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水資源社會經濟系統發展預測ppt

水資源社會經濟系統發展預測ppt

發布時間:2021-02-08 10:19:43

㈠ 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邵景力

水資源是人類生存的生命線,也是農業和整個經濟建設的生命線;是基礎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是戰略性經濟資源,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有機組成部分。

聯合國《世界水資源綜合評估報告》指出:水問題將嚴重製約21世紀全球經濟與社會發展,並可能導致國家間的沖突。探討21世紀水資源的國家戰略及其相關科學問題,是世紀之交各國政府的重點論題之一。

中國的水問題歷來為黨和國家以及全社會所共同關注。在21世紀開始之際,人們更加關心中國的水資源能否支持將來16億人口的食物供應,能否支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何解決洪水、缺水和水污染,如何實現南水北調工程等。本文包括下述內容:我國水資源基本特點及演變趨勢;水資源開發利用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八個方面;我國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循環經濟。

1 我國水資源基本特徵及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發展戰略

八個方面的戰略性轉變,包括:

(1)防洪減災——人與洪水協調共處的防洪減災戰略。

(2)農業用水——以建設節水高效的現代灌溉農業和現代旱地農業為目標的農業用水戰略。

(3)城市水資源——節流優先、治污為本、多渠道開源的城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

(4)綜合防污——以源頭控制為主的綜合防污減災戰略。

(5)水資源配置——保證生態環境用水的水資源配置戰略。

(6)水資源供需——以需水管理為基礎的水資源供需平衡戰略。

(7)南水北調——解決北方水資源短缺的南水北調戰略措施。

(8)西部地區水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建設相協調的西部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戰略。

為了實現以上戰略轉變,必須進行三項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的改革、水資源投資機制的改革、水價政策的改革。

盡管21世紀我國水資源的形勢十分嚴峻,但只要我們調整思路,統一認識,我國就有條件在人與環境協調共處的基礎上,建成節水防污型的社會,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研究我國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總體戰略中,尤以對我國西北地區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研究具有更緊迫的科學意義和經濟價值。這一方面由於西北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民族眾多,在我國經濟建設實現小康及西部開發戰略中具重要地位,同時,也由於其地處乾旱、半乾旱、半濕潤區,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人均的80%,生態環境脆弱,近幾十年開發建設中已引發了許多生態環境問題,如土地荒漠化、沙塵暴加劇等。因此,中國工程院自2001年5月啟動了《西北地區水資源配置、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的咨詢項目,集中了35位院士、300位院外專家,覆蓋了地理、地質、氣象、水文等20多個學科,就此項目提出了具有重大科學意義、有針對性及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2 我國西北地區水資源配置、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西北地區水生態環境特徵及其演化;西北地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需水量計算及生態環境建設區劃配置;西北地區土地沙漠化與土地資源利用等。

3 循環經濟

21世紀,人類社會有兩大發展趨勢——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循環經濟要求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

循環經濟的生態學原理;循環經濟的概念內涵和評價原則;循環經濟的三二原則;國外循環經濟成功實踐及我國當前循環經濟發展概況;水資源循環利用;循環經濟催生新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綠色GDP)。

參考文獻

傅正英,張芝斗主編.2001.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綜合報告及各支題報告.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中國工程院.2003.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西北地區水資源配置、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綜合報告,第4期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2000.2000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2003.2003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

張宏仁.2001.中國的水資源問題.國土資源通訊,4

柯存丹.2001.全國總用水量向零增長過渡的水資源對策研究-兼論南水北調工程的規劃基礎.地下水,3

籍傳茂,王兆馨著.1997.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北京:地質出版社

㈡ 地下水資源(水資源)需求預測

一、用水定額的確定

用水定額主要是依據《黑龍江省地方用水定額標准》(DB232/T727—2003),《吉林省地方用水定額標准》(DB22/T389—2004)和《內蒙古自治區地方行業用水定額標准》(DB15/T385—2003)確定的,並結合各地區、各行業的不同用水現狀及工業、人口發展不均衡的實際狀況進行了適當的調整。

用水定額包括生活用水,工業用水,農業用水、牲畜用水以及生態用水。生活用水定額包括人均居住生活用水指標與人均公共設施用水量。2010年,城市均按室內有給水排水衛生設備和淋浴設備,農村沒有考慮;2020年,農村也按室內有給水排水衛生設備和淋浴設備標准確定。

工業用水定額根據「黑龍江省社會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萬元工業增加值耗水量確定,同時參考了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研究院的《黑龍江省城市水資源規劃》。確定2010年萬元工業增加值哈爾濱市、大慶市、長春市用水量為50~85 m3,其他城市為150 m3;2020年哈爾濱市、大慶市、長春市為30~50 m3,其他城市為120 m3

農林牧漁用水主要為灌溉用水,其次為牲畜、禽類用水及果樹林及種草用水等。水田灌溉用水定額根據地貌條件的不同劃分為兩個農業灌溉區:東部高平原區和西部低平原區(包括山前傾斜平原)。旱田灌溉用水定額主要採用玉米定額,2010年按管灌,2020年按噴灌。牲畜用水分為大牲畜和小牲畜,考慮牲畜用水的特點,2010年和2020年差別不大。

二、需水量預測

(一)需水預測的原則和目標

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對水資源需求進行預測,即預測國民經濟需水,也兼顧生態環境用水。從長遠角度來說,節約用水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按照節水型農業、節水型工業和節水型社會的要求來確定需水定額。預測定額考慮了各地區的水資源條件、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潛力、節水水平等因素,需水預測按市縣行政區進行。

預測以社會經濟發展現狀為背景,根據各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結合用水定額預測近期2010年需水量,根據國家和地方宏觀發展戰略目標及基本方針,預測遠期2020年需水量。

(二)需水量預測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標與用水定額預測2010年、2020年需水量,其結果2010年平水年需水量為174.33×108m3,其中地下水需水量為79.34×108m3;2010年偏枯水年(降水頻率75%)需水量為192.33×108m3,其中地下水需水量為85.53×108m3。2020年平水年需水量為212.62× 108m3,其中地下水需水量100.30 × 108m3;偏枯水年(降水頻率75%)需水量為112.11×108m3。各地下水系統的需水量預測結果見表10—1,各市縣行政區的生活用水、工業用水、農林牧漁業用水量見表10—2、表10—3。

表10—1 各系統地下水需求量預測表

表10—2 2010年地下水需水量預測

續表

續表

表10—3 2020年地下水需水量預測

續表

需水量預測中的地表水、地下水需水量主要根據水利工程現狀與規劃及多年的地表水、地下水供水統計數據預測。各市縣的生活用水及工業用水主要以地下水為主,個別城市如長春、哈爾濱、北安、齊齊哈爾不同程度地利用地表水;水田灌溉利用地表水比例為80%左右;旱田灌溉地表水比例為10%左右;牲畜與禽類基本用地下水。

各行業需水量以農林牧漁業用水量最大,為45.92×108m3,占需水量的57.9%。各行業用水量及用水需求預測變化趨勢見圖10—1。

圖10—1 現狀與預測需水量變化趨勢

㈢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1:據專家預測:水資源問題將成為21世紀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

(1)南方水質優於北方。
(2)北方地區年降水量少,河流內徑流量小,對河流污染物的稀釋速容度慢;北方地區重:I:業結構比重大,污水排放嚴重。
(3)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利工程(水庫);加強環境管理,減少河水污染;調整生產結構,增強公眾參與節水意識,節約用水。

㈣ 分析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從農業、工業、生活三方面分析)

南北方土地利用方式有明顯差異 我國降水年變化量變化量大 易發洪澇災害 在乾旱地區 水資源不足是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

㈤ 地下水資源(水資源)預測依據

社會經濟發展預測主要依據是「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同時,參考各地市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及水利部門的中、長期水利規劃報告。

「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有關規劃的主要指標有:全省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一、二、三產業比例為8∶54∶38;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在150 m3以內,遞減率為5.6%。到「十一五」末,農業灌溉利用系數提高到0.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十五」實際為1.95%);耕地保有量基本不變。到2020年區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8%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小於3%、耕地面積不變、牲畜增長3%~5%。

「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有關指標:全省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耗水量85 m3,遞減率為8.5%;農業灌溉利用系數為0.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以內;耕地保護面積基本不變。到2020年區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8%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小於2%、耕地面積不變、牲畜增長3%~5%。

2020年預測主要依據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宏觀政策,到2020年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8%,城市化率55%~60%;經濟總量比2000年翻兩番,經濟增長率約為8%;耕地面積基本保持不變,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㈥ 淡水的發展趨勢

中國水資源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一)水資源現狀 根據上世紀80年代水利部估算,全國多年平均降水量約648㎜,降水總量6.2萬億m3。通過水循環形成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資源總量合計約2.8萬億m3,並具有以下特點。 1、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偏少 我國水資源的總量不算少,但按1997年人口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量2220 m3,相當於世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31%;畝均水資源量為1442 m3/畝,相當於世界平均畝均2353 m3/畝的61%。 2、時空分布很不均衡,水土資源分布不相匹配 水資源的問題與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有密切關系。全國十個流域可合並劃分為南方、北方及西北三個明顯不同類型區: (1)南方片,包括長江、珠江、華東華南沿海、西南諸河四個流域,屬於人多、地少,經濟發達,水資源相對豐富地區; (2)北方片,包括長江以北的松、遼、黃、淮、海五個流域,屬於人多、地多,經濟相當發達,而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 (3)西北片,除額爾齊斯河外都屬於內陸河流域,土地面積337萬km2約佔全國的35%。屬於地廣人稀,氣候乾旱,生態環境脆弱地區。該地區人均水資源不算少,耕地資源也十分豐富,但水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受到生態環境的嚴重製約。 3、氣候變化對我國水資源影響 從1980年以來,北方乾旱缺水與南方洪澇災害同時出現,形成北旱南澇的局面。初步估計對全國水資源多年平均總水量的影響不大。但水資源在地區上的不均衡,進一步加劇了北方水資源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狀況 1、供水能力 我國的供水能力從1949年的1000多億 m3增加到2000年的5531億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約4440億m3;地下水開采量1069億m3。 2、用水現狀 我國用水增長迅速,1949年估計約1031億m3;1997年到達5546億m3,人均用水450 m3;2002年下降到5497億m3,人均用水428 m3。其中農業用水佔68%,工業用水佔21%,生活用水佔11%。 3、用水效率 隨著用水量的增加,用水效率逐年有所提高。但與經濟發達的高收入國家相比,我國單方水的GDP產出量仍低於發達國家。它表明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用水效率的提高,節水尚有較大潛力。 4、全球與其它大國用水現狀 1995年全球人口57.35億,用水36000億m3 ,人均用水628m3,其中:農業人均用水437 m3(佔69.6%);工業131 m3(佔9.7%); 生活60 m3(相當164l/日,佔2.1%)。我國的人均用水量低於世界水平,僅為美國用水量的24%。 (三)當前面臨的主要水資源問題 1、北方乾旱持續,缺水形勢加劇。地下水嚴重超采,黃河沖沙水被擠占,斷流加劇。水污染發展,生態環境惡化; 2、南方洪澇災害頻繁出現,水污染得不到控制,造成了污染型缺水; 3、西北內陸地區水土資源過量開發,荒漠化發展,生態環境惡化,出現了生態型缺水; 4、2001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達626億噸,全國評價河長中,Ⅳ類以上污染河長佔38.6%,大部份地區供水安全得不到保證。 以水資源緊張,水污染嚴重,洪澇災害為特徵的水危機,已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當我國經濟發展到目前水平的時候,必須進一步從人口、資源、環境的宏觀視野,總結經驗,調整思路,制定新的水資源戰略。 三、中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總體戰略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報告提出:針對面臨的問題建議我國水資源總體戰略為,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要從以下八個方面實行戰略性的轉變: 1、人與洪水協調共處的防洪減災戰略 要從無序、無節制的與洪水斗爭轉變為有序、可持續的與洪水協調共處。要從以建立防洪工程體系為主的戰略轉變為在防洪工程體系的基礎上,建立全面防洪減災工作體系,達到人與洪水協調共處。 2、以建設節水高效的現代灌溉農業和現代旱地農業為目標的農業用水戰略 要從傳統粗放型灌溉農業和旱地雨養農業轉變為建設節水高效的現代灌溉農業。通過建設節水高效的現代農業,我國可以基本立足於現有規模的耕地和灌溉用水量,滿足今後16億人口對農產品的需要。今後,農業水利建設的投資的主要方向,應從以開源工程和新建工程為主轉到以建設節水高效農業為主,國家應將節水高效農業建設列為國民經濟的重大基礎建設項目。 3、節水優先,治污為本,多渠道開源的城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 1997年我國城市化水平為30%,城市人口3.7億,預計2030年左右,城市化水平可能達到60%,城市人口將增加到9.6億左右。因此,城市和工業節水是今後節水的重點。必須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大力開發和推廣節水器具和節水的工業生產技術,創建節水型工業和節水型城市,力爭將城市人均綜合用水量控制在160m3/年以內。 同時,必須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力爭2010和2030年城市污水的有效處理率達到50%和80%以上,使水環境有明顯改善。 4、以源頭控制為主的綜合防治減災戰略 目前我國排放的污水量與美國、日本相近,而經濟發展水平卻不能與他們相比,我國為粗放型經濟增長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 長期以來,採用以末端治理達標排放為主的工業污染控制戰略,已被國內外經驗證明是耗資大、效果差、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應大力推行以清潔生產為代表的污染預防戰略,淘汰物耗能耗高、用水量大、技術落後的產品和工藝,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提高資源利用率,消減污染排放量。清潔生產可同時獲得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5、保證生態環境用水的水資源配置戰略 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是保障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所必須堅持的基本方針。在水資源配置中,要從不重視生態環境用水轉變為保障生態環境用水的前提下合理規劃和保障社會經濟用水。保障生態環境需水,有助於流域水資源可再生性維持,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主要基礎。 6、以需水管理為基礎的水資源供需平衡戰略 對水資源的供需平衡,要從過去的以需定供,轉變為在加強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的基礎上的保證供水。目前,我國的用水效率還很低,節水還有很大潛力,節約用水和科學用水應成為水資源管理的首要任務。 根據預測,我國用水高峰將在2030年左右出現,農業用水總量與現在的規模相仿,為4200億m3左右;工業用水從現在的1100多億m3,增加到2000億m3;城鄉生活用水從現在的500多億 m3,增至1100億m3左右;考慮到未來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估計全國用水總量有可能達到7000~8000億m3,較現在增加1300億~2000億m3,人均綜合用水量400~500m3。 上述估計的需水量,已接近可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因此,必須嚴格控制人口的增長,同時加強需水管理,做到人口達到零增長後,需水也可達到零增長。 7、解決北方水資源短缺的南水北調戰略措施。 8、與生態環境建設相協調的西部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戰略。 根據分析,當我國人口增至16億時,人均水資源降到1760m3,已接近國際公認的水資源緊張標准,形勢十分嚴峻。經研究後認為:在加強管理,加大投入、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注重保護的前提下,我國有條件在人均用水量400~500m3的基礎上,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需要優先研究的重大科技問題 1、水資源演變規律的研究。 研究氣候持續乾旱和大規模的抗旱活動條件下,水資源衰減和流域水循環演變發生明顯變化的規律,為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2、水生態環境問題 研究水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模式機理過程與效應問題;研究生態保護准則,區域生態環境發展趨勢預測及評價方法,與區域生態環境需水量的計算方法。 3、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 在流域尺度上研究水資源系統、經濟社會系統、生態環境系統在其運動發展過程中的相互依存與相互制約的定量關系。 4、農業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研究的主導方向為:灌溉水資源合理開發和優化配置技術研究;老灌區節水改造技術研究;高效輸水灌溉系統新技術研究;田間節水灌溉新技術研究及設備產業化,節水管理新技術研究,改善農田生態環境關鍵技術的研究。 5、加強水資源的監測、預報、調度工作 隨著新水法的頒布,需要全面加強水資源供、用、耗、排等方面的監測工作,水質污染和地下水的監測工作尤其需要加強。水資源的水量和水質的預報、預測工作也應當逐步開展。水量應結合水質要求進行合理調度。 為改變相應落後的水資源監測手段,應全面提升監測和信息應用水平研究開發水資源監測技術和信息共享平台,以提高我國水資源監督和管理能力,為現代化水資源管理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撐。

㈦ 水資源學

2.3.1水資源學的形成

如前所述,水資源學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但是作為一門課程在高等學校講授是80年代以後才開始的(1984年由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系張聲才開設),而作為教材的出版始於199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水資源導論》[6]。1994年張聲才編著的《水資源概論》[5]雖說不上「我國高等院校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水資源學教材」,但它卻使水資源學從傳統的水文學中提煉出來,形成一套雛形的理論體系。當然,水資源學的理論體系形成是以陳家琦等的專著《水資源學》[3]的出版為標志的。水資源學是什麼樣的一門學科?沈燦燊指出,水資源學是研究地球上水體儲存、分布、運動、變化、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以及它們與環境(包括生物)的關系的一門科學[6]。這一定義顯然是在水文地理學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因該定義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提出的,現在看來則顯得有點陳舊了。

水資源學在成長過程中,其研究對象主要可以歸納為3個部分:首先是研究作為自然資源的水資源的形成、演化、運動的機理,及其在地球上的空間分布及時程變化的規律,以及在不同區域上的數量;其次是研究在人類社會及其經濟發展中為適應用水的需要而開發利用水資源的科學途徑;第三則是研究在人類開發利用水資源過程中引起的環境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水資源自然規律的影響,探求在變化的環境中如何保持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的科學途徑等。因此,陳家琦等(2002)認為,水資源學是水資源進行評價、合理配置、綜合開發和合理利用和保護,為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水的保證,處理好水資源和社會經濟發展及環境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以及對水資源科學管理和保護經驗的系統總結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是指導水資源業務的理論基礎[3]

2.3.2水資源學與水文學的區別和聯系

水資源學與水文學的不同之處在於:水資源學是以研究評價和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水資源為總目標,而水文學即使其發展到了水資源水文學階段,也仍然是以研究水文規律為主要目標,是水資源學的科學基礎。但在研究水文循環中,在陸面上的水文循環除了自然狀態下通過土壤和地表植被的蒸騰作用而對水文循環要素的影響外,因社會需水量增加,供水量加大而出現一種受人為干預的「側支循環」,即通過取水、用水和耗水、排水形成的小循環。這個側支循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陸面上的水文循環。水文學和水資源學間的聯系,也主要通過這個側支循環來反映。

水文學是水資源學的基礎,而不是水資源學的前身,在與水資源有關的科學技術活動中,其中的基礎部分大都是水文學活動。例如:水資源評價是水資源學的基本內容之一,而對水資源進行基礎評價,即包括對水文、氣象、水文地質等基本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統計成系統的圖表等工作,就是純水文學的工作;對水資源的空間和時程上的分布特徵分析,實質上就是對降水、徑流、地下水的水文特性分析。但水資源基礎評價不過是水資源評價的一部分內容,對水資源供需情況的分析和預測,水資源為適應社會需求而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分析,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環境和生態系統影響分析等,則超出水文學的范圍,是水資源學的特定范疇[7]

由上可見,水文學和水資源學既各自獨立(水文學屬於地球科學,而水資源學則屬於自然資源科學),又相互依存。水資源學的基礎是水文學,水文學服務於水資源問題。

2.3.3水資源學的學科地位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益突出的水問題使水資源問題研究越來越活躍,人們對水資源的認知程度也不斷加深,水資源學科不斷向前發展,內容體系不斷更新。但對水資源學科地位的討論是在1996年以後才展開的[3,7~10](圖2.1)。

(1)人類對水圈的認識和系統知識體系的形成——水科學-水文科學-水資源學、水資源水文學。

(2)用資源學觀點看待水圈——水資源學。

(3)人類社會在其發展過程中,對自然條件和地球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等干預、控制的技術知識和工程能力積累而得的系統知識體系,形成了技術(應用)科學體系——水利科學-水資源學。

(4)對地圈的形成、存在和演化的外部條件及其相互作用的認識,形成環境科學這一較新的科學領域——水利環境學、水資源環境學。

(5)水資源學與有關學科相互滲透形成新的邊緣學科——水資源水文學、水資源經濟學、水資源環境學。

2.3.4水資源學的學科體系

因為水資源學是一門相對年輕的科學,因而關於它的學科體系的研究還不深入。王浩等[9]第一次較為系統地論述了這一問題。其主要觀點是:

圖2.1 水資源學在學科體系中的地位

(據陳家琦等修改)

(1)水資源學是資源科學學科體系的一個重要分支,是水利科學的更高層次。

(2)水資源學學科體系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①基礎學科:研究水資源運動、演變和循環規律,如水文學、水力學、湖沼學……;②應用學科:研究解決人類開發和利用水資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農田水利學、水利工程學、水工結構學……;③綜合學科:大多屬於交叉學科,如水資源管理學、水資源經濟學、水資源生態學……(圖2.2)。

(3)從學科的成長來看,雖然水資源學的具體構成還不是特別明晰,但由於其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已經比較成熟,加上綜合學科迅速成長,水資源學正處於一個日益完善的過程,已經初步取得了國際和國內各方面的認可。

(4)地球科學、生物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環境科學等學科領域的發展,為水資源學與有關學科的相互支持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水資源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為水資源學學科體系的形成和完善創造了基本條件。

2.3.5水資源學的特點和研究方法

如前所述,從水資源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可知,水資源學同時具有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社會科學(邊緣科學)的性質,但從目前其主要業務仍屬於水利部門這一現實來看,主要還是技術科學,其學科特點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圖2.2 水資源學學科體系示意圖

(據王浩等,2002)

(1)水資源學的基礎之一是水文學。水資源學的研究起點是對氣象、水文、水文地質等自然現象的長期觀測資料系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水資源的評價、合理配置、規劃等方面的研究。由於這些自然現象的地區特點,水資源學也總是以區域的或地區的對象為研究對象,而少做沒有具體對象的抽象研究。

(2)水資源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科學。水資源學研究的主要問題是具體區域或地區水資源的供需問題,而研究的結果要在解決這一實際問題中起作用並得到實際的認可,取得預期的效益。

(3)水資源學的研究必須從整體性的觀念出發。研究水資源問題不能就事論事,例如解決供水問題不能只考慮從水源地如何把水引出來,而要同時考慮這一取水活動是否會對下游用水產生不良影響,上游的今後發展是否會影響供水水源的變化,從流域或區域的角度考慮在取水點的合理取水量應是多少,是否會引起地區間的收入分配不公,取水後是否造成環境的影響和生態系統的不利變化。

(4)水資源學的研究必須結合社會科學和環境科學進行。由於人類社會面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重重壓力,而水則是其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研究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既要考慮為當前的需要合理安排調整供水規模與供水體系,以及水環境的保護,又要考慮今後隨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用水的增加和水環境的變化,引起新的問題。

學科特點決定其研究方法。因水資源具多重屬性,而且研究主要是問題導向型,所以決定這門學科的研究方法既要成因分析與統計方法相結合,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注重不確定性研究,並力爭從整體出發,綜合考慮有關方面,在充分利用現代技術的基礎上,建立切合實際的決策支持系統。

參考文獻

[1]葉守澤,夏軍.水文科學研究世紀回眸與展望[J].水科學進展,2002,(13)1:93~104

[2]沈燦燊,葉錦昭.世界水文科學與近40年中國地理范疇水文科學的發展[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35)增刊:1~7

[3]陳家琦,王浩,楊小柳.水資源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8,9,4

[4]左其亭.可持續水資源管理量化研究的現代水文學基礎[C].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第八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論文集(2004)

[5]張聲才.水資源概論[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1~211

[6]沈燦燊.水資源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4

[7]陳家琦.論水資源學和水文學的關系[J].水科學進展,1999,(10)9:215~218

[8]陳家琦,王浩.水資源學概論[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6

[9]王浩,王建華,秦大庸等.現代水資源評價及水資源學學科體系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2002,(2):12~17

[10]嚴登華,王浩,王建華等.國際水文計劃發展與中國水資源研究體系構建[J].地理學報,2004,59(2):249~259

㈧ 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有什麼關系

水資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水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物質資料之一,關繫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是人類的生存之本。

水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和經濟資源, 水資源對於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水是孕育萬物和文明的基礎,與陽光和空氣一起構成了生命的三要素。同時,水對城市的發展更是息息相關,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座城市和文明的發源地不是沿河湖水域而發展起來的。

2水資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地球上我們使用的資源有的是可以替代的。如化工塑料產品可以替代金屬產品。動力資源中也不斷地出現了替代性資源,如水能資源、核能資源的發展,等等。但是水資源卻具有不可替代性,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哪一種資源可以替代水便於人的飲用,可以保證生命的存在和延續。

3水資源是重要的經濟資源。水資源作為經濟資源,與糧食、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

然而,隨著現在社會的快速發展,許多河流都被污染了,水資源也隨之被破壞,水污染加重,水質型缺水范圍擴大。據有關專家的研究結果,我國因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佔GDP的1.5%-2.8%。北方地區由於水環境容量有限,污染所造成的缺水城市和缺水地區增加;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也不斷出現了水質型缺水問題。可見水資源的質量好壞關繫到經濟發展的效益高低。不但是水資源的質量問題關繫到經濟發展同時水資源的分布不均與稀缺也成為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水資源分布與利用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布極不均勻,總體上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北方地區水資源貧乏,南方地區水資源相對豐富。水土資源在地區上的組合不相匹配,水資源分布與產業布局不相適應,各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差異較大,有些地區水資源短缺已經嚴重地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由於人均量不足和時空分布不均,使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長期面臨和必須妥善處理的基本問題之一。

水資源是稀缺性戰略資源。水資源之所以重要,不僅因其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死攸關,還因為水資源是稀缺性戰略資源。我國每年因缺水減產糧食造成的經濟損失約500億元,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華北和西北地區的資源型缺水問題已成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華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和內蒙古)水資源量佔全國的4.54%,人口和GDP分別佔全國的19%和24%,屬於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地區之一。當地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超過70%,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需水量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日趨突出。從一定意義上說,水資源的短缺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綜上所述,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建立完善用水節水保護水的責任目標體系,並能夠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發現更好的更有效的水資源管理方法,不斷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㈨ 在進行水資源規劃時,各類經濟社會指標預測的方法分別有哪些

在進行子資源水資源規劃時,各類經濟社會指標預設的方法包括很多。

與水資源社會經濟系統發展預測pp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