能,增強人口和產業集聚度。其次,要堅持以工促農,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要運用工業協作理念,加快培育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行業協會、購銷大戶和農村商品經紀人,從根本上解決「大市場」與「小農戶」的矛盾。其三,要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豐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要重點加大農村公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特別要集中財力發展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健全農村低保、合作醫療、社會救濟等各項制度,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第六,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必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把縣級政府的主要著力點放到營造環境上,推動整個政府行政理念的變革。圍繞建立「服務型政府」,大力促進行政資源的重新整合,推動制度創新和政府管理創新,真正把政府的職能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環境上來。省級要圍繞縣域的實際需求,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給」,核心是簡政放權,從根本上改變縣域治理結構,為縣級政府轉型提供支持。當前要進一步下放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做到能放則放、該放就放。同時,大力推進縣域綜合改革,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農村基層工作運行新機制,改進省直部門對縣一級服務方式和服務水平,全面改善縣域經濟發展環境.
❹ 安徽經濟發展有哪些優勢
安徽經濟之所以能夠得到快速的恢復和增長,主要得益於泛長三角發展戰略實質性推動。隨著安徽與江浙滬三地區域聯合與分工日漸加深,其先發效應與示範效應也將日益顯現!
❺ 試分析安徽省目前經濟發展的概況及其為了經濟發展趨勢。謝啦!很急的。
近年來,安徽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經濟發展正步入新一輪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2003年,在「非典」和「洪災」的雙重影響下,全省經濟仍實現了9.2%的增長,不僅保持了GDP增速連續幾年攀升的勢頭,而且增速高於全國同期平均水平,顯示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正在不斷增強。2003年全省財政收入突破400億元大關,達到412.3億元,增速創98年來的新高,顯示經濟增長的質量正穩步提高。工業成為全省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全省工業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現已形成機械、家電、化工、能源、原材料等支柱產業,正在積極
中行抵債資產網上營銷 精彩手機賽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懸賞 大型休閑游戲燃燒戰車
改造、提升煙酒、農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大力培育和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先導產業。其中,不少產品生產能力居全國前列,經濟增長的基礎厚實。「十五」前三年,全省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75億元,年平均增長19.5%,高出「九五」平均增速9.3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的後勁十足。2003年全省進出口總額達到59.4億元,同比增長42.1%,總量居全國第12位,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1億美元,同比增長47.8%,對外開放呈現了新的局面。
安徽省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分布集中。已發現 各類礦產130多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67種,已開發利用的有49種,保有儲量居全國10位的礦產有38種。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全省礦產保有儲量的潛在總價值達1.92萬億元,居全國第10位。其中,煤、鐵等11種礦產保有儲量和潛在價格在華東地區乃至全國均名列前茅。
安徽省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 開發規模較大的礦產有煤、鐵、銅、水泥石灰岩、硫鐵礦,已形成能源、建村、冶金、有色、化工五大基礎產業,是國家級的材料工業基地和華東的能源供應基地。兩淮煤田(淮南、淮北)是中國南方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2003年全省發電量為547.8億千瓦時。
安徽是中國旅遊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名山勝水遍布境內,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現有黃山、九華山、天柱 山、琅琊山、齊雲山5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國家級自然保 護區3個,國家森林公園23個,有毫州、壽縣、歙縣三座國家 級歷史文化名城,以及鳳陽中都城和明皇陵遺址、「和縣猿人」 遺址、歙縣許國石坊、毫州花戲樓等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早在1997年,安徽就提出了"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的發展方針。經歷了六年多的努力,我省產業結構趨向優化,到2003年,全省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8.9∶44.8∶36.3,同1997年比較,一產比重下降了8.5個百分點,三產比重提高了7.3個百分點。與產業結構變動相適應,三次產業從業人員結構由1997年的59.6∶16.7∶23.7,調整為2003年的52.9∶19.2∶27.9。
種植業結構繼續調整,農產品優質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純農業比重下降,在1997年農林牧漁總產值中,農業佔57.2%,到2002年,農業佔54.6%,下降了2.6個百分點。2003年,全省稻、麥、油三大農作物綜合優質率達46.2%。
工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帶動作用明顯,2003年,三大支柱行業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49.3%。
今後五到十年,是我省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時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時期,也是擴大開放、更廣泛地融入國內外經濟的重要時期。在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個五年計劃中,提出「十五」期間要努力實現以下發展目標:
經濟總量。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5%左右,其中三次產業年均分別增長4%、 9%和11%。到2005年,按20O0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600億元,人均達到70O0元;地方財政收入 268億元,年均增長8.5%,保持財政收支平衡。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1%,五年累計投資6000億元左右,投資率逐步達到30%以上,民間投資的比例逐步達到5O%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9.5%。價格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
經濟結構。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產比重降低到20%以下,三產比重提高到 35%以上。初步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創新體系。在提高國有經濟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同時,使非公有制經濟占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35%以上。城鄉結構有新的改善,市鎮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比重每年提高1—2 個百分點。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程度明顯提高。2005年進出口總額達到56億美元,「十五」時期年均增長 11%,其中出口達到35億美元,年均增長10%;五年累計利用外資45億美元以上。
人口和就業。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2005年全省總人口控制在66O0萬以內。20O5年全社會從業人員達到3750萬人,「十五」時期年均增長1.6%;其中城鎮從業人員750萬人,年均增長2%。五年新增從業人員290萬人,其中城鎮新增就業7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左右。
居民收入和生活質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左右;城鎮職工最低工資標准繼續有所提高。以住、行為重點的居民生活質量有明顯改善。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提高到20平方米以上,農村住宅磚混結構比重增加到85%以上,有線電視入戶率和城鎮居民計算機普及率分別達到45%和17%左右。鼓勵轎車進入家庭。
生態環境。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O%,全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5O0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平方米。逐步提高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工業廢水全面實現達標排放,城市大氣污染和長江沿岸酸雨得到控制,淮河、巢湖水質繼續改善,確保長江、新安江水質良好。
社會發展。「兩基」成果得到鞏固和提高;「十五」末高中階段教育和省屬普通高校在校生規模均比「九五」末增加1倍以上。嬰兒死亡率控制在30‰以內。農村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城鄉文化體育設施增加。社會保險覆蓋面有較大幅度提高,民主法制建設提高到新的水平。
在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後,為把這一目標真正落到實處,安徽省委、省政府經過充分的調查研究並結合實際,進一步提出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起步階段扎實建立八大產業基地和構築六大基礎工程,確保到2007年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美元以上(簡稱「861」行動計劃),即,建立加工製造業基地、原材料產業基地、化工產業基地、能源產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加工和供應基地、全國著名的旅遊目的地、重要的文化產業大省,構築防洪保安工程、通達工程、信息工程、生態工程、信用工程、人才工程。
❻ 安徽經濟發展情況
樓主你好 安徽現在的經濟發展還是很快的,尤其在中部地區,2009年GDP還突破萬億,進入萬億俱樂部。有兩個國字型大小,合蕪蚌經濟創新實驗區,皖江產業承接示範區,再加上合肥經濟圈,皖北皖南聯動發展,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突破,皖江其實之前就發展的不錯,蕪湖馬鞍山安慶等地,池州機場的建設將助推沿江旅遊的大發展,皖北地區由於底子薄,發展速度也不容小視,亳州正成為中國最大的葯材集散地和中葯材市場,中部地區白酒製造基地,尤其國家經濟的發展對能源的需求,淮南淮北最近幾年發展速度也很快,蚌埠在京滬和京福高鐵的建設中起樞紐地位也在進一步提升。所以我覺得整個安徽都在發展,而且今後五年將更快。
希望採納
❼ 政治題:安徽經濟發展優勢
擁有充足的土地資源,在經濟發達地區土地資源匱乏給經濟帶來的「瓶頸」效果已經顯現出來,而加快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土地資源的有力支持。其次是勞動力資源豐富,姚征特別強調安徽的勞動力資源不光是在數量上,而且是在質量上都有很強的競爭力,這是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優質條件。三是徽商文化的傳承和影響將引領安徽經濟的快速崛起,安徽人的勤勞和聰慧在歷史上有過明證,安徽的經濟文化曾經影響過中華大地,安徽人有能力實現崛起。四是安徽有以黃山為主的豐富旅遊資源,這些在創造巨大經濟價值的同時也向全世界介紹了安徽的好山好水,這樣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有什麼理由不快速發展呢。
怎樣將安徽的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動力,姚征認為首先要找准經濟的「出海口」,他說,中國的經濟圈中最活躍的就是以上海為出海口的華東經濟圈,安徽的發展優勢在這個經濟圈中都是稀缺資源,所以將自己的優勢融合到經濟圈的一體化發展中去,是實現資源轉化成發展動力的有效手段。
❽ 改革開放以來,安徽省經濟社會快速,穩步發展,主要在哪方面
一、宏觀調控成效抄顯著,綜襲合省力邁上新台階
二、工業化進程穩步推進,一批大企業快速崛起
三、農村經濟出現重大轉折,產業化經營邁出重要步伐
四、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投資環境明顯改善
五、體制改革全面深化,經濟活力明顯增強
六、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東向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七、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生態安徽建設步伐
八、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❾ 安徽省經濟增長原因有哪些
經濟增長的根來本原因是各種生產要源素的集中,就是將大量資源拿來利用來產生經濟價值(主要靠大量的採伐資源、進口資源、人力資源進行生產),這種經濟發展方式不科學也不長久,因為資源是有限的,導致了經濟發展能力有限(雖然現在看著經濟增長速度很快),而其他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主要靠的是生產力的提高(相同時間可以生產更多東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宏觀調控。現在全國經濟上長都快啊。其實安徽經濟也不算快。
❿ 當前經濟形勢與安徽發展戰略
由於目前中國經濟轉型,是向工業化邁進的關鍵階段。全球產業的細化和分工逐步形成。中國專向現代化屬發展的必由之路就是發展製造業,改革開放使得具有區位優勢的東部和東南沿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得到了長足發展,當然製造業正是這個奇跡的締造者,不過隨之交通物流等等的發展,長三角和珠三角具有的區位優勢變的不在那麼的明顯,相反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等這些因素反而制約著這些地方的進一步發展,如果這些地方還想繼續引領中國經濟的發展,轉型是唯一出路,發展具有高科技密集型產業,發展金融服務業和第三產業等。那麼安徽地處中國的中東部,是聯系東部和西部的紐帶,具有比西部優越的區位優勢,比東部優越的人力和土地優勢。這些是未來20年安徽經濟騰飛的基石。
安徽的發展戰略應該圍繞著製造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突出汽車工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