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村級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致富計劃

村級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致富計劃

發布時間:2021-02-08 04:50:59

Ⅰ 怎樣發展村級經濟

村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展程度關系整個農村經濟發展大局,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切實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堅強支柱,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的組織建設,為進一步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提供經濟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集體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有了明顯提高,公益事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社會保障也已開始起步。但同時也看到,從近幾年我辦17 個村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看,村級經濟發展不平衡,收入增長不快,各村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認識不一,加上原先的基礎不同,這就形成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程度相差懸殊的情況。有的村集體經濟實力薄弱,使很多公益事業難以興辦,村級服務功能也難以發揮,大大削弱了基層黨支部對廣大村民的凝聚力與號召力,甚至有部分村的集體經濟還是一片空白或發展的路子不寬,又無資金的「空殼村」,這樣不但會影響「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而且將會影響干群關系的改善,農村幹部隊伍的穩定,基層政權的鞏固。 一、當前一些村在發展村集體經濟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發展集體經濟觀念弱化,氛圍不濃。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基層幹部群眾發展集體經濟的意識逐漸淡薄,認為黨的政策是鼓勵發展個體經濟、民營經濟,發展集體經濟已經過時,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誰有本事誰致富,只要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有無集體經濟無關緊要;也有人認為現在國有企業都改制了,各級都在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再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走回頭路,不合時宜,在思想素質方面,由於保守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對村的集體經濟建設漠不關心,積極性不高,存在嚴重的「等、要、靠」思想,這些錯誤認識嚴重製約了村集體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2、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是盡管有些村的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上作了一些改進和完善,但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並未得到根本性的觸動,這種模糊的制度不僅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同時也導致村民對村集體資產的好壞不關心;二是管理難度加大,不同程度出現集體資產流失現象,使部分幹部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喪失了信心。由於集體經濟在體制上存在先天不足,導致集體資產流失比較嚴重,同時村幹部領導水平低下,思想作風不正,素質不高,管理不善等原因挫傷了幹部群眾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三是財務管理制度形同虛設,財會人員業務素質不高,而且往往只負責核算,不履行監督職能,村幹部的行為失去了監督。 3、村幹部思路不活躍,認識不足。有的村幹部只會怪沒有資源、沒有資金、沒有好政策,怨天尤人,只抱怨工作難做,幹部難當,他們對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思路未激活,「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激勵機制方面沒有形成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對發展集體經濟束手無策,領導無方,感到前途渺茫、日子難混。殊不知,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優勢可找、都有潛力可挖。 二、加快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對策與思考 1、理清思路,努力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是大力開發集體資源。田地資源較豐富的村,須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引導農業規模經營,推動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形成區域特色,提高農業效益;二是做好「以地生財,築巢引鳳」工作。通過招商引資,建工業園區,大力招商引資辦廠,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進農村工業化;三是開展物業租賃等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按照科學利用的原則,發展物業管理等有償服務業?熏對那些集體閑置的土地、漁塘、房產等實行租賃經營,積極實施項目開發,興辦各類集體經營項目,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搪下村樓宇經濟方面已經取得較好的經驗,他們充分發揮本村交通便捷,地理條件優越等優勢,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集體經濟原來比較薄弱的村,駐村幹部和村兩委幹部一定要千方百計想辦法,切實把壯大村集體經濟,盡快脫貧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利用閑置的房屋、地皮,以集體所有的土地.房屋通過租賃、改造等形式,實行業主經營,集體一次性或分年度收取土地租金,盤活資產,提高利用率,增加集體收入. 2、大膽創新管理機制,形成良好發展局面。切實加強村級事務監督管理,把工作的側重點放在完善和落實各項制度上?熏嚴格村級各項管理制度,促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對一些發展項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項,須提交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成立村民議事會,全體村民參加,使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實處,加強農村財務管理,規范財務制度,嚴防挪用集體資金,建立議事機制,提出並公開討論村事務,提交村黨支部研究決定,同時,監督村集體資產運營情況。大力宣傳新形勢下帶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先進典型,形成良好創業氛圍,共同營造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寬松環境,以項目促發展,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3、選准村級領導班子和幹部,強化培訓提高。一是注重德才兼備和群眾公認的原則,真正選把有能力、有本事,會幹事,肯幹事,能幹成事的村幹部,二是注重優化班子結構,注重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齡、知識、優化村領導班子的群體結構,實現村領導班子的最優搭配,達到知識互補、性格相容,提高領導班子的整體水平和駕馭全局的能力。三是開展系統性培訓,培訓對象要覆蓋村幹部、村黨員和全體村民,並根據不同對象量身定製培訓內容,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培訓內容要涵蓋思想政治、政策法律、手藝技能等,並根據不同對象的需求確定內容,增強培訓的有效性。培訓主體可邀請黨政領導、農業部門的技術人員作培訓,地點可在村委會、田間地頭等,增強培訓的吸引力。 總之,村集體要「有錢辦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這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有解決了「有錢辦事」問題,才能調動幹部積極性,達到「有人管事」的要求;「有章理事」是制度保證,確保村集體經濟及各項工作健康發展,三者互為一體,缺一不可。其中,「有錢辦事」是實現「三個有」目標的前提和基礎。我們要把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增強農村發展後勁,推動「三農」工作健康發展置於農村工作的首位,統一思想認識,增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緊迫感和自覺性。

Ⅱ 如何發展農村經濟,帶動全村村民走上致富路!

你這個想法是好的,首先你得了解你村裡有什麼,你們的特色是什麼,種植?養殖?其次你要和你們村裡的幹部溝通,看能有什麼政策扶持

Ⅲ 如何發展農村經濟,使農民發財致富

您好,
近來一些研究農村經濟問題的專家,在談到如何使農民盡快走上致富之路問題時指出,引導農民增收致富主要有以下「十條路」。

一、走區域經濟之路

根據地域特點和需求,著力開發菜一產業或產品,努力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區域經濟格局。

二、走多種經營之路

面向市場,立足優勢,大力發展豬、牛、羊、兔、雞、魚、果、葯、菜等多種經營骨幹品種,形成規模,提高產品商品率和市場佔有率。

三、走高效農業之路

加速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推廣良種良法,促進農產品優質、高產、高效,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益。

四、走庭院開發之路

利用庭院,抓好小菜園、小果園、小魚池、小禽場、小作坊「五小」建設,大力發展庭院經濟。

五、走加工增值之路

圍繞農副產品資源、依託農村專業戶、私營企業和鄉鎮企業,搞好農副產品的系列開發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農產品效益。

六、走產品運銷之路

組建農民運銷隊伍,擴大糧食、畜禽、林果、葯材等大宗農產品的長途販運,促進產品銷售,提高經濟收入。

七、走典型引導之路

在農村大力扶持和培植各種致富典型,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引導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八、走發展交通之路

通過改造主幹線路,新修經濟路,接通斷頭路,引導農民在路邊建房經商辦廠,從事二三產業,實現路通一段,致富一片。

九、走勞務輸出之路

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實行定量有序、批量轉移、增加農民收入。

十、走股份合作之路

把股份合作制引入鄉鎮企業和資源開發,促進資源、勞力、資金、技術的合理流動和配置,增加企業經營活力,提高經濟效益。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謝謝!

Ⅳ 如何分析村域經濟我帶領村民致富。不知道該如何科學的分析村域經濟狀況

案例
為了解村域經濟在新形勢下發展情況,2010年底,縣人大常委會組織人員對村域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調研。共調查城關鎮、迎豐鎮、後柳鎮、曾溪鄉、長陽鄉等8鄉鎮15個村,其中調查點抽樣統計5個村,分別是沙河村、永紅村、瓦屋村、梧桐村、大溝村。現將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 現狀及特點
調查抽樣的5個村共有人口2963人,村兩委班子平均年齡42歲,
勞動力1701個,耕地6977.8畝。這次調查樣本分別為川道、低山丘陵和高山村,具有一定代表意義。根據調查統計,5個村2008、2009、2010年1-10月份經濟收入情況如下:
調查抽樣村2008、2009及2010年1-10月份經濟收入情況表-
時 間
農業總收入
農業實際收入
人均收入
與全縣農民平均收入相比
同比增幅
2008年
1509.4萬元
1078.2萬元
3638元
增加968元
5.5%
2009年
1878.8萬元
1139.6萬元
3846元
增加508元
5.1%
2010年
前10月
1878.1萬元
1039.3萬元
3507元
與上年同比
增加211元
與上年同比增加6.4%。
通過調查,發現我縣村域經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發展經濟意識不斷增強。各村能不斷拓寬思路,想方設法從實際出發,利用本地資源,積極引進資金,爭取項目,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產業大戶發展,促使專業合作社等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促進經濟發展的意識不斷增強。
二是農民增收規劃得到制定。在這次調查抽樣的所有鄉鎮中,鄉鎮都科學編制了石泉縣農民增收五年規劃、三年行動計劃和當年「升級晉檔」方案,各村制訂了村域經濟特色規劃,各戶有農民增收明白卡,在規劃的引領下,產業發展呈現良好的態勢。
三是蠶桑、畜牧農村主導產業獲得長足發展。調查抽樣的5個村在2008、2009、2010三年中,蠶桑、畜牧產業獲得較快發展。具體數據見下表:
調查抽樣村2008、2009及2010年1-10月份蠶桑產業發展情況統計表
時間
桑園面積
蠶種發放
桑枝食用菌產值
蠶桑總產值
同比增幅
2008年
1630畝
1378張
9萬元
68.3萬元
4.1%
2009年
1698畝
1386張
12萬元
84.6萬元
23.8%
2010年
前10月
1998畝
1496張
16萬元
110.62萬元
30.0%。
調查抽樣村2008、2009及2010年1-10月份畜牧產業發展情況統計表
時 間
出欄生豬
畜牧業總產值
同比增幅
實現人均收入
2008年
2835頭
293萬元
6.5%
988.9元
2009年
3484頭
359萬元
22.0%
1211.6元
2010年
前10月
3139頭
320萬元
與上年同比
增加12.2%
1079.9元
四是勞務性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半壁江山」。具體數據見統計表:
調查抽樣村2008、2009、2010年1-10月勞務產業發展情況統計表
時 間
外出就業人數
勞務總收入
占總收入的比重
實現人均收入
2008年
1028人
556萬元
51.5%
1876元
2009年
1039人
612萬元
53.7%
2065元
2010年
前10月
1192人
615萬元
55.6%
2075元
調查抽樣村2008、2009、2010年1-10月勞動力人口變化情況統計表
時 間






非勞動力
人 口
外出就業人 口
從事農業生產人數
外出就業人數占總人數的
比例
從事農業生
產人數占總
人數的比例
非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
2008年
2903
1701
1202
1028
673
35.4%
23.2%
41.4%
2009年
2903
1701
1202
1039
662
35.8%
22.8%
41.4%
2010年
前10月
2903
1701
1202
1192
509
41.1%
17.5%
41.4%
五是農業生產效益不斷提高。隨著農村主導產業和旅遊業發展,蠶桑大戶、畜牧專業戶及農家樂、個體運輸戶應運而生。這些產業大戶帶頭引進運用新科技,促進了農業新技術的普及和提高,使農業生產效益不斷提高,其中蠶桑和畜牧的人均純收入近兩年增長超過150元。
二、存在問題和困難
1、農業產業化的總體水平還不高。由於自然條件、歷史因素多方面的原因,我縣村域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抽樣村農民人均收入只有發達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四分之一,產業化發展水平低是主要內因。一是在五個村占農業主導地位的蠶桑和畜牧兩個產業的經濟總量偏小,經濟效益不高, 2008、2009、2010三年中蠶桑和畜牧業佔在總收入的比重都低於50%,農業主導產業規模小,經濟效益還遠低於勞務經濟的效益,村域經濟總量依賴於勞務經濟的增長。二是農業組織化程度較低,五個村有的還未成立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立專業合作組織的帶動能力不強,分散的農戶經營所佔比重大,相當一部分農民仍游離在產業化經營之外。三是農民的市場意識、效益意識還不夠強,致使農業生產呈現粗放經營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快速持續發展。
2、農業基礎設施落後。由於受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的限制,農業基礎設施底子薄,表現為:通村路缺乏項目和資金向組、戶延伸,村級水利設施缺乏管理維護、已經損毀的部分缺乏資金恢復,農業機械偏少,除蠶桑外農業很少引進農業新科技。加上調查抽樣村中有的由於不是新農村示範村和高效農業示範村,因此近幾年農業基礎設施沒有新的項目和資金投入,加上農民自身經濟基礎薄弱缺乏資金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靠天吃飯的現象依然存在,嚴重影響到農業生產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增收措施的落實不夠。雖然這次調查抽樣村的五個村都確定了發展目標,如沙河村確定為蠶桑村、永紅村確定為旅遊村、瓦屋村確定為畜牧村、梧桐村確定為蠶桑村,而且各村的「升級晉檔」方案和農民增收規劃已經制定,但由於缺乏強有力的組織推動,產業發展在由抓示範點向抓示範片區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基礎差,項目少,在基礎設施配套、土地流轉、專業技術引進、規模化組織生產等方面都缺乏項目資金和人力進行進一步的落實,產業發展沒有實質性的突破,農民增收無明顯提高。
4、農業服務體系不夠完善。一是新型農技技術的普及不夠,農民掌握生產新技術不廣泛。二是產業發展資金不足,貸款或籌集資金比較難。部分農戶想創辦企業、擴大生產、規模發展的計劃受到資金的制約難以實現。三是市場服務不到位,「產供銷」各個產業鏈條之間缺乏科學的調控,工業企業沒有真正的「反哺」農業。
5、農戶的科技文化素質有待提高。在被調查的這5個村中,在家務農勞動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佔80%以上。目前在家專職務農人口中,多數是老人和婦女,缺乏青壯勞力,由於受教育的限制,加上年齡的關系,對科技、新事物的接受理解能力差,創業創新能力和知識更新能力也不足。農民的自身科技文化素質低,農業科技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貢獻率還不夠高,農產品的品種、質量、這已成為制約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瓶頸」。
三、建議和對策
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積極爭取資金,整合中、省、縣對農村、農業、農民的各項投入,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要對邊遠山村,在項目等方面適當傾斜,在編制項目、安排資金時要在金融服務、技術推廣、用地用電用水和農業綜合開發、農業基地建設、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安排上給予優先支持,幫助邊遠山村農民降低生產生活成本,為邊遠山村農業發展創造條件。建議縣財政部門對村級經費進行「統籌」,即:對村級幹部經費直撥,並適當配套小數額的產業發展基金。
2進一步發展壯大主導產業。要在充分徵求群眾意願的基礎上,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等發展模式,以村為單位,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和產業傳統,因地制宜,選准產業主攻方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突破發展主導產業,實行集約化經營、標准化生產,多措並舉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生產效益,使產業既增產又增效,增加農民收入。建議產業發展要在「抓點」的同時加大「擴面」的力度,將產業發展「由點向面」擴展,逐步走向由示範點引入園區化,由園區化引入區域化發展的軌跡。
3、完善農業服務體系。要統籌城鄉市場建設,規范市場秩序,合理調控產業鏈條各個環節之間利益分配,形成城鄉一體的市場流通體系農業服務體系。要強化組織服務功能,組建農牧業科技服務公司、搭建鄉村旅遊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化合作社,建議目前要為我縣農村蠶桑產業合作社爭取收烘經營權,與收烘企業競爭,增加蠶農收入,真正為群眾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
4、加大對農民科技和技能培訓。要改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外部環境,加強技能培訓,開辟輸出渠道,推動農村勞動力穩定轉移就業。組織返鄉農民工大力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技能和創業培訓,提高農民工市場就業創業能力,推進轉移就業和提升創業能力。建議要加大在村級科技知識培訓力度,農林、蠶桑、畜牧部門在財政預算經費的基礎上,積極向上爭取專項培訓經費,抽調專人,落實專責,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各部門每年到村進行專業培訓達到3次以上,對產業大戶的入戶技術指導不低於大戶總數的90%。
2011年3月3日

Ⅳ 農村黨組織如何帶領群眾發展致富

一、切實提高農民素質。
文化水平較低、素質不高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素質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部分農民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特別是與新農村建設提倡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差距較大。為此黨支部一定要採取一切措施,千方百計地提高農民素質。一是加強農村基礎教育。農村基礎教育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農民文化素質的高低。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支持力度,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使一部分因貧困而失學或輟學的中小學得以完成基礎教育,做到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一個都不能少。二是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目前很多農民子弟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後難以繼續深造,而是步入社會加入到勞動力大軍之中。針對這一現狀,村黨支部積極鼓勵他們繼續參加一結職業技術學習,為其日後求職打下一定基礎。同時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實際困難。三是積極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開展經常性的「三下鄉」活動,多渠道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農民素質,為農民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二、充分挖掘內部增收潛力。
在國家扶持農民增收的前提下,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要在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繼續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原則,走精細化、集約化、產業化的道路。二是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有效形式,又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帶動力量;既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又是推進農業區域化、專業化和提高農產品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載體。三是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不能單純地依靠數量增長、外延擴張,要轉變增長方式,注重可持續發展。

三、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降低農業成本。
減負、節本,實質上就是增收。目前由於農產品出現階段性、結構性剩餘,農產品價格走低的問題一時難以明顯改善;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鄉鎮企業發展速度和效益下降,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也在減弱,農民外出打工的困難增多;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還需要一個過程。這些問題使得當前農民增收十分困難,因此,要下決心減輕農民負擔,下功夫降低生產成本,讓農民休養生息。減少農民的不合理開支,可以使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這也是增加農民收入一條現實途徑。

四、加大勞務輸出力度。
目前,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相對過剩,合理地安置剩餘勞動力,不僅能創造相當可觀的社會財富,而且對一個地方的社會穩定起到積極作用。

Ⅵ 如何讓農民增收致富

第一, 利用抄區域特色,發揮當襲地優勢,促進農民增收。 第二, 注重經濟發展,找准產業支撐,促進農民增收。 第三, 鼓勵和培育龍頭企業,吸納農村富餘勞力,促進農民增收。 第四、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環境。新農村建設首先要生產發展,生產發展必須加大投入。

閱讀全文

與村級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致富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