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與新模式

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與新模式

發布時間:2021-02-09 20:55:11

①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的中郡所與縣域經濟

1998年12月,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成立,2005年更名為咨詢所,是一家專門從事全國縣域經濟研究咨詢和服務的單位,被稱為「中國縣域經濟第一所」。
2000年1月,建設「中國縣域經濟網」,為全國縣域經濟信息交流提供了一個平台。
2000年3月,開始進行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工作。
2001年11月,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完成首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
2001年12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2001)》。
2002年1月4日,發表了第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2年4月12日,發表了「縣域經濟主要競爭什麼?」的文章。
2002年8月,發表了「正確認識縣域經濟內涵」的文章,回答了「什麼是縣域經濟」的問題。
2002年8月27日,發表了「發展縣域經濟是西部開發的重要動力」的文章,指出省市區經濟的差距深層地表現在縣域經濟的差距,縣域經濟發展是繼「東部開放」和「西部大開發」後的深層次的區域問題。
2002年12月10日,發布第二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3年8月,編輯出版了全國縣域經濟領域第一個權威性、綜合性、年鑒式讀本——《中國縣域經濟(2002卷)》,將全國縣域經濟的整個輪廓展現在社會面前,促進社會對縣域經濟的了解。
2003年11月23日,發布了第三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3年11月23日,發表了「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是一個新思維」的文章,從五個方面回答了「為什麼發展縣域經濟」的問題。
2004年6月14日,發表了「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的文章,回答了「如何壯大縣域經濟」的問題。
2004年7月,主持編輯出版了《中國縣域經濟(2003卷)》。
2004年7月24日,參加「山東滕州產業化發展高層論壇」,提出:縣域經濟為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提供保障基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縣域經濟既是統籌安排的客體,又是統籌協調發展的主體,是主客體的統一體。
2004年11月6日,發布了第四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4年11月6日,發表了「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歷史性選擇」。
2005年4月 完成了「壯大縣域經濟是推動『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新動力」課題研究。
2005年5月,主持編輯出版了《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4卷)》。經過幾年的探索和運行,全國縣域經濟年鑒式讀本正式定名為《中國縣域經濟年鑒》。
2005年8月,主持完成了「首次全國地理標志調研報告」。
2005年12月1日,發布了第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6年4月,在河南省偃師市舉辦「中部縣域經濟論壇」。
2006年4月,在河南省欒川縣舉辦「全國縣域旅遊經濟論壇」。
2006年10月,在重慶參加「地理標志保護與農村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
2006年12月,在中央政策研究室主辦的《學習與研究》雜志發表了「著力推進『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文章。對「市管縣」體制改革進行了系統分析。
2006年12月,發布了第六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7年7月,作為民建中央「發展縣域經濟,促進城鄉統籌」專題調研專家成員進行調研。
2007年8月,在四川省郫縣舉辦「西部縣域經濟發展交流會」。
2007年8月,發布了「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和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07年8月,發表了「新時期縣域經濟發展的十大特徵」。明確提出縣域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期。
2007年8月,發表了「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縣域經濟的十大問題」。針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一一分析解答。
2008年4月,作為中央縣域經濟現狀和問題調研組專家組成員進行調研。
2008年6月,編輯出版《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與新模式》(由中共中央出版社出版)。為推動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提供「榜樣力量」。
2008年7月,在廣東省增城市舉辦「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理論研討會」。
2008年7月,發布「第八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08年10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8卷)》。
2008年11月,發布「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08年12月,在四川西昌市舉辦「全國州盟首府科學發展交流會」
2009年7月,在湖南省長沙縣舉辦「2009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
2009年7月,發布「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09年7月,發表「統籌推進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提出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向縣域科學發展轉變。
2009年11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9卷)》。
2009年11月,發布「第二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10年3月,開展全國地理標志調研活動。
2010年8月,在遼寧省海城市舉辦「2010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
2010年8月,發布「第十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10年8月,發表「縣域經濟要走內生性發展道路」。
2010年11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10卷)》。
2010年12月,發布「第三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11年1月,在北京舉辦「2011地理標志保護與發展經驗交流年會。」
2011年1月,發布「第二次全國地理標志調研報告」。
2011年8月,在江蘇省江陰市舉辦「2011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
2011年8月,發布「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11年8月,發布「2011全國百強縣居民滿意度的調查報告」。
2011年8月,發表「一壯大三提高 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
2011年8月,發表「建設幸福縣域初探」。
2012年12月,發布「縣域經濟十年發展報告」。
2012年12月,編輯出版《縣域統籌與統籌縣域》。
2013年12月,在北京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縣域經濟發展座談會「。
2013年12月,發布」2013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2013年12月,出版編輯《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
2014年11月,發布」2014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2015年8月,發布」2015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2015年 繼續推動縣域經濟與縣域科學發展。

② 海安怎麼樣

人民網增城7月6日電 7月5日-6日,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理論研討會在廣東省增城市召開,來自國務院研究室、中共中央黨校、農業部、中國政策研究會、中國區域經濟學會、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等有關單位專家學者,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農民日報、經濟雜志、人民網、中國縣域經濟網、廣西縣域經濟網、山西縣域經濟網等新聞媒體以及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黑龍江省、江蘇省、山東省、河南省等省(市、區)縣域經濟工作機構、學術團體和縣(市、旗)領導200多人出席了研討會。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縣域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需要科學研究和指導,及時總結交流新時期縣域經濟的實踐經驗,對推動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非常重要。研討會交流了省(市、區)縣域經濟發展動態信息,總結了新時期縣域經濟理論研究成果,總結了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和新模式,發布了第八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與會代表參觀考察了以主體功能區建設推動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增城模式。廣州增城市因地制宜將全市劃分出南中北三個主體功能區,以主體功能區建設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優化產業和城鎮布局,促進南中北地區互補互動、協調發展,走出一條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科學發展新路子。雙流縣(統籌「三個集中」,統籌城鄉發展)、江陰市(強縣富民基礎上建設「幸福江陰」)、西昌市等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新模式和優秀範例縣(市)分別在研討會上做了介紹和交流。

貴州省、湖南省、山東省、四川省做了發言,其他省(市、區)縣域經濟工作機構和學術團體做了書面交流。

研討會上,發布了第八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在評價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基礎上評價縣域經濟發展的「科學性」。第八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名單揭曉(見表格)。報告指出,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格局出現一些動態特徵:浙江省百強縣的富民程度高;江蘇省百強縣規模大,強縣最強;山東省百強縣增數多,強縣的居民收入水平有待提高。中西部地區一些具有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的強縣迅速崛起,正在改變百強縣的格局。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的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數的5倍,經濟密度是全國平均數的10倍,已經成為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的生力軍,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力量。

評價報告還對全國縣域經濟強縣的「強縣富民」和「科學發展環境」進行了評價,為推動縣域經濟的科學發展作出新的探索。報告指出,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強縣」和「富民」不統一的問題。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節能減排、社會治安等工作已經成為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非常嚴峻的「約束因素」。報告同時指出,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縣域經濟需要與城市群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結合起來,需要多層次的統籌安排,來推動新時期縣域經濟的科學大發展

③ 利用科學發展觀談談如何發展縣域經濟。

科學發展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海南省各級財政部門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切實增強學習貫徹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力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新貢獻。
一、以「四個堅持」為總攬,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
海南各級財政部門必須把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核心內涵、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貫穿到財政事業發展的全過程,始終做到「四個堅持」。
一是堅持發展強財,經濟發展方式更加科學。始終貫徹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發展第一要義,按照「一省兩地」(新興工業省,熱帶高效農業基地、熱帶海島休閑度假勝地)的產業發展戰略,支持高起點調整經濟結構,積極發展熱帶特色的現代農業,集約發展充分利用本地優勢資源的新型工業,大力發展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更加註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海洋經濟,力爭在特色優勢產業領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知識品牌,提升產業素質和市場競爭力。
二是堅持科學聚財,財政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始終貫徹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注重經濟預測監測和財力評估分析,根據經濟運行的發展變化趨勢,把握財政政策取向。深入推進財源建設,培植財源增長點,建立和完善促進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推動和實現財政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為改革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財力支持。
三是堅持為民用財,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優化。始終貫徹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以人為本的核心內涵和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從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不斷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加大對「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是堅持依法理財,財政資金管理規范高效。把依法理財、科學理財、民主理財的理念貫穿於財政工作的始終,加強財政法制建設,積極推進政務公開,自覺接受人大、審計和社會監督,建設「陽光財政」和「透明財政」。繼續深化各項財政改革,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健全內控制度,完善崗責體系,建立科學合理、規范有序、執行嚴格、績效考評的預算管理制度。強化財政資金監督,按照「統籌財政監督計劃、統籌財政監督力量、統籌使用財政監督成果」的財政「大監督」思路,建立完善事前審核、事中監督、事後檢查的財政監督運行機制,提高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以「三促三保」為重點,全面完成財政中心工作
促發展毫不動搖。運用財稅政策杠桿功能,通過注入資本金、財政貼息、財政補助和獎勵等手段,把支持發展的重點切實轉到推進「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戰略上來,支持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支持重點地區、重點項目和重點企業發展,支持東環鐵路等重點基礎設施建設,為構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經濟結構提供資金保障。繼續規范財稅優惠政策,全面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取消有違民生發展的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費項目,加強涉農、涉企收費監督,切實減輕企業和老百姓負擔,優化投資環境。
促改革決不退縮。支持洋浦保稅港區建設,促進現代工業發展,提升經濟總量;支持農墾體制改革,做好農墾下劃管理後的財政管理工作,激發墾區活力,把海南農墾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支持旅遊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其財政貢獻率;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促進地方金融機構和農村金融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支持國有企業改革,盤活企業資產,提高國有資產經營收益;支持深化以「省直管市縣」為重點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進以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
促開放堅定不移。圍繞經濟特區的「特」字做文章,始終服務於海南開放的大局,創造一個有利於對外開放的經濟社會環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支持航權開放,爭取更加開放的出入境政策;加快推進國際旅遊島建設,全面提升旅遊開放水平。
保民生千方百計。按照「民生為大,科學規劃,統籌安排,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要求,編制全省重點民生項目發展規劃,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加大民生投入,將新增財力的1/3以上用於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讓老百姓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支農惠農方面,要進一步加大支農力度,積極推進財政支農資金整合,不斷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加強農村道路、沼氣、用電、飲水等各項建設,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突出抓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加強農業綜合開發,不斷完善農業保險,促進農業持續增效;完善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業生產資料綜合直補等措施,促進農民增收。教育方面,要在繼續完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著力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積極推進「教育移民扶貧」工程,將偏遠貧困地區農村子女轉移到城鎮上學、培訓和就業,促進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健全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公用經費標准和免費提供教科書標准;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中心,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同時支持高等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再就業方面,要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退休人員養老金政策,加強和規范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實現應保盡保,逐步提高低保標准,建立完善低保家庭生活消費品價格上漲動態補助和臨時救助制度;落實就業再就業扶持政策,加強各類技能培訓,建立和完善就業援助制度,改進和完善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貼息政策,健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與促進就業的聯動機制,積極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醫療衛生方面,要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障體系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鞏固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大城鄉醫療救助力度,妥善解決群眾就醫難問題。文化體育方面,要加大文化基礎設施投入,完成鄉鎮文化站、建制村文化室建設和改造,支持發展廣播電視和體育事業,豐富群眾文體生活。住房方面,要集中財力建設一批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切實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
保穩定義不容辭。繼續加大財力性轉移支付力度,有效緩解縣鄉財政困難,保證基層政權穩定和正常運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重點支持化解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矛盾以及重大歷史遺留問題,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扎實推進平安海南建設,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保生態責無旁貸。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資金安排主動向環境保護傾斜,支持生態省建設。健全生態保護支持保障機制和生態保護綜合補償機制,加大生態補償性轉移支付力度,支持補償自然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因保護生態而導致的財政損失。支持重點區域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啟動全省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污染源普查和重點領域環境污染治理,提高環境污染治理能力以及加強防止生態破壞的監管能力。實施節能減排綜合治理,支持開展林權改革試點,加強海防林建設,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工程,構築環島生態屏障,進一步提高全省生態保障能力,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全方位、多層次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三、以「四個創新」為動力,全面提升財政管理水平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財政部門要從完善制度、創新機制入手,以公共化為取向,以均等化為主線,以規范化為原則,加快完善公共財政體制,提升財政管理水平,做到「四個創新」。
一是財政收入方式創新。不斷規范非稅收入管理,全面啟動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征管,挖掘財政增收潛力,拓寬財政增收渠道。加強海域使用金、土地出讓金徵收管理並及時收繳入庫。同時,按照「積極穩妥」的原則,開展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編制試點工作。
二是財政管理體制創新。在科學劃分省與市縣事權的基礎上,建立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省與市縣財政管理體制。規范省對市縣的轉移支付制度,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適當增加激勵性轉移支付,保證均衡性轉移支付穩定增長,提高市縣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三是財政改革模式創新。近年來,海南各級財政部門深化改革,基本構建了公共財政體制框架,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由於理論和實踐等客觀因素的制約,目前的財政改革更多從局部著手,從單項業務出發,著眼短期,在整體推進、統籌安排方面存在欠缺。今後一段時期,要站在全局高度,重新考慮和調整改革規劃和布局,探索建立有機統一、科學高效的財政改革模式。
四是財政投入機制創新。在優化支出結構的同時,致力於財政投入方式研究,把財政投入與機制創新結合起來,建立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財政投入機制,採取資金整合、財政貼息、購買服務、以獎代補等辦法,實施財政投入績效評價,將資金支持力度與預算執行效果緊密聯系,充分調動預算部門的積極性,實現財政資金效益最大化。

④ 求論題為《科學發展觀與縣域經濟》的論文一篇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把堅持以人為本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並強調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這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入,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是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的要求,關系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局,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XX是山區貧困縣,運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各項工作,就是要加快建設繁榮XX、文明XX、平安XX,更好地實現和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繁榮XX,為人民群眾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發展是硬道理,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離開發展,就無所謂發展觀。堅持科學發展觀,其根本著眼點是要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對XX而言,就是要加速建設一個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的XX,為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一、進一步優化環境,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縣域經濟的主體方向是民營經濟,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必須大力招商引資,必須有良好的發展環境。在環境建設上,XX由於交通條件的制約,短期內在硬環境方面很難有大的突(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登錄原創網站wmjy.net)破。但我們完全有必要、也有能力把軟環境建設得比別人更好。為此,我們要把創優軟環境作為環境建設的首要任務,下力氣、用硬措施改善軟環境。要強化人人都是投資環境的觀念,努力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法制環境、社會環境、信用環境、服務環境和人文環境。要嚴格依法辦事,用法律法規來規范黨政機關、企業和公民的行為,切實做到政府依法行政、執法機關依法辦事、企業依法經營。特別是黨政機關都要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繼續推行民營業主交費明白卡制度、稅費公示制度、公開評議執法執收部門制度、行政服務代辦制度,推行服務公(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登錄原創網站wmjy.net)開承諾、辦事限時、企業生產「寧靜日」、首違不罰等制度。進一步辦好行政代辦服務中心,完善「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重手治理「三亂」,堅決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對影響環境建設的人和事,要一查到底,公開處理。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肅查處各種不正當競爭和限制競爭的行為,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坑蒙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打造「信用XX」,讓所有投資者在XX安心、放心創業。

要加快推進縣域經濟民營化。繼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全方位放開市場准入,全面落實民營經濟的「國民待遇」,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進入農業、工業、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公用事業等一切經營性資源和競爭性行業的開發;鼓勵和支持外來民營業主、機關幹部職工離崗投資興業。各級各部門要滿腔熱忱地關心、支持、服務民營企業,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加快建立管理人才培訓機制,促進行業協會建設,努力造就一支能夠辦大廠、干大事、創大業的民營企業家隊伍。要堅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資作為突破性發展縣域經濟的主要措施來抓,實行對外開放與對內放開並舉,引進外資與引進內資並重。要堅持主要領導用主要精力抓,其他成員和各部門同心協力抓。形成全黨抓招商,全民抓招商的良好氛圍。力爭今後五年, 每年實際利用外資遞增10%以上,年固定資產投資遞增20%。要堅持引資與引「智」並重,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優秀人才、知名品牌和科學的管理經驗等。要堅持引進資金、技術與輸出產品並重,努力培育一批骨幹出口創匯企業,提高自營出口創匯能力,提高我縣經濟外向度。

第二、進一步強化工業興縣意識,大力推進工業化。積極構築工業主導型的縣域經濟增長格局,形成各級領導重視工業、各行各業服務工業、全社會關心支持工業的良好氛圍。要突出工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一是大力發展水電工業。力爭5年新增水電裝機30萬千瓦以上,使水電產業真(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登錄原創網站wmjy.net)正成為我縣的骨幹產業,建成全省水電大縣。要舉全縣之力加快鄂坪電站、周家垸電站和白果坪電站建設步伐,確保2005年前基本完成匯灣河流域的梯級開發;力爭2005年前,泉河流域建成紅岩一級、紅岩二級、大峽及龍灘電站,同時大力抓好白沙河電站建設和厚河、瓦滄河流域的水電開發。二是大力發展以茶葉、魔芋、絞股藍、山野菜等為主的綠色食品加工業。圍繞茶葉創國家級知名品牌、產業規模和效益進入全國前10名的目標,加大聯營聯辦和名優茶開發力度。抓好以龍王埡茶場為龍頭的一批茶葉加工企業。加強魔芋綜合開發,支持科瑪協力公司、雙竹科技公司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帶動魔芋產業發展。同時因地制宜抓好絞股藍、山野菜、豆製品等特色產品加工,大力開拓市場,提高經濟效益。三是抓好以黃姜加工為主的醫葯化工業。重點是在抓好治污的同時,加強深度開發和綜合開發,推動產業升級。四是科學開發以板石、煤炭、水泥等為主的礦產建材加工業,在確保安全生產的前提下,擴大規模,提高效益。要大力加強工業園區建設,使其真正成為我縣對外開放的窗口和縣內外投資者投資興業的樂園。切實轉變工業增長方式,促進科技教育同經濟結合。要加強技術創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工業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要在全社會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提高政府、(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登錄原創網站wmjy.net)企業和全社會的信息化水平,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第三、進一步繁榮農村經濟,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在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調優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優質農畜產品比重、農畜產品加工比重和非農產業比重及非農人口比重,積極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大力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引進和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按照區域化生產、產業化布局、規模化經營的要求,加快推進茶葉、魔芋、黃姜、烤煙、中葯材、板栗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力爭到2008年,特色產業基地面積達到50萬畝以上,其中,茶葉基地面積達到15萬畝、魔芋面積發展到10萬畝。大力發展畜牧業生產,堅持規模養殖與分散養殖相結合,加強畜禽疫病防治和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促進農民增收。以工業化的思路謀劃農業發展,繼續推廣「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鼓勵產銷聯合,發展訂單農業,建立龍頭企業和農民「雙贏」的利益機制,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重視發展勞務經濟,擴大勞務輸出,歡迎成功人士回鄉投資興業。加強農村基本建設,推行「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開發機制,廣泛吸納民間資本投資農田水利、道路、生態、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抓好人畜飲水、農村沼氣、小流域治理和退耕還林工(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登錄原創網站wmjy.net)程建設,發展農村科教、文化、衛生、通訊、廣播電視等事業,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繼續穩定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保障農民土地承包和生產經營自主權。按照自願、有償、依法、規范的原則,引導農村土地、山林、水利經營權合理流轉,促進農民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加大農業投入,推廣農村小額信貸,支持農民發展生產。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推進配套改革,完善涉農收費公示制,強化涉農收費管理,積極化解農村債務,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把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保護好、發展好。

第四、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城鎮化。加強交通建設。圍繞對外升等出口路,對內實現多循環,縣鄉道路黑色化目標,重點提升公路等級和提高公路通行能力,使干線公路全部達到二級路標准,通鄉公路實現黑色化。全面擴建鄉村公路,完成不通公路村的建設任務,努力推進村級油路建設。全面打通經濟斷頭路。到2008年,力爭鄉鎮到縣城之間實現一日往返。加強電力設施建設。在全面完成城網改造任務同時,抓好220KV輸變電站項目的爭取和建設,完善輸變電主網架,確保電力外送和城鄉電力正常供應。加強水電農村電氣化縣項目建設,不斷提高用電水平和用電保證率。加強信息化建設。大力推進政務信息化、產業信息化、社會公眾信息化,初步建成與省、市和國家互聯互通的信息網路,為經濟發展提供暢通的信息資源。重點抓好可視電視電話會議系統、政府上網、縣鄉新聞節目回傳、光纜通村、農村電話入戶及遠程教育等工程建設(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登錄原創網站wmjy.net)。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全面完成XX河城關段高橋至躍進橋的防洪工程建設,使防洪標准由原來的10年一遇提升到20年一遇;完成節水灌溉示範縣項目;搶抓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機遇,加強水源工程建設,狠抓城鎮供水和農村人畜飲水。加強城鎮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制定有利於農民進城進鎮建房、購房、子女上學等具體政策措施,鼓勵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力爭到2008年,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18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0萬人以上,初步建成布局較為合理、功能較為完善、特色鮮明、環境優雅的省際邊貿山水園林城市。逐步形成以縣城為龍頭、以中心集鎮為支撐的城鎮體系。要把城鎮建設與發展第三產業和擴大就業結合起來,大力發展中介服務機構,積極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的流通服務形式,盡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第五、進一步推進各項改革,充分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產權制度改革,加速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加快產權、土地、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市場建設,推動產權有序流轉,營造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繼續深化企業改革,重點推進供水、供電、糧食經營等基礎性、公用性及壟斷性行業的改革,積極探索國有集體資產經營、監管的有效形式。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積極探索農業企業民營化改革的路子。繼續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快建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登錄原創網站wmjy.net)理體制。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審批事項,簡化審批程序,規范行政行為。繼續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全面推行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等,逐步建立適合縣情鄉情的公共財政框架。繼續推進社會福利事業和以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大力實施「福星工程」,鞏固「兩個確保」,完善「三條保障線」,依法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建立以市場導向為主的就業機制,拓寬就業渠道,開發就業崗位,不斷提高城鎮就業率。穩步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積極開展教育、文化、公共衛生體制等方面的改革,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增添發展活力。

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文明XX,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深入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認真抓好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繼續深入開展創建文明行業、文明機關、文明村鎮、文明戶活動,不斷把文明創建引向深入。繼續抓好城區文明建設,提高城市文明品位,努力爭創省級文明衛生縣城。

繼續堅持科教興縣戰略。完善科技服務體系,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加強素質教育,鞏固「兩基」成果,提高(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登錄原創網站wmjy.net)義務教育水平。全面實施教師聘任和資格准入制度。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增加教育投入。要強化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意識,整合優化城鄉教育資源,積極探索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新路子,為培育支柱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城鄉經濟培養更多的鄉土人才。

大力倡導健康向上的群眾文化活動,積極開發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廣播電視事業,提高宣傳覆蓋面和收視收聽效果。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全民身體素質。支持殘疾人事業,做好殘疾人工作。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全面實施新一輪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發展規劃,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突發性事件應急處理能力。強化醫葯市場管理,加大食品、葯品「放心工程」實施力度,確保人民群眾用上安全、有效的食品和葯品。扎實做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加強對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的規劃與管理、保護與合理開發,加大植樹造林和城鄉綠化力度。強化環境治理和保護,努力改善城鄉生態和生活環境。

三、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平安XX,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

積極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加強與各界人士的團結合作,鞏固和發展新時期的愛國統一戰線。認真做好宗教工作、涉台工作、僑務工作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工作。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完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充分發揮村民委員會的作用。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政治權益。

進一步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堅持依法行政,堅決糾正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的現象。認真開展執法檢查,積極推行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提高執法水平。加強政法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政法隊伍政治、業務素質,提高執法透明度和社會監督力度,確保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要切實加強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正確處理好黨的領導和獨立行使司法權的關系。深入開展「四五」普法教育,增強黨員幹部和全體公民的法制觀念,提高依法治縣水平。

切實抓好社會穩定工作。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認真實行維護社會穩定領導責任制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一票否決權制,動員組織廣大人民群眾落實群防群治措施,共同維護社會治安。繼續堅持「嚴打」專項斗爭,依法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深入開展打黑除惡,堅決掃除黃、賭、毒現象。做好群眾來信來訪工作,堅持以疏導化解為主,理順群眾情緒,努力把矛盾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認真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⑤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的工作內容

1.中郡所是一家民間研究所,對中國縣域經濟進行了比較長時間的研究 ,初步回答了什麼是縣域經濟,為什麼發展縣域經濟的問題,對「市管縣」體制改革也做過專題的研究,特別是今年,又對建設幸福縣域的工作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中郡所的評價工作是以公開資料為基礎,再經資料的對比、核實、甄別,依據他們的評價體系對全國縣域經濟進行評價。
2.從2000年起連續開展了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工作,評價工作為全國省市區、縣市旗提供一個相對的、參照坐標,開創了全國縣域經濟評價的先河,積極引導了全社會對縣域經濟的關注,為推動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做出開拓性貢獻;
3.建設中國縣域經濟網和中國地市州盟網,為全國縣域經濟和地市州盟科學發展提供交流平台;
4.主持編輯出版全國縣域經濟領域權威性、綜合性《中國縣域經濟年鑒》,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編輯出版《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與新模式》,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提出縣域經濟進入新時期,總結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雙流模式」、「增城模式」和「江陰模式」等三大新模式;
5.舉辦「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交流縣域經濟、探索縣域經濟規律,促進縣域經濟科學發展;
6.開展縣域經濟調研和課題研究。進行縣域經濟專題調研和縣域經濟理論研究,引導縣域經濟在健康的道路上發展。為省市區、縣市旗以及金融機構和經貿企業提供咨詢服務。開展全國地理標志調研工作。
7.為了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共同富裕,積極統籌區域發展,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從2006年起進行全國地區相對富裕程度研究和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於2008年11月完成了「首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產生了非常大的社會影響。
2009年11月,中郡研究所依據2007年的公開數據,完成了「第二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11年8月20日, 以「建設幸福縣域」為主題的2011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在江蘇省江陰市召開。中郡縣域經濟(研究)咨詢所會上發布了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並揭曉2011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名單。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常熟市】、江蘇吳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蘇太倉市、江蘇宜興市、浙江紹興縣、福建晉江市、浙江義烏市、廣東增城市、浙江餘姚市。其中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連的四個縣級市作為「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並列第一名。

⑥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實現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科學發展觀是新形勢下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發展要求按照事物的客觀規律來發展。淄博作為一個正處於加速轉型時期的老工業城市,要把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作為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的重要機遇,摒棄傳統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創新發展思路,提升發展層次,扎實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在區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始終把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命門,始終把結構調整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始終把節能降耗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牢牢抓住不放。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各種手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針對我市傳統的自然資源日益枯竭的現狀,牢固樹立新資源觀,把我市現有產業鏈中大量的中間型、原料型產品作為下一步加快發展的新資源,通過拉長產業鏈、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對業已形成的龐大的存量資產,通過擴大對外開放、優化產業布局、優化所有制結構等措施,注入優質增量,提高技術含量,搞好資本運作和品牌運營加以盤活,形成有效積累,夯實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

二、突出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在某種程度上講,產業特色就是生產力,就是競爭力。要強化規劃引導,堅持比較優勢原則,立足各區縣發展基礎和潛在優勢,走特色發展之路,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著力構建特色明顯、優勢互補、錯位競爭的區縣域經濟發展格局。把握好工業化進程,突出抓好「三個一批」,培植一批獨具特色的產業集群、骨幹企業和名牌產品。大力繁榮發展服務業,有規劃、有重點地推動生產服務業、生活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發展。目前,我市各區縣擁有國家批準的經濟園區12個,要引導區縣搞好園區產業發展定位,大力培育園區的差異性優勢,把園區建成有特色、有實力、有後勁的區域經濟發展高地。繼續抓好經濟強鄉鎮、強村居和強企業建設,努力使弱者變強,強者更強,培植更多的區縣域經濟強勢增長點。

三、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新形勢下加強「三農」工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發展區縣域經濟的重中之重,必須擺在突出位置,切實抓緊抓好。一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把發展農村經濟放在首位,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積極調整優化農業內部結構,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實施「陽光培訓」工程,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二是抓好以「水、電、路、醫、學、氣」為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擴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切實解決農民行路難、飲水安全和農村環境臟亂差等問題。不斷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盡快實現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救助體系,擴大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探索建立健全農村養老、失地農民保障等制度。以「一池三改」(即建設戶用沼氣池,改廁、改廚、改圈)為重點,推動農村生態建設。三是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作為組群式發展的城市,淄博以城帶鄉的作用明顯,我們要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科學編制和實施村鎮發展建設規劃。在城市近郊、重要經濟帶沿線,選擇部分有產業依託、區位和特色優勢明顯的鄉鎮,整建制推進城鎮化,使其成為繁榮農村、服務農業、聚集農民的重要載體,切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切實改善農村面貌。

四、著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發展是增強區縣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要緊緊抓住發達國家和長三角、珠三角產業、資本轉移的機遇,優化招商載體、改進招商方式,切實搞好項目策劃包裝,更加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堅持把招商引資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結合起來,與環境保護、節能降耗結合起來,提高項目准入門檻,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重點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環保產業以及基礎設施領域的項目。加強區縣域中小企業與國內外大企業的戰略合作,圍繞園區產業集群培育及優勢產業鏈拉長和配套,通過資產並購、股權並購、增資擴股、上市等多種方式,大力開展專業化招商。加強利用外資項目的管理和服務,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主動適應外經貿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大力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把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作為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突破口,在技改貼息、研發資金資助以及政策性貸款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著力擴大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產品出口,引進產業鏈條長和技術含量、附加值高的加工貿易項目,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五、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優的公共項目、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是區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目標。把擴大就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認真落實鼓勵就業再就業的優惠政策,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努力營造鼓勵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保障覆蓋范圍,全面推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實提高社會保障能力。發展完善社會救助體系,使解決特殊困難家庭基本生活問題制度化、長效化。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深化醫療衛生體制和葯品流通體制改革,提高農村衛生保健水平,努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加快以區縣文化中心為重點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形成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開展「平安縣區」建設,扎實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努力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

六、大力優化區縣域經濟發展環境。實現區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最根本的是通過優化發展環境,激發區縣域經濟自身發展活力。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理清事權,擴大區縣經濟決策權、事務統籌權和社會管理權,增強區縣域經濟自主發展能力。繼續加大對高青、沂源兩個相對欠發達縣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深化決策目標、執行責任、考核監督「三個體系」建設,建立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區縣域經濟發展評價體系和政績考評制度,形成推進區縣域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的激勵機制。中小企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力軍。要創造促進中小企業加快發展的政策環境,積極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擔保基金,完善中小企業資金支持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扶持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做大做強,成為區縣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切實抓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注重把市場驅動和政府推動有機結合起來,有效破解區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難題。堅持依法行政,嚴厲查處行政「不作為」、「亂作為」行為,努力營造讓各類市場主體放心、滿意的創業環境。

⑦ 贛發改地區[2015]770號關於印發寧都縣域經濟和科學發展創新試驗方案通知

寧都縣域經濟科來學源發展體制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
寧都位於江西省東南部,素有「客家祖地、文鄉詩國、蘇區搖籃、贛南糧倉」之稱,是原中央蘇區核心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西部大開發政策延伸縣、羅霄山特困片區縣。改革開放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全縣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顯著進步。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加快推進寧都縣域經濟科學發展體制創新試驗區建設,努力探索貧困地區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新途徑,特製定本實施方案。

閱讀全文

與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與新模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