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際頂尖的經濟學會議都有哪些
(Z)關於長期資本管理基金(LTCM)事件所謂的「金融工程」,最初是為了有效管理組合的風險,現在已變為利用金融、數學、物理等知識,處理金融產品的分解與合成。這種技術是洞悉金融商品內部風險的基礎,所以,組合的風險管理技術應是高明投資專家的有效工具。金融工程師可以處理的是技術活,但很多投資專家處理的卻是藝術活。藝術能否與技術完美的結合?並不取決於一些簡單的辨證規律,技術可以很美,藝術也可以很美,但成功卻還需要部分「運氣」。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在1998年的故事應了中國一句老話:「常在水邊走,哪能不濕鞋」。一、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背景1994年2月,JohnMeriwether創了宏觀數量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當時的核心人物包括:DavidW.Mullins(前美聯儲副局長)、MyronScholes(1997年Noble經濟獎得主)、MertonMiller(1990年Noble經濟獎得主)。當時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主要投資者是歐洲最大的銀行瑞士聯合銀行(UBS)和美林證券(MerryLynch),成立時,總資產為13億美元,投資期限不少於為3年,就是說,客戶在三年內不能贖回。1994年到1997年的投資回報率分別為: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42.8%40.8%17.1%到1997年底,資產增值為75億美元,在1997年12月,客戶贖回了27億美元,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在1997年底,實際管理資產為48億美元。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投資策略1.資金放大(高財務杠桿)投資人總希望用最少的資金,產生最大的投資報酬,故對於利率市場的投資品種而言,採用高財務杠桿戰術是達到上述目的的手段。由於資產管理人的品牌聲赫加之往年的績效卓著,LTCM獲得各家銀行機構給予最高等級的貸款優惠,對於其所提出的擔保品,往往給以100%的融資額度。就是說LTCM在金融商品市場所取得的資產,可再進行的100%融資,這表示理論上LTCM的放大倍率可以是無窮大,或者說其融資額度幾乎是無限大。於是,雖然LTCM資產總值不到50億美元,卻向各銀行、券商機構借貸了將近1250億美元,負債與資產的比例高達20多倍,最後,LTCM的財務杠桿比率甚至高達26倍。2.投資品種與相對價值套利策略LTCM利用上述融資手段得到的龐大資金主要在利率互換市場(interest-rateswapmarket)做風險中性套利策略(marketneutralarbitrage),即買入低估的有價證券,賣空高估的有價證券。首先,我們看一下利率互換市場的特點與在該市場中的套利策略,假定某公司現在想發行一筆長期的浮動利率債券,由於現在利率處於低谷階段,如果預期未來市場利率可能會上升,將來該公司支付的利息將會增多,顯然未來該公司的利息成本將會加大,該公司如何規避其利率風險呢?如果該公司在發債時,同時買入一份利率互換和約(利率的衍生工具),就可以轉變為支付固定利率的利息(不用擔心利率上漲的風險了)。(1)利率互換和約接上例,該公司通過利率互換和約轉嫁了利率上漲的風險,該和約把浮動利率掉換成固定利率,這種標準的利率互換和約是一種協議,協議一方為「固定利息支付方」,另一方為「浮動利息支付方」,雙方約定利息時,利息支付日和名義本金均約定好,特別是雙方只交換利息,而不進行本金交換。下圖1給出和約雙方的現金流量,圖中實線表示固定利息支付,虛線表示浮動利息支付,箭頭向上表示現金流入,箭頭向下表示現金流出。圖1:雙方典型的現金流量(2)風險中性套利策略上述標准互換協議的任一特徵可以發生變化,從而創造出非標準的互換協議。LTCM的互換協議就是典型的非標準的互換協議:LTCM與其交易對象簽約,如果發展中國家發行的債券與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國債之間的收益率差距(yieldspread)在未來變大,就必須支付對方一筆金額。反之如果利率價差變小,對方必須支付LTCM一筆金額。LTCM認為在1998年初的時候,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流動性較低的債券(例如發展中國家發行的債券)與流動性較高的債券(如美國國債)之間的收益率差距過高。LTCM預期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將逐漸恢復穩定,市場會走向平穩,屆時二者的利率差距也就會縮小,LTCM的交易策略將因此而從中獲利。上述策略的本質就是賭收益率價差變小。關於收益率價差概念見圖2。三.市場不測與LTCM的投資風險分析1.市場不測在1998年初,LTCM從事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買價總值超過1萬億美元,其中約70%是屬於利率互換。在這種情況下,利率差距些微的縮小,都會給LTCM帶來巨額的獲利。同樣的,利率差距些微的增加,也會讓LTCM立即破產。1998年8月17日,俄羅斯盧布採用大區間浮動匯率(1美元兌換6.0~9.0盧布),直接導致盧布劇貶,葉利欽政府宣布無限期延緩債務清還,引發信用風險,使得發展中國家的債券無人問津,收益率差距也急速增大。見圖3的信用風險變化示意圖。LTCM由於利差的快速擴大,導致投資損失呈幾何級數増加。到了1998年9月中旬,LTCM的損失超過40億美元,資產總值只剩下6億美元。圖2:信用價差(收益率差距)示意圖圖3:信用風險變化示意圖2.風險分析(1)組合倉位1998年初,LTCM管理的衍生商品達到約12000億美元,其中利率交換為6970億美元,其他期貨為4710億美元。(2)高杠桿風險分析資本市場是高風險的,但未必是高利潤,高杠桿是兩面刃,這正是LTCM失敗的主因。LTCM由於從創立以來持續的輝煌業績,以及擁有數位知名的人物,故能輕易的獲得貸款的援助。於是LTCM利用這些借來的資金,從事巨額的金融衍生商品的買賣。透過利率交換協議,使得LTCM可以利用少量的資金,從事大量的交易活動。*利率上升將會導致整體債券價值下降;*流動性降低造成債券價格下降。事實上,LTCM手中的俄羅斯政府債券因流動性的下降(債券市場最終因盧布貶值而停止交易),造成劇烈虧損。例1:俄羅斯政府債券的價值僅為原來市價的1/3。(3)流動性風險分析亞洲金融風暴導致的流動性風險,成為LTCM破產的導火線。源自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到了1998年春,亞洲金融危機並沒有穩定。LTCM在此犯下更致命的錯誤,其持有的資產當中,有許多部位是流動性不大的金融商品,甚至LTCM本身就是該商品於市場中之最大的持有者。因此一旦LTCM必須變賣資產來償還損失時,LTCM本身的資產總值也會跟著急速縮水,亦即變現行風險。1998年8月,俄羅斯盧布事件發生,引發信用風險,使得國際投資者對於發展中國家債券投資風險意識提升,要求更高的內部收益率,導致債券價格下跌,發展中國家的債券無人問津。例2:LTCM持有10多億美元商業不動產抵押債券,1998年不動產行業受經濟不景氣影響,導致這種債券價格的大幅下跌。(4)817俄羅斯盧布事件對於套利策略影響LTCM早期觀察德國國債利率偏低,其他歐元國家利率偏高,兩者的收益率價差過大,LTCM賣空德國國債(因利率偏低,價格偏高),買入其他歐元國家國債。顯然過高的收益率價差將會走向回歸,LTCM預期德國利率回升,其他歐元國家利率下降。如果預期正確,過高的收益率價差將會回歸正常收益率價差,上述套利將會成功。俄羅斯盧布事件發生後,歐洲大量資金逃到安全性高的德國債券市場,導致德國國債價格上升(不是預期的下跌),內部收益率下跌(不是預期的回升)。例3:1998年8月17日前,義大利10年期國債利率比德國同期利率高30基點(basepoint),盧布貶值後,歐洲資金流到德國,導致德國利率下跌,義大利國債利率與德國國債利率差距擴大到50基點,導致LTCM的套利嚴重虧損。1998年8月,LTCM的基金共損失44%,其中82%是做利差套利造成的。(5)方向交易失誤交易,的是基於判斷,方向判斷失誤,將導致致命的錯誤。例4:LTCM預期歐元整合後,丹麥偏高的利率將會因之下降,預先買入丹麥的抵押貸款證券,如果預期正確,可以獲得價格上升的資本利得。俄羅斯盧布事件發生後,國際投資者要求更高的內部收益率,導致丹麥的債券倉位損失很大。例5:LTCM預期美國利率將會上升,債券價格將下跌,所以採用了賣空美國債券的策略,但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導致美聯儲調低利率,債券上漲,結果LTCM放空債券,損失巨大。四.美聯儲的技術手法與警示1.美聯儲(FED)伸出援救之手LTCM的巨額虧損,嚴重影響了許多金融機構,所以美聯儲必需設法解決此問題。在資產管理的歷史幾乎沒有任何一支基金能像LTCM一樣,幾乎虧損了所有的資本,其欠下的債務,甚至比很多國家的債務還多。該公司積欠的債務,高達800億美元,並與銀行及券商間有訂立復雜合約,所以沒有人能准確計算出其衍生債務之規模,甚至有估計可能累積達一萬億美元的債務。因此,FED的副總裁PeterFisher,於1998年9月22日,在其紐約自由街的總部內召開會議,包括旅行家、UBS、MerrillLynch、J.P.Morgan等主要金融機構首腦均列席參加。結果最後大家同意出手拯救,由16家公司組成的銀行團,同意增資36.25億美元給LTCM,而避免其倒閉。以下為1998年9月事件流水記錄:(1)1998年9月初,(2)LTCM公司致電FED官員McDonough,(3)申述其公司困境。(4)1998年9月18日,(5)LTCM無法取得其所需資金;LTCM致電FED官員McDonough,請求其安排召開會議;McDonough聯繫上FED主席AlenGreenspan和美國財政部長RobertRubin。(6)1998年9月20日,(7)FED官員PeterFisher帶隊造訪LTCM總部,(8)考慮LTCM的潛在部位平倉對於市場的影響。(9)1998年9月22日早上?PeterFisher會晤GoldmanSachs、MerrillLynch、J.P.Morgan,?隨後UBS加入討論;?在評估了平倉對於市場的影響後,?各投資銀行被迫援救;1998年9月22日晚?四大券商在紐約FED開會討論援救方案;?13家券商隨後開會,?通知LTCM准備?文件。(10)1998年9月23日,(11)LTCM獲得增資36.25億美元,(12)McDonough宣稱這是為了避免基金破產及全球股市崩潰的唯一方法。2.LTCM的啟示啟示1:銀行與其說救人不如說是自救。若無人出面拯救LTCM,而放任其倒閉,會發生什麼狀況呢?首先,LTCM必須被迫變賣其資產以償還虧損,且擴展到所有與LTCM從事交易的對象。因此無可避免的,將導致這些資產價格劇跌。於是其他與LTCM持有相同資產組合的投資人(如銀行、避險基金等),則會因這些資產價值縮水而蒙受損失。最後,所有借錢LTCM的法人以及其交易對象,也會因為LTCM的倒閉而面臨破產威脅。拯救LTCM的行動,其實就是銀行機構不得已的自救方案。啟示2:計量化管理工具的缺陷LTCM的投資策略,還是非常傑出的,盧布事件導致的「運氣」上的問題,使其損失難以控制住。然而其戰術使用上,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高杠桿操作同時,甚至買入流動性不好的金融商品。價格風險雖然可以利用軟體加以分析,但信用風險與流動性風險卻很難評估。當整體市場出現流動性風險時,原先對應的避險策略,都被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所抹殺。從俄羅斯經濟崩潰到LTCM的衰亡從俄羅斯經濟崩潰到LTCM的衰亡,看似是兩樣毫不相乾的事情,近日當幾個朋友重新整理思路的時候,卻發現了驚人的聯系,我們不的不做出"一切都是美國的陰謀"這一令我們自己都驚訝的結論,結論之所以驚人並不是因為又一次揭露了美國為了維系霸權不惜動用一切力量打垮敵人的行為,而是這個陰謀確實太大太大了.LTCM全稱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gagement),曾經與量子基金(QuantumFund)、老虎基金(TigerFund)、歐米伽基金(OmegaFund)並稱當時國際四大"對沖基金".而他的管理層更是令人瞠目,也許你不認識這些名字,但僅僅是看見這寫頭銜,你會有什麼感覺:華爾街債務套利之父梅里韋瑟(Meriwehter),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默頓(RobertMerton)和舒爾茨(MyronSchols),前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及美聯儲副主席莫里斯(DavidMullis),還有前所羅門兄弟債券交易部主管羅森菲爾德(Rosenfeld).在這樣一芝"夢幻團隊"的領導下,LTCM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業績,1994年成立之初,其資產凈值只有12.5億美元,而到1997年末,卻已經上升到48億美元,凈增長達到2.84倍.1994到1997年的投資回報率分別為:28.5%、42.8%、40.8%和17%.甚至1997,股市每一美元票面上的紅利達到2.82美元.但這個輝煌的金融帝國主義崩潰也只在一瞬間.1998年LTCM把一項賭注下在美國30年國庫券和29年國庫券的價格收斂上(賣空前者,買入後者),本以為可以不論價格升降都穩操勝卷。不料,亞洲和俄國的金融危機使驚恐的投資者一窩蜂地湧向似更安全吉祥的30年國庫卷,結果造成30年國庫卷和29年國庫卷的價格發散,而非收斂。類似的其它幾個「收斂交易」,也都以發散而告終,故「長期資本」這家著名的對沖基金不得不求助於美聯儲的「軟預算約束」以免破產並引發全球金融危機。1998年秋,LTCM步入險境。LTCM原以為風險股票與低風險股票之間的差價會縮小,加大了豪賭的力度。但事與願違,受俄國債務危機影響,兩者間的差價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加大了。8月,LTCM持有的各類股票價值下跌44%,價值約20億美元。9月13日,LTCM的股本金43億美元幾乎全部賠光。9月23日,美聯儲出面組織安排,以美林、摩根為首的15家國際性金融機構注資37.25億美元購買了LTCM的90%股權,共同接管了該公司,從而避免了它倒閉的厄運。也許我們可以把一切歸咎於風險,歸咎於對沖基金的本身就只能算是投機而不是投資,我甚至用巴林銀行的例子安慰自己,但是我們不難在LTCM的興衰過程中發現一些很細微的值得我們感興趣的東西。LTCM的成功是建立在一個公式的基礎上的,這就是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從廣義上說,這個公式為整個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定下來了基調,試圖將金融衍生品分析與交易系統化,計量化,理性化.這個看似優秀的公式也使他的創立者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一個問題立刻擺在了我們的面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本質是什麼?是投機,是賭博,當賭博的結果可以預期的時候,賭博本身的價值也就大大降低了.朋友一句話,令我猛醒:"格老(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為什麼任憑他們胡鬧而不制止??"何止是一個不制止啊,當時波恩女士曾警告過櫃台外交易的風險,格林斯潘和萊維特(當時美國政權交易中心主席)卻一直以市場已經有了足夠的監管為理由要求波恩女士保持緘默,要知道這位波恩女士也不是一般的人,除了身為美國商品期貨交易會主席之外,她還和格林斯潘,萊維特,美國財政部長魯賓,都一起在總統的金融工作小組里任職,格老為什麼要這樣?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來看看俄羅斯的經濟.蘇聯解體了,龐大的帝國噗哧一聲消失在地球上,漸漸演變成了歷史書上的一個"前"字.美國的經濟學家們曾經自豪的說,我們沒有使用一槍一彈就剝奪了一個大國的行動自由.是啊,俄羅斯的經濟經過了休克療法的陣痛,確實到了該反省的時候了,烏克蘭的獨立使俄羅斯被挖去了歐洲左心,剩下的聖彼得堡到莫斯科這根脊柱和烏拉爾工業區這個右心支撐著俄羅斯這個歐洲病夫,在這個時候外匯成為了一切經濟活動的核心,相比東南亞國家能喊出:"犧牲一帶少女的青春,換取國家經濟的騰飛"的口號,這對於俄羅斯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俄羅斯在一九九七年中經濟逐漸轉好之際,曾吸納巨額的外國投資,外國對俄羅斯持有債務和股票超過兩千億美元,其中主要債權人是德國,瑞士與美國的銀行,當時俄國政府所積欠的外債超過一千三百億美元,短期的就有六百億美元,光是要支付利息,每年所需要的資金就超過二百億美元.可是外匯,談何容易啊.據資料記載,當時的俄羅斯,80%的外匯來源來自於武器和石油的出口,前者屬於特殊產品,受制於顯而易見原因,其出口的規模受國際政治風雲變換的影響很大,而靠出賣資源也不是長久之計策.我們無法想像俄羅斯的石油工業在這樣的情況下依然艱難前行的苦痛,要知道俄羅斯石油開采成本也已經達到了12至18美元每桶,也就是說俄羅斯現在的石油出口價格應該高於25美元每桶才能贏利.而1998年1月7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原油平均價降至每桶14.69美元,比該組織規定的每桶21美元的內部參考價低6美元以上.俄羅斯的工業完了,1996年,俄羅斯石油產量達到創記錄的最低點3.1億噸,即使相比於1991年的5.16億噸也是少的可憐的,但是俄羅斯的石油出口卻是在增加的.石油是工業的血液,你能理解俄羅斯的痛苦嗎?在這樣的情況下,另一條消息襲擊了俄羅斯,美國人宣稱,石油的價格可能進一步下跌.猶如晴天霹靂,然而彷彿美國人先知先覺,國際原油價格在1998年5月28日得出的上半年加權平均價格僅為717.58元/噸(不含稅),跌破每桶12美元,12美元每桶的原油價格俄羅斯當時連起碼的糧食進口都不能滿足了,只有中國處於人道主義以及地緣政治的考慮,當時緊急向俄羅斯輸出農產品.一個曾經如此橫行的帝國竟然破落成此番田地,怎能不讓親近者珊然淚下呢?何況也許這個帝國在1997年還看見過復興的火焰.從1997年到1998年,我們以俄羅斯經濟崩潰為目標,很清晰發現許多"巧合":當俄羅斯最需要外匯的時候,國際原油價格一跌再跌;武器出口也一再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撓.1998年01月01日,俄羅斯新盧布開始流通,1月底,因為世界石油價格持續下跌造成俄羅斯政府財政狀況急劇惡化,為彌補財政赤字,國家發債規模急劇膨脹,致使股市和債市引發又一輪下跌行情,繼爾就發生了貨幣大貶值.俄羅斯再度爆發金融危機。回首看看從94年LTCM成立到98年盧布崩盤,其間有多少千絲萬縷的聯系啊.俄羅斯缺少外匯,石油,武器掙不著錢,美國佬就把一個用"完美"公式建立起來的投機公司擺在他面前,本身是賭博,但是現在的賭博已經能穩操勝券了,誰不會動心呢,何況還是手上缺錢的人.但我想問,這個世界上金融市場的游戲規則誰制定的?操縱金融危機的是些什麼人??能操縱石油價格的又是什麼人???請問,現在還有人懷疑這僅僅是一場巧合嗎?LTCM輸了,表面上,他輸在理論出現漏洞,小概率事件發生的時候,也就是賭博預測失敗的時候.但是為什麼美國政府明知道理論有漏洞,明知道公司終有一天會衰亡,卻不制止.原因很簡單,可憐的LTCM從一開始就是吸引俄羅斯上鉤的誘餌,它用足夠吸引力的期望值吸收了俄羅斯那可憐的為數不少的最後一點美元儲備.等到盧布崩潰,LTCM的存在價值也就消失了,而最終擺脫不了垂死的命運.我們甚至有理由懷疑波恩女士的警告,因為作為陰謀,這套崩潰俄羅斯經濟的計劃太龐大了,作為美國總統金融顧問的波恩女士不可能不知情,她的警告無非就是為了證明自己,證明美國政府的清白罷了.1998年09月30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宣布,在於今年9月30日結束的1998年財政年度里,美國聯邦政府財政預計將出現約700億美元的盈餘。這是美國政府自1969年以來首次實現財政盈餘。不知道這裡面,有多少是其他國家人民的血汗
B. 林萬龍的著作論文
2011年
林萬龍、曹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設計中的城鄉與區域分割問題探討,農業經濟問題(待出版)
2011年
專著(孫翠清、林萬龍),中國農村公共服務需求問題研究-基於農戶的視角,經濟科學出版社
林萬龍(主編),投資項目財務分析實務(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農業項目投資評估》(第四版)配套教材),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
韋欣捷,陳雯雯,林萬龍,伍建平.發達國家動物疫病防控財政支持做法政策及啟示.農業經濟問題,第7期
曹玫、林萬龍,勞動力流動背景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保障能力研究,農村經濟,第7期。
林萬龍等,農村基礎設施項目的有效運行管理研究,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問題研究》,溫鐵軍、張林秀主編,科學出版社,2011年
林萬龍,貧困政策體系遭遇農村流動人口挑戰,人民論壇(中文核心),第9期
2010年
王鵬、林萬龍,農戶對奶牛保險支付意願的影響因素分析-以內蒙古為例,調研世界,第2期
課題組(張紅宇、林萬龍等),擴大內需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研究,農村經濟文稿,第1期
瞿振元、林萬龍,人大預算審查職能限制因素及改進建議探討,中央財經大學學報,第5期
韋欣捷,林萬龍.動物疫病防控政策的福利經濟學分析:理論框架和適用性.中國動物檢疫,第4期
2009年
參著,《農業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管理流程活動和操作標准指南》,中國農業出版社
孫翠清、林萬龍,從農戶需求收入彈性看拉動內需政策,當代經濟,第3期
孫翠清、林萬龍,公共產品需求揭示方法及其在農村公共產品需求研究中的應用,農村經濟,第2期
林萬龍,不同級層財政主體的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分析,甘肅行政學院學報,第1期
曹玫、林萬龍,鄉鎮衛生院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中的角色定位問題研究-RJ市CC區案例,甘肅行政學院學報,第1期
林萬龍,農村公共產品多元化供給模式與政策影響因素:基於實證調研的總結,載《轉型中的農村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的新戰略(第四屆中國農業現代化比較國際研討會暨第八屆歐洲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大會論文集)》,張曉山等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馬永良、林萬龍、李嫻,發達國家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經驗與啟示,中國農業綜合開發,第12期
2008年
吳忠、曹洪民、林萬龍等,《扶貧互助資金儀隴模式與新時期農村反貧困》,中國農業出版社
楊秋林主編,孟令傑、林萬龍副主編,農業項目投資評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課程配套教材,中國農業出版社
Lin Wanlong,An Analysis of Public Service Structural Imbalances in Rural China, China Economist, No.13, March, 2008
林萬龍,促進扶貧互助資金可持續發展,人民日報專訪,2008.5.4第十五版
林萬龍,政策干預與農村村級醫療服務機構的發展,中國農村經濟,2008.8,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社會保障制度」2008年第12期
林萬龍、鍾玲、陸漢文,合作型反貧困理論與儀隴的實踐,農業經濟問題,2008.11,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農業經濟研究」2009年第2期
林萬龍(專訪),農村金融:商業性與公益性的對決,中華合作時報,2008.10.8
孫翠清、林萬龍,農戶對農村公共服務的需求意願分析-基於一項全國范圍農戶調研的實證研究,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蘇保忠、張正河、林萬龍,中國古代養老制度及其對農村養老的啟示,當代經濟,2008.11
2007年
專著,《農村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給:影響因素及政策選擇》,中國發展出版社
參著,《結構調整,創新體制,發展現代農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撰寫第十四章「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農業企業財稅補貼政策研究」
林萬龍,「中國農村公共服務供求的結構性失衡:表現及成因」,管理世界,第9期
林萬龍、孫翠清,「農業機械私人投資的影響因素:基於省級層面數據的探討」,中國農村經濟,第9期
林萬龍,「農村公共服務市場化供給中的效率與公平問題探討」,農業經濟問題,第8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2007年第11期
林萬龍,「農戶投資機電井的財務效益與障礙因素分析-以世行貸款內蒙古巴林右旗機電井子項目為例」,技術經濟,第11期
林萬龍,「農村公共產品多元化供給模式與政策影響因素:基於實證調研的總結」,中國農業經濟評論,第3期
曹洪民、林萬龍(通訊作者)、鄧嫻,「村級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農村經濟(四川),第9期
曹洪民、林萬龍,「基於存量資源整合的制度創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起點」,農村經濟,第6期
林萬龍,「中國農村公共服務供求的結構性失衡:表現及成因」,中國中青年經濟學年會宣讀論文,2007年10月,浙江杭州
2006年
林萬龍、劉仙娟,「稅費改革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創新:基於交易成本角度的探討」,農業經濟問題,第4期
《動物衛生經濟學》,參著,中國農業出版社
《中國農村財政理論與實踐》,朱鋼等著,山西經濟出版社,參著
2005年
林萬龍,「經濟發展水平制約下的城鄉公共產品統籌供給:理論分析及其現實含義」,中國農村觀察,2005.2
林萬龍,「中國農村公共產品問題:一個研究綜述」,載《農業經濟管理論文集-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前沿與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黃祖輝等編,科學出版社,2005年
林萬龍、張莉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政府財稅補貼政策的效率分析-基於農業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載《中國』三農』問題:理論、實證與對策》,黃祖輝等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林萬龍、劉仙娟,「稅費改革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創新:基於交易成本角度的探討」,2005年全國中青年農經學者年會宣讀論文,上海,載《和諧社會與農村發展》(2005年全國中青年農業經濟學者年會論文集),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
林萬龍,「部門發展與中國未來的扶貧:挑戰與對策」,亞洲開發銀行技援項目「中國扶貧政策研究:趨勢、挑戰與未來方向」課題研究報告,載《中國扶貧政策――趨勢與挑戰》,王國良主編,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何廣文、馮興元、林萬龍等,《農戶信貸、農村中小企業融資與農村金融市場》,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年
尤慶國、林萬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運行機制分析與政策影響評價」,農業經濟問題,2005.9
林萬龍,「農業保險怎樣為民」,中國財經報2005年11月29日的采訪
牛建高、李義超、林萬龍,「中國農村貧困的金融成因:基於產權視角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林萬龍,「農業保險怎樣為民」,中國財經報2005年11月29日的采訪
2004年
林萬龍、張莉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政府財稅補貼政策的效率分析:基於農業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中國農村經濟,2004.10
林萬龍,「政府為什麼要推行農村稅費改革」,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1
林萬龍、張莉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的國內支持政策:現狀評價、未來的基本目標和支持方式」,載《中國農村發展研究報告》(NO.4),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9月
林萬龍,「中國農村公共產品問題:一個研究綜述」,載《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前沿與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學部,2004年2月
塗凱彪、林萬龍,「小型農村灌溉工程的民間供給:理論與實證研究綜述」,載《統籌城鄉發展,深化農村改革-2004年中國青年農業經濟學者年會論文集》,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年8月
江文濤、林萬龍,「政府的農村基本醫療衛生政策:歷史回顧及對其民間供給的影響評估」,載《統籌城鄉發展,深化農村改革-2004年中國青年農業經濟學者年會論文集》,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年8月
2003年
林萬龍著,《中國農村社區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變遷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北京,2003年1月
林萬龍,「政府為什麼要推行農村稅費制度改革-一個關於政府行為的理論模型及其初步分析」,中國農村觀察,2003年第5期
林萬龍,2003, 「Inced Innovation in China』s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Discussion On its Significance to Re-build China』s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poster paper for International Annu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IAAE 2003), Durban, South African, 2003.8
楊秋林主編,褚保金、林萬龍副主編,《農業項目投資評估》(第三版),普通高等農業院校「十五」規劃教材,中國農業出版社,北京,2003年
張莉琴、林萬龍、辛毅,「我國農業國內支持政策現狀及調整對策研究」,中國農村經濟,2003年第4期
張莉琴、林萬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政府補貼績效研究」,第三屆中國經濟學年會宣讀論文,上海,復旦大學,2003年12月
辛毅、林萬龍、張莉琴,「財政支持農業的績效評價」,宏觀經濟研究,2003年第3期
林萬龍、張莉琴、辛毅,「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國內支持政策」,世界農業,2003年第5期
2002年
林萬龍,2002,「鄉村社區公共產品的制度外籌資:歷史、現狀及改革」,中國農村經濟,第7期
秦富主編,林萬龍、張莉琴副主編,《項目評估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北京,2002年
林萬龍,2002,「家庭承包制的實施與中國農村社區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變遷-一個關於憲法秩序如何影響
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載《中國農村發展研究報告(No.3)》,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
張莉琴、林萬龍、辛毅,2002,「我國農業國內支持現狀及近期調整對策研究」,載《WTO與中國農業和農村發展》(2002年中國青年農業經濟學者年會論文集),中國農業出版社,北京
1999-2001年
林萬龍,2001,「家庭承包制後中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誘致性變遷模式及影響因素研究」,農業技術經濟,第4期
楊秋林主編、林萬龍副主編,《投資項目財務分析實務》,中國農業出版社,北京,2000年
林萬龍(參編),《農業項目投資評估》(第二版,楊秋林主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中國農業出版社,北京,1999年
林萬龍(執筆人),《京郊農村住戶經營行為研究》,全國農業普查課題成果,載《北京市農業普查課題項目研究成果專輯》,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1999年
C. 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可以持續多久呢
在武漢大學開幕的第六屆中國經濟學年會上,來自海內外的五百多位經濟學專家、學者就此紛紛發表各自觀點並展開激烈討論。一年一度的中國經濟學年會已成為砥礪學術的平台,成為經濟學界把脈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交流盛會。
從一九七八年至二00五年,中國經濟以年均百分之九點七三的速度高速增長,比其他十個發展最快的經濟主體平均高出二到三個百分點。據初步預測,二00七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將保持在百分之八以上。而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了百分之十三。
武漢大學教授簡新華認為,中國能夠保持較快經濟增長的原因在於:中國的國內需求潛力巨大,其消費潛力和消費需求正處於上升階段。其次,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世界經濟的發展經驗證明,這必然是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中國勞動力供給非常充足,雖然出現了老齡化趨勢,但是社會的總撫養系數較低。充足的資本儲備,也給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此外,市場經濟體制和宏觀調控的日趨完善,也給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證。
中國經濟學年會秘書長、北京大學副校長海聞教授則指出,當前中國經濟存在四大焦點問題:中央政府希望宏觀穩定,但地方政府卻有投資沖動;經濟增長動力上,怎樣從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為消費為主要的動力;經濟發展與市場改革出現諸多矛盾,如教育、環境、衛生等問題出現市場失靈;中國經濟越發展,面對的國際矛盾也將增多。
在過去二十多年中,中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最主要原因是投資拉動,其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四分之三。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因素,對中國經濟增長也有一些貢獻。而由結構改革引起的效益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專家分析,未來同一時期,投資佔GDP比例提高的可能性卻不大。要實現比現在更高的投資增長,中國的儲蓄將需要達到特別高的水平。而中國人均收入列世界第一百二十八位,對於相對貧窮的大國來說,通過資本投資實現增長的速度必然下降。
此前有專家分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持續時間比較長,估計到二0二0年,還可以保持百分之七左右的高速增長率。對此,武漢大學郭熙保教授則表示,中國經濟高增長主要利用了資本、技術、人力、結構和制度五大後發優勢增長。但今後一段時期,這種後發優勢的潛力將下降。他預測,至少近五年內,中國經濟不可能出現年平均百分之九點七三的爆炸性增長。況且,未來中國還面臨著就業、社會保障、環境、能源等諸多棘手問題。
清華大學李稻葵教授則稱,盡管現在還存在著一些不利因素,但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是光明的。
D.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的主講內容及題目:
第一講:新常態下2015年中國經濟形勢及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上)
1.新常態下九大階段性特徵
2.明年中國經濟形勢
主講人: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研究員、王小廣
第二講:新常態下2015年中國經濟形勢及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下)
3.新經濟政策
4.五大發展任務
主講人: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研究員、王小廣
第三講:深化改革元年:回顧與展望(上)
1.一年來推出的改革舉措
2.我們離市場經濟目標有多遠
主講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時紅秀
第四講:深化改革元年:回顧與展望(下)
3.下一步改革的重點
4.經濟體制改革的難點
主講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時紅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要加快推進改革開放。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過深水區,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要圍繞解決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推進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點、又有利於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繼續抓好各項改革方案制定。要加快行政審批、投資、價格、壟斷行業、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資本市場、民營銀行准入、對外投資等領域改革,使改革舉措有效轉化成發展動力。要尊重和發揮地方、基層、群眾首創精神,從實踐中尋找最佳方案。要抓好改革措施落地,狠抓落實,強化責任,加大協調力度。要強化督促評估,落實督辦責任制和評估機制,讓群眾來評價改革成效。推進國企改革要奔著問題去,以增強企業活力、提高效率為中心,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王小廣表示,2015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將有更實質推進,一定會啃硬骨頭、涉險灘、過深水區。王小廣認為,今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有良好布局,但還須實質推進。
此前,記者從國家發改委獲悉,11月份下旬國家發改委總結了今年以來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落實情況,討論了2015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和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等重要改革事項。
對此,專家指出,從改革重點任務落實情來看,肯定成績言語不多,相反對於進一步深入改革的態勢卻非常濃厚。即會議「討論了2015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和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等重要改革事項。」這意味著,迎接2015年的關鍵詞仍將是「改革」,而且是「重要」甚至「重大」的改革任務。
E. 2016中國經濟學年會在哪開
第八屆中國演化經濟學年會(2016年)徵文啟事
為了解決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動演化經濟學在中國的原創性發展,中國演化經濟學年會決定於2016年4月中下旬在中南大學(長沙)召開第八屆中國演化經濟學年會,年會秘書處特發布公告如下:
1.
2015年召開的第七屆中國演化經濟學年會設立了「紀念李斯特經濟學傳入中國90周年」和「演化經濟學的未來」兩個大會專題報告研討會,得到了與會者的普遍好評。為了進一步探索這種成功的經驗,2016年4月召開的第八屆中國演化經濟學年會擬設立兩個大會專題報告研討會:「工業化理論與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反思:演化經濟學與經濟學各流派的對話」;「西方演化經濟學前沿與中國演化經濟學的原創性發展」。
2.
自本公告發布即日起開始本屆年會的徵文。為保證會議研討效果,2016年的年會將主要圍繞兩個大會專題徵文。年會歡迎演化經濟學其他主題的論文,並挑選一些論文作大會發言,其他論文則安排在分會場進行交流。為保證會議研討效果,年會採取以文與會的制度,限定會議規模在50人以內,參加會議須預先提交論文,投稿截止日期為2016年3月1日,來稿應至少包括作者簡介、正文及聯系方式等,請以Word文檔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論文由年會秘書處統一組織評審,入選論文參會通知和開會時間將於3月15日—3月25日期間郵件通知參會者並在中國政治經濟學教育科研網(www.cpeer.org)上公布。
3.
「工業化理論與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反思:演化經濟學與經濟學各流派的對話」選題內容包括演化經濟學與經濟學其他流派的工業化理論再認識;信息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對傳統工業化理論的挑戰;工業4.0與智能工業化新理論;新型工業化道路面臨的新挑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我國的去工業化問題;工業化歷史與國際比較及其對我國的借鑒;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反思等相關主題。
4.
2014年西方演化經濟學界在多家雜志設立專欄討論演化經濟學的未來,第八屆中國演化經濟學年會擬繼續設立這方面的大會專題研討。演化經濟學的綜合是其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但與霍奇遜2014年提出應該對老制度學派、新熊彼特學派和新制度學派進行綜合不同,中國演化經濟學界一直倡導對西方所有非正統經濟學的綜合,以此作為中國演化經濟學原創性發展的基礎之一。因此,會議特別歡迎後凱恩斯主義、新馬克思主義、奧地利學派、女性主義經濟學、發展型國家理論等西方非正統經濟學各流派的研究者參會,共商演化經濟學的未來。
5.
與會者將獲贈《新李斯特經濟學在中國》等書籍。年會鼓勵青年學者、尤其是碩博研究生與會。論文入選的在讀研究生,其參會費用(開會期間的食宿費用和火車硬鋪票)由年會負責提供。
6.年會將從入選論文中選取若干篇優秀論文推薦到相關核心期刊接受審稿。
F. 2007大連夏季達沃斯會議
達沃斯會議是什麼?
達沃斯論壇,即世界經濟論壇,是瑞士一個獨立的非官方機構。其前身是1971年由現任論壇主席、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克勞斯•施瓦布創建的「歐洲管理論壇」。1987年,「歐洲管理論壇」更名為「世以及著名專家,宗旨是探討世界經濟領域存在的問題並促進國際經濟合作和交流。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論壇的作用也突破了純經濟領域,許多雙邊和地區性問題也成為論壇探討的議題。每年,論壇還與若干國家政府或企業聯合主辦各種國際經濟討論會。目前,論壇擁有1000多個界經濟論壇」。因為年會在瑞士風光旖旎的小城達沃斯舉行,故又稱達沃斯論壇。論壇年會每年1月底至2 月初在達沃斯舉行,為期一周,迄今已舉辦了30多屆。
論壇的參加者主要是各國的高層政治和經濟界領導人、企業首腦會員,全部是世界各國的知名企業。
近年來,隨著論壇的影響不斷擴大及與會者層次的提高,達沃斯論壇被稱為「非官方的國際經濟最高級會談」,並已成為世界政要、企業界人士研討經濟問題的最重要的非官方聚會和進行私人會晤的場所。
達沃斯論壇(Davos)
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是由瑞士日內瓦大學商學院的一名教授施瓦布組織創辦的。 1971年,施瓦布在瑞士的一個滑雪小鎮--達沃斯,創辦了一個企業家們討論國際經濟的論壇,因為這個論壇在全球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它在5年以後改為會員制,雖然論壇只是一個非政府組織,但是發展到現在,達沃斯論壇已經擁有1000多家國際知名公司作為會員,並且成為全球政要、企業界和學界人士研討世界經濟問題的非官方聚會場所。人們形象地把它比喻為——「經濟聯合國」,小城達沃斯也因此聞名遐邇。
論壇建立34年,仍然持續發展,除了得益於論壇本身的品質和影響之外,每一次會議的商業運作是保證它運轉的前提,作為全球舉足輕重的論壇年會,要想成為它的會員,必須繳納會員費。一般企業的會費為每年12500美元,銀行會員會費是15000美元。論壇的1000多個會員每年繳納的會費就可達上千萬美元。而且會議的很多設備如車輛、電腦,甚至部分會場租用費都是由合作夥伴贊助的。
山峰上的小鎮——達沃斯,今夏已聞名世界,它是阿爾卑斯山系最高的小鎮,位於海拔1560公尺高度,人口不多,約只有一萬一千多人。
達沃斯是瑞士知名的溫泉度假、會議、運動度假勝地,此外,也是瑞士經典火車路線-冰河列車必經的一站。
達沃斯只有二條主要的道路,其一為旅館和商店聚集的普羅姆納街及達爾街,這兩條街都是單行道,只有巴士可以逆向行駛。如果想看到達沃斯全景,可沿著普羅姆納街向東走,遇布爾街之後,再往上行即可看到。
達沃斯被稱為健康度假村,要回溯到130年前,到此尋求政治庇護的德國醫生亞力山大,發現此地的高山氣候對保健有極大的幫助,現在每年70萬的遊客來這里度假。
達沃斯市區交通:只有兩條主要街道的達沃斯,區域內的交通和瑞士主要的大城一樣,以巴士為主要交通工具。一般遊客可在住宿的飯店,購得"Guest Card",使用於當地的巴士及火車等交通工具。
G. 簡述中國國防的演變,從中得到了什麼啟示 論文
服了~~~~~~~~~~~~~~~
摘要]從文獻計量角度研究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發展,可將其分成三個階段,即1985年之前的學科草創、1986年到20世紀末的學科建設、21世紀以來的學科轉型。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演進與國際戰略態勢的演變、與我國國家發展戰略變化、與國防戰略和軍事戰略發展、與國家實力增強,以及與經濟學術進步息息相關,戰爭形態的發展也推動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進步。從整體上看,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發展呈階段性、動態性和不均衡性,滯後於主流經濟學發展。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改革開放後的國防經濟學發展表現出跳躍性、平穩性和連續性的特徵,未來則有與主流經濟學相融合的趨勢。
[關鍵詞]新中國國防經濟學演變特徵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4952(2010)01—0080—08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防經濟學取得了長足進步,有大量經驗教訓,對此加以總結研究,無疑可以洞觀長期以來在國際戰略形勢變化與國力對比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國防經濟學圍繞國家利益指導下的軍事戰略變化,研究軍費投入、軍工生產和管理、軍事人力資源、戰爭沖突以及裁軍等國防經濟問題的思想變化過程。而對於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研究,根本的任務是全面回顧國防經濟學演進過程,在全面搜集、整理、研究文獻的基礎上,按照當代國防經濟學學科體系,分階段、分專題整理出不同線索,如不同階段的軍費研究、軍工經濟研究等,確立學術發展本身的基本事實,揭示其發展脈絡,並在有限范圍內進行簡單評價,評價標准將採用還原歷史、解釋歷史的方法,這種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在經濟史學領域的具體體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作為科學的方***,揭示出經濟學本身就是一門歷史科學。本文將在回顧新中國國防經濟學基本發展脈絡的基礎上,剖析學科發展的各種影響因素和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基本特徵,並為學科建設提供豐富材料,為國防戰略決策提供學術依據。
一、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發展脈絡
新中國國防經濟學正在成為當代經濟學領域一門兼具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的學科。從整理文獻中發現,我國國防經濟學的研究伴隨著新中國成立就開始了,經過前17年觀念形成與視野開拓、「***」十年戰備動員研究,真正系統的學科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此後經過20多年的努力和發展,建立起一個包括國防經濟學基礎理論和多門內容充實、現實性強的分支學科在內的、比較完善的、有中國特色的國防經濟理論體系。從國防經濟學演進歷程看,似可分為三個時期,即1985年以前的學科草創、1986年到20世紀末的學科建設以及21世紀以來的學科轉型時期。
(一)1985年以前的學科草創
這一時期可分為1949~1966年、1966~1976年、1976~1985年三個階段。
1.1949~1966年的國防經濟學研究
新中國成立後,國防經濟學在戰爭經濟研究基礎上,針對新現實,運用新手段,全面研究新中國國防建設問題。在此階段,國防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國外國防經濟發展的經驗,從文獻聚集度看,主要是研究美國國防經濟政策與問題的深刻影響,大量文獻被翻譯引進,學界針對美國國防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問題、軍費變化、軍工經濟以及軍事采辦和軍火貿易問題、軍事人力經濟學與裁軍問題等,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美國依靠軍事實力,通過不斷增加軍費撥款,廣泛建立軍事同盟和軍事基地,其目的是獨霸世界,主要思想支撐就是「實力論」。該階段國防經濟學盡管並無國防經濟學科正式建立,但無論是研究方法、對象和內容以及力圖解決的基本問題,已經與當代經濟學范圍出入甚小。
2.1966~1976年的國防經濟學研究
這一階段理論研究由於「***」的爆發而趨於停滯,國防經濟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戰備經濟領域。通過整理文獻發現,十年中研究論題基本上針對蘇聯的戰爭威脅,圍繞「深挖洞、廣積糧」式戰備動員和「勞武結合」式軍備建設展開。在「***」後期,國防現代化建設提出了重視國防科學技術、減少軍隊員額、提高軍隊戰鬥力的要求,故對此問題的論述較多。但是該階段很少有產生長期影響的學術成果。主要論(譯)著散見《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志和其他地方報刊,如社論、特約評論員文章、新華社的通訊和綜述文稿等,黨的文獻也佔一定分量,這些資料都代表了當時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聲音,受到高度重視,也反映了當時國防戰備經濟學術思想的演變。該階段蘇聯海權的崛起初步受到關注;台灣學界對於中***事思想及海權的研究有所進展,代表性論著如:《國家建設論文集》(台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1966年)、楊珍《海權論文集》(台北國防研究院1968年)、魏汝霖、劉仲平《中***事思想史》(台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1968年)、包遵彭《清季海軍教育史》(台北國防研究院1969年)等。
3.1976~1985年國防經濟學的發展,促進了國防經濟學科的建立和一批國防經濟研究機構的涌現1975年,***提出了「軍隊要整頓」的思想。進入新時期後,確立了以現代化為中心的國防和軍隊建設總目標。圍繞著這些重要思想,學界更加註重國防建設中的科技與經濟問題研究。該階段發生的幾場現代化局部戰爭直接推動了國防現代化學術研究。瞄準戰爭准備的需要,認真研究現代局部戰爭的主要經濟和技術特徵,提出應對措施的應用性研究,成為該階段的一個亮點。
此階段,國防經濟研究方法仍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根本基礎,但是在思想解放運動的帶動下,一些運用現代觀點和方法,如「系統論」等三論的學術成果已經嶄露頭角,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觀點,較大程度上推動了當代國防經濟學創新;同時學科的成立為各種研究機構科學運用學術資源、展開現代戰爭中亟待解決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科學平台,並促使下一階段國防經濟學繁榮時期的到來。
(二)1986年到20世紀末的學科建設
該時期國防經濟正式列入學科目錄,成為應用經濟學的有機組成,學術研究空前繁榮,錢學森、宦鄉等貢獻很大。先後涌現了一批專家學者,一批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始通過教材建設、科學研究和招收研究生進行國防經濟學研究,一批專業性期刊開始出版,大批學術專著涌現,學術年會也逐漸成為學術交流、學科建設的常規活動。該時期的學術研究是繼20世紀80年代前後幾場現代局部戰爭、高技術戰爭深入發展、新軍事革命思想提出後,在國防現代化建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基礎上全方位推進的,在軍事戰略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國防經濟資源的配置、軍品屬性等理論方面,以及在軍費理論、軍工經濟與軍品采辦和軍品貿易理論與實踐、海權論、國防動員理論、軍事人力經濟學問題等方面有很多論著。該階段,國防經濟學研究手段出現較大差異,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基本手段的理論型國防經濟學和以數量方法為基礎、重視實證研究的當代國防經濟學都有所發展,而且兩種理論體系進行了多方面學科對話,對於研究方法、對象和內容以及學術體系的諸多建設問題提出了種種方案。這一時期又可分成1986~1993年的穩步發展期和1993年到20世紀末的學術活躍期兩個階段,其標志是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之前的國防經濟學在方法、對象和內容諸方面,沿襲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框架,其後隨著當代經濟學方法的引進,出現了向當代國防經濟學發展的趨勢。
(三)21世紀以來國防經濟學轉型
嚴格意義上的國防經濟學轉型,發生在1985年學科建設正式開始後,只是其被明確提出是在21世紀之初。學界一般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框架的國防經濟理論,為我國國防經濟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國防經濟建設的現實問題越來越多,要求運用數量分析等工具進行研究直接推動著當代國防經濟學發展,在研究方法上需要運用較為規范的研究假設、模型構建、科學計算、實證驗證等研究程序,並推廣到一般,即從以往既重視歸納式研究又重視演繹式研究向重視演繹研究模式轉變。而在研究對象選擇上,當代國防經濟學更加重視基礎理論研究,提出了學科新體系,如研究軍費及其效率等資源配置問題等。在研究內容上,更加重視建設現代國防經濟學科體系,把威懾、規避戰爭以及戰爭的爆發與終止,戰略影響、軍備競賽和軍備控制等內容列為主要研究內容,這樣,曾經普遍採用的軍品生產一消費的研究範式,開始向研究戰略、戰爭、軍費、軍品和軍人等問題的範式轉變。在此過程中,一批中青年國防經濟學家群體正在崛起,如姜魯鳴、羅敏、武希志、陳炳福、郝萬祿等。當然,國防經濟學科的轉型問題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可能還要經歷相當長時間。
二、新中國國防經濟學演變的因素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防經濟學的發展演變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現在發展的階段性上,包括研究方法選擇、對象和基本內容等方面,研究範式(即研究國防經濟學的一種科學習慣和學術傳統)變化是主要線索。由於國防經濟學科的應用性質,學科發展與國防經濟現實密切相關,包括國際戰略態勢變化、本國國防戰略演變、軍費經濟發展、軍工經濟改革等,都對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產生深刻影響,是決定新中國國防經濟學演變的主要因素。
新中國成立以後,維護民族獨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擺在國人面前的重大任務,同時醫治戰爭創傷,建設家園,也成為全民族的主要任務。1949~1966年的17年,中國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較為***,軍費投入保持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同步增加,也初步建立了與國防戰略要求相適應、與國力基本相適應的國防工業體系。積極防禦戰略有效抵禦了外敵戰爭威脅和入侵,取得了國防建設勝利。這個階段由於中美互為現實中的敵人和戰略敵人,學界把美國戰略的變化、軍費增長、軍事經濟相關問題以及斷續發生的所謂「裁軍」和軍事人力問題作為研究對象,運用政治經濟學、歷史學等方法深入研究。從20世紀60年代起,由於中蘇關系交惡,蘇聯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並威脅進行核戰爭,我國不得不暫時放緩經濟建設速度,積極備戰,在「早打、大打、打核戰爭」戰略指導下,採取「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方針,把較多經濟資源放在國防建設方面,同時著眼「勞武結合」,建立國防後備力量,進行反侵略戰爭准備,但在經歷「***」中的經濟停頓後,國防建設處於捉襟見肘的局面,使國家面臨嚴重的外敵威脅。在此階段,學界重點轉向蘇聯的戰爭准備和海洋擴張問題,海權論進入研究視野;而研究方法幾無變化,研究內容較為狹窄,其中對於戰略對手的研究較多。隨著改革開放和冷戰後期中蘇關系的緩和,裁軍和軍轉民成為世界潮流,國防資源如何用於民用、國防資源的經濟效益成為學界焦點,不少學者紛紛探索經濟上的國防問題,直接推動了國防經濟學科的誕生。
有一種觀點認為,當代國防經濟學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國防經濟學說史研究認為,國防經濟學誕生於20世紀初。從學科主體來看,西方國防經濟學是從研究經濟中的戰爭問題開始的。當然,蘇聯國防經濟學走的是不同道路,軍品、戰略中的經濟問題是其著眼點,間或也有國防經濟效益問題的論述,但是蘇聯國防經濟學更加強調國家在配置國防資源方面的主要責任和義務。從各個時期學界對美國和蘇聯國防經濟理論的翻譯和研究來看,都對我國國防經濟學產生了深刻影響,90年代之前,主要是蘇聯國防經濟理論影響學界,表現在從方法到對象、內容等方面。在此之後,我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因為蘇聯解體,學術焦點又開始投向西方,西方經濟理論引進中國越來越多,運用當代經濟學範式的國防經濟論文也日漸增多。除了學術著作翻譯和對國外文獻的研究產生的影響,冷戰後中外軍轉***際論壇,以及西方院校和我國國內相關院校舉辦的學術交流,都推動著國防經濟學科的國際化進程,而且諸如裁軍問題研究亦為聯合國所關注。
冷戰結束後,各國國防戰略大幅度調整,軍事和國防資源大規模向民用轉移。美國提出了***即經濟安全的論斷,並把國防資源投向保障美國霸權地位和維護其全球經濟利益方面;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把主要軍事和國防資源的多餘部分加以銷毀,實施軍轉民戰略;我國早於美蘇兩國國防戰略的轉變,在1975年***提出軍隊要整頓、1985年決定裁軍100萬後,軍費大幅度減少,實施國防工業體制和機制的改革,並在1992年做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決策,國防資源的配置手段開始由計劃向市場配置轉變。這些新的變化都對國防經濟學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學界就國防建設的目標問題、軍費的規模、結構與效率問題、軍品的性質問題、軍工企業的經營體制和運行機制問題等進行深入研究並給予回答。此階段,國防科工委資助完成了《中國國防科技工業民品發展戰略》、《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高技術產業》等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資助了《中***轉民與地方經濟發展》專題研究。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學會、聯合國合作進行了《軍轉民宏觀有效機制和地區發展》、《建立軍轉***際交流與培訓中心》等研究。
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國內外幾場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對於我國國防建設指導思想,進而對於國防經濟學的研究直接起到了促進作用。戰爭的起因,顯而易見是經濟因素,經濟因素又是國防經濟學演變的主因,為了說明這些戰爭的經濟原因及其內部的聯系,學界開始運用投入產出模型、新古典增長模型等加以研究,這可視為我國國防經濟學轉型的起步;還應注意的是,由於冷戰結束和各國國防戰略的轉型,現代化局部戰爭一時成為戰爭的主要特徵,以往備受冷落的戰爭經濟動員、國民經濟動員問題,重新受到重視並有所發展,國外相關著作開始介紹到國內,研究和平時期的戰爭准備問題、平戰轉換的臨界求值、高技術戰爭條件下的軍費籌集,乃至後來對非戰爭經濟動員問題的關注,直接推動了國民經濟動員學科的建立與發展。
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後,一批國防經濟學機構相繼成立,成為新時期以來國防經濟學進步的核心動力。首先是武漢軍事經濟學院建立了全軍軍事經濟研究中心等軍事經濟學術機構,出版了期刊《軍事經濟學院學報》和《軍事經濟研究》,招收培養國防經濟學本科和研究生,繼有國防大學成立國防經濟研究中心,出版期刊《中國國防經濟》,並在2004年出版年刊,承擔大量高層研究課題和學科建設任務,同時地方多所大學相繼建立國防經濟研究中心等相應學術機構,學術空前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研究方法的創新。實際上,國防經濟學方法離不開經濟學方法的創新,這一點我國與西方不同,因為西方國防經濟學研究更多由一般經濟學家運用經濟學方法加以研究,而我國國防經濟研究最早卻是從軍隊院校開始的,往往是研究軍事和國防問題時,需要解決一些經濟問題。從學術發展歷程看,國防經濟學方法往往滯後於主流經濟學,如較早發表的有關經濟數量方法的文章是在1964年,直到1987年前後被重新提到,當年第9期《經濟研究》發表了一組「當前我國宏觀經濟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問題討論」的文章,此後數量方法和數理模型才被國防經濟學研究所普遍採用。從國際學術界的情況看,「在國防經濟學對現代經濟學的諸多貢獻中,對現代經濟學基本方法的貢獻主要集中在博弈論領域;而對現代經濟學基本方法的貢獻主要集中在沖突理論的提出」,在我國,國防經濟學對於經濟學的貢獻可能主要在於擴大了經濟學的應用范圍,在方法上更多是把經濟學原理推廣應用到國防經濟研究領域。
1993年以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對於國防經濟學的演進推動力巨大。無論是從一般經濟學刊物,還是國防經濟學專業期刊,或者是有關研究課題,所探討的國防經濟問題范圍更寬、深度更深,表現出了與經濟學理論同步發展的前沿性,其重要表現之一是許多以往無法度量的問題,開始用計量方法加以研究,並取得可喜成果,如軍費預算的PPBS制度研究、軍事經濟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問題、軍費分配結構的定量分析模型優化問題等,研究以上問題需要大量數據和經濟學模型,這些任務只有受過當代經濟學教育的學者才能高質量完成,隨著越來越多具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研究者開展國防經濟學研究,直接推動了國防經濟學發展。例如,《中國國防經濟》年刊歷年所發表的專業文章中,基本上都是運用經濟學模型的論文,即使是國防經濟史學文章,也採用了規范的研究範式,在研究方法、對象和內容上表現出與以往的些許不同。政策研究也取得很大進步,本時期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了《毛澤東屯墾思想及其對邊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現實意義》、《中國國防經濟運行與管理》、《高技術戰爭經濟論》等課題研究。
總之,近60年來,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演進與國際戰略態勢的演變、與我國國家發展戰略變化、與國防戰略和軍事戰略發展、與國家實力增強,以及與經濟學術進步息息相關,戰爭形態的發展也推動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進步。以上發展往往立刻反映在新中國國防經濟學中,顯示了國防經濟學與時俱進的特色,也反映了新中國國防經濟理論工作者積極投身國防經濟學,並把理論研究與國防建設現實緊密結合的扎實學風。新中國國防經濟學對於國防經濟理論與實踐的貢獻是巨大的。
三、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主要特徵
應當承認,歷史的機緣使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發展較為曲折,但改革開放後學術成就斐然。
(一)新中國國防經濟學整體上看,表現為階段性、動態性和發展的不均衡性,並且較為滯後於主流經濟學相關學科
新中國國防經濟學階段性特徵與我國的政治、經濟周期是吻合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與國際戰略形勢變化息息相關,尤其與主要國家的軍事戰略變化高度關聯,這是不同於其他經濟學科的地方,但是60年學術經驗表明,國際因素對國防經濟學的影響顯然服從於國內政治經濟狀況,因而本土特徵是國防經濟學的主要因素。但是,從不同時期國防經濟學研究對象、內容看,學術研究往往立足國內現實,對於國際戰略態勢變化對本國的影響做出合理推斷與解釋,以服務於國內的政治經濟要求和本***事戰略要求。而從國防經濟學發展的動態性上看,國家的大事件或者國內形勢的變化,往往對理論研究造成現實需求,圍繞重大事件的研究在特定時期較多,一旦大事件影響式微或者出現新因素,學術對象就會出現根本轉向,這種狀況對於學術正常發展和學術積累造成負面影響。再從發展的不均衡性上看,表現為理論研究與對策研究的比例不均衡,對策研究過多,基礎理論研究往往受到忽視,不斷出現學術斷層,如對於「增殖型國防」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學科建設初期就已開始,但是直到2005年前後還有學術爭論,這說明那場爭論所涉及的基本問題當時並未解決。不均衡性還表現為軍隊院校和地方院校學科發展的不均衡,從國外的學術經驗看,國防經濟學更多的研究者是學術機構中的經濟學家,但是在我國,國防經濟學的重鎮在軍隊,盡管進入新世紀後地方院校學科建設發展很快,但是學術梯隊的形成、學術領域的科學拓展,其投入與產出周期都會較長。如果從國防經濟學科本身發展的滯後性上看,主要表現在研究範式、或者研究方法上的落後,這是由於以下原因造成的,即國防經濟學本身在國際范圍內出現得較晚,我國國防經濟學研究與主流經濟學的分離,以及研究範式處於轉型之中,舊範式的影響仍舊很大,新範式並沒有獲得共識。
(二)改革開放後國防經濟學發展表現出跳躍性、平穩性和連續性特徵
所謂改革開放後國防經濟學的跳躍性發展,主要表現在學科建設上,更多院校投入力量建設國防經濟學科,更多教材翻譯引進和編纂出版,更高培養層次不斷出現。而學術發展的平穩性和連續性,則來自改革開放30年來,發展經濟政策的連貫性和國際戰略態勢發展越來越有利於我國的和平進步等有利因素,對於在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都追求***與效率的大前提下,學術的發展與分化,觀念的不斷進步、視野的不斷開闊,學科領域的不斷拓展和融合,都帶來了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飛速進步。
(三)新中國國防經濟學表現出與主流經濟學相融合的趨勢
直到21世紀初,我國國防經濟學的基本範式仍然是政治經濟學的,所謂範式轉型問題剛剛提出。無論是國防經濟學的研究隊伍來自經濟學界,或者來自國防理論界,或者來自歷史學領域以及其他領域,其研究對象大抵脫離不了國防問題和經濟(史)問題,所存在的差別無非視角或者工具運用,但是研究對象的本質是一致的,並不因表述不一致出現相反的結論,不同視界下的結論只有相互補充意義,所以,不同學科在一種學術語言下交流,障礙會越來越少,而這正是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趨勢,它表現在眾多成果中,所謂學術轉型或者範式轉型就是這個道理,也是指與主流經濟學的融合,並形成普遍接受的範式。
綜上所述,新中國國防經濟學60年來取得了巨大進步,為國防經濟理論發展、為國防建設提供政策建議做出了重大貢獻。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發展受到國際戰略態勢變化、國家發展戰略和國防與軍事發展戰略、社會整體進步和學術進步的影響,與主流經濟學理論的發展相一致,新中國國防經濟學表現出了較強的階段性特徵,新世紀的國防經濟轉型及其與主流經濟學的不斷融合,將為國防經濟學發展提供更大空間。
這樣~~~行不?
H. 現代中國發展的例子
1、從4G快人一步,到5G領跑世界。當流量社會到來,網速就是效率。數秒鍾完成一部高清大片的下載,直播更是「分分秒秒無卡頓」。預測是到2020年中國5G將實現商業化推廣,到2025年中國5G用戶數量有望達到億級規模。
2、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目前,國家北斗精準服務網已覆蓋全國317座城市,在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中廣泛應用。到2018年前後,我國將完成北斗三號全球組網。18顆衛星的發射,率先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基本服務;到2020年將形成全球服務能力,建成世界一流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3、量子衛星
2017年8月10日凌晨,「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將「絕對保密」的量子通信從理論向實用化再次推進了一大步,並為我國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4、國產大飛機
2017年5月5日,國產大型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圓滿實現首飛!作為我國首次按照國際適航標准研製的150座級干線客機,C919不僅攻克了100多項核心關鍵技術,還使我國掌握了民機產業5大類、20個專業、6000多項民用飛機技術。
5、超級計算機
2017年6月19日,基於國產眾核處理器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以每秒12.5億億次的峰值計算能力以及每秒9.3億億次的持續計算能力,再次斬獲世界超級計算機排名榜單第一名。
I. aea經濟學年會什麼人參加,多少人參加,多少會場
貼現率與應對氣候變化政策
Nicholas Stern 教授主持了一場討論貼現率的會議,演講者包括馬里蘭大的M.Cropper,Toulouse School of
Economics 的 C. Gollier, 哈弗大學的 M. Weitzman,和諾貝爾獎得主Kenneth Arrow。
Stern
教授在2006年為英國政府主持研究和發表了長達700頁的「氣候變化經濟學評論」報告,從經濟學角度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系統地分析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政策。報告建議,為了把地球大氣層中的CO2氣體控制在500-550ppm,每年應該拿出全球GDP的1%用於應對氣候變化的投資(幾年之後他又提高了
這一投資規模)。該報告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但也引起爭議。
Stern教授一直致力於推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經濟研究。記得2008年春,瑞典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專門將Stern
aea經濟學年會,即美國經濟學年會。
教授和中國「50人論壇」的經濟學家,包括劉鶴,林毅夫,樊剛等十多人,請到斯德哥爾摩郊區討論如何用類似的經濟分析方法研究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因為
我早期曾在「50人論壇」上發表過一些文章,聯合國經社部派我作為觀察者參加了那次會議。這是中國主流經濟學家第一次從經濟角度研究氣候變化問題。不久
後,中國經濟學家們拿出了自己的報告。我因為其它方面的工作太忙,沒有繼續關注中國這方面的工作。
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析應對氣候變化經濟政策有兩點爭議,一是如何設定長期貼現率,二是如何處理不確定性。
科學家預計如果我們現在不採取強有力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氣候變化將在2050左右給地球帶來巨大影響。經濟學家的任務是需要將未來30-50年氣
候變化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與目前必須採取政策的經濟成本進行權衡。把50年後的經濟損失摺合成目前價格需要選擇恰當的「貼現率」。貼現率越高,意味著未來
經濟損失摺合成目前價格後其數量越小。例如,如果選擇的貼現率為5%,那麼50年後1億元的損失摺合到今天只有0.08億元。但如果選擇的貼現率為
1%,50年後1億元的損失摺合到今天為0.6億元。根據成本-效益分析,前者意味著經濟學家建議目前政府可以拿出0.08億元用於應對氣候變化以防止
50年造成的1億元的損失,而後者意味著目前政府應該拿出0.6億元用於應對氣候變化。兩項政策建議的規模相差懸殊。
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國和歐洲在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方面的差別:歐洲主張應該加大目前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力度,而美國認為應該在未來逐步增加政策力度。除
了政治和其它原因外,其經濟原因是美國的經濟學家選擇的貼現率高於歐洲。例如,美國大多數分析報告中選擇的貼現率在3-7%之間,而Stern在其報告中
選擇的貼現率為1%。
J. 使我國社會主義社會進入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是哪個會議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後,毛澤東曾比較正確地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階段問題,他在1956年1月召開的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提出了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已經進入、尚未完成的思想。後來,他又明確地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只是「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建立起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的基礎,生產力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後,我們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獲得了比較充分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社會才算從根本上建成了。但由於我國當時剛剛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沒有足夠的經驗使我們能夠對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具有很清楚的認識。因此,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思想沒有能夠堅持和得到進一步發展。在1958年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由於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認識的不科學和對社會生產力發展速度作出的嚴重錯誤的估計,產生了「共產主義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麼遙遠將來的事情了」的盲目樂觀情緒。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後,毛澤東意識到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他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認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後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 「在我們這樣的國家,完成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艱巨任務,建成社會主義不要講得過早了。」 他在糾正「大躍進」的錯誤時,批評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的人是誤認社會主義為共產主義、按勞分配為按需分配、集體所有制為全民所有制,同時他還批評了否認價值規律和等價交換等錯誤思想傾向。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劃分,對混淆社會主義同共產主義的區別,對否認價值規律和等價交換等觀點的批評,為後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探索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啟示。但是,60年代黨的指導思想方面「左」的傾向不斷發展,進而把對社會主義理解為「從資本主義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革命轉變時期」,中斷了探索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正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