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綠色生態發展和經濟發展

綠色生態發展和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09 18:43:53

Ⅰ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綠色生態文明

綠色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適應人類健康需要而產生的一種發展狀態。發展綠色經濟以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經濟為主要內容,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推動人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我國早在「九五」計劃中就明確提出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發展綠色經濟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來看,當前經濟增長方式仍然比較粗放,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首先,發展綠色經濟的觀念認識不足。受傳統發展觀和思維模式的影響,一些地方官員、企業生產者還未深刻認識到發展綠色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重要性。其次,缺乏制度保障。雖然我國不斷提倡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生態文明,但在具體的制度體系建設上還不配套,相關的制度保障有待進一步建立健全。第三,綠色新興產業發展起步晚,傳統產業綠色化推進緩慢。第四,綠色消費還未形成。追求奢侈消費、超前消費以及鋪張浪費的現象較為普遍,公眾節約環保和綠色消費意識有待增強。
發展綠色經濟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全過程。當前,我國城鎮化速度加快,各級政府要增強使命感緊迫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努力建設綠色城鎮、文明城鎮、美麗城鎮,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要讓老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全面推進美國中國進程。同時,生態文明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需要依靠構建綠色化、循環化、低碳化三大發展體系來建設,發展綠色經濟在體系中處於統領地位,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必須積極推進綠色經濟發展。
制定戰略規劃,完善綠色法律法規。在宏觀層面,國家要加強頂層設計,根據國情制定發展綠色經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規劃,明確發展理念、原則、目標。地方政府應在中央的規劃指導下,因地制宜就節能減排、污染治理、生態建設、結構調整等制定詳細的規劃與發展措施。在法規政策體繫上,修訂與完善一系列關於生態保護、資源節約、清潔生產、節約消費的法律法規,明確政府的領導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公眾的參與責任,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利用經濟手段,培育綠色經濟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培育和發展現代循環農業、生物鏈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興信息產業、新能源產業等綠色新興產業,推動綠色產業集聚,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逐步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制定綠色標准約束,明確細化技術標准,從技術層面加以規范。對部分產品強制實施能效標准。對節能產品實施認證,鼓勵消費者購買節能產品。對低碳產品制定政府采購清單,采購優先。制定綠色經濟政策,通過採取綠色政策支持,推動綠色經濟產業發展。對低碳經濟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同時考慮開征環境稅,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大對綠色經濟產業的投資傾斜和財政支出傾斜,構建政策支持分階段退出機制,推動綠色新興產業的自主創新。積極探索綠色金融渠道,將資金投入向綠色發展的相關產業傾斜,為綠色發展的新模式提供有效的金融政策服務。通過系列經濟手段,引導企業綠色生產,推動綠色生產體系的形成。
鼓勵自主創新,構建綠色創新體系。綠色科技創新是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支撐和保障。通過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綠色發展經驗和理念,強化綠色技術與設備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增強綠色自主創新能力。重點培養生態、生物、環保、經濟等各類與發展綠色經濟相關的人才,建立支持綠色產業的產學研合作體系和綠色人才培養激勵機制。建立以綠色技術為核心的創新體系,推進綠色技術的擴散,將環境因素引入技術研發過程中,增強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能力,促進產學研的綠色科技協同,完善企業綠色創新激勵制度,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突破綠色技術壁壘。
構建文化氛圍,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從文化入手,提高公眾對綠色發展的認識水平,促進綠色文明行為的養成,構建社會綠色文化體系。其一,充分發揮政府的引領和示範作用,通過廣播、影視、報刊、網路、手機等宣傳媒介,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開展有關綠色經濟知識的普及、教育和宣傳,培養公眾的綠色文化意識,逐漸改變公眾的消費方式,引導社會公眾自覺選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消費模式,建設綠色消費體系,推動綠色生產體系與綠色消費體系的均衡發展。綠色消費體系的建立也有利於擴大國內綠色消費需求,帶動綠色產品開發和綠色產業的發展。其二,加強各級領導幹部的教育培訓,提升其綠色發展意識,將綠色發展理念自覺融入各項工作中去。其三,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對青少年進行綠色發展教育,從小培養綠色發展意識,形成全社會自覺支持綠色經濟發展的文化氛圍。

Ⅱ 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一)實現指導思想的轉變

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目標,必須實現指導思想上的轉變。要實現從數字減排到以質量改善為綱的轉變,從濃度控制到總量控制的轉變,從末端治理到全過程管理和風險防控的轉變,從單純考慮生態環境治理到與節能減排、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產業結構調整等結合起來轉變。

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基本要求。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保護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兩者同等重要。要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本理念。把人類活動控制在自然能夠承載的限度之內,給自然留下休養生息、恢復元氣的空間,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生態文明建設千頭萬緒,要分清輕重緩急,確定解決問題的路線圖。要一手抓當前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大氣、水和土壤等污染問題以及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爭取早見成效;一手抓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全面系統地統籌推進。要設定不可逾越的底線,防止出現生態環境不可逆惡化和人民群眾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資源和能源消耗要設定上限,污染物排放要設定上限,生態環境質量要設定紅線。

(二)加強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對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不斷發展,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因素也越來越復雜、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問題越來越多,如何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源頭上化解積弊,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在戰略層面上必須要有「頂層設計」。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通過頂層設計,形成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和五位一體建設的法律法規體系、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要對政府和市場做更加准確的定位,要避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要減少政府行為的盲目性,降低生態文明建設的風險與成本。

近期,為了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做好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應加強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的結合,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創建等活動。

當然,「頂層設計」也需要有自下而上的動力,要通過社會各個利益群體的互動,讓地方、社會及各個利益相關方都參與進來,使頂層設計更能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三)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提高城鎮化的集約智能綠色低碳水平

我國人口眾多而平原較少,要根據我國國土空間多樣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徵,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按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完善區域發展政策,合理控制開發強度,調整優化空間結構,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落實《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逐步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以主體功能區為依據,實行差別化的產業准入、環保標准等,加快形成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通過採取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以及績效評價制度等,擴大生態綠色空間。

城鎮是消耗能源資源、排放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主體,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全過程,從編制規劃到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各方面,都要融入生態文明理念,形成功能定位明晰、產業布局合理、體現區位優勢特色、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城鎮化格局。

(四)實現生產方式的變革

資源環境問題是與經濟發展方式相伴隨的,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放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必然結果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只有實現生產方式的變革,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減少資源消耗過度和污染排放問題。

要推行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方式,推動各行各業按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要求實現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工業生產要徹底拋棄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長模式,持續推動節能減排。農業生產要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降低水、土地、農葯、化肥的投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優化產業結構是現階段推進節能減排,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措施之一。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要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節能環保產業可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物質技術基礎和產業支撐,也可提供綠色就業機會,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空間很大。據測算,「十二五」期間,我國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節能潛力超過4億噸標准煤,可帶動上萬億元投資。環保投資需求高達3.4萬億元。

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要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圍繞提高資源產出率,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的原則,堅持政府推動、企業實施、公眾參與相結合,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推動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促進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

要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上加強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排放。除工業企業外,還應實施全方位的清潔生產,包括農業以及服務業。

(五)實現生活方式的變革

實現生活方式的變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人的消費方式不但會對資源環境產生直接影響,同時也會通過消費需求間接影響生產方式。因此,實現生活方式的變革意義十分重大。

要大力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輿論和社會氛圍,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使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成為主流價值觀。落實黨中央「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要求,在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加快向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反對各種形式的奢侈浪費、講排場、擺闊氣等行為。運用價格等多種手段鼓勵購買綠色低碳產品,使用環保可循環利用產品,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過度包裝。

(六)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法律法規體系

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實行最嚴格的制度,實施最嚴密的法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導向修改完善現有法律法規,清理與生態文明建設相沖突或不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或條文,加快完善生態環境、土地、礦產、森林、草原等方面保護和管理的法律制度,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污染防治、核安全等法律法規。解決法律之間相互沖突、脫節、重復、罰則偏軟等問題,增強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

在完善法律法規時,要側重解決幾個關鍵問題:(1)明確執法機關的責任,在出現問題時,知道由哪些部門和哪些人負責,該怎麼做,做不好的後果是什麼;(2)強化、細化程序性規定,減小地方自由裁量權;(3)完善行政執法與司法的銜接;(4)出現問題時,除了懲罰相關單位,還要追究其法人和責任人的責任;(5)要強化對服務業和消費領域環境問題的規范,增加相應的條款,特別是要把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引入環保法律。

(七)推行以績效考核改革為核心的體制改革,加強政策支持

建立科學規范的績效考核制度,是確保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目標的重要基礎和制度保障。要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將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納入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考核體系,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堅決追究其責任。

為使得這一新的績效考核體系發揮其作用,需要在有關的法律法規和三定方案中給出詳細的規范,使之成為一個可操作的績效考核體系,這一體系包括績效考核指標、監測監督辦法、實施程序、獎懲措施等內容。要根據不同區域主體功能定位、不同部門的責任定位,實行差別化的評價考核制度。

近年來,結合節能減排工作,我國已經形成了一些目標責任要求。應認真總結這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為建立更完整的生態文明績效考核制度提供幫助。

要針對資源與環境問題的新特點,提出全面的體制改革方案,強化節能減排綜合協調機制的作用,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作用,強化政策合力。要加快推進區域聯防聯控,建立健全區域總量控制、重大項目區域會商、區域聯合執法或異地交叉執法、區域環境信息共享及公開等制度。

要健全市場機制和經濟政策。加強稅收體制的綠色改革,除傳統的收入籌集性稅外,增加具有資源、環境調節作用的稅收的比例,以實現稅收中性條件下的稅收綠色化,形成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稅收體系。改革消費稅,將目前尚未納入消費稅徵收范圍,不符合節能、低碳、環保要求的產品納入消費稅征稅范圍,抑制其消費。改革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增加對利用節能、低碳、環保類原料的優惠。改革資源稅,提高稀缺性、高污染和高能耗礦產的資源稅稅負,並適當增加資源稅目,增強其對資源環境的調節作用。

要鼓勵綠色信貸,發展環保產業創投基金,完善市政公共事業債券。增加基本環境公共服務,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

在價格政策方面,要研究提出資源環境價格改革措施,包括差別化電價、水價等政策措施及具體的推進方案。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體制,促進生態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

(八)確定合理的投入水平,提高投入效率

由於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底子不厚,財力不強,技術水平不高,地區發展不平衡,在這種情況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綜合考慮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確定合理的投入水平,提高投入效率。

環保投入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環保投入通常是指用於環境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投入,一個重要指標是該項投入占當年GDP的百分比。從發達國家的情況看,這些國家由於已經基本完成了現代化過程,其環保投入大體佔GDP的1.5-2.5%左右。但在這些國家快速發展時期,環保投入佔GDP的百分比曾經比較高,例如日本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曾達到4%的高點。而許多發展中國家,雖然環境問題十分突出,但由於財力有限,目前環保投入佔GDP的百分比一般都在1%以下。

就中國的情況來看,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視和財力的增長,環保投入增長較快。據統計,我國環保投入佔GDP的比重,從「七五」期間的0.7%上升到「八五」期間的0.8%,「九五」期間首次突破1%,2005年達到1.3%,2008年又上升到1.49%,「十一五」期間平均為1.45%左右。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環保投入要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5%以上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污染,達到3.0%才能使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考慮到我國目前生態文明建設欠賬較多,我國環保投入在「十二五」期間應達到2.5%左右,「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間應再有所提高,「十五五」期間再回落至2.5%左右。在這種投入力度下,我國有望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內取得生態文明建設的較大突破,使生態環境狀況得到顯著改善。

除了直接的環保投入,生態文明建設還包括節能、循環經濟、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以及發展綠色產業等領域的其他活動。這些方面的資金投入邊界比較模糊,不易界定,但這些活動可同時取得改善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果,是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重要手段,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較小。因此,應根據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的要求,在可能的情況下盡可能多投入。

除加大投入力度之外,還要提高投入效率,通過集中實施一批重大項目以及強化監測和運行管理,集中解決情況嚴重、影響面廣、影響持久的問題。

為了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除了以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外,還需要對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進行思考,在後續的研究中進行深入探索。例如:如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四個建設的深度融合;生態文明程度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投入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有哪些,程度有多大;如何確定和實施生態紅線以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如何建立和實施生態責任追究制度;生態文明建設不同階段的標志是什麼,實現生態文明的標志是什麼;工業文明之後的生態文明時代,如何讓中國走在世界的前列,等等。

Ⅲ 發展綠色經濟,實施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們永恆的追求.如下做法不符合上述理念的是

本著可持續發展的思想,B選項的做法是不對的,符合題意;
故選:B.

Ⅳ 如何發展生態經濟 促進綠色發展 鄉鎮

首先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要有一部切實可行的可持續的生態項目規劃方案,方案要契合當地戰略發展方向。
其次,涉及到的生態項目要具有招商引資的特色點,這樣才能促進區域繁榮,帶動發展。
然後與政府達成合作協議,要有配置齊全的團隊對項目進行跟蹤跟進,確保項目落到實處。尤其是現在互聯網時代,更要在網路上宣傳生態縣及綠色村建設的情況。與網友形成互動,吸引關注,達成推廣的效果。

Ⅳ 什麼叫綠色發展,綠色發展的意義

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

從內涵看,綠色發展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

綠色發展的意義

1、綠色發展是破解我國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要求。我國的資源總量豐富,多項資源儲量在世界排名領先,但人均資源佔有量低,貫穿工業發展的石油、天然氣人均佔有量僅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0%。與此同時,工業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排放量保持較高的增長,給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壓力。

2、綠色發展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優化產業結構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主要是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創新型技術產業少。經濟結構不合理,第一和第二產業發展迅猛,第三產業發展和配套服務跟不上。

3、綠色發展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當前,世界各國紛紛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將其作為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企圖占據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也必須發展綠色經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主動和一席之位。

4、綠色發展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要求。近幾年來,原本只在京津冀地區嚴重的霧霾天氣也延伸擴展到全國多地,生態環境保護刻不容緩,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安心的生活生產環境勢在必行。在此種情況下,綠色發展成為順應生態環境建設的一道屏障。

(5)綠色生態發展和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積累了許多生態環境問題。可以說,生態環境污染已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是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突出短板。

從發展方式看,過去很長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規模粗放擴張和高能耗高排放產業,造成資源和環境不堪重負,對美麗中國建設構成嚴重威脅。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資源環境保護力度,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改善,但粗放發展方式對生態環境的威脅尚未根本解除,建設美麗中國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從生活方式看,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稟賦不足,環境承載力有限。近些年,我國居民消費持續擴大升級。2013—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1.3%,網上零售額年均增長30%以上。

與此同時,過度包裝、浪費性消費等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生活領域的資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及廢棄物產生量快速增長,成為建設美麗中國必須破解的瓶頸約束。

從文化角度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傳統,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出豐富的生態文化,形成了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然而,受西方工業文明和消費主義文化的沖擊,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的發展方式逐漸打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過度和奢侈的消費文化正在銷蝕簡約、適度的消費文化。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美麗中國,必須繼承和發展優秀生態文化、培育和踐行綠色文化。

Ⅵ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包含哪些內容

一是綠色經濟理念。是指基於可持續發展思想產生的新型經濟發展理念專,致力於提高人類福屬利和社會公平。「綠色經濟發展」是「綠色發展」的物質基礎,涵蓋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經濟要環保。任何經濟行為都必須以保護環境和生態健康為基本前提,它要求任何經濟活動不僅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且要有利於環境的保護和生態的健康。另一方面,環保要經濟。即從環境保護的活動中獲取經濟效益,將維系生態健康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從綠掘金」。要求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
二是綠色環境發展理念。是指通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保護自然環境和地球生物,改善人類社會環境的生存狀態,保持和發展生態平衡,協調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以保證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

閱讀全文

與綠色生態發展和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