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怎麼演講
擴大內需,增加出口
更加註重可持續發展,更加註重社會公平,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是發展理念和政策目標,實現經濟、環境、人的和諧統一發展
Ⅱ 論述為什麼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各國有各國的國情,目前我們的經濟發展階段需要進行轉變,但經濟發展不可能有完全一模一樣的道路,我們想要模仿的經濟模式當時的發展細節和我們面臨的問題也不一樣,路還是要中國自己走。
Ⅲ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新」,是相對於傳統工業化來講的。要全面把握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意義,必須了解傳統工業化道路的特點及其弊端。新中國建立後,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當時的國際環境,從「一五」時期到改革開放前夕,我國的工業化沒有突破蘇聯計劃經濟的模式。其特點是:一、在所有制結構上,實行單一的公有制。20世紀50年代初,私有經濟在我國經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80.8%,集體所有制工業佔19.2%,二者相加,佔到工業總產值的100%,個體、私人工業企業已不復存在。二、在資源配置上,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體制集中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端雖早已顯露,國家也進行了幾次諸如「大權獨攬,小權分散」、「下放權力,調動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等改革的嘗試,但都沒有突破高度集中計劃體制的總體框架。三、在發展戰略上,優先發展重工業。這一戰略,使我國工業化走上一條資本密集型的發展道路,造成勞動力轉移滯後。1978年我國工業吸收的勞動力僅為5009萬,比1952年增長302%,而同期固定資產卻增長了2046%,相當於工業勞力增長的6.8倍,這給我國以後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力。四、在發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客觀上表現為片面強調經濟增長速度,忽視經濟效益。工業生產獲得的快速發展,是靠高積累、高投入、高消耗來支撐的。五、在工農與城鄉關繫上,工業依靠工農產品剪刀差積累資金。我國的工業化是在一個經濟落後、底子薄弱的基礎上起步的,進行工業化建設所需資金主要依靠農業和農民提供。盡管工農業產值的比例1978年已由1952年的3:7變成7:3,但城鄉人口比例則仍為2:8。在近30年裡,農業勞動生產率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六、在國際關繫上,因特殊的歷史背景而片面強調自力更生。改革開放前,我國對外貿易雖然有時發展較快,但總體水平不高。1952年,我國外貿依存度是9.4%,以後歷年都沒有超過10%。不重視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我國工業化的進程。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傳統工業化道路雖然使我國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卻付出了超常的代價。在新的歷史時期,傳統工業化道路很難再培養出新的競爭優勢。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原有的競爭優勢可能會逐步喪失,所以必須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十六大報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這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這條新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進信息化的。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信息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第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第三,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機械化和自動化是主要著力點,從而導致失業問題的出現。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這就要求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有意識地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擴大就業。很明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信息化時代實現工業化的要求和有利條件提出的,對於加快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如何才能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根據十六大的部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中,設備投資2/3依賴進口。這種狀況,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盡快使它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新的成長鏈。二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味依賴引進,不僅利潤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會嚴重地影響我國的技術安全。以信息產業為例,外國生產商往往對許多技術設備,事先就安裝了隱藏的「暗通道」和「後門」。關鍵時候,國外「專家」只要「微調」計算機的某個軟體,或在某個硬體中稍作一點手腳,輕則會影響我國計算機的正常運行,重則將給我國的信息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力爭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以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三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強大動力。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真正做到兩個「毫不動搖」。要堅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場體系,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才能形成有利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宏觀環境。同時,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寬工業化、現代化和優化資源配置的空間,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展望未來,我們更充滿信心。只要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一定能夠在新的發展時期,基本實現工業化。
Ⅳ 論述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關系
摘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根據現階段我國發展的客觀實際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內容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根本保證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
Ⅳ 你對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怎樣認識與理解的
你可以上網路搜一下。這個得從新型工業化和舊的工業化道路比較才能得到答案
Ⅵ 為什麼說我國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因為我國現階段的具體國情決定的,我們需要從一個農業大國變成一個工業大國,而要堅持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走中國特色的道路,我們要知道國家利益是決定國家政策的。
Ⅶ 下列符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求的是 ①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②主要
答案D
【考點】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樹立科學發展觀【10預測】科學發展觀,將是命題必然考查的取向。從命題角度看,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等考點將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低碳經濟等熱點結合起來,可以從主客觀題角度命題。
Ⅷ 為什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1)正確認識和處理工業化與信息化的關系。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信息產業蓬勃興起,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信息時代。信息化是指在農業、工業、服務和科技等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現代化的過程。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普遍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資源消耗和生產成本,減少了環境污染,已經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新動力。縱觀世界發展史,任何一個國家工業化進程都與時代緊密相關,成功的工業化都是吸收和應用當時最先進技術的結果。目前,最先進的技術就是信息技術。信息化極大地拓展和豐富傳統工業化的內涵,為我國高起點加速推進工業化提供了廣闊空間。因此,我們必須十分重視信息化在工業化發展中產生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必須積極推進信息化,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離開了信息化的工業化,不是現代化的工業化。同時信息化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工業化為信息化提供物質基礎,對信息化發展提出了應用需求,信息化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因此必須於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離開了工業化的信息化,將缺乏必要的物質基礎,總之,只要將信息化和工業化融為一體,才能推進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完成工業化的歷史性任務。
(2)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在何處?我們必須完成工業化的歷史性任務。但不能走發達國家走過的老路,要走出新型工業化的路子。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體現時代特點、符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具體地說;它「新」在以下三點。
首先,「新」在充分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信息技術和科技進步提高經濟效益。
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在信息時代,我們要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將計算機及網路技術普遍應用於工業,提高工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要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途;確定科技發展重點,選擇諸如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納米科學、生態科學等我國具有一定優勢、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意義的科研領域,集中力量;協同攻關,力爭取得新的突破,為完成工業化的歷史性任務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
其次,「新」在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控制和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根本性要求,也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西方發達國家在加速工業化發展的時期,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造成嚴重的污染,以後為治理環境付出的代價太大。我國在實現工業化的進程中,認真執行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十分注意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十分強調生態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例如,國家已把西部大開發的重點,放到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改造上來;大搞水利建設,大搞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等。因此,我國實現工業化,絕不會重蹈發達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
再次,「新」在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我國人口多,就業壓力大,絕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犧牲就業為代價來實現工業化。我們既要注重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也要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國家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使人力資源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