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
引起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有①西方列強的侵略②自然經濟的解體,資本主義的發展③有識之士的推動④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原因:(1)從政治上來看,有外在與內在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鴉片戰爭使國門大開、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對社會生活的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更主動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會生活的極大變化。另一方面是,中國社會內部新興進步力量在理論上與實踐上的努力。中國近現代史上三次歷史性巨變對社會生活的變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舊的風俗習慣受到極大的沖擊,人們的精神生活都相應地發生了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些社會丑惡現象被取締,呈現出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與世界的差距越來越小。(2)從生產力角度來看,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新的發明創造不斷涌現,火車、電燈、有線無線電報、電話、電影、輪船、打字機以及現在高科技領域的許多成果等,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幫助;石油的發現和汽車、火車、輪船的普及則促進了交通事業的發展,擴大了人們活動的范圍。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重視科技的發展,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先後制定了三個科學技術發展的遠景規劃,如第三個遠景規劃擬在生物工程、空間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等幾個最主要的高技術領域有所突破,這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3)從思想啟蒙和思想革命角度來看,歐洲的啟蒙運動,中國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十一屆三中全會等都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對人們思想觀念、衣食住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總之,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是工業文明對我國全方位的沖擊造成的,實質上體現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同時也是中國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結果,從而引起了中國社會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西方近代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對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西方近代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對中國產生了雙重影響:一方面,西方的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隨著大炮和殖民主義侵略強行進入中國人的生活的,它破壞了中國長期安定、寧靜的社會環境,也迫使中國人不得不放棄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選擇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並承受了這種變化所帶來的陣痛。另一方面,西方傳入中國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進性,代表了新的生產力的發展方向;而且這些東西一進入中國,就對傳統的落後的生產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強大的破壞作用,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結構的轉型,引發了中國社會邁向近代化的新變革。
② 近代中國經濟的主要形式是( )
近代中國經濟的主要形式是封建自然經濟,簡稱自然經濟。
封建自然經濟,就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和商品經濟相對立。其生產的目的不是為市場交換需要,而是為了生產者個人或經濟單位的需要。物質生產的自給自足是這種經濟形態的本質特徵,它與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相適應。
自然經濟是一個歷史范疇。由於它本身並不具有特定的社會性質,因而可以與不同性質的社會經濟相聯系。曾經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存在。
(2)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自然經濟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背景下,國王或皇帝是最高的統治者,國家的財政收支與皇族或王室的私人家計收支是無法分清的,即國家財政收支事實上也就是皇族或王室的家族收支,皇族或王室花國家的錢和花自己的錢沒有任何區別。
在這種經濟體制中,財政收支雖然也以國家的名義進行,雖然也有一些公共性,但整個國家都屬於皇族或王室所有,財政收支明顯具有家計財政的特徵,國與家事實上統一於皇族或王室的家計之中。
自然經濟在自然經濟社會,社會生產最主要的資源都控制在國家手中,國家可以直接憑借所有權取得維持國家存續的財政收人,所以此時的財政是家計財政。
家計財政是對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奴隸制和封建君主專制國家財政模式的一種概括。國家的代表是君主,不管是政治權力,還是財產權利,君主都可視其為「私權」。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私人」與「公共』的區分因為缺乏對應的參照而成為不必要,國家財政就是王室的家計財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自然經濟
③ 求 中國經濟發展近代史,越詳細越好,謝謝
近代
民國經濟史
中國民國時期,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各種予盾的激烈斗爭之中,社會經濟在動盪、曲折中緩慢前進。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曲折發展的歷程,各種經濟勢力此消彼長的現象,給我們以如下啟示:
第一,要使中國近代社會經濟得到順利發展,必須以國家的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為前提。近代中國歷史表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掠奪,對中國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使近代中國經濟的發展,處於十分緩慢的狀況。沒有一個政治上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新中國,就不可能使中國經濟得到正常、健康的發展。
第二,民國經濟的歷史表明,在華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封建地主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是阻礙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在民國時期的中國,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控制了中國財政經濟命脈,他們利用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瘋狂地掠奪中國的資源,並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行壓制、打擊。封建地主經濟佔有農村絕大部分土地,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造成農民生活困苦,農村經濟萎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壟斷著中國主要經濟部門,對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進行排斥、打擊,阻礙了中國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三,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民國時期曾得到發展,這表明代表著新的生產方式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民國社會經濟史的重要內容,是貫穿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線索。但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封建勢力的包圍打擊下,難以得到正常、自由的發展,最後走向衰落。歷史表明,要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是非常困難的,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第四,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建立符合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前途是社會主義。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掠奪和封建勢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壓迫,阻礙了中國近代經濟的順利發展,因此,在中國人民進行爭取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革命斗爭中,必須建立新的社會經濟形態來代替舊的社會經濟形態。由於中國社會經濟的落後性,不可能馬上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必須根據中國的國情,建立一種符合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並以發展生產力為主,為以後過渡到社會主義開辟道路的新的經濟形式,這種新的經濟形式就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只有這種由多種經濟成分構成的特殊形式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才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需要。而在新民主主義經濟中,由於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居於領導和支配地位,這就保證了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前途必將是社會主義。
1、民國經濟概述
2、民國初期社會經濟的初步發展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社會經濟的曲折發展
4、抗日戰爭時期的社會經濟
5、民國末期社會經濟的崩潰
中國經濟發展史-現代卷
1949--1957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遷
1、新中國建立時的經濟背景和發展條件
2、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3、國民經濟的恢復
4、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始
5、社會主義改造的提前完成
6、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和遺留的問題
1958--1978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演變
1、「大躍進」及其嚴重後果
2、國民經濟的調整和恢復發展
3、「文革」時期國民經濟的艱難發展
4、徘徊中前進的國民經濟
1978--1998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革
1、經濟調整和開始改革開放
2、全面改革的實施和經濟高速增長中的曲折
3、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
4、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④ 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一、中國近代史因鴉片戰爭而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二、從此中國社會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三、半殖民地,就要對外反對帝國主義,解決民族獨立的問題;半封建,就要對內反對封建主義,解決社會發展的問題。因此中國近代史得主流是民族獨立與近代化。
外國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勾結,造成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反動統治,實現民族獨立就成了近代中國仁人志士不斷努力的方向,也是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流之一。
近代中國要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運就必須走向世界,認識和了解外面的世界,即近代化。所以「世界走向中國,中國走向世界」是近代中國另一主流。
四、中國人民要獨立,就必須有抵禦外敵入侵的獨立武裝,而武裝的基礎就是經濟,所以大力發展工業,促進經濟發展就成了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中國近代史中,洋務運動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第一次探索。也是中國探求近代化的標志,也體現了中國生產力的進步。隨後的中國民間又掀起了實業救國的活動,雖然是曇花一現,但它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綜上,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流是民族獨立與近代化。而中國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是發展經濟提高生產力。
⑤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史
一、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1.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入 鴉片戰爭後,列強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輸出商品,並在東南沿海地區創辦了一些船塢和工廠 這是中國境內最早的近代經濟成分。
2.自然經濟的解體 (1)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入侵。(2)表現:東南沿海一些地區「紡織」「耕織」分離,手工業者大批破產,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發展 (3)實質:中國逐漸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
3.洋務運動(官僚資本的產生)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科技,維護清朝統治。
(2)內容:①自強、求富—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②籌劃海防。③培養人才—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3)結果:甲午戰爭失敗,洋務運動破產。
(4)實質: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
(5)評價:積極作用:洋務派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興辦了一批近代企業,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術工人,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製作用;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局限性:只學習西方的科技,不改變中國的制度。說明「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不可能使中國走向富強
二、民族工業的發展
1.晚清民族工業的興起 (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①自然經濟日益解體;外商企業刺激;洋務運動誘導。②概況: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創辦近代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2)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①原因:甲午戰爭後,列強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破壞中國自然經濟;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困難,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②影響: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發起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倡導實業救國論
2.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1)民國初期的短暫春天:①原因:辛亥革命影響;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促進;實業救國思潮影響;一戰的影響。②特點: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區);部門不平衡(輕工業發展迅速);短暫。③影響:為新文化運動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 (2)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曲折發展:①1927—1936年較快發展,國民政府基本實現全國統一,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推出一些有利於發展的經濟和政治措施,民族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 ②抗日戰爭時期遭受沉重打擊 (淪陷區日軍的吞並、擠壓;國統區的戰時體制;官僚資本的壓榨等因素影響)③抗戰勝利後走向萎縮;民族工業陷入絕境。(美國商品排擠、官僚資本擠壓、苛捐雜稅、通貨膨脹等因素)④新中國成立後獲得新生,三大改造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一部分
3.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
(1)中國近代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民族資本主義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多重壓迫。(2)國內政局和國際環境 (3)政府的政策措施。(4)民族資本主義自身因素:民族資本的獨立性與依賴性,民族資產階級的進步性與局限性等。
4.民族資本主義在近代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引進先進的生產方式,代表近代經濟發展方向,有利於經濟的近代化。(2)為資產階級維新變法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提供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逐漸發展使無產階級隊伍逐步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階級基礎 (3)民族資產階級倡導的立憲改良、民主共和、民主科學等主張,既推動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發展,也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
(4)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多重擠壓,始終未獲得獨立發展,沒能成長為中國經濟的主導成分。
⑥ 近代中國經濟發展教訓
中國社會經濟的現代化,主要包括近代資本主義的工業化和現代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和國內官辦工業(包括壟斷資本主義)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1.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工業化的啟動: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利用不平等條約的特權向中國傾銷商品,並非法開辦企業(這是中國最早使用機器生產的近代工業)。19世紀肋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應對時代的挑戰,開始了一場包括創辦新式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在內的洋務運動。同一時期,中國的民族工業產生。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重要的變化。
認識:洋務運動的歷史功績,在於它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中國雖然在明清時期就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但沒有出現工業革命。洋務運動通過創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引進了大機器生產,為中國創建了近代的采礦、航運、鐵路和通訊事業。19世紀六
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它的產生,一方面受洋務運動的刺激,另一方面也是外國資本主義影響的結果。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中國擴大了商品市場,形成了勞動力市場,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貨幣財富,從而客觀上為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准備了一定的條件。
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生產方式來看,中國既有封建生產方式,也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國開始融人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大潮中,半封建社會形成。外國資本主義與本國封建勢力相勾結,共同壓迫民族資本主義,阻礙了中國近代
化的發展。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從政治上看,中國產生了資產階級這一新的政治力量,他們開始領導中國人民與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進行斗爭,中國進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新階段。
民族資本企業產生於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多數為一些地主、官僚、士紳、商人、買辦投資創辦;②這些企業主要限於輕工業和小規模的機器修造及采礦業,而且投資較少,規模較小;設備簡陋,技術落後;這些企業大部分集中在封建自然經濟較早解體的上海、廣州、天津等通商口岸或鄰近通商口岸的地方;③與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既有矛盾,又有聯系。
2.中國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曲折發展:《馬關條約》簽訂以後,中國資本主義工業獲得了初步發展,辛亥革命之後有了比較快的發展,1912—1919年出現了民族工業「短暫的春天」。此後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化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極為尖銳復雜的歷史環境下艱難地進行。這一時期還產生了官僚資本主義的工業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的工業經濟。
認識:近代前期中國民族資本工業雖然有較大發展,但它在整個經濟中所佔的比重仍然很小,其主要特點有:①民族工業的發展以輕工業為主,小工廠多,大工廠少,表明中國民族工業的基礎還比較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②中國的民族工業雖然較前有了比較大的發展,但仍然沒有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③中國的民族工業是趁歐美帝國主義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暫時放鬆對中國壓迫的空隙發展起來的,因而這種發展只能是暫時的、畸形的。有的工業產品服從於帝國主義戰爭的需要,反映·了它對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依賴性。大戰期間民族工業興旺的景象,只是曇花一現。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為同一時期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階級基礎和經濟基礎,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化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條件。
中國近代工業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進行的,與歐美各國的近代化相比,具有如下特點:①近代化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抵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和摧殘,發展緩慢,歷經曲折;②近代化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
派領導的,官僚買辦階級在中國近代化啟動時期扮演過微妙的角色,資產階級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③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技術、人才和思想的准備不足,它的推動力主要不是來自內部而是來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間自發創辦近代企業為先導,通過自由競爭發展資本主義,而主要是依靠政權的力量,以官辦軍事工業為起點,從軍需到民用,從國營到民營,從重工業到輕工業;④發展畸形,近代工業的產業結構不協調、不配套。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很小,重工業特別是鋼鐵、機械、電力、石油等工業尤為微弱;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於東南沿海和沿江地區。
3.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歷程: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三年恢復,工農業生產達到或超過解放前的最高水平。1953~1957年的「一五計劃」的完成,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從1957~1978年工業化建設經歷了曲折的道路。1978年十一屆三中
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決策,為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取得了成效。在農業生產發展的同時,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企業的管理體制和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開辟,沿海
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使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這一切連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大大地加速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進程。
認識: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根據總路線制定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正是從當時的國情出發,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和重工業極為薄弱的客觀現實,將優先發展重工業作為「一/K"和更長時期內我國經濟建設中的一個重大
戰略方針。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就是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的實施,對建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一五」計劃執行的結果,是在我國建立起了一批為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又十分薄弱的基礎工業,「一五」計劃的勝利完成,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成就,對於提高我國工業的生產技術水平,改變生產布局,積累建設經驗,培養建設人才和改善人民生活,有著巨大作用,並從物質技術基礎上為以後的經濟發展乃至今天的現代化建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中共「八大」制定的國民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是正確的,但是,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片面追求高速度,違反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這條總路線指引下,1958年掀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得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泛濫起來,從而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終於導致三年經濟困難。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則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正確決策,使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並不斷取得偉大的勝利。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進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經驗教訓:①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②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③搞經濟建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不超越生產力水平,不盲目調整生產關系和生產組織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