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全球化的根源和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根源和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09 11:09:36

⑴ 經濟全球化的原因和影響 高一歷史 調理要清晰

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動的規模與形式不斷增加,通過國際分工,在世界市場范圍內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使各國間經濟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的趨勢。這一概念20世紀80年代才出現,不過早在19世紀末就曾出現貿易與投資高度自由化的世界市場,但這一進程被資本主義經濟大蕭條和兩次世界大戰打斷了。近20年來,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經濟全球化進程逐漸加快,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國際商業貿易高速增長,國際投資日趨活躍,金融國際化加速發展,國際互聯網迅速擴張。
一、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有以下原因。
其一,是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客觀上要求分工的深化和市場規模的擴張。這一要求推動著生產從國內區域間分工向國際分工發展,銷售從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擴張。跨國公司在追逐規模效益與分工效益過程中,通過跨國投資活動,形成了在全球配置資源,跨國協調其生產與經營活動的格局,推動了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的高速發展。例如在全球處於壟斷地位的波音公司,製造的B-747巨型噴氣客機的450萬個零部件,分別由美、英等6個國11000家大企業和15000家中小企業合作生產。著名的ABB公司總部設在瑞士,工作語言是英語,財務報表以美元為單位,生產銷售遍及全世界。其總裁曾說:「ABB公司四海為家,是許多個國家的公司在世界范圍內協作的聯盟。」
跨國性投資、生產與貿易活動的大量增加,必然要求國際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以保障這種跨國經濟活動的高效運行。例如:全球外匯市場的日交易額從1989年的6200億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1萬多億美元。外匯市場每天24小時處於全天候運行狀態,各國金融外匯市場瞬間溝通,資金在全球快速流動。遠洋運輸技術、航空貨運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運輸和通訊的效率,降低了成本,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例如:據世界貿易組織估算,從1980—1990年空運成本從每噸公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90年-97年世界出口商品的運輸成本僅占其價值的2%;1930-l996年從紐約到倫敦的3分鍾電話,話費從330美元降到1美元,估計到2010年可以降至3美分。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快速、經濟地在全球范圍內傳遞大量信息數據成為可能,這樣跨國公司的經理們,才可以把生產的各個階段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通過信息傳遞,把這些生產統一組織起來而不至於形成管理的失控,從而使管理科學來了一次飛躍。它還使管理者可以在瞬息之間了解世界各地的市場情況,並進行必要的計算,針對各地市場最有效地配置資源,獲取贏利機會。
其二,戰後國際經濟的變化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條件。二戰結束後,經濟因素在整個國際關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實現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有效配置,成為國際經濟與合作的戰略目標。同時,發達國家憑借其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和經濟實力,在國際雙邊和多邊經濟關系設制中,不遺餘力地推行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前殖民地國家在二戰後相繼獨立,在探索自己發民族經濟的道路上大多數屢遭挫折,但一些實行外向型發展戰略的國家和地區,取得了較大的成功,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在它們的示範作用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實行了貿易、投資與金融自由化改革。
伴隨著國際產業分工和技術擴散,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對比關系也發生了變化。發展中國家不再僅僅輸出初級產品,逐漸成為世界市場上勞動密集型商品的重要供給者,有的甚至從資本凈輸入國變成了資本凈輸出國,在這種形勢下,發展中國家也對進一步削減貿易和投資壁壘提出了新的要求。冷戰結束後,前蘇聯和東歐國家走上了經濟轉型道路。為盡快擺脫原計劃經濟的束縛,在全球范圍謀求發展機遇,也紛紛選擇開放政策。發展中國家實行貿易投資自由化政策是追求自身利益的主動選擇。越來越多的國家實行自由化經濟政策,為商品、服務與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創造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但是,由於世界各國在發展水平上存在著巨大差異,經濟自由化進程不可能同步推進。因此,一些地緣相鄰、發展水平相近的國家與地區相互提供貿易與投資便利,促進經濟一體化,形成了一些區域性的經濟組織,如歐共體、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自由貿易區等。它們區域內貿易、投資自由化安排,與多邊貿易關系的宗旨並行不悖。只要不出現排他性趨勢,區域集團化也會從另一方面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

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分析:

應當承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才剛剛起步,它給各國經濟和整個世界經濟帶來的影響還難以預料,但是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即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單純從人類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角度、從提高生產力的標准來看,經濟全球化的確能夠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以及世界產業規模的擴大,會引起生產與消費從結構到地點上的變化,會刺激各種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同樣經濟全球化也會產生一些負面效應,這些影響對具體國家和具體領域的影響也隨各國政策選擇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具體來說,表現為:

(一)經濟全球化的正面影響:

1、經濟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圍內的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源、勞動力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經濟全球化在有效促進國際合作的同時,也加劇了各國間的競爭。競爭的原因,在經濟上是由於世界資源的有限性和資本的擴張性;在政治上則是由於國家的存在,各國都試圖通過增強自身的實力來實現別國對自己的依賴,從而較多地獲取收益,較少地付出成本。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形成了統一的全球市場,從而推動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經營和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並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一國的角度看,本國企業將突破本國資源和本國市場的限制,在全球范圍內尋求資源的最優配置與有效利用。發達國家可發揮其資金和技術優勢,通過資本和技術的輸出和轉移,不斷向發展中國家開拓市場,並利用發展中國家豐富的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以獲取利潤。發展中國家則可通過吸收和引進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來發展本國家和本民族的經濟,以滿足人民的物質利益需求,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這種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經濟要素的有效組合,客觀上促進了全球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減少或避免了人類社會現有的各種資源的浪費。

2、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機遇和挑戰的機會。

第一,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1996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發布的《1997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1996年接受了129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對外投資了510億美元,二者都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它們在獲得世界投資總額中的比重從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其中,48個最不發達國家在1996年的資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

第二,促使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由於資本的流入、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活動和本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結構有所改善,製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從1980年的56%上升到1990年的73%和1994年的77%。

第三,迫使發達國家把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予以考慮和解決。發達國家日益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下,它們的經濟穩定和發展有賴於發展中國家。在債務解決、地區經濟一體化和聯合國的改革等問題上不得不考慮發展中國家的權益。

在機遇與挑戰面前,由於世界各國經濟和技術發展的水平不同,因而導致他們在經濟全球化中所處的地位和利益不可能均等。在這種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中國家在許多方面必然處於劣勢。但我們相信,只要發展中國家能夠抓住機遇,敢於迎接挑戰,通過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吸收和消化,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建立本民族的經濟實體,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生產出高質量、低價格的產品,就一定會在世界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就是最好的證明)。更何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各種原則、制度和秩序會逐步趨於平等,國家民族經濟也會日漸成熟。

3、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質服務的好機會。

隨著市場全球化的發展,物流將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世界各國人民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消費需要,選擇自己需要的商品,那種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所設置的貿易壁壘和防線將會被逐步取消,那種國家壟斷或個人壟斷的局面將一去不復返,那種以低劣的質量和服務向消費者漫天要價的情形行將結束。

4、經濟全球化將會促使世界大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經濟全球化不僅會影響全球的經濟結構和秩序,而且也對不同民族的文化帶來了程度不同的沖擊。文化的這種碰撞和沖擊將導致全人類都可認同的大文化,主要內容包括:

第一,「經濟文化」已有了全人類認同的標准。如市場經濟的法則、商品流通的規則等,已被普遍認可和遵循。

第二,「科技文化」的普遍性更加不能否認。現在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為了生存和發展,都在抓科學技術和教育,都已認識到科學技術是強國之本。盡管各個民族國家之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不平衡,但科學技術的交流已成為一種不可阻檔的潮流。科學技術文化早已沖破民族國家間的界線,滲透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第三,隨著 「經濟文化」和 「科技文化」的發展,各個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習慣的傳播與交流更加容易,信息網路技術和交通運輸技術已為這種交流提供了現代化的工具和手段。人們總會自覺不自覺地、程度不同地吸收這些外來文化的營養,以填補本民族、本國在某些方面的不足。這也是文化全球化的某種表現形式。

第四,「民主和法治」作為一種制度文化,也將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歷史發展趨勢。

5、經濟全球化將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

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又是全球化的強大推動力。正是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加速發展推進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反過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又要求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進一步完善。世界貿易自由化最重要的內容和核心就在於減少和取消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世界貿易組織正式運轉後,首次將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和投資等非貨物貿易也納入到多邊規則之中,使擴大多邊自由化的領域以及擴大國際貿易自由化進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個核心職能。此外,投資自由化已經成為當前國際投資發展的主流,不僅是發達國家而且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也積極採取投資自由化措施。一方面大量引進外資,另一方面又積極進行對外投資,從而使世界直接投資額迅速增加,投資活動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資的規范框架和規則也開始形成。

6、經濟全球化加速技術轉讓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

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國際分工的大發展、產業的大轉移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大流動,這對於發展中國家彌補國內資本、技術等要素缺口,發揮後發優勢,迅速實現產業演進、技術進步、制度創新,促進經濟發展十分有利。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投資和技術轉讓互相促進,不斷加快。跨國公司為了延長技術的生命周期,擴大技術效用以及給自己的技術尋找出路,大大加快了技術轉讓活動。這種加速轉讓在客觀上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技術發展,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工業化進程,加速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變。此外,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還加快了發展中國家從發達國家引進外資的進程,有助於彌補發展中國家資本的不足。再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僅為發展中國家的產品,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入世界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而且也有助於彌補發展中國家市場發育的不足,特別是跨國公司的組織形式,愈來愈突破國家的界限,出現了所謂無邊界的企業,從而非常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管理經驗。

7、經濟全球化能夠促進國際間政治的協調。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都會發生很大變化。在人們物質需求得到相對滿足之後,必然較多地關注自己所處的政治環境;公民的政治意識、政治參與素質將極大提高,希望充分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廣泛地要求參加國家和社會的管理;擁有雄厚實力的獨立利益群體,在利益的驅動下,必然提出相應的政治參與要求;日益發達的信息傳媒網路,從技術上支持了人的自主選擇權力,宣揚了人的主體地位和價值意識,也使「愚民政策」的體制喪失了基礎。所以,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各國在政治上相互協調以作為經濟全球化新的推動力,這也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所決定的。政治上協調的過程盡管漫長,但卻是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8、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減少國際沖突。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更深層次的國際分工體系,跨國公司的投資與技術轉讓活動又把各國的生產經營、銷售和研究與開發活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由此產生的直接結果就是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的程度加深,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政治領域和國際關系的變化,協商與對話越來越成為當今處理國際關系的主要手段。各國之間加強信任與合作,約束國際沖突或至少降低沖突的激烈程度已漸漸成為發展趨勢。有理由相信,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這種趨勢將會越來越加強。

(二)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

1、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使貧富差距拉大。

經濟全球化首先帶來的是對發展中國家民族經濟的沖擊,而且這種沖擊是建立在不平等關系基礎之上的。一方面,國際經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為世界經濟運轉所制定的各種原則、制度和秩序都是由他們制定的。另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所擁有的經濟、技術和管理優勢,是發展中國家遠不可及的。因而經濟全球化中獲益最大的當然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發達國家,而經濟和技術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盡管具有一定的中長期利益,但在近期或較長的時間內,是很少或很難受益的,甚至可能受到很大的損害和沖擊,如許多民族企業虧損或倒閉等。

雖然經濟全球化客觀上能導致全球物質財富的增加,但在市場化的過程中,競爭是首要法則,它在創造高效率的同時,必然導致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高收入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是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43倍,到了1994年變為62倍,社會分配更加不公平。造成這種差距擴大的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的原因、市場發展的原因及結構變動的原因等,但有兩個因素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是經濟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從理論上講,所有參與全球化過程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會從中收益,但絕不是利益均沾。事實上,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這種地位使它們依靠價格制定方面的主導權,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換時獲取更多的利益。

第二,是市場競爭使一些社會政策面臨挑戰。眾所周知,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動力,由競爭帶來的不平衡要靠社會政策來修補。各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福利政策,通過勞資妥協來保持社會穩定。但全球化破壞了這一社會契約,以出口和直接投資為主要內容的激烈的跨國競爭,正在影響工資和就業狀況, 社會政策在平抑差距方面顯得蒼白無力。經濟全球化為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國際資本開拓了尋求更高利潤的地域和空間,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經濟全球化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收入差距拉大。

2、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

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更為密切,各國國內經濟的穩定將不僅取決於本國國內因素,更大程度上要受到國際因素的巨大影響。隨著國際貿易和服務貿易的不斷擴大,其他國家尤其是主要貿易夥伴的經濟狀況如通貨膨脹、金融危機等將通過國際經濟的傳遞機制影響到本國。如果本國的經濟結構存在某些類似隱患,這些經濟波動就不可避免地會在國內出現。即使本國經濟不存在問題,也會因為心理因素的作用而使經濟發生一定程度的波動。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更是如此。因為經濟全球化就是金融、貿易與投資的全球化,然而由於發展中國家市場發育不夠充分,經濟結構比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沖擊;而且由於發展中國家立法不全,便於投機;再加上發展中國家執法不嚴,有法不依,從而給「國際游資」留下可乘之機。於是,西方國家的大量游資不時沖擊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甚至引發金融危機,造成如同戰爭般的破壞。經濟全球化使發達國家的經濟周期、匯率、利率的變動傳導給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經常出現不利波動,發生在 1994年底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已充分說明這一點。

3、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客觀上需要用規則去加以規范、約束參與者的行為,而規則的制定是以實力為基礎的。所謂規則,其實就是對利益沖突的一種界定。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由於國際經濟組織是由歐美等發達國家操縱,因此經濟全球化的游戲規則主要由發達國家來制定。現存的國際經濟規則中雖然有些規則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如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但大部分規則卻是由發達國家主導制定的,有些規則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缺席的情況下制定的。某些產業發展規則是在發展中國家還沒有發展該產業的時候制定的,如信息技術產業協議以及勞工標准等。發展中國家一旦發展這些產業就必須遵守他們並未參與制定的規則,並為此而付出代價。此外,盡管發達國家極力倡導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但是各國政府為維護本國利益,仍然實施各種貿易壁壘措施。尤其是非關稅壁壘措施,如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等,這些由發達國家有意制定的貿易標准往往都是發展中國家難以達到的。這些措施客觀上阻礙著生產要素在各國間的自由流動,從而使市場導向機制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發展中國家所應得到的機會與利益無從保障。因此,目前經濟全球化給世界經濟所帶來的利益是建立在發展中國家經濟利益及政治利益遭受損失的基礎之上的。

4、經濟全球化還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例如,日益蔓延的荒漠化,土地的侵蝕,動植物物種的滅絕,海洋與河流道的污染等問題。其中發達國家往往出於本國戰略利益的考慮,為了保護本國的生態環境不受污染,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業都建立在海外,既消耗了他國的資源,還污染了他國的環境。據有關資料統計,美國將60% 以上的污染企業建立在海外。

5、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所付代價巨大。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發展中國家由於在企業規模、效率、技術水平和研究開發能力方面都無法與發達國家相競爭,因而造成跨國公司的品牌和產品充斥國內市場,導致民族品牌消失;跨國公司操縱和控制了眾多發展中國家的支柱產業和市場,抑制了民族工業的自主發展;發展中國家大量引進外資,造成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增大並面臨匯率風險和償債風險,對西方國家的巨額債務支付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經常引發經濟與社會動亂;全球化還會導致發展中國家人才外流,特別是熟練人才和高級技術人才,跨國公司往往在東道國用高薪僱用現成的人才而不注意在當地實施培訓計劃,從而使發展中國家遭受教育經費支出和不能使用已培養人才的雙重損失。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的經濟狀況將更加惡化;發展中國家民族企業由於競爭力不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倒閉,致使大量工人失業,如果社會勞動保障系統不健全,必然產生一些社會不穩定因素,引起社會的混亂。世界銀行於 2004年4月30日發表的《世界發展指數》承認:「經濟全球化的某些因素已使最貧窮國家受到損害,使富國和窮國之間巨大差距的擴大面臨著更大的風險。在一個不能打破貧國周期且愈來愈不平等的世界中,集中於工業化的國家佔世界人口1/6 的人卻壟斷了全球近80%的收入。與此同時,居住在63個發展中國家佔世界人均60%的人,僅得到世界收入的6%,人均每天不足2美元」。

6、經濟全球化必然對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

這將使得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質消長不等、凸顯不一。這種現象,不利於文化的發展,更不符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演進原則。文化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有商品文化、制度文化、價值文化、語言文化、科技文化、藝術文化等。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妨礙資本、技術和產品跨國界流通的障礙一個接一個地被拆除,繼之而來的是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念的流入。有些在相互沖突和撞擊中形成了新質——世界大文化,有些則會改變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特性。

⑵ 經濟全球化的原因、實質和影響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開始形成和90年代迅速發展的原因:

形成原因: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各個地區之間從隔絕走向交流,世界貿易體系也逐漸建立起來,開始了經濟全球化的過程。
迅速發展的原因::(1)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生產技術不斷更新,生產力迅速提高,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根本的推動力。(2)層出不窮的新型交通和通訊方式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手段。(3)兩極格局的結束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消除了障礙。(4)市場經濟制度的普遍認可。(5)國際協調機制不斷加強,成為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要條件。(6)跨國公司的推動。

表現:
① 國際貿易迅速的發展,國際貿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② 國際金融的發展,巨額資金在各國之間自由流動。③ 國際直接投資迅速增長,並呈現多元化格局。④ 跨國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⑤ 國際組織的建立。⑥ 經濟管理制度的國際化等。

經濟全球化的特點與實質:

特點:生產的全球化,貿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資的全球化,消費的全球化。

實質:是發達國家因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所引起的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流動,以尋找更有利的投資場所的過程,即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如同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負面影響。正面影響:① 經濟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資源,為各國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也極大地豐富和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② 經濟全球化使一些國家變得更具有競爭力、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從而使國家能富裕起來。③ 全球化意味著新的經濟增長,雖然在這期間存在著增長的風險,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國民財富在日益增長,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④ 由於世界范圍的國際分工,經濟全球化使每個民族和民族國家都在經濟和技術的進步中得到自己應得的一份機會。⑤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家間特別是大國間的協調與合作。⑥ 經濟全球化使南北關系長期以來的緊張態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南北經濟交往的規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強。⑦ 一些發展中國家抓住新的發展機遇,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⑧ 推動了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發展。負面影響:① 由於民族國家內部和民族國家之間的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全球化使窮國愈窮,富國愈富,特別是擴大了南北兩極分化和貧富差距。② 經濟全球化會造成全球生態系統的過度開發與破壞,威脅著人類的生存。③ 經濟全球化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他們往往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國際規則的便利,沖擊著發展中國家的主權,便利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例證。④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由於南方國家間經濟實力有限,經濟結構趨同而缺少互補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也在擴大,使南南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面臨挑戰。

⑶ 論述經濟全球化產生和發展的原因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目前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經濟全球化 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最佳配合置.從根源上說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和國家疆界的產物,其實質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新一輪對外擴張.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為此,研究和了解這一問題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經濟全球化的提出與發展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經濟全球化出現於20世紀的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認可,但目前沒有統一概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
為此,可從三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
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二)經濟全球化的載體
1.貿易自由化.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准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准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經濟全球化的四個主要載體都與跨國公司密切相關,或者說跨國公司就是經濟全球化及其載體的推動者與擔當者.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據說最早是由特·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有人從生產力運動的發展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也有人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利用科技進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經濟之實,使發達國家越來越富,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窮的歷史過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不僅沖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和各地的距離,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整體.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推動了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了世界經濟增長,為少數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與此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沖擊.更為嚴重的是,在經濟全球化中,由於實力不同,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將得利最多,而發展中國家所得甚少.因此,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將被排除在經濟全球化之外,越來越被「邊緣化」,甚至成為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的「新技術殖民地」.
目前,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維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任何國家也無法迴避,唯一的辦法是如何去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
經濟全球化的兩重性
一方面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利於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因素和風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科技水平相對落後,不僅面臨著發達國家經濟和技術優勢的巨大壓力,而且國家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也受到嚴重挑戰.正因為如此,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把全球化具有的兩重性比喻為「一柄雙刃劍」.
一、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處於不利地位.
幾百年資本主義、殖民主義統治的結果,世界經濟發展的嚴峻現實是,南北之間即南半球廣大發展中國家(約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與北半球發達國家(約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之間,也就是窮國和富國之間,在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很大.這是世界范圍的一種不公平現象.資本主義殖民主義體系崩潰之後,南北差距並未縮小,其原因是西方發達國家依靠國際經濟舊秩序,壟斷世界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通過壓低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的進口價格,抬高發達國家製成品和高精尖產品的出口價格,進行不等價交換,同時並進一步加強了資本輸出,從而使南北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由原來的幾倍擴大到十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經濟全球化趨勢仍然是在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形成和發展的.西方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管理以及貿易、投資、金融等各個方面都佔有優勢.目前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雖然其中有符合社會化大生產的一面,但總體上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制定的,國際經濟和金融組織也都控制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手中.他們利用這些優勢,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經濟全球化由發達國家首先推動並在其中一直起著主導作用,而發展中國家雖然是政治上獨立的主權國家,但在國際經濟關系中處於受支配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帶來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
二、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主要產業乃至整個經濟命脈有可能被跨國公司與國際經濟組織所控制.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是跨國公司.根據聯合國《97年投資報告》的最新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44000個跨國公司母公司和28萬個在國外的子公司和附屬企業,形成了龐大的全球生產和銷售體系.這些跨國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產,掌握了全世界70%的對外直接投資、2/3的世界貿易與70%以上的專利和其他技術轉讓.我國部分國內市場已經被跨國公司控制,輕工行業如洗滌用品、飲料等,外商投資企業在產量、銷量上佔了35—50%;移動通訊設備僅美國摩托羅拉天津獨資企業一家已佔國內市場的90%,國內企業徹底退出競爭,外商一統天下;德國西門子在華39個合資企業中規模最大的北京國際交換系統有限公司的產品今年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達到23%,全國程式控制交換機外商佔70%的市場.
有的研究者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給一些發展中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有的評論認為,從外部因素來說,西方國際壟斷資本先是使短期資金大量湧入亞洲國家,使之看作是難得的融資而紛紛引進;而當這些國家將資金造成大量不良資產時,西方金融投機家就利用短期資金進行套利,並把資金撤走;到了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需要國際援助時,他們又通過自己操縱的國際金融、經濟組織提出種種損害受援國的條件,進一步控制這些國家的金融機構和經濟命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當今世界各種全球性和區域性國際組織日趨增多,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他們對國家經濟主權的滲透性越來越大,已成為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強有力經濟干預的機構.為了獲得更大的國家利益,發展中國家不得不讓渡一部分國家經濟主權.
三、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會日益尖銳.
經濟全球化已經和正在導致一種嶄新的全球分工格局的出現:發達國家主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而把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廣大發展中國家除了繼續作為原材料、初級產品的供應者外,還成為越來越多的工業製成品的生產基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高新技術相對落後,不得不以消耗稀缺自然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參與國際競爭,爭取「後發效應」.在全球化背景下,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主要體現在資源的爭奪上,這實際上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將會進一步強化西方發達國家在高新科技領域的壟斷地位,進一步加劇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利:
1、經濟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圍內的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源、勞動力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2、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機遇和挑戰的機會.
3、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質服務的好機會隨.
4、經濟全球化將會促使世界大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5、經濟全球化將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
6、經濟全球化加速技術轉讓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
7、經濟全球化能夠促進國際間政治的協調.
8、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減少國際沖突.
經濟全球化的弊:
1、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使貧富差距拉大.
2、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
3、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
4、經濟全球化還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5、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所付代價巨大.
6、經濟全球化必然對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

⑷ 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原因如下:

1、根本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的結果。

2、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3、越來越多的國家發展市場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體制保障。

4、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動因。

5、企業經營國際化,尤其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的迅速擴張,起了推動作用。

(4)經濟全球化的根源和影響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是指在新科技革命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動下,社會在生產的各個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和各種資本形態(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的運動超出國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的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關系國際化發展的客觀趨勢。經濟全球化是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更高水平、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程度大為增強、阻礙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種壁壘不斷削弱,經濟運行的國際規則逐步形成並不斷完善的條件下產生的。

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其萌芽可以追溯到到16世紀—18世紀。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現代工業、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世界市場加速擴大,世界各國間的貿易往來大大超過歷代水平。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現已發展成為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術發展為先導,涵蓋了生產、貿易、金融和投資各個領域,囊括了世界經濟和與世界經濟相聯系的各個方面及全部過程。

其主要表現為:國際分工從過去以垂直分工為主發展到以水平分工為主的一個新階段;世界貿易增長迅猛和多邊貿易體制開始形成;國際資本流動達到空前規模,金融國際化的進程加快;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日增;國際經濟協調的作用日益加強;國際組織、區域組織對經濟發展的干預作用日益增強。

⑸ 導致經濟全球化的原因是什麼

20世紀80年代復,特別是制90 年代以來,涵蓋國際流通過程和國際生產過程的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大大加強。其主要表現在:國際貿易和投資發展迅速;跨國公司的發展;資本在全球擴張;金融活動全球化等。具體的說是:①國際分工由垂直分工為主進入以水平分工為主的新階段,即側重於產品型的分工、產品零部件的分工和工藝流程的分工。②世界貿易迅速增長和多邊貿易體制日趨完善。世界貿易量年均增長率遠遠高於世界生產的增長;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成立,使全球貿易進入了一個更加法制化、更加秩序化的新階段。③國家間尤其是發達國家之間的投資越來越頻繁,資本流動達到空前的規模。④金融全球化的進程明顯加快,國際金融活動規模空前,大大超過了全世界生產和商品交易。⑤跨國公司遍布全球,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日益加深。⑥國際經濟組織的協調作用不斷加強。西方八國首腦會議是發達國家經濟協調的主要機構;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在全球范圍內協調國際經濟關系。因此,此時的經濟全球化才是完全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才是「以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動力,以跨國公司的全球運作為載體而進行的一場全球范圍的經濟結構調整。」

⑹ 經濟全球化的根源是

經濟全球化產生的原因:
1.世界各國經濟體制趨同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掃清了體制上的障礙。回
2.科學技術的答進步。
3.微觀經濟主體的驅力動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動因。
4.交通和通訊方式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手段。
5.兩極格局的結束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掃除了障礙。
6.國際協調機制不斷加強成為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要條件。
7.跨國公司的推動。
8.人們對市場經濟體制的普遍認可。

⑺ 經濟全球化的根源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原因
1、 世界各國經濟體制的趨同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掃清了體制上的障礙
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只有選擇市場經濟體制,才能加快本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提高本國經濟的運轉效率和國際競爭力。封閉經濟由於缺少外部資源、信息與競爭,而呈現出經濟發展的靜止狀態。計劃經濟體制則由於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不對稱和激勵不足等問題,而導致資源配置與使用的低效率。所以,不管是傳統的封閉經濟,還是起源於前蘇聯的計劃經濟都不約而同地走上了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道路。由此而造成的各國在經濟體制上的趨同,消除了商品、生產要素、資本以及技術在國家與國家之間進行流動的體制障礙,促成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2、 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進步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創作了物質基礎
目前的經濟全球化,有著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這就是代表當代最新科技的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的進步,降低了企業的遠距離控製成本。對於一個現代企業來說,其經濟的活躍程度,表現為企業的經濟活動半徑,是與其所有權控制的成本呈負相關關系的。遠距離控製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由於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與網際網路的誕生,使這種成本大幅度降低,以至於從理論上來講,對於任何有能力進行全球擴張的企業,它的活動范圍都可以達到全球各地。
3、 微觀經濟主體的趨利動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基本動因
商品與要素價格在全球不同地區的差異,被人們稱之為「區位優勢」。區位優勢的客觀存在,為企業在全球范疇內的「套利」活動提供了空間。於是,便有了對外投資、技術轉讓以及企業生產過程的分解與全球配置。在這種微觀主體世界范圍內的套利活動中,跨國公司逐漸扮演了主角。這是因為跨國公司本身具有「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所有權優勢,使跨國公司可以憑借其獨有的知識產權、技術訣竅、管理戰略以及資金實力:一方面,利用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的生產要素,將產品銷售到價格更高的市場上進行套利;另一方面,將巨額剩餘資本轉向資本稀缺、投資回報率高的發展中國家進行資本套利。而內部化優勢,又使得跨國公司能夠將生產和銷售活動按照最有利的區位優勢配置於世界各地,並將每一個分支機構及其所聯系的企業在職能專門化的情況下,組成一個一體化的網路,通過在世界各地的生產、銷售等活動而服務於母公司的發展戰略。這樣做的結果是,國際范圍的分工與協作實際上變成了跨國公司內部的分工與協作。當跨國公司利用優勢而大舉進行全球性套利活動的時候,其客觀的效應便是推動了經濟的全球化發展。
4、 世界范圍內商法體系的趨同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統一的法律制度環境。
眾所周知,主導世界的兩大法系是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近年來,兩大法系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互相融合與趨同發展;另外,隨著貿易一體化、投資一體化的發展,國際經濟組織的統一立法活動深入開展,這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創造了統一的法制環境

⑻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是什麼

1、推動了各國經濟走向國際化與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

經濟全球化就是這一過程的產物。各國經濟突破國家界限,相互依存、互相 滲透,在所有經濟部門和各個經濟環節上緊密聯系,實行程度不同的合作與調節,並向著資本國際化、貿易國際化、金融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體現,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而地區經濟集團化則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2、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超過30%,個別國家達到了50-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具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系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將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與危機的境地。

1997年泰國的匯率危機,很快傳染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以及韓國和日本,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隨後又波及俄羅斯和拉美地區(一度包括美國),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動盪,便是危機傳染效應的最新例證。

3、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

歐盟經濟體發展的歷程表明,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則不斷下降。從早期的關稅同盟、統一農產品價格、匯率聯合浮動,到單一貨幣歐元出現以後的統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歐元利率區啟動)。

無不說明各成員國的財稅和貨幣主權已逐漸讓渡給超國界的歐盟協調機制。而這種經濟主權的讓渡曾經使許多成員國付出不小的代價,甚至多次危及歐盟經濟體的存亡。

4、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

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高收入發達國家的2.4%,即後者等於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後者為前者的62倍。

雖然幾乎所有參與全球化過程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從中受益,但並不意味著利益均沾。因為事實上,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這種相對優勢,使它們在價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動權,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換時獲得更多的利益。

5、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與機遇並存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發達國家占據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則面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給它們帶來的利益遠多於發展中國家。首先國際通行的制度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其國內規則的特點,不存在與國外規則的嚴重沖突。

其次因為主導著國際制度,發達國家可以使其他國家承擔更多的來自內外製度沖突的不確定性和成本,從而轉嫁成本,規避風險。再者發達國家通過國際制度、規則極大地發揮了其優勢和保護其劣勢。

閱讀全文

與經濟全球化的根源和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