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廣州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

廣州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09 01:50:41

㈠ 蘇州近幾年為什麼發展的快

五年來蘇州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

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的五年,是蘇州波瀾壯闊進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建設史,是振奮精神努力實現「兩個率先」的奮斗史,更是轟轟烈烈繼續在高平台上加快發展的發展史。五年來蘇州經濟發展的一組組擲地有聲的數字,令人振奮,令人自豪。細細地解讀這些數據,可以真實具體地展示蘇州經濟發展的亮點和特色,可以深刻地領悟蘇州率先發展的時代風采。

GDP居全國第五位

「十五」時期,是蘇州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連續跨越大台階的五年。繼2002年、2004年蘇州的地區生產總值分別跨越2000億元和3000億元的台階後,2005年蘇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26億元,在總量上又躍上了一個新台階,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達66766元,摺合人均超過8000美元。短短五年,GDP連續跨越三個千億元級的大關,年均增長15.5%%,增速比「九五」時期高出3.9個百分點。GDP列上海、北京、廣州、深圳之後,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5位,比2000年提升了2個位次。

工業總產值居全國第二位

「十五」時期,蘇州以新型工業化為第一方略,抓住國際製造業轉移的大好時機,積極加強「三帶」(即沿滬寧線的高新技術產業帶、沿長江的基礎產業帶和沿滬浙的配套製造業產業帶)建設;大力推進「兩個」計劃(即「IT產業倍增計劃」和發展規模企業「220計劃」),努力打造國際先進製造業基地。2005年,工業經濟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579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31.1%%;總量繼續擴大,工業生產總值跨過萬億元大關,達12123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908億元,五年間年均分別增長27.3%%和32.8%%。蘇州的工業總產值列全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上海之後,位居全國第2位,比2000年提升了4個位次,蘇州已經名副其實地成為中國第二大工業城市。

實際利用外資居全國第二位

五年來,蘇州緊緊抓住中國加入WTO等有利機遇,主動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堅持把開放型經濟作為第一性經濟來抓,堅持把開發區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載體,著力加快5個國家級和10個省級開發區的進一步開發建設和功能的提升,促進全市開放型經濟在較高平台上實現量增質升。「十五」時期,世界500強跨國公司有107家在蘇州投資,累計注冊外資57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達到198億美元,分別為「九五」時期5倍和2.6倍。2005年,全市(按原口徑統計)實際利用外資60億美元,僅次於上海位居全國第2位。

進出口總額居全國第三位

五年來,蘇州積極推進進出口主體、產品、市場和方式的多元化,重視推進大通關和口岸建設,促進進出口貿易繼續高位增長。「十五」時期,蘇州進出口總額和出口總額的年均增幅雙雙達到47%%以上。特別是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其中機電產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59.5%%上升到2005年的81.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提高了27.5個百分點。2005年,蘇州進出口總額1405.9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727.7億美元,進出口總額僅次於上海、深圳居全國第3位,比2000年又提升了1個位次。

地方財政收入居全國第六位

五年來,隨著全市經濟的加快發展、新增長點的大量涌現和企業經濟效益的不斷提升,加上全市各級充分發揮財政服務於經濟、服務於社會的作用,全面推進和深化各項財政體制改革,充分調動各地各部門增收的積極性,從而使全市財政收入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地方財力明顯增強,有力地保障了全市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需要,同時對國家的貢獻也日益增多。2005年,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718.1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16.8億元,均比2000年翻了兩番,年均增長30%%以上;一般預算收入的總量、增量繼續保持全省第一;在全國大中城市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9位上升至第6位,顯示了蘇州雄厚的經濟實力。

民營企業數量居全省第一位

五年來,蘇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尤其注重完善所有制結構、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市委、市政府制定並全面實施《關於促進民營經濟騰飛的決定》以及各項配套政策,加強了發展民營經濟工作力度,積極營造發展環境,構築服務平台,為加快民營經濟的發展創設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2005年末,全市提前一年完成「民營經濟騰飛計劃」確定的民營經濟注冊資本三年翻番的目標。全市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總數分別為9.24萬戶和23.08萬戶,數量名列全省第一位;注冊資本分別為1706億元和94.6億元,私營個體經濟注冊總資本比「九五」期末增長7.6倍;民營企業的稅收佔全市稅收的比重達29.5%%,完成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30%%,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極。由此,也促進蘇州的經濟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開放型經濟、民營經濟和規模經濟三足鼎立的格局基本形成。

服務業增加值居全省第一位

五年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服務業的發展,制定了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作出了《關於促進服務業跨越發展的決定》,確定了服務業發展的三大重點,明確提出要形成結構優化、特色明顯、功能完善、開放度高的服務業體系,使服務業成為「打造蘇州起飛的另一翼」。在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的鼓勵推動下,生產性服務業的領域不斷拓展,新興服務業日益壯大,傳統性服務業加快提升。2005年全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256.3億元,位居全省第1位,「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4.8%%。五年來,蘇州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效益的確是令人矚目的。蘇州以佔全國0.46%%的人口、0.09%%的土地面積,創造出了佔全國2.2%%的國內生產總值、2.3%%的財政收入、9.9%%的進出口總額和8.5%%的外商直接投資的佳績。雖然數據不能代表蘇州經濟發展的全部內容,但數據是最有說服力和直截了當的事實。上述一組組活生生的數據不僅詮釋了蘇州過去五年經濟發展的輝煌,而且也預示著蘇州又一次經濟起飛的未來。

㈡ 蘇州工業園區是哪一年開始建設的近年來蘇州市的社會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的合作項目,開創了中外經濟技術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國務院下達了《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2月26日,李嵐清副總理和李光耀資政分別代表中新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了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同年5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破土起動。

蘇州工業園區吸收了國內外開發區的成功經驗,又有自身的顯著特點:第一,它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簽署協議興辦的國際合作項目;第二,園區的行政管理由中方全權負責。成片開發由中新合資的開發公司負責。對外招商引資由中新聯合共同負責;第三,國務院同意在蘇州工業園區自主地、有選擇地借鑒新加坡經濟發展和公共管理方面的經驗。

1999年9月14日,中新兩國政府聯合協調理事會召開了第四次會議,確定了園區今後三年的發展目標:集中建設首期8平方公里,全面建成首期8平方公里的工業區,以及相配套的住宅區。同時按照園區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求,以滾動的方式向前發展,根據市場要求,繼續開發2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對於未來的發展,雙方一致認為,蘇州工業園區是中新經濟技術合作的重中之重,雙方合作框架不變,開發主體合資性質不變,長期發展目標不變,雙方合作支持園區發展的承諾不變。
地處蘇州城東金雞湖畔,行政區域面積288平方千米,下轄三個鎮,戶籍人口25萬。
1994年2月11日,國務院下達《關於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2月26日,中新兩國政府在北京正式簽署了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同年5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破土啟動。

2002年02月23日,經報請省政府批准,蘇州市政府同意撤銷蘇州工業園區斜塘鎮,將其原轄區域並入蘇州工業園區婁葑鎮,實行鎮管村體制,鎮政府駐婁葑。區劃調整後,婁葑鎮行政區域面積90.84平方千米,總人口8.04萬,轄10個居委會、28個村委會。

【蘇州工業園區2003年區劃一覽】 2003年,轄4個鎮;將跨塘鎮臨湖村劃歸婁葑鎮管轄。(** 區劃名錄根據江蘇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碼整理。**)
跨塘鎮 轄:居委會(橋北、新鎮);村委會(蠡塘、婁江、婁東、婁中、湖濱、劍湖、古婁、上樓)。
唯亭鎮 轄:居委會(唯亭、亭南、涇巷、東亭家園);村委會(浦田、夷陵山、施家濱、懸珠、陽澄湖)。
勝浦鎮 轄:居委會(勝浦鎮街道、金苑新村、吳淞新村、園東新村);村委會(金港、金東、吳巷、勝巷、旺坊、南盛)。
婁葑鎮轄:居委會(新蘇、葑誼、葑塘、團結、星灣、獨墅湖、斜塘);社區居委會(蘇安南、蘇安北、官瀆、東港家怡、東港家樂、金益、蓮香);村委會(板陽、洋涇、倪庄、金厙、群力、東旺港、華蓮、周葑、宅前、墩頭、斜浜、金田、東巷、盛墩、建國、聯合、南旺、南夏涇、姚東、西馬、田巷、南沙里、臨湖)。

【2004年底】 轄4個鎮。(** 此處鄉鎮面積人口根據江蘇省統計年鑒電子版,2004年統計數據。**)
婁葑鎮 面積72.56平方千米,人口228728人。
跨塘鎮 面積33.59平方千米,人口 39751人。
唯亭鎮 面積82.15平方千米,人口 32171人。
勝浦鎮 面積16.20平方千米,人口 49266人。

2005年,根據江蘇省政府《關於同意調整蘇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蘇政復[2005]33號),蘇州工業園區唯亭鎮和跨塘鎮實施合並設立唯亭鎮。據此唯亭鎮將形成115.86平方千米的行政區域,人口5.8萬,轄11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

在建設小康社會中率先發展

http://www.subaonet.com 2006年09月02日 蘇州新聞網

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的五年,是蘇州波瀾壯闊進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建設史,是振奮精神努力實現「兩個率先」的奮斗史,更是轟轟烈烈繼續在高平台上加快發展的發展史。五年來蘇州經濟發展的一組組擲地有聲的數字,令人振奮,令人自豪。細細地解讀這些數據,可以真實具體地展示蘇州經濟發展的亮點和特色,可以深刻地領悟蘇州率先發展的時代風采。

GDP居全國第五位

「十五」時期,是蘇州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連續跨越大台階的五年。繼2002年、2004年蘇州的地區生產總值分別跨越2000億元和3000億元的台階後,2005年蘇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26億元,在總量上又躍上了一個新台階,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達66766元,摺合人均超過 8000美元。短短五年,GDP連續跨越三個千億元級的大關,年均增長15.5%%,增速比「九五」時期高出3.9個百分點。GDP列上海、北京、廣州、深圳之後,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5位,比2000年提升了2個位次。

工業總產值居全國第二位

「十五」時期,蘇州以新型工業化為第一方略,抓住國際製造業轉移的大好時機,積極加強「三帶」(即沿滬寧線的高新技術產業帶、沿長江的基礎產業帶和沿滬浙的配套製造業產業帶)建設;大力推進「兩個」計劃(即「IT產業倍增計劃」和發展規模企業「220計劃」),努力打造國際先進製造業基地。2005年,工業經濟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579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31.1%%;總量繼續擴大,工業生產總值跨過萬億元大關,達 12123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908億元,五年間年均分別增長27.3%%和32.8%%。蘇州的工業總產值列全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上海之後,位居全國第2位,比2000年提升了4個位次,蘇州已經名副其實地成為中國第二大工業城市。

實際利用外資居全國第二位

五年來,蘇州緊緊抓住中國加入WTO等有利機遇,主動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堅持把開放型經濟作為第一性經濟來抓,堅持把開發區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載體,著力加快5個國家級和10個省級開發區的進一步開發建設和功能的提升,促進全市開放型經濟在較高平台上實現量增質升。「十五」時期,世界500強跨國公司有107家在蘇州投資,累計注冊外資57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達到198億美元,分別為「九五」時期5倍和2.6倍。2005年,全市(按原口徑統計)實際利用外資60億美元,僅次於上海位居全國第2位。

進出口總額居全國第三位

五年來,蘇州積極推進進出口主體、產品、市場和方式的多元化,重視推進大通關和口岸建設,促進進出口貿易繼續高位增長。「十五」時期,蘇州進出口總額和出口總額的年均增幅雙雙達到47%%以上。特別是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其中機電產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59.5%%上升到2005年的81.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提高了27.5個百分點。2005年,蘇州進出口總額1405.9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727.7億美元,進出口總額僅次於上海、深圳居全國第3位,比2000年又提升了1個位次。

地方財政收入居全國第六位

五年來,隨著全市經濟的加快發展、新增長點的大量涌現和企業經濟效益的不斷提升,加上全市各級充分發揮財政服務於經濟、服務於社會的作用,全面推進和深化各項財政體制改革,充分調動各地各部門增收的積極性,從而使全市財政收入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地方財力明顯增強,有力地保障了全市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需要,同時對國家的貢獻也日益增多。2005年,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718.1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16.8億元,均比2000年翻了兩番,年均增長30%%以上;一般預算收入的總量、增量繼續保持全省第一;在全國大中城市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9位上升至第6位,顯示了蘇州雄厚的經濟實力。

民營企業數量居全省第一位

五年來,蘇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尤其注重完善所有制結構、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市委、市政府制定並全面實施《關於促進民營經濟騰飛的決定》以及各項配套政策,加強了發展民營經濟工作力度,積極營造發展環境,構築服務平台,為加快民營經濟的發展創設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2005年末,全市提前一年完成「民營經濟騰飛計劃」確定的民營經濟注冊資本三年翻番的目標。全市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總數分別為9.24萬戶和 23.08萬戶,數量名列全省第一位;注冊資本分別為1706億元和94.6億元,私營個體經濟注冊總資本比「九五」期末增長7.6倍;民營企業的稅收佔全市稅收的比重達29.5%%,完成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30%%,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極。由此,也促進蘇州的經濟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開放型經濟、民營經濟和規模經濟三足鼎立的格局基本形成。

服務業增加值居全省第一位

五年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服務業的發展,制定了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作出了《關於促進服務業跨越發展的決定》,確定了服務業發展的三大重點,明確提出要形成結構優化、特色明顯、功能完善、開放度高的服務業體系,使服務業成為「打造蘇州起飛的另一翼」。在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的鼓勵推動下,生產性服務業的領域不斷拓展,新興服務業日益壯大,傳統性服務業加快提升。2005年全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256.3億元,位居全省第1 位,「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4.8%%。五年來,蘇州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效益的確是令人矚目的。蘇州以佔全國0.46%%的人口、0.09%%的土地面積,創造出了佔全國2.2%%的國內生產總值、2.3%%的財政收入、9.9%%的進出口總額和8.5%%的外商直接投資的佳績。雖然數據不能代表蘇州經濟發展的全部內容,但數據是最有說服力和直截了當的事實。上述一組組活生生的數據不僅詮釋了蘇州過去五年經濟發展的輝煌,而且也預示著蘇州又一次經濟起飛的未來。

㈢ 中山市經濟為何能快速發展

呵呵.一樓的你不要和最發展最快的去相比.整個中國來說中山的發展速度還不算嗎?
珠江三角洲是我國的魚米之鄉,是對外開放的門戶。改革開放以來,該地人民用智慧和汗水開啟了這個地區嶄新的一頁,使珠江三角洲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當今,這個地區各項改革不斷深入,初步建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形成了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鏈和產業群;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昔日的邊陲小鎮、鄉村農舍已發展為初具規模的花園式現代化國際城市帶。在短短的6天時間里,考察團先後考察了深圳招商物流集團、參觀了深圳沃爾瑪公司、中山古鎮燈具市場、東莞松山湖科技園區、雲輔工業園區,與深圳市、中山市、珠海市、東莞市、白雲區政府座談,聽取各地產業結構、產權結構、區域經濟結構和政府職能調整,以及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招商引資、現代物流發展等方面的經驗介紹。

在學習考察期間,既學習了珠江三角洲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立工業園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特色經濟和加強城市建設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又學習了政府改善投資環境、提高服務意識和工作效率的新舉措。通過實地考察與交流討論相結合的方式,真切感受到了珠江三角洲發展速度快、發展起點高、發展路子新。通過學習考察,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找到了差距,增強了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做好工作的責任感,振興九龍坡的使命感。在總結會上,區長秦敏要求全體同志將學到的經驗與工作實際結合起來,認真思考,找准差距,抓好落實,開創各項工作的新局面。

二、學習考察的主要體會和收獲

(一)更新觀念,開拓創新是加快發展的前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問題層出不窮,墨守成規、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珠江三角洲能快速發展,除了地域優勢、政策優勢外,關鍵是當地的幹部群眾思想上不斷有新的解放,實踐上不斷有新的創造。深圳作為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在第一輪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二次創業的口號,以高新技術產業帶動傳統產業發展,並提出建設國際大都市的戰略。中山是一座文明富庶的名城,但中山人民居安思危,查找了與廣州、深圳、珠海的差距,到長江三角洲學習後提出發展特色經濟的戰略,現在已有「中國五金製造業基地」、中國燈飾之都、全國最大的紅木傢俱生產基地等一大批以鎮為單位的特色經濟。珠海本是一座現代化的海濱城市,不斷引進一大批名校進駐珠海,以濃郁的學府氛圍吸引了一大批國際、國內知名高科技企業落戶珠海。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珠江三角洲的幹部群眾在前一輪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又開始了新的探索與創造。

(二)以產業為基礎,創造多種經濟模式是加快發展的重要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經歷了從傳統農業到商品農業,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現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電子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新技術新產業發達的地區,同時又是電子家電、通訊設備、紡織服裝、機電、建材、醫葯保健,食品飲料等行業最集中的地區。一個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的工業體系已經形成。以產業為基礎、創造多種經濟模式才能推動經濟快速發展。這是珠江三角洲給我們的啟示。它的經濟模式雖多,但主要注重發展以下幾種:

1、注重發展特色經濟。

沒有特色就沒有競爭力。深圳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技術發展迅速,每年都舉辦「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現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值已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9%。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深圳動手早、出手快、下手「狠」。深圳市還利用明顯的地理區位優勢,發展現代物流業,現在已擁有蛇口、鹽田港、招商物流集團等完善的物流基礎和平台。僅集裝箱一項物流業務就給深圳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約450億元。中山古鎮堅持走「工業立鎮」、「工業強鎮」的發展道路,以燈飾產業為主,現在擁有燈飾企業1800多家,民用燈具國內市場率達到50%,形成了近1000家燈飾商鋪,約7公里的燈飾一條街,成功舉辦了「99及2002年中國(古鎮)燈飾博覽會」,成為聞名遐邇的「中國燈飾之都」。

2、注重發展園區經濟。

園區經濟是經濟科技中心,是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新載體,是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龍頭。珠江三角洲非常重視園區經濟的發展。在我們參觀的每個城市都有規模大、檔次高、各具特色的工業園區。深圳有規模宏大的現代物流園區、全國建立最早的高新科技園區;中山有國家級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全國包裝印刷基地和國家健康產業基地等大批工業園區;珠海建有大學園區,聚集國內10多所著名院校,還建有10多個工業園區,園區工業產值每年以40%的速度遞增;廣州白雲區有8個工業園區和1個科技研發走廓,2002年園區工業產值接近全區工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一。東莞的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是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它佔地72平方公里,先期拆遷政府拿出了近60億,規劃設計政府又投入1億多元,投入之巨,力度之大,無與論比。整個園區以圈層式分布。中心圈層為生態核心層區,中間圈層為產業服務、科研、教育區,外圈層為生產活動區。園區光湖面面積就達7平方公里,它將以優美的生態環境,以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和研發機構為主,大力發展科技密集型企業。

3、注重發展龍頭經濟。

充分發揮國際跨國集團和國內知名企業的優勢,以築巢引鳳的誠意,帶來百鳥和鳴的效應,促進經濟發展,這是珠江三角洲的又一個典型經濟模式。珠海市曾以零地價,轉讓1億元基礎設施,每年財政給2500萬元補貼的優惠政策,吸引中山大學到珠海大學城安家落戶,由此引來了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央音樂學院等十餘所高校到珠海辦學,從而使珠海借名校打造高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取得成功。中山市的南頭鎮通過引進國內知名品牌企業TCL、長虹、台灣最大的空調零配件生產企業瞬億電器、台灣世聯集團等大型的企業集團,使南頭鎮形成以家電為龍頭,以空調和彩電為拳頭產品的產業格局。東莞通過引進台灣四大電子廠之一的台達電子廠,使一個接一個的IT廠商進駐東莞,成為世界最大的IT製造業基地。

4、注重發展外向型經濟。

珠江三角洲的經濟以外向型為主,大部分的資金、原材料和產品銷售都離不開國際市場。外資出口一直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出口市場逐步向多元化發展,產品遠銷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利用外資的規模不斷擴大,檔次越來越高,一大批國際知名大企業、跨國公司紛紛前來投資合作。在深圳,近40家全球500強企業在內的大型跨國公司和企業集團紛紛來深,投資興辦高新技術企業。東莞在80年代初,主要承接來自港澳台的服裝,鞋帽和玩具等加工業務,現在已成為外商投資中國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成為國際性加工製造業基地。2002年低,外商投資企業13800多家,利用外資18.16億美元,出口總額183.83億美元。IBM的副總裁說過一句形象的話:如果東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車15分鍾,全世界的電腦價格都會產生波動。目前東莞生產的電腦磁頭、掃描儀、滑鼠、鍵盤等電腦配件佔全球產量的70%以上。2002年世界500強東莞佔30家,100強佔12家,跨國公司124家,境外上市公司達800家。中山通過優化調整外經貿結構,已形成以輕紡和機電產品為主體,以電子信息類高新技術產品為新增長點的多元化出口商品格局,貿易夥伴遍及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5、注重品牌經濟。

珠江三角洲人有句口頭語:「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因為有了「要做到最好」的目標,今日的珠江三角洲才出現了品牌經濟的效應。全國甚至世界的人們都是從認識「品牌產品」開始,再去認識了珠江三角洲。如家電產品,就擁有多個全國馳名商標,格力、美的、科龍、容聲等等。還有中山的樂百氏飲料、耶魯固力門瑣、剴達精細化工、華帝燃氣具等大批國內知名工業品牌。在品牌經濟的發展中,地方政府除為品牌發展提供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有形服務外,還注重提供無形服務,如中山市重視營造品牌成長的氛圍,每年評選十大品牌,並給國優、省優品牌重獎。

(三)改造城市環境,完善配套設施是加快發展的基礎。

珠江三角洲地區重視城市建設,逐步形成了海陸空交通順暢,通訊聯系便捷,水電供應充裕,生活設施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中山市成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城市,珠海成為一座美麗的現代化花園式海濱城市。東莞大打城市牌,成立保安公司和城市結合執法局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同時大張旗鼓地開展城市綠化美化工作,努力向現代化的製造業名城邁進。廣州努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進行環境綜合整治,全力推進強拆違章建築工作,使廣州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成為最適宜創業、居住的城市。在城市建設中,珠江三角洲地區「三不」政策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即城市規劃不惜工本,城市建設不遺餘力,城市管理不擇「手段」,通過全力建設和打造城市,不斷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充分發揮了城市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功能。

(四)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加快發展的保障。

政府職能部門服務的質量,政府工作人員的態度和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經濟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各地政府非常重視為企業服務。深圳市政府提出「服務多一些,管理少一點」,專門為大型企業開辟辦理手續的「綠色通道」。中山市政府強化親商意識,改進機關作風,致力建設「服務型」、「開放型」、「效率型」政府,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實行「網上申報」和「網上審批」制度。東莞注重提高辦事透明度,公開辦事程序和政策;堅持每月用兩天時間帶領職能部門負責人到企業現場辦公;給300家大型企業發放辦件綠卡,快速便捷辦理各種手續;還建立了特大型企業領導聯系制度。政府周到、細致的服務,很好地促進了珠江三角洲經濟的發展。

三、下一步工作的建議和意見

(一)增強發展的緊迫感,強化加快發展的意識

近年來,九龍坡區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社會事業有了較大的進步,但是,與發達地區、發展快的地區橫向比,我們的發展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與發達地區的距離不是縮小了,而是拉大了。因此,必須跳出九龍坡看九龍坡,對照先進找差距,防止和克服不思進取、小富即安的傾向,始終保持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強化機遇意識,防止和克服被動等待、消極無為的現象。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應結合在全區各級機關幹部中興起的學習「三個代表」新高潮,聯系九龍坡區實際,牢牢把握加快發展這一主題,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總攬全局,積極實施「三大戰略」,打牢 「三大基礎」,建設「三大經濟發展區」,力求實現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跨越式發展。一是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發揚敢闖、敢試、敢冒的精神,把廣大幹部的思想統一到謀發展、抓落實上。二是增強憂患意識,引導各街鎮、各部門對照發達地區從思想解放的程度、搶抓機遇的力度和經濟發展的速度上以及觀念上、思維方式上找出差距,並不斷改進。三是機關幹部要做推進九龍坡快速發展的表率,破除居功自傲的思想,樹立謙虛謹慎精神;破除貪圖安樂思想,樹立艱苦奮斗精神;破除安於現狀思想,樹立開拓進取精神。

(二)把產業經濟作為發展支撐

珠江三角洲二十多年快速發展的實踐經驗表明,城市的發展必須以產業的發展為依託,其規模的擴張必須以經濟的繁榮為前提。因此,我們必須緊扣發展這個主題,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依託,立足本地資源、區位、交通、人文等方面的優勢,選准和培育主導產業,形成九龍坡發展的經濟支撐體系。為此,區委、區政府應把培育特色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壯大產業規模作為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的突破口來抓。一是狠抓園區建設,加快實現新的經濟增長點。園區是經濟發展的活力所在、後勁所在、希望所在。要把園區建設作為推進各類生產要素流動融合和產業聚集升級的重要載體。要以園區為載體,強攻招商引資,引導同類或相關聯的企業和產品向園區集聚,迅速形成特色園區。要加快園區項目的建設進度,搞好協調服務,確保區內各項項目早開工,早建設,早竣工投產,盡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狠抓重點骨幹企業,充分發揮支撐作用。重點骨幹企業是我區工業經濟發展的主力軍,頂樑柱。抓住了重點骨幹企業,就等於抓住了全區工業經濟的「牛鼻子」。因此要密切關注,重點指導,重點服務,促進骨幹企業持續快速增長,充分發揮其支撐作用。三是狠抓扶優扶強,著力提高工業企業的競爭力。加大對優勢企業的扶持力度。按照社會平均貢獻率和地方財政貢獻率的要求,在全區確定若干優勢企業進行重點扶持,簽訂責任書,實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爭取用3—5年時間,把優勢企業培育成區域經濟的龍頭和支柱企業。實施名牌戰略,對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和國家質量免檢產品的企業實行重獎政策。四是狠抓技術創新,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改造傳統產業。我區目前技術水平較低的傳統產業所佔的比重過大,因此,要通過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逐步實現傳統產業從局部到整體、從一些關鍵環節到生產主要流程的改造;切實加強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滲透融合,使老企業通過產品、工藝更新,改造成為高新技術企業;鼓勵高新技術企業通過資產重組、技術入股的股份制方式來改造傳統企業,盤活存量資產,從而提高產業信息化程度。同時要集中力量解決一批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共性、關鍵性技術,突破產業結構瓶頸,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強大動力。五是狠抓特色產業的培育,增強發展的新優勢。對一個區域來說,關鍵是要從建立比較優勢出發,培育特色產業,面向全市、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定向集聚生產要素。只有形成具有相對優勢的業務領域、產品行業群,才能體現出區域經濟的實力和競爭力,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力量。有必要從21世紀戰略定位角度,全面深入研究九龍坡的專業化特色產業集聚區,包括空間布局、組合關系、成長機制以及政府功能。選准有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產業,重點培育並形成機械製造、現代物流、汽摩配件、鋁製品等全市性、全國性特色基地,加快工業化發展步伐。中梁山以西地區要以白市驛花卉苗木園區和西彭工業園區為龍頭,注重培育一鎮一品特色經濟的形成,著力打造重慶都市後花園和新興工業基地。

(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發展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

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進一步學習借鑒珠江三角洲等地的成功經驗,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新招商引資改進招商引資方式和手段。一是,依託現有的產業鏈,以商引商,吸引大企業和國際性企業和現有企業的上下游產業;二是,結合大規模、高標準的工業園區建設,吸引世界500強和國內外知名企業以及科技含量高、投資密度大的項目。

以民營經濟為重點,加快區域經濟的發展。利用「民資、民力、民智」,實現自身經濟跨越式的發展。進一步破除限制民營經濟發展的觀念和體制上的障礙,解決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放寬市場准入條件,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制重組,參與農業、新興服務業和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的投資和經營。進一步落實國民待遇。積極幫助民營企業拓寬融資渠道,進一步加大對民營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扶持民營企業實現管理組織和管理方式現代化,引導民營企業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努力把民營經濟培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引進國外及國內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吸引國內外大企業來九龍坡投資辦企業,注重引進的質量和效益,積極拓展國家允許外資進入合作的新領域,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擴大企業外資經營自主權,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國外辦廠經商,促進外資外經更大發展。

(四)加快物流園區的建設

現代物流是國民經濟中的一個新興的服務領域,並以其高效能、低成本、專業化、信息化等多方面的優點正引起各級政府部門和企業界的關注。我區建設物流園區在地理位置、土地資源、交通條件、基礎設施和工業基礎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一是區委、區府要著手制定我區物流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將發展現代物流產業作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推出,力爭用5-10年的時間將我區建設成為西部的物流重鎮和長江上游的現代物流中心;二是成立九龍坡區物流建設領導小組,來推動此項工作,建立既有激勵又有約束的管理體制;三是選擇好發展物流的區域,採取一區多點的形式,確立核心區域和其它交易中心;四是抓好物流園區建設的配套工作,如做好企業退二進三工作,建設商務大廈、物展中心和廣場等一批重點工程。

(五)改善發展環境,提高政府的服務意識和效率

應該講,我區的經濟發展環境還是比較具有優勢的,有較好的區位優勢和較完善的基礎設施。但還需要進一步改善發展環境,創造優惠的經濟政策環境和較完善的政府服務環境,創造較強的法制建設環境和較寬松的企業發展環境,增強我區的綜合競爭力和投資吸引力。一是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樹立新理念。改進機關作風、提高行政效能的任務不僅靠各級領導,更要靠廣大公務員的共同努力。要增強全區公務員的公僕意識、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和效率意識,樹立「每一個公務員都代表政府形象,每一個工作部門都是投資環境」 、「環境也是生產力」的觀念,要以改革的精神、創新的意識、優化的理念來思考工作,切實提高政府的工作質量、工作效率,更好地為我區經濟發展提供優質服務。二是創新管理方式,強化服務意識。調整清理行政審批事項,積極推進電子政務,凡是能夠在網上辦理的審批、年檢事項,都要逐步實現網上辦理,探索研究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優化發展環境需要的新的電子政務,提高工作效率。健全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制度,規范運行機制,切實為各類企業和納稅人提供優質、便捷、高效服務的有效方式。三是堅持依法行政,推進從嚴治政。組織人事部門要制定一系列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的措施,建立舉報投訴制度,設立投訴電話,聘請社會監督員,對各級政府部門及其公務員的服務態度、工作效率、工作作風、工作質量進行檢查監督。各級公務員凡被舉報投訴並經調查屬實的,視情節輕重,給予一定處理。凡政府工作部門被舉報投訴並經查實的,實行一票否決,綜合目標考核不能評為「一等獎」。對給我區發展環境帶來不良影響和重大損失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肅處理,決不姑息。

㈣ 廣州和南京,去哪裡比較有前途和錢途

廣州/

㈤ 廣州有錢還是溫州有錢

銀行有錢,這個誰也統計不出來,也是無聊的。

廣州是省級城市,溫州只是地區級,是不一樣的級別。

不過表現出來還是覺得溫州人有錢。

㈥ 廣州天溢張超民為什麼要加入廣州民投

廣州市副市長蔡朝林表示,希望創造出一種新的民營經濟的發展模式

㈦ 華鼎擔保背後的擔保行業之困

我去這家公司,感覺挺不錯的,環境不錯,實力也很強!一年內注冊資本增加了5個億,而且這樣的公司人際方面是很全面的才能有這樣的成就!
華鼎擔保有限公司於2003年8月4日由廣州青年企業家協會主要會員單位成立的股份制擔保企業,注冊資本2.8億元(未來一年內增到5億元),總部設在廣州,並在廣州、佛山、東莞成立分支機構,是省內規模較大的專業擔保機構之一。
公司獲頒榮譽具體情況:
1.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稅務總局發改企業2284號「關於公布免徵營業稅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文件中:免徵我司三年營業稅,並成為廣東省向國家發改委推薦的27家擔保機構之一。
2.2004年,我司獲得廣東省財政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70萬的補助資金。
3.我司憑借先進的經營理念、強大的資金實力以及高素質的專業管理團隊獲得東山區政府特別委託,成為獨家負責500萬貸款貼息政策咨詢、申請受理的擔保公司。
4.獲得廣州市高新科技企業按政策規定免兩年企業所得稅優惠。
5.2005年1月份我司通過省市政府有關部門、廣州市企業評價協會、廣東社會學學會、廣東省文化學會、廣東省企業文化研究會以及各界專家、學者的嚴格審核,被評為「2004年度廣州市最具誠信度企業」第二名和「2004年度廣州市最具競爭力擔保企業」第二名。
6.華鼎以有實力、守信用、規范經營、業績優秀、貢獻卓越被中小企業局以粵中小企58號文的形式向廣東省頒布表揚並向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通布。
7.被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單位頒發《新辦高新技術企業證書》。
8.成為廣東省信用擔保協會副會長單位。
9.2004年12月,我司獲得了全國市場誠信建設組織委員會頒發的「質量、服務誠信示範單位」。
10.成為廣州高新區天河科技園企業協會第六屆常務理事、副會長單位。
11.2005年4月,我司榮獲「2004年度廣東省企業品牌建設先進單位」和「2004年度廣東省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
12.2005年5月27日,廣州市經貿委平欣光主任在廣州市加快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工作會議上所作的報告《抓住機遇、銳意創新——促進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上新水平》中將我司納入了廣州市構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並成為主要骨幹企業之一被點名表揚肯定。
13.2005年12月16日,我司獲得2005年市財政扶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專項資金90萬元支持
14.2005年12月21日,我司獲得2005年省財政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80萬元支。

㈧ 2009年的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已經出來了嗎

在這里!

2009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2009年2月日在廣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市長 張廣寧

各位代表:

我代表廣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8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是很不尋常、很不平凡的一年,我市遭遇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和強台風強降雨等嚴重自然災害,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面對嚴峻形勢,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全省「首善之區」的戰略目標,團結依靠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奮力拚搏,克服困難,經濟社會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人民生活持續改善,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面對急劇變化的經濟形勢,我們科學決策,及時採取了18項擴大內需和一系列支持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16億元,增長12.3%。人均生產總值81233元,增長10%。源於廣州地區的財政總收入達2477億元,增長17.1%;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22億元,增長18.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05億元,增長1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140億元,增長21%。對外貿易穩步增長,廣州地區完成進出口總值820億美元,增長11.5%。其中出口430億美元,增長13.4%。全市實際使用外資38億美元,增長10.6%。利用外資結構不斷優化,大項目帶動特點顯著,累計批准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達197個。在廣州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達到169家。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829億元,增長12.5%,佔全市GDP的比重達34.4%。尤其是民營工業逆勢而上,全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完成產值1543億元,增長17.3%,高於全市工業增速4.2個百分點。消費市場持續暢旺,物價過快上漲勢頭得到遏制,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5.9%。

(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確立了構建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融合互動、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重點推進「區域性現代服務業中心、國際商務會展中心、亞洲物流中心、華南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內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出台《關於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決定》及《關於加快推進廣州市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實施意見》,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完成了琶洲員村地區、城市新中軸線區域、白鵝潭經濟圈和白雲新城及周邊地區等四個重點功能區規劃,加快了中心城區產業「退二進三」和產業、勞動力「雙轉移」步伐,服務業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全市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849億元,增長13.6%,佔GDP比重達59.02%,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4.6%。我市被國務院認定為「中國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南沙保稅港區獲國務院批准設立。地方金融機構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歷史遺留問題逐步化解,珠江新城金融商務區集聚效應進一步增強,全市金融業增加值達384億元,增長6.2%。聯邦快遞亞太轉運中心建成投入運營,白雲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3341萬人次,增長7.9%。廣州港貨物吞吐量達3.47億噸,增長1%,居全國港口第4位。其中集裝箱吞吐量達1100萬標箱,增長18.9%,躋身全球集裝箱港口10強。國際會展中心二期和三期投入使用,會展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全市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達13428億元,增長22.1%,廣州「千年商都」優勢進一步凸顯。旅遊業總收入突破800億元,來廣州旅遊觀光客人持續增長。汽車、石化、造船、鋼鐵以及重大成套和技術裝備等先進製造業集群發展,工業加快向高科技、高集聚、高附加值升級轉型。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12639億元,增長13.1%。其中,三大支柱產業完成產值4509億元。轎車產量達87.94萬輛,增長12.3%,躍居全國轎車產區第一;自主品牌汽車研製取得新進展。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增速達17.7%。出台了《關於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決定》及配套措施,大力支持軟體動漫、電子信息、環保節能、生物醫葯等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發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981億元,增長18.8%,高於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5.6個百分點。年末,三次產業的比重為2.04:38.94:59.02。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增強了我市經濟抗風險能力,在保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城市建設和管理有新進步。深化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全面展開。以交通為重點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抓緊推進,白雲機場二期、南沙港區三期和出海航道疏浚三期、廣州新客站站場及武廣客運專線等項目進展順利。34項道路、隧道、橋梁等工程以及7條地鐵線路加快建設,快速公交系統試驗段動工建設。完成了我市歷史上最大一輪公交線網調整優化工作,方便了市民出行。從去年開始政府分三年每年出資4.63億元補貼公交企業;出資18億元,分三年補貼公交地鐵票價。出台8項措施,規范了計程車行業管理。新增停車泊位超過6萬個。建成了一批電力、供水、供氣、環衛和人防工程設施。「青山綠地」和「藍天碧水」二期工程建設取得新成效,全市林木綠化率達44.4%,森林覆蓋率達38.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01平方米,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為改善人民群眾關心的水和空氣環境質量,制定了《污水治理和河涌綜合整治工作方案》,繼續加大力度推進大規模的治理水環境行動,污水處理系統和西江引水、北部水系補水等具有重大意義的工程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制定了《2008-2010年空氣污染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實施七個方面50項污染防治措施,特別是強化工業企業和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促進空氣環境質量繼續改善。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4.3%,比上年增加3個百分點。氣象部門監測的灰霾天氣天數由2007年的131天減少到110天,下降16%。認真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和考核制度,突出抓好百家重點耗能工業企業節能減排工作,關停13家燃油小火電、66家小水泥企業和140家掛牌督辦違法排污企業。預計全市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35%,完成省下達的年度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總量分別減排0.5萬噸的任務,排放總量分別下降4.8%和3.7%以上。加強國土資源管理,開發補充耕地66.2平方公里,耕地實現占補平衡,整頓違法用地取得明顯效果。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傳銷、商業欺詐、無證照經營等違法行為,尤其是加大對乳製品市場的監管力度,高效穩妥處置「問題奶粉」事件,不僅保證了產品質量和本地食品、葯品安全,而且保證了我市供應北京奧運會的食品安全。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啟動星級衛生街道創建活動,市容環境衛生進一步改善。繼續推進社區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加快了「城中村」和舊城區改造,完成13.9萬平方米危破房改造,1800多戶居民受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強,「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建設全面推進,共安裝25.6萬個監控攝像頭,治安視頻監控實現全市城區全覆蓋,社會治安形勢持續好轉。去年刑事案件下降13.9%,其中「兩搶」、「兩盜」案件分別下降25.5%和17.3%,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度持續上升。大力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治理年」活動,進一步強化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監管和消防安全工作,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穩定,全年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16.7%和13.5%。

……

全文請查閱參考資料

㈨ 廣州市的曾城市的具體情況!

增城市是廣東的一個省轄縣級市,增城市於1993年12月撤縣設市,由省委託中國第三大城市廣州市代管。增城位於珠江三角洲東北部、廣州市區東部,背靠大廣州,南與東莞隔江相望,東臨惠州,北界從化、龍門。總面積1616平方千米。總人口81.03萬人(2008年)。市人民政府駐荔城街道。

㈩ 【廣州目前的經濟市場】

一、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資本市場是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
廣州市應從「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當好排頭兵」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大力發展、加快發展資本市場的必要性和緊迫感。

閱讀全文

與廣州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