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結合投資乘數的概念,談談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投資規模是否適度,是影響經濟穩定與增長的一版個決定因素。投資規權模過小,不利於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物質技術基礎;投資規模安排過大,超出了一定時期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可能,又會造成國民經濟比例的失調,導致經濟大起大落。
Ⅱ 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主要研究什麼
主要研究 投資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包括 利 與 害 關系
Ⅲ 近幾年經濟增長對投資活動有什麼影響
經濟增長促進投資的發展,各地也在不斷的引進投資,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Ⅳ 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分析
宏觀經濟分析從總供給和總需求兩方面入手。在進行總供給形勢分析時,人們會考慮全國完成工業增加值和這一數值的同比增長情況。進一步細分,人們會區別所有制分析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制企業、「三資」企業等不同類型的公司增長情況。重工業增長與輕工業增長的比較也十分重要。在1999年上半年,重工業增長快於輕工業,反映出政府投資拉動的力度和消費低靡的狀況。成品鋼材、銅材、鋁材、水泥、化肥、化學農葯等主要原材料的產量,耐用消費品及信息通信產品生產情況,以及全國發電量、運輸量增長情況均能反映總供給狀況。不過,在分析基礎產品增長的時候,應當意識到基礎產品對經濟增長的決定作用正在逐漸發生變化。例如,發電量的多少,在以往一直作為經濟發展的指標之一。但現在由於許多行業從高能耗變為低能耗,因此即使發電量增長相對緩慢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同比例推斷經濟增長速度減慢了。這一現象背後,可能隱藏著政策資金護盤和更加復雜的因素……總需求分析一般從投資需求、內需和外貿三方面人手。固定資產投資是增是減,反映出投資需求整體情況。不過對於不同經濟類型的固定資產投資應進行具體分析。如果國有單位固定資產增加較多,那麼可以推斷政府的調控力度較大。技術更新改造投資體現了企業對未來的預期。對未來預期好,就會在技術更新上投人的資金。外貿需求用出口減去進口的凈出口數值來表示。例如,1999年頭4個月,我國凈出口總額為52.1億美元。如果凈出口出現下降,不僅減弱了對經濟增長的直接拉動力,更為嚴重的是出口受阻的產品不得不在國內尋找市場,這樣就會出現外需壓迫內需的局面。1999年,這個問題比較突出。內需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表示。1999年1-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996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有關部門還編制反映消費者對家庭經濟狀況和總體經濟走向預期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指數值越大,消費信心也越大。例如,1999年4月份消費信心指數為93.5點,較上月份的93.3點微升0.2點。物價是反映消費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一般使用消費者物價指數和零售物價指數來反映物價整體水平。如果物價指數持續下跌,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心有較大負面影響,大家會認為今天消費不如明天消費,企業也因為市場對產品的需求不旺而缺乏資金進行生產。物價指數的漲跌在很大程度t取決於一些基本產品的價格。例如,當糧食和生豬產量大豐收的時候,與糧食和豬肉相關的商品價格均會下調,帶動物價整體下滑。宏觀經濟分析還需要關注財政和金融運行狀況。財政收支情況,尤其是稅收政策變化,主要稅種的徵收情況以及國家的國債政策對宏觀經濟具有很大的影響。貨幣供應量增幅大小反映出國家宏觀金融的調節力度。
Ⅳ 急!(論文)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意義
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意義
摘要: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來進行的,一是通過要素投入帶動經濟增長;二是通過投資帶動經濟結構的調整來推動經濟增長;三是通過投資促使知識存量的增加和技術進步帶動經濟增長。
關鍵詞:經濟增長;投資;作用機制
一、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從要素投入的角度看,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二是投資供給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
投資需求是指因投資活動而引起的對社會產品和勞務的需求。擴大投資需求,將對經濟增長產生拉動作用;縮小投資需求,則會抑制經濟的增長。首先對投資需求與經濟增長作系統研究的凱恩斯,他從宏觀經濟角度考察了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提出了著名的投資乘數理論。
投資供給主要是指交付使用的固定資產,既包括生產性固定資產,也包括非生產性固定資產。生產性固定資產的交付使用,直接為社會再生產過程注入新的生產要素,增加生產資料供給,為擴大再生產提供物質條件,直接促進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非生產性固定資產則主要通過為勞動者提供各種服務和福利設施,間接地促進經濟的增長。
無論羅斯托的經濟發展階段理論,還是庫滋涅的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均認為國民收入投資比率的提升,不僅是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轉變的前提條件,而且是現代經濟區別於傳統經濟的典型特徵。國際經驗和歷史經驗的比較研究,普遍支持國民收入高儲蓄傾向和高投資比率對於長期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對於後發國家,由國民收入高投資比率驅動的大規模資本積累與快速技術進步,構成其成功趕超戰略的核心部分。日本和韓國先後在20世紀70年代和20世紀90年代完成對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趕超,而在經濟趕超時期維持30%以上的國民收入投資比率。其間,日本的國民收入投資比率在1952年至1961年間從26%增加至41%,韓國的國民收入投資比率在1991年達到39%的高峰值。即使作為先發國家的美國經濟,其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信息技術革命中的領先優勢也同樣依賴於由國民收入高投資比率驅動的大規模資本積累與快速技術進步。
二、經濟結構調整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經濟增長按其定義來說是一個總量概念,它表明人均產出的增加。因此經典發展經濟學理論更注重要素投入的研究,而忽略了結構變動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雖然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最早注意到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之間存在關聯,但自從庫茲涅茨出版了其名著《各國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和結構變動之間的關系才成為經濟學家普遍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庫茲涅茨運用經過改善的研究方法,對57個國家的原始資料分別作了截面分析和歷史分析,從中得出結論:19世紀至20世紀里,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與結構變動密切相關,現代經濟增長不僅僅是一個總量問題。他認為,「如果不去理解和衡量生產結構的變化,經濟增長是難以理解的。」也就是說,如果離開了結構分析,將無法解釋增長為什麼會發生和怎麼發生,因而現代經濟增長本質上是一個結構問題。
錢納里使用庫茲涅茨的統計回歸法進行了更為廣泛的分析,構造了反映結構轉換的主要變數典型性關系「發展模式」,以更加深入地研究現代經濟增長中總量增長與結構變動的關系。為了將分析結果更廣泛地適用於各國和各種經濟過程,錢納里進一步使用了幾個基本的方程式對「發展模式」進行復合,得出一個具有一般意義的「標准結構」。根據「標准結構」的描述性結論,結構變化的75%—80%發生於人均GNP在100至1000美元發展區間,其中最重要的積累過程和資源配置過程都發生顯著的、深刻的變化,結構的改善往往伴隨著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可見錢鈉里的「標准結構」對於揭示總量增長與結構變動之間的關系,具有更大的價值。
金德爾伯格和布魯斯赫里克根據整理的實際數據,設計欠發達和較發達兩個經濟結構的投入產出模型,通過比較發現,在較發達經濟結構的投入產出模型中,經濟增長更具有專業化傾向,結構效益就上升到最重要的地位,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基本支撐點。這種來自結構的經濟效益,其意義遠遠超過個別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的經濟效益。另外,喬根森對美國經濟增長的根源分析及所進行的國際化比較也揭示了結構變動在經濟增長的作用。在我國,周振華從理論上對經濟增長中的結構關聯效應、結構彈性效應、結構成長效應和結構開放效應進行了系統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現代經濟的發展不僅來源於資源投入量的增加,而且取決於投入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合理的產業結構是提高宏觀經濟效益的基本前提,如果產業結構不合理,各產業發展的比例關系不協調,就會影響資源投入的效率,造成產業之間的「瓶頸」制約,使宏觀經濟運行失衡,整個經濟的發展和效益的提高就失去了合理的產業結構條件。由於我國投資對消費的影響不大,特別是在投資迅速增加,投資率比較高時,投資增加主要是增加了對投資品生產的需求,進而使投資品生產部門擴張,產業結構發生相應變化。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過快,科技成果無法被全部吸收、轉化。
3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經濟學時期,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已經有關於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初步論述。最早認識到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有重要推動力作用的是馬克思。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了生產量的擴大可以不依賴於資本量的增加情況。其中如加強對自然力的利用,提高勞動者的技術熟練程度,改進勞動協作和組織,提高勞動生產率等,實際上都與技術進步的作用及其效應相聯系。
1912年,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創新概念,並在1939年提出了創新理論。熊彼特理論研究的主要成就在於,始終強調了「技術創新」,以此作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內生變數」,並強調了它對經濟增長不可替代的作用。熊彼特關於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的研究大多停留於文字,沒有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而在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中,技術創新雖然被看作外生的變數,但羅伯特·索洛(1956年)的經濟增長模型表明:技術和傳統投入的比較中,技術創新導致了80%的經濟增長。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新一代增長理論,嚴格來說並沒有真正把技術作為一個獨立因素內生化,而是將技術進步內含在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中。前者以羅默(1986年)為代表,後者以盧卡斯(1988年)為典型。20世紀90年代以來,將技術內生化的增長理論是在生產函數中引入R&D活動。在這種模型里,內生的技術進步(體現為R&D投資)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力量。技術創新究竟是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歸結為兩個作用:一個是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另一個是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宏觀效應。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緣於它能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的上升以及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率和使用效率。同時,通過影響供需結構變化,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從宏觀上對經濟增長做出貢獻。
技術進步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而投資是推動技術進步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投資是技術進步的載體。任何技術成果的應用都必須通過某些投資活動來體現,它是技術與經濟聯系的紐帶;另一方面,技術本身也是一種投資的結果。任何一項技術成果都是投入一定的人力資本和資源等的產物,新的技術開發和應用都離不開投資活動。
綜上所述,不管是要素的投入,經濟結構的合理轉換還是技術的進步都需要資本的投入而加以改變,但歸根結底都是要素的投入,但投入的方向與結構需要仔細斟酌而朝更有利於經濟良性增長的方向進行。其中加大科學教育與人力資本的投資是其中的核心。這樣在加大資源投入的同時,更提高它們應用的效率,提高投入產出比。
Ⅵ 投資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美國式的投資方式是世界的災難
Ⅶ 投資與經濟增長有哪些相關研究
經濟增長是宏觀經濟的主要 目標之一 , 但 如何 實現增長 . 人 「 九五 」 時期的西部大內開發戰略 , 再 到「容 十五 」 時 期 的 東 北 老 工 業 基 們的認 識並不一致。有人強調 勞動力 因素 , 也有人 重視 資本形成或 地振興 、 中部崛起等 , 基本上符合這一基礎理論。 投 資, 還有人認 為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有決定作用。因此 , 分析投 ( 3 ) 工 業 化 和城 鎮 化 帶動 了投 資 的較 快增 長 。 國 際經 驗 表 明 , 資 與 經 濟增 長 的 關 系, 探 討 實現 經 濟 增 長 所 需要 的 條件 和 政 策 , 不 各 國工 業 化進 程 中經 濟 結 構 的共 同演 變 規 律 之 一 是 投 資 率 不 斷 提 僅具有理論價值 , 而且具有 實踐意義。
Ⅷ 投資結構調整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有哪些
投資主導型經濟如何影響我國產業結構,這一點很容易理解,投資究竟是對產內業結構有正向的影響還是有負容面的影響,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加以分析,需要結合證明來驗證結論。關於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干春暉等(2011)提出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要比產業結構高級化更能促進經濟增長,而蘇建軍(2014)結合金融業的發展研究指出金融業和產業結構之間互為促進,共同推動經濟發展。關於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學界比較認可的是產業結構合理化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但是產業結構升級動力是什麼,對此問題有不同的解釋,本文認為投資會影響到產業結構的升級,投資效率的高低決定了產業結構升級是否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現狀。
從理論的角度分析,投資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有兩種結果:第一種結果是投資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正向的影響,既投資下的資源流向了合理的產業當中,投資引導了資源的合理流動,三大產業均得到應有的發展,經濟處在均衡之中。第二種結果是投資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負面的影響,也就是投資導致產業結構失調。第二種結果是否真實在我國存在著,這需要結合實證分析加以驗證。
Ⅸ 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計量經濟學是以一定的經濟理論和統計資料為基礎,運用數學、統計學方法與專電腦技術,以建立經屬濟計量模型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隨機性特性的經濟變數關系的一門經濟學學科。主要內容包括理論計量經濟學和應用經濟計量學。理論經濟計量學主要研究如何運用、改造和發展數理統計的方法,使之成為隨機經濟關系測定的特殊方法。應用計量經濟學是在一定的經濟理論的指導下,以反映事實的統計數據為依據,用經濟計量方法研究經濟數學模型的實用化或探索實證經濟規律。
Ⅹ 運用計量經濟學理論,如何對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研究
計量經濟學是以一定的經濟理論和統計資料為基礎,運用數學、統計學方回法與電腦技術,以答建立經濟計量模型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隨機性特性的經濟變數關系的一門經濟學學科。主要內容包括理論計量經濟學和應用經濟計量學。理論經濟計量學主要研究如何運用、改造和發展數理統計的方法,使之成為隨機經濟關系測定的特殊方法。應用計量經濟學是在一定的經濟理論的指導下,以反映事實的統計數據為依據,用經濟計量方法研究經濟數學模型的實用化或探索實證經濟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