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發展
目前,京津冀面臨著重大的歷史機遇:北京奧運使首都經濟發展走上快速車道;天津濱海新區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使天津發展如虎添翼;國家對河北曹妃甸港的建設提供大量資金支持,曹妃甸港的啟動也為河北的發展構築了巨大引擎。為在更高層面上認識和把握這一歷史機遇,我們以如何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為題,采訪了多年從事京津冀發展理論和戰略研究的知名專家學者。下面將專家的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對京津冀一體化的認識與判斷
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已初步處於要素一體化階段,目前正在向政策一體化階段邁進。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區域經濟研究所孫久文所長指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演化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即貿易一體化,取消對商品流動的限制;要素一體化,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政策一體化,實現區域內政策的統一和聯動。目前京津冀地區原則上已不存在商品流動的限制,人員自由往來,基礎設施共建,產業轉移已開始進行,空間布局上的對接已經開始……因此可以判定:京津冀一體化已初步處於要素一體化階段,下一階段應向政策一體化階段邁進。政策一體化問題包括整合目前各區域發展目標,以實現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導向,制定京津冀生態環境的建設和補償方案以及產業發展區帶動其他區域發展的方案;在產業規劃協調方面,促進技術合作與轉讓,大力發展生產型服務業;在區域空間一體化方面,進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網和城際交通網,把城市間「點對點」的交通以及統籌規劃和建設區域基礎設施(港口、機場)網路作為未來的建設重點。
京津兩市在發展條件、產業結構、城市功能、發展階段以及輻射范圍等多方面存在互補性和錯位性,是京津合作共贏的重要基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祝爾娟教授提出,在城市發展上,京津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北京已經邁向後工業化社會,而天津正處於工業化進程加快、重化工業大發展階段,工業仍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在輻射范圍上,北京和天津事實上處於不同層面,北京更多的是面向全國乃至世界,而天津則是面向區域,面向環渤海乃至整個北方。京津之間多方面的互補性、錯位性和差異性,正是京津合作、共贏發展的現實基礎和最佳利益結合點。
平等、互利、共贏是區域合作的基點。河北經貿大學原書記於刃剛教授風趣地將京津冀關系,比喻為「雙黃蛋」和蛋清的關系:京津好比「雙黃蛋」,河北省好比「蛋清」,「蛋清」與「蛋黃」山水相依、緊密相連。河北省人口6800多萬人,18.8萬平方公里,占整個京津冀地區面積21萬平方公里的89.5%。真正的區域一體化,應當是京津冀城市群、港口群、產業群的聯合。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楊連雲研究員從促進京津冀持續協調發展中河北的貢獻與代價的角度,強調應加大國家對河北生態區、貧困帶的生態補償和扶持力度。京津冀一體化,不能以抑制一方來發展另一方,必須站在平等互利共贏的基點上。
區域經濟興,則地方經濟興。濱海新區不只是天津的,也是京津冀的。天津濱海綜合發展研究院邢春生副院長重點分析了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可能給北京和河北帶來的機遇及產生的影響。他指出,濱海新區作為區域增長極,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主要應發揮四大作用:產業傳導、技術擴散、功能服務和創新示範。濱海新區的開發,不僅有利於天津建成北方經濟中心,而且有利於促進京津冀協調發展。濱海新區的開發可為北京服務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促進北京科技研發與天津製造優勢的結合,促進天津與河北省的經濟融合,推動京津冀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體化,帶動京津冀對外開放,並對全國改革起到示範作用。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史利國副主任認為,濱海新區要成為京津冀的龍頭,必須把大家的利益融合進去,需要不斷挖掘和擴大利益共同點。就北京來說,應更加積極地研究如何藉助濱海新區促進自身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優化,使自身及區域在發展上能夠相互汲取源源不斷的能量。
當前京津冀發展中的幾個重大問題
怎樣解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北京市發改委楊開忠副主任認為,京津冀地區水資源極度稀缺,經濟進一步發展面臨著水資源的制約。專家預計,京津冀人口承載上限為1.1億。然而,按照目前的人口發展趨勢,2027年左右,京津冀人口將達到1.26億。目前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對人口依賴度相當高,未來發展應以地區經濟增長與人口依賴脫鉤為方向,轉變發展方式,降低人口依賴系數,推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怎樣加強戰略合作,由無序競爭走向競爭合作?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肖金成副所長認為,京津冀產業結構趨同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最典型的就是鋼鐵行業和石化產業。於刃剛教授認為,天津與北京主要是產業關系問題,天津與河北則主要是港口關系問題。天津與河北同處渤海西岸,在雙方共同擁有的640公裏海岸線上,分布著天津港、秦皇島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和黃驊港等五大港區。其中天津港是百年老港、綜合性大港,在諸港中處於龍頭地位,而河北的四大港區也各有優勢。天津港在「十一五」期間要投資270億元,2010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000萬標箱,作為綜合性港口仍不放棄煤炭的運輸。曹妃甸港是渤海海域唯一不需要開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設多個25萬噸級乃至30萬噸級大型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現在正加快速度建設,也要搞綜合性港口。黃驊港的優勢是有很長的海岸線可建碼頭,周邊還有鹽場、農場,有3000平方公里可供開發。津冀諸港擁有大致相同的腹地,港口功能定位有較大程度的重疊,港口之間缺乏協作。這既不利於港口群整體實力的提高,也不利於各港口的發展。解決上述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推進冀津港口間的戰略合作,形成合理分工、有序競爭的港口集群,在渤海西岸實現優勢互補、協調發展。
導致京津冀一體化程度低、進展慢的主要制約因素是什麼?綜合專家們的分析和看法,制約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沒有擺脫立足行政區劃,倚重非市場手段謀求發展的套路。行政主導型經濟,存在各種行政性限制,產業調整不能跳出行政區劃界線,要素市場發育滯後,生產要素在區域內的流動不暢,區域合作不能上升到產業融合的高度和層次,市場化進程緩慢,產業配套能力差。如北京電子產業規模大,但因周邊的配套能力遠不如廣東,配套基地大都選在了廣東。專家們認為,應當把掃除市場障礙作為推動京津冀區域合作發展的著力點,在提高市場化水平上,不遺餘力地促進資源合理配置,促進要素充分流動。
推進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思路與建議
構建京津冀新型產業分工格局。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魏後凱研究員認為,建立新型產業分工是京津冀一體化的核心內容。產品和功能差異化是未來區域合作的基礎和利益結合點。建議構建京津冀新型產業分工格局。一是實現三地融合、聯動發展、互利共贏。二是錯位發展,包括行業錯位、產品錯位、功能錯位,共同打造京津冀一體化主導優勢產業鏈。三是整合各方資源,共建一體化的共享平台,如基礎設施一體化,大型科研設備和圖書資料共享,產權、技術交易和人才市場一體化,投資信息發布和相關政策協調。四是完善產業配套體系,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實現基礎設施配套、生產配套、生活配套、創業環境配套。五是加大對河北壩上地區的生態補償。
實施創新型發展戰略,由製造經濟向創造經濟轉型。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劉剛教授認為,驅動未來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決定要素不再是資源加投資,而是以自主創新為基礎的知識創造。區域經濟未來發展的關鍵不在於更大,而在於更強,即擁有高端輻射力和帶動作用。京津冀應圍繞創新型企業,構建新的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機制。具體建議:促進區域內現有主要產業的高端化,增強區域主導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有條件的地區,選擇若乾重要新興產業,建立平台,整合區域內的資源共同攻關和發展;建立科技資源共享機制等。
以冀津港口協作帶動渤海西岸協調發展。於刃剛教授提出,為避免重復建設造成的浪費,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個港口的優勢,應以冀津港口協作來帶動渤海西岸協調發展。具體建議:第一,統籌規劃,建立包括天津港、曹妃甸港和黃驊港在內的「渤海西岸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將國家給予天津濱海新區的優惠政策惠及曹妃甸港和黃驊港。第二,運用市場經濟手段,組建渤海西岸港口集團。在合理協調各方利益的前提下,考慮建立統一管理五大港口的渤海西岸港口集團總公司。以產權為紐帶,對五大港口的規劃和建設進行統籌協調。第三,建立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冀津相關政府部門參加的行政協調機構,就功能規劃和利益分配等難點問題展開協商,並通過制定相應政策,引導企業按市場規律加強合作。
引導要素流動,促進產業融合。天津社會科學院韓士元研究員提出,一個城市群或經濟圈的形成和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在經濟互利的前提下,生產要素遵循市場規律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匯聚組合,形成規模產業或產業集群,以此提升區域整體經濟實力和帶動、輻射力。為了加速京津冀城市群之間生產要素的流動,進而促進產業融合,具體建議:第一,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推動作用。可通過建立政府間橫向通報會商制度的方式,將各個城市的產業發展規劃、空間布局規劃、重大建設項目、重要政策決定等內容及時通報其他城市,組織、引導各個城市的市場行為主體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實施生產要素的流動和優化組合,迅速形成產業規模。第二,積極拓展要素流動和產業融合的有效方式,包括產業轉移式、行業協調式、產品協作式、聯合開發式、組建集團式。第三,合理解決要素流動和產業融合過程中的經濟利益問題。如各城市聯合開發的產業項目,不論項目所在地或注冊地在哪裡,形成的稅收應按要素投入的比例由各方共享;因產業調整、產業鏈延伸等原因,某些產品或生產工序由一地轉入另一地的,轉入地新增的稅收應按一定的比例返還給轉出方;跨城市組建的企業集團或其他生產經營組織,新增利稅也不能由總部所在地獨享,而應在要素投入各方之間合理分配;用有效的制度保障合作各方的權益等。第四,深化改革,優化要素流動和產業融合的社會環境。如對外招商引資要盡可能統一優惠政策,嘗試採用城市群聯合招商的辦法;城市群內部人才流動允許只辦理人事調動手續,不變更戶籍屬地;高速公路收費由分段收取改為統一收取,實行「一卡通」制度等等。此外,還可以積極申請試行生產型增值稅轉化為消費型增值稅的新稅制,即對城市群之間生產要素流動、組合而融生的產業項目,納稅人在計算增值稅時,允許扣除購買生產資料所含的稅款等。
推進政府合作,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史利國副主任提出,要建立京津冀的政府合作機制,為各方一起商討、確定、研究問題,尋求共同利益所在及其實現途徑,制定並落實相應措施,為引導、推動三地企業和行業組織開展區域合作提供製度保障。推進政府合作,應把握三個原則:一是循序漸進、從易到難;二是平等協商、求同存異;三是尊重市場、依靠企業。政府要改進經濟調控方式和手段,將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集中於市場機制培育和障礙破除,為降低生產要素流動成本創造條件。區域合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放在構建區域統一市場,為企業充分發揮追逐利潤的天性,加速區域產業布局和地區分工形成,實現地方經濟與區域經濟緊密關聯、相互促進,為增強整個區域經濟活力提供保障。楊開忠副主任提出,在繼續深化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扶持機制等四大區域協調機制的同時,京津冀應重點推進三大機制建設,即金融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社會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
(作者分別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本刊主任編輯)
B. 京津冀都市圈的發展戰略
短期發展戰略明確城市定位
1.明確城市定位,規劃產業布局
全國各省市區的「『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了各省市的戰略定位:其中北京市定位是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天津市定位是現代化國際港口大都市和中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對照城市定位,京津冀都市圈發展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對產業布局進行重新規劃,進行區域間合理分工,北京逐步退出「經濟中心」,加快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的發展;天津恢復北方經濟中心,加快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利用原料優勢,依託曹妃甸,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唐山市統計資料顯示唐山市是河北省經濟第一強市。
國家即將出台的《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的有關報告對北京、天津和河北八市的產業結構和布局進行了規劃。
2.天津濱海新區
國家「十一五」規劃中明確了濱海新區的功能定位:立足天津、依託北京、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高水平的現代製造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態城區。
濱海新區擁有獨特的外向區位優勢,地處環渤海地區的中心位置,面向東北亞,中國北方連接亞歐大陸橋最近的東部起點,蒙古、哈薩克等鄰近內陸國家的重要出海口;組合功能優勢,濱海新區集港口、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區於一體;豐富的資源優勢,大面積的生態和建設用地,儲量可觀的石油、天然氣;產業優勢,電子信息、石油開采及加工、海洋化工、現代冶金、汽車及裝備製造、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葯等七大主導產業,具備了比較雄厚的產業基礎。
濱海新區的發展將促進天津工業的復興,加快天津市都市型工業的發展,帶動整個京津冀地區的工業發展,引領中國北方工業的重振復興。
3.唐山曹妃甸
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的唐山曹妃甸科學發展示範區是國家發改委批准投資最多的工業區,並已經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高度。曹妃甸的戰略定位是:中國重型裝備製造業生產基地、世界級化工工業生產基地、世界級精品鋼材生產交易中心、東北亞航運樞紐中心、新的亞歐大陸橋的東部橋頭堡。曹妃甸擁有豐富的優質資源:環渤海地區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青島港深16 米,大連港深12~14米。――曹妃甸港區;曹妃甸地處的唐山市是中國少有的大型綜合能源資源城市,不僅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石油和鐵礦石儲量也名列全國第一和第二;交通區位優勢明顯,位於環渤海中心地帶,後方腹地遼闊,是「三北」地區走向世界的跳板;後備土地充足,島嶼後方灘塗廣闊並與大陸相連,實際可開發潛力為300平方公里。曹妃甸還遇到了空前的歷史機遇:北京一些重化工業外遷(首鋼東遷),為其承接北京產業轉移,發展重工業提供了機會。
曹妃甸的發展騰飛將帶動整個唐山市的經濟轉型,承接京津冀都市圈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產業梯度轉移,與天津濱海新區攜手打造中國北方的重化工業「雙引擎」和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
中長期發展戰略
中長期發展戰略主要包括一個中心,兩個增長極,三層次發展戰略。
1.一個中心:以京津冀都市圈經濟一體化發展為中心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一體化的實質就是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按區域經濟原則統一規劃布局、統一組織專業化生產和分工協作,建立統一的大市場,優勢互補、聯合協作,聯結並形成一個利益命運共同體。它通過一定的組織和協議以及一定的聯合方式,實現區域經濟的統一規劃布局和生產力配置,統一開發區域資源,建立分工協作關系和統一的大市場,統一對外開放政策,聯合開發和佔領市場,提高競爭力,實現共同的發展目標。是世界經濟普遍的發展趨勢。在京津冀都市圈發展過程中,應該堅持以一體化發展為中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充分發揮京、津、冀三地經濟發展方向的同一性、產業結構互補性的特點,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加速產業的整合與重組,實行地區經濟聯合與協作,從而以整體優勢參與對外競爭。
2.兩個增長極。
增長極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條件較好的少數地區和少數產業帶動,應把少數區位條件好的地區和少數條件好的產業培育成經濟增長極。通過增長極的極化和擴散效應,影響和帶動周邊地區和其他產業發展。:將北京市和天津市作為京津冀都市圈發展的雙增長極
北京市:通過發展總部經濟、充分發揮後奧運經濟的能效、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將北京市發展為中國的「矽谷」、世界的「文化產業中心」。
天津市:中國的「馬六甲」和「華爾街」。將天津港和河北省幾個臨近港口進行整合、功能定位、職能分配,共同將天津市打造成中國北方的「馬六甲」。藉助中央給予天津市的金融改革試點的政策和機會,將天津市發展成為中國資金輸往海外和外國資金進入中國的中轉站,成為中國的「華爾街」。
3.三層次發展戰略
(1)增強核心城市競爭力,充分發揮其擴散效應。都市圈形成過程中的普遍功能特徵是:首先由中心城市產生集聚效應,然後由集聚效應發揮擴散效應,積聚帶來擴散,而擴散則進一步增強集聚能力。第一層的發展應該是加強核心城市的集聚能效。一方面加強政策、資源、信息、人才的支持力度,促進優勢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要避免大都市問題的出現,提倡住宅郊區化,合理控制流動人口,加強節能減排力度。
(2)發揮城市群體能級效應,構建「金字塔」型城鎮體系。第二層的發展應該是發揮核心城市的擴散能效。由核心城市優質的資源,帶動都市圈內其他城市的發展。都市圈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具有層次性的城鎮規模分布,合理的城鎮規模體系應呈「金字塔」型,由塔尖到基座依次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城鎮等級體系是實現都市圈內資源配置和城市間功能互補合作的重要條件。京津冀都市圈面臨著次中心城市空缺,中等城市過少,小城市過多等問題。
(3)立足京津冀,發展環渤海,放眼東北亞。第三層的發展應該是發揮都市圈的整體擴散效應。提出「泛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將京津冀都市圈的腹地延伸到整個「三北」地區,將京津冀都市圈的產業鏈延伸到整個東北亞,將京津冀都市圈的發展規劃融入全球發展戰略。
C. 什麼叫京津冀區域一體化;關於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思考
京津冀一體化由京津唐工業基地的概念發展而來,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專河北省,涉及到京津和河屬北省11個地級市的80多個縣(市)。國土面積約為12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為9000萬人。河北環繞北京的13個縣市有望使用北京010的區號,這是京津冀一體化的又一進展。此前,中央曾經提出建設「政治副中心」來分擔北京作為政治中心的職能。
京津冀海關一體化、稅收一體化等,都在加速推進,作為基礎設施,公路和軌道交通的一體化,也在加速推進。消息稱北京大外環將於2016年通車。大外環如能建成通車,北京六環路所承擔的過境通道功能將會逐漸分流,出遊路途將大大縮短。
2014年07月23日,北京市發改委向北京市人大匯報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情況時表示,北京市針對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研究部署了年內重點推進的9大類58項工作任務,將在交通一體化、大氣治理、產業合作三方面實現突破。
「京津冀一體化」帶來的好處是多方面的,除了空氣污染減輕,還能為緩解北京房價高、交通堵、人口過多的大城市病等帶來良效。
希望會對你有所幫助,滿意的話望採納!
D. 京津冀一體化戰略體現了怎樣的發展理念 可以表現在哪些方面
表現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呀。
在交通建設、商圈打造、政策指向等方面。
打造京津冀新勢力,在北方建立特大城市集群,帶動周邊經濟大發展。
E. 京津冀一體化重大戰略包括哪些內容
筆者認為,應該將北京的國企總部盡可能轉移到外地,不僅是轉移到津冀,而專且范圍應該屬更廣。國外跨國公司總部都在企業發源地,而非集中在大城市,目的就是保有企業文化的根。北京央企集中,更多出於政治因素。一個更好辦法是,將央企分類轉移到產業相關集中地區,如將中石油遷到大慶,將中石化遷到蘭州,讓他們保留石油企業根脈,也帶動中西部經濟發展。央企總部搬遷,應該作為經濟戰略來探討,不能局限於京津冀區域發展。當然,在目前情況下,將合適企業集中到天津,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因為天津產業鏈齊全,且有港口。將天津真正打造為環渤海地區製造業中心,這是比京津冀協調發展更高的戰略布局。
京津冀協調發展,是改善北京環境,乃至治理華北污染的重要一步,更可以促進這一區域的整體經濟發展。目前京津兩地負責人都是外來幹部,沒有過去老京津幫的過深根基,因而利於中央進行利益分配,但阻礙區域發展的觀念依舊存在,而這是天津和河北的大問題。沒有觀念更新,京津冀協調發展並不會順利,而這需要時間。
++++++++++ yin行咔+80551766
F. 為什麼要提出京津冀發展戰略
京津冀協同來發展,核心是京自津冀三地作為一個整體協同發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為基本出發點,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構建現代化交通網路系統,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
推進產業升級轉移,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快市場一體化進程,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1] 京津冀地區同屬京畿重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當前區域總人口已超過1億人,面臨著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城鎮體系發展失衡、區域與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等突出問題。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創新驅動,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是面向未來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京津冀空間協同發展、城鎮化健康發展對於全國城鎮群地區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示範意義。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當前中國三大國家戰略之一(其他兩個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擁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發展前景光明。
G. 如何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
從京津冀區域合作機制的角度看,主要存在的問題有:
第一,高層次的合作磋商協調機制還沒有建立。近年來,京津冀高層領導雖進行了雙邊互訪和多邊協商,但一直未能建立起一套正式的高層協調機制,未能就區域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及生態環境治理等戰略性合作問題進行深入磋商並達成共識,未能在尋求有關各方利益結合點及合作切入點上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缺乏整體合作的理念和合力。長期以來,北京功能定位是服務全國,這就必然使得北京不可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區域發展當中,可以說首都意識要遠遠強於京津冀區位意識,這與上海更強調長三角中心形成強烈對比。
國家己經明確環渤海地區要率先發展,位於環渤海中心區域的京津冀在環渤海地區發展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三方的合作不僅對各自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對環渤海率先發展也將產生重要影響。但是,三方對如何共同爭取國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如何在國際國內的經濟活動中樹立環渤海區域形象等區域性的重大問題專注度不夠,共榮共贏、統籌規劃的整體合作理念尚未形成,因而合作的合力不足。三方政府間共同關心、利益一致的大的合作步伐緩慢。
第三,目前,三地在產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服務市場等多個層面都還不夠統一;不規范競爭、各自為政的問題還比較普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要進一步推進京津冀之間的經濟技術合作,實現區域內的產業布局合理化,應進一步轉變觀念,培育市場機制,發揮市場在合作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在合作中的推動作用。
第四,市場機制為主,輔以政府宏觀調控的合作機制有待加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調節配置資源是一個基本方向,但目前京津冀區域國有資本占絕對優勢,多數民營企業規模還比較小。這種客觀現實一方面決定了企業包袱重,調整難度大,活力不足,有跨地區擴張慾望和輻射能力的企業比較少;另一方面也決定了政府對企業控制能力強、行政干預多,企業進行跨地區生產要素流動受到制約,市場配置資源的機製作用並不充分。所以,各城市政府之間溝通協調十分必要。應該成立由中央政府主持指導下的三省市高層協調機構,協調生產要素在區域內的流動與配置以及各地的中長期發展規劃。
破解產業同構難題
北京和天津作為該地區兩個特大型中心城市,由於聯合觀念的缺乏、行政地位的對峙以及由此形成的區域壁壘和特定時期形成的財政、投資、金融體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礙,在爭做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老大」的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工業主導產業趨同現象,難以形成具有層次結構的產業聚集。這一狀況直接導致了資源難以在該地區范圍內的合理流動,限制了市場機制下對周邊地區輻射效應的產生。
從北京市情況看,北京市的三次產業結構從1995年開始由「二三一」型結構轉變為「三二一」型結構,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幾個真正達到產業結構高級階段的地區之一,消費型城市特點較明顯。其形成原因,一是由於其城市經濟的特殊性質,土地大都被用於報酬率較高的工業及商業用地,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越來越占據較小的比重。二是其經濟快速發展,整體經濟實力不斷提高,第二、第三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越來越對經濟發展起到更為重要的支撐作用,出現了明顯的產業服務業化。
從2003年開始,北京市「三、二、一」產業格局穩固。到2005年,第三產業佔到比重超過60%。北京雖然具有一定的產業發展水平,但總體來說,實力不強,影響到北京對周邊地區的產業帶動。
從長期趨勢看,天津市第二產業在GDP比重是逐步下降的,經濟結構也開始由「二三一」型向「三二一」型轉變。目前,天津市已基本形成以電子信息和現代醫葯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以石油、化工、冶金等裝置性重化工業為主的臨港產業,以汽車、造船為主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以物流、中介服務、金融、房地產為主的新型服務業和商貿服務為主的傳統服務業。
雖然發展階段小有差異,北京和天津兩個龍頭城市產業趨同現象依舊明顯。
一是兩地都已形成包括傳統基礎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都市型工業在內的自成體系的工業。多年來,北京、天津兩地各自為戰,城市發展目標相似,導致產業結構自成體系、自我封閉,結構趨同加重,重復建設與無序競爭導致資源浪費。北京的首都優勢,天津的港口優勢及河北周邊各市的資源優勢與區位優勢沒能協同發揮,未能形成區域整體競爭能力。
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雖然已經形成了第三產業為主導的格局,但新興第三產業的主導地位尚未完全確立,地方財政和人員就業對第二產業的依賴性還比較強。因而與其他城市的產業差異性還沒有完全展開。
二是行業發展排行在兩地高度相似。在兩市的工業總產值行業排序中,電子通訊設備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器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學製品製造業等,均是兩市工業生產總值中前幾位的行業。
三是高新技術開發區地位雷同。即使在目前兩地政府高度重視兩市協調發展,不斷調整城市規劃和功能定位的情況下,京津產業合作格局也沒有全面啟動。以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線高新技術產業帶為例,這里分布著中關村科技園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等6大園區,是京津兩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高地所在。但從各開發區所開發的現有產品類別、品種和發展規劃上看,大都集中在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生物醫葯等幾個大方向上,造成帶內產業結構趨同。
由於沒有形成各自的特色產業,各地搶項目、拉資金的惡性競爭將不可避免,從而大大影響京津冀地區一體化進程和綜合競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