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發展新興產業對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意義
.新興產業的發展對我國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郭凡禮:發展新興產業能夠完善國民經濟產業體系,增加有效供給,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促進經濟發展;新興產業大都為技術、資金、知識密集型產業,其發展能夠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可持續發展,實現綠色增長;新興產業為傳統產業提供了技術支持,並能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優化我國產業結構;新興產業代表著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向,是中國經濟發展實現量到質的飛躍所必需的力量。
2.新興產業對提高服務業比重的貢獻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郭凡禮:新興產業多為服務業,其發展水平的提高會直接為服務業創造生產價值,提高服務業經濟貢獻率;新興產業具有很強的輻射效應,其發展將會吸引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在此領域聚集,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配套服務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從而提高服務業比重;新興產業的創新性強,利於培育新的商業模式,這將大幅度提高我國服務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增加服務業比重。
3.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發展新興產業會面臨的困難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郭凡禮: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市場投資和需求將會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發展新興產業將會面臨市場需求疲軟、資金不足等問題;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傳統產業作支撐,但是當前傳統產業發展都陷入了困境,支撐新興產業發展的力量受到了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大,穩定經濟增長就成了國家宏觀調控最主要的目標,新興產業大多發展不成熟、投資周期長、經濟增長貢獻率有限,政策重心會更多地偏向扶持傳統產業轉型。
㈡ 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正>
傳統抄的新古典學派觀點認為,產品襲和要素市場總是能夠保持均衡的,無論從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角度來看,資源都存在著長期的有效配置(帕累托最優狀態)。因此,勞動和資本在不同產業部門的邊際收益是不變的,部門間勞動和資本的轉移(即產業結構變動)不會對總
【作者單位】:中南工業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胡振華);中南工業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周永文)
【分類號】:F061.2
【DOI】:cnki:ISSN:1000-3894.0.1997-04-005
【正文快照】:
傳統的新古典學派觀點認為,產品和要素市場總是能夠保持均衡的,無論從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角度來看,資源都存在著長期的有效配置(帕累托最優狀態)。因此,勞動和資本在不同產業部門的邊際收益是不變的,部門間勞動和資本的轉移(即產業結構變動)不會對總產出產生任何影響,資源的重新
請到知網下載
㈢ 產業結構對經濟循環的影響
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的標志。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而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升級對於經濟增長乃至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一個國家產業結構的狀態及優化升級能力,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十六大報告提出,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十二五規劃綱要》又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務。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於促進我國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設定及數據說明
1、模型設定
通過對數據觀察,根據搜集的1981年至2010年的統計數據,建立模型。其模型表達式為:
Yt=α+β1X1+β2X2+β3X3+µi (i=1,2,3)
其中:Y表示國生產總值(GDP)的年增長率,X1、X2、X3分別表示第一、二、三產業的年增長率,α表示在不變情況下,經濟固有增長率。可近似認為,表明國生產總值增長為三次產業增加值增長率的加權和,而βi分別表示各產業部門在經濟增長中的權數;βi Xi則表示各產業部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µi表示隨機誤差項。
通過上式,我們可以了解到,各產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國生產總值(GDP)會如何變化。從而進行經濟預測,為產業政策調整提供依據與參考。
㈣ 如何理解我國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意義
經濟增長穩定性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國民福利水平有重要影響。在評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穩定性的基礎上,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對經濟增長穩定性的影響程度。分析結果表明,經濟增長穩定性主要受產出缺口、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和投資者所有制結構等四大因素的影響,當產出缺口增加1%時,經濟增長穩定指數降低0.97個點;當需求結構 (最終消費率)提高1%時,經濟增長穩定指數上升0.79個點;當產業結構提高1%時,經濟增長穩定指數上升1.47個點;當所有制結構(國有經濟佔比) 上升1%,經濟增長穩定指數降低0.62個點。
收起
㈤ 分析進出口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有何推動作用
出口來和進口對我國的經濟增長都源具有促進作用,相對而言,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要大於進口的作用。一方面,我國長期以來所實施的進口政策是鼓勵生產性資本品的進口而限制消費品的進口,因此,在我國的進口中包括了大量的先進設備和技術以及我國短缺的原材料,這無疑會對我國的經濟增長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由於進口中往往包括大量的先進設備和先進技術,通過技術進口貿易引進的技術,可以提高了我國科技水平和勞動生產率,有利於產業結構的優化,從而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
㈥ 分析我國的產業結構的發展方向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比例關系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產業的構成、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內的結構特徵概括為產業結構。
第一,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加劇帶來的商機。產業結構一直不盡合理,小散差亂,原因是缺少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機制,甚至逆淘汰,導致資源配置低效率。在目前大背景下,各類企業都現了原形,彼此彼此、好賴不分的假象暴露無遺,企業分化加劇,被迫退出市場的企業為急於進入的企業提供了絕好條件。這正是國內各個行業、有作為的企業收購兼並或強強聯手(可降低風險)、提高市場集中度,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大好時機。
第二,國際市場重新洗牌帶來的商機。大批企業破產倒閉或陷入困境,讓出了繁榮時期很難得到的極大市場空間,使得國際市場進入的門檻大為降低。而國際化的資源重組加快,能源、原材料價格下跌,基礎行業及其把持企業大為弱化,這些也將增強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談判地位,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稍縱即逝的難得機遇。
中國應該在本次金融危機中,徹底結束在國際市場總是消極被動地被別人利用的時代,切實把講了多年的「要有效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首先是利用好國際市場」這句話落到實處。一是應當抓住機遇大舉采購原來拒絕轉讓的核心技術,引進高新技術和相關人才;二是大舉采購儲備大宗商品,例如石油、礦石、糧食,並鞏固對國際市場價格的主導權、話語權;三是通過收購兼並跨國工商企業集團,加快在全球布點,建立糧食、原油、礦石等大宗產品的海外資源基地。
與此同時,要構築中國主導的分銷、采購網路渠道,推出中國企業主導的自主創新品牌,並將已有的自主知名品牌實現國際化延伸,擴大中國在全球經濟影響力,為可持續發展創造長期可靠的有利局面。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顯示,自主采購分銷渠道和自主品牌同樣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只要掌握命脈就能把利益留住,把利潤大頭留住,把生態環境留住,而不再流失。當然,海外投資要認真研究所在國的投資環境、文化背景和本土化策略。
不能都拿危機說事兒。由於中國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准備不足,大危機帶來的大轉機、大商機,可能會與中國擦肩而過,例如商業資本、能源資源。這些是最讓人放心不下的大事。
第三,產業影響力是最大的商機。對紡織行業的改革與發展要有信心,國民經濟和民生對紡織行業的高度依賴,這就是影響力。要保持冷靜、保持信心,切忌慌亂和盲目跟風。紡織行業已進入了精耕細作的微利時代,要利用調整時期加快向以相對指標為主導的內含化發展方式轉變。同時,要停止內耗、聯手闖關、共圖大局,唱好主角,向主營業務回歸。
改進流程、縮短流程,實行精準化戰略。以信息化、精確化采購為主導,打造多方當事人參與的供應鏈,從粗放流程向精細化、精確化轉變。企業在開展這項活動的過程中,需緊密結合實際,切實辦好兩件具體事。這兩件事對企業具有普遍意義,只要當真去做都會有所收獲。
一是流程創新。目前企業流程粗放、跑冒滴漏、周轉緩慢、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的情況十分普遍。對此,要做好「流程創新」這件具體事。即憑借信息技術,開展精確化采購、降低庫存、科學促銷、加快周轉、降低成本的試驗和調研。
二是細節創新。目前紡織行業要向服務型企業轉變,關注客戶和消費者的需求,切實真正放下身段、做到換位思考。對此,要做好「細節創新」這件具體事,即認真全天候跟蹤研究所有顧客群購物消費的行為、心理和緣由,每一個細節都不要放過,包括每一個舉動、每一個詢問、每一個抱怨等等。在深入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改進每一個細節,切實把「轉變服務觀念,樹立服務意識,強化服務培訓,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技能,講求服務效果」落實到每一個細節上。
三是應對嚴峻形勢,要充分認識先行指數研究的重要性,採取領先一步的反周期措施,為後危機時代做好前瞻性的各項准備。目前各行各業的預測和宏觀調控方式已經過時,所採用的「過去時數據」、「現在時數據」兩類指標已經無法應對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必須將預測和調控建立在「將來時數據」指標的基礎上,如國民經濟PMI、本行業PMI、PPI等等。
我國將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在相對較長的周期里,讓國內實體經濟能夠平穩、較快地增長,短期保持GDP增速在7.5 - 8.3%之間,因此無論短期還是中長期來看,這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都是偏積極的。
過去經濟增長主要靠勞動密集、低附加值並對生態破壞嚴重的低端產品出口等來拉動,而靠這種方式拉動經濟增長實際上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國家要調整經濟結構,同時推動企業不斷進行產業、技術方面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水平,這樣才能在中長期保持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地增長。
總之,盡管有種種困難和挑戰,但氣可鼓不可泄,一定要認清形勢、樹立信心、迎難而上、抓住機遇、不辱使命、有所作為。
㈦ 球《新疆產業結構特徵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論文
區域
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區域特徵: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①地理位置差異:長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礦產資源貧乏,松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對農業:長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長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對商業:長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松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③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
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農業社會後期:①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長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遙感
RS,主要是獲取,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
目標物 →感測器(最重要)→ 遙感地面系統 → 成果
特點和優點: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全球定位系統
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
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
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地理信息系統
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優點: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強大;③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
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
二、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我國西北地區
我國西北地區大致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
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東部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乾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本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②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為因素: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①過度樵採 ②過度放牧 ③過度開墾
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緣,由戰爭、瘟疫、過度墾耕導致。
近代:清 ——內蒙古東南部,因為移民增多,農業對土壤的破壞力強於牧業
現代:20世紀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誤
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
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森林分布
現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
它們或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
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熱帶雨林的分布
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相逢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
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是熱帶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區。
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 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 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
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移民亞馬孫平原 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雨林的保護
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三、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兩類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 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 市場廣闊 ③ 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能源基地建設
① 擴大煤炭開采量 ② 提高晉煤外運能力
③ 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 煤—焦—化 煤—鐵—鋼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① 提高煤的利用技術;② 調整產業結構;③ 「三廢」的治理
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尼羅河文明 兩河文明 黃河——長江文明 印度河——恆河文明
田納西河
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
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護
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
氣候:亞熱帶地區,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① 18世紀下半葉 :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② 19世紀後期 :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
③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流域的綜合開發
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
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
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
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
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四、區域經濟發展
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① 氣候條件: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② 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③ 社會、經濟條件: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
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三山脈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
農業布局特點
耕作農業區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區。
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
① 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 地區專業化生產
農業發展方向
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
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山區農業 :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
①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
②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於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③ 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④ 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問題與對策
① 產業升級面臨困境——產業結構調整
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
② 城市建設相對落後——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 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加強規劃與管理
「城中村」
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五、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㈧ 我國產業結構發展的相關政策,並分析其對我國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的意義。
4、轉變經濟發展方8式是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反2映,是對我國經濟實現又u好又a快發展的歷p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歷y史來說,在各國的工i業化8進程中5,發展初期技術水0平低,主要依靠資源投入z來提高產量。當工t業化8進入p一g定階段、經濟總量達到一w定規模、明顯受到資源供給約束時,就必然要求轉變經濟增長5方0式。這是一x種客觀規律。所以5,在傳統意義o上l的經濟增長8方3式,在本質上d蘊涵了m人v與d自然對立的理念。近代歐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工a業革命的推進、貨幣1向資本的轉化6,追求經濟增長0的觀念日4益凸顯。這一i時期,西方7學術界和公3眾認6同的一z個q基本觀點是,社會發展離不l開g人k對自然的統治和奴役。有工s業主義q精神之m父3之l稱的聖西門b曾明確指出,工c業革命的本質在於i「把人l力t作用於d物」。由此,在傳統的經濟增長8模式下m,判斷社會的進步主要依據經濟指標的量度,它意味著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6,機器轉動次數的多少2,煙囪冒煙有多長0,產品的利潤有多高。這種單一t的、片7面的增長5方6式,直接導致了w大u規模投資、大n規模生產和對不b可再生資源的大f規模開v采和利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貧富懸殊、社會不q穩定、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嚴重後果開o始逐漸顯現。而平民教育、社會福利、醫療保健、環境改善、社會公5平等進步因素,則被當作經濟增長7的代價而犧牲掉了b。顯然,這種經濟增長2方3式,長2遠看來不t利於r人y類自身文7明的進步和生存條件的改善,需要引4起檢討和反6思。 我國經濟發展也n如世界工m業化1國家一y樣,經歷k了p一c個o對經濟發展規律從3自然遵循到自覺遵循的長5期過程。十r一e屆三b中1全會以4後,在解放思想,改革開e放的思想、路線、國策、方1針指導下c,蘊藏在人r民群眾和產業結構中7的巨4大u生產力z得到極大j的解放,在百廢待興,幾f乎走上m崩潰邊緣,與d發達國家差距巨7大b的基礎上q,剛剛復甦的中0國經濟,必然強調快發展大g發展,必然強調國民生產總值。正是由於k以8經濟建設為5中7心7的戰略轉變,由於j經濟體制改革的伴行,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突飛u猛進。改革開k放以6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n巨0大r成就,社會發展狀況也s有了k很大k改觀,貧困人u口d大g幅度減少2,城鄉k居民生活水5平得到有效改善,社會公3平得到有效保障和體現。這是我們引4以0為8豪的。但是,與w此同時,還存在著問題的另一q方8面,我國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特點具有明顯的先天j脆弱性;人g口l數量壓力r巨0大z,活動頻繁,規模龐大a;資源和生存空間相對緊張;人l均淡水2、耕地、森林、草地資源和重要的礦產資源不c到世界平均的一s半。此外,廢水3、廢氣8、固體廢物等主要工v業污染物的排放量繼續增加,以3城市為1中0心7的環境污染仍7在繼續,並逐漸向農村蔓延。尤l其是在過去的幾u十g年間,一x些企業或單位片1面追求GDP數量的增長0,只注重經濟效益,極力w推行掠奪性消耗自然資源的經濟增長7方1式,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u一g系列問題。從6總體上u看,以7往我國經濟增長7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質資本和勞動投入f,約占國內6生產總值的10%,加之m我國生產技術與i管理水5平、產業結構層次都比2較低,經濟體制不d合理,導致地區v間低水7平重復建設等原因,造成經濟增長6投入q大i、消耗高、效益差,對環境污染加劇。據統計5,我國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相當於e世界平均水5平的3、2倍,美國的6。2倍,日4本的23。1倍,工k業勞動生產率只有美國的4%。因此,這樣的快速增長7持續的時間越長4,對資源環境的壓力s越大l,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方8式 這些情況表明,傳統的以4消耗能源和污染為6代價的經濟增長8方2式必須改變。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不d能再僅2僅5靠GDP數量的增長1,而應當納入y到社會這一l大v系統中8去統籌兼顧,要有更為5全面、更為4辯證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覺地把握經濟發展規律,下g更大w的決心6、採取更有力q的措施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社會又u好又p快的發展。從2這個p意義t上q說,「轉變經濟發展方4式」的提出,反6映了p黨中0央對這一t問題的高度重視,標志著我們黨對世界經濟發展和中8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認2識進一x步走向深化3、理智和清醒。 6、轉變經濟發展方5式是對經濟發展指導原則的新發展新跨越。 我們黨和國家在新的歷y史時期已w經認7識到經濟發展方4式的重大t作用,特別是強調了z從7粗放式經濟向集約式經濟的轉變,為7此,提出了p轉變經濟增長8方1式的基本要求。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對新的世紀經濟運行特點的認6識的深化4,十q七p大b提出經濟發展方0式的理念。這是對轉變經濟增長3方1式的新發展,新跨越。現代發展經濟學的觀點認3為2,經濟增長0與a經濟發展既有聯系又m有區v別,經濟增長7指的是GDP或人b均GDP的增加,強調的是更多的產出,是量的增加。經濟發展不h僅4僅5包括更多的產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質的提高,是質和量的統一m,包括經濟增長4、結構改善、人l民群眾物質和文0化1生活水6平的不u斷提高、環境的改善等等。經濟發展方8式是指經濟發展的方8法、路徑。轉變經濟發展方1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經濟增長8轉變為5集約式經濟增長5;把盲目地單純追求GDP量的擴張轉變到更加註重優化2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8質量上h來;把見1物不i見7人s的陳舊理念轉變到以3人g為1本,更加註重不a斷提高人y民群眾的物質文5化1生活水2平,讓廣h大v人k民群眾分3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切4實維護和實現最廣q大t人e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發展理念上s來。 經濟增長0與y經濟發展的關系是辨證的聯系。經濟增長2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經濟增長0就談不f上t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7的目標,經濟增長2並不c必然帶來經濟發展。對我國來說,一r方5面,作為6一v個l發展中8的人a口i大t國,要積極地擴大t經濟總量,保持國民經濟快速增長7。沒有一n定的增長2速度,經濟發展中6的問題如就業問題、貧困問題、城鄉q以6及q區i域經濟發展不k平衡問題等等都難以4解決;沒有一t定的增長0速度,全面建設小m康社會的目標就會落空;沒有一u定的增長8速度,社會主義f的優越性就難以4充分6體現。但同時,另一v方7面,我們所要實現的增長2速度是在顯著提高經濟增長4質量、講求效益前提下t的增長6速度,是扎v實的沒有水5分3的速度,是有過硬的發展後勁的速度。就是說,我們要實現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統一i,我們要走的是一f條既有較高發展速度又j有較好效益的國民經濟發展路子f。 從0轉變發展方1式這個m意義c上z來說,「轉變經濟發展方1式」與b「轉變經濟增長4方2式」的基本精神總體是一m致的,都要求從5粗放型經濟發展向集約型經濟發展轉化8。但是,具體來說二p者還是有遞進性、發展性的區k別的。首先,經濟發展方3式包含經濟增長6的內4容,但不k是簡單的等同於l經濟增長1概念。發展是積極的推動,更強調經濟發展對社會的正向作用和影響,而經濟增長5方6式更多地強調數字的量度,它對社會既可以1產生正向作用又v可以4產生負向作用。所以3,經濟發展方3式的表述較之q經濟增長7方8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准確。其次,轉變經濟發展方4式較之c轉變經濟增長7方5式角度更高、范圍更廣c,更注重經濟質量意識,更注重經濟發展的安全度與q和諧度。最後,轉變經濟發展方5式的要求注重經濟社會綜合協調發展的內3涵,更全面更直接地體現了f科學發展觀的理念,體現了x發展的偶合性、關聯性、價值性和人n文6性的統一w。為5此,我們說,轉變經濟發展方8式本質上d就是要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x好型社會,在合理充分1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d,促進經濟的發展。是保持合理適度的人j口t增長7;維護社會秩序,為5人z民提供安全、公5平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物質、文4化3生活條件;努力s提升8人c民群眾的身體和文1化1素質;逐步提高人e民的生活水4平,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地體現在改善民生上o,這樣的發展實際上b就是實現經濟社會又j好又z快發展的具體內3容。這樣的轉變經濟發展方3式就是對轉變經濟增長3方5式的新發展,新跨越。 4、轉變經濟發展方3式的要求是對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全景式覆蓋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方5針和戰略也g有很多,比4如,在我國經濟發展中6起方5針性指導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g業化0道路、中1國特色城鎮化6道路、區d域經濟協調發展、擴大m內1需、環境保護、耕地保護、引8進來走出去等等,在這里轉變經濟發展方2式之c所以2成為7我國經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1針和戰略。是因為1,轉變經濟發展方5式是相對經濟全局而言的,是關乎整體經濟發展大y局的,對各項具體工d作方4針起指導作用的總方7針,所以7是重要方6針。是影響經濟發展方7向的,關乎我國經濟大u局長3遠和未來走向的,對各項經濟方1針政策起統領作用的總戰略,所以6稱為3重要戰略。同時,轉變經濟發展方5式的任務又u體現在各項具體經濟發展任務之u中1。 其一m,轉變經濟發展方2式,要堅持走新型工i業化0道路。新型工i業化4道路是以4信息化6帶動工h業化1,以2工y業化7促進信息化1,工u業化1和信息化6並舉的道路。新型工j業化2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6、人i力s資源優勢能充分7發揮的道路。新型工f業化4道路就是人g力k資源優勢得到充分8發揮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p業化6道路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h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資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實現經濟發展方7式的轉變,要更為2注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4增強自主創新能力k來提升5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n好型社會。 其二l,轉變經濟發展方6式,要堅持城鄉o和區k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改革開j放以2來,無d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h論是東部地區q、中1部地區q還是西部地區d都有了l不b同程度的發展。但與k城市相比2,農村發展相對滯後;與c東部地區m相比7,中7西部地區p發展相對滯後。城鄉f之l間和區m域之d間發展差距仍3然較大z。因此,要轉變經濟發展方2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就需要堅持城鄉x和區m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堅持不h懈地實施統籌城鄉y和區w域發展的方5針和政策,在繼續推進城市化2的過程中0,扎w扎z實實建設好社會主義n新農村;在鼓勵東部地區u率先現代化5的同時,促進中4部崛起、西部開x發和東北等老工x業基地振興。 其三j,轉變經濟發展方0式,要進一v步擴大b內8需。擴大y內0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3期戰略方5針和基本立足點,加大i對農村基礎設施以6及t水4、電、氣6等公1共設施的投入s。從3提高居民的收入i,完善社會保障,加快城市化1步伐,調整產業結構等方0面著手2提高消費率,擴大d消費需求。要努力q調整投資消費關系,把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3擴大b消費需求的重點,不w斷拓寬消費領域和改善消費環境。 其四,轉變經濟發展方7式,要推動產業結構升5級。結構調整一p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a戰略。在向工l業化5中8後期轉型的階段,科學發展需要各部門k、各個u產業的協調發展,產生整體效益。經濟增長8方2式的轉變需要調整增長0要素的投入h比5例,降低一h般的資金、資源、人c力m的投入t,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的因素實現增長6。而經濟發展從3整體上q不b僅7需要調整要素投入y比1例,還需要農業、工h業與b第三s產業之c間協調發展;工e業內8部的冶金、石化6、機械、電子f等行業的協調發展;製造業中7傳統加工g業與g精細加工x、高新技術產業的協調發展,以2便推動產業結構的高級化0。 其五j,轉變經濟發展方5式,要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h好型社會。科學發展需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加強生態建設。要從0一x次性和單一w性利用資源轉向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資源,從2以8犧牲環境為0代價的經濟增長3轉向以3環境優化8增長5和經濟發展與a環境保護的雙2贏。我國是一t個z人k口n大k國,人q均資源明顯不i足。人k均耕地低於p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警戒線。人v均水1資源僅0為5世界平均水8平的1。7。人h均礦產資源僅4為7世界平均水0平的30%。石油進口k依賴程度已j經超過20%。而在降低單位產值的能耗方2面,我國與w發達國家相比2還有很大b差距。與v此同時,我國在減少3污染物排放方2面任務十l分5艱巨2,因污染物高排放引7起的重大o環境事件,危及c了r人f民群眾的生活。所以8,節能減排不g僅2是節省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問題,更關繫到可持續發展和以7人y為0本等科學發展的全 wゐ駿l勝dΗ[rmt
㈨ 中國的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什麼如何分析
中國的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什麼?如何分析?
中國的產業結構依然是龐大的外資經濟和房地產以及低收入農民和不平等經濟促成經濟增長的基礎,總體上中國經濟是脆弱的,沒有強大的前沿科技支撐,社會積極因素比例微弱。總體上中國依然是靠被動式的經濟模式求的發展,社會總體經濟基礎依然薄弱,依然是危險的經濟。一個國家僅僅靠以上所說的經濟模式發展勢必永遠使民眾沒有資本從事廣泛性的民間科技發明和創新,民眾也是疲於奔命地為生活奔波,思想沒能完全擺脫利慾熏心的困擾,社會道德無法形成,最後國家將為此付出惡性循環的代價。
㈩ 我國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面對當前的國際形勢,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摘要]中共十六大對剛邁進21世紀的作出了兩個清晰而准確的基本判斷:一是黨所處的歷史方位,二是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任務。從兩個基本判斷出發,全面客觀地審視我們當今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所提供的機遇和挑戰。[關鍵詞];國內外環境;機遇和挑戰剛邁入21世紀之時,在十六大清晰而准確地作出兩個基本判斷:一是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我們黨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二是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任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人深刻地理解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必將在前進路上不迷失方向;清醒地牢記自己的歷史任務,必將為實現奮斗目標而不動搖。從上述兩個基本判斷出發,全面客觀地審視我們當今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所提供的機遇和挑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21世紀初期是中國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期從國際環境來看,和平、發展、合作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有利於保持國際環境的總體穩定。穩中有變、和中有斗、緩中有緊、喜中有憂,對我國利多於弊。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日益加深。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補充,外部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有利。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經歷了56年的建設,已經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為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居於世界第7位,中國進出口貿易居於世界第3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的國際形勢黃皮書《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認為,中國的綜合國力已超過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從整體實力看,中國仍屬於國力次強國家。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條件:(一)發展需求勁頭足第一,居民消費結構迅速提升。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正處於迅速提升的狀況。「老四件」(即手錶、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持續了幾十年,80年代逐步興起的「新四件」(即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高級音響)現在已司空見慣,進入21世紀之初的「新新四件」(即商品住房、小汽車、通訊、旅遊)正迅猛發展。隨著居民消費結構逐年升級,居民消費支出總額倍增。2000年城市居民消費開支只有2184元,到2004年達7180元,增長達3.3倍;2000年農村居民消費開支只有515元,到2004年達2185元,增長4倍多。上述情況表明,我國消費市場非常廣闊,商機無限,廣大人民改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無窮盡動力。第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據2005年12月經濟普查第三號公報發布,我國2004年一、二、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是:第一產業為13.1%,第二產業為46.3%,第三產業為40.7%。這表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但仍未達到完全合理和優化。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關於「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將對產業結構調整實施大動作,要重點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二是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三是加強基礎產業設施建設。第三,加速城鎮化的進程。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2003年我國城鎮化佔40.53%,預計2010年達到47%,2020年達到55%。加速城鎮化的進程,不僅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同時是保持我國發展需求的勢頭一項長遠的舉措。(二)發展基礎較好第一,我國有取之不盡的勞動力資源,擁有豐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資源,並具有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第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在5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我國「十五」計劃期間完成了一批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已初見成效。南水北調正在籌劃實施中。到目前為止,全國高速公路大體聯網,最低程度是省內聯網。第三,科技教育基礎較好。建國以來,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奮斗,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擁有一支可信賴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相當龐大,已擁有保持在校學生一千多萬的共計1731所高等學校,全國普及義務教育人口達適齡兒童的98%左右,整個國家的文化科學知識素質有很大提高。2006-7-2516:25jerry(三)初步具備發展的體制保障以公有制為主體,非公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建立起來;國內統一的開放的市場逐步形成,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已逐步接軌;政府職能正朝著「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轉變,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四)社會政治保持長期穩定黨中央和國務院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高度重視保持社會穩定。一是正確對待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發展變化的種種表現,特別是群體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時發現,正確處理,有效處理;二是高度警惕來自敵對勢力的破壞、顛覆和滲透等活動,重拳出擊違法犯罪的案件,以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二、21世紀初期是中國各種矛盾的凸顯期(一)兩個基本情況1.我國是個經濟大國,卻不是經濟強國。以2002年為例,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127個國家中排在第73名。美國等18個國家早已完成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即第一次經濟現代化;現在美國等6個國家已經從工業社會進入知識社會的發展階段,即進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進程;其他12個國家也邁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起步階段。中國目前還在推進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中後期。當今中國,農業社會、農業勞動力佔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0%,相當於1870年美國、法國和德國的比重水平。2.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由於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因素,我國東中西部國民生產總值在全國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東部經濟上升,中部西部經濟下降。這說明我國地區發展不協調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層次、多側面的特徵,這個不協調不僅存在於經濟發展的差距,也存在於社會發展的差距。(二)七大主要問題1.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這個問題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就提出來了,到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強調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我國實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努力進行了多年,但現狀依然是:取得明顯進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銳。因此,要下定決心,找到發展生產力的正確途徑。2.產業結構不夠合理。1978年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有所變化,但這樣的結構,不僅低於高收入國家,而且也低於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反映了第三產業內部存在結構低水平。這種低水平在第三產業內部表現為,生活性服務長期佔主導,生產性服務業處於非主導地位。這表明金融保險、房地產、物流產業、科技開發、信息資源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遲緩。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也反映了我國城鎮化發展滯後。3.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只有24%,在世界50個主要國家中我國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後;美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60―70%。我國對外技術的依賴程度高於50%,美國、日本只有5%以下。事實深刻地告訴我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關鍵。4.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資源小國,這對矛盾將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是缺水的大國,人均擁有量僅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國600個城市有400個缺水,110個嚴重缺水。我國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從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間,我國減少耕地達1億畝。此外,石油人均儲量只有世界人均儲量的8.3%,天然氣只有4.1%,銅是25.5%,鋁是9.7%。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5.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相當艱巨,是「重中之重」。我國人口近13億,農村人口佔62.3%,農村中的赤字縣佔35%,每縣平均負債約400多萬元,每村平均負債約20多萬元,全國貧困縣592個。近年來某些農村出現了不可忽視的「返貧」現象。十六大後黨中央鮮明地提出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對農民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現在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時候了,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今後五年到十年,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6.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突出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具備相應的物質基礎,然而,在經濟發展條件下,不能適時解決突出的社會發展問題,就會產生影響社會穩定和妨礙經濟發展的尖銳問題。近十多年來,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突出問題的解決。但是,隨著社會轉型時期的激烈變動,產生的社會問題仍是層出不窮。當前最突出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是:就業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順三大問題。較深層次的是教育、文化和醫療三大問題。7.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亟待解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來,但是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仍未得到徹底解決,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要作長期的努力,當前全黨必須打好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戰。第一,政府職能轉變還沒有從根本上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尚未完成;要繼續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各級政府在社會管理的公共服務職能有待大力加強。應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2006-7-2516:25jerry第二,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發揮主導作用;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探索和解決好建立現代企業的途徑;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非經營性資產、自然資源資產的監管制度。繼續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所有制。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經濟、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制度創新,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第三,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第四,加快轉變對外貿易方式,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作者:陳雪薇(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