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新常態農產品發展

經濟新常態農產品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09 19:17:32

『壹』 在經濟新常態中,經濟發展呈現出的鮮明亮點包括哪些

1、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年均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但仍將保持在7%—8%的中高速。與中國改革開放前32年年均增長9.9%的高速增長階段相比較,年均增長速度大概回落2—3個百分點。但與世界其他國家或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相比,這一增長速度仍處於領跑狀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4年10月的最新預測,2014—2019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將為3.9%,其中發達國家為2.3%,新興經濟體為5%。

2、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吃資源飯、環境飯、子孫飯的舊發展方式正在讓位於以轉型升級、生產率提高、創新驅動為主要內容的科學、可持續、包容性發展。中國經過前一個階段的高速發展,資源、環境、社會保障問題的制約日趨嚴重,吃資源飯、環境飯、子孫飯的舊發展方式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一是資源消耗大,資源約束日緊。

總之,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已經被迫展開,告別不顧資源短缺、竭澤而漁、破壞性開採的粗放型發展,忽視環境保護的污染性發展,透支人口紅利、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後的透支性發展,正在逐步轉入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發展的主要動力正在逐步轉向依靠轉型升級、生產率提升和開拓創新。

(1)經濟新常態農產品發展擴展閱讀:

在認識新常態上,要准確把握內涵,注意克服幾種傾向。

其一,新常態不是一個事件,不要用好或壞來判斷。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並沒有好壞之分,我們要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

其二,新常態不是一個筐子,不要什麼都往裡面裝。新常態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不要濫用新常態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態」,什麼文化新常態、旅遊新常態、城市管理新常態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現象都歸入新常態。

其三,新常態不是一個避風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難做好的工作都歸結於新常態,似乎推給新常態就有不去解決的理由了。新常態不是不幹事,不是不要發展,不是不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

『貳』 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對農業產生什麼影響

近年來,我國農業面臨成本上漲、農產品進口增加、農業生態環境嚴峻等挑戰。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經濟發展「新常態」將對農業產生什麼影響?怎樣推動可持續發展?糧食高庫存怎麼辦?三農領域將有哪些新改革?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3日就《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解讀等情況舉行的發布會上,中農辦有關負責人回應了上述熱點問題。
推動農業轉方式調結構
在回答農業如何轉方式時,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當前農業發展既有很大成績,也有不少憂患,包括生產成本不斷攀升、農產品進口增加、粗放的農業發展方式帶來生態環境損害。
陳錫文強調,對中國這個人口大國來說,糧食不能出大問題。所以今年一號文件的第一條仍是強調保障糧食安全,在此基礎上積極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結構優化,帶動農業發展、農民增收。
探索目標價格制度化解高庫存矛盾
對於如何解決糧食高庫存問題,陳錫文說,去年春播開始,有的地方就反映原有庫存已滿的問題。由於農產品國內價格比國際價格高,加工企業更願意使用進口糧食,導致國內庫存不斷攀升。
對此,我國一方面實行了目標價格制度;另一方面,對一些重要農產品實行關稅配額管理制度,關稅配額之內進口是低關稅,超過配額的實行高關稅。過去一些地方執行得不嚴,走私情況不少。今後將更加嚴格管理,也減少對國內供給的沖擊。
陳錫文表示,將在去年對新疆棉花和東北、內蒙古大豆實行目標價格的基礎上總結經驗,讓市場在價格形成中起主要作用,讓農民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逐步化解這幾年形成的矛盾。
農村改革:確保改有所成改有所進
在回答關於農村改革問題時,中農辦副主任韓俊表示,去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農村改革是重頭戲。一系列農村改革舉措、試點相繼出台,如關於引導承包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關於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的試點,特別是關於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及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供銷社改革、國有林區和林場改革的頂層設計已基本完成。今年要把已部署的改革抓緊落實,確保改有所成、改有所進。
韓俊強調,中央關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即「三塊地」的改革試點方案有關部門已經牽頭落實。必須明確的是關於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還有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還是試點,試點任務到2017年完成。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中央確立了「三條底線」,就是公有制性質不能改變、耕地紅線不能破、農民權益不能受損。
新常態:挑戰與機遇並存
對於經濟發展新常態對農業的影響,陳錫文表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長率從高速增長轉到中高速增長,對需求和財政收入都會有影響,對農業是一種挑戰。一方面,如何生產出產品,讓市場有更多需求,讓農民有更多收入;另一方面,在財政收入增長減緩情況下,如何保持國家對農業支持力度,都是需要研究的問題。
「但是反過來,新常態也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大家更多地去追求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太關注產量多少,有利於推進農業轉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生產結構、促進三產融合。」陳錫文認為,新常態下,青年農民帶著資金、技術、管理能力返鄉創業的情況會越來越多。進入新常態對農業是挑戰和機遇並存,要抓住機遇,促進農業穩步發展。

『叄』 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點及意義

新常態主要特點:
1、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2、結構內——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容;
3、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九大特徵
1、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

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2、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3、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4、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徵;
5、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6、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7、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9、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肆』 新常態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變化

新常態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新機遇
農業現代化,從中國開啟現代化偉大征程那一刻起,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一窮二白的歲月里,在我們的農業還更多地靠牛拉犁杖的年代,這一目標就已經納入國家戰略藍圖,和整個民族的夢想捆在了一起。星月輪轉,世易時移。60多年來,我們在工業化道路上創造了巨大的成就,在城鎮化、信息化建設中完成了較為豐厚的積累,更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夯實了基礎、集聚了能量。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現代農業發展的藍圖更加清晰、基礎更加堅實、要求更加迫切、動力更加充足。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的趨勢性、不可逆轉的發展狀態,為現代農業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
雄厚財力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增速雖然放緩,但由於經濟體量龐大,實際增量依然可觀,並且增長更趨平穩,動力更為多元,質量更加優化。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國家財政收入近13萬億元。在此基礎上,我國不斷出台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構建農業支持保護體系,2013年中央財政三農事業支出超過1.38萬億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我們改造傳統農業、建設現代農業提供了堅強物質保障。
先進技術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更強驅動。新常態下,隨著人口結構變化、要素成本上升,我國經濟發展正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我們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裝備製造等高新技術廣泛應用於農業領域,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初步建立,農業機械化水平逐年提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勁引擎。
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加快推進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牽引力。新常態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快速發展,為改造傳統農業提供了現代的生產要素、管理手段和技術支撐。同時,大量人口向城鎮轉移,也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騰出了空間、創造了條件。近年來,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日益提升,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運而生,現代農業所要求的產業形態、組織形態正日漸成型。
農村改革不斷深入為現代農業建設注入新活力。新常態下,我們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等方面,提出了許多突破性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再度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必將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更強動力和更多活力。
資源約束趨緊,生產成本抬升,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補貼效應減弱——
新常態下發展現代農業面臨新挑戰
新常態派生新機遇,也帶來新風險和新挑戰。對經濟發展全局來說是如此,對現代農業發展來說也是一樣。我國現代農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保持宏觀大局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今年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農民收入繼續較快增長,使得農業農村經濟處在了一個穩中有進的發展新階段。
在為成績欣慰的同時,我們必須正視新常態下的挑戰和取得成績所付出的代價。當前,整個經濟面臨三期疊加的挑戰: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進入消化期,農業也不能置身事外。要保持農業發展的良好勢頭,高點護盤、高位爬坡的難度越來越大,農業中的新老矛盾、內外矛盾交織顯現,若干「成長的煩惱」需要化解,許多制約農業發展的問題在未來一個時期內還將長期存在,這也是我們現代農業建設必須面對的新常態。
資源環境亮起「紅燈」,保障農產品供給難度增加。近年來,我國農業快速發展,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建立在對土地、水等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超強利用基礎之上的。未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土地、水資源的剛性約束將進一步加劇,而由人口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農產品剛性需求也將持續增加,保障供需平衡的難度加大。另外,一些地方農業過量施肥用葯形成的面源污染,在影響生態安全的同時,也對農產品品質安全造成了很大壓力。
生產成本的「地板」持續抬升,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下。當前,農村勞動力、農業土地、農資等價格上漲較快,擠壓了農民務農的收益空間。特別是以前幾乎忽略不計的人工成本和土地費用,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快速上漲,佔到了總成本的一半以上。此外,農業生產布局日益向優勢產區集中,農產品跨區域流通量增大,運距拉長,物流成本也呈增長態勢。農業生產經營進入成本上升的新常態,種糧口糧化、農業副業化、農民兼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難度加大。
農業補貼逼近約束「黃線」,農村金融制約仍未突破。現代農業是高投入的產業。近年來,中央持續加大了對三農的投入,尤其是農業補貼不斷增加,漸漸逼近約束「黃線」,補貼的邊際效應卻在逐步遞減。如何把好鋼用在刀刃上,讓補貼政策更加高效、合理,需要很好地研究和實踐。現代農業要想突破資金制約,必須要撬動現代金融的力量,但是農業的弱質性和資本逐利本性存在矛盾,政策性支持仍顯不夠,導致農村金融這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尚未充分破題,滯後於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瓶頸」尚存,靠天吃飯問題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近些年,我國連續出現大規模自然災害,充分暴露出我國農業基礎設施還很薄弱,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抗災減災的能力不強。
我國農田還有2/3以上是中低產田,耕地還有50%以上屬於水資源緊缺的乾旱、半乾旱地區,1/3耕地易受洪水威脅,在一些農業主產區,農業水利設施建設欠賬較多。當前我國旱、澇等自然災害呈多發頻發重發態勢,農業面臨的自然災害風險日益加劇。
面對新常態,現代農業發展還存在著農業科技進步仍顯緩慢,勞動力結構性緊缺,農產品價格逼近「天花板」等問題,都有待於研究新常態,認識新常態,找出新辦法,擴展新空間。
夯實農業基礎,實現穩糧增收,轉變發展方式,調好農業結構——
新常態下發展現代農業要有新作為
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要想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面臨的挑戰之嚴峻、使命之重大、情況之特殊,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無法比擬的。面對新常態下的新挑戰,走好農業現代化道路需要有新思路新手段,同時也要有把准航向的戰略定力,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盲從他人,要在遵循世界農業發展一般規律和順應國家經濟發展客觀現狀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大膽探索,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適應新常態,就是要堅持農業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基礎地位。「民之大事在農」,說的就是農業在全局和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會放緩,結構轉變更艱難,農業比重會下降,但越是在這個時候,農業這個壓艙石的作用就會愈加凸顯,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就會愈加重要。農業就像是一個「陀螺」的尖,陀螺無「尖」就不能轉動。只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才能把這個「尖」鍛造得更加堅實,才能承載更多的壓力與重任。只要農業的基礎地位愈加堅實,農業的形勢愈發向好,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就會有驚無險,順利渡過難關。
適應新常態,就是要以穩糧增收為抓手,夯實農業基礎。既要穩糧,又要增收,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也是農業發展需要處理好的重要關系。農業是百業之基,糧食是基礎的基礎。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糧食生產,都不能削弱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尤其是在經濟新常態下,抓好糧食生產就會有發展經濟的底氣,保持發展經濟的定力,否則,經濟跛腳前行,雖快必倒。經濟一馬當先,離不開糧食做堅實後盾。農民增收也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任務,需要抓緊抓實。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民增收致富,就要在新常態下拿出新舉措、獲得新成效。要穩定原有的增收模式,拓寬增收面,提升增收點,以點帶面,推陳出新。只有農民增收致富了,我們的全面小康才能真正實現。
適應新常態,就是要堅定不移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發展質量。經濟新常態的特徵之一,就是經濟的增長動力由主要依靠拼投入、高消耗、過度依賴外需,轉向更多依靠提高勞動生產率、節能環保和擴大內需。體現在農業上,就是要走一條符合我國實際的集約型內涵式的生態農業發展道路,這是現代農業建設的必由之路,也是現代農業建設必然要求。只有轉變了農業發展方式,才能改變當前一些地方粗放耕作,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現狀,使經濟質量發展更好、效益更高、發展更持續,也才能給子孫後代保持住一片可以繼續依賴的陽光水土,留下充足的發展空間。
適應新常態,就是要調整好農業結構,提升農業的增值增效空間。經濟新常態的內涵之一就是要調整好農業結構,更加註重農業的效益。農業與生俱來便具有區域性特徵和結構性特色。當前,一方面,農業產業需求的動力更強勁、空間更廣闊、結構更多元;另一方面,農業產業區域性雷同仍然嚴重,農產品「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現象屢有顯現。因此,要堅持推進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區域結構調整,不斷提升農產品競爭能力,生產出更多高效、安全的農產品,實現增產又增收。農業調整結構,市場需求是導航燈,資源稟賦是定位器。要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區域比較優勢,向緊缺品種、優質特色產品、種養加銷全產業鏈調整,拓展農業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間。
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以創新驅動構築現代農業發展新根基。30多年前,我們依靠改革創新,實現了農業的第一次飛躍,如今,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我們要在新常態下實現農業的第二次飛躍,同樣要向改革和創新要動力,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業提質增效的根本途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為現代農業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我們要繼續深入推進農村改革,通過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通過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重點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通過拓寬科技創新道路,強化農業科技和人才支撐等。總之,我們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以改革創新精神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多年以來,農業現代化同我們整個國家的現代化一起,走過了輝煌的征程,正期待著新的飛躍。新階段,新希望,新挑戰,新使命。新常態下,我們既要有鍥而不舍的執著和破浪前行的勇氣,也要有深水探路的智慧和從容不迫的定力。無論前方是山攔石阻,還是急流險灘,只要我們懷揣夢想,堅定信念,緊緊依靠全國人民不懈奮斗,我們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迎來無比光明的未來!

閱讀全文

與經濟新常態農產品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