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4年中國經濟目標能完成嗎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開局之年,也是中國經濟攻堅克難的關鍵一年。
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為全年經濟宏觀調控制定了總體框架:經濟增長7.5%左右,物價漲幅控制在3.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並提出「保持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
用目前公布的各項數據,比照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列車速度雖放緩至7.4%,但總體保持了平穩運行,並實現了穩中提質。
這種經濟增長的「新常態」定格在一組亮眼的數據中:
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82萬人,提前完成全年就業目標;三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7%,保持在4.6%的控制目標以內,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2%,跑贏了GDP。
通脹壓力溫和可控,9月份、10月份CPI徘徊在「1」時代,市場普遍預計四季度物價將繼續處於低位,全年控制在3.5%的通脹上限以內基本無虞。
就業不降反升原因何在?「就業渠道的變化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動力的新變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盧中原說。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7.9%,高於同期GDP和第二產業增速,服務業吸納就業和支撐經濟的作用更加明顯。
改革紅利的釋放也是就業保持總體穩定重要因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表示,隨著我國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不斷推進,社會投資創業的熱情和活力大大激發,在新企業「井噴式增長」下,新增個體私營經濟和小微企業成為就業重要渠道。
「三駕馬車」動力偏弱完成目標挑戰猶存
「收官」階段,完成年度經濟目標仍存哪些挑戰?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報告顯示,11月我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已回落0.7個百分點至近8個月以來的最低值,當月PMI項下新訂單、新出口訂單和進口指數都出現回落。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學智認為,作為重要的經濟先行指數,製造業PMI自今年下半年呈趨勢性下降,顯示製造業生產擴張動力逐步減弱,三大訂單的回落則表明短期內外貿形勢不容樂觀。
「外需」承壓,「內需」也同樣面臨挑戰,首先就是投資增速趨緩態勢仍在持續。今年1月至10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15.9%,增速比1月到9月回落0.2個百分點,特別是占投資規模約五分之一的房地產投資增速仍在下滑軌道。
在投資增長相對乏力的背景下,今年以來消費發揮了經濟運行「穩定器」的作用。但當前我國在穩定和擴大消費方面仍有多重因素制約。
例如,受到房地產市場調整影響,商務部監測的5000家重點零售企業數據顯示,10月份家電、建材、傢具銷售額分別增長9.9%、8.5%和4.6%,比上年同期分別放緩0.6、1.9和9.6個百分點。此外,今年1月到9月,乘用車銷量增速同比回落3.8個百分點。
專家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各種挑戰既來自於境外市場與發達經濟的不確定性,也來自國內長期以來的過度投資、產能過剩以及與之相關的樓市泡沫膨脹、政府債務風險累積等經濟結構性失衡,必須在今後的調整中予以重點關注。
改革發力前景可期
12月1日零時剛過,廣東生益科技公司申報出口的一批價值6萬美元的零部件,成為廣東地區陸路口岸首票以一體化報關方式通關的貨物。
「改革後的一體化通關模式非常方便,不再需要在各個海關之間跑來跑去了,節省了時間和成本。」這家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廣東地區三大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全面實施,這項貿易便利化改革將惠及眾多外貿企業。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現全年經濟平穩發展,尤其需要向深化改革要動力。」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說。
近期一系列「含金量」頗高的改革政策密集發布:
——《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4年本)》公布,中央層面核准項目數量進一步減少40%,並大幅松綁企業境外投資;
——非對稱降息同時擴大利率浮動區間,公布《存款保險條例(徵求意見稿)》,出台促進小微企業發展「新國十條」,財稅改革步入深水區……
這些政策措施的共同特徵在於既有穩定增長的短期意義,又蘊含深化改革與結構調整的政策取向。
「中國經濟向新常態過渡的進程總體平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表示,隨著定向調控、深化改革效應逐步顯現,預計全年中國經濟仍將處於預期目標的合理區間。
B. 2014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哪些新形勢
2014年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仍然錯綜復雜,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並存。
一、密切關注兩個短期因素
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復甦呈現新的特徵,對我國發展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4年世界經濟增長3.7%,快於2013年的3.0%。世界貿易組織預測2014年世界貿易增長4.5%,高於2013年的2.5%。目前看,世界經濟有望延續復甦態勢,但也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發達國家情況有所好轉,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困難增多。美國經濟增長加快,歐洲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日本經濟依靠政策刺激也出現短期恢復。但發達國家經濟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暴露的制度性、結構性缺陷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修復,其量化寬松政策退出也是影響全球經濟金融穩定的最大不確定因素,世界經濟復甦進程不會一帆風順。一些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受到拖累,普遍面臨外需疲弱、內生增長動力不足、通脹壓力上升問題,有的出現資本外流和金融市場大幅波動。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依存程度很高,世界經濟持續復甦有利於我國發展,但也要看到,由於我國傳統比較優勢逐漸弱化,產業多處於國際分工中低端,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競爭壓力都在增大,即使世界經濟溫和復甦,也不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的外需動力能夠如以往那樣強勁。
從國內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但基礎還不牢固。當前消費、投資、出口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均有支撐,供給結構逐步優化,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涌現,去年出台措施的積極效應持續顯現,特別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改革、簡政放權,將進一步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但也要看到,經濟運行仍存在下行壓力,消費需求增長動力偏弱,企業投資意願不強,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待培育壯大;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節能減排形勢嚴峻;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財政、金融等領域存在風險隱患;在住房、食品葯品安全、醫療、養老、教育、收入分配、征地拆遷、安全生產等方面存在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宏觀調控仍面臨艱難抉擇。
二、正確把握兩個長期背景
第一個大背景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支撐經濟發展的因素已經發生深刻變化,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難以為繼,勞動力、土地等低成本優勢相對減弱,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強化,經濟總量基數增大也勢必對速度產生影響。因此,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速適當減緩具有客觀必然性,也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但必須看到,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工業化、城鎮化尚未完成,仍有巨大發展潛力;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有很大迴旋餘地;新的改革紅利持續釋放,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人口紅利逐步轉變為人才紅利,這些都將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撐。我國經濟增速「換擋」是「調速」,不是「失速」,我們有基礎有條件在相當長時期內保持7%~8%的經濟中高速增長。
第二個大背景是,全球經濟格局處於深度調整過程。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相互依存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這是多年來的基本趨勢。同時,要高度關注一些新變化:新科技革命正在孕育突破,可能引發新一輪產業革命,我們不容錯失良機,而要緊緊搭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快車。全球經濟結構正在調整,發達國家提出「再工業化」和經濟再平衡,回歸重視發展實體經濟,而新興經濟體著力擴大內需,推動幾十億人口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這將導致全球產業布局和分工體系發生新變化。國際經濟秩序還在發展變化,發達國家謀求重塑國際經貿規則,各國都試圖搶佔新的國際競爭制高點,二十國集團等機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作用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國際影響力和塑造發展環境的能力日益提升。
綜合來看,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環境仍是機遇大於挑戰,但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必須付出艱苦努力。
C. 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 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專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屬化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為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1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鑒於我國實施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新進展,1997年黨的十五大又將第三階段的奮斗目標和步驟進一步具體化,分成三個具體階段和步驟: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黨一百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D.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什麼
「十二五」期間,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並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此間,要處理好轉變與發展的關系,即「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此主線之下,未來五年應有七大目標。分別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科技教育水平明顯提高;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成效顯著;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
『十二五』規劃綱要首次在五年規劃中提出科學發展,並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它關繫到中國現代化和改革開放的全局,是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同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總結我國現代化建設長期實踐得出的重要結論,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經驗,是根據我國現階段發展的新特點和新要求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堅持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衡量經濟發展得好不好,要看是否具有高的質量和好的效益。一是看經濟增長主要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還是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如果主要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來實現經濟增長,是粗放型的增長、低質量的增長,不是好的經濟發展。二是看經濟增長是否建立在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基礎上。如果伴隨著經濟增長不能同時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經濟增長只能是在低層次、低水平上重復,經濟效益難以有實質性的提高,這樣的經濟發展不是好的發展。三是看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投資和出口拉動,還是由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難以擴大人民的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於改善民生,這樣的經濟發展也不是好的發展。
最後是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針和重大戰略的理解: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反映,是對我國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歷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對經濟發展指導原則的新發展新跨越。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是對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全景式覆蓋。
其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工業化和信息化並舉的道路。
其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堅持城鄉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還是西部地區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其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進一步擴大內需。
其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其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科學發展需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加強生態建設。
E.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經濟發展取得來新成自效。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准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5)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不能脫離的最大現實。
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破解許多難題,將會面臨一系列風險挑戰。越是這樣,就越離不開中國共產黨這個指引方向的指南針、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會穩定的壓艙石,就越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F. 2014年我國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
總體要求:
這些事2013年末,中央經濟會議提出的。
2014年我國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
做好明年經濟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要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鞏固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促進經濟社穩定,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同時,要積極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問題導向,勇於突破創新,以改革促發展、促轉方式調結構、促民生改善。
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抓住機遇保持國內生產總值合理增長、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後遺症的速度。
做好明年經濟工作,必須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完善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厲行節約,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完善結
構性減稅政策,擴大營改增試點行業。保持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改善和優化融資結構和信貸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
形成機制改革,增強金融運行效率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用改革的精神、思路、辦法來改善宏觀調控,寓改革於調控之中。努力釋放有效需求,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
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出口的支撐作用。
2014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
一、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糧,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更加註重農產品(9.53, 0.08, 0.85%)質量和食品安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抓好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
二、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要著力抓好化解產能過剩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堅定不移化解產能過剩,不折不扣執行好中央化解產能過剩的決策部署。大力發
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各類服務業,推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創造環境,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政府要做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促進企業創新的稅收
政策等工作。
三、著力防控債務風險。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加強源頭規范,把地方政府性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
理,嚴格政府舉債程序。明確責任落實,省區市政府要對本地區地方政府性債務負責任。強化教育和考核,從思想上糾正不正確的政績導向。
四、積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繼續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完善並創新區域政策,重視跨區域、次區域規劃。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扎扎實實打好扶貧攻堅戰。
五、著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繼續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切實做好改善民生各項工作。把做好就業工作擺到突
出位置,重點抓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和化解產能過剩中出現的下崗再就業工作。努力解決好住房問題,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做好棚
戶區改造。加大環境治理和保護生態的工作力度、投資力度、政策力度。
六、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保持傳統出口優勢,創造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擴大國內轉方式調結構所需設備和技術等進口。加快推進自貿區談
判,穩步推進投資協定談判。營造穩定、透明、公平的投資環境,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加強對走出去的宏觀指導和服務,簡化對外投資審批程序。推進絲綢
之路經濟帶建設,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G. 2014年中國經濟的形勢及未來走向
2014年,探索了新常態下經濟工作的方法和經驗。面對「三期疊加」下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中央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深化改革,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有針對性進行預調微調,實現了經濟社會持續穩步發展。全年主要經濟指標處於合理區間,結構趨向優化,質量得到提升。預計全年經濟增長仍有望達7.4%左右,基本實現年初制定的7.5%左右的調控目標。
預計2015年中國經濟將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2015年有六方面因素變化可能帶來經濟運行轉機。其一,穩增長政策仍將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基建投資將繼續回升,從而有助於投資增速的企穩。其二,政策松綁有助於房地產市場觸底企穩,下半年房地產投資可能出現回升,進而穩定整體投資增長;而多項穩定住房消費措施出台,將刺激房地產相關行業的消費。其三,隨著國際環境的改善,出口將保持中速平穩增長。美國經濟復甦前景明朗、中國與東盟經貿往來加深、亞太經濟體加強互聯互通,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等將推動貿易出口增長。其四,國際油價低位徘徊,有助於中國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支持產出增長,並有助於促進燃油及汽車相關領域消費。其五,改革和政策推動股市回暖,將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為消費增長帶來需求並提供資金來源。其六,不對稱降息有助於推動明年銀行貸款利率以及貨幣市場資金價格、非銀行融資價格明顯走低,從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提升企業開展投資和生產經營活動的積極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2015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要求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我們認為,應適當擴大財政赤字,加快財政支出進度;通過落實結構性減稅、推進稅制改革等舉措,繼續加大對居民消費、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以及「三農」、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尤其是應大力解決居民「能消費」、「敢消費」和「願消費」問題,著力提升社會消費能力。
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松緊適度。我們認為,所謂松緊適度,就是貨幣政策要根據經濟金融形勢變化保持靈活性,該緊的時候適度收緊,該松的時候適度放鬆。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率、基準利率等都應當作為預調微調的工具來加以綜合運用,以更好地發揮貨幣政策的逆周期調節、總量平衡以及價格導向的作用。此外,定向再貸款、定向降准等創新工具仍應繼續實施,以進一步發揮促進結構調整的功效。
H. "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是什麼
答案: ABCD
附:「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
綜合考慮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趨勢和條件版,「十一五」權時期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取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性進展。
主要目標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二0一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二000年翻一番;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耕地減少過多狀況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貧困人口繼續減少;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
I.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3年圓滿實現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分析所變化的主要原因
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改善。總的考慮是,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造良好環境,引導各方面把工作著力點放在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放在增加就業、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上。
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提高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更加註重穩定物價總水平,防止經濟出現大的波動。
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保持適當的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今年擬安排財政赤字90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7000億元,繼續代地方發債2000億元並納入地方預算,赤字規模比上年預算減少1500億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要著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加「三農」、欠發達地區、民生、社會事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等重點支出;壓縮一般性支出,嚴格控制黨政機關辦公樓等樓堂館所建設,出國(境)經費、車輛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等支出原則上零增長,切實降低行政成本。繼續實行結構性減稅。依法加強稅收征管。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進行全面審計,實施全口徑監管,研究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
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廣義貨幣增長目標為16%。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綜合運用價格和數量工具,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發揮好股票、債券、產業基金等融資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滿足多樣化投融資需求。嚴格控制對「兩高」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貸款。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密切監控跨境資本流動,防範「熱錢」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