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城市經濟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

城市經濟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09 23:45:17

㈠ 城市經濟的城市經濟的發展

城市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隨著第二次社會大分工──農業與手工業的分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引起城鄉分離而產生的。城市經濟的發展不僅受整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性質的制約,而且總是同城鄉關系的變化聯系在一起的。
前資本主義社會,不論歐洲還是亞洲的城市,多數是當時社會的政治、軍事和文化、宗教中心,是商業和手工業薈萃之地,城市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消費性經濟的特色。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機器大工業的出現,使工業日益集中,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加強了城市與外界的經濟聯系,促成了國內市場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引起了城市性質、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城市成為工業生產、商業、金融、交通的中心。資本主義使城市經濟達到空前的繁榮和強大。這種城市經濟是依靠剝削和掠奪農村經濟而發展起來的。因此,它的發展過程,也是城鄉對立和矛盾加劇的過程。
社會主義使城市經濟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社會主義城市經濟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實行有計劃發展的經濟,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著主導作用。中國在1949年以前,近代工業發展緩慢,經濟極其落後,內外貿易凋敝,城市數量少,分布不合理,居民生活貧困動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大力發展原有城市經濟建設的同時,又新建了一批工商業城市。到1985年,全國設市建制的城市達到324個,其城市總人口(不包括市轄縣)達到 21228萬。城市基礎設施和市政建設也有了很大發展。城市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並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到1985 年,設市建制的城市工業總產值佔全國69.7%,全民所有制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的利潤和稅金佔全國相應企業的79.5%,城市工業企業職工人數佔全國的68.3%。
在中國,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城市以先進的技術裝備武裝農村,推動廣大農村的現代化進程,農村則以自己的農副產品供應城市,支持城市的社會主義建設。城鄉之間建立了平等互利的經濟聯系,走上了共同繁榮的道路,從而,為最終消滅城鄉差別逐步創造條件。

㈡ 城市化與經濟發展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我國城市化是一個多層次、多區域且長期持續的經濟結構調整過程,對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礎設施改造促進了城市建設投資,城市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促進了經濟產業投資,轉移到城市的農村人口需要解決戶口、住房、就業、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促進了城市社會事業投資,共同推動社會總需求得到穩定和快速增長.
其次,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二元結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矛盾,農業剩餘勞動力不能被現代城市吸收,滯後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礙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因此,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尋找結構轉變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調整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優化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
第三,城市具有顯著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等社會生產要素越集中,對周邊地區的吸引力、輻射力也越顯著,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大.在這種輻射過程中,實現經濟要素優化配置,區域內部產業合理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和流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專家估計,在現有發展水平上,城市化比重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直接消費可拉動GDP 增幅增加0.5 個百分點.迅速推進城市化構成中國經濟發展重要推動力,是確保我國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較高增長率的戰略性選擇.
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廣泛、區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地區城市化發展水平表現出明顯落差,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約為39% ,西部地區約為28%.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工業化人口最多的地區,已經產生了一批特色明顯的新興城市,初步形成以特大城市為中心、多層次、功能互補的城市體系,然而,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的相對滯後表現得也更為突出.迅速推進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不僅是保持東部地區經濟穩步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實現「以東帶西」和「全國一盤棋」的戰略要求.東部沿海地區具備比較好的城市化發展基礎條件,應因地制宜,採取適當的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人口城市化進程.

㈢ 簡述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我國城市化是一個多層次、多區域且長期持續的經濟結構調整過程,對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礎設施改造促進了城市建設投資,城市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促進了經濟產業投資,轉移到城市的農村人口需要解決戶口、住房、就業、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促進了城市社會事業投資,共同推動社會總需求得到穩定和快速增長。
其次,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二元結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矛盾,農業剩餘勞動力不能被現代城市吸收,滯後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礙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因此,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尋找結構轉變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調整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優化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
第三,城市具有顯著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等社會生產要素越集中,對周邊地區的吸引力、輻射力也越顯著,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大。在這種輻射過程中,實現經濟要素優化配置,區域內部產業合理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和流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專家估計,在現有發展水平上,城市化比重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直接消費可拉動GDP 增幅增加0.5 個百分點。迅速推進城市化構成中國經濟發展重要推動力,是確保我國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較高增長率的戰略性選擇。
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廣泛、區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地區城市化發展水平表現出明顯落差,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約為39% ,西部地區約為28%.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工業化人口最多的地區,已經產生了一批特色明顯的新興城市,初步形成以特大城市為中心、多層次、功能互補的城市體系,然而,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的相對滯後表現得也更為突出。迅速推進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不僅是保持東部地區經濟穩步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實現「以東帶西」和「全國一盤棋」的戰略要求。東部沿海地區具備比較好的城市化發展基礎條件,應因地制宜,採取適當的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人口城市化進程。

㈣ 城市空間擴展與社會經濟發展有什麼關系

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
包括橫向的城市用地面積的增加即向周邊郊區擴展
還包括縱向的即建築物的高度向地下和空中延伸

㈤ 城市經濟結構對城市發展的意義

經濟結構對城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研究——以無錫、蘇州經濟發展特徵比較為例
錢楓林,吳園一
本研究通過統計數據實證分析,初步揭示了無錫、蘇州兩市經濟發展的特點及驅動內因。分析結果表明:無錫第三產業發展水平高於蘇州,蘇州在三次產業結構方面有明顯特點,非公有制經濟成分比重上與無錫差距較大,支撐蘇州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動力是第二產業,其中工業經濟佔主導地位。
【作者單位】:江南大學商學院;江南大學商學院 江蘇 無錫 214000;江蘇 無錫 214000
【關鍵詞】:無錫;蘇州;產業結構;非公有制經濟
【分類號】:F299.2
【DOI】:cnki:ISSN:1007-5097.0.2004-03-003
【正文快照】:
城市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不同城市經濟發展模式、特點和差異的比較研究,已成為地方政府和理論界所探討的重要課題。無錫與蘇州兩市地域相連,同處長江經濟三角洲的重要地位,在經濟發展模式、資源條件和人文環境等方面都十分相近。當前經濟理論界對兩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地位及特點給予了較大關注。由於兩市人口、地域面積有較大差異,本文以2002年經濟指標為基礎,主要選用相對指標和人均指標進行兩市經濟差異對比分析,通過產業結構特徵和非公有制經濟結構等方面的研究,實證分析無錫、蘇州兩地區經濟發展態勢及特點,以探究經…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DJJ200403003.htm

㈥ 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

發展經濟,不斷增加物質財富,是整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歷史上有各種各樣的發展理論,盡管具體內容千差萬別,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缺銷是強調經濟發展。離開了這一點,就不可能成為一種科學的發展理論。胡錦濤同志指出:「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離開了發展這個主題就沒有意義了。發展首先要抓好經濟發展。」所以,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決不意味著經濟發展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是通過抑制經濟發展來平衡別的發展。無論現在還是將來,經濟發展始終是發展的中心內容,是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基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不能放鬆。
但也必須看到,經濟發展不是發展的全部內容,發展還包含社會發展。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社會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經濟發展代替不了社會發展,物質文明水平的提高不等於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自然提高。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社會組織形式、就業結構、社會結構的變革加快,城鄉、區域和社會群伏雀游體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社會組織和管理面臨許多新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一些社會矛盾長期得不到解決,就可能導致社會沖突加劇、社會動盪不安。如果產生這樣的結果,現代化建設就可能走入誤區,而且反過來會制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甚至毀滅經濟發展的成果。
因此,在推進經濟發展時,必須關注財富怎樣分配,利益怎樣協調,矛盾怎樣化解。要讓社會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讓人們普遍分享發展的成果,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這就要求我們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全面進步,切實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不協調問題,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歲頃民主法制、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提高現代文明程度。既要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又要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以積極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理順收入分配關系、加快社會事業建設為著力點,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和協調並進。

㈦ 簡述社會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化進程的主要體現

我國城鎮化進程持續快速推進,取得了巨大成就。
10年來,我國城鎮常住人口數量快速增長,城市化率顯著提高。2011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達到6.91億,城鎮化率達到51.27%,較2002年提高12.26個百分點。城鎮常住人口增加了1.89億人,除印度、美國、印尼、巴西幾個國家以外,我國增加的城鎮常住人口規模超過了其他每個國家的人口總量。城鎮常住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大大擴展了城市市場需求規模,2011年與2002年相比,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4萬多億元增長到15.9萬億元,增長了近3倍,其中既有城鎮居民收入提高的因素,也有城鎮常住人口總量擴大的因素。這就為製造業、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城鎮常住人口的增加,也為城鎮製造業、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給。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年城鎮就業人員達到3.59億人,比2002年增加了1.07億人,增長了43%。
10年來,城市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城市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提高,戶籍制度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
2002年以來,城市建成區面積由2.6萬平方公里左右,擴大到4萬多平方公里,擴大了50%以上。到2011年底,全國共有657個設市城市,建制鎮增加至19683個。全國有30個城市的常住人口超過800萬人,其中13個城市超過1000萬人。初步形成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骨幹、小城鎮為基礎的多層次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教育、衛生、基本社會保障等公共事業持續較快發展,覆蓋范圍不斷擴大。2002年至2010年,城市千人衛生技術人員由5.15人增加到7.62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由196萬張增加到207萬張。全國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由9400萬人增加到22066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由11128萬人增加到28392萬人。全國城市綠化覆蓋率由29.5%增加到38.62%,城市人均擁有公園綠地面積由7.73平方米增加到11.18平方米。到2011年末,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2.6%,提高42.6個百分點。地級及以下城市放開了戶籍管理,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大城市,在農民工勞動條件,保障生產安全,擴大農民工工傷、醫療、養老保險覆蓋面,放開義務教育、保障房等方面,不斷推出新舉措,隨著城市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提高,城鎮戶籍制度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阻礙城鎮化發展的制度藩籬逐步打破。
城鎮化與工業化關系更加密切,製造業、服務業與城鎮發展相互促進。2002年以來,農村鄉鎮企業離土不離鄉的發展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製造業、服務業日益向城鎮集中,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到2010年,地級以上城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56%。縣域經濟也出現非農產業日益向城鎮集中的趨勢。這一發展為城鎮就業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持,為人口和勞動力持續向城鎮轉移提供了重要條件。人力資源的集中、城鎮基礎設施水平的提高,又為製造業、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硬體設施、勞動力供給、市場需求等重要條件。
隨著城鎮規模擴大、水平提高,城鎮居民住行水平不斷改善,以住行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活動持續推進。2002年至2011年,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汽車保有量由不足1輛增加到18.6輛,人均住房面積由24.5平方米增加到31.6平方米(住戶調查數據,不包括集體戶,建築面積)。消費結構升級持續擴大了汽車、住房市場,帶動了汽車工業、房地產建築業持續快速發展,帶動了廣泛的關聯產業發展,進而有力地加快了工業化進程。另一方面,住行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活動,也不斷擴大了對城市住房、交通及其他配套基礎設施、市場環境的要求,推動著城市建設發展,加快了城鎮化步伐。

閱讀全文

與城市經濟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