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制約經濟發展的

制約經濟發展的

發布時間:2021-02-08 11:32:47

A. 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是什麼

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是勞動力,是"人",更確切的說是各盡其能,全面發展的"人".那麼,一方面提高人口質量,控制人口適度增長,要解決的是"人口問題";另一方面,在保障生存、受教育、自由等基本權利的基礎上,以更和諧的方式組織起來推進社會化大生產則是政治問題。
因此,經濟發展是一個綜合問題,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在不同的環境下,不同的時間下,起基本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
應當承認,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勢頭很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顯而易見的是仍存在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其中生產力低下是最主要的矛盾,「發展中國家」是我們的基本特徵。因此,發展生產力仍是最根本的問題。這是一個經濟問題。

B. 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什麼問題

  1. 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質量的問題。

  2. 2.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問題。

  3. 3.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化問題。在向集約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化過程中,社會就業的問題。

  4. 4.勞動者素質與社會需求不完全一致的問題。

  5. 5.國際貿易競爭對國內的沖擊以及隨之而來的失業問題。

  6. 6.資源利用率較低,經濟發展過於依賴資源的問題。

C. 環境治理制約經濟發展怎麼理解

著名城市問題專家、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朱鐵臻斷言,「在21世紀里,一座不適宜現代人生存的城市必將被淘汰,一座壓抑人、限制人的創造性和發展的城市必將衰落。」他指出,「城市要選擇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雙贏戰略。」1保護環境不會阻礙發展目前,工業化、城市化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全國實現小康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國城市化和城市發展也面臨著重大難題——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雙重挑戰。朱鐵臻教授指出,發展與環境二者密不可分,從工業革命開始,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就形成了一個尖銳的矛盾。由於發展模式的選擇不當,造成發展經濟的同時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進而制約了經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環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通常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左右,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增長方式,高效利用能源、資源,保護修復和改善生態環境,是城市亟待解決的迫切任務。朱鐵臻認為,一個現代城市,能否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於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能否協調,是否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和人文環境。城市環境又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它是城市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人類的文明與進步需要城市的發展,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又需要良好的環境,這兩者是對立的,又應當是相互統一的。因而,城市必須選擇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雙贏的發展戰略。專家指出,保護環境不會阻礙發展,我們還可以發現一些經濟的增長點,可以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促進環境的發展。2科技是可持續的積極力量「對於積極的、可持續的發展來說,科技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國5000年歷史當中,中國的科技發明史也在世界上非常突出,所以中國應該有能力准備好,有智慧在城市化進程當中做好轉變。」幾位國際環境專家在闡述應對環境問題時,都用大量的事實印證和強調了科技的積極力量。比如,在美國洛杉磯的中心區聖塔莫尼卡:已將一半的車輛改為使用天然氣,同時也使用其他的環保能源;建起了第一個太陽能驅動的摩天輪;現在正與南加州其他5個城市合作,一起推進通過電解水獲得氫氣燃料的可再生能源項目,一些新建改建的公共與私人住房用上了天然氣、氫氣而成為綠色建築;私人住房使用太陽能,可以降低2/3的能源消耗,並降低了污染的排放;操場的下面等地方安裝了雨水收集循環系統,收集雨水沖洗廁所,而如果建設了所有這些設施的話,整個城市就不會花費40億美元治理雨水的污染。在北京,3000輛公共汽車已經使用天然氣減少環境的污染。最近,科技的一種進步就是在水過濾過程當中使用薄膜技術,這能夠使水的循環更加高效和經濟。可以說,科技是構建可持續的人居環境的積極力量。3完善人居,公共服務是重頭戲構建城市人居環境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朱鐵臻對這個問題做了以下解答。城市人居環境的建設,第一,要以滿足城市居民的需要為尺度,最大程度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第二,要以安全性為人居環境的突出要素。現代的城市要把安全置於重要的地位,如防洪、防震、防火、防交通事故、防突發事故,等等,都是理想的人居環境不可缺少的。都市人在享受現代化發展帶來的文明之時,又要謹慎地防禦自然的報復和人為破壞所帶來的惡果。最近美國新奧爾良的颶風就是自然的報復,前不久英國的地鐵爆炸就屬於人為的破壞,這都是需要重視的安全問題。第三,要以文化為基石,構築城市人居環境。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城市的本質就是文化,文化也是人類的生活方式,城市的人居環境一個不可忽視的要求就是文化性。第四,以方便的公共服務來完善人居環境。城市人居環境的重要條件是公共服務,其中包括便利的商業網點、健全的醫療保健機構和實施穩定的供電、供水和排水系統,良好的電信服務,高質量的物業管理,較為齊全的學校教育設施以及充裕的公共設施,例如停車場、文化亭設施等。4科學規劃是改善人居的龍頭對於如何構建城市人居環境,不少專家都把做好規劃放在了重要位置。朱鐵臻認為,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是城市發展的永恆追求,而良好的城市人居環境則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改善城市人居環境首要的問題是科學規劃,特別是要做好城市的總體規劃,規劃的核心是搞好城市的總體布局,將城市中的各種物質要素合理地進行空間分布和組合,作為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依據。城市布局發展趨勢是:由分散走向集中;再由集中走向分散。現代城市都呈現出分散化、郊區化的趨勢。新城建設多是脫離舊城進行的,大城市新增部分主要由分布在主城周圍的衛星城來容納;城市中心功能多樣化,由單中心變為多中心,空間結構由向心結構轉向離心結構。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楊慎指出,現在城市的高樓太高,樓房密度太大,人口的密度太大,會對我們城市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城市要建低密度建築,適當地留有空間,留有發展餘地是最大的節約。一些當前看來是合理的東西最後會證明我們是錯誤的。他還強調,在居住區裡面一定要注意不要蓋高層建築,要以人為本。建了高層建築以後,遮陽、遮風、遮視線,對廣大的居民來講是對他們居住權利的侵害,我們不應該建太多的高層,應該防止互相遮擋的現象。建高層,雖然說是節約了中國的土地,但是過多地建高層,以後會給中國帶來很大的負擔。國家環保總局自然生態保護司副司長王德輝說,他參加過很多城市總體規劃的論證,看過很多的文件,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確實在城市建設、人居建設中起著很重要的指導作用,但與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還不太適應。他說,我們在審查城市總體規劃當中發現,以前大部分的城市和社區發展總體規劃缺乏以生態系統的方式做指導,沒有把整個城市和周邊地區作為一個大的生態系統加以規劃和建設。王德輝指出,在科學的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用優化生態系統做指導,及時修訂社區居住建設的規劃是非常重要的。5改善人居須落在社區建設上城市社區是城市的小社會,是城市大社會的基礎,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空間和載體。正如朱鐵臻所指出的,「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必須落實在社區生態文明建設上。」他進一步指出,生態文明社區包括綠色空間系統、水資源系統、廢棄物自理系統、清潔能源系統、道路交通系統、文化活動系統以及社區服務系統。社區建設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轉型期間需要完成的一項重大任務,能有效地促進城市人的全面發展,增強城市群體之間的交流與協作。沒有文明的社區,也就談不上良好的城市人居環境。朱鐵臻強調,社區建設、環境建設,要避免太多的無謂奢侈和浪費,要地關注與人的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細節,如近人處的建築細節、無障礙設計、體貼人的公共設施、小尺度的綠色和公共空間、精緻而舒適的步行環境等。並且要強化對社區弱者(老年人、殘疾人、失業者等)的支持,體現平等公正的城市生活。我們在深圳桃源居社區看到,他們就注意把居住、就業、文化、商業、娛樂、公共服務等方面綜合在一起,在社區體制創新、建設生態文明社區上走在了全國前列。

D. 經濟增長的制約條件有什麼

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
未來十年就是到2015年以前。說到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首先應該對到2015年以前中國經濟增長的階段有一個判斷。 德國著名學者霍夫曼曾經提出過一個著名理論,即重工業一旦在全部工業產出中的比重達到一半就進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而達到三分之二以上,一個國家的工業化就算是基本完成了,用重工業與輕工業的比率關系看,一半就是1,三分之二就是2,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系數」。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日本,「霍夫曼系數」已經達到3,80年代中期的「亞洲四小」都達到2,都是基本上完成工業化的標志。中國在改革開發前由於特殊的發展戰略也曾達到3,但不是正常的工業化道路,改革以來進行了很大調整,80年代出現了輕工業的超前增長,重工業比重雖之下降,但是到90年代以來,重工業的比重又開始上升,目前的「霍夫曼系數」約為1? 25,所以可以說已經進入到工業化中期階段。按照日本和「亞洲四小」的經驗,到2015年「霍夫曼系數將可能超過2,工業化任務也將進入到後期階段,人均GDP 將達到3500美元。 從國際經驗看,工業化進入到中後期階段也是城市化的高潮,中國由於過去一直採取工業化超前戰略,城市化率與工業化水平相比極不同步,所以在未來十年中城市化高潮還會更「高」一些。城市化和工業化都是生產要素向非農領域轉移的過程,不僅人口要進城,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也向城市和工業轉移,資金還好說,目前就有較多剩餘,主要是土地極為稀缺,因為中國雖然國土遼闊,但平原只佔12%。工廠、城市和道路都要建設在平原,而平原又是中國最寶貴的農業資源。中國有超過19億畝耕地,其中坡度低於8度的平耕地只有9億畝,主要在平原,都是耕作條件最好的優質耕地,以糧食畝產來說,平耕地的畝產量是其他耕地的兩倍以上。世界發達國家的人均糧食消費量平均在1千公斤,亞洲國家膳食結構不同,消費糧食少一些,也要500公斤。中國到2015年人口將超過14億,人均500公斤總量就是6億噸,1998年是中國糧食產量的高峰,達到5. 1億噸,但是自1998年以來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速度加快,以及退耕還林等原因,耕地減少了6364萬畝,年均減少超過1千萬畝,產量也減少到今年的不到4? 5億噸。雖說有糧價下跌、農民減少種糧的因素,但耕地減少的影響更大。如果由於耕地不斷減少,糧食產量停滯不前甚至繼續下降,到2015年的供需缺口就可能擴大到1. 5億噸。長期以來,世界的糧食貿易量穩定在2億噸上下,如果有四分之三讓中國買走是不可想像的事,但是沒有糧食,工業化也好,城市化也好,統統提不上。我們可以簡單地算一筆帳,1998年以來中國耕地面積減少如前,而非農人業口增加了5140萬人,人均城市化佔地是1. 23畝,去掉退耕還林面積也要0. 8畝,按此計算,如果到2015年中國的非農業人口再增加3個億,中國的城市化率也才達到45%,耕地卻要佔掉2. 5億畝,這怎麼了得?所以,土地以及糧食供給與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矛盾關系就成了未來經濟發展的極大制約。 工業化進入到重工業主導階段,最顯著特點是能源、礦產資源消耗大量增加。輕工業主要是生產吃穿用品,所以消耗的原材料主要是需要地表以上的農產品資源,而重工業主要是生產住和行的產品,消耗的原材料主要是金屬和能源,資源指向也就從地表以上轉為地表以下。中國雖然人口佔世界五分之一以上,但發展重工業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礦產資源如石油、天然氣、鐵礦、鋁土礦等的蘊藏量卻都在世界的5%以下,人均排在世界80位以後,所以相對於需求來說極為不足。以鋼鐵來說,去年中國的產量已經是美、日產量之和,今年的總消費量將達到2. 5億噸,明年可能上升到2. 8億噸,但從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歷史經驗看,人均消費都是1噸鋼。中國對鋼鐵的需求可能還要高一些,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正在承接世界製造業的轉移,消耗的鋼鐵還有滿足世界其他國家需要的內容。二是中國的人均平原面積太少,為了減輕城市化與農業在土地資源上的矛盾,必然要走大城市化的道路,這就會使中國城市的「容積率」水平比任何國家都高得多。容積率高就高樓大廈多,而高層建築每平米所消耗的鋼材比一般性建築要多出三分之一。人均1噸鋼2015年14. 5億噸,差不多是目前全球每年的鋼鐵產量的兩倍,許多人認為中國近兩年鋼鐵生產和投資的增長率太高了,已經高得「離譜」,認為人均500公斤即總產量7億噸都不可能,但是,去年浙江的鋼材人均消費量差不多就是500公斤,浙江人目前的生活水平就是未來中國人追求的目標嗎?但是僅有需求還不行,還得看供給條件,自己生產不足就得進口。今年中國鐵礦砂的進口量超過1. 5億噸,已經超過日本,已買進了世界可貿易量的30%,7億噸就得把目前世界鐵礦砂的全部出口都買下來,而14億噸世界鐵礦砂的產量就得翻一番。 與石油比較,鋼的矛盾還不算最突出,因為世界鐵礦砂的可采儲量還有3500億噸,如果中國需要供給還可能增加,但目前世界石油的可貿易量只有16億噸,而且產量增加的難度很大,後備資源也不多。發達國家人均消費的原油至少是1噸,美國是4噸,日本是2噸。中國從1993年已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今年的石油進口將達到8千萬噸,比去年要增加1千萬噸,到2015年如果人均消費一噸油,總量就要14億噸,國產能力可能只有2億噸,就要進口12億噸,等於要把全球四分之三的貿易量買下來。由於世界石油資源的短缺,大國的石油利益已經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國際政治和軍事問題。但是中國人均石油消費上不來也搞不成現代化,目前中國私人轎車的保有量只有400萬台,家庭擁有率只有0. 3%,而發達國家都在70%以上,如果沒有寬敞的住宅和家庭轎車,中國人追求現代化目標還有什麼意義?所以資源的需求與供給差距矛盾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中的又一個制約。 此外,還有水資源的制約問題。 環境因素也是很大的制約因素。中國由於缺油,未來經濟發展的能源供應在相當程度上是靠煤,而煤的燃燒會排放大量有害氣體污染大氣。中國的有限的平原面積90%集中在沿海,中國未來的工業化、城市化都會在這些地區展開,為了盡量減少佔用耕地,工廠和城市都會在有限的地域上集中,也就會造成有害氣體、液體和氣體排放物的集中,其集中程度可能只有日本才能相比。但日本是島國,國土呈狹長狀,海洋大氣環流的運動,使日本比較容易凈化大氣,工業和城市污水也可很快流入海洋。中國則不行,中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受海洋季風的影響,大氣主要是自東向西流動,例如每年刮的台風,運動方向都是從海洋向內陸吹,就不容易凈化大氣。河流也比日本長得多,不利於污水的排放。 還有就業問題。輕工業的特點是勞動密集型,而重工業具有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特點,所以進入到重工業主導增長階段,經濟增長與就業的關系就發生了變化。90年代以來,中國進入到重工業主導增長階段,產業發展對勞動力的吸納力明顯衰減。在80年代,中國經濟增長率只要能達到7%以上,就能基本上吸收掉當年新增的勞動力,但是近幾年中經濟增長率都在8%以上,卻出現了失業率上升的趨勢。中國由於改革前的特殊工業化道路,造成了工業產值超前增長而農村勞動力轉移滯後的「二元結構」矛盾,至今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仍高達3. 7億,可實際約只需要1. 5億人就夠了,富裕的勞動力就是剩餘,需要向非農產業轉移。可9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重工業化的趨勢,導致農村勞動力轉移停滯,就出現了「三農」問題。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村人口城市化的問題,到2015年雖然中國的人均GDP 增加到3500美元,而農村仍然是9億甚至是10億人口,中國說什麼也不是現代化國家,人均收入的增長只能意味著富者逾富而貧者逾貧,社會發展就難以保持穩定。 總之,在未來的工業化、城市化與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我們將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問題,有些問題如能源、礦產供給問題在「十一五」期間就會顯得極為尖銳,這就需要我們未雨綢繆,制定好正確的發展戰略與政策。中華民族是勤勞智慧的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因為篇幅所限,這篇文章重點是談限制因素,中國實際上還有很多有利的國際、國內因素,只要我們善於運用這些有利因素,就可以化不利為有利,實現在新世紀中國經濟的騰飛。

E. 如何解決制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

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是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推進需求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解決制約經濟持續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推進需求結構戰略性調整,擴大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保障。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這使得經濟發展的後勁和動力不足。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充分發揮消費對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功能,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持久動力。近年來,我國通過家電下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調整收入分配等措施,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促進了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謀求一個「以高新技術為先導,以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促進服務業的全面發展」的現代產業格局,促進經濟增長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促進可持續發展。上海「四個中心」建設,推進上海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促進上海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提高經濟發展的整體素質和水平,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由於各種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城鄉之間、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存在較大「落差」,農村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後,這不利於我國社會和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對經濟發展作出區域部署,合理布局生產力,突破地域、自然條件的限制,促進可持續發展。我國通過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城鎮化改革等戰略舉措,調整生產力布局,有利於提高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推進收入分配結構調整,縮小收入差距,維護社會公平,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勞動者只有在利益和權利分配上實現公平,才能激發出極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去追求更高的效率,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推進收入分配改革,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的比重,調節過高收入,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維護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條件。近年來,我國通過稅收制度改革、提高最低工資標准、提高最低保障和扶貧標准、提高養老金比例等措施,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緩和社會矛盾,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了穩定和諧的社會條件。試題分析:知識范圍為經濟常識。此題為開放式,論述題,學生要綜合運用知識來分析,如同一個小論文,一定要有政治論文的語言和原理,理論聯系實際,才能得高分①從調整需求結構的視角論證,重要邏輯環節我國經濟發展依靠投資需求和出口(外需)拉動明顯,但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拉動作用還不夠;通過調整需求結構,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持久動力。②從調整產業結構的視角論證,重要邏輯環節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三大產業調整的道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系。③從調整區域經濟結構的視角論證,重要邏輯環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成為經濟持續發展的制約;通過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合理布局生產力,提升整體發展水平,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④從調整城鄉結構的視角論證,重要邏輯環節是城鄉發展差距過大制約經濟持續發展,通過推進城鎮化,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為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⑤從調整分配結構的視角論證,重要邏輯環節是差距適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之一,公平是追求效率的社會條件,收入分配公平可以調動人們生產積極性,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⑥從調整貿易結構的視角論證,重要邏輯環節是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優化進口結構,引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加快我國技術進步,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F. 簡答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因素很多,
人才結構,人口結構與其素質,一個國家的經濟體制,經濟政策等是否適應該國,該國的自然資源是否合理利用,最重要的是該國的科學教育產業是否發達以及其影響下的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狀況帕金斯認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面臨的政治障礙包括三個方面的因素。

1.政府穩定性。穩定的政府能夠為現代企業創造和維持一個穩定的環境。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歷了長期的國內政局的不穩定,長期的戰亂,或是政府的更迭頻繁,新的政策法規和其他限制不斷替代原有的政策法規,投資風險性很大,從而嚴重阻礙了經濟的增長與發展。

2.政治獨立。發展中國家即使有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但在殖民時期,宗主國在殖民地創造穩定的環境通常只是為了幫助那些來自殖民宗主國的商人和投資者們獲取利益,而殖民地的大眾卻從中受益甚微。而且大多數殖民地政府只投入極為有限的資金,用於培訓當地人民、開發電力資源或推動工業發展。所以,政治上的獨立也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3.經濟政策。壞的經濟政策,會阻礙經濟的增長,使之無法進行,也可以使已經開始的增長停頓下來。經濟發展本身,尤其在早期階段,會造成社會與政治的高度緊張,從而削弱增長所必需的穩定基礎。對政治環境的理解,是制定經濟政策時最基本的要素。對政治環境的理解應始於一種認識,即政治是由政治家而非哲人領導的。哲人可以不管國內不同群體的特殊利益,在傑出的工程師和經濟學家的幫助下,設計出使全社會利益最大化的發展計劃。政治家則必須保證首先採取步驟,使那些選舉他們當政的大眾能繼續支持他們,或者必須小心翼翼地避免各種政策產生新的對立派,或者是舊的對立派別活躍起來,不同勢力的要求和目標造成了經濟政策抉擇上的困難。所以政治與政策揉在了一起,這也是為什麼某些國家能夠有歷史長久的經濟發展,而另一些國家卻不能。

G. 影響和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人口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人口多有可能發展快,市場消費潛力大了,人口少,形成不了大市場,那我消費潛力就小了,經濟又沒有了迴旋空間。

H. 制約我國經濟發展主要因素分析

選題號:3

經融1101 肖金 201104051

制約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簡析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通過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對中國新的改革任務提出了要求,其中涵蓋的15個改革任務中有6個是關於經濟的,由此可以看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經濟發展依舊是我國的中心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一直維持著持續的高速增長,GDP增長率平均在10%以上,但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這一增速慢慢趨緩,甚至逐年呈下降趨勢。有這樣一組數據:2013年上半年的GDP為248009億元,同比增長7.6%,2012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長率為7.8%,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宏觀經濟出現了回落。當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確不可能永遠維持一個如此高的水平,但在我國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出現的一些問題確實成為了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其中以下兩點我認為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一、人口問題:包括我國的人口基數、人口結構及人口的分布問題

(1)人口基數: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2005年人口就已經到達了13億,接近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龐大的人口數量就意味著其中蘊含的眾多社會問題,就業、住宅以及基本的生活保障問題在這樣一個龐大的基數面前都會被無限放大,因此,在這方面,

1/5頁

閱讀全文

與制約經濟發展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