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要分析美國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一、美國次貸危機簡介
次級債務是指固定期限不低於5年(包括5年),除非銀行倒閉或清算,不用於彌補銀行日常經營損失,且該項債務的索償權排在存款和其他負債之後的商業銀行長期債務。次級債計入資本的條件是:不得由銀行或第三方提供擔保,並且不得超過商業銀行核心資本的50%。
美國次貸危機源於美國銀行向600萬不合格貸款者提供了2000億美元的住房抵押貸款,在房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這些貸款者就可以以房產增值部分繼續向銀行抵押而貸到新的貸款,再用這些新貸款去歸還貸款。一旦房價不能繼續上漲,他們就無力繼續還貸。銀行向貸款者發放了貸款,會把手中的貸款進行分類打包,做成資產抵押債券,在債券市場出售給基金公司;基金公司會再把自己手中的債券分類打包做成資產抵押憑證出售;購買者再把自己手中的資產抵押憑證做成信譽違約掉期保險合同,基金公司之間互相投保,使次級貸款涉及的資金規模成幾何級數擴張。而金融衍生工具還在衍生,信譽違約掉期保險合同還會被打包成合成資產抵押憑證。上述過程使得2000億美元的壞賬拖累了40—50萬億美元的債券市場,次貸危機因此全面爆發。
二、美國次貸危機的成因
1.次級貸款制度產品設計上固有的缺陷。次級貸款產品是建立在房價不斷上漲及低利率假設的基礎上的。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戶們的負擔將逐步加重,當這種負擔到了極限時,大量違約客戶出現,不再支付貸款,造成壞賬,此時,危機就會產生。
2.為應對流動性過剩,美國政府一直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聯儲連續加息17次,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至5.25%,翻了兩番半;2004年-2006年發放的次級貸款從2007年開始,59%的貸款月供增加25%以上,19%的貸款月供增加50%以上。另一方面,自2006年2季度以來,美國房地產價格出現了負增長,抵押品價值下降,還款壓力大幅度上升,次級貸款的購房投資者,傾向放棄房產,止損出局。利率的上升和房價的下降沖跨了次級按揭貸款市場。
3.以次級抵押貸款為標的而創造出的大量金融衍生品在沒有傳導隔離機制的情況下進入投資市場。資產證券化把房地產信貸包裝成有價證券(MBS債券)拿到資本市場上去流通,後來又配合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要求設計出了各種衍生品:CDS、CDO以及CDO平方,等等。事實上,這些高度合成的信用創造產品並沒有經過風險的檢驗,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發生金融危機,金融風波就會順著金融鏈條快速傳播、蔓延。
三、美國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第一,直接打擊了美國房地產行業,同時使遍及全世界的房地產泡沫趨於破滅,發達國
家的消費熱潮宣告終結。體現美國樓市動向的二手房價從2006年夏天開始下降,而從去年11月份開始,戰後房價跌幅的記錄被不斷刷新,全美十個主要城市的房價在去年12月份的實際跌幅高達14.0%。南非、愛爾蘭、英國和西班牙的房價也從去年年底開始下滑。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宣告了發達國家消費熱潮的終結。從次貸危機日益嚴重的去年8月份之後,美國人消費心理出現消極傾向,消費意願的下降使得零售業、娛樂業等非製造業的景氣指數急劇惡化。歐洲的個人消費也不旺盛,英國去年10月到12月的個人消費支出下降了0.2%,12月份歐盟零售業銷售額同比減少了2.0%,是1996年開始此項調查以來的最大跌幅。
第二,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使得國際金融市場在未來一段時間出現動盪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由於目前次貸危機造成的總損失不確定,次級抵押貸款證券化產品在全球機構投資者中的分布也不透明,國際金融市場上出現了持續的流動性短缺和信貸緊縮,發達國家央行的聯手注資和美聯儲的連續下調聯邦基金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流動性短缺,但是沒有顯著改善信貸緊縮的狀況。同時,國際金融市場上各類風險資產定價的評估以及短期國際資本從發展中國家資本市場向美國資本市場迴流以緩解流動性不足的壓力進一步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
第三,一旦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發展中國家很難置身事外。目前美國GDP仍佔全球GDP的25%,美國居民一年消費9萬億美元,中國居民一年消費1萬億美元,而印度居民一年僅消費6千億美元,因此金磚四國目前尚不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美國居民消費下降將影響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美元貶值將會削弱發展中國家某些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同時也會損害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美國經濟衰退將會導致短期資本的波動性加大,從而放大或者刺破發展中國家的資產價格泡沫。
② 關於美國的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幫我分析一下
美國次貸危機是一場新型的金融危機,其產生的內在機理是金融產品透明度不足、信息不對稱,金融風險被逐步轉移並放大至投資者。這些風險從住房市場蔓延到信貸市場、資本市場,從金融領域擴展到經濟領域,並通過投資渠道和資本渠道從美國波及到全球范圍。
國際經濟界多數意見認為,雖然次貸危機給世界經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並不能據此判斷會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IMF最近表示,國際金融市場動盪的形勢尚在"可控制范圍內"。但也有少數人認為,次貸危機有可能導致本輪世界經濟繁榮周期發生逆轉。索羅斯認為,次貸危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60年內最嚴重的金融危機,是美元作為世界貨幣時代的終結。英國《金融時報》評論家沃爾夫 (Martin Wolf)將次貸危機視為盎格魯-撒克遜金融體系的危機。美國經濟學家羅比尼(Roubini)則認為,美聯儲的連續降息舉措難以阻止美國經濟陷入衰退。
根據所掌握的資料來分析,筆者認為,世界經濟衰退可能性是存在的,由於次貸危機尚未見底,其不確定性風險更值得警惕,其對全球經濟金融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流動性過剩與次貸危機
在經歷了連續四年的高速增長之後,世界經濟在2007年出現了調整跡象,經濟增長放緩的壓力和通貨膨脹的威脅同時出現給世界經濟的前景蒙上了陰影。泛濫的流動性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增長,也助漲了全球商品、金融市場的資產價格。價格的高漲使得通脹在全球蔓延;過於泛濫的流動性則放大了全球投資者的"自信",帶來全球信用的膨脹。就根本而言,次貸危機的根源在於貨幣緊縮政策的時滯和全球的流動性過剩。
貨幣緊縮政策時滯
"9·11事件"發生以後,美國經濟增長放緩。為了刺激經濟增長,美聯儲連續 13次降息,逐次調低到1%。此舉雖然對經濟增長起到了刺激作用,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視。一方面,實際利率過低令國內信貸尤其是房地產貸款膨脹,增加了美元供給;另一方面,低利率令美元貶值,為全球流動性泛濫埋下隱患。
事實上,次貸危機爆發的真正原因在於美國貨幣緊縮政策的時滯效應。針對房價企高等經濟過熱表現,美聯儲連續17次加息,基準利率從1%上調到5. 25%。伴隨著美國利率的不斷提升,政策的累積效應逐步積累沉澱, 使得信用等級較差的客戶開始出現無法承受貸款負擔的狀況。為避免壞賬進一步增加,貸款機構收緊銀根,從而使貸款客戶的資金狀況更加惡化,被激化的壞賬通過證券化鏈條傳導給全球金融市場和投資者,最終引發次貸危機突然大規模爆發。
全球流動性過剩
導致危機影響規模異常嚴重的原因則是全球流動性過剩。全球經濟的失衡、美元貶值、低息政策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使用則是全球流動性泛濫的主要原因。對於次級貸款市場而言,一般貸款機構出於謹慎考慮會採取"惜貸"的原則。本來其貸款客戶是資信等級較差的,但是在全球資金供給過剩的背景下,通過次貸證券化的手段讓貸款機構獲得了充足的資金來源,而房價的持續上漲則讓貸款機構忽視風險,肆意降低了貸款審核標准。貸款標准降低,貸款規模過度擴大,再經由證券市場傳導給全世界投資美國次級貸款證券的投資者,最終演繹成為全球的潛在金融風險。
金融市場多米諾骨牌效應
美聯儲為刺激經濟,在多次降息的同時放鬆金融管制:一方面,降低信用標准,鼓勵商業銀行向信用等級低的借款者放款;另一方面,允許金融機構以低成本的借貸投資於高風險資產,允許投資銀行為擴大利潤來源不斷設計結構復雜、高杠桿的衍生品提供給客戶,對沖基金大量涌現。衍生品市場在提供流動性和分散風險的同時,也使得各類金融機構以流動性為鏈條捆綁在一起;一旦鏈條某個環節出現問題,便會引起連鎖反應。
美國經濟步入景氣收縮期
隨著次貸危機的爆發,更多的骨牌開始倒下。市場也開始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充裕的資金似乎在一夜之間消失殆盡。美國經濟面臨通貨膨脹、房地產市場萎縮、信貸緊縮等一系列問題。這場危機並沒有止步於金融市場,而是通過多個渠道影響到實體經濟。
美國經濟增長模式的終結
次貸危機標志著美國27年來以"美元擴張、資本市場擴張、雙赤字擴張"的國民負債增長模式的終結。在過去五年推動美國地產價格上漲的因素既不是社會財富總量擴張、貧富差距拉大、兩位數通貨膨脹(如俄羅斯),也不是因為大量移民湧入(如紐西蘭),更不是經濟高速增長、人口城市化、土地供給稀缺(如中國),而純粹是因為金融創新所帶來的"虛假需求",所以這次危機的爆發對美國的房地產需求無異於"釜底抽薪"。
表面上看,由次貸危機引發的衰退是信用收縮造成的消費低迷、經濟減速。但危機背後反映的都是"全球金融機構借錢幫助美國中低收入者購房"的美國債務/ 消費模式的結束。長期以來,美國以雙赤字為基礎,不僅通過借錢來維持本國的消費,而且通過借錢來維持本國的投資,其財富總體消耗遠遠超出財富創造能力所能支持的范疇。次級債及相關金融創新雖然把負債增長的美國繁榮模式發揮到極點,同時也標志著從里根時代開始的以美元信用的外部擴張和美國資本市場的內部擴張為基礎,通過巨大的財政赤字、貿易赤字以及吸引國際資本流入來推動的長達27年的繁榮模式,很可能難以為繼。
美國經濟已陷入衰退
次貸危機導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似乎已經確定無疑,惟一不確定的僅僅是衰退的程度。
2008年伊始,美聯儲在短短8天連續降息125個基點;3月18日美聯儲又降息 75個基點,使聯邦基金利率下調至2.25%,但是這種調控行為只能在短期減緩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長期內難以扭轉美國的經濟頹勢。歷史上這種連續大幅度的降息是很少見的,這說明美國經濟的確是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
目前較為客觀的預測是2008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只有2%,遠低於2007年年底 3.1%的預測值。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也顯示,次貸危機仍在惡化,並正外溢至美國經濟各個方面,沖擊到美國經濟整體走勢。在樓市降溫、次貸危機惡化、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近期美國失業率也陡然上升,成為美國經濟不容樂觀的最直接徵兆。2007年12月美國的失業率升至5%,為兩年來新高;而新增就業人口僅1.8萬人,是2003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平。美國勞動部近期公布的2月份失業率為4.8%,仍居高不下。從上世紀90年代初和本世紀初兩次經濟衰退的歷史經驗看,在衰退發生之前,失業率都出現較大幅度上升。從2007年3月份觸底以來,目前美國的失業率已經上升了60%;從50多年來的情況來看,一年之內出現如此高的升幅通常都是經濟衰退的徵兆。美國供應管理學會(ISM)公布的3月報告顯示,美國製造業活動指數在1月份小幅上升之後2月份轉而下降至48.3,為2003年4月份以來的最低水平,並且還伴隨其他一些不利的情況。類似的情況曾在2001年預示了美國經濟衰退的到來。
最令人擔心的是,美國經濟最糟糕的時刻可能還未到來。按照美國次貸放貸時間推算,拖欠還貸的高峰期應在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因此現在所暴露出來的次貸損失,可能只是世界金融體系總體損失的一小部分,次貸危機並未觸底。
全球經濟面臨滯脹威脅
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最根本的影響在於,它將改變全球政策目標結構並帶來各國經濟周期的錯配,使得偶然的"優質博弈均衡"無法繼續維系,如果沒有深度的貨幣政策協調與合作,各自為政的貨幣政策調控將帶來全球經濟滯脹的"劣質博弈均衡"。
美國貿易進口萎縮
次貸危機釀成全球危機的渠道之一是國際貿易,美國經濟下滑和市場疲軟將通過國際貿易渠道影響全球經濟。美國是全球最重要的進口市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將會降低美國的進口需求,這將導致其他國家出口減緩,進而影響到這些國家的 GDP增長。這對那些依靠凈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國家或地區如德國、加拿大、墨西哥、東亞新興市場國家、石油輸出國等的影響尤為顯著。此外,美元大幅貶值將會損害其他國家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特別是那些與美國出口商品構成同質性競爭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如歐盟和日本。
資本"亂流"
次貸危機會加大全球資本流動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從短期來看,為了彌補虧損,緩解資本充足率壓力,美國金融機構紛紛從全球市場抽回投資;同時,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主權財富基金,也加大了對美國金融機構的投資力度,國際短期資本的流動方向是從其他國家流入美國。
從中期來看,美國金融機構為了重新盈利,以及美聯儲繼續降息和美國經濟持續疲軟,將會導致國際短期資本從美國流向新興市場國家進行套利,從而助漲新興市場國家的資產價格。
從長期來看,一旦次貸危機塵埃落定,美國經濟觸底反彈,美聯儲重新步入加息周期,美元幣值轉跌為升,國際短期資本將會重新由新興市場國家迴流美國。最後這種情景尤其需要引起關注,因為發展中國家的歷次金融危機,往往發生在美元加息和美元升值之後。
世界經濟增長減速已成定局
從目前獲得的統計數據和研究機構的預測報告看,雖然對世界經濟是否陷入衰退還存在疑問,但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出現減速已成為定局。
2007年,主要工業國家增長減速,由於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繼續保持強勁增長,並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美國經濟增長放慢的不利影響,世界經濟依然保持快速增長。2008年,世界經濟是否出現衰退主要看新興市場經濟的表現。
新興市場金融風險加大
次貸危機下,新興市場可能面臨更大的金融風險。部分亞洲國家1997年金融危機後的一些做法可能成為下一次危機的誘因。比如,亞洲國家當前的巨額外匯儲備的確增強了抵禦金融市場動盪的能力,但同時也給各國帶來了資本大量流動的風險。亞洲國家的投資者越來越傾向於在相對安全的西方發達國家投資。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雷曼兄弟公司等權威機構報告指出,最近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資本外流的危險有所顯現,再次爆發貨幣危機的可能性上升。據世界銀行統計,2005年東亞經濟體(除中國、日本和中國香港以外)內部儲蓄和投資金額佔GDP的平均比重分別降至30%和25%以下,創下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摩根斯坦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也認為,高風險抵押貸款就如同當年的互聯網,可能"刺破"全球的資產泡沫,而土耳其等高負債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可能首當其沖。
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加深,中國經濟參與世界經濟和全球化的程度也隨之加深。因此,一旦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中國經濟也將會有所影響。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其一,美國進口需求下降將會造成中國出口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經濟增長和就業;其二,一旦美元大幅貶值,將會造成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縮水;其三,美國步入降息周期,將會加大中國使用加息來遏制通脹的難度;其四,美國經濟衰退,將會加大國際短期資本出入中國的規模和頻率,加劇國內金融風險。
全球性通脹
當前,無論是處於經濟周期由高及低的發達國家,還是在經濟周期持續上揚的新興市場國家;無論是處於降息通道的美國,還是按兵不動的歐盟和日本,甚至在實施從緊貨幣政策的中國,通貨膨脹隨處可見。不難斷言,當前的通貨膨脹很大程度上歸結於總供給曲線移動帶來的全球性通脹。
亞洲國家和地區的通貨膨脹都達到近年的最高水平。中亞地區2007年通脹水平已經接近9%,南亞的通脹水平達到6%,東南亞是5%左右。2007年11月美國CPI 環比上升0.8%,同比上升4.3%,創下2005年9月以來的最高升幅;而11月PPI更是上升3.2%,單月升幅達到1973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今年1月份又上漲1%,大大超過市場預期的0.4%。歐元的升值和石油價格上漲,也使歐洲的物價水平上漲頻頻突破2%的警戒線。在油價不斷攀升的形勢下,對通脹水平的下降似乎不能過於樂觀。
同時,次貸危機後的應對政策也助長了全球通脹的發展。由於次貸危機產生的信貸緊縮,美聯儲和歐洲央行等貨幣當局沿用了應對網路經濟泡沫破滅和"9·11" 事件後的救市操作,採用了注入流動性和降息的辦法。比如,2007年12月20日歐洲央行採取了最有力的一次行動,其向市場輸入的3486億歐元兩周期貸款創下了單次"輸血"的最高紀錄。美聯儲則在次級信貸危機之後連續性降息,僅今年頭兩個月內就連續降低200個基點。美聯儲等西方主要經濟體5家中央銀行3月11日宣布,決定採取聯合措施向金融系統注入資金。這是西方央行在過去3個月里第二次聯手應對信貸緊縮問題。這種應對措施雖然在短時間內緩解了次貸危機帶來的流動性急劇緊縮的問題,卻助長了全球通脹的勢頭。
滯脹--全球經濟的隱憂
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可能同時出現的局面引發了對於全球經濟陷入滯脹的擔憂。本輪的通貨膨脹很大程度上由流動性泛濫引發商品價格高企所致,對於很多國家而言,主要表現為輸入性的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就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而言,經濟衰退導致的有效需求下降將會使物價水平下調,從而使貨幣政策在抑制通貨膨脹和促進增長之間權衡;而對於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而言,衰退產生的需求下降則可能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從而導致滯脹的產生。
接下來的幾年內,在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情況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還有可能持續上漲,輸入型通脹的壓力還會進一步上升。決定大宗商品價格的重要因素-- 美元匯率仍然可能支撐價格走高。如果全球商品價格繼續處於高位,許多國家輸入型通貨膨脹的格局將會延續,從而加大滯脹的可能性
③ 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有什麼影響
由於美國在全球經濟占很大分量
所以會對全球經濟產生消極影響
④ 什麼是美國次貸危機美國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全球主要央行的銀行家們一直在集中精力阻止美國次貸危機所導致的貨幣市場流動性短缺,相繼注入大量現金。不僅如此,美聯儲還下調了貼現率。這些努力初見成效,貨幣市場有所回穩。不過,很多債券產品特別是資產支持證券卻依然低迷。除了擔心信貸市場再次出現混亂外,目前中央銀行家最擔心的莫過於信貸市場動盪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一般認為,次貸危機的發源地——美國會受到最大影響。乍一看,美國經濟並沒有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第二季度經濟增長非常強勁;商業支出看起來很活躍;工資增長很穩定;拉低消費者支出的汽油價格正在下降。但仔細分析起來,前景就不那麼光明了。最新一期的英國《經濟學家》雜志撰文指出,二季度經濟的強勁部分歸功於公司庫存調整等一次性因素,同期消費增長則急劇下降,有些地區消費者支出的低迷一直持續到了夏季。有數據顯示,7月份汽車銷售下降至9年來低位。更重要的是,美國經濟最薄弱的環節——房地產市場比很多人認識到的更加糟糕。7月份新屋開工的步伐大降,二手房銷售連續第五個月下降,房價持續下跌。根據標准普爾發布的S&P/Case-Shiller 房價指數,在截止於6月份的過去一年裡,美國10個主要城市的平均房價下降了4.1%。
正在破滅的房地產泡沫使美國經濟在8月份信貸市場出現動盪之前就已經變得比較脆弱,信貸困境使房地產市場雪上加霜。因此,分析家們紛紛下調其對美國建築業和房價的預期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摩根大通經濟學家現在預計,到2008年年底,新屋開工的步伐還將進一步下降30%,平均房價將下降7.5%至15%。高盛的經濟學家則認為,在未來幾年裡,房價還將下跌15%至30%。
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將繼續阻礙生產的增長。更大的問題的是,影響房價出現兩位數下降的因素對在房地產泡沫鼎盛時期消費者大舉借債的美國會產生什麼影響。持樂觀看法的人從消費者支出的反彈中得到些許安慰,但這可能是一個錯誤。房價呈兩位數下降將使越來越多的抵押貸款借款人陷入財務困境。問題已經在其他消費者債務上顯現出來,如信用卡違約率正在上升,貸款機構很可能面臨更加棘手的局面。隨著住房擁有者感到自己越來越窮,消費者支出必將受到抑制,特別是在股市持續下滑的情況下。
至於對世界其他地區經濟的影響,《經濟學家》認為可能也很嚴重。事實上,目前有很多人預計全球經濟的強勁足以抵禦美國的放緩,其理由是美國的經濟增長已經疲軟了一年多,但全球經濟增長一直很強勁。《經濟學家》稱這種樂觀可能低估了次級貸款危機向其他國家的傳遞。傳遞的路線之一是金融蔓延,從加拿大到中國,全球都出現了投資次級債的損失。損失的廣泛傳播很容易被消化,但同時傳播的緊張情緒和風險厭惡則不那麼容易被消除。在過去發生的歷次金融動盪中,新興市場經濟體都是最大的受害者。但這一次可能會有所不同,發達國家,特別是銀行涉入美國次級貸款危機很深的歐洲國家,可能更為焦慮。很多新興市場經濟體得益於龐大的外匯儲備和經常項目順差,可以很好地經受住投資者大舉撤離的考驗。而在歐洲發達國家,投資次級債的損失和投資者的緊張情緒可能會迫使銀行勒緊腰帶,削弱國內支出的增長。8月份德國反映商業信心的Ifo指數連續第三個月下降,消費者信心也有所下降。在8月份信貸市場動盪之前,歐洲央行曾發出將在9月6日例會上加息的信號。但從目前形勢來分析,該央行很可能將等待一段時間。
即使控制了直接的金融蔓延,美國的次貸危機也可能產生心理蔓延,特別是房價的重估。盡管在美國不計後果向高風險借款人放貸的規模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大,房價的膨脹一直比美國更為嚴重,英國、西班牙等國更容易受到房價泡沫破滅的打擊。
另外,《經濟學家》還指出,全球經濟抵禦美國經濟疲軟的能力也不應被誇大。盡管美國經常項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佔GDP約6%,因消費的產品遠多於其生產的產品,美國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區最大的需求來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劇下降必然將損害其他地區的經濟。
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第一,次貸危機主要影響我國出口。
次貸危機引起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而這其中最主要是對出口的影響。2007年,由於美國和歐洲的進口需求疲軟,我國月度出口增長率已從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國次貸危機造成我國出口增長下降,一方面將引起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放緩,同時,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小於勞動力的供給,將使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增加。
其次,我國將面臨經濟增長趨緩和嚴峻就業形勢的雙重壓力。
我國已經截止到目前我國CPI已連續兩個月低於4% ,分別為10月4.0% ,11月2.4% ,而PPI為10月3.2% ,11月2% ,經濟形勢非常嚴峻,第三季度的GDP增長率只有9% ,11月份的工業企業的利潤率只有4.9%,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面臨巨大壓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業的倒閉,也加劇了失業的嚴峻形勢,現在我們國家頭等的經濟大事就是保增長,促就業。
最後,次貸危機將加大我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
為應對次貸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美國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美元大幅貶值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匯率風險。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從超過1.9萬億美元減少到1.89萬億美元,美元貶值10%—20%的存量損失是非常巨大的。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加速流向我國尋找避風港,將加劇我國資本市場的風險。
但是,最讓人沒想到的是曾經一度漲到147美元的石油,甚至有人預測明年將漲到200甚至300美元的超高價,一路狂跌,先是點破70美元的大關,後又不斷挑戰人們的預期,破60,再破50,直到目前的40多美元一桶,而歐佩克也不斷減產,現在已經減少原產量了百分之十二,而非歐佩克的產油大國俄羅斯也大幅度減產,短期內石油還沒有上漲的跡象。 而且一度瘋長的礦產價格也因為中國的製造業需求不足也出現了大幅下滑.
次貸風暴之鑒
本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最大警示在於,要警惕為應對經濟周期而制訂的宏觀調控政策對某個特定市場造成的沖擊。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美聯儲加息導致房地產市場下滑。當前中國面臨著通貨膨脹加速的情況,如果央行為了遏制通脹壓力而採取大幅提高人民幣貸款利率的對策,那麼就應該警惕兩方面影響:第一是貸款收緊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影響,這可能造成開發商資金斷裂;第二是還款壓力提高對抵押貸款申請者的影響,可能造成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而這兩方面的影響都最終會匯集到商業銀行系統,造成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作為抵押品的房地產價值下降,最終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
人們需要認識中國和美國經濟周期以及房市周期的差異性。美國是一個處於全球體系之下的有著悠久市場經濟歷史的國家,周期性很強,目前正處於本輪經濟周期的繁榮後期。
中國則還沒有經歷過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即使從改革開放算起到現在也只有30年的歷程,從1992、1993年提出市場經濟到現在更是只有15年歷史。處於這一階段,中國經濟的關鍵詞是供需不平衡,固定投資需求大。這是區別於美國經濟接近10年一個周期的重點所在;此外,中美房市的周期也有所不同。中國實施房改後,結束了此前多年無住房市場的局面,需求大幅飆升。雖然中國房市也存在投機因素的推動,但需求大而供給有限是促使房價走高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對於中國房市,政府有調控餘地。
本次美國次貸危機也給中國宏觀調控(Macro-economic Control)提出了啟示。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有必要把資產價格納入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時的監測對象。因為一旦資產價格通過財富效應或者其他渠道最終影響到總需求或總供給,就會對通貨膨脹率產生影響。即使是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的中央銀行,也很有必要把資產價格的漲落作為制訂貨幣政策的重要參考;
第二,進行宏觀調控時必須綜合考慮調控政策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例如美聯儲連續加息時,可能對房地產市場因此而承擔的壓力重視不夠;
第三,政府不要輕易對危機提供救援。危機是對盲目投資和盲目多元化行為的懲罰,如果政府對這種行為提供救援,將會導致道德風險的滋生。本次發達國家中央銀行在市場上聯手注資,可能會催生下一個泡沫。
⑤ 如何看待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的影響
回顧一年來次貸危機所造成的影響,大多數經濟指標均超出人們的預想。首當其沖,美國經濟2007年全年僅增長了2.2%,為2002年以來最低(第四季度甚至僅增長0.6%),而今年一季度增長可能為零甚至為負,全年最樂觀的估計也在2%左右;歐盟預計增長2%,遠低於去年預測的2.4%的水平;最新預測,日本2008財年增長可能在1.1%,比2月份預測值又低了0.6個百分點。另外,全球股市普遭重創,半年內,道瓊斯工業指數(DJI)下跌15%、日經指數 OSA 、和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 SES 跌幅均在20%左右。毫無疑問,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金融已經造成了實質性危害。同樣,在此次浩劫過程中,中國也難倖免,美國次貸危機不僅對中國貿易而且對中國金融也已經產生了實質性沖擊。 資本市場受到嚴重沖擊,股市大幅下挫 2007年,中國股票市場一路走高,1月末上證指數只有2786點,到8月23日,短短半年多的時間,上證指數就突破5000點大關,10月15日又站上了6000點的歷史高位,10月16日達到6124點,再創歷史新高。但此後,股指一路走低,截止到2008年4月11日,上證指數為3493點,下跌2500多點,跌幅超過40%,是今年以來全球跌幅最大的證券市場。我們認為,在本次大調整中,至少有40%與美國次貸危機、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有關,即至少有1000點跌幅與美國次貸危機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有關。隨著股指的大幅下挫,滬深股市總市值也急劇縮水。2007年11月5日,隨著中國石油(601857)的上市,滬深股市總市值一度達到33.6萬億元,但隨著股指一路下滑,目前兩市總市值約為23萬億元,縮水10萬億元,蒸發速度之快為世界罕見。半年來,大陸股指巨幅下挫,一舉推翻了此前有人認為的「中國股市受全球及美國股市影響並不大,甚至存在背離現象」的觀點,讓社會各界深切感受到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對大陸資本市場的影響。實際上,有研究表明,2003年以後中國大陸股市與世界股市關聯度已經達到了60%左右。 外匯儲備急劇增加,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 受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影響,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不斷上升。在次貸危機不斷擴散的過程中,美國不斷採取降息、注資、財政補貼等多種方式防止經濟衰退,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劇了全球的流動性問題。再加上中、美利率倒掛,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更是無法阻擋國際熱錢流入中國的步伐,使中國再次成為國際資本保值增值的避風港。實際情況是,目前中國大陸一年期存款利率為4.14%,遠高於美國聯邦基金目標利率2.25%,同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上升,僅一季度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就上漲了4.2%,很多人預計今年的漲幅在10%左右,這樣即使不做任何投資,國際資本只要把錢轉移到中國存進銀行,就能得到穩定的(低風險)高回報(收益10%以上)。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一季度宏觀數據的佐證。央行剛剛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1.6822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9.9%,一季度國家外匯儲備增加1539億美元,同比多增182億美元。扣除外貿順差(414億美元)和FDI(274億美元)之後,一季度外匯儲備增量中不能被解釋的部分仍然達到851億美元,占外匯儲備增量比重的55.3%,這充分表明了目前中外利差倒掛和人民幣升值預期增強使得國際資本流入中國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由於熱錢流入、外匯儲備增加、美元走軟、預期增強等因素的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速度明顯加快,直到2008年4月10日首次「破七」。數據顯示,一年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直處於升值通道中,而且進入2008年以後,人民幣升值速度明顯加快。截止到2008年4月10日,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首次跌破人民幣7.0000元,美元開盤報人民幣6.9920元。反過來,人民幣升值又激發了國際資本流入中國的沖動,使外匯儲備、資金流動性進一步增大,加大了國內通貨膨脹壓力,使人們對央行加息的預期進一步增強,外資進入中國的沖動更加強烈。由此可見,央行加息、熱錢流入、外匯儲備增加三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形成惡性循環,已經成為當前中國金融領域運行的突出特徵,使得央行多項貨幣政策處於兩難境地。 進口品價格持續走高,輸入型通脹成為推高物價的重要動力 由於次貸危機、引發全球性金融市場動盪,美國、歐盟等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採取降息、注資等措施以防止由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結果必然是全球流動性大幅增加,全球性通貨膨脹壓力陡然增加。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1-2月份國際初級產品價格漲幅達到44.1%。同時,美元貶值,使以美元計價的國際糧食、石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根據商務部最新統計,2008年以來,金屬礦砂及金屬廢料價格上升33.5%,礦物燃料類產品上升53.8%,煤類產品上升37.3%,石油類產品上升54.5%,天然氣類商品上升49.8%。這些進口商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帶動了國內相關產品的價格提高。2月份我國RPI 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 上漲9.7%,與此類產品進口價格迅速拉升有直接關系。 石油、糧食、鐵礦石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升,直接增加了我國上游產業的生產成本,這必然會擠壓本產業內部的利潤,或者向下游產業轉移成本。我們認為,發生向下游產業轉移成本的可能性增加,從而引起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的發生。根據最新數據,3月份CPI上漲8.3%,同比提高5.3個百分點;PPI漲幅也達到6.9%,同比提高4個百分點,上游產品價格向下游傳導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 雖然不能認為國際初級產品價格、國內CPI和PPI的大幅上漲都是由次貸危機及相關規避措施引起的,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美國次貸危機及其美元貶值確實推高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進而增加了國內企業生產成本,加大了國內物價上漲的壓力。
⑥ 美國次貸危機為什麼影響全球經濟
美國次貸危機的形成:
首先,資產證券化成功開啟次按市場大門
其次,信用保險成功突破信用瓶頸
再次,眾多實力機構進入圍獵美次按市場
第四,流動性過剩使得次按市場近乎瘋狂
第五,欺騙和瀆職給本已瘋狂的次按市場火上澆油
第六,官方縱容使得次按泡沫愈吹愈大.
美國是經濟頭號大國,它的一舉一動都會對世界產生重大的影響
次貸危機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范圍將有多廣?這是目前世界經濟界和金融界密切關注的問題。從其直接影響來看,首先受到沖擊的是眾多收入不高的購房者。由於無力償還貸款,他們將面臨住房被銀行收回的困難局面。其次,今後會有更多的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由於收不回貸款遭受嚴重損失,甚至被迫申請破產保護。最後,由於美國和歐洲的許多投資基金買入了大量由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來的證券投資產品,它們也將受到重創。
這場危機無疑給國內金融業帶來了不少啟示。在金融創新、房貸市場發展和金融監管等方面———美國次貸風波爆發以來,無論從全球資本市場的波動還是美國實體經濟的變化來看,次貸之殤在美國乃至全球范圍內都不容小覷。對於中國來說,這場風波為我們敲響了居安思危的警鍾。
美國次貸風波中首當其沖遭遇打擊的就是銀行業,重視住房抵押貸款背後隱藏的風險是當前中國商業銀行特別應該關注的問題。在房地產市場整體上升的時期,住房抵押貸款對商業銀行而言是優質資產,貸款收益率相對較高、違約率較低、一旦出現違約還可以通過拍賣抵押房地產獲得補償。目前房地產抵押貸款在中國商業銀行的資產中佔有相當大比重,也是貸款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商業銀行為房地產抵押貸款計提的風險撥備是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產市場價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貸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時出現,購房者還款違約率將會大幅上升,拍賣後的房地產價值可能低於抵押貸款的本息總額甚至本金,這將導致商業銀行的壞賬比率顯著上升,對商業銀行的盈利性和資本充足率造成沖擊。然中國房地產市場近期內出現價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從長遠看銀行系統抵押貸款發放風險亦不可忽視,必須在現階段實施嚴格的貸款條件和貸款審核制度。
事實上,本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源頭就是美國房地產金融機構在市場繁榮時期放鬆了貸款條件,推出了前松後緊的貸款產品。中國商業銀行應該充分重視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第一應該嚴格保證首付政策的執行,適度提高貸款首付的比率,杜絕出現零首付的現象;第二應該採取嚴格的貸前信用審核,避免出現虛假按揭的現象。
在次貸風波爆發之前,美國經濟已經在高增長率、低通脹率和低失業率的平台上運行了5年多,有關美國房市「高燒不退」的話題更是持續數年。中國與美國房市降溫前的經濟圖景存在一定相似性。
本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最大警示在於,要警惕為應對經濟周期而制訂的宏觀調控政策對某個特定市場造成的沖擊。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美聯儲加息導致房地產市場下滑。當前中國面臨著通貨膨脹加速的情況,如果央行為了遏制通脹壓力而採取大幅提高人民幣貸款利率的對策,那麼就應該警惕兩方面影響:第一是貸款收緊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影響,這可能造成開發商資金斷裂;第二是還款壓力提高對抵押貸款申請者的影響,可能造成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而這兩方面的影響都最終會匯集到商業銀行系統,造成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作為抵押品的房地產價值下降,最終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
人們需要認識中國和美國經濟周期以及房市周期的差異性。美國是一個處於全球體系之下的有著悠久市場經濟歷史的國家,周期性很強,目前正處於本輪經濟周期的繁榮後期。
中國則還沒有經歷過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即使從改革開放算起到現在也只有30年的歷程,從1992、1993年提出市場經濟到現在更是只有15年歷史。處於這一階段,中國經濟的關鍵詞是供需不平衡,固定投資需求大。這是區別於美國經濟接近10年一個周期的重點所在;此外,中美房市的周期也有所不同。中國實施房改後,結束了此前多年無住房市場的局面,需求大幅飆升。雖然中國房市也存在投機因素的推動,但需求大而供給有限是促使房價走高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對於中國房市,政府有調控餘地。
本次美國次貸危機也給中國宏觀調控提出了啟示。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有必要把資產價格納入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時的監測對象。因為一旦資產價格通過財富效應或者其他渠道最終影響到總需求或總供給,就會對通貨膨脹率產生影響。即使是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的中央銀行,也很有必要把資產價格的漲落作為制訂貨幣政策的重要參考;第二,進行宏觀調控時必須綜合考慮調控政策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例如美聯儲連續加息時,可能對房地產市場因此而承擔的壓力重視不夠;第三,政府不要輕易對危機提供救援。危機是對盲目投資和盲目多元化行為的懲罰,如果政府對這種行為提供救援,將會導致道德風險的滋生。本次發達國家中央銀行在市場上聯手注資,可能會催生下一個泡沫。
⑦ 美國的次貸危機是怎麼回事,怎麼造成的對中國有什麼影響對世界經濟走向有什麼影響【具體解釋下】
美國次貸來危機的原因自:911後美國濫印鈔票導致流動性泛濫,銀行放貸標准降低,是導致次貸危機的直接原因。
對美國的影響:雖然次貸規模不大,只有1000億美元左右,但考慮到大量以此為基礎資產的信用衍生產品,其影響程度難以估計。97年金融危機時,直接原因是俄羅斯債務違約導致長期資本公司倒閉。當時俄羅斯違約債務的規模遠小於這次的次貸規模。
對中國的影響有以下幾種可能:
1、對沖基金撤出中國市場,對股市產生直接沖擊。
2、危機在美國進一步擴大、美國消費下降,從而導致全球經濟衰退,中國出口下降,貿易順差減少;
3、國際資本撤出和貿易順差減少導致中國流動性緊縮,對中國經濟產生嚴重沖擊。自98年以來,中國經濟一直靠流動性推動,銀行貸款條件極為寬松,流動性突然緊縮對經濟將產生致命打擊。
⑧ 美國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對進出口貿易影響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進口國,危機導致國內需求萎縮必然減少進口,影響其主要進口國如中國、歐盟的出口
⑨ 美國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牽累世界經濟http://www.cnhubei.com/hbrb/hbrbsglk/hbrb09/200809/t427222.shtml
譚雅玲、劉煜輝談美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0/200803/33233.html
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分析(上)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Summary.aspx?docid=1716577&chnid=34&leafid=100&gourl=/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
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分析(下)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Summary.aspx?ChnID=34&LeafID=100&DocID=1716120&gourl=/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
美國次貸危機是一場新型的金融危機,其產生的內在機理是金融產品透明度不足、信息不對稱,金融風險被逐步轉移並放大至投資者。這些風險從住房市場蔓延到信貸市場、資本市場,從金融領域擴展到經濟領域,並通過投資渠道和資本渠道從美國波及到全球范圍。
國際經濟界多數意見認為,雖然次貸危機給世界經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並不能據此判斷會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IMF最近表示,國際金融市場動盪的形勢尚在"可控制范圍內"。但也有少數人認為,次貸危機有可能導致本輪世界經濟繁榮周期發生逆轉。索羅斯認為,次貸危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60年內最嚴重的金融危機,是美元作為世界貨幣時代的終結。英國《金融時報》評論家沃爾夫 (Martin Wolf)將次貸危機視為盎格魯-撒克遜金融體系的危機。美國經濟學家羅比尼(Roubini)則認為,美聯儲的連續降息舉措難以阻止美國經濟陷入衰退。
根據所掌握的資料來分析,筆者認為,世界經濟衰退可能性是存在的,由於次貸危機尚未見底,其不確定性風險更值得警惕,其對全球經濟金融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流動性過剩與次貸危機
在經歷了連續四年的高速增長之後,世界經濟在2007年出現了調整跡象,經濟增長放緩的壓力和通貨膨脹的威脅同時出現給世界經濟的前景蒙上了陰影。泛濫的流動性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增長,也助漲了全球商品、金融市場的資產價格。價格的高漲使得通脹在全球蔓延;過於泛濫的流動性則放大了全球投資者的"自信",帶來全球信用的膨脹。就根本而言,次貸危機的根源在於貨幣緊縮政策的時滯和全球的流動性過剩。
貨幣緊縮政策時滯
"9·11事件"發生以後,美國經濟增長放緩。為了刺激經濟增長,美聯儲連續 13次降息,逐次調低到1%。此舉雖然對經濟增長起到了刺激作用,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視。一方面,實際利率過低令國內信貸尤其是房地產貸款膨脹,增加了美元供給;另一方面,低利率令美元貶值,為全球流動性泛濫埋下隱患。
事實上,次貸危機爆發的真正原因在於美國貨幣緊縮政策的時滯效應。針對房價企高等經濟過熱表現,美聯儲連續17次加息,基準利率從1%上調到5. 25%。伴隨著美國利率的不斷提升,政策的累積效應逐步積累沉澱, 使得信用等級較差的客戶開始出現無法承受貸款負擔的狀況。為避免壞賬進一步增加,貸款機構收緊銀根,從而使貸款客戶的資金狀況更加惡化,被激化的壞賬通過證券化鏈條傳導給全球金融市場和投資者,最終引發次貸危機突然大規模爆發。
全球流動性過剩
導致危機影響規模異常嚴重的原因則是全球流動性過剩。全球經濟的失衡、美元貶值、低息政策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使用則是全球流動性泛濫的主要原因。對於次級貸款市場而言,一般貸款機構出於謹慎考慮會採取"惜貸"的原則。本來其貸款客戶是資信等級較差的,但是在全球資金供給過剩的背景下,通過次貸證券化的手段讓貸款機構獲得了充足的資金來源,而房價的持續上漲則讓貸款機構忽視風險,肆意降低了貸款審核標准。貸款標准降低,貸款規模過度擴大,再經由證券市場傳導給全世界投資美國次級貸款證券的投資者,最終演繹成為全球的潛在金融風險。
金融市場多米諾骨牌效應
美聯儲為刺激經濟,在多次降息的同時放鬆金融管制:一方面,降低信用標准,鼓勵商業銀行向信用等級低的借款者放款;另一方面,允許金融機構以低成本的借貸投資於高風險資產,允許投資銀行為擴大利潤來源不斷設計結構復雜、高杠桿的衍生品提供給客戶,對沖基金大量涌現。衍生品市場在提供流動性和分散風險的同時,也使得各類金融機構以流動性為鏈條捆綁在一起;一旦鏈條某個環節出現問題,便會引起連鎖反應。
美國經濟步入景氣收縮期
隨著次貸危機的爆發,更多的骨牌開始倒下。市場也開始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充裕的資金似乎在一夜之間消失殆盡。美國經濟面臨通貨膨脹、房地產市場萎縮、信貸緊縮等一系列問題。這場危機並沒有止步於金融市場,而是通過多個渠道影響到實體經濟。
美國經濟增長模式的終結
次貸危機標志著美國27年來以"美元擴張、資本市場擴張、雙赤字擴張"的國民負債增長模式的終結。在過去五年推動美國地產價格上漲的因素既不是社會財富總量擴張、貧富差距拉大、兩位數通貨膨脹(如俄羅斯),也不是因為大量移民湧入(如紐西蘭),更不是經濟高速增長、人口城市化、土地供給稀缺(如中國),而純粹是因為金融創新所帶來的"虛假需求",所以這次危機的爆發對美國的房地產需求無異於"釜底抽薪"。
表面上看,由次貸危機引發的衰退是信用收縮造成的消費低迷、經濟減速。但危機背後反映的都是"全球金融機構借錢幫助美國中低收入者購房"的美國債務/ 消費模式的結束。長期以來,美國以雙赤字為基礎,不僅通過借錢來維持本國的消費,而且通過借錢來維持本國的投資,其財富總體消耗遠遠超出財富創造能力所能支持的范疇。次級債及相關金融創新雖然把負債增長的美國繁榮模式發揮到極點,同時也標志著從里根時代開始的以美元信用的外部擴張和美國資本市場的內部擴張為基礎,通過巨大的財政赤字、貿易赤字以及吸引國際資本流入來推動的長達27年的繁榮模式,很可能難以為繼。
美國經濟已陷入衰退
次貸危機導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似乎已經確定無疑,惟一不確定的僅僅是衰退的程度。
2008年伊始,美聯儲在短短8天連續降息125個基點;3月18日美聯儲又降息 75個基點,使聯邦基金利率下調至2.25%,但是這種調控行為只能在短期減緩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長期內難以扭轉美國的經濟頹勢。歷史上這種連續大幅度的降息是很少見的,這說明美國經濟的確是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
目前較為客觀的預測是2008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只有2%,遠低於2007年年底 3.1%的預測值。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也顯示,次貸危機仍在惡化,並正外溢至美國經濟各個方面,沖擊到美國經濟整體走勢。在樓市降溫、次貸危機惡化、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近期美國失業率也陡然上升,成為美國經濟不容樂觀的最直接徵兆。2007年12月美國的失業率升至5%,為兩年來新高;而新增就業人口僅1.8萬人,是2003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平。美國勞動部近期公布的2月份失業率為4.8%,仍居高不下。從上世紀90年代初和本世紀初兩次經濟衰退的歷史經驗看,在衰退發生之前,失業率都出現較大幅度上升。從2007年3月份觸底以來,目前美國的失業率已經上升了60%;從50多年來的情況來看,一年之內出現如此高的升幅通常都是經濟衰退的徵兆。美國供應管理學會(ISM)公布的3月報告顯示,美國製造業活動指數在1月份小幅上升之後2月份轉而下降至48.3,為2003年4月份以來的最低水平,並且還伴隨其他一些不利的情況。類似的情況曾在2001年預示了美國經濟衰退的到來。
最令人擔心的是,美國經濟最糟糕的時刻可能還未到來。按照美國次貸放貸時間推算,拖欠還貸的高峰期應在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因此現在所暴露出來的次貸損失,可能只是世界金融體系總體損失的一小部分,次貸危機並未觸底。
全球經濟面臨滯脹威脅
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最根本的影響在於,它將改變全球政策目標結構並帶來各國經濟周期的錯配,使得偶然的"優質博弈均衡"無法繼續維系,如果沒有深度的貨幣政策協調與合作,各自為政的貨幣政策調控將帶來全球經濟滯脹的"劣質博弈均衡"。
美國貿易進口萎縮
次貸危機釀成全球危機的渠道之一是國際貿易,美國經濟下滑和市場疲軟將通過國際貿易渠道影響全球經濟。美國是全球最重要的進口市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將會降低美國的進口需求,這將導致其他國家出口減緩,進而影響到這些國家的 GDP增長。這對那些依靠凈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國家或地區如德國、加拿大、墨西哥、東亞新興市場國家、石油輸出國等的影響尤為顯著。此外,美元大幅貶值將會損害其他國家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特別是那些與美國出口商品構成同質性競爭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如歐盟和日本。
資本"亂流"
次貸危機會加大全球資本流動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從短期來看,為了彌補虧損,緩解資本充足率壓力,美國金融機構紛紛從全球市場抽回投資;同時,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主權財富基金,也加大了對美國金融機構的投資力度,國際短期資本的流動方向是從其他國家流入美國。
從中期來看,美國金融機構為了重新盈利,以及美聯儲繼續降息和美國經濟持續疲軟,將會導致國際短期資本從美國流向新興市場國家進行套利,從而助漲新興市場國家的資產價格。
從長期來看,一旦次貸危機塵埃落定,美國經濟觸底反彈,美聯儲重新步入加息周期,美元幣值轉跌為升,國際短期資本將會重新由新興市場國家迴流美國。最後這種情景尤其需要引起關注,因為發展中國家的歷次金融危機,往往發生在美元加息和美元升值之後。
世界經濟增長減速已成定局
從目前獲得的統計數據和研究機構的預測報告看,雖然對世界經濟是否陷入衰退還存在疑問,但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出現減速已成為定局。
2007年,主要工業國家增長減速,由於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繼續保持強勁增長,並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美國經濟增長放慢的不利影響,世界經濟依然保持快速增長。2008年,世界經濟是否出現衰退主要看新興市場經濟的表現。
新興市場金融風險加大
次貸危機下,新興市場可能面臨更大的金融風險。部分亞洲國家1997年金融危機後的一些做法可能成為下一次危機的誘因。比如,亞洲國家當前的巨額外匯儲備的確增強了抵禦金融市場動盪的能力,但同時也給各國帶來了資本大量流動的風險。亞洲國家的投資者越來越傾向於在相對安全的西方發達國家投資。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雷曼兄弟公司等權威機構報告指出,最近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資本外流的危險有所顯現,再次爆發貨幣危機的可能性上升。據世界銀行統計,2005年東亞經濟體(除中國、日本和中國香港以外)內部儲蓄和投資金額佔GDP的平均比重分別降至30%和25%以下,創下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摩根斯坦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也認為,高風險抵押貸款就如同當年的互聯網,可能" 刺破"全球的資產泡沫,而土耳其等高負債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可能首當其沖。
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加深,中國經濟參與世界經濟和全球化的程度也隨之加深。因此,一旦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中國經濟也將會有所影響。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其一,美國進口需求下降將會造成中國出口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經濟增長和就業;其二,一旦美元大幅貶值,將會造成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縮水;其三,美國步入降息周期,將會加大中國使用加息來遏制通脹的難度;其四,美國經濟衰退,將會加大國際短期資本出入中國的規模和頻率,加劇國內金融風險。
全球性通脹
當前,無論是處於經濟周期由高及低的發達國家,還是在經濟周期持續上揚的新興市場國家;無論是處於降息通道的美國,還是按兵不動的歐盟和日本,甚至在實施從緊貨幣政策的中國,通貨膨脹隨處可見。不難斷言,當前的通貨膨脹很大程度上歸結於總供給曲線移動帶來的全球性通脹。
亞洲國家和地區的通貨膨脹都達到近年的最高水平。中亞地區2007年通脹水平已經接近9%,南亞的通脹水平達到6%,東南亞是5%左右。2007年11月美國CPI 環比上升0.8%,同比上升4.3%,創下2005年9月以來的最高升幅;而11月PPI更是上升3.2%,單月升幅達到1973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今年1月份又上漲1%,大大超過市場預期的0.4%。歐元的升值和石油價格上漲,也使歐洲的物價水平上漲頻頻突破2%的警戒線。在油價不斷攀升的形勢下,對通脹水平的下降似乎不能過於樂觀。
同時,次貸危機後的應對政策也助長了全球通脹的發展。由於次貸危機產生的信貸緊縮,美聯儲和歐洲央行等貨幣當局沿用了應對網路經濟泡沫破滅和"9·11" 事件後的救市操作,採用了注入流動性和降息的辦法。比如,2007年12月20日歐洲央行採取了最有力的一次行動,其向市場輸入的3486億歐元兩周期貸款創下了單次"輸血"的最高紀錄。美聯儲則在次級信貸危機之後連續性降息,僅今年頭兩個月內就連續降低200個基點。美聯儲等西方主要經濟體5家中央銀行 3月11日宣布,決定採取聯合措施向金融系統注入資金。這是西方央行在過去3個月里第二次聯手應對信貸緊縮問題。這種應對措施雖然在短時間內緩解了次貸危機帶來的流動性急劇緊縮的問題,卻助長了全球通脹的勢頭。
滯脹--全球經濟的隱憂
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可能同時出現的局面引發了對於全球經濟陷入滯脹的擔憂。本輪的通貨膨脹很大程度上由流動性泛濫引發商品價格高企所致,對於很多國家而言,主要表現為輸入性的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就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而言,經濟衰退導致的有效需求下降將會使物價水平下調,從而使貨幣政策在抑制通貨膨脹和促進增長之間權衡;而對於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而言,衰退產生的需求下降則可能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從而導致滯脹的產生。
接下來的幾年內,在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情況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還有可能持續上漲,輸入型通脹的壓力還會進一步上升。決定大宗商品價格的重要因素-- 美元匯率仍然可能支撐價格走高。如果全球商品價格繼續處於高位,許多國家輸入型通貨膨脹的格局將會延續,從而加大滯脹的可能性。
⑩ 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的影響表現在那幾個方面
【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首先,美國的許多金融機構在這次危急中「中標」,而且其次貸問題也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
其次,美國經濟基本面強健,不乏繼續增長的動力。
這是因為美國的各方面仍然是世界最強的,如最新的世界大學排行榜顯示美國的科技實力和創新力仍然是世界第一,且在相當的時間內沒有國家和組織能撼動;而且美國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像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進行戰略收縮就有效的緩解了當時的危機。
而有論者認為,70年代美國的經濟危機根本上沒有解決,負債逐年增加,從1975年至今沒有出現過貿易順差。無論是凱恩斯主義的羅斯福新政也好,還是在七十年代取而代之的新自由主義也好,沒有解決社會分配和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之間的缺口問題,美國就從根本上無法擺脫其經濟危機。
【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將繼續阻礙生產的增長。更大的問題的是,影響房價出現兩位數下降的因素對在房地產泡沫鼎盛時期消費者大舉借債的美國會產生什麼影響。持樂觀看法的人從消費者支出的反彈中得到些許安慰,但這可能是一個錯誤。房價呈兩位數下降將使越來越多的抵押貸款借款人陷入財務困境。問題已經在其他消費者債務上顯現出來,如信用卡違約率正在上升,貸款機構很可能面臨更加棘手的局面。隨著住房擁有者感到自己越來越窮,消費者支出必將受到抑制,特別是在股市持續下滑的情況下。
即使控制了直接的金融蔓延,美國的次貸危機也可能產生心理蔓延,特別是房價的重估。盡管在美國不計後果向高風險借款人放貸的規模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大,房價的膨脹一直比美國更為嚴重,英國、西班牙等國更容易受到房價泡沫破滅的打擊。
另外,《經濟學家》還指出,全球經濟抵禦美國經濟疲軟的能力也不應被誇大。盡管美國經常項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佔GDP約6%,因消費的產品遠多於其生產的產品,美國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區最大的需求來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劇下降必然將損害其他地區的經濟。
【中國經濟的影響】
第一,次貸危機主要影響中國的出口。
次貸危機引起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而這其中最主要是對出口的影響。2007年,由於美國和歐洲的進口需求疲軟,我國月度出口增長率已從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國次貸危機造成我國出口增長下降,一方面將引起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放緩,同時,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小於勞動力的供給,將使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增加。
其次,我國將面臨經濟增長趨緩和嚴峻就業形勢的雙重壓力。
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面臨巨大壓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業的倒閉,也加劇了失業的嚴峻形勢。
最後,次貸危機將加大中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
為應對次貸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美國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美元大幅貶值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匯率風險。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加速流向我國尋找避風港,將加劇中國資本市場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