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怎樣得到經濟發展

怎樣得到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09 23:20:14

Ⅰ 中國怎樣才能實現經濟長期穩定發展

1997年末,由於國內一些因素的變化,再加上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催化,中國出現了市場疲軟,經濟活動放慢的病象。從1998年初開始更進入了通貨緊縮,即物價總水平持續下降的狀態。需求不足和產品滯銷與企業利潤減少和緊縮開支之間互相影響,形成了惡性循環。從1998年起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反衰退的經濟措施。到2000年初,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的趨勢得到遏制,經濟生活中出現了積極的變化,2000年實現了8%的GDP增長。

目前,雖然經濟界和經濟學界對經濟好轉的性質和深度還有某些分歧,但是絕大多數人對於經濟走勢出現了重大轉機這一點已經沒有太大的分歧。在我看來,當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分析這一轉機的前因後果,以便決定今後應當採取的基本方針和主要措施。而在推動經濟轉機的原因的問題上,經濟學界存在著很不相同的認識,從而對今後的政策著力點有不同的想法。

兩種不同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促成經濟根本性變化的基本原因,是政府在過去三年中採取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在這三年中,發行了3600億元的國債,用來進行基礎設施和其他方面的投資。再配合適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和刺激消費的政策,增加了需求,拉動了增長率回升,今後仍然主要要靠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支持持續穩定的增長。

第二種觀點並不否認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扼制經濟下滑中的作用,但是認為僅僅靠以積極的財政政策為主的需求政策並不足以造成經濟發展態勢的根本轉變。中國經濟在2000年出現重大轉機的原因,從政策層面說,不能僅僅歸因為以積極的財政政策為主體的擴張性的需求政策,而應歸因為需求方面和供給方面雙管齊下的「兩手政策」。2000年的重大轉機,是「兩手政策」共同起作用的結果。我個人是持第二種觀點的。我之所以這樣看,是因為:第一,僅靠每年區區一千幾百億元的財政投資並不足以拉動總額每年高達3萬億元左右的投資需求。第二,財政政策除了有它的正面作用,還有它的局限性和負面效應:一是擠出效應。政府財政投資的實質,是借用民間的資金來投資,增加了政府用以投資的財源,會相應減少民間可以用於投資的資金;二是大部分的競爭性部門政府投資的效率不如民間投資,政府投資規模太大,持續的時間太久,會造成全社會投資效率的下降;第三點更重要,這就是長期使用財政政策來支持經濟增長會抑制民間投資的積極性。這是因為,債務是需要歸還的;財政投資的主要范圍是公共基礎設施,其贏利水平比較低,回收期又很長,這就要用稅收收入來償還;如果其他條件不變,稅收增加勢必影響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因此從短期來看,財政投資的積極的效應大於消極的效應,但是擴張性財政政策拖得太久,它的消極效應就會變大,甚至超過了積極效應。

正是由於這種認識,部分中國經濟學家在中國經濟放慢的情況下,提出了除採取擴張性的財政等需求方面政策外,還應當採取發揮企業活力的供給方面政策的主張。

這里需要對「需求方面的政策」和「供給方面的政策」這兩個概念做一點說明。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英美等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在遇到經濟不振時,通常都採用凱恩斯主義者所倡導的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從直接擴大需求入手拉動經濟回升。在需求方面的政策之外運用供給方面的政策刺激,是70年代一批號稱「供給學派的經濟學家」(supply-side-economists)提出的。當時,這些國家在戰後一直採用的凱恩斯主義政策出現了失靈,並且導致停滯與膨脹兩症並發的「滯脹」(stagnat flation)。供給學派的經濟學家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好壞並不是像凱恩斯主義所認為的那樣,主要取決於需求是否充足,而是取決於「供給方面」即企業和企業家方面是否具有活力;因而政府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措施,也不應該是運用財政政策或貨幣手段去增加需求,而是向「供給方面」傾斜,使企業提高競爭活力和增大投資積極性。1980年和1981年,撒切爾夫人和里根總統相繼執政。他們都採取了供給學派的政策。撒切爾夫人主要是實行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同時降低社會福利水平。里根總統則採取了降低稅負、解除管制、強化競爭、大力扶持小企業等一系列刺激供給方面積極性的政策,來提高企業家的積極性和發揮企業的活力。事實說明,這一套政策在恢復英美企業的競爭力上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例如,美國解除對民航和長途電話的管制以後,資費持續降低,服務大為改善。許多經濟學家,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蒙代爾認為,這正是90年代美國高新技術產業飛速發展和經濟保持長期繁榮的微觀基礎。

不過「供給方面的政策」對於大多數中國官員甚至經濟學家都是一個比較生疏的概念,因此採用這種政策的主張並沒有在經濟學界取得共識,更不用說成為黨和政府的正式方針了。

幸運的是,中國改革自身邏輯要求把改革不斷推向前進。1997年10月中共十五大成為我國改革邁向新階段的里程碑,此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力地煥發了供給方面(即企業和企業家)的活力:

(1)十五大否定了從蘇聯學來的並且長期被奉為經典的「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是國家所有制」的教條,把多種實現形式的公有制為經濟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定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並且把非公有制經濟提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高度。這些寫入我國憲法的規定為充分發揮各種所有制企業的活力奠定了憲法基礎。

(2)為了給國有企業每年數百萬下崗職工創造崗位,從1998年中期開始政府陸續採取措施來解除對民營企業的束縛,改善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和刺激民間投資的積極性。比如為緩解小企業融資困難,商業銀行加強了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服務,建立為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或者公司等。

(3)十五大和1999年的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反復強調了「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的必要性。這樣,數以十萬計的國有中小企業和縣鄉鎮政府所屬的鄉鎮企業擺脫了上級行政主管機關的束縛,改制為真正的企業。

(4)十五屆四中全會決定加快國有大型企業的改革。在這以後,採用了行業改組與企業公司化改制相結合的方法,對石油、通訊、鐵路、電力等大型國有企業集中的行業進行重組,大致做了三件事:實現政企職能分離和建立新的政府監管框架;打破行業壟斷,促進企業間的競爭;通過重組過的公司在國內外證券市場首發募集和上市交易,在股權多元化的基礎上把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建立起來。不過由於國有企業有幾十年計劃經濟的歷史慣性,而且大企業一般存在「船大難掉頭」的問題,公司治理的某些重要問題就難於馬上得到解決,所以對大多數從國有企業改制的大公司提高效率、增加盈利的效果還不能估計過高。

江浙的啟示

另一方面,上述發揮企業和企業家活力的措施在民營中小企業中見效卻比較快。在上述措施得到比較好的落實的地方,很快出現了一些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格局大體形成、GDP的年增長率超過兩位數、社會投資迅速回升、國際貿易空前活躍、就業情況良好的大片地區,例如,浙江、江蘇、廣東這三個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國27%、民營經濟佔有較大比重的省份,2000年就出現了強勁的增長勢頭,成為全國經濟向好發展的龍頭。

其中浙江省的溫州和台州兩個專區早在90年代初期私人業主的積極性就已經得到了發揚,因而那裡企業家的精明的商業計算和艱苦創業的精神早就在全國聞名。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它們的做法在全省范圍內得到推廣。1997年以後,浙江經濟一直沒有出現過衰退,2000年以後經濟更加繁榮。

江蘇的經濟發展則經歷了一些曲折。它的鄉鎮企業(「蘇南模式」的鄉鎮企業)在八十年代曾經顯示了很大的優越性。過去每一次出現經濟衰退,江蘇總是走在前面,帶動了全國經濟的復甦,可是由於蘇南這種由基層政府直接經營企業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發展了的形勢,在最近的一次經濟波動中,它不僅沒有起帶頭作用,反而落在了後面。最突出的是1998年。當時為了抵消出口需求減少帶來負面影響,要求爭取當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20%。可是執行的結果,國有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在財政投資的支持下增長近20%,全社會的投資增長卻被集體經濟3.5%的負增長拉了下來,甚至沒有達到增長15%的最低要±t。不過好在壞事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轉變為好事。在1998年、1999年日子實在過不下去的情況下,蘇南的縣市領導和一般幹部只好放下架子,不恥下問,向搞的好的地方學習。於是幹部群眾成群結隊,絡繹不絕地到溫州、台州去考察。通過學習交流,他們從善如流,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鄉鎮企業的改制。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這些企業的活力得到了釋放,2000年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一天比一天好。江蘇從來在吸收境外投資方面走在前頭,近年來在中新(加坡)合資的蘇州工業園區全套引進新加坡的「管理軟體」的帶動下,蘇州、無錫等地開發區的投資環境大為改善,所以境外客商蜂擁而至,進駐非常踴躍。甚至一部分南方的外資企業也聞訊遷移過來。所以這個地區的發展正是方興未艾。

可以說,發揮企業活力、啟動民間投資是保持我國經濟持續投資增長的中心環節。解決好了這個問題,其他許多長期困擾不少地方領導的問題如城市失業、農村偏枯、居民收入差距過分擴大等問題都可能迎刃而解。

今年上半年浙江等省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良好態勢。其中像浙江這樣的先進地區具有極大活力的企業經營活動更表現出向縱深發展的動向,具體表現在:(1)發揚企業家精神,把生意做向世界,力求做強做大,創造自己的名牌。(2)把企業家的創業精神與高素質的科技力量結合起來,在高新技術產業中顯身手。(3)投資興辦運用新技術的私人農場,從事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生產,促進農業的產業化。據統計,全省這類投資已超過100億元。(4)通過企業家投資辦工業、辦商業的辦法參與西部大開發,創造了一些很有推廣價值的好經驗。

以上情況說明,在十五大方針落實得比較好的地區,目前經濟發展態勢良好,近期發展也不會有太大的困難。但是這並不等於說,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已經有了完全的保證而不存在任何問題了。首先,各地區貫徹執行發揮企業活力的方針的情況差別很大。從全國情況看,我們還面對著多方面的巨大挑戰。首先,20世紀留下了尚未解決的六大難題:一是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國企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國有企業有大量下崗職工需要分流;二是還有相當一部分地區中小企業發展不足,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沒有形成;三是農村巨量剩餘勞動力有待轉移,農民貧困狀況未有根本改變;四是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西部廣大地區有待開發;五是行政機關對企業微觀干預仍廣泛存在;六是離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還有較大距離。其次,21世紀又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挑戰:一個是全球化的沖擊,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是機遇更是挑戰,不面對是不行的;一個是網路經濟的沖擊,網路改變的不僅僅是人們交往方式和社會組織方式,更是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革命,這個沖擊也不可低估。此外,對外經濟關系存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例如美國和世界經濟放慢對中國經濟的不利影響會在今後幾個月中逐步顯現出來。

六點政策建議

在面臨多方挑戰的情況下,能否保持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取決於是否採取了正確的方針和政策,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啟動民間投資。根據過去的經驗,我們需要在如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

(1)繼續執行「兩手政策」,重在增強「第二手」的力度,發揮供給方面的活力;在供給方面活力確實有了提高的前提下,相機減弱「第一手」的力度,使長期實行擴張性需求政策的負效應不致過分積累。

(2)加快民營企業的發展。對內實行國民待遇;取消對民營企業的歧視性規定,啟動民間投資;切實改善民營企業的融資環境;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服務;扶持高新技術新創企業的發展。

(3)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在後進地區落實放開搞活中小型國有企業的方針;在後進部門加快國有經濟的改組和國有企業的公司化改制;完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提高大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4)加快金融改革的進程。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化改造進程;在股份制銀行中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縣域金融體系;在規范的基礎上發展資本市場。

(5)改善政府監管。必須盡可能減少行政性審批和政府對企業的微觀干預;精簡黨政機構,建設廉潔有效的政府;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新的監管框架。

(6)確立法治。按照十五大「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在全體黨政幹部中進行法治教育;確保公民的私有財產等基本權利不受侵犯,建立公正、透明的法律體系;確保黨政機構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和依法行政;完善司法體系,實現獨立審判和公正執法

Ⅱ 一個邊境的城市如何取得經濟開發展

首先要想發展必須有資金!如果能夠拉來外資才能說明不得了。
疏通流暢的貿易往來才是邊境城市的發展前途。
文化交流也很重要如果語言不通也不好辦!

Ⅲ 什麼網站能第一時間得到國家經濟發展趨勢

第一時間:http://www.chinawater.com.cn/newscenter/kx/

Ⅳ 如何發展經濟

第一,人均GDP水平在世界上排在很低的位次上,我國仍然屬於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1998年,按匯率法計算,人均GDP750美元,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3%,在低收入國家之列(低收入國家標准為人均GDP低於760美元),排在世界第149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GDP3220美元,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l.9%,在中低收入國家之列(中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為人均4080美元),排在世界第129位。這一水平與印度尼西亞(人均GDP的匯率值為680美元,購買力平價值為2790美元)和玻利維亞(人均GDP的匯率值為1000美元,購買力平價值為2820美元)比較接近。 第二,社會物質財富遠不夠豐富,尚需要大量創造。人均能源消耗當量和人均電力消耗量可以集中反映社會財富的豐裕程度,也可以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1996年我國人均石油消耗當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人均1684千克)的53.6%,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人均5346千克)的16.9%;人均電力消耗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人均2027千瓦時)的33.9%,高收入國家(人均8121千瓦時)的8.5%。 第三,產業結構層次低,結構升級任務繁重。從三次產業的構成來看,1998年第一產業比重為18%,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比重僅為對%,低於世界平均30個百分點。從製造業內部結構來看,消費品製造業的份額為36%,高於世界平均水平3.2個百分點;資本品製造業的份額為32.5%,低於世界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資本品製造業多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消費品製造業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發達國家一般都具有發達的資本品製造業,且其比重明顯高於消費品製造業的比重。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則剛好相反。如1997年,在發達國家中,美國資本品製造業的比重為48%,消費品製造業的比重為29%,前者比後者高19個百分點;日本資本品製造業的比重為50.3%,消費品製造業的比重為24.l%,前者比後者高26.2個百分點;而在發展中國家中,巴西(1995年)資本品製造業的比重為29.l%,消費品製造業的比重為32.8%,前者比後者低3.7個百分點;印度尼西亞資本品製造業的比重為22.8%,消費品製造業的比重為51.8%,前者比後者低29個百分點。通過比較可見,我國製造業內部結構狀況與發展中國家接近,而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 第四,一半左右的勞動者在初級產業就業,勞動力需要大規模轉移。在發達經濟中,初級產業就業份額一般都低於10%,1998年美國為3.l%,日本為5.4%,而1997年中國為48.7%,與印度尼西亞水平(45.7%)相當。這說明,我國大部分居民依賴來自於初級產業的收入生活。 從三次產業就業比重來看,我國也與許多發展中國家相近。1998年我國基礎設施、服務業和其他部門就業份額之和為37.5%,高於孟加拉國的水平(29.2%),與泰國的水平相近(3.6%),但低於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如印度尼西亞(43.0%)、埃及(5l.5%)、哥倫比亞(79.3%)、巴西(62.4%)等;更低於多數發達國家的水平,如美國(81.1%)、日本(72.9%)。 第五,居民消費結構層次低,消費結構需要升級。人們通常用恩格爾系數(居民食物消費支出占居民總消費支出的比例)來判斷消費結構層次的高低,恩格爾系數越小,消費結構的層次越高;反之亦然。1998年,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為44%,農村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為53.4%,整體上我國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當在44%與53.4%之間,處於很低的層次上,與人均GDP小於或等於1000美元(PPP)的國家組別相當。在這個組別,食品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平均為48%。有人認為,由於城鎮居民享受福利住房消費,按統計年鑒有關數據測算的居民消費結構低估了城鎮居民住房消費的比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城鎮居民食品消費的比重。但實際上,隨著住房制度的改革,這種低估或高估的程度已經很小。 第六,尚有3400萬農民和數以百萬計的城鎮居民處於絕對貧困狀態,收入分配關系有待改善。在同一種社會制度下,經濟越發達,人均GDP水平越高,收入越均等。改革開放以來,居民收入普遍得到增長,但是,不同階層的居民並沒有平等地享受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繁榮。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居民的收人分配越來越不均等。據世界銀行估計,中國的基尼系數由1984年的0.30上升到1989年的0.35,並進而上升到1995年的0.415。另據國家統計局測算,1996年,中國的基尼系數是0.424,1997年是0.425,1998年是0.456。另外,目前我國尚有3400萬農村居民沒有擺脫貧困,城市貧困階層也在不斷擴大。因此,必須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消除絕對貧困,改善收入分配狀況。 第七,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任務艱巨。1997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只有32%,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尚未達到中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42%),低於高收入國家78%的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 第八,成人文盲率高,教育普及任務重。1995年,我國男性成人文盲率為10%,女性為27%,比較接近於中低收入國家的水平(男性為12%,女性為27%),普及教育、消除文盲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 第九,勞動資本比低,生產要素質量需要提高。1995年,我國勞動資本比僅為每個勞動者2200美元,不及美國人均115600美元的1/50,歐盟人均144200美元的1/60,日本人均281900美元的1/120,甚至低於印度尼西亞(人均4600美元)和菲律賓(人均對孤美元)的水平。不斷增加資本積累,並用以裝備勞動者,是長期的艱巨的任務。 第十,貿易結構不發達,國際競爭能力需要大力提高。國際經驗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一個國家的貿易結構將發生由以出口勞動密集產品為主、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向以出口資本密集產品和服務產品為主、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轉變。目前,在我國的出口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較高,而資本密集型產品(如機械及運輸設備)的比重較低;在進口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較低,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比重較高。這說明我國的貿易結構仍處於不發達階段。 另外,從產業的貿易依存度來看,我國的貿易結構也處於不發達階段。一般說來,貿易結構越發達,資本密集型產品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反之亦然。目前,由於加工貿易已佔我國對外貿易的較大比重(1998年加工貿易出口占總出口的56.9%),總量層次上的貿易結構難以反映我國的國際競爭能力。我們認為一般貿易進口結構和一般貿易出口結構能更好地反映貿易結構的發達程度和國際競爭力的高低。1995年,在我國的一般貿易進口中,依存度居前5位的是儀器儀表(18.6%),其他交通設備(12.9%),電子通訊設備(佔12.0%),機械(l0.8%)和汽車(9.6%)。在一般貿易出口中,依存度居前5位的是服裝(14.2%),紡織業(13.4%),煉焦煤氣(13.3%),木材加工和傢具(11.5%)和皮革製品(11.3%)。這種資本密集型產業進口依存度較大出口依存度較低、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依存度較大進口依存度較低的格局表明,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國際競爭能力較強,資本密集型產業國際競爭能力較弱。改善貿易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任務艱巨

Ⅳ 中國經濟如何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是通過識別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來界定高質量發展。比如,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風險過度積聚、環境污染嚴重、創新能力不足都不是高質量發展;反之,促進共同富裕、防範化解風險、創新驅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就是高質量發展。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是否有利於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否有利於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否有利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標准,判斷是否是高質量發展。

有利於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發展就是高質量發展。

(5)怎樣得到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推動基礎研究、實現技術創新及突破、培養造就高水平人才和創新團隊,為創新發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

在微觀層面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企業創新活力,在中觀層面推動金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生產性活動與非生產性活動報酬結構的再平衡,在宏觀層面維持較高的企業縱向流動性,打開創新創業企業成長空間,為創新驅動提供不竭動力。

Ⅵ 怎樣促進我國經濟發展

促進消費
促進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這個交易後產生的影響。
你會把雞蛋消化掉,而他賣掉雞蛋後得到的錢,還會去消費別的東西,而他還會讓雞繼續下蛋,因為有人會去買。而每一次交易都是有增值的,也就是有利潤。這僅是實物的買賣,服務業的利潤更高了。
這樣社會的財富就增加了。當然對經濟有好處了。GDP增加了。

大力發展區域經濟
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

第一節 推進西部大開發

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通過國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區域合作,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堅持以線串點,以點帶面,依託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線,實行重點開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出境、跨區鐵路和西煤東運新通道,建成「五縱七橫」西部路段和八條省際公路,建設電源基地和西電東送工程。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成果,繼續推進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工程,加強植被保護,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強重點區域水污染防治。加強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和建設。支持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加強清潔能源、優勢礦產資源開發及加工,支持發展先進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及其他有優勢的產業。加強和改善公共服務,優先發展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推進人才開發和科技創新。建設和完善邊境口岸設施,加強與毗鄰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發展邊境貿易。落實和深化西部大開發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推動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

第二節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

東北地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在改革開放中實現振興。發展現代農業,強化糧食基地建設,推進農業規模化、標准化、機械化和產業化經營,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建設先進裝備、精品鋼材、石化、汽車、船舶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基地,發展高技術產業。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抓好阜新、大慶、伊春和遼源等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搞好棚戶區改造和採煤沉陷區治理。加強東北東部鐵路通道和跨省區公路運輸通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市場體系建設,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擴大與毗鄰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加強黑土地水土流失和東北西部荒漠化綜合治理。支持其他地區老工業基地的振興。

第三節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中部地區要依託現有基礎,提升產業層次,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在發揮承東啟西和產業發展優勢中崛起。加強現代農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建設,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增強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能力,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強大型煤炭基地建設,發展坑口電站和煤電聯營。加快鋼鐵、化工、有色、建材等優勢產業的結構調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支持發展礦山機械、汽車、農業機械、機車車輛、輸變電設備等裝備製造業以及軟體、光電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技術產業。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重點建設干線鐵路和公路、內河港口、區域性機場。加強物流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場體系。

第四節 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東部地區要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率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率先發展和改革中帶動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提高產業素質和競爭力。優先發展先進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著力發展精加工和高端產品。促進加工貿易升級,積極承接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提高外向型經濟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加強耕地保護,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資源特別是土地、能源利用效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第五節 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發展

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財政性投資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加快發展。保護自然生態,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發展學前教育,加快普及義務教育,辦好中心城市的民族初中班和高中班,加強民族大學建設和民族地區高等教育。建設少數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社區,扶持少數民族出版事業,建立雙語教學示範區。加強少數民族人才隊伍建設,穩定民族地區人才隊伍。支持發展民族特色產業、民族特需商品、民族醫葯產業和其他有優勢的產業。優先解決特困少數民族貧困問題,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的經濟社會發展,推進興邊富民行動。繼續實行支持西藏、新疆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的政策。

第六節 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

健全市場機制,打破行政區劃的局限,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引導產業轉移。健全合作機制,鼓勵和支持各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機制,發達地區要採取對口支援、社會捐助等方式幫扶欠發達地區。健全扶持機制,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國家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

第二十章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我國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調整完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

第一節 優化開發區域的發展方向

優化開發區域是指國土開發密度已經較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始減弱的區域。要改變依靠大量佔用土地、大量消耗資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模式,把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參與全球分工與競爭的層次,繼續成為帶動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

第二節 重點開發區域的發展方向

重點開發區域是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經濟和人口集聚條件較好的區域。要充實基礎設施,改善投資創業環境,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經濟規模,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承接優化開發區域的產業轉移,承接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的人口轉移,逐步成為支撐全國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載體。

第三節 限制開發區域的發展方向

限制開發區域是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大規模集聚經濟和人口條件不夠好並關繫到全國或較大區域范圍生態安全的區域。要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特色產業,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引導超載人口逐步有序轉移,逐步成為全國或區域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區。

Ⅶ 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如何

中國的未來在農村,不讓九億農民參加到中國經濟中來,中國沒有未來。中國的經濟是投專資、屬出口、消費拉動的,投資不必說,房地產業為主,這個行業無法持續太長的時間,出口,很容易受到外部的影響,只有消費,才是成熟經濟體的選擇。
而中國有近十億很少參加到消費市場來,因為收入太少。中國的農民是被動的或者直接說是受剝削的參加中國的經濟建設。這次的土地改革,雖然給了農民權利,但是並定會加劇農村地區的貧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消費,盤活了農村市場,但是長久看多會發生危機,這樣發展,社會矛盾從城鄉會擴大到貧富差距,長此以往,會產生亂子的,我一點也看不到希望。

閱讀全文

與怎樣得到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