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方對中國武器禁運與中國國防工業發展的關系
首先,要肯定80年代中西蜜月期,對西方軍事合作的巨大意義,不僅僅進口了一些較為現代化的裝備,更重要的是開拓了眼界,堅定了學習西方先進理念的決心,這一點比任何單件武器都重要。現在中國在航空,艦艇,裝甲車輛,導彈等等方面,開始全面向西方看齊,逐步拋棄之前的蘇聯模式,這就開始於當年的合作。
只有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西方開始對中國進行武器禁運,但這種禁運並沒有對中國的國防建設產生太大的影響,原因有幾個:
1,新中國自成立以來,奉行獨立自主的國防政策,在老一輩領導者領導下,建立起相對完善的國防工業體系,雖然不甚先進,但門類基本齊全,西方不賣的,我們自己湊合也能造,不求你什麼。
2,西方雖然禁運,但隨之蘇聯解體,俄羅斯為了生存,開始大規模和中國合作,中國改變方向,開始跟俄羅斯,烏克蘭等前蘇聯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合作。
3,西方的禁運,並不是完全徹底的;很多軍民技術難以區分,雖然西方拒絕出口軍用飛機給中國,但是波音,空客卻跟中國有大量民用合作項目,這些外包項目的管理理念,質控流程,材料運用,設計標准等等,都跟軍用戰機一脈相承,中國通過這些民用合作,掌握了大量西方技術;中國市場巨大,任何西方公司以盈利為目的,都不會放棄這個市場,其內部往往難以統一立場,甲不賣,乙偷偷賣,這樣相互不信任,造成中國有機可乘。
4,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堅定不移的獨立自主的精神,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這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中國任何引進項目,都以最終自產為目的。這一點,正是無論任何制裁禁運都無奈何於我們的根本原因。
⑵ 軍事與經濟的關系,請結合國情詳細論述
經濟是社會基礎,政治是社會上層建築。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反作用於經濟。
同樣軍事的基礎也是經濟,經濟決定著軍事力量、水平、結構、目的。但軍事和政治的關系比較復雜。從某種程度來說,誰掌握軍權誰就掌握政權。處理得好就是軍事為政治服務,作為政治目的的工具,政治控制軍事。
同時經濟決定政治,政治植根於經濟。任何社會的政治,就其性質而言,都是由該社會的經濟關系和經濟制度決定的。特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經濟利益的根本對立必然集中表現為政治斗爭。
政治決定軍事,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反過來會影響政治,有時甚至越政治,而決定政治。軍事和政治本身是謀求經濟利益的一種手段,經濟才最終決定二者。
(2)西方對經濟發展和國防關系的研究擴展閱讀
毛澤東主席曾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說過:「兵民乃勝利之本。可見先兵後民的國防建設對國家」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性。因此,他老人家把自己的大國防思想規劃為「全民皆兵」,於是有了我國20世紀50年代的「大辦民兵師」運動。
歷史發展到今天,「民兵」制已被更先進的「預備兵役制」所取代。為了保證我們國家的安全發展,我們必須依靠強大的國防來保證經濟建設永不停步,這樣才能使我們的人民在長期和平的環境中安居樂業。歷史上的歷朝歷代,凡注重軍備,文修武治,人民就安居樂業,國家就興旺發達。相反,國家就日漸衰敗。
中國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簽訂的一個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就是有力見證。歷史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大事無非兩件:一是發展,二是生存,這兩者互為依存,互為促進。
⑶ 舉例說明國防與經濟的關系
國防現代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鞏固的國防是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基本保證。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要同國家的經濟實力相適應,在國家發展的總目標下進行規劃和實施。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防建設服從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必須在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努力加強國防建設,使國防建設在國家財力增加的基礎上不斷有所發展;必須形成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機制。
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本依託,經濟建設搞不上去,國防建設就無從談起。國防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防建設搞不上去,經濟建設的安全環境就難以保障。因此,我們在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必須切實加強國防建設,使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形成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
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內在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過程中得出的科學結論。只有堅定不移地貫徹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才能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任務,才能保障和平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廣,才能實現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富國強軍」的百年夢想。
當前,我國正處於本世紀頭20年重要戰略機遇期中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實現兩個建設協調發展是緊迫的現實需要。安全和發展,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需求;「富國」和「強軍」,是一個國家發展強盛不可或缺的兩個基本條件,也是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實現的兩大戰略目標。經濟建設是國家發展、強盛的基礎,國防建設是國家安全、穩定的保證。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國防現代化就無從談起;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經濟建設的安全環境就無法保障。
⑷ 老外對中國/世界各地的歷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有什麼研究的書籍著作要有深度,有內涵的著作!
劍橋中國史 下面是介紹
《劍橋中國史》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學者撰寫的中國歷版史,沿襲權西方漢學研究一貫堅持的嚴謹作風,廣泛引用文獻材料,注重文獻的辨偽和考訂。由於東西歷史文化的差異,該書在許多歷史問題上提出了新的觀點和質疑,也許有的問題,是我們早已習以為常而從沒有考慮過的。所有這些來自於另外一種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東西,必將極大地豐富我們的思想和開闊我們的視野。
《劍橋中國史》共16 卷,各卷由知名學者主編,卷內各章由研究有素的專家撰寫,反映了國外中國史研究的水平和動向。第12 和13 卷論述中華民國的歷史。在歷史研究的角度、領域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兩卷都有所論述時期和課題和詳盡書目;並有書目介紹,評述各章有關的資料和論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已出的《劍橋中國史》的其他中譯本有秦漢卷、隋唐卷、明代卷、晚清兩卷,叢書各卷皆由國外知名學者擔當主編,卷內各章節亦由研究有素的專家撰寫,並注意吸收各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國外中國史研究的水平和動向。
⑸ 現代國防與經濟的關系
國防需來要科技的保障自,在發展科技的過程中,帶動了相關領域的經濟創新,增加了發展經濟的路徑;
國防意識不斷加強和觀念的更新,促進了國際合作,增進了國際溝通,也帶動了國際經濟領域的融合;
國防建設需要強大的經濟後盾,經濟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國防的建設
……
⑹ 聯系當前形勢談談對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之間的關系的理解(結合黃岩島事件)
……現在中國的經濟形勢可以說是內憂外患水深火熱。
內憂: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人民生活也得到了較大改善,但各種問題也暴露無疑:黨大於政,政大於法的獨丨裁式統治偏離了政府做為「為民服務」職能的方向。使得改革開方的經濟利益為既得利益集團所佔有.也因為政府的經濟中的過多干預,中國所謂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其實是逼於無奈的做法:因為社會財富分配不合理(經濟利益為既得利益集團所佔有)導致國民消費(內需)嚴重不足,國家從2002年起不再公而基尼指數(一個判斷貧富差距的參數,國際通用的),據民間數據統計來看:中國2010年基尼指數已達0.56.而更有學者說中國的基尼指數超過0.6了.巨大的貧富差距直接導致內需疲軟,當然,內需一直不是中國這種畸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公權力失衡,政府權力無人監督的前提下,國企成為壟斷行業,不但壟斷資源和市場,還壟斷銀行貸款。這一點更讓民營企業發展舉步維艱。在健康發達的經濟體中,民營企業一直是市場鮮活的主力,但在國有政治偏袒國企的境況下,民營企業在2009年至今的數次貨幣緊縮政策下遭受巨大打擊。市場進一步惡化。民營企業大量倒閉的同時,熱錢為尋找保值的處所而大量湧入地產市場。抬高了房價。從表面上看。這倒也為中國GDP做了貢獻。但深往裡看,就發現這種畸型經濟的隱患:社會財富並沒有因實體生產的物品而增加。僅是靠抬高物品價格(房價)而實現了GDP的大量增加。這樣水漲船高還間接導致物價上漲.所以在這兩年的貨幣緊縮政策下,我們並沒有看到物價的下降(在世界正常的經濟體中,政府的貨幣緊縮政策一般會降低物價)。這就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中國特色經濟:貨幣緊縮了,通貨卻膨脹了……。
外串:1990年日本經濟大崩盤,1999年亞洲四小龍金融風暴。這都是華爾街一這群銀行家的傑作。手段:::通過金融手段迫使本國貨幣升值。使熱錢大量湧入。同時通過貨幣升值打壓出口,像中國這種經濟發展極大程度依賴出口的經濟方略,正中這些金融家的下懷。出口受到打擊。而人民幣升值必然大量外國熱錢湧入。出口受打擊。國內消費又因通貨膨脹受打擊。貨不單行之下。國內實體生產企業必然大受打擊。這樣國外熱錢和國內實體生產企業因為不搞生產而多出來的錢,加上央行降息的貨幣寬松政策。三方面的熱錢必然大量湧入不用實體生產的虛擬金融業。房地產和股市,所以若不出我所料,中國將迎來新一輪的房價上漲和股市牛市,而通貨膨脹還將加劇。富士康總裁郭台銘在、上海開新聞發布會時說到明年6月將富士康員工的工資 由2200元提到4400元?憑什麼?我想。這應該是人民幣國內貶值的信號吧?所以我認為,新一輪的通貨膨脹馬上會拉開序幕。
所謂斟酌使用權衡性,只是央行飲鴆止渴的做法,其實現在無論是什麼金融手段。都不足以扭轉中國經濟被「國際銀行家們剪羊毛」的結局了。只是看他們什麼時候下手了,哎。中國經濟。因為政丨治體制的問題,已是積重難返了。
新的經濟格局就要來了。現在經濟必然遭遇重新洗牌,少則3年。多則7年。同學你准備好了嗎?新的輪的經濟格局中。我們也許成不了經濟運作的制定者。但我們至少可以成為跟風者。
農副產品必然在通貨膨脹中水漲船高。在今年9月份後,這種情況就會很明顯哦.
⑺ 試論述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不僅是暴力的目的,而且是暴力的本源。是進行戰爭和建設強大國防的物質基礎。恩格斯指出:"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的生產為基礎的,而武器的生產又是以整個生產為基礎,因而是以'經濟力量',以'經濟情況',以暴力所擁有的物質資料為基礎的。""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候,都是經濟的條件和資源幫助'暴力'取得勝利,沒有他們,暴力就不成其為暴力。"(《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1卷第51頁)人類社會幾千年的歷史證明,經濟不僅是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和獲取勝利的前提條件,而且正是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的發展,才使武器裝備不斷更新換代,從而帶來了整個戰爭方式和內容的巨大變革。
基於馬克思主義的上述原理,毛澤東曾反復強調:"戰爭不但是軍事的和政治的競賽,還是經濟的競賽。"(《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24頁)在歷次革命戰爭中,他總是全面地、客觀地分析敵我雙方的物質力量對比,用以創造奪取勝利的條件。比如,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針對"反圍剿"斗爭的極端艱苦情況提出:"革命戰爭的激烈發展,要求我們動員群眾,立即開展經濟戰線上的運動,進行各項必要和可能的經濟建設事業","只有開展經濟戰線方面的工作,才能使革命戰爭得到相當的物質基礎,才能順利地開展我們軍事上的進攻。"(《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19、120頁)他嚴肅批評了不重視經濟建設的錯誤傾向,並提出了"依賴帝國主義和國內敵人的軍事工業",繳獲敵人的物資補充自己的方針。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三光"政策和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各根據地經濟上十分困難。毛澤東在精闢分析了敵我雙方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的對比後指出,長期戰爭中最困難的問題之一,就是財政經濟問題,離開了經濟工作而談"革命",不過是革財政廳的命,革自己的命。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實行新的戰時財政經濟政策,實行精兵簡政,廣泛開展減租減息運動,有計劃地在根據地創建軍火生產工業,並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選擇能力較強的幹部抓經濟搞生產,從而解決了經濟上的困難。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又提出"發展生產,厲行節約,加強軍事工業的建設"等主張,把取之於敵,用之於敵的方針納入"十大軍事原則"之中,逐步改變了敵我力量對比,保證了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
社會愈是前進,戰爭愈是發展,戰爭的勝負就愈加依賴和取決於經濟條件。不僅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如此,而且戰後世界上發生的一系列局部戰爭也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這是因為現代戰爭武器裝備昂貴,戰爭耗資巨大,所以經濟力量也就更加嚴重地影響著戰爭的進程和結局。據此,建國後,毛澤東提出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理論原則,以使我國的經濟力和國防力不斷得到增強,為實現國防現代化和贏得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勝利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經濟是國防建設的基礎,加強國防一定要首先加強經濟建設。國防建設既包括了常備軍和武器裝備等方面的實力建設,又包括了國防經濟、戰爭動員、國防教育等方面的潛力建設;既包括了軍隊的規模和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等"硬"指標,又包括了人才素質、軍隊結構、軍事理論水平等"軟"指標。但無論是哪一方面,都和國家的經濟和科學技術水平有著直接的關系。只有國家的經濟和科學技術水平發展了,國防建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才有雄厚的基礎,否則,國防現代化就是"無米之炊"、"無本之木",只能流於空談。正是由於國防建設對經濟建設的巨大依賴性,毛澤東特別強調加強國防一定要首先加強經濟建設。他指出:"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80頁),"只有經濟建設發展得更快了,國防建設才能夠有更大的進步"。"我們一定要加強國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強經濟建設。"(《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第725頁)1958年,他還明確指出:國大軍就會大,國不大軍就不能大,有了現代工業,現代化國防就好辦了。他形象地比喻說,農業是一個拳頭,國防是一個拳頭,要使拳頭有勁,屁股就要坐穩,屁股就是基礎工業。1963年,他又強調:"如果不在今後幾十年內,爭取徹底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遠遠落後於帝國主義國家的狀態,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第849頁)可見,毛澤東反復強調,經濟是國防建設的基礎,只有國家經濟發展了,生產力水平提高了,國防建設才能有較大的進步。所以,加強經濟建設是進行國防建設的前提,要進行國防建設,首先必須加強經濟建設。
國防建設必須服從經濟建設的大局 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把正確處理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提到戰略的高度,要求全黨全軍認真加以研究和解決。其主要思想,就是國防建設要服從經濟建設的大局。這不是一項任意的政策和要求,而是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內在規律的反映。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物質基礎,規定和制約著國防建設的規模、速度和水平。只有經濟建設搞上去了,國防現代化才有了可靠的保證和條件。特別是在現代條件下,國防力量的強弱,不僅體現在國防實力的大小上,而且體現在綜合國力的強弱上,國家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切成就,在平時是作為一種國防潛力而存在的,一旦發生戰爭,就會轉化為進行戰爭的直接物質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經濟建設,就是從根本上加強國防建設。從反面來看,如果脫離了國家的經濟條件,盲目追求國防建設的大規模、高速度和高水平,勢必給國家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不僅影響和干擾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而且必將延緩國防建設的發展,結果是欲速則不達,國防建設最終還是不能真正搞好。在這方面,我國和外國都有許多可以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因此,國防建設要服從經濟建設的大局,這是國防建設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毛澤東國防建設理論的-個重要思想。
毛澤東認為,國防建設服從經濟建設的大局,其基本要求就是嚴格控制國防費用在整個國家預算中的比例。他指出,要"把軍政費用降到-個適當的比例,增加經濟建設費用",而能否"降低軍政費用的比重。多搞經濟建設",是一個"戰略方針的問題"。(《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271--272頁)在毛澤東指示下,我國軍政費用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占國家財政開支的30%,降低到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占國家財政開支的20%,國防費用降低到占國家財政開支的15%左右。他還多次指示,軍隊要裁減,裁減的總原則,是服從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還在抗美援朝戰爭正在進行的時候,他就批准幾十萬部隊轉入軍墾和工程建設。到1958年,我軍總員額在原有基礎上作了很大壓縮;國防費用從1951年占國家財政開支的48%,降到1957年的18.85%。此外,還縮短國防工業戰線,保障重點項目等等。這一系列措施,都有力地支援了國家的經濟建設。
毛澤東認為,國防建設服從經濟建設的大局,還要求軍隊擺正人頭費與武器裝備更新和教育訓練費的關系。建國後,毛澤東曾多次強調,軍隊要裁減,要最大限度地減少人頭費,把更多的錢用到武器裝備的更新和軍隊的教育訓練中去。據此精神,在建國初,人民解放軍大幅度精減了步兵的數量,而相應發展了海、空軍和陸軍特種兵。1954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全軍又以服從國家大局、提高合成水平為指導思想,進行了精簡整編。1958年,為服從發展國民經濟的需要,全軍精減到建軍以來最低人數。但在此期間,不僅海、空軍和陸軍各技術兵種得到了很大發展,而且軍隊院校和研究單位也增加很多。事實說明,在國防費有限的情況下,只有提高國防費的使用效益,把錢花到最緊迫、最需要的地方去,才能使國防現代化建設有較大的發展
⑻ 如何認識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國防現代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鞏固的國防是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基本保證。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要同國家的經濟實力相適應,在國家發展的總目標下進行規劃和實施。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防建設服從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必須在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努力加強國防建設,使國防建設在國家財力增加的基礎上不斷有所發展;必須形成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機制。
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本依託,經濟建設搞不上去,國防建設就無從談起。國防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防建設搞不上去,經濟建設的安全環境就難以保障。因此,我們在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必須切實加強國防建設,使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形成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
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內在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過程中得出的科學結論。只有堅定不移地貫徹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才能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任務,才能保障和平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廣,才能實現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富國強軍」的百年夢想。
當前,我國正處於本世紀頭20年重要戰略機遇期中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實現兩個建設協調發展是緊迫的現實需要。安全和發展,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需求;「富國」和「強軍」,是一個國家發展強盛不可或缺的兩個基本條件,也是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實現的兩大戰略目標。經濟建設是國家發展、強盛的基礎,國防建設是國家安全、穩定的保證。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國防現代化就無從談起;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經濟建設的安全環境就無法保障。
⑼ 經濟發展對國防建設有何重要的作用
一國的經濟發展狀況直接關繫到國防力量的強弱。只有經濟實力的強大專才有資本投入到國防建設中屬。財政的 一個相當大的職能就是國防建設,只有經濟的發展才有更多的財政收入。如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他們既是經濟強國又是軍事大國。
經濟的發展可以為國防建設提供大量的資金和技術,以經濟來補充國防建設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