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結合材料,談一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性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1、答:
(1).眾所周知,當今世界競爭日趨激烈,無論是在經濟,軍事,科技,文化,還是政治競爭都相當的激烈。特別是在經濟方面,競爭的激烈程度是無與倫比的。在遭遇到國際金融危機後,迫使我國不得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了。目前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出口需求拉動,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和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維持。面對國內外經濟形勢深刻變化,面對日益突出的資源環境約束,面對產業規模的擴大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格局,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發展方式,才能為經濟快增長奠定堅實基礎。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去做呢?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要調整優化需求結構。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積極擴大消費需求,著力提高投資效 益,努力穩定出口,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要積極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進一步做好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工作,繼續實施家電和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為人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提供必要支持,為擴大消費市場拓展新的空間。要適應群眾生活多樣性、個性化的需要,引導消費結構升級。在穩定政府投資的同時,要增強非
公有制經濟和小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增加就業、發展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放寬市場准入,保護民間投資合法權益。與城鎮化結合,積極培育市場驅動的投資增長,增強投資的內在約束,提高投資效益。要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優化出口結構。
(2).續抑制高消耗、高排放產品出口過快增長,鼓勵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為目標,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託,以市場調節為基礎,促進經濟增長由一、二、三產業協調推動,逐步形成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要積極促進產業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轉變,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轉變,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促進產業做大做強。要鞏固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第一產業由薄弱轉為穩固。要著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調整原材料工業結構,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保護,加強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第二產業由大變強。要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與城鎮化結合全面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促進第三產業更快更好發展,在經濟增長和就業增加中發揮應有作用。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抑制過剩產能。當務之急是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強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堅決管住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把推進自主創新作為中心環節。要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提高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要推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
(3).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路。要抓緊研究提出培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抓緊落實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經濟發展方式是一項宏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綜合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各項任務密切聯系、相互包容、相互促進,只有統籌兼顧,全面完成各方面任務,才能夠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為經濟持續較快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效果,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重要契機。我們要緊緊把握這一機遇,在繼續推動經濟平穩回升的同時,全面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將我國經濟引入更加健康持久高效的發展軌道。
2、答:
供給側改革是國家發展的大舉措,指明了今後宏觀經濟政策的走向和著力點,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也是企業前進的大機遇。 需求側管理認為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需要刺激政策來提高總需求,而投資、出口、消費是需求側的「三駕馬車」,我國經濟發展面對的一個大問題,就是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需求似乎嚴重不足。可是剛剛過去的「雙十一」,進口美妝再度刷新成交紀錄;不久前,中國人在日本搶購電飯煲、馬桶蓋被世界議論;長期以來,蘋果手機「霸佔」中國消費市場令國產手機眼熱進而奮起直追。中國消費者不惜重金、舍近求遠追捧國外產品,其背後不是簡單的「崇洋媚外」的消費心理,它反映了生活水平提高後中國人對消費產品質量的重視,折射出中國長期以來「供給側」的不足,造就今日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的尷尬。所以進行供給側改革是維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新動力,也是經濟新常態下的最佳選擇,進行供給側改革,應該把控大方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第一、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在產業層面改善供給。化解過剩產能,通過價格調整、 促進企業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場。
第二、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在財稅制度層面改善供給。通過結構性減稅使得企業獲益,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提高生產率,擴大供給。
第三、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在調控層面消除供給制約。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帶動鋼鐵、水泥、電解鋁等下游產業的發展,化解這些行業的產能,有效拉動就業,並以此推進城鎮化。
第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在資本層面保證供給的穩定性。通過保護股票市場保證企業的直接融資更加順暢,保證普通投資者合法獲得財富、提高消費能力。
❷ 闡述我國目前進行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意義。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反映,是對我國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歷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歷史來說,在各國的工業化進程中,發展初期技術水平低,主要依靠資源投入來提高產量。當工業化進入一定階段、經濟總量達到一定規模、明顯受到資源供給約束時,就必然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是一種客觀規律。所以,在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增長方式,在本質上蘊涵了人與自然對立的理念。近代歐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工業革命的推進、貨幣向資本的轉化,追求經濟增長的觀念日益凸顯。這一時期,西方學術界和公眾認同的一個基本觀點是,社會發展離不開人對自然的統治和奴役。有工業主義精神之父之稱的聖西門曾明確指出,工業革命的本質在於「把人力作用於物」。由此,在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下,判斷社會的進步主要依據經濟指標的量度,它意味著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機器轉動次數的多少,煙囪冒煙有多長,產品的利潤有多高。這種單一的、片面的增長方式,直接導致了大規模投資、大規模生產和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大規模開采和利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貧富懸殊、社會不穩定、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嚴重後果開始逐漸顯現。而平民教育、社會福利、醫療保健、環境改善、社會公平等進步因素,則被當作經濟增長的代價而犧牲掉了。顯然,這種經濟增長方式,長遠看來不利於人類自身文明的進步和生存條件的改善,需要引起檢討和反思。
我國經濟發展也如世界工業化國家一樣,經歷了一個對經濟發展規律從自然遵循到自覺遵循的長期過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思想、路線、國策、方針指導下,蘊藏在人民群眾和產業結構中的巨大生產力得到極大的解放,在百廢待興,幾乎走上崩潰邊緣,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的基礎上,剛剛復甦的中國經濟,必然強調快發展大發展,必然強調國民生產總值。正是由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變,由於經濟體制改革的伴行,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突飛猛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發展狀況也有了很大改觀,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會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體現。這是我們引以為豪的。但是,與此同時,還存在著問題的另一方面,我國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特點具有明顯的先天脆弱性;人口數量壓力巨大,活動頻繁,規模龐大;資源和生存空間相對緊張;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資源和重要的礦產資源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此外,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等主要工業污染物的排放量繼續增加,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仍在繼續,並逐漸向農村蔓延。尤其是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一些企業或單位片面追求GDP數量的增長,只注重經濟效益,極力推行掠奪性消耗自然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從總體上看,以往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質資本和勞動投入,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0%,加之我國生產技術與管理水平、產業結構層次都比較低,經濟體制不合理,導致地區間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原因,造成經濟增長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對環境污染加劇。據統計,我國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國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業勞動生產率只有美國的5%.因此,這樣的快速增長持續的時間越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越大,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方式
這些情況表明,傳統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改變。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不能再僅僅靠GDP數量的增長,而應當納入到社會這一大系統中去統籌兼顧,要有更為全面、更為辯證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覺地把握經濟發展規律,下更大的決心、採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黨中央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標志著我們黨對世界經濟發展和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認識進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對經濟發展指導原則的新發展新跨越。
我們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已經認識到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別是強調了從粗放式經濟向集約式經濟的轉變,為此,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要求。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對新的世紀經濟運行特點的認識的深化,十七大提出經濟發展方式的理念。這是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發展,新跨越。現代發展經濟學的觀點認為,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經濟增長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強調的是更多的產出,是量的增加。經濟發展不僅僅包括更多的產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質的提高,是質和量的統一,包括經濟增長、結構改善、人民群眾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的改善等等。經濟發展方式是指經濟發展的方法、路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經濟增長轉變為集約式經濟增長;把盲目地單純追求GDP量的擴張轉變到更加註重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質量上來;把見物不見人的陳舊理念轉變到以人為本,更加註重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切實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發展理念上來。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辨證的聯系。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經濟增長就談不上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目標,經濟增長並不必然帶來經濟發展。對我國來說,一方面,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要積極地擴大經濟總量,保持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如就業問題、貧困問題、城鄉以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等等都難以解決;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會落空;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難以充分體現。但同時,另一方面,我們所要實現的增長速度是在顯著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講求效益前提下的增長速度,是扎實的沒有水分的速度,是有過硬的發展後勁的速度。就是說,我們要實現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統一,我們要走的是一條既有較高發展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國民經濟發展路子。
從轉變發展方式這個意義上來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精神總體是一致的,都要求從粗放型經濟發展向集約型經濟發展轉化。但是,具體來說二者還是有遞進性、發展性的區別的。首先,經濟發展方式包含經濟增長的內容,但不是簡單的等同於經濟增長概念。發展是積極的推動,更強調經濟發展對社會的正向作用和影響,而經濟增長方式更多地強調數字的量度,它對社會既可以產生正向作用又可以產生負向作用。所以,經濟發展方式的表述較之經濟增長方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准確。其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較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角度更高、范圍更廣,更注重經濟質量意識,更注重經濟發展的安全度與和諧度。最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注重經濟社會綜合協調發展的內涵,更全面更直接地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理念,體現了發展的偶合性、關聯性、價值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為此,我們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本質上就是要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的發展。是保持合理適度的人口增長;維護社會秩序,為人民提供安全、公平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身體和文化素質;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地體現在改善民生上,這樣的發展實際上就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具體內容。這樣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發展,新跨越。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是對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全景式覆蓋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方針和戰略也有很多,比如,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方針性指導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擴大內需、環境保護、耕地保護、引進來走出去等等,在這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所以成為我國經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針和戰略。是因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相對經濟全局而言的,是關乎整體經濟發展大局的,對各項具體工作方針起指導作用的總方針,所以是重要方針。是影響經濟發展方向的,關乎我國經濟大局長遠和未來走向的,對各項經濟方針政策起統領作用的總戰略,所以稱為重要戰略。同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又體現在各項具體經濟發展任務之中。
其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工業化和信息化並舉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能充分發揮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資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更為注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來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其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堅持城鄉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還是西部地區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但與城市相比,農村發展相對滯後;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後。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發展差距仍然較大。因此,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就需要堅持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堅持不懈地實施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的方針和政策,在繼續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扎扎實實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在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現代化的同時,促進中部崛起、西部開發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
其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進一步擴大內需。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以及水、電、氣等公共設施的投入。從提高居民的收入,完善社會保障,加快城市化步伐,調整產業結構等方面著手提高消費率,擴大消費需求。要努力調整投資消費關系,把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不斷拓寬消費領域和改善消費環境。
其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結構調整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在向工業化中後期轉型的階段,科學發展需要各部門、各個產業的協調發展,產生整體效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需要調整增長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一般的資金、資源、人力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的因素實現增長。而經濟發展從整體上不僅需要調整要素投入比例,還需要農業、工業與第三產業之間協調發展;工業內部的冶金、石化、機械、電子等行業的協調發展;製造業中傳統加工業與精細加工、高新技術產業的協調發展,以便推動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其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科學發展需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加強生態建設。要從一次性和單一性利用資源轉向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資源,從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轉向以環境優化增長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資源明顯不足。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警戒線。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礦產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進口依賴程度已經超過40%。而在降低單位產值的能耗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與此同時,我國在減少污染物排放方面任務十分艱巨,因污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環境事件,危及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所以,節能減排不僅是節省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問題,更關繫到可持續發展和以人為本等科學發展的全
❸ 山東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不斷增創發展的新優勢。」全省圍繞
(1)經濟信息:2007~2012年,山東省全社會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提高較快,但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山東省企業研發經費投入所佔比重大,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
建議:①完善個人收入分配製度,健全技術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激勵機制,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②發揮財政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進一步加大對企業技改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的力度。③企業進一步提高科技經費支出在銷售收入中的比重。 (2)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辦事情要善於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無論是轉方式,還是調結構,關鍵在科技創新。「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住了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 ②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辯證否定觀和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若運用聯系的觀點進行分析亦可) ❹ 為什麼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 社會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國策吧,因為中國從加工、生產型大國轉變更有競爭力的產生鏈就必須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與優化結構。 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 的攻關期,經濟已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強調的,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同習近平總書記之前關於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思想是一致的。 新常態就是增長速度換擋、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其中,增長速度換擋就是高增長階段已經結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可以集中概括為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概括。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角度看,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從體現新發展理念看,高質量發展就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我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 第一,我國已經不具備高增長的客觀條件了,需求結構變化、消費升級、勞動年齡人口減少、技術積累、金融風險、資源環境壓力等,使我國潛在增長率發生變化,若不顧客觀實際,盲目追求高增長,帶來的風險可能比增加的GDP要多。 第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變化,落後的社會生產已經不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就是發展質量不高的一種表現,此時若再追求高增長,反而會加劇這種不平衡性。第三,到2020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在全面小康階段,發展的重點是解決量的不足問題,在現代化階段,相對於量的問題,質的問題更重要,要在解決質的問題的過程中實現量的增加。 第四,從事物發展特別是經濟發展規律看,往往都要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那些實現從量變到質變、從高速增長成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才能實現現代化,進入高收入經濟體。 (5)欲轉變發展優化經濟必然結構擴展閱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就是說,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建設現代化的經濟體系。經濟現代化是整個國家現代化的基礎,而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基礎和條件。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這個方針;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必須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路徑。 必須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位一體」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產業載體;必須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制機制的保障。 與欲轉變發展優化經濟必然結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