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
20世紀以來,人類的城市化速度在日漸加快。據1997年聯合國人居中心預測,到2030年全世界將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於城市,20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達61%。因此,城市作為人類的聚集地已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即使如此,人類的衣、食、住、行和從前一樣離不開自然界,城市也必須依賴於為其提供物質與能量、並可接納其「代謝」廢物的生態系統才能存在。歐洲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29個大型城市的研究表明[1],任何城市生態支撐系統的面積至少為此城市面積的500~1000倍。但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同時,城市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保護的矛盾使城市的發展面臨嚴峻考驗。
1984年馬世駿等[2]提出了「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概念。城市是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具體體現。顯然,城市中的自然生態系統構成了城市的框架,是公眾健康和城市環境改善的基礎。城市生態系統對於城市內區域性環境問題(大氣污染、雜訊等)的就地解決十分有效[1]。因此,城市生態系統功能的研究就顯得更加重要。一般來說,城市生態系統是由公園、河流、森林、農田、果園苗圃、行道樹、廣場、屋頂花園和立體綠化等要素構成的,是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共同組成的網路結構[3]。本文重點從自然生態系統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功能的類型與內涵,並探討了其在評價和維持城市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城市總體規劃及土地利用中的重要性。
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2.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概念與內涵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開始成為一個科學術語,並且成為生態學與生態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分支。Springer-Verlag首次使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Service」一詞,並列出了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環境服務」功能,包括害蟲控制、昆蟲傳粉、漁業、土壤形成、水土保持、氣候調節、洪水控制、物質循環與大氣組成等方面。稍後,在1981年,著名生態學家Ehrilship與 Holdren論述了生態系統在土壤肥力與基因庫維持中的作用,並系統地討論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將會怎樣影響生態服務功能,以及能否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替代自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等問題[4]。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一詞很快地為生態學家所接受。
1997年Daily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定義為: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及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並認為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食品、醫葯及其他生產生活資料,還創造與維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統,形成了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環境條件[5]。
2.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類型劃分
1997年Robert Costanza等[6]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和自然資本」,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巨大反響。Costanza等將全球生態系統類型劃分為海洋、森林、草原、濕地、水面、荒漠、農田、城市等16個大類26個小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劃分為氣候調節、水調控、水土流失控制、物質循環、污染凈化、文化娛樂價值等17種功能。以上17種服務功能類型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大方面:即生產和生活方面
生態系統是指一定范圍內的生物體和它們周圍的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綜合體。而城市是在人類不斷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實際上,與真正的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具有發展快、能量及水等資源利用效率低、區域性強、人為因素多等特徵,因此並非發展成熟的自然生態系統。著名生態學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蟲」。
生態系統是指一定范圍內的生物體和它們周圍的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綜合體。而城市是在人類不斷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實際上,與真正的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具有發展快、能量及水等資源利用效率低、區域性強、人為因素多等特徵,因此並非發展成熟的自然生態系統。著名生態學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蟲」。
⑵ 請你談談關於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理解
生活中的所有好的不好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還是幾乎沒有什麼發版展前途,等等權美的、丑的,真的、假的、善的、惡的都包括在內,構成生態園,雖然其中促進經濟發展必定是正能量的東西在默默得堆動前進,反之則會阻礙經濟正常發展,但是這就是生活充滿了矛盾、充滿了對錯,同時好壞並存?生態文明就是在這樣環境下,正能量的發揮著正能量超越負面東西,自然而然生態平衡和文明,經濟也飛速發展起來了。
⑶ 如何看待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建設的關系
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二者的矛盾並不是絕對對立的,二者應該是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的供給和環境的影響;生態環境的改善離不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目前面臨著發展經濟和改善環境的雙重任務。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落實到實踐中。與經濟建設相互促進和諧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首先,堅決長期貫徹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目前來講我國由於人口膨脹帶來的問題如人口素質不高、就業高峰、老齡化高峰等同題突出且短期內不易解決在全面建設較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時期,嚴重製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全社會要樹立生態保護的觀念,使之逐步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為,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其次,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的綠色經濟。我國人口佔世界的比重大,人均擁有資源能源量比較小且利用率低。主觀上缺乏對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認識,客觀上缺乏支撐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性技術和尚未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社會機制。對此我國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開發相關專業技術,構建完整配套的法規和政策體系,推動企業及社會採取循環經
⑷ 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的關系
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是須臾不可脫離的。離開生態文明單純地去抓經濟發展,不僅不會成功,反而會使經濟發展遠離既定的目標。同樣,離開經濟發展來談生態文明,也不會有真正地發展。
(一)生態文明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生態文明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其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礎。我們都知道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經濟發展雖然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但是,如果離開了生態環境這一前提條件,經濟的發展就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通俗地說,如果沒有森林,鋸木廠的價值就為零;如果沒有魚,漁業的價值就為零。可見,沒有生態環境資源,經濟就無法發展。從經濟學的「木桶」原理來說,我們也應重視生態文明在經濟發展中的能動作用。因為決定木桶容量的不是最長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在如今的社會發展狀況下,生態環境這木板已經越來越短。如果人們還是一味地追求經濟價值,忽視生態價值,那麼就算經濟木板越來越長,最終也將是無發展的增長。
(二) 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經濟的發展,
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物質保障。生態文明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建立新型的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而生態文明建設中遇到的一切問題都要靠發展來解決。
可見,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建立在生態文明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才更有利於實現人、自然、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如果我們在生態文明觀的指導下,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理念,那麼在協調經濟與生態的相互關系中積聚內部力量,謀求經濟的極大發展是可能的。
⑸ 如何辯證看待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的關系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二者相互統一。
經濟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會與生態文明發生沖突,會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這就使得二者在表面上存在對立,但實質上二者是相統一的。
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二者的矛盾並不是絕對對立的,二者應該是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自然資源的供給和環境的影響;生態環境的改善離不開社會經濟的發展。
我國目前面臨著發展經濟和改善環境的雙重任務。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落實到實踐中。與經濟建設相互促進和諧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首先,堅決長期貫徹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目前來講我國由於人口膨脹帶來的問題如人口素質不高、就業高峰、老齡化高峰等同題突出且短期內不易解決在全面建設較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時期,嚴重製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全社會要樹立生態保護的觀念,使之逐步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為,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其次,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的綠色經濟。我國人口佔世界的比重大,人均擁有資源能源量比較小且利用率低。
主觀上缺乏對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認識,客觀上缺乏支撐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性技術和尚未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社會機制。對此我國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開發相關專業技術,構建完整配套的法規和政策體系,推動企業及社會採取循。
⑹ 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關系
生態系統和經濟系來統是兩大自平衡的系統:兩者關系是並列關系。簡而言之,經濟系統的建立要以完善生態系統為前提。也就是說:發展經濟要以生態環境的保護為前提;惡劣的環境下,不利於經濟系統的構建。反過來,經濟發展了,就有利於加大生態系統的建設投入,加快生態產業的研發和保護,使生態系統越來越好。總之,人類發展經濟,應以環境保護為前提,既重視經濟效益又重視環境效益,使兩者達到和諧的統一。
⑺ 經濟發展和環境生態關系
正確認識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
一、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要在這里生活。我們發展經濟破壞了環境,有些破壞是無法彌補的。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文明的大國,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更應該重視環境保護,為子孫後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間,不能犧牲後代人的生存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自然規律的要求。
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自然環境受到了嚴重損害,那麼我們將受到自然的嚴厲懲罰。世界各地因為環境破壞而受到重大損失的例子很多,洛杉磯光污染事件,倫敦煙霧事件,我國北方沙塵暴肆掠,尼羅河洪水泛濫等。
自然規律是無情的,誰侵犯了它誰將受到它的報復。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發展經濟過程中保護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解決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矛盾的根本出路在於科學的發展。
我們講的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也就是要科學發展。我們不能為了發展而發展,不能為了發展而自毀家園。發展,歸根結底是以人為本,如果經濟的增長,換來的是人的生活空間被逼迫得越來越污濁狹小,這樣的發展是害人。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破壞環境也就是遏制發展。科學的發展則可為環境的改善和美化創造條件,使之更加適宜於人的需要。當前的關鍵是,如何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就要根據各地的地理和環境特色,發展與之相適宜的產業。
(7)經濟發展對生態經濟的聯系擴展閱讀:
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起來,在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之間找個一個最恰當的平衡點。
一、全面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健全環境友好的決策和制度體系。
堅持以人為本,從維護群眾的環境權益,改善環境質量出發,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和發展戰略、規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研究綜合環境與發展的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將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納入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
推行領導幹部任期環境保護政績考核,克服單純追求GDP的傾向。做到發展經濟時,生態環境也得到保護,符合環境友好型的要求。
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轉變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
建設以節水、節地、節能、節材、節約其他資源和保護環境為主要內容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按照「減量化、再使用、資源化」的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為核心,努力實現產業生態化;
積極推行清潔生產,以生態化改造工業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積極利用經濟手段、運用市場機制,鼓勵各行各業節約資源、降低污染排放;繼續推廣各類循環經濟試點示範。安陽市應該加快產業升級,利用自身的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做到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